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1240A -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1240A
CN101741240A CN200910214411A CN200910214411A CN101741240A CN 101741240 A CN101741240 A CN 101741240A CN 200910214411 A CN200910214411 A CN 200910214411A CN 200910214411 A CN200910214411 A CN 200910214411A CN 101741240 A CN101741240 A CN 101741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inductance
field effect
effect transistor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14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1240B (zh
Inventor
徐海波
朱仲尼
元迎川
宋庆国
陈元娣
祈承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ast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ast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ast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ast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1441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412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41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1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1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1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其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L2一端、LP同名端与输入端正极连接,L2另一端与D2负极、S2源极连接,LP异名端与LO同名端、D1正极、S1漏极连接,LO异名端与LS同名端、S4漏极连接,LS异名端与C2一端连接,C2另一端与S2漏极、D3负极及S3源极连接,D1负极与C1一端、L1一端连接,L1另一端与D3正极、D3X负极连接,D3X正极、C1另一端、S1源极、S4源极及D2正极与输入端负极连接,S3漏极与输出端正极连接,输出端负极与D3X正极连接。本发明在BOOST状态具有较高的增益,电容器的储能密度较高,系统的可靠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DC/DC变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背景技术
双向DC/DC变换器在混合动力车辆、大功率机电设备的制动/发电能量回馈系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大型电机设备(如轮胎吊)中,较多是采用超级电容器作为储能设备,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储存和回馈电机的制动/发电能量达到节能的目的。
目前,双向DC/DC变换器多采用非隔离型BUCK/BOOST的拓扑结构,受拓扑结构的限制,现有技术中,双向DC/DC变换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BOOST变换器的增益普遍偏低。BOOST变换器的增益通常小于5,当电路工作在连续模式时,需要串联的超级电容器的只数(每只耐压值为2.7V)较多,往往需要加繁杂的均压电路,导致整个设备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在轮胎吊这种输入电压较高(如VO=640V)场合,电容器端的最低电压VOmin>128V(放电的终值),需要串联的超级电容器的只数会更多,必须增加繁杂的均压电路,整个设备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第二,升、降压增益不能兼顾提高电容器得储能密度。
由于电容器的储能密度与电容器充放电的压差有关,为了提高等容量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在放电最低电压确定情况下,需要提高充电电压值,导致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目前,国内外的产品或文献中均未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提供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在BOOST状态时具有较高的增益,电容器的储能密度较高,系统的可靠性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所述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
优选的,上述耦合电感LP、LO、LS均为64μH的耦合电感。
优选的,上述电容C1为22μf的耦合电感。
更优选的,上述电容C2为40μf的耦合电感。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该双向DC/DC变换器采用如下的拓扑结构,所述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所述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及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
优选的,上述耦合电感LP、LO、LS均为64μH的耦合电感。
优选的,上述电容C1为22μf的耦合电感。
更优选的,上述电容C2为40μf的耦合电感。
本发明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所述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其BOOST状态时具有较高的增益,可以降低电容器的电压值,减少超级电容器串联数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且可以增加电容器组充放电压差,提高电容器储能密度,减少电容器数量,降低成本。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该双向DC/DC变换器采用如下的拓扑结构,所述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所述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及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BOOST状态具有较高的增益,可以降低电容器的电压值,减少超级电容器串联数量,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且可以增加电容器组充放电压差,提高电容器储能密度,减少电容器数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图;
图2是图1在BUCK状态下一个开关周期分析图;
图3是图1在BOOST状态下一个开关周期分析图;
图4是图1的增益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输入端的电压为VL,输出端的电压为VH,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及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
1.BUCK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在BUCK状态下一个开关周期内各个模态的分析图如图2所示。耦合电感可以等效为一个包含磁化电感(LM1,LM0,LM2)和漏感(Lk1,Lk0,Lk2)的理想变压器,变比N和耦合系数k定义为:
N=N2/N1=1/2    (1)
k1=LM1/(Lk1+LM1)=LM1 /Lp    (2a)
k2=LM2/(Lk2+LM2)=LM2/LS    (2b)
k0=LM0/(Lk0+LM0)=LM0/LO    (2c)
这里N1,N2为耦合电感初级(LP+LO)和次级(LS)绕组匝数,由于电压对耦合系数影响不大,箝位电容选择合适的话就能吸收漏感能量,因而耦合系数通常设为一个定值,使得通过公式(2a)、(2b)和(2c)能得到LM1=LP,LM0=LO,LM2=LS
模态1(t0-t1),如图2(a)所示:
在这个模态,S3导通,S2,S4关断,电流从高压侧通过C2,LS,LO,LP给低压侧电池充电。在这个时间段,串联电感LS,LO,LP可以看成一个单独的电感,等效磁化电感可以表示为:LMS=(1+N)2(Lp+L0)=(1+1/N)2Ls
等效电感LMS比电感LS,Lp+LO都要大,主要用来抑制纹波和充电电流上升率。它的电压可以表示为:LMSdiLS/dt=VH-vC2-VL,这里vC2是电容C2两端的电压。利用KVL定理,VH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VH=vC2+vLS+vLP+vLO+VL=(N+1)(vLP+vLO)+vC2+VL(3)
这里vLP+vLO和vLS分别代表耦合电感初级和次级绕组的电压。
通过KVL,通过S1的电压为:
vDS1=VL+vLP    (4)
iL2通过D2续流,电池两端的电压等于L2两端的电压。
模态2(t1-t2),如图2(b)所示:
在t=t1时刻,S3关断,耦合电感的初级和次级电压极性反向,由于漏感必须释放储存的能量,iLS流过D2和S2自身的并联二极管。当iLS线性下降时,iLp通过S1的自身并联二极管增加。在这个时间间隔里,vDS1,vDS2降低为零。
模态3(t2-t3),如图2(c)所示:
S2,S4开通,S2为零电压开通,S4为零电流开通。次级漏感继续释放,iLp通过S4继续增加。t=t3时刻,次级的漏感能量释放结束,iLS降为零,这一模态结束。
模态4(t3-t4),如图2(d)所示:
在t=t3时刻,由于C2通过S2,L2,S4放电,次级电感电流iLS反向。同时,iL1流经L1,D3,S2,L2,C1给电池充电。vL2可以表示为:vL2=vC2-VL-vLS
而且,所有储存在耦合电感的电流iLP通过S4释放,给电池充电。忽略死区,S4,S2的占空比设为d1,S3的占空比设为d3(d3=1-d1)。根据电压平衡原理,这个时刻vL2=VLd3/d1,模态1的电压vLp+vLO=VLd1/d3,电容电压为:
vC2=(N+1+d3/d1)VL    (5)
降压比Gv1=VL/VH,把(5)和vLp+vLO=VLd1/d3带入(3)式,可得:
Gv1=VL/VH=[d3(1-d3)]/[N(1-d3)+1](6)
模态5(t4-t5),如图2(e)所示:
在t=t4时刻,S4,S2关断,由于耦合电感的漏感作用,iLp,iLS方向依旧不变,次级电流iLS和电感电流iL1一起给S2的寄生电容充电,S3的寄生电容放电。当S2两端的电压达到VH,S3自身并联二极管导通。在这个阶段,通过D2的电流iL2和iLp维持原来的路径(通过S1)。
模态6(t5-t6),如图2(f)所示:
这个模态开始于S3再次开通,S3为零电压开通。因为L1比较小,它的能量释放给低压侧,iL1迅速降为零。箝位二极管D3x主要用来抑制D3的冲击电压。漏感放完能量后,初级和次级的电流给S1的寄生电容充电。当开关管的电压vDS1等于电容电压vC1时,这个模态结束。
模态7(t6-t0),如图2(g)所示:
当t=t6时,箝位二极管D1导通,把vLP=VLd1/d3带入(4),得到通过S1的电压:vDS1=vC1=VL/d3,当初级电流iLP增加,并且在t=t0时刻值等于次级电流iLS时,开始另一个周期的循环。
2.BOOST状态
在BOOST状态下,S2,S4不工作,只要触发S1,S3就行了,此时耦合电感的初级绕组为LP,漏感为Lk1,次级绕组为两个电感串联,方便起见,且记为LS,漏感为Lk2,变比N=N2/N1=2。一个周期的工作模态如图3所示:
模态1(t0-t1),如图3(a)所示:
在这个模态,S1导通一段时间,电池给电感LP充电,磁化电流iLM以近似线性增加。次级电压vLS和箝位电容电压vC1一起通过S1,L1,D2给C2充电,随着vC2逐渐增加,次级电流iLS增加,并且vLS=NVL
模态2(t1-t2),如图3(b)所示:
在t=t1时刻,S1关断,在这个时刻,耦合电感的初级和次级电流(iLP和iLS)开始给S1的寄生电容充电,电感电流iLS同时给S3的寄生电容充电,当vDS1充电等于箝位电容电压vC1时,这一阶段结束。
模态3(t2-t3),如图3(c)所示:
当vDS1高于vC1时,二极管D1传送初级漏感Lk1的能量给箝位电容C1。而且,当漏感能量从耦合电感的初级释放时,次级电流iLS反向,流过S3的自身二极管,到高压侧,磁化电感LM1通过理想变压器把能量传到高压侧。应用KVL,S1的电压可以表示为:vDS1=vLp+VL=VL/(1-d1)=vC1,故:VH=VL+vLP+vLS+vC2=vDS1+vLS+vC2=VL(2+N)/(1-d1)
因而变换器在BOOST状态下的变比表示为:
Gv2=VH/VL=(2+N)/(1-d1)(7)
模态4(t3-t4),如图3(d)所示:
在t=t3时刻,S3导通,由于在先前的模态中S3自身的二极管是导通的,所以S3的开通是零压导通。Lk1继续释放能量,iLP下降。
模态5(t4-t5),如图3(e)所示:
当初级和次级电流相同时,这个模态开始,D1截止。电池、耦合电感、C2通过S3一起给高压侧供电。在这个模态的最后阶段,S3关断。
模态6(t3-t0),如图3(f)所示:
因为箝位二极管是低压肖特基二极管,当S1在t=t5时刻开通时,D1将迅速关断,没有反向恢复电流。由于上升速度受初级漏感Lk1的抑制,次级电流iLS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降为零,这两个电流相互依赖。S1为零压开通,在这个模态电流流向高压侧,但是它的大小逐渐减小。在漏感释放完能量后,次级电流iLS通过S1,D3,D3x衰减,同时,次级电流给S3提供充电电流,使得电压vDS3上升到VH。当二极管D3x关断时,vDS3衰减到VH-vC1。然后开始另一个周期的循环。
由工作原理可以推导出,其增益比:
M r 1 = V H V L = 2 + N 1 1 - d 1 (BOOST状态)   (8)
M r 2 = V L V H = d 3 ( 1 - d 3 ) N 2 ( 1 - d 3 ) + 1 (BUCK状态)    (9)
当N2<N1时,就可以保证在BOOST时升压增益较高,同时能够兼顾降压时的增益,BUCK状态下的增益曲线图如图4a所示,BOOST状态下的增益曲线图如图4b所示。
关于电容存储器能量,传统双向DC/DC变换器和本发明的变换器电容器的存储的能量分别为:
E c = 1 2 c [ v max 2 - ( 1 1.5 v c max ) 2 ]
E B = 1 2 c [ v max 2 - ( 1 2 . 13 v c max ) 2 ]
所以
E B E C = 1 - ( 1 2.13 ) 2 1 - ( 1 1.5 ) 2 = 1.4
为了效果更好,对能量转换电容C2,如当转换电流大于500A时,C2要选用CBB薄膜电容,其纹波电流大于25A,并联只数不少于25只。
根据本项发明针对“轮胎吊制动/发电能量循环利用”项目的设计参数:Po=14kw,vin=640V,vo=60V~128V,C=92F,Mr1=0~12,Mr2=0~0.23,N1∶N2∶N3=1∶1∶1。
由设计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效果:
(1)存储电容器的串联电压值从307.2V降为128V,降低了电容均压风险,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由于Mr1max≥10,Mr2max=0.23,即 M r 2 max = 2 × 1 M r 1 max . 使vcmax与vcmin相差两倍(从60-128V),将单位电容值存储的能量提高了4倍,相比传统的双向BUCK/BOOST变换器 M r 2 max = 1 M r 1 max , 单位电容的充放电压差从1.5倍增加到2.13倍,单位电容器的存储能量的密度增加1.4倍。
(3)降低了成本,同等功率容量下,其电容器的电容值为传统设计的70%。
当在如下参数状态时:
开关频率:f=15KHz;耦合电感:LP=LO=LS=64μH;电容C1=22μf;电容C2=40μf。考虑到死区时间,取d3=0.46、d1=0.52,由(8)、(9)式有:当N=2时,BOOST状态下,VH=86.4V,VL=10.8V;当N=0.5时,BUCK状态,VH=54V,VL=10.8V。
可见,该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的电压增益高,BOOST状态时(功率为25W)达到8倍,可以把低压侧的电压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期望值;BUCK状态时(功率为42W)为5倍,这就可以使得高压侧的电压不是很高时就可以给低压侧充电。且BUCK状态时高压开关管可实现软开关功能。
实施例2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所采用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输入端的电压为VL,输出端的电压为VH,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及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耦合电感LP、LO、LS均为64μH的耦合电感,电容C1为22μf的电容,电容C2为40μf的电容。
该双向DC/DC变换器电压增益高,BOOST状态时(功率为25W)可达到8倍,可以把低压侧的电压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期望值;BUCK状态时(功率为42W)可达5倍,这就可以使得高压侧的电压不是很高时就可以给低压侧充电。且BUCK状态时高压开关管可实现软开关功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所述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电感LP、LO、LS均为64μH的耦合电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为22μf的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2为40μf的电容。
5.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采用如下的拓扑结构,所述拓扑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感L1和L2、耦合电感LP、LO和LS、二极管D1、D2、D3和D3X、场效应管S1、S2、S3和S4、电容C1和C2,所述电感L2的一端、耦合电感LP的同名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与二级管D2的负极、场效应管S2的源极连接,耦合电感LP的异名端与耦合电感LO的同名端、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S1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O的异名端与LS的同名端、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耦合电感LS的异名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S2的漏极、二极管D3的负极及场效应管S3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X的负极连接,二级管D3X的正极、电容C1的另一端、场效应管S1的源极、场效应管S4的源极及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的负极连接,场效应管S3的漏极与输出端的正极连接,输出端的负极与二级管D3X的正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电感LP、LO、LS均为64μH的耦合电感。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为22μf的电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2为40μf的电容。
CN200910214411XA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Active CN101741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4411XA CN101741240B (zh)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4411XA CN101741240B (zh)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1240A true CN101741240A (zh) 2010-06-16
CN101741240B CN101741240B (zh) 2011-11-30

Family

ID=42464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14411XA Active CN101741240B (zh)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41240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430A (zh) * 2012-12-28 2013-04-10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纹波双向软开关dc-dc电路
CN103633838A (zh) * 2013-11-14 2014-03-12 华南理工大学 带耦合电感的高效率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3780087A (zh) * 2014-01-23 2014-05-07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零电压转换脉宽调制变换器
CN105119513A (zh) * 2015-08-27 2015-12-02 无锡伊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耦隔离车载电源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5162342A (zh) * 2015-08-27 2015-12-16 无锡伊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耦隔离车载电源光伏逆变器
CN105186905A (zh) * 2015-08-27 2015-12-23 无锡伊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耦隔离单级可升降压车载电源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6208718A (zh) * 2016-08-30 2016-12-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状态转移的双向dcdc系统及方法
CN106300904A (zh) * 2015-06-22 2017-01-04 特萨特-航天通讯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电压倍增器和用于消耗方的电压供应装置
CN112436500A (zh) * 2020-11-13 2021-03-02 成都通用整流电器研究所 一种直流微电网发输配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8400B2 (ja) * 2007-08-28 2009-12-02 日立コンピュータ機器株式会社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CN101350555B (zh) * 2008-07-08 2012-07-25 同济大学 一种大功率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6430A (zh) * 2012-12-28 2013-04-10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纹波双向软开关dc-dc电路
CN103036430B (zh) * 2012-12-28 2015-04-29 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纹波双向软开关dc-dc电路
CN103633838A (zh) * 2013-11-14 2014-03-12 华南理工大学 带耦合电感的高效率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3633838B (zh) * 2013-11-14 2016-04-13 华南理工大学 带耦合电感的高效率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3780087A (zh) * 2014-01-23 2014-05-07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零电压转换脉宽调制变换器
CN103780087B (zh) * 2014-01-23 2017-07-07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零电压转换脉宽调制变换器
CN106300904A (zh) * 2015-06-22 2017-01-04 特萨特-航天通讯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电压倍增器和用于消耗方的电压供应装置
CN105119513A (zh) * 2015-08-27 2015-12-02 无锡伊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耦隔离车载电源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5162342A (zh) * 2015-08-27 2015-12-16 无锡伊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耦隔离车载电源光伏逆变器
CN105186905A (zh) * 2015-08-27 2015-12-23 无锡伊佩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耦隔离单级可升降压车载电源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6208718A (zh) * 2016-08-30 2016-12-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状态转移的双向dcdc系统及方法
CN112436500A (zh) * 2020-11-13 2021-03-02 成都通用整流电器研究所 一种直流微电网发输配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1240B (zh) 201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1240B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变换器
US11496054B2 (en) High-gain quasi-resonant DC-DC converter based on voltage doubling rectifier circuit
CN103929058A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CN101882869B (zh) 带有电感电容开关网络的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203859682U (zh) 低输入电流纹波单开关高增益变换器
EP3255771A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or
CN108400709A (zh) 一种交错并联磁集成双极性三电平双向dc/dc变换器
CN105939108A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101355307A (zh) 一种零电压零电流全桥dc-dc变换器
CN105939112A (zh) 一种高增益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Kim et al. Design and control method of 25kW high efficient EV fast charger
CN105939107A (zh) 一种混合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110829837B (zh) 一种低电压应力ZVS高增益Boost变换器
Aamir et al. Analysis of ZVS non-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CN103944399A (zh) 低输入电流纹波单开关高增益变换器
CN201766503U (zh) 一种双端反激型无源无损开关电源拓扑
CN107482921A (zh)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Lee et a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with multiple switched-capacitor cells
CN114744876B (zh) 光伏发电用零电流纹波Buck-Boost变换器
CN107681677B (zh) 一种双向反激原边集成式的电池储能系统
CN203775028U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CN109149933A (zh) 一种带有耦合电感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101572427A (zh) 基于高效大电流升压器的电池供电系统
Roggia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full-bridge-forward converter and DAB converter
CN103337957A (zh) 一种低纹波四开关升降压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