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6448B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6448B
CN101746448B CN200910253557.5A CN200910253557A CN101746448B CN 101746448 B CN101746448 B CN 101746448B CN 200910253557 A CN200910253557 A CN 200910253557A CN 101746448 B CN101746448 B CN 1017464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cylinder
width direction
cover
whee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535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6448A (zh
Inventor
河野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19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5904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46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6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4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弯梁型的机动二轮车,能够抑制泥水等溅到气缸和脚蹬,并且减少不必要的空气阻力。在机动二轮车,设置配置在气缸(32)的前方的前轮(3)和配置在曲轴箱(31)左右的脚蹬(40)。此外,机动二轮车的车体罩具有由下方覆盖气缸(32)的中央挡板部(123c)和左右的侧挡板部(123d),侧挡板部(123d)由中央挡板部(123c)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配置在比脚蹬(40)低的位置。中央挡板部(123c)的后部边缘(123a)位于曲轴箱(31)前方。侧挡板部(123d)延伸到比连接前轮(3)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即接地面的中心和左右脚蹬(40)的内侧的端部(40m、40n)的直线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特别是用于抑制泥水等粘在发动机和脚蹬上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从支承转向轴的头管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的下降管,在该下降管的下方配置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所谓的弯梁型(机动自行车型)的机动二轮车)。专利文献1记载的弯梁型的机动二轮车,使气缸朝向前方地配置发动机。此外,该机动二轮车中,在位于气缸后方的曲轴箱的左右配置脚蹬。进而,该机动二轮车中,防止被前轮卷起的泥水等溅到发动机的板状的底挡板配置在发动机的下方。底挡板从发动机的气缸盖前方的位置在气缸和曲轴箱的下方朝向后方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3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机动二轮车中,底挡板到达曲轴箱的后端。因此,车辆行驶时,流过气缸与底挡板之间的空气流,到达曲轴箱的后端时,被底挡板限制。因此,产生了不必要的空气阻力。即,流过气缸的下侧而朝向车体的下方的空气流被底挡板阻碍。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的机动二轮车中,底挡板的宽度与配置在曲轴箱的左右的脚蹬的间隔相比较小。因此,车辆在路况较差的道路上行驶的情况下,泥水等容易溅到脚蹬上。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梁型的机动二轮车,其能够抑制泥水等溅到气缸和脚蹬等上,同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空气阻力。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包括头管、主车架部、发动机、前轮、左右的脚蹬、车体罩。上述头管支承转向轴。上述主车架部从上述头管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上述发动机配置在上述主车架部的下方。此外,在上述发动机中,气缸配置在曲轴箱前方。上述前轮配置在上述气缸的前方。上述左右的脚蹬配置在上述曲轴箱的左右。上述车体罩具有中央挡板部。上述中央挡板部从下方覆盖气缸,其后端边缘位于比上述曲轴箱靠前的位置。此外,上述车体罩从上述中央挡板部向车宽方向的外方扩展,并且具有位于比上述脚蹬低的位置的左右的侧挡板部。左右的侧挡板部分别延伸到直线的车宽方向的外方,所述直线为连接上述前轮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即接地面的中心和上述左右脚蹬的内侧的端部的直线。
根据本发明,通过中央挡板部和侧挡板部,能够抑制泥水等溅到气缸和脚蹬上。此外,中央挡板部的后部边缘位于曲轴箱的前方。因此,由于允许流过气缸的下侧而向后方流动的空气,越过中央挡板部的后端边缘之后朝向车体的下方,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空气阻力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正面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具有的车体架和脚蹬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具有的底罩、发动机和脚蹬的底面图。
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具有的车体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上述脚蹬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上述脚蹬和车体罩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该图中表示了底罩和配置在车体的左侧的侧罩、气缸侧罩、曲轴箱罩、脚蹬。
图8是表示上述底罩、脚蹬和前轮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图。
图9是由斜前方看上述发动机、底罩、气缸侧罩的立体图。
图10是在将上述发动机和气缸侧罩分解的状态下,由斜前方看到的它们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底罩和脚蹬的位置关系的图,是从前方看它们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符号的说明
1、1A机动二轮车;3前轮;3a前轮的接地面的中心;3b车轴;4后轮;5车座;20车体架;22下降管;23车座架;24后车架部;26头管;27、28撑杆支承部件;29后撑杆;30、30A发动机;31、37曲轴箱;31a前表面;32、38气缸;33、36气缸盖;39撑杆;40、42脚蹬;40e内侧面;40m内侧的端部;40n内侧的端部;41变速杆;70、43撑杆;71安装板;72支承板;74管部;100、100A车体罩;110前罩;120、120A底罩;121上挡板部;122前挡板部;122d孔;123底挡板部;123a后部边缘;123c中央挡板部;123d侧挡板部;125伸出部;125a下侧挡板部;125b侧罩部;126上侧罩部;130前侧罩;131侧面板部;132内面板部;140气缸侧罩;141下挡板部;142侧罩部;142a排出口;151、152曲轴箱罩;160后罩;C0车体宽度中心;L1连接前轮的接地面的中心与脚蹬的内侧面的前端部的直线;L2连接前轮的接地面的中心与脚蹬的内侧面的后端部的直线;L3连接前轮的接地面的中心与脚蹬的内侧的端部的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二轮车1的侧面图,图2是机动二轮车1的正面图。图3是机动二轮车1具有的车体架20和脚蹬40的立体图。图4是机动二轮车1具有的底罩120、发动机30和脚蹬40的底面图。图5是机动二轮车1具有的车体罩10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架20在其前端具有支承转向轴6的头管26。在转向轴6的上端安装有把手7,在把手7的两端设置握柄7a、7b。在转向轴6的下端连接有前悬架8。前轮3被前悬架8的下端支承。把手7、转向轴6、前悬架8、前轮3相互连接为能够一体转动,由此,能够通过搭乘者的把手操作使前轮3转向。
机动二轮车1为所谓的弯梁型(机动自行车型)的机动二轮车。因此,如图1和图3所示,车体架20具有下降管22,该下降管22配置在车宽方向(Dw表示的方向)的中央,由头管26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到达车座5的下方。机动二轮车1中,在车座5和位于该车座5的前方(Df表示的方向)的头管26之间不配置燃料箱等装置。因此,在车座5和头管26之间、下降管22的上方设置有空间。
车体架20具有由下降管22的途中的位置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车座架23。车座5配置在车座架23的上方,被该车座架23支承。其中,车体架20具有后撑杆29,该后撑杆29由下降管22的后端向斜上方延伸,与车座架23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发动机30包括气缸32、气缸盖33、具有比气缸32更大宽度的曲轴箱31。气缸32和气缸盖33配置在曲轴箱31的前方。发动机30配置为使气缸32面向前方。该示例中,气缸32朝向前方,并且对于水平方向(图1中Df-Dr表示的方向)稍微向上方倾斜。前轮3位于气缸32的前方。发动机30配置在下降管22的下方。发动机30被下降管22由上方支承(参照图3)。详细而言,在下降管22的途中设置支架22a、22b,将曲轴箱31固定于支架22a、22b。其中,发动机30为空冷四行程发动机。
在曲轴箱31收容有变速器和离合器。该示例中,变速器为皮带式无级变速器。因此,如图4所示,变速器具有与曲轴(未图示)一体转动的驱动带轮34、通过皮带36由驱动带轮34传递来旋转的被驱动带轮35,该驱动带轮34和被驱动带轮35配置在曲轴箱31内。驱动带轮34和被驱动带轮35相对于车宽方向的中心配置在外侧。在曲轴箱31的左右配置有曲轴箱罩151、152,曲轴箱31被曲轴箱罩151、152覆盖(参照图1和图5)。由发动机30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配置在盒9内的链条(未图示)被传递给后轮4(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30的后方,配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臂12。此外,在发动机30的后方,配置有由下降管2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车架部24、24(参照图3)。后臂12的前端通过枢轴(未图示)被后车架部24、24支承。后轮4的车轴被后臂12的后端支承。因此,后轮4和后臂12能够以枢轴为中心上下摇动。
在曲轴箱31的左右配置有脚蹬40(参照图1至图4)。图6是配置在曲轴箱31左侧的脚蹬40的平面图。该示例所示的脚蹬40是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平板型的脚蹬。即,脚蹬4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脚蹬40的最前方的位置和最后方的位置的距离)L与车宽方向的长度(脚蹬40的车宽方向的最内侧位置和最外侧位置的距离)W相比较长。此外,脚蹬40在其平面视图中呈大致三角形。因此,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即外侧面40b具有向斜前方延伸的前侧面40c和向斜后方延伸的后侧面40d。前侧面40c由在外侧面40b中位于车宽方向的最外侧的部分即最外面40a面向车宽方向的中心向斜前方延伸。此外,后侧面40d由最外面40a面向车宽方向的中心向斜后方延伸。
脚蹬4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侧的侧面即内侧面40e沿着曲轴箱31的侧面在前后方向大致直线地延伸(参照图4)。在曲轴箱31安装有曲轴箱罩151、152的状态下,内侧面40e与曲轴箱罩151、152邻接。其中,在内侧面40e的前部设置前侧面40f,该前侧面40f面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而向斜前方延伸,到达脚蹬40的前端40h。
如图3和图4所示,左右的脚蹬40被配置在曲轴箱31的下方的撑杆70的两端部支承。详细而言,撑杆70具有管部74和板状的支承板72,管部74在曲轴箱31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支承板72与管部74的两端部通过熔接被固定。脚蹬40被配置在支承板72上,通过多个螺栓安装于该支承板72。
如图3所示,撑杆70通过设置在车体架20的左右一对撑杆支承部件27、28,安装在后车架部24、24。详细而言,管部74固定有板状的安装板71、71,该安装板71、71配置在车宽方向隔开的两个位置。另一方面,撑杆支承部件27、28具有横板部27b、28b和由横板部27b、28b的边缘立起的纵板部27a、28a。安装板71与横板部27b、28b在上下方向面对配置,被安装在该横板部27b、28b。纵板部27a、28a配置在后车架部24、24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安装在该后车架部24。
对于车体罩100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车体罩100具有前罩110和底罩120。此外,车体罩100包括左右一对的前侧罩130、130和气缸侧罩140、140,以及曲轴箱罩151、152。它们由树脂成型。
图7是表示脚蹬40和车体罩100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该图中,表示了底罩120、配置在车体的左侧的前侧罩130、气缸侧罩140、曲轴箱罩151和脚蹬40。图8是表示底罩120、脚蹬40和前轮3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图。图9是对发动机30、底罩120、气缸侧罩140由斜前方看的立体图。图10是将发动机30和气缸侧罩140在分解的状态下,对其由斜前方看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底罩120和脚蹬40的位置关系的图,是对它们由前方看的图。
如图1所示,前罩110配置在头管26的前方,由该前罩110的下端边缘向上方延伸并且向后方倾斜。此外,在头管26的后方配置有后罩160。该后罩160由后方覆盖头管26,并且沿着下降管22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到达车座5的前端5a的下方。下降管22被后罩160由上方覆盖。
前侧罩130在车体的侧面视图中,位于前罩110和后罩160的下方,并且位于前轮3的斜上方。前侧罩130配置在车体的左右,由左右覆盖车体前部。前侧罩130具有侧面板部131和内面板部132(参照图5)。
侧面板部131在车体的正面视图中,位于前轮3的左右,向车宽方向的外方以板状地扩展(参照图2)。此外,如图1和图7所示,侧面板部131在车体的侧面视图中,呈在上下方向较长的三角形,由比前轮3高的位置向斜下方延伸,到达脚蹬40的高度。即,侧面板部131的前端(上端)131a位于前轮3的上方。侧面板部131由前端131a向斜下方延伸,其下端131b位于脚蹬40的前方。因此,侧面板部131的下部131e位于脚蹬40和前轮3之间。
如图2所示,侧面板部131由左右覆盖车体前部。此外,侧面板部131,为了将行驶时遇到的空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引导,向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即,侧面板部131的后部边缘131f、131g位于比前部边缘131c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此外,侧面板部131的上部由前端131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侧面板部131的下部131e随着向下方移动而朝向车宽方向的中心(以下称为车体宽度中心)C0弯曲。
如图5所示,内面板部132被配置在侧面板部131的内侧。内面板部132由侧面板部131的前部边缘(车体宽度中心C0一侧的边缘)131c向后方延伸,并且面向车体宽度中心C0倾斜。由此,内面板部132将行驶时遇到的空气朝向车体宽度中心C0引导。该示例中,在前轮3的后方,配置有气缸32和气缸盖33,内面板部132将空气引导至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心的气缸32和气缸盖33。
如图4和图9所示,底罩120为配置在前轮3的后方,由前方和下方覆盖车体的下部的罩。底罩120具有在气缸32的下方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底挡板部123。底挡板部123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中央挡板部123c,该中央挡板部123c配置在气缸32的下方且对该气缸32由下方覆盖。中央挡板部123c的后部边缘123a位于比曲轴箱31靠前的位置。详细而言,在曲轴箱31的外表面,形成由气缸32的底部32a向下方延伸、朝向机动二轮车1的前进方向的前表面31a(参照图10)。如图4所示,中央挡板部123c的后部边缘123a位于气缸32的下方,由曲轴箱31的前表面31a向前方隔开。此外,中央挡板部123c的前部边缘123e在车体的底面视图中,位于比气缸盖33靠前的位置。
如图5和图9所示,底罩120具有由前方覆盖气缸32的前挡板部122。前挡板部122由中央挡板部123c的前部边缘123e向上方延伸并且向后方倾斜,位于气缸32的前方。由于前挡板部122位于比气缸盖33靠下方的位置,气缸盖33由前挡板部122的上部边缘122a向前方露出。由此,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通过左右内面板部132之间朝向后方的空气,通过前挡板部122的上方,到达气缸盖33和气缸32。通过气缸盖33和气缸32的下方的空气通过中央挡板部123c的后部边缘123a和曲轴箱31的前表面31a之间向车体的下方排出。
在前挡板部122,形成贯通该前挡板部122的孔122d。孔122d在车宽方向较长地形成,此外,在前挡板部122的正面视图中为大致V字形。孔122d阻止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接触到行驶风而在前挡板部122上向上方流动的水等到达上端边缘122a。其中,上端边缘122a同样与气缸盖33的下表面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大致V字形。因此,上部边缘122a的中央部与其两端部相比较低。此外,在上述内面板部132的下部,形成安装孔132a。该安装孔132a和在前挡板部122形成的安装孔122c通过螺栓、螺纹被固定。
如上所述,底挡板部123由中央挡板部123c向车宽方向延伸地形成。即,底挡板部123除了中央挡板部123c之外,还具有由中央挡板部123c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的左右一对的侧挡板部123d、123d。侧挡板部123d配置在比脚蹬40低的位置。侧挡板部123d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直线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该直线为连接前轮3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即接地面的中心(通过前轮3的中心的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和左右脚蹬40内侧的端部(脚蹬40的距离车宽方向的中心最近的部分)的。即,侧挡板部123d延伸到连接接地面的中心和左右脚蹬40的内侧的端部的直线的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
在此说明的示例中,如上所述,脚蹬40为前后方向较长的平板型的脚蹬。因此,侧挡板部123d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部分位于比连接前轮3的接地面的中心3a和脚蹬40的内侧面40e的前端部40m的直线L1更靠外侧的位置。此外,侧挡板部123d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部分位于比连接中心3a和脚蹬40的内侧面40e的后端部40n的直线L2更靠外侧的位置(参照图4、图8和图11)。即,侧挡板部123d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以下称为外部边缘)123f位于比直线L1、L2靠外侧的位置(参照图7、图9和图11)。侧挡板部123d抑制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后方卷起的泥水等到达脚蹬40。其中,此处说明的示例中,如图11所示,在车体的正面视图中,脚蹬40的车体宽度中心C0一侧的部分位于比侧挡板部123d的外部边缘123f靠近车体宽度中心C0的位置。
此外,侧挡板部123d位于连接脚蹬40的前端40h和接地面的中心3a的直线上。由此,侧挡板部123d抑制泥水等溅到载置在脚蹬40的前端40h、脚蹬40上的搭乘者的脚尖上。
如图9所示,侧挡板部123d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并且向上方倾斜。详细而言,侧挡板部123d的前部边缘123g由中央挡板部123c的前部边缘123e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向上方倾斜。由此,侧挡板部123d的最外部(位于车宽方向最外侧的部分)123f的位置比中央挡板部123c高。此外,侧挡板部123d由前部边缘123d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由此,通过前轮3的侧面到达侧挡板部123d的空气被流畅地向车体的下方、右方或者左方引导。
此外,如图7所示,底罩120具有上挡板部121。上挡板部121由侧挡板部123d的前部边缘123g沿着侧面板部131的下部131e的后部边缘131g向上方延伸。上挡板部121在车体的正面视图中,由侧面板部131的后部边缘131g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因此,上挡板部12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121b位于比侧面板部131的后部边缘131f、131g靠外侧的位置(参照图2和图7)。
此外,上挡板部121由侧挡板部123d的前部边缘123g向上方延伸并且向后方倾斜。由此,减少了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因上挡板部121产生的空气阻力。其中,上挡板部12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是膨胀的。因此,上挡板部121的顶部121d相对于侧面板部131的下部131e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参照图7)。其中,上述前挡板部122配置在左右的上挡板部121的下部之间,和上挡板部121一同由前侧覆盖车体。
具有侧挡板部123d、中央挡板部123c、上挡板部121以及前挡板部122的底罩120一体形成。底罩120通过撑杆39由发动机30支承。对于底罩120的支承结构在之后详细说明。
如图4和图9所示,气缸侧罩140具有下挡板部141。下挡板部141由侧挡板部123d向后方延伸至脚蹬40的下方的位置。即,下挡板部141由侧挡板部123d向后方延伸,该下挡板部141的后部位于脚蹬40的下方。下挡板部141的后部边缘141c位于脚蹬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参照图4)。此外,下挡板部141的后部边缘141c位于支承板72的下方。下挡板部141抑制被前轮3卷起的泥等溅到脚蹬40和支承板72。其中,下挡板部141的前部边缘141a与侧挡板部123d的后部边缘123i邻接,下挡板部141的下表面和侧挡板部123d的下表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下挡板部141由车体架20支承。详细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在设置在车体架20下部的撑杆支承部件27、28,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的支架27e、28e。另一方面,在下挡板部141的后部形成安装部141b。该安装部141b通过螺栓和螺纹等安装在支架27e、28e(参照图10)。
此外,如图7和图9所示,气缸侧罩140具有侧罩部142。侧罩部142位于上挡板部121的后方和脚蹬40的前方,由左右覆盖气缸32。在侧罩部142形成上下排列的两个排出口142a、142a。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通过气缸盖33和气缸32的侧面朝向后方的空气,由排出口142a、142a被引导向车宽方向的外侧。
如图7所示,侧罩部142的下部142b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下部142b的下部边缘142c由侧挡板部123d向后方且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到达脚蹬40的前端40h。下部边缘142c的后端和脚蹬40的前侧面40c大致为同一平面。此外,侧罩部142的下部142b的后表面沿着脚蹬40的内侧面40e具有的前侧面40f配置(参照图6)。
如上所述,底罩120一体形成,被安装在发动机30的撑杆39支承。该示例中,如图10所示,在撑杆39设置有管部39a和左右一对的板状的支架39b。管部39a在曲轴箱31的前表面31a的前方,在车宽方向延伸。此外,左右的支架39b在车宽方向相对地被固定在管部39a。支架39b、39b通过多个螺栓安装在曲轴箱31的前表面31a。在管部39a的两端部,固定有向前方延伸的板状的支架39c。在侧挡板部123d形成的安装部123h和由气缸侧罩140向前方延伸的安装部140d通过共通的螺栓(未图示)被固定在该支架39c(参照图9和图10)。
此外,在管部39a的两端部,除了支架39c,还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向上方倾斜的安装部39e。另一方面,在侧罩部142的下部142b设置有安装部142e,安装部142e被安装在管部39a的安装部39e。像这样,底罩120和气缸侧罩140通过撑杆39被发动机30支承。
如上说明,机动二轮车1中,车体罩100具有中央挡板部123c和左右的侧挡板部123d。中央挡板部123c由下方覆盖气缸32,左右的侧挡板部123d由中央挡板部123c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配置为比脚蹬40低。中央挡板部123c的后部边缘123a位于比曲轴箱31靠前方的位置,侧挡板部123d延伸到比直线L1、L2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该直线为连接前轮3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即接地面的中心和左右脚蹬40的内侧的端部的直线。
根据这样的机动二轮车1,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飞溅的泥水等溅到气缸32和脚蹬40。此外,通过气缸盖33和气缸32的下方的空气通过中央挡板部123c的后部边缘123a和曲轴箱31之间被引导向车体的下方。由此,与配置在发动机下方的挡板延伸至曲轴箱的后端的以往的机动二轮车相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空气阻力。
此外,车体罩100具有下挡板部141,该下挡板部141由侧挡板部123d向后方延伸,位于脚蹬40的下方。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泥水等溅到脚蹬40。
此外,车体罩100具有由前方覆盖气缸32的前挡板部122。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泥水等溅到气缸32。
此外,前挡板部122由中央挡板部123c的前部边缘123e向上方延伸并且向后方倾斜。在前挡板部122的途中的位置形成孔122d。即,孔122d位于中央挡板部123c的前部边缘123e和前挡板部122的上部边缘122a之间。由此,能够抑制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遇到行驶风而在前挡板部122上向上方流动的水到达前挡板部122的上部边缘122a。
此外,侧挡板部123d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并且向上方倾斜。由此,能够减少机动二轮车1行驶时因侧挡板部123d产生的空气阻力。
此外,车体罩100具有由侧挡板部123d的前部边缘123g向上方延伸的上挡板部121。由此,能够抑制泥水等溅到载置在脚蹬40上的搭乘者的脚。
此外,车体罩100具有侧面板部131。侧面板部131在车体的侧面视图中,在上下方向延伸,其下部131e位于脚蹬40和前轮3之间。上挡板部121位于比侧面板部131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由此,能够进而抑制泥水等溅到载置在脚蹬40上的搭乘者的脚。
此外,机动二轮车1中,侧挡板部123d和中央挡板部123c一体形成,被安装在发动机30的撑杆39支承。由此,能够抑制侧挡板部123d和中央挡板部123c相对于发动机30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其中,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机动二轮车1,能够进行各种变化。例如,机动二轮车1中,中央挡板部123c和侧挡板部123d一体形成。但是,也可以使这两个挡板部分别形成。在此情况下,可以使侧挡板部123d与气缸侧罩140、前侧罩130一体形成。
以上的说明中,底挡板部123使中央挡板部123c的位置比侧挡板部123d、123d的位置低地弯曲。但是,也可以使底挡板部123形成为在气缸32的下方在一个方向延伸的板状。
此外,以上的说明中,脚蹬40为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平板型的脚蹬。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具有棒状的脚蹬的机动二轮车。图12是作为该方式的示例的机动二轮车1A的侧面图。该图中,与机动二轮车1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如图12所示,机动二轮车1A具有发动机30A。发动机30A具有曲轴箱37、气缸38和气缸盖36。在曲轴箱37,收容有由能够在轴方向移动的多个齿轮组成的齿轮式变速器。用于移动齿轮的变速杆41沿着曲轴箱37的侧面配置。变速杆41为前后方向较长的板状的部件,在其前端和后端形成踏板部41a、41b。踏板部41a和踏板部41b通过由搭乘者选择地踩踏,切换变速比。此外,在曲轴箱37的左右配置脚蹬42。脚蹬42位于踏板部41a和踏板部41b之间。脚蹬42与上述脚蹬40不同,为在车宽方向较长的棒状的脚蹬。脚蹬42被由曲轴箱37的下方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棒状的撑杆43支承。
机动二轮车1A的车体罩100A与上述车体罩100相同地具有前罩110、前侧罩130和后罩160。此外,车体罩100A具有底罩120A。底罩120A为由下方覆盖气缸38的罩,具有与上述中央挡板部123c相同的位于气缸38下方的中央挡板部。
此外,底罩120A在其下部具有伸出到比前侧罩130的下部边缘131h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伸出部125。伸出部125具有由中央挡板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下侧挡板部125a、由侧方覆盖气缸38地配置的侧罩部125b。下侧挡板部125a位于比脚蹬42低的位置。下侧挡板部125a的后部位于比连接前轮3的接地面的中心3a和脚蹬42的内侧的端部的直线L3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此外,机动二轮车1A中,下侧挡板部125a的一部分位于比连接踏板部41a、41b和接地面的中心3a的直线L3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由此,搭乘者将脚放置在踏板部41a、41b时,也可以抑制泥水等溅到搭乘者的脚。其中,底罩120A除了下侧挡板部125a等,还具有由侧罩部125b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上侧罩部126,并且它们一体形成。

Claims (5)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转向轴的头管;
由所述头管向后方且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部;
配置在所述主车架部的下方、气缸配置在曲轴箱前方的发动机;
配置在所述气缸的前方的前轮;
配置在所述曲轴箱的左右的脚蹬;
覆盖车体前部的车体罩;
所述车体罩包括,
从下方覆盖所述气缸的中央挡板部;和
从所述中央挡板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并且位于比所述脚蹬低的位置的左右的侧挡板部,
所述中央挡板部和所述左右的侧挡板部作为整体构成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底挡板部,
所述中央挡板部的后端边缘位于所述曲轴箱前方,
所述左右的侧挡板部分别延伸到比直线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所述直线为连接接地面的中心与所述左右的脚蹬的内侧端部的直线,所述接地面为所述前轮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
所述车体罩还具有从前方覆盖所述气缸的前挡板部,所述前挡板部从所述中央挡板部的前部边缘向上方延伸并且向后方倾斜,位于所述气缸的前方,
所述车体罩具有由左右覆盖车体的侧面板部,
从侧面看车体时,所述侧面板部在上下方向延伸,其下部配置为位于所述脚蹬和所述前轮之间,
所述车体罩具有上挡板部,该上挡板部从所述侧挡板部的前部边缘向上方延伸,且沿着所述侧面板部的下部的后部边缘配置,并且位于比所述侧面板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罩还具有从所述侧挡板部向后方延伸且位于所述脚蹬的下方的下挡板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挡板上,形成有位于所述中央挡板部的前部边缘与所述前挡板的上部边缘之间的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挡板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向上方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挡板部和所述中央挡板部一体形成,由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的撑杆支承。
CN200910253557.5A 2008-12-08 2009-12-08 机动二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12779 2008-12-08
JP2008312779 2008-12-08
JP2009-181957 2009-08-04
JP2009181957A JP2010159042A (ja) 2008-12-08 2009-08-04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448A CN101746448A (zh) 2010-06-23
CN101746448B true CN101746448B (zh) 2015-06-10

Family

ID=42474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355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448B (zh) 2008-12-08 2009-12-08 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464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4304B2 (ja) * 2015-03-31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ロアーカウル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795A (zh) * 2005-08-01 2007-02-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1209730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5929A (ja) * 1982-04-23 1983-10-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7795A (zh) * 2005-08-01 2007-02-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1209730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448A (zh) 201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3117B (zh) 车辆的轻合金制悬架构件
CN105408194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US7296814B2 (en) Frame for motorcycles
CN101016063B (zh) 摩托车
US7971672B2 (en) Motorcycle
EP1775206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61406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US20160272266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203172790U (zh) 骑乘式车辆的踏板部结构
EP2364901A1 (en) Small-Sized Vehicles
CN102233923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及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制造方法
CN100404361C (zh) 机动二轮车
CN10223392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AU2012204151B2 (en) Mudguard structure for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1746448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7444536A (zh) 跨坐型车辆
US9428238B2 (en)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US6142498A (en) Motorcycle frame
CN10253014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4417661B (zh) 车身罩构造
CN1607144B (zh)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JP2006347472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CN102001384A (zh)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15120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