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3696A - 用于无接触地对能量和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接触地对能量和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3696A
CN101743696A CN200880024145A CN200880024145A CN101743696A CN 101743696 A CN101743696 A CN 101743696A CN 200880024145 A CN200880024145 A CN 200880024145A CN 200880024145 A CN200880024145 A CN 200880024145A CN 101743696 A CN101743696 A CN 101743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
signal
pick
loa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4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3696B (zh
Inventor
Z·华
O·西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EW Eurodrive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1743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3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36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所述装置设有拾波线圈、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和负载,其中,所述拾波线圈与初级导线感应耦合,在所述拾波线圈上连接着供能回路和数据信号回路,所述供能回路包括所述负载,所述供能回路连同所述拾波线圈形成振荡回路,至少所述供能回路和/或所述数据信号回路包括频率滤波器,所述接收单元与所述数据信号回路耦合,所述发送单元关于所述接收单元的耦合部对称地这样连接在所述数据信号回路上,使得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所述接收单元中消失。

Description

用于无接触地对能量和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一种用于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向可动负载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设备。
背景技术
W02004090918A1公开了一种与感应式的能量传输系统联合使用的通信系统,该能量传输系统在同一条电缆上传送通信信号并传输能量,其中,通信系统的频率大于电力系统的频率。利用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或者陶瓷滤波器分离这些信号,所述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或者陶瓷滤波器均匹配于较高的通信频率。
US 20050087599A1公开了一种识别系统,其具有用于从RFID应答器读出数据的阅读器的双天线线圈,在该识别系统中,通过电流生成用于为应答器充电的磁场,所述电流通过两个基本相同且相位相反的天线线圈生成,这两个天线线圈设置在从应答器读取数据的区域附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设备中简化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2、3或4的特征所述的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通过按照权利要求9或10的特征所述的用于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3的特征所述的用于向可动负载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设备来实现。
本发明的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拾波线圈/电动势感应线圈(Pickup-Spule)、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和负载——的重要特征是,所述拾波线圈与初级导线感应耦合,在所述拾波线圈上连接着供能回路和数据信号回路,所述供能回路包括所述负载,所述供能回路连同所述拾波线圈形成振荡回路,至少所述供能回路和/或所述数据信号回路包括频率滤波器,所述接收单元与所述数据信号回路耦合,所述发送单元关于所述接收单元的耦合部对称地这样连接在所述数据信号回路上,使得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所述接收单元中消失。在这里优点在于,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一方面连接在同一个耦合单元、拾波线圈上,另一方面可在发送单元不影响接收单元的情况下同时工作。因而一方面可以紧凑地实现该装置,另一方面可以不使用用于发送至接收单元的信号和从发送单元发出的信号的分离电路。尤其例如可在总线仲裁时识别在发送过程中与其他用户数据的数据冲突。而且也不必为发送和接收而选择不同的频率范围。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拾波线圈与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所述负载可由所述拾波线圈供能,其中,所述发送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感应耦合并与所述拾波线圈相连接。这里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允许通过同一耦合单元无接触地传输能量和进行数据通信的可选方式。因而能以较小的结构尺寸和较少的材料消耗制造可动负载的提取单元(Abnehmerkopf)。尤其是,将用于输入耦合数据的单元和用于输出耦合能量信号(Leistungssignal)的单元集成为一个部件。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拾波线圈与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所述负载由所述拾波线圈供能,其中,所述拾波线圈通过第一感应耦合部和第二感应耦合部与所述接收单元耦合,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感应耦合部和所述第二感应耦合部与所述接收单元耦合,其中,所述拾波线圈的信号在这两个耦合部中相叠加而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这两个耦合部中对消。因此提供了一种装置,利用该装置,所述接收单元由于物理原理而检测不到发送单元的信号。高成本的滤波器可被取消。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拾波线圈与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所述负载由所述拾波线圈供能,其中,第一电感元件、第二电感元件、补偿单元和所述拾波线圈包括在一串连电路内,所述发送单元与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之间的连接部相连接,并与在所述补偿单元和所述拾波线圈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接收装置连接在第三电感元件上,所述第三电感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感应耦合,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沿相同方向卷绕。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第一电感元件、第二电感元件、补偿单元和拾波线圈如此相互匹配,使得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中分别产生一个磁场,其中,所述两个磁场在所述第三电感元件中对消。在这里优点在于,提供了廉价的构造方式,借助于这种构造方式,发送信号在接收侧消失。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负载与第一、第二电感元件并联。在这里优点在于,对于第一、第二电感元件的平衡而言无需考虑负载。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补偿单元与拾波线圈构造成相同的。在这里优点在于,能够在较大的频率范围内实现发送单元信号在第三电感元件中的对消,因此模拟了拾波线圈的特别是由芯部引起的非线性频率曲线。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拾波线圈在第一区域中卷绕在铁磁芯上,其中,所述芯部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初级导线的一部段,所述补偿单元包括一卷绕在所述铁磁芯的第二区域中的线圈。因而提供了一种廉价的用于在补偿单元中模拟拾波线圈的频率曲线的实施形式。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负载与所述拾波线圈并联。在这里优点在于,流过负载的电流不一定要流过补偿单元。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能量信号是频率在10kHz至100kHz之间的、尤其是25kHz的中频交变电流。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能量信号向所述初级导线提供的电流强度超过10A、尤其是超过50A。因此可以在kW范围内执行无接触的驱动功率供给。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所述数据信号位于一频带中,所述频带高于所述能量信号的频率,尤其是高于所述能量信号的频率的两倍。在这里优点在于,能量信号对数据信号的干扰被降至最低。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设有至少一个频率滤波器,借助于所述频率滤波器,所述能量信号能够与所述数据信号分离。因而可截止将所述数据信号输入到所述负载。优选地,在所述负载的所述网路(Masche)或者能量信号回路中设置带通滤波器,在此,所述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匹配于所述初级导线中的所述能量信号频率。因而避免由于负载的影响而干扰数据传送。另外,在负载中不消耗不必要的、原本设置用于数据通信的能量。因而可用较小的发送功率传送数据。
本发明的用于向可动负载单元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其中负载单元通过感应式的谐振耦合无接触地由初级导线供能——的重要特征是,将所述数据信号馈入所述初级导线中,所述数据信号在所述可动负载中感生出一信号,将在所述可动负载中感生出的信号通过所述负载单元中的感应耦合部传送至接收单元。
负载单元优选包括耦合单元和负载如电驱动装置。这里优点在于,数据信号和能量信号可通过一共同的媒介来传送。由于接收单元在负载单元中的感应耦合,可实现发送单元的在工作中不干扰接收单元的中间连接。
本发明的用于从第一可动负载单元向位置固定的接收站或者向另一可动负载单元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负载单元通过感应式的谐振耦合由初级导线无接触地供能,所述接收站与所述初级导线耦合——的重要特征是,发送单元将所述数据信号馈入第一负载单元的两个电感元件中,其中每个电感元件都与接收单元感应耦合,馈入电感元件中的所述数据信号被传送给所述拾波线圈,被传送给所示拾波线圈的所述数据信号在所述初级导线中感生出一信号,在初级导线中感生出的信号由接收站或者由另一可动负载单元检测。优点在于,在不为发送和接收使用不同频带、或者不使用滤波工艺、或者不为发送和接收分配时段的情况下,在同一个负载单元内避免了发送信号串扰进入接收单元中。因而可以执行误差监控,其中不要求回复和/或确收。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从所述两个电感元件通过相应的耦合传送至所述接收单元的信号彼此对消。在这里优点在于,从初级导线耦合输入负载单元中的数据信号不需要高成本的电路就可与由负载单元自身生成的数据信号区分开来。特别是通过负载单元可以识别,在初级导线上在总线时序的一个时段中是否具有另一数据信号作为从负载单元耦合输入的数据信号。例如要从负载单元耦合输入低电平,而在初级导线上却存在高电平。负载单元因而可在发送过程中确定:存在数据冲突。或者,要以多频载波方法耦合输入一信道的高电平,而在初级导线上却存在其他信道的高电平。利用本发明可在不花费设备投资的情况下识别这些情况。
本发明的用于向可动负载单元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设备——其中通过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初级导线进行数据通信——的重要特征是,所述负载单元均具有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对称地与所述接收单元如此耦合,使得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所述接收单元上消失。因而数据通信可借助于总线协议执行,尤其是可识别总线冲突和执行仲裁方法(Arbitrierungsverfahren)。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与一线圈耦合,所述线圈与所述初级导线感应耦合。优选的是,所述线圈是用于从所述初级导线接收能量的拾波线圈。因而可通过所述用于无接触地供能的系统实施数据通信,其中,甚至也可将无接触地供能的耦合元件用于数据通信。
在一种有利实施形式中,数据通信的总线协议包括仲裁方法。因此,有利地,在开始数据通信时,总线用户将一认证(Identifizierung)调制到总线上并同时监听总线,从而识别其他也在进行发送的总线用户,并在自身优先权较低的情况下中断发送。因此,本发明设备有利地利用CAN总线工作。因此,也可识别其他总线系统中的总线冲突并可实施冲突避免。
其他优点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特别是从所提出的任务和/或通过与现有技术相比而提出的任务中,得到这些权利要求和/或单项权利要求特征和/或说明书的和/或附图的特征的其他合适的可能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1初级导线    2发电机
3用户        20用户
4拾波线圈    21电容元件
5发送线圈    22电感元件
6接收线圈    23补偿单元
10发送单元   24芯部
11接收单元   25隔流电容器
12负载       30线圈
13电感元件   31芯部
14电感元件   40馈线
15电感元件   41回线
16耦合芯部   42拾波线圈
17绕组取向   43补偿线圈
18绕组取向   44E形线圈芯
19隔流电容器
附图说明
现在结合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一种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无接触地供能的装置;
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无接触地供能的装置;
图3示出本发明的另一种用于无接触地供能的装置;
图4示出一种拾波线圈,其具有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无接触地供能的装置的补偿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伸长的初级导线1,发电机2将频率和振幅基本恒定的中频交变电流馈入该初级导线1中。优选采用10kHz至100kHz之间的频率。
在初级导线1上耦合有一用户3。用户3包括一拾波线圈/电动势感应线圈4,通过拾波线圈4可从初级导线1获取感生功率,用以给负载供能。此外,在用户3内拾波线圈4与电容元件形成振荡回路,该振荡回路的振荡频率匹配于被馈入的初级导线电流的频率。该电容元件通过至少一个电容器来实现,该电容器与拾波线圈4串联或并联。
如箭头所示,用户3可沿伸长的初级导线1移动。
用户3还包括连接在发送单元上的发送线圈5和连接在接收单元上的接收线圈6。发送线圈5将数据信号调制到初级导线1上,与此同时接收线圈6接收由另一发送线圈调制到初级导线1上的数据信号。用于这些数据信号的频带高于能量供给的信号的频率。
发送线圈5和接收线圈6彼此分离并且与拾波线圈4分离,以便避免相互干扰。
图2示出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无接触地供能的装置的用户20的框图。
拾波线圈4与初级导线1感应耦合。拾波线圈4为负载12供能。为与初级导线1耦合,在负载12上设置有元件以与拾波线圈4形成振荡回路,该振荡回路的振荡频率匹配于初级导线1中的能量信号的恒定频率。能量信号的频率优选在10kHz至100kHz之间。特别是,与拾波线圈4至少并联或串联有一匹配网络(Anpassnetzwerk)、一电容器或者另一电容元件,用以形成振荡回路。
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用户3可沿伸长的初级导线1移动。
用户20包括接收单元11,接收单元11通过第一电感元件13、第二电感元件14和第三电感元件15与拾波线圈4感应耦合。在此,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沿相同方向卷绕。因而从拾波线圈4流过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的电流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产生磁场,其中,由第一电感元件和第二电感元件造成的结果在结构上互补。
因此,初级导线1中的被调制到中频电流上的数据信号由拾波线圈4接收,并且该数据信号产生电流脉冲,该电流脉冲至少部分地流过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该数据信号是由电感连接或电流连接在初级导线上的另一用户调制的。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分别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感生出一个信号。这些电感元件这样相互耦合,使得两个信号增强。所得到的信号由接收单元11检测,接收单元11通过用于过滤干扰信号的隔流电容器19连接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上。优选的是,接收单元11与拾波线圈4的感应耦合通过被插入电感元件13、14、15中或者以其他方式与这些电感元件13、14、15相连接的铁磁芯来改善。
负载12经由带通滤波器连接在拾波线圈4上,该带通滤波器由电容元件21和电感元件22构成。因此,该带通滤波器充当频率滤波器,其中心频率匹配于能量信号的频率。数据信号因此被截止。
在改进形式中,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均串联有隔流电容器25,这些隔流电容器25截止能量信号,然而却允许数据信号通过。因此,能量信号不流过电感元件13、14。隔流电容器25因此充当频率滤波器,尤其充当高通滤波器。在其他改进形式中,使用复杂的更高阶的高通滤波器。
对于数据信号,使用高于能量信号频率的载波频率。因而数据信号在用户中不抵达负载12,而是到达电感元件13和14。
如果要将一数据信号从用户传送至初级导线1以与另一通信用户通信,则发送单元10生成一电流脉冲,该电流脉冲被分配给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
为了确定分配比例,设置有一补偿单元23。该补偿单元优选被构造为线圈,并且模拟拾波线圈4的复阻抗和/或电感。此时,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的绕组表现得彼此相反,拾波线圈4和补偿单元23的复阻抗同样也是彼此相反的。因此,由发送单元产生的电流在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中分别产生一磁场,其中,这些磁场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恰好相互对消。另外,电感元件13和14是沿相同方向卷绕的,所得到的磁场在所述各电感元件的线圈轴线中是反向平行的。由于所述对消,接收单元11不会灵敏地对信号单元10的信号做出反应——尽管信号单元10将信号馈入拾波线圈4的回路中而接收单元11监视拾波线圈4。发送信号的分离通过接收单元11的回路中的第二耦合部实现,该第二耦合部是通过第二电感元件14和第三电感元件15之间的第二耦合建立的。
优选的是,在采用仲裁方法的总线系统(例如CAN总线)中可使用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这种分离。这里,用户以发送认证作为开始,并在发送的同时监控总线上的冲突。
因此,拾波线圈4、电容元件21、电感元件22、负载12和补偿单元23形成供能回路,用以向负载12供能。
因此,拾波线圈4、隔流电容器25、电感元件13、14和补偿单元23形成数据信号回路,该回路用于将数据信号从拾波线圈4传送至感应耦合的接收单元11,并将数据信号从相对于接收单元11对称连接的发送单元10传送至拾波线圈4。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发送单元10的关于接收单元11的耦合部对称的连接使得发送单元10的信号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消失,这种对称连接是通过相对于第一电感元件13和由拾波线圈4给出的电感元件的参数大小来确定第二电感元件14和补偿单元23的参数而造成的。因此可靠地避免发送单元10的信号串扰进入接收单元11中,而无需在发送过程中高成本地断开接收单元11或反之(在接收过程中断开发送单元10)。
图3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框图。
在此,负载12与拾波线圈4并联,而在图2中负载12与第一电感元件13和第二电感元件14的串联电路并联。
因此,由拾波线圈4接收的、输入负载的负载电流不必流过补偿单元23。由此降低欧姆损耗。
补偿单元23包括具有芯部31的线圈30。这样确定线圈30和芯部31的参数,使得对具有芯部24的拾波线圈4进行平衡/补偿,从而使发送单元10的信号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恰好对消并且不被接收单元11检测到。线圈30具有芯部31,以便尽可能接近拾波线圈4的非线性特征曲线,该特征曲线自身通过芯部24的铁磁性材料的饱和效应形成。因此,通过由发送单元10和补偿单元23组成的回路来实现对由发送单元10和拾波线圈4组成的回路的尽可能精确的模拟,以便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相互对消相应的感生信号。
与根据图3的变型方案相比,负载12相对第一电感元件13与第二电感元件14的串联电路的并联具有下列优点:在确定补偿单元23的参数时无需考虑负载12。因而改善了在第三电感元件15中的对发送信号的补偿。
可选地,电容元件21和电感元件22形成使发送单元10的信号不能通过的带通。由此在根据图3的变型方案中在补偿单元中可不考虑负载。带通的质量和宽度可通过其他的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和电阻元件来改善或者增强。
图4示出补偿单元的一种简单变型。
初级导线包括馈线40和回线41。拾波线圈42与馈线40感应耦合,其中,拾波线圈42卷绕在铁磁芯44上,该铁磁芯44呈U形地在局部包围馈线40。因而芯部44可沿馈线40移动,而不会改变馈线40与拾波线圈42之间的耦合。
铁磁芯44被构造为E形线圈芯,另一线圈43卷绕在该E形线圈芯的第二U形部分上,该另一线圈43作为补偿线圈43属于补偿单元23。
因而对于补偿单元23的电感元件可不使用独立的芯部,而是应用传统的E形线圈芯。
在另一实施例中,拾波线圈4卷绕在E形芯上,该E形芯的芯柱分别U形地包围馈线40和回线41。E形芯具有附加的部分,补偿单元23的补偿线圈卷绕在该部分中。
因此,在所述情况下,补偿单元43的绕组如此设置,即,由初级导线40生成的、通过铁磁芯44引导的磁力线基本上不经过该绕组(也就是说最多有较小的分量如杂散场通过该绕组)。由此,与拾波线圈42的绕组相比,补偿单元43与初级导线40的感应耦合弱得多(实际上基本上完全不与初级导线40感应耦合)。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拾波线圈、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和负载,其中,
-所述拾波线圈与一初级导线感应耦合,
-在所述拾波线圈上连接有供能回路和数据信号回路,
-所述供能回路包括所述负载,
-所述供能回路连同所述拾波线圈形成振荡回路,
-至少所述供能回路和/或所述数据信号回路包括频率滤波器,
-所述接收单元与所述数据信号回路耦合,
-所述发送单元关于所述接收单元的耦合部对称地这样连接在所述数据信号回路上,使得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所述接收单元中消失。
2.一种尤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拾波线圈、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和负载,其中,所述拾波线圈与一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所述负载能够由所述拾波线圈供能,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感应耦合并与所述拾波线圈相连接。
3.一种尤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拾波线圈、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和负载,其中,所述拾波线圈与一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所述负载由所述拾波线圈供能,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拾波线圈通过第一感应耦合部和第二感应耦合部与所述接收单元耦合,
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感应耦合部和所述第二感应耦合部与所述接收单元耦合,
其中,所述拾波线圈的信号在这两个耦合部中相叠加而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这两个耦合部中对消。
4.一种尤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拾波线圈、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和负载,其中,所述拾波线圈与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所述负载由所述拾波线圈供能,
其特征在于,
i)第一电感元件、第二电感元件、补偿单元和所述拾波线圈包括在一串联电路内,
ii)所述发送单元与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之间的连接部相连接,并与在所述补偿单元和所述拾波线圈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iii)所述接收单元连接在第三电感元件上,
iv)所述第三电感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感应耦合,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沿相同方向卷绕。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感元件、第二电感元件、补偿单元和拾波线圈如此相互匹配,使得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在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中分别产生一个磁场,其中这两个磁场在所述第三电感元件中对消,
和/或
所述负载与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并联,
和/或
所述补偿单元与所述拾波线圈构造成相同的,
和/或
所述拾波线圈在第一区域中卷绕在铁磁芯上,其中所述铁磁芯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初级导线的一部段,所述补偿单元包括卷绕在所述铁磁芯的第二区域中的线圈,
和/或
所述负载与所述拾波线圈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信号是频率在10kHz至100kHz之间、尤其是25kHz的中频交变电流,
和/或
所述初级导线中的所述能量信号的电流强度超过10A、尤其是超过50A,
和/或
所述能量信号和所述数据信号能够同时通过所述初级导线发送和/或能够由所述初级导线接收,优选通过所述拾波线圈接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信号位于一频带中,所述频带高于所述能量信号的频率,尤其是高于所述能量信号的频率的两倍,
和/或
设有至少一个频率滤波器,借助于所述频率滤波器,所述能量信号能够与所述数据信号分离,
和/或
在所述负载的所述网路或者所述能量信号回路中设置带通滤波器,其中所述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匹配于所述初级导线中的所述能量信号的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补偿单元,通过所述补偿单元来模拟所述拾波线圈的电感,
尤其是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感元件的绕组数表现得彼此相反,所述补偿单元和所述拾波线圈的复阻抗同样也是彼此相反的,
和/或所述补偿单元和所述拾波线圈卷绕在共同的芯部上,
和/或
所述补偿单元比所述拾波线圈弱地与所述初级导线感应耦合,或者基本上完全不与所述初级导线感应耦合。
9.一种用于向可动负载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其中,所述负载通过感应式的谐振耦合无接触地由初级导线供能,
其特征在于,
i)将所述数据信号馈入所述初级导线中,
ii)所述数据信号在所述可动负载中感生出一信号,
iii)通过所述负载中的感应耦合部将所述在可动负载中感生出的信号传送至接收单元。
10.一种用于从可动负载向接收站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其中,所述负载通过感应式的谐振耦合无接触地由初级导线供能,所述接收站与所述初级导线耦合,
其特征在于,
i)发送单元将所述数据信号馈入所述负载中的两个电感元件中,其中,每个电感元件都与接收单元感应耦合,
ii)将所述馈入电感元件中的数据信号传送至所述拾波线圈,
iii)所述传送至拾波线圈的数据信号在所述初级导线中感生一信号,
iv)由所述接收站检测所述在初级导线中感生出的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和/或10所述的用于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两个电感元件通过相应的耦合传送给所述接收单元的信号彼此对消。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之一所述的用于传送数据信号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数据传输和能量供给同时通过所述初级导线进行。
13.一种用于向可动负载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设备,其中,通过用于无接触地传输能量的初级导线实现数据通信,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均具有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对称地与所述接收单元如此耦合,使得在所述接收单元上所述发送单元的信号消失。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与一线圈耦合,所述线圈与所述初级导线感应耦合,
和/或
所述线圈是用于从所述初级导线接收能量的拾波线圈,
和/或
数据通信的总线协议包括仲裁方法。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构造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装置,
和/或
构造有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之一所述的方法的结构。
CN200880024145.8A 2007-07-11 2008-06-12 用于无接触地对能量和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1743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32643.4 2007-07-11
DE102007032643.4A DE102007032643B4 (de) 2007-07-11 2007-07-11 Vorrichtung zur berührungslosen Leistungsübertragung, Verfahren zur Übermittlung eines Datensignals und Anlage zur berührungslosen Leistungsübertragung an bewegliche Verbraucher
PCT/EP2008/004706 WO2009006977A1 (de) 2007-07-11 2008-06-12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erührungslosen übertragung von leistung und eines datensignal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3696A true CN101743696A (zh) 2010-06-16
CN101743696B CN101743696B (zh) 2014-04-16

Family

ID=39731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4145.8A Active CN101743696B (zh) 2007-07-11 2008-06-12 用于无接触地对能量和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79512B1 (zh)
CN (1) CN101743696B (zh)
DE (1) DE102007032643B4 (zh)
WO (1) WO200900697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9455A (zh) * 2010-12-16 2013-09-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能量传送和连续无线电台信号共存
CN104123820A (zh) * 2013-04-28 2014-10-29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基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通讯信号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5207687A (zh) * 2014-06-18 2015-12-30 恩智浦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接收机侧的通信干扰消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1582B4 (de) 2008-02-28 2012-10-31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Daten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und Anlage
DE102010027640B4 (de) * 2010-07-19 2023-10-05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Elektrobelad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rührungslosen Beladen einer Batterie in einer mobilen Einheit
DE102010044973B4 (de) 2010-09-10 2016-02-25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und Energieübertragung über eine Leitung
DE102011018633B4 (de) 2011-04-21 2021-10-07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System zur induktiven Energie-Übertragung an einen Verbraucher
CN104143861A (zh) 2013-05-09 2014-11-1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供电电路
CN111065549A (zh) * 2017-04-27 2020-04-24 国际智能技术公司 车辆线束
CN109190290B (zh) * 2018-09-25 2023-11-03 河北工业大学 用于分析正交拾电器中耦合系数与功率之间关系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1596A (en) * 2003-04-07 2005-01-01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Communications for inductive power systems
US20050087599A1 (en) * 2001-11-02 2005-04-28 Ward William H. Dual antenna coil transponde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29455A (fr) 1965-01-15 1966-02-25 Alsthom Cgee Perfectionnement à la transmission bilatérale de messages entre une station fixe et un véhicule sur rails ou entre deux véhicules sur rail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7599A1 (en) * 2001-11-02 2005-04-28 Ward William H. Dual antenna coil transponder system
TW200501596A (en) * 2003-04-07 2005-01-01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Communications for inductive power system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9455A (zh) * 2010-12-16 2013-09-2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能量传送和连续无线电台信号共存
CN103329455B (zh) * 2010-12-16 2016-01-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能量传送和连续无线电台信号共存
US9379780B2 (en) 2010-12-16 2016-06-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and continuous radio station signal coexistence
CN104123820A (zh) * 2013-04-28 2014-10-29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基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通讯信号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5207687A (zh) * 2014-06-18 2015-12-30 恩智浦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接收机侧的通信干扰消除
US10097162B2 (en) 2014-06-18 2018-10-09 Nxp B.V. Wireless charger receiver-side communication interference elimin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79512B1 (de) 2012-11-28
WO2009006977A1 (de) 2009-01-15
DE102007032643B4 (de) 2020-07-16
CN101743696B (zh) 2014-04-16
EP2179512A1 (de) 2010-04-28
DE102007032643A1 (de) 200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3696B (zh) 用于无接触地对能量和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US20110018358A1 (en)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ower supply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and power receiv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CN102378332B (zh) 无线功率传输设备及其传输方法
US10355525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ck-channel communication in an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10088508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resonant frequency used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EP2290782B1 (en)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feeding apparatus,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feeding method,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receiving method and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feeding system
US20120139358A1 (en) Multiple Coil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EP2775590B1 (en) Coil unit and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151619B (zh) 具有天线的rfid读取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05814772A (zh) 混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CN104054229A (zh) 无线电力接收机系统
CN104167824A (zh) 检测设备、电力供应系统以及控制检测设备的方法
CN1996349A (zh) 无线射频识别用的通讯中继装置及通讯处理装置
CN110768392B (zh) 一种感应耦合电能传输和全双工信号混合传输电路和方法
CN105393466B (zh) 可变电容电路、可变电容器件及用其谐振电路、通信装置
CN107069990A (zh) 一种双频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和信号同步传输系统
US9148189B2 (en) Quality adjustment of a receiving circuit
KR101659183B1 (ko)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송신 시스템
CN106353556A (zh) 电流传感器及电流感应方法
WO2014176842A1 (zh) 基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多负载控制方法及系统
WO2020124243A1 (en) Wireless electric field power transfer system,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N101552614A (zh) 近场通信设备的单天线调谐电路
CN102439834A (zh) 使用多负载并联磁路中的共享磁通量的电磁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JP2023502979A (ja) 複数のコイルおよび通信チャネルを伴う集約された無線電力伝送
US20170133885A1 (en) Notch filter utilize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ual mode antenna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