CN101747494A -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7494A
CN101747494A CN200810235448A CN200810235448A CN101747494A CN 101747494 A CN101747494 A CN 101747494A CN 200810235448 A CN200810235448 A CN 200810235448A CN 200810235448 A CN200810235448 A CN 200810235448A CN 101747494 A CN101747494 A CN 101747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ecular weight
block copolymer
preparation
controlled
init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35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芬
沈辉
陆榕
吴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235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474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747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7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脂肪族内酯在熔融状态及引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开环聚合,生成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第二步:用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引发另一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生成两嵌段聚合物。本发明采用熔融聚合的方法,减少了溶液聚合过程中大量有机废液的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简化了制备过程。该方法还可以通过计算加入的引发剂的量,控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从而达到聚合物分子量可控。

Description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生物可降解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脂肪族聚酯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如手术缝合线、药物缓释载体、组织工程支架、外科植入材料等等。同时,脂肪族聚酯中的聚乳酸(PLA)更是由于其非石油来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不同的脂肪族聚酯由于其结构的差异,其降解速度、机械性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聚己内酯(PCL)分子链规整、柔顺,结晶性强,但在体内的降解速度较慢;PLA虽然降解速度较快,但其线形结构僵硬、机械性能较差。因此,选择丙交酯(LA)与己内酯(CL)单体共聚,可改善聚合物的机械性能、调节共聚物的降解速率。又如,做为手术缝合线的聚乙交酯(PGA)体内降解速度太快,通过与PCL共聚来调节降解速率。生物可降解聚酯通过调节共聚物中共聚单体的种类、配比以及分子量等,以改变聚合物的亲水性、结晶性,从而达到调节聚合物降解速度的目的。
US2362511公开了一种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的制备方法,通过缩聚反应制备聚乙醇酸及其与其他醇酸的无规共聚物。由于缩聚反应单体的转化率难以达到很高,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不高,同时单体损耗较明显,并且分离较麻烦。US6150497公开了通过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高分子量的聚乙醇酸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简单,为本体聚合,且转化率高,可以得到高分子量的聚乙醇酸。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Chemistry,Vol.35.219-226报道了通过熔融聚合法制备ε-己内酯和乳酸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但是该方法制备的聚合物分子量不高,预聚物聚ε-己内酯段的分子量只有1.5~5.2×103,整个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17.4~49.7×103,分子量不可控。Journal of Polymer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Vol.39.294-306报道了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聚ε-己内酯和乙交酯两嵌段聚合物的方法,但该方法用四氢呋喃、甲苯等有机溶剂,制备过程复杂,溶剂回收麻烦,对环境污染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制备两嵌段聚合物方法的缺点,提供一种利用熔融聚合法来制备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方法。
本方法采用熔融聚合法,减少了溶液聚合过程中大量有机废液的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简化了制备过程。该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计算加入的引发剂的量,控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从而达到聚合物分子量可控。该方法的一个技术难点在于对反应体系严格无水的控制,以确保所合成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计算出来的理论值相吻合,达到分子量可控的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种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脂肪族内酯在熔融状态及引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开环聚合,生成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
第二步:用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引发另一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生成两嵌段聚合物。
其中通过改变引发剂的用量,来控制第一步生成的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的分子量;再通过改变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的用量,来控制第二步生成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分子量。引发剂(或大分子引发剂)的用量具体可以通过目标分子的分子量来确定,最终得到的目标分子的理论分子量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21
其中M为单体在目标分子中的重复的主体结构的分子量,M(引)为引发剂的分子量(当其较小时可忽略,如第一步反应),mol(单体)为单体的摩尔量,mol(引)为引发剂的摩尔量。
在两步反应中,必须先除去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再在保护气体的保护下进行反应。本发明中所述的反应体系,不仅包括进行反应的空间及装置,还包括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因此,在反应时,不仅需要将反应装置内先真空干燥再通保护气体(如氮气)进行保护,而且对反应物也需要采用重结晶、真空干燥等方法进行除水,如第一步和第二步中所述的脂肪族内酯在反应前,先经过重结晶并真空干燥。
本发明所述的两嵌段聚合物是由两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生成,该脂肪族内酯选自丙交酯、乙交酯、ε-己内酯、β-丁内酯、β-戊内酯中的任意两种组分。该两嵌段聚合物包括聚丙交酯-co-聚乙交酯两嵌段共聚物(PGA-co-PLA),聚丙交酯-co-聚ε-己内酯两嵌段共聚物(PCL-co-PLA),聚ε-己内酯-co-聚β-丁内酯两嵌段共聚物。
本发明以有机金属类催化剂为催化剂、醇类引发剂为引发剂,引发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先生成有机金属与醇的共引发体系,然后该共引发体系进攻内酯的酯键发生开环聚合反应,生成端基为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该大分子引发剂的端羟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再引发另一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生成两嵌段聚合物。
所述的有机金属类催化剂选自于辛酸亚锡、醋酸钴、醋酸镍、异丙醇铝或二乙基锌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优选辛酸亚锡,催化剂的添加量为单体重量的0.1~5%。
所述的醇类引发剂选自于甲醇、乙醇、异丁醇、辛醇、异戊醇、癸醇或月桂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引发剂的量通过所要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的大小来确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脂肪族内酯在经过重结晶精制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聚合反应。第一步的反应时间为3~7小时,反应温度为110~150℃,生成的大分子引发剂在氯仿中完全溶解,再用甲醇沉淀过滤,真空干燥。
第二步用所生成的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另一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生成两嵌段聚合物,反应时间为3~24小时,反应温度为110~250℃。
本发明所制备的两嵌段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1×104~1×106,分子量分布为1~2。
本发明突出优点在于,制备的两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可控。脂肪族内酯通过醇类引发剂开环聚合生成端基为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引发剂与单体的摩尔比越小,则反应的活性点越少,生成的大分子的分子量就越高。通过控制引发剂与单体的摩尔比可以控制生成的大分子引发剂的分子量。制备出分子量一定的大分子引发剂后,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大分子引发剂的端羟基引发另一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通过控制加入的单体的量来控制另一嵌段聚合物的分子量大小。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难点为,整个反应过程必须在严格无水的条件下进行。本发明是通过醇类引发内酯开环聚合,通过引发剂上羟基的含量来控制聚合物分子量的大小。由于水分子也含有羟基,存在一定的引发效果,使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难以控制。尤其在反应的第二步过程中,随着大分子引发剂的分子量的提高,其端羟基的反应活性明显降低,如果体系中存在水分子,单体则容易被水分子引发开环聚合生成均聚物,难以得到两嵌段共聚物。
脂肪族内酯必须通过重结晶除去水分和杂质,并且真空干燥,同时保证反应器的干燥无水。在第一步反应中,先将脂肪族内酯单体和催化剂一同加入到三颈瓶中,在40~60℃下抽真空0.5~2小时,将脂肪族内酯单体和催化剂中残余的水分除去;再通入氮气,将体系升至反应温度,加入引发剂引发内酯开环聚合。产物溶于氯仿后甲醇沉淀,去除残留的单体和催化剂,再真空干燥24~48小时。
第二步,将合成的大分子引发剂研磨成粉末,加入到三颈瓶中,再加入催化剂,同样在40~60℃下抽真空0.5~2小时,除去体系中的水分。再通入氮气,将体系升至反应温度,制备两嵌段聚合物。产物溶于氯仿后甲醇沉淀,去除残留的单体和催化剂,再真空干燥24~48小时。
本发明采用熔融聚合的方法,减少了溶液聚合过程中大量有机废液的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简化了制备过程。该方法还可以通过计算加入的引发剂的量,控制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从而达到聚合物分子量可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在下列的实施例中,聚合物的分子量是通过GPC(日本岛津,型号:Prominence)测得的重均分子量来表征。
实施例1~4制备了一系列PCL-PLA两嵌段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3×104~30×104
实施例1
上式为合成聚ε-己内酯(PCL)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计算引发剂(乙醇)的量,控制PCL分子量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mol ( ϵ - CL ) × M mol ( C 2 H 5 OH ) V ( C 2 H 5 OH ) × ρ ( C 2 H 5 OH ) × 144 - - - ( 1 )
将11.4gε-己内酯(ε-CL)和81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21μl C2H5OH(ρ=0.79g/ml),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3小时。
将反应产物用氯仿完全溶解,用甲醇沉淀,再真空抽滤得到白色沉淀物,真空干燥24小时后研磨成细小的粉末。
用GPC侧得产物的分子量: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43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44
分子量分布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45
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理论分子量为31,670,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将5g PCL-OH预聚物粉末、81mg Sn(Oct)2、5g L-L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50℃,磁力搅拌,反应10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79,245的PCL-PLA两嵌段共聚物,反应方程式如下: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51
如果反应完全,可以得到分子量比为1∶1的PCL-PLA两嵌段共聚物,但由于合成过程中有少量的LA单体升华,未参与反应,所以制备的两嵌段共聚物中PLA段的链段稍小于理论值。
实施例2
将11.4gε-己内酯(ε-CL)和40.5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10μlC2H5OH,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5小时。
将反应产物用氯仿完全溶解,用甲醇沉淀,再真空抽滤得到白色沉淀物,产物真空干燥24小时后研磨成细小的粉末。
用GPC实测的分子量: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52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54
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理论分子量为66,4003,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将5g PCL-OH预聚物、40.5mg Sn(Oct)2、5g L-L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50℃,磁力搅拌,反应15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140,700的PCL-PLA两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3
将11.4gε-己内酯(ε-CL)和60.5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60μl C2H5OH,开始升温到120℃,磁力搅拌,反应5小时。
产物的理论值为11,068;实测分子量为: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56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57
将3g PCL-OH预聚物、60.5mg Sn(Oct)2、5g L-L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30℃,磁力搅拌,反应8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37,154的PCL-PLA两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4
将11.4gε-己内酯(ε-CL)和40.5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40μl月桂醇(ρ=0.86g/ml),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7小时。
产物的理论值为61,655;实测分子量为: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62
将5g PCL-OH预聚物、60.5mg Sn(Oct)2、10g L-L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20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274,478的PCL-PLA两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5~7制备了一系列PLA-PGA两嵌段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5×104~20×104
实施例5
PLA-OH预聚物合成化学方程式如下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64
通过计算引发剂(乙醇)的量,控制PCL分子量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mol ( ϵ - CL ) × M mol ( C 2 H 5 OH ) V ( C 2 H 5 OH ) × ρ ( C 2 H 5 OH ) × 144 - - - ( 2 )
将14.4g L-LA和40.5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2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21μl C2H5OH,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5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42,300的PLA-OH大分子引发剂,反应方程式如下;
将反应产物用氯仿完全溶解,用甲醇沉淀,再真空抽滤得到白色沉淀物,产物真空干燥24小时后研磨成细小的粉末。
产物的理论值为40,000;实测分子量为: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66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67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68
将5g PLA-OH预聚物、40.5mg Sn(Oct)2、5g G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220℃,磁力搅拌,反应4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101.200的PLA-PGA两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6
将14.4g L-LA和40.5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2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60μl C2H5OH,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5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22,500的PLA-OH大分子引发剂。
产物的理论值为13,980;实测分子量为: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71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72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73
将5g PLA-OH预聚物、40.5mg Sn(Oct)2、10g G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90℃,磁力搅拌,反应8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54,300的PLA-PGA两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7
将14.4g L-LA和81mg Sn(Oct)2滴加到250ml三颈瓶中,放入到50℃的油浴中,抽真空2小时后,通氮气三次,再用微量注射器往三颈瓶中注射40μl癸醇(ρ=0.83g/ml),开始升温到140℃,磁力搅拌,反应3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29,800的PLA-OH大分子引发剂。
产物的理论值为68,571;实测分子量为: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76
将5g PLA-OH预聚物、40.5mg Sn(Oct)2、5g GA加入到三颈瓶中,在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200℃,磁力搅拌,反应10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167,400的PLA-PGA两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8~9制备了一系列PCL-PGA两嵌段共聚物,重均分子量为2×104~20×104
实施例8
将5g重均分子量为78,197的PCL-OH、40.5mg Sn(Oct)2、8g GA加入到三颈瓶中,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80℃,磁力搅拌,反应12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165,700的PCL-PGA两嵌段共聚物。
Figure G2008102354486D0000077
实施例9
将5g重均分子量为15,670的PCL-OH、40.5mg Sn(Oct)2、5g GA加入到三颈瓶中,50℃油浴中抽真空1小时后,通氮气三次,然后开始升温到160℃,磁力搅拌,反应12小时。得到重均分子量为29,400的PCL-PGA两嵌段共聚物。

Claims (11)

1.一种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脂肪族内酯在熔融状态及引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开环聚合,生成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
第二步:用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引发另一种脂肪族内酯开环聚合,生成两嵌段聚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改变引发剂的用量,来控制第一步生成的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的分子量;再通过改变末端带有羟基的大分子引发剂的用量,来控制第二步生成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分子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两步反应中,先除去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再在保护气体的保护下进行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族内酯选自丙交酯、乙交酯、ε-己内酯、β-丁内酯或β-戊内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为醇类引发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选自甲醇、乙醇、异丁醇、辛醇、异戊醇、癸醇或月桂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和第二步中所述的催化剂为有机金属类催化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选自辛酸亚锡、醋酸钴、醋酸镍、异丙醇铝或二乙基锌中的一种或多种,催化剂的添加量为单体重量的0.1~5%。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的反应时间为3~7小时,反应温度为110~150℃;第二步的反应时间为3~24小时,反应温度为110~250℃。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和第二步中所述的脂肪族内酯在反应前,先经过重结晶并真空干燥。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分子量可控的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的两嵌段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在1×104~1×106,分子量分布为1~2。
CN200810235448A 2008-12-02 2008-12-02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17474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35448A CN101747494A (zh) 2008-12-02 2008-12-02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35448A CN101747494A (zh) 2008-12-02 2008-12-02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7494A true CN101747494A (zh) 2010-06-23

Family

ID=42475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35448A Pending CN101747494A (zh) 2008-12-02 2008-12-02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47494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1810A (zh) * 2011-05-12 2011-11-16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制备方法
CN102924695A (zh) * 2012-09-19 2013-02-13 上海科院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制备立体嵌段聚乳酸的方法
CN103408735A (zh) * 2013-06-24 2013-11-27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层层组装的球形[(R,S)-β-丁内酯]-b-新戊内酯的制备方法
CN104829845A (zh) * 2015-05-30 2015-08-12 山东汇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能够生物降解的两亲性多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6531A (zh) * 2016-10-26 2017-03-15 安徽红太阳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己内酯‑嵌段‑聚丙交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6986984A (zh) * 2017-03-27 2017-07-28 苏州岸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降解聚(乙交酯‑ε‑已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8285528A (zh) * 2018-03-08 2018-07-17 深圳市迈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分子量医用聚乳酸的制备方法
CN113717355A (zh) * 2021-10-08 2021-11-30 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制备聚乙交酯和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1810A (zh) * 2011-05-12 2011-11-16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制备方法
CN102241810B (zh) * 2011-05-12 2012-11-2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聚乳酸嵌段共聚物及制备方法
CN102924695A (zh) * 2012-09-19 2013-02-13 上海科院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制备立体嵌段聚乳酸的方法
CN103408735A (zh) * 2013-06-24 2013-11-27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层层组装的球形[(R,S)-β-丁内酯]-b-新戊内酯的制备方法
CN104829845A (zh) * 2015-05-30 2015-08-12 山东汇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能够生物降解的两亲性多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6531A (zh) * 2016-10-26 2017-03-15 安徽红太阳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己内酯‑嵌段‑聚丙交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6986984A (zh) * 2017-03-27 2017-07-28 苏州岸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降解聚(乙交酯‑ε‑已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CN108285528A (zh) * 2018-03-08 2018-07-17 深圳市迈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分子量医用聚乳酸的制备方法
CN113717355A (zh) * 2021-10-08 2021-11-30 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制备聚乙交酯和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7494A (zh) 分子量可控两嵌段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10283305B (zh) 一种医药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乙丙交酯的制备方法
Singh et al. Structure‐processing‐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poly (glycolic acid)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s 1: synthesis and catalysis
Stridsberg et al. Controlled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polymers with designed macromolecular architecture
Zhu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novel biodegradable ethyl cellulose grafting copolymer with poly (p-dioxanone) side-chains
Piao et al.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caprolactone and l-lactide using organic amino calcium catalyst
CN108467411B (zh) 一种磷腈和脲二元体系催化环酯类单体可控开环聚合的方法
Ba et al. Syntheses and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aliphatic triblock poly (L-lactide-b-butylene succinate-b-L-lactide) s bearing soft and hard biodegradable building blocks
Wang et al.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L-lactide initiated by creatinine
CN111647144B (zh) 一种调整聚乙醇酸分子链结构的方法
CN101125914B (zh) 一种聚乙丙交酯的制备方法
Della Monica et al. Poly (lactide-co-ε-caprolactone) copolymers prepared using bis-thioetherphenolate group 4 metal complex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orphology
CN106947067B (zh) 一种聚酯的制备方法
EP0723983A2 (en) Biodegradable composition
CN110938200B (zh) 一种侧链含二甲基吡啶胺类聚酯的制备方法
CN102015824A (zh) 糖内酯聚合物
Gkountela et al. Enzymatic prepolymerization combined with bulk post-polymerization towards the production of bio-based polyesters: The case of poly (butylene succinate)
Limwanich et al. Influence of butyl group of tin chloride initiators on the non-isothermal DS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caprolactone: the studies of kinetics, mechanism and polymer synthesis
CN105367763A (zh) 一种开环聚合制备聚酯的方法
Chen et al. A novel biodegradable poly (p-dioxanone)-grafted poly (vinyl alcohol) copolymer with a controllable in vitro degradation
Zhang et al. A novel rare earth coordination catalyst for polymerization of biodegradable aliphatic lactones and lactides
CN111004373A (zh) 一种医用多臂聚己内酯的制备方法
CN110563941B (zh) 一种医药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的制备方法
Punyodo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itiating and catalytic behavior of tri-n-butyltin (IV) n-butoxide in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ε-caprolactone and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 (L-lactic acid)
Wei et al.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R, S)-β-butyrolactone initiated with dibutylmagnes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