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5885A - 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45885A CN101745885A CN200810227758A CN200810227758A CN101745885A CN 101745885 A CN101745885 A CN 101745885A CN 200810227758 A CN200810227758 A CN 200810227758A CN 200810227758 A CN200810227758 A CN 200810227758A CN 101745885 A CN101745885 A CN 1017458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e bar
- sleeve
- hole
- post
- clamping colum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该装置的本体内设一滑杆,可沿本体的滑道位移;一卡柱,设于该本体周面所设的一通孔中,该卡柱底端具有一接触面,与该滑杆一端的斜面相接触。常态时,该滑杆受一弹性组件顶持,使该斜面往该卡柱移动,将卡柱向外推。通过卡柱与滑杆为面接触的设计,欲套接套筒时,使用者无须施以任何令滑杆离开卡柱的操作,只须直接将套筒套接于本体,该卡柱受套筒碰触时,能将作用力传递给滑杆,促使滑杆的斜面以离开卡柱的方向移动,完成套筒与连接装置的套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工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连接套筒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套筒的连接装置可如发明人所申请的美国第6,006,632号发明专利及第6,003,414号发明专利所示,具有一接杆,其一端用以插接套筒,该接杆内设有一轴向滑道;一滑杆,设于该滑道中并可沿滑道滑移。该接杆的插接端设一径向通孔与该滑道连通,并将一钢珠容置于该通孔中。该滑杆具有一斜面,对应于该钢珠。常态时,滑杆受一弹性组件的作用将钢珠往外顶,使钢珠外露出该通孔。
欲以该连接装置连接套筒时,须经由一个按压或推拉的操作,令该滑杆产生滑移,使钢珠滑落至该斜面的底端,不再外露于接杆外,即可将接杆的插接端插入套筒的套孔中。之后释放按压或推拉的操作力,通过该弹性组件将滑杆推回原位,由滑杆的斜面再次将钢珠往外推,使钢珠露出通孔并卡住套筒的套孔内壁,使套筒不会脱离。
欲释放套筒时,同样须再施以按压或推拉的操作,令滑杆不再推顶钢珠,使钢珠移入接杆内,不再卡住套筒,即可将套筒取下。
现有连接装置虽能有效地卡住及释放套筒,惟经使用发现,不论欲插接或释放套筒,均须施以一按压或推拉的操作,始能连接或释放套筒,使用上并不方便。
若不施以该按压或推拉的操作,欲强行将接杆插入套筒的插孔中并不可行。就算钢珠接触于滑杆的斜面上,惟,钢珠与该斜面仅为点接触,接触面积小,作用力过度集中,难以有效使钢珠推动接杆滑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于解决上述缺失,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套筒的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无须经过按压或推拉的操作即可与套筒连接。
本发明所提供的连接装置包含有:
1.一本体,其前端为一插接端;一轴向滑道,设于该本体中;一通孔,设于该插接端的周面,并与该滑道连通;
一滑杆,装设于该本体的滑道内,可沿该滑道于一卡掣位置及一释放位置间滑移;一斜面,设于该滑杆前端,对应于该通孔;
一卡柱,为一柱状体,装设于本体的通孔中,可沿着该通孔位移;一接触面,设于该卡柱底端,并与该滑杆的斜面平贴;一受压面,设于该卡柱顶端,其高度由前往后渐增;
一弹性组件,设于该本体中,并弹性顶持于该滑杆,使该滑杆保持往该卡掣位置位移,令该斜面往该卡柱移动并将该卡柱向外推,使该卡柱顶端外露出该本体;当该滑杆往该释放位置位移时,该斜面往离开该卡柱的方向移动,使卡柱顶端移入该本体中。
2.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卡柱顶端的后半段设一凹入,使该卡柱顶端具有一向上凸出的前半段;该受压面位于该前半段的顶面。
3.如2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前半段的后侧具有一边壁,该边壁与该受压面的交接处形成一角。
4.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通孔的轴向实质上与该本体的径向平行。
5.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通孔为一斜孔,其轴向与该本体的径向具有一夹角。
6.如4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卡柱的接触面为一斜面。
7.如5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卡柱的接触面为一斜面。
8.如5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卡柱的接触面为一平面,与该卡柱的轴向垂直。
9.如1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的滑杆后端外露出该本体;按压该滑杆后端可使该滑杆位移至该释放位置。
10.如1所述的连接装置,另包含有:一连动机构,实质上与该滑杆连接;操控该连动机构时,可带动该滑杆位移至该释放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卡柱与滑杆为面接触的设计,欲套接套筒时,使用者无须施以任何令滑杆离开卡柱的操作,只须直接将套筒套接于本体,该卡柱受套筒踫触时,能将作用力传递给滑杆,促使滑杆的斜面以离开卡柱的方向移动,完成套筒与连接装置的套接,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纵向剖面图。
图3(A)至(D)显示可使用于本发明的不同型式的卡柱。
图4与图5显示将一套筒与本发明连接的操作过程。
图6显示欲取下套筒的操作方式。
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2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图7的作动图。
图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3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4的纵向剖面图。
图11是图10的作动状态。
图12(A)至(D)显示可使用于实施例4的不同型式的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所达成的功效,以下兹举本发明若干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
实施例1
本发明所提供的连接装置(10),可为图1所示,一个独立使用的接杆;亦可如图7所示,应用于棘轮扳手(60),形成棘轮(62)的内部结构;亦可应用于图9所示的套筒扳手(65),成为套筒扳手的内部结构。
以图1、图2所示的连接装置(10)为例,包含有一本体(20),其前端为一插接端(22);一轴向滑道(24),设于该本体(20)中。一通孔(26),设于该插接端(22)周面,并与该滑道(24)连通。该通孔(26)于本实施例是沿着本体(20)的径向设置,亦即,通孔的轴向与滑道(24)的轴向实质上垂直。
一滑杆(30),装设于本体(20)的滑道(24)内,并可沿滑道滑移。该滑杆(30)的前端为一作动端(32);一斜面(34),设于该作动端,对应于该通孔(26)。一弹性组件(35),设于该本体(20)内,其一端并顶持于该滑杆的后端,使滑杆未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往一卡掣位置移动,亦即,于本实施例中,滑杆(30)保持往插接端(22)移动,使该斜面(34)往该通孔(26)接近。
滑杆(30)可通过使用者的一个操作动作而往一释放位置移动,例如,连接装置(10)设有一连动机构(15),具有:一套设于本体(20)外周的拉环(16);一销(17),一端插接于拉环(16),另一端则伸入本体所设的一个槽(27)并插接于该滑杆(30)。向后拉动拉环(16)时,可带动滑杆向后移动。
一卡柱(40),为一柱状体,例如圆柱或多角形柱;一接触面(42),于本实施例为一斜面,设于该卡柱底端(后侧)。该卡柱(40)装设于本体(20)的通孔(26)中,可沿着通孔(26)位移。卡柱底端的接触面(42)接触于滑杆(30)的斜面(34),接触面(42)与斜面(34)相互平贴。该卡柱(40)的顶端的后半段被削去而形成一凹入(45),因此,相较于该后半段,卡柱顶端的前半段(g)即向上凸出。卡柱的顶端前缘是一高度由前往后递增的受压面(46),为一弧面或斜面。此外,该前半段(g)的后侧形成一边壁(47),该边壁与受压面(46)的交接处形成一角(48)。常态时,滑杆(30)将卡柱(40)向外推动,使卡柱的顶端外露出本体。
图3(A)至(D)显示可使用于本发明的其它卡柱(40’)至(40””)。该等卡柱的底端均设一斜向的接触面(42),而顶端前缘各具一受压面(46)。卡柱(40’)(40’)(40”’)的后半段各设一凹入(45),使得其前半段(g)的后侧均具有一边壁(47)以及一角(48)。至于卡柱(40””)顶缘则为一半圆弧,并未设有凹入;其前顶端前缘亦具有一受压面(46)。
此外,在本体与卡柱之间可设一第二弹性组件,弹性顶持于卡柱,使卡柱可保持向内移动。当然,该第二弹性组件的弹力并不会影响弹性组件(35)推顶滑杆的作用。
欲将本发明连接套筒时,请参阅图4,将套筒(50)套在本体(20)的插接端(22),并施力将套筒推入。于套筒触及卡柱(40)的受压面(46)后,卡柱受到套筒的作用力的分力的推动而往本体(20)内部移动,由于卡柱(40)以其接触面(42)与滑杆(30)的斜面(34)为面接触的状态,受力面积大,能有效传递作用力,使卡柱的内移动作得以动推滑杆(40)往释放位置移动,令该斜面(34)逐渐离开卡柱,使卡柱顶端得以移入本体中。
继续将套筒推入使套筒的套孔(52)内壁所设的一凹部(54)移位到卡柱(40)上方时,卡柱不再受套筒的压迫,该弹性组件(35)即推动滑杆(30),使该斜面(34)往卡柱接近,并将卡柱向上推动,令卡柱顶端伸入套筒的凹部(54),如图5,以扣住套筒。由图5可以理解,当套筒被扣住时,卡柱(40)顶端的边壁(47)或角(48)接触该凹部(54),能有效防止套筒脱离。
欲取下套筒时,使用者必须将拉环(16)向后拉,带动滑杆(30)移位至一释放位置,如图6所示,令该斜面(34)以远离卡柱(40)的方向移动,使卡柱自该斜面(34)的上侧下降至该斜面的下侧。卡柱顶端即可移入本体内,不再卡扣于套筒(50)的凹部(54),即可将套筒与连接装置(10)分离。释放拉动拉环(16)的施力后,滑杆受弹性组件(35)的作用而再次归位至卡掣位置,将卡柱向外推出。
使用本发明时,只须将套筒往连接装置套入,即可使连接装置扣住套筒,无须施以额外的操作动作(亦即拉动连动机构(15))。欲取下套筒时,则必须有一操作动作(拉动连动机构),始能令该二者(50)(10)分离。
图7-9是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较佳实施例2和3,相同构件沿用实施例1的标号。
实施例2
图7所示的实施例2,本体(20)与棘轮(62)一体成型;卡柱(40)底端(前侧)具有一接触面(42),与滑杆(30)的斜面(34)接触。常态时,滑杆(30)受弹性组件(35)的推顶而位于卡掣位置,卡柱(40)顶端凸伸出本体。将一套筒往本体的插接端(22)套入时,可直接由套筒促使卡柱(40)内移,以便扣住套筒,其作动方式与实施例1同。
欲释放套筒时,如图8,按压滑杆(30)使其往前位移至释放位置,令该斜面(34)以离开卡柱(40)的方向移动,使卡柱顶端移入通孔(26)中。
实施例3
图9所示的实施例3,本体(20)与扳手(65)的头部(66)一体成型。本实施例卡扣套筒的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欲释放套筒时,通过推动一连动机构(15)(为一推杆),可使滑杆(30)往前移动至释放位置,使(40)卡柱顶端移入本体中。本实施例的连动机构(15)与滑杆(30)可配合实施例1的本体而形成另一种实施例。
实施例4
图10、11为本发明的连接装置(70)的较佳实施例4,其结构概与前述诸实施例相同,卡柱(100)以其接触面(102)接触于滑杆(90)的斜面(94)。于图10中,滑杆(90)位于卡掣位置,卡柱(100)顶端凸出本体(80)外;于图11中,滑杆位于释放位置,卡柱(100)顶端移入通孔(86)中。本实施例的通孔(86)为一斜孔,其轴向与本体的径向具有一夹角θ,例如15度至35度。卡柱是沿着通孔(86)斜向地位移。
将一套筒套接于本体(80)的插接端(82)时,当套筒的作用力F作用于卡柱(100)时,其推动卡柱内移的分力f的方向与通孔(86)的轴向接近或相同,故,可更容易推动卡柱(100)位移,使操作更为省力。同样地,滑杆(90)以较小的力量即可将卡柱外推。
图12(A)至(D)显示可使用于本实施例的其它型式的卡柱(100’)至(100””)。该等卡柱的底端均设一接触面(102),而顶端前缘各具一受压面(106)。卡柱(120’)(120”)(120”’)的后半段各设一凹入(105),其前半段(g)的后侧均具有一边壁(107)以及一角(108)。各接触面(102)可为一斜面,或为一与卡柱的轴向垂直的平面。不论该接触面(102)为斜面或平面,当卡柱容置于该通孔(86)时,接触面即呈倾斜,与滑杆的斜面平贴。图3所示的卡柱亦可使用于本实施例。
通过本发明,欲使连接装置插接套筒时,使用者不须任何操作,只须直接将套筒往连接装置套入,即可使套筒被连接装置卡扣,提高使用便利性。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本体,其前端为一插接端;一轴向滑道,设于该本体中;一通孔,设于该插接端的周面,并与该滑道连通;
一滑杆,装设于该本体的滑道内,可沿该滑道于一卡掣位置及一释放位置间滑移;一斜面,设于该滑杆前端,对应于该通孔;
一卡柱,为一柱状体,装设于本体的通孔中,可沿着该通孔位移;一接触面,设于该卡柱底端,并与该滑杆的斜面平贴;一受压面,设于该卡柱顶端,其高度由前往后渐增;
一弹性组件,设于该本体中,并弹性顶持于该滑杆,使该滑杆保持往该卡掣位置位移,令该斜面往该卡柱移动并将该卡柱向外推,使该卡柱顶端外露出该本体;当该滑杆往该释放位置位移时,该斜面往离开该卡柱的方向移动,使卡柱顶端移入该本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柱顶端的后半段设一凹入,使该卡柱顶端具有一向上凸出的前半段;该受压面位于该前半段的顶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半段的后侧具有一边壁,该边壁与该受压面的交接处形成一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的轴向实质上与该本体的径向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孔为一斜孔,其轴向与该本体的径向具有一夹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柱的接触面为一斜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柱的接触面为一斜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柱的接触面为一平面,与该卡柱的轴向垂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杆后端外露出该本体;按压该滑杆后端可使该滑杆位移至该释放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另包含有:一连动机构,实质上与该滑杆连接;操控该连动机构时,可带动该滑杆位移至该释放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27758A CN101745885A (zh) | 2008-12-02 | 2008-12-02 | 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27758A CN101745885A (zh) | 2008-12-02 | 2008-12-02 | 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45885A true CN101745885A (zh) | 2010-06-23 |
Family
ID=42473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27758A Pending CN101745885A (zh) | 2008-12-02 | 2008-12-02 | 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4588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01069A1 (zh) * | 2018-04-16 | 2019-10-24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用于批头的接杆组件以及适用于接杆的套筒组件 |
-
2008
- 2008-12-02 CN CN200810227758A patent/CN10174588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01069A1 (zh) * | 2018-04-16 | 2019-10-24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用于批头的接杆组件以及适用于接杆的套筒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147117A1 (en) | Connection device for latching and releasing a socket | |
WO2007130291A3 (en) | Computer interface jack | |
WO2014054674A1 (ja) | コネクタ | |
CN101450480B (zh) | 用于工具的保持装置 | |
CN102294409A (zh) | 一种始用挡料装置 | |
CN212653363U (zh) | 一种工具侧向快速脱离机构 | |
CN101745885A (zh) | 卡扣及释放套筒的连接装置 | |
US7895924B2 (en) | Socket connection device | |
KR20180024788A (ko) | 플러그를 눌러서 뽑는 콘센트 | |
TWM335745U (en) | Ejection mechanism and card connector | |
EP0895180B1 (en) | IC card connector | |
CN104157487B (zh) | 电动工具开关 | |
CN113319794B (zh) | 一种多功能机的工作头快装结构及多功能机 | |
KR101531176B1 (ko) | 트레이형 심 소켓 커넥터 | |
KR200441105Y1 (ko) | 전기 플러그 | |
JP2003123925A (ja) | Icソケット | |
KR102167680B1 (ko) | 분리가 용이한 콘센트 조립체 | |
CN209959641U (zh) | 一种易拆卡扣连接件 | |
CN210099906U (zh) | 销钉取装器 | |
CN206331929U (zh) | 一种自动复位的脚踏开关 | |
CN218975894U (zh) | 一种连接器尾夹 | |
CN110052992A (zh) | 销钉取装器 | |
CN221794208U (zh) | 用于打印机的按压滑动装置及打印机 | |
KR20210055891A (ko) | 장신구 잠금장치 | |
CN220205009U (zh) | 插接母头和快插接头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