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7924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7924A
CN101737924A CN200910008557A CN200910008557A CN101737924A CN 101737924 A CN101737924 A CN 101737924A CN 200910008557 A CN200910008557 A CN 200910008557A CN 200910008557 A CN200910008557 A CN 200910008557A CN 101737924 A CN101737924 A CN 101737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ind direction
direction adjustment
adjustment par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7924B (zh
Inventor
金钟旭
金起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200801106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8212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200801106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8212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737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7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7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79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本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排出口主体,其可升降地配置在上述本体的上部,其具有划分空气排出通路和电气安装室的区划部;扩散器,其使通过上述空气排出通路排出的空气分散;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其设置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检测室内人员的举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向上述空气排出通路突出形成有用于设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上述扩散器上形成有避让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的避让部,由此具有能设计成配置在上述扩散器上的风向调整部件避免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发生干涉地进行配置的优点。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空调机,特别涉及下述空调机:在可升降地配置在本体上的排出口单元上设置红外线传感器模块,以根据室内人员的举动运行本体,并且将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动作可视化而提高动作感,适当地配置风向调整部件,以避让设置有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以提高设计的精确性。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下述空调机:还包括风向调整部件,其对通过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上的前面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整,还包括防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过度旋转的止动部,通过将防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过度旋转的止动部一体地形成于设置有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扩散器主体上,由此能防止产品的错误动作,并提高耐久性。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空调机为了造成对使用者而言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利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构成的冷媒的冷冻循环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净化空气,其大致分为分离型和一体型。
上述分离型和一体型在功能上相同,但分离型是在室内一侧设置冷却/放热功能的室内机,在室外一侧设置放热/冷却及压缩功能的室外机,用冷媒配管连接相互分离的两个装置之间;一体型是将冷却、放热的功能一体化,在房屋的墙壁上穿孔或在窗户上挂住装置而直接设置。
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的结构如下:在机壳的前面部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部,在机壳的前面部上部形成空气排出口,以将室内的空气通过前面下部吸入并在上述机壳的内部进行调和后,通过前面上部排出。
近来,趋势是不在机壳的前面上部形成空气排出口,而在机壳的上部左、右两侧和上表面形成空气排出口。
但是,结构如上的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由于构成为向上述机壳的上部左、右两侧排出被调和的空气,因而存在难以向位于上述空调机前方的室内人员集中排出的问题。
另外,由于与室内人员在室内的举动无关地一概而论地运行上述空调机,因而还存在被调和的空气向不必要的部分排出而降低室内机性能的问题。
因此,在上述机壳的内部还包括多个风向调整部件,上述风向调整部件在排出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时对所排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整,但存在因上述风向调整部件和其周边结构物间的干涉或摩擦产生异常噪音或发生风向调整部件的错误动作现象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下述空调机:在可升降地配置在上述本体上的排出口单元上设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以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模块检测室内人员的举动后主动地运行本体,包括不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发生干涉而动作的风向调整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下述空调机:在本体的上部可升降地配置排出口单元,还包括风向调整部件,其利用旋转的动作对通过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上的前面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整,在设置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扩散器主体上一体地形成防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过度旋转的止动部,由此能防止产品的错误动作,并提高耐久性。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排出口主体,其可升降地配置在上述本体的上部,其具有划分空气排出通路和电气安装室的区划部;扩散器,其使通过上述空气排出通路排出的空气分散;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其设置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检测室内人员的举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向上述空气排出通路突出形成有用于设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上述扩散器上形成有避让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的避让部。
在这里,上述扩散器包括:扩散器主体,其配置在上述空气排出通路上;风向调整部件,其可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扩散器主体上;止动部,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上,并防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过度旋转,上述避让部在上述扩散器主体中与上述区划部相对的表面上凹陷形成。
另外,上述避让部可形成为比上述设置部大。
另外,上述风向调整部件包括配置成在上述排出口单元上沿左右方向间隔并垂直的多个左右风向调整部件;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整部件中,支撑在上述避让部上的左右风向调整部件形成为其高度比支撑在上述避让部以外部分的左右风向调整部件低。
另外,上述止动部包括第一止动部,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上,与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的一端接触而限制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的旋转。
另外,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包括:多个垂直排出叶片,其在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沿左、右方向间隔规定间隔地进行配置,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下部突出端,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垂直排出叶片上,通过与上述第二止动部发生干涉的动作来限制上述垂直排出叶片的旋转。
另外,上述扩散器还包括格子部,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的下部,以使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上述第二止动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格子部上。
另外,上述下部突出端,突出延长至比上述格子部的上表面低的位置;上述第二止动部是形成于上述格子部上的钩挂部,其通过与上述下部突出端发生干涉的动作来防止上述垂直排出叶片的过度旋转。
另外,上述钩挂部,形成于上述格子部的后端部上,上述垂直排出叶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形成于上述下部突出端的移动路径上。
另外,上述风向调整部件还包括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水平地配置的上下风向调整部件;上述止动部包括第二止动部,其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的一端接触而限制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的旋转。
另外,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件包括:下部风向调整部,其在上述排出通路上水平地配置,以在上述扩散器主体上旋转;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其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的左侧上部;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其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的右侧上部;后方突出端,其在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或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及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的任意一端向后方突出延长,在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旋转时与上述第二止动部发生干涉。
另外,上述第二止动部可以是一对在上述扩散器主体的左侧板及右侧板中任意一侧成一体地相互分隔而形成的旋转限制肋条,在上述旋转限制肋条之间配置上述后方突出端,使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规定角度。
另外,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和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以比上述避让部大的间隔分隔。
另外,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为前方开口。
另外,上述避让部为前方开口。
结构如上的本发明的空调机,由于单独设置排出口单元,通过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上的前面空气排出口排出被调和后的空气,因而具有能向位于上述空调机前方的室内人员集中排出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由于红外线传感器模块与在本体的上部可升降地配置的上述排出口单元一起升降的同时在空调机运行时左右旋转的动作来检测室内人员的举动,以向室内人员准确地排出被调和后的空气,因而具有提高室内机性能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下述蓝图:将用于设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设置部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上,在上述排出口单元上形成有前面空气排出口,对调整通过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风向的风向调整部进行避让设计,以防止其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发生干涉。
因此,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在与上述排出口单元一起升降的扩散器中包括调整通过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风向的风向调整部件,具有向使用者所希望的方向排出空气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通过在上述扩散器中一体地形成止动部,以防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过度旋转,因而具有防止产品的错误动作,提高耐久性,实现产品的简单设计的优点。
本发明的特点及优点,将通过后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参照以下的附图,而变得更易于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运行时的透视图。
图2及图3是表示本发明结构中的排出口单元的动作过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结构中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结构中的扩散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6及图7是表示图4的结构中的止动部的动作过程的动作图。
符号说明如下:
2:本体                    4、6:左、右空气吸入口
8、10:左、右空气排出口    12:底座
20:机壳                   30、40:左、右侧吸入面板组件
50.60:排出面板组件        90:前面面板
96:前面空气排出口         97:排出口单元
98:开口部                 99:升降导向件
170:红外线传感器模块      187:保护盖
200:排出口单元移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能具体体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在对室内进行调和的本体2形成有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口4、6,并且在上述本体2的内部形成有排出被调和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8、10。
更具体而言,上述本体2在左、右两侧下部分别形成有上述的空气吸入口4、6,在左、右两侧上部分别形成有上述的空气排出口8、10,该本体1包括底座12、机壳20、吸入面板组件30、40和排出面板组件50、60。
在这里,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通过机构连接在上述本体2的左、右两侧,以起到开闭上述左、右侧空气吸入口4、6的作用;和排出面板组件50、60,也通过机构连接在上述本体2的左、右两侧,以起到开闭上述左、右侧空气排出口8、10的作用。
即,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和上述排出面板组件50、60,在使用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向上述空调机输入运行命令时同时开放上述左、右侧空气吸入口4、6和上述左、右侧空气排出口8、10,以将室内空气吸入到上述本体2的内部并进行热交换后,再向室内排出。
上述底座12形成上述本体2的底面部外观并支撑上述机壳20和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等,在其后方部载置而设置上述的机壳20,在其前方部载置而设置上述的吸入面板组件30、40。
在上述本体2的前方配置有形成上述空调机的前面侧外观的前面面板90。上述前面面板90可向左、右中的一侧转动地进行连接,以开闭上述本体2的前面整体。
图2及图3是表示本发明结构中的排出口单元的动作过程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结构中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结构中的扩散器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优选的一实施例,包括排出口单元97,其配置成在上述本体2的上部向倾斜方向移动,在其前面相对于前方向下倾斜地形成有空气排出口96。
上述排出口单元97具有下述结构:在上述本体2的内侧上部向上述本体2的上侧上升,在上述本体2的上侧向上述本体2的内侧上部下降。
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上述空气排出口96,由于与向上述本体2的侧面排出空气的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8和上述右侧空气排出口10不同地在上述本体2的上侧向前方排出被调和的空气,因而下面为便于说明而称作“前面空气排出口96”。
更具体说明的话,上述排出口单元97配置成上述本体2的内侧上部相对于上述本体2的前方向上方或下方倾斜方向移动,以容易向相对于上述本体2的上部位于前方下部的室内人员集中排出被调和的空气。
另一方面,上述空调机还包括升降导向件99,上述升降导向件99配置在上述本体2的上部,对上述排出口单元97沿着倾斜方向进行升降引导,并具有上表面开口部98。
上述排出口单元97,被上述升降导向件99升降引导的同时上升至上述升降导向件99的上侧位置,以开放/露出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或向升降导向件99的内部下降而遮盖升降导向件99的上表面开口部98、即上述本体2的上表面的同时隐蔽/隐藏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
即,上述排出口单元97在上述本体2的上部倾斜地移动,上述升降导向件99起到对其进行引导的作用,以在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升时使上述排出口单元97向上侧前方方向倾斜,在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下降时使上述排出口单元97向下侧后方方向倾斜地下降。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调机,还包括:排出口单元移动机构200,使上述排出口单元97向上述本体2的上侧或下侧倾斜地沿着上述升降导向件99移动;和引导构件210,帮助上述排出口单元97的移动,以使上述排出口单元97通过上述排出口单元移动机构200在上述升降导向件99上顺畅地移动。
结构如上的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空调机,如参照图2,使用者等利用操作部输入上述空调机的运行命令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使上述排出口单元移动机构200以上升模式进行驱动。
此时,上述排出口单元97向上述升降导向件99的上侧突出移动,以向前方倾斜地上升,使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与上述排出口单元97的上升同时向外部露出。
与此同时,上述控制部,启动上述左侧吸入口面板和上述右侧吸入口面板、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和上述排出面板组件50、60,通过开放的上述右侧空气吸入口4和上述左侧空气吸入口6吸入室内空气,对被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后,通过开放的上述左侧空气排出口8、上述右侧空气排出口10以及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前面空气排出口96将其排出。
接着,如参照图3,使用者等利用操作部输入上述空调机的运行停止命令时,通过上述控制部将上述排出口单元移动机构200以下降模式进行驱动。
此时,上述排出口单元97随着上述升降导向件99向上述本体2的内侧移动,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随着上述排出口单元97的下降同时隐藏在上述本体2的内部,以形成上述本体2的上表面外观。
另一方面,如参照图4及图5,上述排出口单元97包括:排出口主体150,通过上述升降导向件99进行升降引导;扩散器160,设置在上述排出口主体150内部,使被调和的空气扩散;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检测室内人员的举动;和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对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马达或传感器等各种电气部件进行控制。
在上述排出口主体150上形成有从底面跨越前面的排出通路151(上述排出通路151和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是排出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通路,下面将其用作具有相同含义的用语),并且由区划部153区分为设有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及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等各种电气部件的电气安装室152和上述排出通路151。
在上述排出口主体150上,上述区划部153中的一部分向上述排出通路151突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与上述区划部153形成一体。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是上述扩散器160和上述区划部153之间的规定空间,成为设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的部分。
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在其前面形成有用于透射光的开口部155a。
上述排出口主体150还包括从上往下覆盖上述电气安装室152的顶盖157。
上述扩散器160包括:设置在上述排出通路151上的扩散器主体161、和可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内部的风向调整部件160A、160B。
上述风向调整部件160A、160B包括:上下风向调整部件160A,可旋转地连接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上,调整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和左右风向调整部件160B,可旋转地连接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上,调整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
更具体而言,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能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地连接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上,通过旋转的动作来调整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另外,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能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地连接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上,通过旋转的动作来调整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
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包括:下部风向调整部,其水平地配置在上述排出通路151上;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其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左侧上部;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其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右侧上部;后方突出端162c,其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左右两端或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及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中任意的一端向后方突出延长。
在这里,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还包括叶片马达167,其连接在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旋转轴162a、162b中任意一个而使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旋转,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设置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51的左侧板161’和右侧板161”中的任意一个上。
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旋转轴162a、162b可以是分别沿上下连接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两端中任意一个和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或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的一端的连接部向水平方向突出的水平轴162a、162b。
另一方面,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由配置成在上述排出通路151上间隔规定间隔并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的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0B构成,其包括:垂直叶片马达168,连接在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0B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叶片160B上,使该一个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0B旋转;和连动部件166,连接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0B中的连接有上述垂直叶片马达168的垂直排出叶片160B和剩余的垂直排出叶片160B以使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0B同时以规定角度旋转。
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下部形成有通过空气的格子部164。在这里,在上述本体2的内部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上述格子部164后可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向室内排出,剩余的空气不通过上述格子部164,不经由上述格子部164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向室内排出。
上述格子部164起到提供结合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0B的下部中心轴的结合部位的作用,如格子一样形成而起到提高强度的作用。其中,上述格子部164配置在上述排出通路151上,优选的是使上述格子部164所占的部分最小化。
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上部向下侧突出地形成有避让部165,用于避让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更详细而言,上述避让部165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中与上述区划部153相对的表面凹陷形成。上述避让部165优选形成为大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以围绕从上部向下方凹陷形成的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的凹陷的外侧。在上述避让部165上形成有用于透射红外线等光的开口部165a。
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其与上述避让部165相邻的部分形成为与上述避让部165的底面大致平行,以防止与上述避让部165发生干涉。即,上述避让部165在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上部向上述排出通路151向下突出形成,在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左右侧上部上,分别与上述避让部165的底面及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上部平行地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一体地形成有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及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
在这里,分别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左、右侧上部的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和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之间的间隔距离(参照图5的标号
Figure G2009100085579D0000101
)以比配置在其上部的上述避让部165(参照图5的标号
Figure G2009100085579D0000102
)大的间隔分隔而进行配置。即,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和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及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沿上下以均匀的间隔进行配置,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及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沿左右配置成形成如图5的标号‘升’所示的间隔距离,由此能均匀且稳定地调整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空气的风向。
上述避让部165起到下述作用:在形成将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排出的空气排出口时,形成最大空间的上述排出通路151,并且形成为其后面向前方呈圆形,以引导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空气的顺畅的排出。
另外,上述避让部165配置成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的底部大致重叠,以起到对设置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上的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进行遮蔽以防止受到通过上述排出通路151排出的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影响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上述叶片马达167的旋转轴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以使其在上述排出通路151上水平,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设置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左侧板161’和右侧板161”中任意一侧。
并且,上述垂直叶片马达168配置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的侧面空间,其与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旋转轴中的设置成从下部贯穿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而旋转的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上部旋转轴(相当于由下文要说明的标号163a指示的上部垂直轴)相连接。
上述扩散器主体161,在左侧板161’和右侧板161”中任意一侧形成有水平轴支撑孔161a,上述水平轴支撑孔161a可旋转地支撑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上述一侧水平轴162a;在左侧板161’和右侧板161”中另一侧形成有水平轴支撑孔161b,上述水平轴支撑孔161b可旋转地支撑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上述另一侧水平轴162b。
并且,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上板部形成有支撑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3的上部垂直轴163a的垂直轴支撑孔161c,在上述格子部164形成有支撑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3的下部垂直轴163b的垂直轴支撑孔161d。在这里,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及上述避让部165上也相互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上述垂直轴支撑孔161c,以支撑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上板部中位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155或上述避让部165的正下方的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上部垂直轴163a。
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中位于上述避让部165正下方的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高度(参照图5的标号
Figure G2009100085579D0000111
)优选形成为比剩余的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高度(参照图5的标号
Figure G2009100085579D0000112
)低,以防止其旋转动作时与上述避让部165发生干涉。
由此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和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在上述排出通路151上不相互发生干涉地进行配置,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及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以及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3相互过度旋转的情况下发生干涉,从而可能产生异常噪音或引起错误动作。
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空调机,为了防止因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和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过度旋转而相互发生干涉,还包括限制上述风向调整部160’的旋转的止动部300。
图6及图7是表示图4的结构中的止动部的动作过程的动作图。参照图6及图7,上述止动部300包括:第一止动部310,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一端接触以限制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的旋转;和第二止动部320,与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一端接触以限制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的旋转。
在这里,上述第一止动部310可以是一对在上述扩散器主体161的左侧板161’及右侧板161”中任意一侧成一体地相互分隔而形成的旋转限制肋条,在上述旋转限制肋条之间配置上述后方突出端162c,使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规定角度。
即,上述第一止动部310,在上述后方突出端162c位于上述一对旋转限制肋条之间的状态下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以上述垂直轴为中心旋转时,上述后方突出端162c以上述垂直轴为中心描绘圆形轨迹的同时旋转,由于上述一对旋转限制肋条位于上述后方突出端162c的移动路径上,因而限制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的旋转角度。
另一方面,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还包括下部突出端163d,上述下部突出端163d相对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3形成一体,通过与上述第二止动部320发生干涉的动作限制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3的旋转。
在这里,上述第二止动部320也可以与上述格子部164形成一体。更详细而言,上述第二止动部320可以是形成于上述格子部164上的钩挂部,其通过与以上述格子部164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突出延长的上述下部突出端163d发生干涉的动作防止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3的过度旋转。
上述钩挂部320形成于上述格子部164的后端部上,在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3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形成于上述下部突出端163d的移动路径上并通过与上述下部突出端163d发生干涉的动作防止上述垂直排出叶片163的过度旋转。
另一方面,上述排出口单元79还包括保护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及上述照明部176的保护盖187。
并且,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用于对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上述照明部176和上述叶片马达167等,其设在上述电气安装室152中。
下面参照附图对结构如上的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动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对操作部(未图示)进行操作而向上述空调机输入运行命令时,上述控制部(未图示)进行使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和排出面板组件50动作的控制。
即,使用者向上述空调机输入运行命令时,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和上述排出面板组件50、60进行控制以使其动作,进行使上述左、右侧空气吸入口4、6及上述左、右侧空气排出口8、10开放的控制,并且向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施加规定的电信号,以进行使上述排出口单元97转换成上升模式的控制。
上述排出口单元97处于上升模式时,上述排出口单元97在上述本体2的内侧上部向上方突出而上升的同时开放形成于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
并且,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进行使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动作的控制。此时,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检测室内人员的位置或室内人员的举动等,将检测结果以电信号方式发送给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或上述控制部。
如此能根据室内人员的位置或举动来控制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或上述排出面板组件50以及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风向调整部件160A、160B,以使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或上述控制部以由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170检测出的结果值为基础集中向室内人员排出空气。
另一方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160’中的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将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162、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及上述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162”沿上下旋转的同时调整所排出空气的上下风向,由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形成为与上述避让部165底面平行,因而跨越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或上述排出通路151的整个范围而起到均匀且稳定的空气排出的作用。
另外,上述风向调整部件160’中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根据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3是否位于上述避让部165的正下方而形成为相互不同的高度,因而具有设置在包括上述避让部165的正下方的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96或上述排出通路151上以使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沿左右旋转时避免与上述避让部165发生干涉而旋转的设置上的优点。
下面参照附图(特别是图6及图7)对结构如上的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述止动部的动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向上述空调机输入运行命令时,上述排出口单元控制部190或上述控制部(未图示)能根据室内人员的位置或举动来控制上述吸入面板组件30、40或上述排出面板组件50以及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97上的风向调整部件160’,以集中向室内人员排出空气。
此时,如参照图6,上述风向调整部件160’中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160A以水平轴为中心沿上下旋转的同时调整所排出空气的上下风向,通过上述后方突出端162c与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161上的上述第一止动部310发生干涉的动作来防止过度旋转。
此时,如参照图7,上述风向调整部件160’中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160B,将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3以垂直轴为中心沿左右旋转的同时调整所排出空气的左右风向,通过在上述多个垂直排出叶片163的下部一体地形成的上述下部突出端163d与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163中上述格子部164后端的上述第二止动部320发生干涉的动作来防止过度旋转。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内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属于与本发明相等范围内的各种各样的变形或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范围由技术方案来确定。

Claims (15)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包括:
本体,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排出口主体,其能升降地配置在上述本体的上部,且具有划分空气排出通路和电气安装室的区划部;
扩散器,其使通过上述空气排出通路排出的空气分散;
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其设置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并检测室内人员的举动,
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向上述空气排出通路突出地形成有用于设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
在上述扩散器上形成有避让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的避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散器包括:
扩散器主体,其配置在上述空气排出通路上;
风向调整部件,其能旋转地配置在上述扩散器主体上;
止动部,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上,并防止上述风向调整部件的过度旋转,
上述避让部在上述扩散器主体中与上述区划部相对置的表面上凹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避让部形成为比上述设置部更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向调整部件包括被配置成在上述排出口单元上沿左右方向分隔并垂直的多个左右风向调整部件;
在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整部件中,支撑在上述避让部上的左右风向调整部件形成为其高度比支撑在上述避让部以外部分的左右风向调整部件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止动部包括第一止动部,该第一止动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上,并与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的一端接触而限制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风向调整部包括:
多个垂直排出叶片,其在上述前面空气排出口沿左、右方向分隔规定间隔地被配置,并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
下部突出端,其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垂直排出叶片上,并通过与上述第二止动部发生干涉的动作来限制上述垂直排出叶片的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扩散器还包括格子部,该格子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扩散器主体的下部,以使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
上述第二止动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格子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突出端,突出延长至比上述格子部的上表面更低的位置,
上述第二止动部是形成于上述格子部上的钩挂部,其通过与上述下部突出端发生干涉的动作来防止上述垂直排出叶片的过度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钩挂部形成于上述格子部的后端部上,且形成于上述垂直排出叶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上述下部突出端的移动路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向调整部件还包括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水平地配置的上下风向调整部件,
上述止动部包括第二止动部,该第二止动部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的一端接触而限制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的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件包括:
下部风向调整部,其在上述排出通路上水平地被配置,以在上述扩散器主体上旋转;
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其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的左侧上部;
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其形成于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的右侧上部;
后方突出端,其在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或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及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的任意一端向后方突出延长,并在上述下部风向调整部旋转时与上述第二止动部发生干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止动部是一对在上述扩散器主体的左侧板及右侧板中任意一侧成一体地相互分隔而形成的旋转限制肋条,且在上述旋转限制肋条之间配置上述后方突出端,以使上述上下风向调整部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规定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左侧上部风向调整部和右侧上部风向调整部以比上述避让部更大的间隔分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设置部为前方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避让部为前方开口。
CN 200910008557 2008-11-07 2009-01-23 空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7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110636 2008-11-07
KR20080110636A KR101482127B1 (ko) 2008-11-07 2008-11-07 공기조화기
KR10-2008-0110637 2008-11-07
KR20080110637A KR101482128B1 (ko) 2008-11-07 2008-11-07 공기조화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7924A true CN101737924A (zh) 2010-06-16
CN101737924B CN101737924B (zh) 2012-12-05

Family

ID=42461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00855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7924B (zh) 2008-11-07 2009-01-23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3792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3521A (zh) * 2011-06-30 2013-01-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导风机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8432B2 (ja) * 1995-10-31 1998-11-2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吐出口開閉装置
CN1089424C (zh) * 1996-03-21 2002-08-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排风口开闭装置
ID16934A (id) * 1996-05-22 1997-11-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lat kontrol arah dan kecepatan alir udara yang dikeluarkan oleh mesin penyejuk udara dan metoda kerjanya
CN1329228A (zh) * 2001-07-12 2002-01-02 姚宇 智能跟踪人体出风口型空调机
CN2718440Y (zh) * 2004-07-01 2005-08-17 高晓忠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的室温控制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3521A (zh) * 2011-06-30 2013-01-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导风机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2853521B (zh) * 2011-06-30 2015-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导风机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7924B (zh) 201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3674C (zh) 空调
US10465697B2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KR20170048128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140037985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00073121A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10146629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100051956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45476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3134106A (zh)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09974182A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737924B (zh) 空调机
KR20180046070A (ko) 공기청정기
KR20040003730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05314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1737920A (zh) 空调机
KR20190051677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336631B1 (ko) 에어컨
CN109631160B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及控制方法
KR20030034642A (ko) 공기조화기의 풍향조절장치
CN101737913A (zh) 空调机
KR101542773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19005167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00051463A (ko) 공기조화기
US20230204227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2431015U (zh) 一种浴霸出风换气切换结构及双风机新型浴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