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2084B -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2084B
CN101732084B CN2008101735673A CN200810173567A CN101732084B CN 101732084 B CN101732084 B CN 101732084B CN 2008101735673 A CN2008101735673 A CN 2008101735673A CN 200810173567 A CN200810173567 A CN 200810173567A CN 101732084 B CN101732084 B CN 1017320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sion device
bar
minimally invasive
fusion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35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2084A (zh
Inventor
郑诚功
曾永辉
江长蓉
魏鸿文
游秉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ma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MA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MA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MA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735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320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32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2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2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20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中包含一撑开椎节间隙的扩孔器械组、一植入椎节间的融合器、一导送该融合器的导轨管及一推送该融合器经由该导轨管至椎间的导入器械组,其中:所述融合器的一侧设有一枢转槽以容置一旋转环,该旋转环经一枢转梢穿设轴心与该枢转槽连接,且该旋转环设有一第一限位部及一与该导入器械组连接的第一枢接部,在该旋转环相对该枢转槽形成转动关系时,该第一限位部与一设置于该枢转槽内的第二限位部相互卡掣。本发明使脊椎融合术的器械得以以理想角度放置融合器于椎间,使椎间压力均匀分布,并且仅会在患处有一较小伤口,符合微创手术的目的,以弥补现有习知椎间融合器械与导入装置的不足。

Description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椎间融合手术的器械,令该椎间融合器得以植入病患椎节间平行于人体冠状面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 
背景技术
脊椎除了支撑起人体的上半身、头部,并以肋骨、胸骨保护内脏外,最重要的是,脊柱中穿有传达信息的中枢神经,及由各椎间孔穿出的神经,构成庞大且精密的系统,维持人体各个部位与器官正常运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椎亦会慢慢退化,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椎间盘退化,椎间盘因退化而造成椎体间原有的稳定性降低,或因丧失水分与弹性造成椎间盘高度减低、椎间狭窄,对病患带来的症状有下背痛,其疼痛亦可能辐射至大腿及臀部,也有可能会挤迫到脊椎神经根,而发生神经痛或功能性障碍等问题。 
上述病症所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常见的是利用椎间融合术(spinalinterbody fusion)来达成,椎间融合术的原理是将椎间融合器利用手术置入患处的椎间,用以撑开且导正椎体间的距离,避免压迫神经根而引发其他病症,最后令椎节融合,使得其椎节间更加稳固,然而,椎间融合术的手术方式又有分为,后方脊椎融合术(posterior spinal fusion,PL)、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PLF)、后入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前入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AIF)等,每种手术又有数种椎间融合器供搭配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代表不同的开刀切入方向,例如,有的须从复腔切入,可置入较大的椎间融合器,但术后对患者带来的伤口较大,愈合时间漫长,实为其不足之处,其中,较符合微创手术(minimal invasivesurgery)的方式,首推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spinal fusion,PLF),该种手术方法可避开人体器官将椎间融合器植入而达成微创手术,但是,最大问题在于,现有习知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PLF)所植入的融合器无法以平行于人体冠状面的方向置于椎体间,使植入的融合器无法均匀受力,其原因在于手术切入的方向较为固定无法变动,植入融合器的角度亦受限,再加上微创 手术所植入的椎间融合器较小,其植入的位置、角度及形状等相关定位准确度,容易影响椎节间的压力是否均匀分布,直接关系椎间融合初期的稳定性。 
为此,发展出许多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spinal fusion,PLF)的相关技术,其中,如美国专利公开第20040106997号的「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surgical channel」所示,主要是利用一引导管(guide tube)分两次由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的左右两边切入,且分别置入第一融合器(the first fusion cage)及第二融合器(thesecond fusion cage)于椎间盘左右两侧,该种置入两个融合器的方法,理论上较能确保椎间稳定性,但是,分成两次置入手术,造成手术时间过长,伤口较大,病患愈合时间亦受影响,且研究报导认为,置入单颗融合器与置入两颗融合器在手术后的稳定性上并无太大差异,因此,许多技术渐渐将重心放至单颗融合器的承压形状与置入椎间的角度、位置如何更加稳定且准确,如美国专利公开第20040127990号的「Novel banana cage」所示,此专利主要是利用一引导体(rail)、一嵌入器(inserter)及一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首先先将前端有弯曲弧度的引导体(rail)导入椎间盘中,接着将前端连有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fusion device)的嵌入器(inserter)顺着该引导体(rail)渐进导入椎间盘内,在该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皆埋入椎间盘内时,将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与嵌入器(inserter)间的固锁螺丝解开,再进一步做第二次推进动作,使该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可以顺着引导器(rail)前端的弯曲弧度转向,进而可以使该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置入时平行于人体冠状面,以受力均匀的位置和角度定位于椎间盘中,取出引导体(rail)及嵌入器(inserter),留下该椎间融合元件(intervertebralfusion device),继续进行缝合等后续相关程序以完成手术,上述专利,可使置入的椎间融合器放置于椎体间的压触面均匀,其椎体间受力也更为平均,大幅增加手术后脊椎的稳定性,然而,不足的是,该引导体(rail)前端为弯曲弧状,于操作时插入的角度较难定位准确,且施力时又不如直杆较易掌握力道,植入椎间融合器时,还须另外用该嵌入器配合植入,分两次推进动作,易造成器械相互干扰,且为了配合器械使用,所切开的伤口必然较大,增加病患手术后的愈合时间,实为其缺憾。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 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习知的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融合器无法以理想的角度及位置植入椎间,造成椎间的不定稳性,且手术伤口较大,影响病患痊愈时间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脊椎融合术的器械得以以理想角度放置融合器于椎间,使椎间压力均匀分布,并且仅会在患处有一较小伤口,符合微创手术的目的,以弥补现有习知椎间融合器械与导入装置的不足,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包含一撑开椎节间隙的扩孔器械组、一植入椎节间的融合器、一导送该融合器的导轨管及一推送该融合器经由该导轨管至椎间的导入器械组,其中:所述融合器的一侧设有一枢转槽以容置一旋转环,该旋转环经一枢转梢穿设轴心与该枢转槽连接,且该旋转环设有一第一限位部及一与该导入器械组连接的第一枢接部,在该旋转环相对该枢转槽形成转动关系时,该第一限位部与一设置于该枢转槽内的第二限位部相互卡掣。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导入器械组更包含一弹力杆、一中空的导入杆,该导入杆的一端栓接一中空且可相对该导入杆摆动的转向导杆,该弹力杆的一端设有一穿经该导入杆及该转向导杆与所述融合器连接的第二枢接部,另一端设有一传动部。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搭配该导入器械组的导轨管内贯设有一对应该融合器外廓的导送轨道,该导送轨道一端为一导入口,另一端有一弧度贯穿该导轨管壁形成一导出口。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为相互对应的扣接环及夹接器械,或螺孔及螺纹。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为相互对应的凹槽及凸块。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弹力杆为可弯曲并可传送扭力或拉力的金属材质、复合金属材质或工程塑胶材质。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传动部为可受拉力或扭力而连动该弹力杆及该第二枢接部的夹接器械操控端或螺头。
前述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中所述的扩孔器械组包含有一撑开椎节的扩孔杆,该扩孔杆上套设有一外周为椭圆的第一扩大杆,在该第一扩大杆的一端连接一可转动该第一扩大杆的旋转器械,且该第一扩大杆上套设有一外周为圆形的第二扩大杆,并在该第二扩大杆套设一定位杆,其中该定位杆在移除所有套含的该扩孔杆、该第一扩大杆及该第二扩大杆后以容置该导轨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包括一扩孔器械组、一融合器、一导轨管及一导入器械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的一侧设有一旋转环,利用该旋转环连接该融合器与该导入器械组,使该融合器相对该导入器械组可有转向角度,其中该导入器械组包含有一贯穿中心且与该融合器螺接的弹力杆,该弹力杆为可弯曲且可传送扭转力的材质,在上述该融合器与该导入器械组连接完成后,在实施操作前,须利用该扩孔器械组先行将椎间隙逐步撑大,最后仅留下该扩孔器械组的一中空的定位杆,然后插入该导轨管且抽出该定位杆,令该导轨管取代该定位杆的位置,以继续进行导入已连接该融合器的该导入器械组,利用该导轨管内的该导送轨道,使该融合器推入时得以顺着该导送轨道行进,且该导送轨道在置入椎间的一端有一弧度贯穿该导轨管壁形成一导出口,令该融合器推至该导出口时,会顺着弧状的该导送轨道行进而使该融合器转向,配合该导入器械组前端的一转向导杆,使该融合器得以完全被推出该导轨管而置入该椎体间,最后利用该弹力杆另一端的一传动部得以经工具扭转,进而带动该弹力杆转动,使该弹力杆与该融合器螺接的一端得以转松而脱离,进一步取出该导入器械组,仅留置该融合器于椎间,即可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手术。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1、相比较于现有习知横棘突间后侧方脊椎融合术(postero-lateralspinal fusion,PLF)的融合器,无法以理想角度置入融合器于椎间,影响术后融合的稳定性,本发明藉由设有导送轨道的该导轨管,利用该导送轨道有一弧度,引导该融合器得以以理想角度推送入椎间,令椎间受力均匀以增加椎体间的稳定性。 
2、相比较于分左、右两次手术置入该融合器的方式,造成手术时间窘长,伤口较大,使得病患手术风险增加、愈合时间较长,本发明仅须由一较小伤口,利用导轨管植入融合器,即可以达到令椎体稳定的效果,符合微创手术的精神,使病患所受影响降至最低。 
3、相比较于现有习知利用引导体(rail)定位再使用嵌入器(inserter) 沿着引导体(rail)置入融合器的方式来使融合器以理想角度置入,由于该引导体(rail)为弯曲状,难以施力及准确定位,且繁杂的步骤易造成器械间互相干涉,伤口亦较大,本发明仅须在患处开孔且利用直杆定位伸入,所有动作仅需同一开刀孔,其施力及定位亦较准确,无须增加患处的实施操作手术程序即可达成,简化手术的操作步骤,缩短病患痊愈时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椎间融合手术的器械,令该椎间融合器得以植入病患椎节间平行于人体冠状面,解决现有习知融合器难以置入且器械易干涉的缺陷,本发明包含撑开椎间的扩孔器械组、融合器、导轨管及推送融合器经导轨管的导入器械组,其中,融合器设有旋转环,旋转环转动时得经由第一、二限位部卡掣而限制转动角度且与弹力杆连接,弹力杆的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穿经导入杆及转向导杆与旋转环的第一枢接部连接,另一端设有一传动部用以连动控制第一、二枢接部的连接关系,藉由导轨管内设有对应融合器外廓的导送轨道且一端有一弧度贯穿导轨管壁形成导出口,令融合器可以沿着导送轨道置入椎节间平行于人体冠状面,使术后患处融合更为稳定。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融合器的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融合器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融合器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融合器与导入器械组连接的外观图。 
图5是本发明的融合器与导入器械组连接的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的融合器与导入器械组连接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导入器械组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的导轨管的外观图。 
图9是本发明的导轨管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框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1。 
图11B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2。 
图11C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3。
图11D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4。 
图11E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5。 
图11F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6。 
图12A是本发明的融合器植入的动作图1。 
图12B是本发明的融合器植入的动作图2。 
图12C是本发明的融合器植入的动作图3。 
图12D是本发明的融合器植入的动作图4。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阅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分别是本发明的融合器的外观图、融合器的分解图及融合器的剖面图,该融合器10的一侧设有一枢转槽106以容置一旋转环103,该旋转环103经一枢转梢104穿设该旋转环103轴心与该枢转槽106连接,且该旋转环103上设有一第一限位部101及一第一枢接部105,在该旋转环103相对该枢转槽106形成转动关系时,该第一限位部101与一设于该枢转槽106内的第二限位部102相互卡掣,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融合器与导入器械组连接的外观图、分解图及剖面图,其中该导入器械组20包含有一弹力杆203、一中空的导入杆201,该导入杆201的一端栓接一中空且可相对该导入杆201摆动的转向导杆202,该弹力杆203的一端设有一第二枢接部204,该第二枢接部204穿经该导入杆201及该转向导杆202与该融合器10的该第一枢接部105连接,而该弹力杆203另一端设有一传动部205(图中未示),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导轨管的外观图及剖面图,该导轨管30内贯设有一对应该融合器10外廓的导送轨道301,该导送轨道一端为一导入口303,而该导送轨道另一端有一弧度贯穿该导轨管30壁形成一导出口302。 
为使上述融合器10、该导入器械组20及该导轨管30可以在椎体间进行植入作业,亦须先配合一扩孔器械组40以不伤及患处神经且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将患处椎体间隙缓缓撑开,所有过程请参阅图10所示,是本发明的 实施方框图,主要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1为实施操作步骤方框图501至505,该扩孔器械组40预先撑开椎体间隙,且令该导轨管30得以定位于椎体间隙内,接着第二阶段2则是实施操作步骤方框图506至509,为该导轨管30配合该融合器10及该导入器械组20,来完成植入该融合器10的动作。 
首先说明第一阶段1的作动, 
请参阅图11A所示,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1,所述扩孔器械组40包含有一扩孔杆401,该扩孔杆401首先插入患处椎体间隙以初步扩大间隙,接着由该扩孔杆401尾端套上一直径较大的第一扩大杆402,该第一扩大杆402外周为椭圆,利用椭圆直径最小的两侧,顺着该扩孔杆401敲入椎体间,进一步撑大椎体间隙, 
请参阅图11B所示,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2,利用一旋转器械403转动该第一扩大杆402,使得该第一扩大杆402的椭圆外周在椎体间隙内由短轴距转至长轴距而再次撑大椎体间隙, 
请参阅图11C所示,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3,接着再在该第一扩大杆402上套设一第二扩大杆404,该第二扩大杆404的外周为圆形,在敲入椎体间后,令该第一扩大杆402的椭圆外周被包覆而转为该第二扩大杆404的圆形外周,亦再次撑开椎体间隙, 
请参阅图11D所示,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4,最后再在该第二扩大杆404套上一定位杆405,敲入该定位杆405于椎体间隙,撑大椎体间隙于预定大小后,移除所有套含的该扩孔杆401、该第一扩大杆402及该第二扩大杆404, 
请参阅图11E及图11F所示,分别是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5及本发明的扩孔器械组实施操作顺序图6,将该导轨管30穿送入该定位杆405内,接着抽出该定位杆405,使该导轨管30得以取代该定位杆405在椎体内的位置,即可利用该融合器10及该导入器械组20进行后续植入作业, 
上述第一阶段1的该扩孔杆401、该第一扩大杆402及该第二扩大杆404相互移除顺序,在手术操作上会视实际需求而有所变动,常见的逐一移除的方式,当该第一扩大杆402置入后即马上移除该扩孔杆401,当该第二扩大杆404置入后即马上移除该第一扩大杆402,无论其移除顺序为何,其目的皆在于逐步的扩大椎体间隙,最后使得该导轨管30得以定位于椎体内,而不用以限定本发明。 
接着为第二阶段2植入该融合器10的相关动作,其中该融合器10用以植入椎体间以撑起及维持椎体间的正常距离,而该导轨管30已在第一阶段事先定位于椎体间,该导入器械组20连接该融合器10,且将该融合器10经由该导轨管30推入于椎体间定位,
请参阅图12A至图12D所示,是本发明的融合器植入的动作图1至图4,且配合参阅图6及图9所示,其中该导入器械组20与该融合器10连接的方式,是经由该弹力杆203的该第二枢接部204与该旋转环的该第一枢接部105连接达成,其中,该第一枢接部105及第二枢接部204可为相互对应的扣接环及夹接器械,或者螺孔及螺纹,接着当该导入器械组20将该融合器10经由该导轨管30推入,沿着该导送轨道301经该导入口303推至该导出口302,因该导送轨道301末端为弧状且贯通该导轨管30内壁连至该导出口302,使得该融合器10推送至该导出口302处时,必须配合弧状的该导送轨道301转向导送,故经由该旋转环103可转动的架构,令该融合器10转动方向,同时经由该第一限位部101及该第二限位部102相互卡掣而限制该融合器10的转动角度,该第一限位部101及第二限位部102可为相互对应的凹槽及凸块,且配合该转向导杆202可相对该导入杆201摆动折弯,使得该融合器10可顺着该导送轨道301完全被推出该导出口302,而以平行于人体冠状面的方式置入椎间,接着,利用工具操作或转动在该弹力杆203另一端的该传动部205(图中未示),该传动部205(图中未示)可为夹接器械操控端或螺头,用以传送拉力或扭力而连动该弹力杆203至该第二枢接部204,使该第二枢接部204与该第一枢接部105得以分离,接着依序退出该导入器械组20及该导轨管30,仅留该融合器10在患处椎体间,即可完成手术。 
上述过程中,为了更能明了该导入器械组20在上述图式实施操作例中如何实现连接及脱离的动作,除参阅上述图式外,请配合参阅图6及图7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融合器与导入器械组连接的剖面图及导入器械组的分解图,其中该弹力杆203经由该第二枢接部204连接该第一枢接部105,且分别为相对应的螺纹及螺孔,或夹接器械及扣接环来达成连接该融合器10的目的,图中所示的为螺纹及螺孔方式,而该弹力杆203另一端的该传动部205为可受拉力或扭力而连动该弹力杆203及该第二枢接部204的夹接器械操控端或螺头,本实施例中,该传动部205可为一设有多角螺头的档环,可经由板手或相对应器械施力扭转该传动部205,进而连动该弹力杆203与该第二枢接部204,使该第二枢接部204(螺纹)与该第一枢接部105(螺孔)得以连接或脱离,并且,其中该弹力杆203为可弯曲并可传送扭力及拉力的金属材质、复合金属材质(铬钒钢、釸铬合金钢、琴钢线、不锈钢线、弹簧钢、高碳淬火钢、高锰碳钢),常见的弹簧所用材质,或软金属如锡合金、铝合金、工程塑胶(铁氟龙4F),使该弹力杆203在推送该融合器10的一端因转向而造成的弯曲不影响该传动部205所连动传达的扭转力,进而可经由转动该传动部205来进行脱离该融合器10的动作,而该导入器械组20中更可包含一锤击套206及一压力弹簧207,其中该锤击套206为中空大直径 的圆管且与该导入杆201螺接,并使该传动部205卡掣于该锤击套206内且露出该夹接器械操控端或螺头于该锤击套206外廓以方便器械操作或施力扭转,该锤击套206的作用在于方便实施手术者得以利用敲击的力经该导入杆201推送该融合器10,其中该压力弹簧207设于该传动部205与该导入杆201间,即位于该锤击套206内并穿设有该弹力杆203,利用该压力弹簧207置于该传动部205与该导入杆201间,在该导入器械组20连接该融合器10时可提供拉束连接该融合器10的力,且该压力弹簧207亦可缓冲吸收该弹力杆203在弯曲过程时产生的一股该融合器10牵扯该弹力杆203的拉力,使得弯曲及定位该融合器10的作动更为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中,包含一撑开椎节间隙的扩孔器械组(40)、一植入椎节间的融合器(10)、一导送该融合器(10)的导轨管(30)及一推送该融合器(10)经由该导轨管(30)至椎间的导入器械组(20),其特征在于:
所述融合器(10)的一侧设有一枢转槽(106)以容置一旋转环(103),该旋转环(103)经一枢转梢(104)穿设轴心与该枢转槽(106)连接,且该旋转环(103)设有一第一限位部(101)及一与该导入器械组(20)连接的第一枢接部(105),在该旋转环(103)相对该枢转槽(106)形成转动关系时,该第一限位部(101)与一设置于该枢转槽(106)内的第二限位部(102)相互卡掣;
所述的导入器械组(20)更包含一弹力杆(203)、一中空的导入杆(201),该导入杆(201)的一端栓接一中空且相对该导入杆(201)摆动的转向导杆(202),该弹力杆(203)的一端设有一穿经该导入杆(201)及该转向导杆(202)与所述融合器(10)连接的第二枢接部(204),另一端设有一传动部(2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搭配该导入器械组(20)的所述导轨管(30)内贯设有一对应该融合器(10)外廓的导送轨道(301),该导送轨道(301)一端为一导入口(303),另一端有一弧度贯穿该导轨管(30)壁形成一导出口(3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枢接部(105)与该第二枢接部(204)为相互对应的扣接环及夹接器械,或螺孔及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101)及第二限位部(102)为相互对应的凹槽及凸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枢接部(105)与该第二枢接部(204)为相互对应的扣接环及夹接器械,或螺孔及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弹力杆(203)为弯曲并传送扭力或拉力的金属材质、复合金属材质或工程塑胶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传动部(205)为受拉力或扭力而连动该弹力杆(203)及该第二枢接部(204)的夹接器械操控端或螺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扩孔器械组(40)包含有一撑开椎节的扩孔杆(401),该扩孔杆(401)上套设有一外周为椭圆的第一扩大杆(402),在该第一扩大杆(402)的一端连接一转动该第一扩大杆(402)的旋转器械(403),且该第一扩大杆(402)上套设有一外周为圆形的第二扩大杆(404),并在该第二扩大杆(404)套设一定位杆(405),其中该定位杆(405)在移除所有套含的该扩孔杆(401)、该第一扩大杆(402)及该第二扩大杆(404)后以容置该导轨管(30)。
CN2008101735673A 2008-11-06 2008-11-06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20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735673A CN101732084B (zh) 2008-11-06 2008-11-06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735673A CN101732084B (zh) 2008-11-06 2008-11-06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2084A CN101732084A (zh) 2010-06-16
CN101732084B true CN101732084B (zh) 2012-05-30

Family

ID=42456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356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2084B (zh) 2008-11-06 2008-11-06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320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60764B1 (fr) * 2010-06-04 2012-06-08 Spineart Sa Instruments pour la chirurgie rachidienne mini-invasive et leurs applications
CN101856260B (zh) * 2010-06-23 2012-08-08 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动态非融合连接器
US10478313B1 (en) 2014-01-10 2019-11-19 Nuvasive, Inc. Spinal fusion implant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3720510B (zh) * 2014-01-23 2015-12-02 宫锡和 电动多功能椎间融合器推进器
CN104667413B (zh) * 2015-01-28 2019-11-12 深圳市科奕顿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推送器
CN104739494A (zh) * 2015-04-16 2015-07-01 黄哲宇 一种适配斜槽式椎间融合器的工作通道
CN108836494A (zh) * 2018-07-03 2018-11-20 杭州埃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椎间孔镜下融合器植入器械包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77199Y (zh) * 2006-11-23 2007-11-21 胡勇 用于寰齿关节的固定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77199Y (zh) * 2006-11-23 2007-11-21 胡勇 用于寰齿关节的固定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2084A (zh) 201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2084B (zh) 包含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导入装置的微创装置
US6740090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haped axial bores through spinal vertebrae
JP4993500B2 (ja) 隣接運動セグメントへの治療の提供
EP1372540B1 (en) Intervertebral space implant for use in spinal fusion procedures
US7909872B2 (en) Minimally invasive apparatus to manipulate and revitalize spinal column disc
CN202458786U (zh) 可膨胀箱形椎间融合器及其置入器
US6579291B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disorders
CN105796215B (zh) 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
CN106068110A (zh) 具有临时固定板的垫片
JP2012110737A (ja) 脊椎安定化装置
NO326371B1 (no) Aksialt forlopende implanterbar stang for justering av en avstand mellom to tilliggende ryggvirvellegemer.
JP2009505730A (ja) 脊椎インプラント及び脊椎に動的安定性を付与する方法
CN107518966A (zh) 椎间盘假体持器
CN105012054B (zh) 一种髋关节置换的导向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7334566A (zh) 椎间融合器及用于扩张该融合器的辅助组件
CN107432764A (zh) 颈椎前路可控前移器械
CN107115143A (zh) 一种pvp可吸收支架及其成型方法
US20170304073A1 (en) Bone scaffold improvements
CN106308916A (zh) 人工椎体固定系统
WO2009003005A2 (en) Spinal rod,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ing
CN202235635U (zh) 可动式脊柱稳定系统
CN201684011U (zh) 经皮微创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及配套器械
CN106037998A (zh) 一种可变角度的椎间融合器
CN103153217B (zh) 用于切割细长元件的外科手术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CN205041517U (zh) 体内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ARMAR TECHNOLOGY CONSULTATI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ENG CHENGGONG

Effective date: 201107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TO: BUILDING 14-1, NO. 161, GONGYI ROAD, WEST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715

Address after: No. 14, building 161, 1 public welfare Road,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after: Fama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Zheng Chenggong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Termination date: 201411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