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0184A -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0184A
CN101710184A CN200910243766A CN200910243766A CN101710184A CN 101710184 A CN101710184 A CN 101710184A CN 200910243766 A CN200910243766 A CN 200910243766A CN 200910243766 A CN200910243766 A CN 200910243766A CN 101710184 A CN101710184 A CN 1017101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nch
shot point
big gun
vertical
seis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43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0184B (zh
Inventor
姚建军
翟桐立
赵国旺
刘次源
蔡爱兵
周建生
岳英
祝文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437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101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10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01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0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01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应用于城区或障碍区地震勘探采集。采用小吨位可控震源和/或井炮震源激发地震波,采用5000道以上地震仪器和动圈式检波器进行地震信号接收。A、施工点位布设;B、非纵观测系统设计;C、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实施;D、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实施关键是要正确确定非纵炮点位置。非纵炮点与正常炮点纵向对应相同的接收排列。效果是:利用有限的城区井炮炮点重复实施,加强了中深层激发能量,提高地震勘探采集中深层信噪比。城区地震勘探采集资料中深层能量改善明显,信噪比有明显提高。同时要保证施工时效,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区或障碍区地震勘探采集,是一种提高城区或障碍区地震资料中深层激发能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是最有效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原理是通过人工地面激发产生地震波下传,遇地下阻抗面产生反射和折射返回地面,通过地面检波器接收地震波信息进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乃至地下流体特征,实现探测地下油气储集目的。
地震勘探工作分三大部分:对人工地面激发地震波信息采集、对采集的地震波信息进行处理、对处理后的资料进行解释。
地震勘探信息采集是地震勘探的基础工作,主要的两个环节是激发和接收。陆地最有效的激发方式有:井中炸药激发(井炮)和可控震源激发两种。要求炮点和检波点按照平面网格均匀分布。
随着油气勘探范围不断拓展和区域地质研究需求,地震勘探不仅限于平原陆地,地震勘探工作还需要在大中城区进行。
受城区地貌条件限制,井炮震源只能在城区花园、绿地区域实施,局限性强;大吨位可控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对地面建筑物破坏性强,不便在城区实施;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炮点布设灵活、对地面建筑物破坏性小。城区地震勘探一般以较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为主,辅助部分井炮震源完成。
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缺点是:激发能力弱,压制噪音差,造成中深层资料信噪比低。辅助井炮激发能增加中、深层能量,提高地震勘探采集资料信噪比。
受客观因素制约,城区内能实施井炮激发的炮点少,分布不均匀,造成地震勘探采集整体上深层能量不足,资料信噪比低。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能解决在大型障碍区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中国专利CN1888933A,提供了一种“横波或转换横波勘探近地表表层结构调查方法”。采用击发井接受方式在井中放置检波器,采用小型地震仪接受纵波和横波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针对城区内能实施井炮激发的炮点少,炮点分布不均匀,造成地震勘探采集的资料深层能量不足问题,采用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利用城区可实施井炮重复激发,增强地震勘探采集整体中深层激发能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小吨位可控震源和\或井炮震源激发地震波;采用动圈式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地震勘探仪器一般要求在5000道以上。小吨位可控震源,就我国东部地震勘探而言,小吨位可控震源一般指18吨位、23吨位可控震源,大吨位可控震源一般指28吨以上的可控震源。
A、施工点位布设:进行规则网格式点位布设;结合高精度卫星照片(高精度卫星照片精确度达到0.6米)和逐点踏勘进行可实施性点位设计;进行观测系统设计,并应用地震勘探专业软件模拟设计效果,决定具体实施的网格式点位布设,形成井炮炮点和可控震源激发点分布图。
每一个覆盖面元浅中深层激发能量均衡,多次叠加后可以压制噪音干扰,资料信噪比满足后续资料处理、解释需求。
B、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理论设计炮点、检波点是均匀分布的,某一炮点实施激发时,使用接收排列是矩形分布,炮点位于排列片中心。当某一区段炮点受地表限制,无法实施激发时,可采用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来弥补。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将原排列片向左移或右移,原炮点右移或左移,根据地表情况炮点移动到可实施点位,排列片向相反方向移动相同距离。移动距离在200~2000米之间。
C、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实施方法:在100平方公里以上规模的城区进行地震勘探,炸药激发炮点分布不均,需要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来弥补,为了避免反复设计、重复施工带来巨大浪费,采用双向非纵滚动观测一次性设计、完成施工。实施方法:双向非纵滚动观测以单束线为设计单元。当地震勘探施工在某一束线时,本线束正常炮点区和前、后非纵炮点区同步实施激发,使用正常炮对应的排列接收。本束线完成后转下一束线实施,下一束线正常炮和其对应的前、后非纵炮同步实施激发,使用其对应的排列接收;依次类推,逐条线或束线滚动前进。
D、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实施关键是要正确确定非纵炮点位置,才能起到最大作用,否则会造成覆盖面元空缺和重复。非纵炮点与正常炮点纵向对应相同的接收排列,双向非纵炮点横向位置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双向非纵炮横向位置=正常炮位置±接收排列条数。
以接收排列条数为N条:
当施工到第M束线时,正常炮在第M束线,双向非纵炮位置=M±N=第M+N束、第M-N束。即第M-N束和第M+N束非纵井炮和第M束正常炮同步实施激发,使用第M束线排列片接收。第M束线完成后,转入第M+1束线,使用第M+1束线排列片接收,使用第M+1-N束和第M+1+N束非纵井炮和第M+1束正常炮同步实施激发,以此类推。
将采集到的资料记录并作常规处理得到准确的地震剖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已在大港油田新港II期(塘沽城区)地震勘探采集现场进行了试用,取得了较好的资料效果。
1.利用有限的城区井炮炮点重复实施,加强了中深层激发能量,提高地震勘探采集中深层信噪比。城区地震勘探采集资料中深层能量改善明显,信噪比有明显提高。同时要保证施工时效,节约成本。
2.利用特殊观测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双向非纵观测方式,与正常炮同步实施。一次施工完成。保证资料品质的同时,施工效率提高三倍,避免重复施工。
3.双向非纵观测设计根据接收排列条数和每束线滚动排列个数,来确定双向非纵炮位置,和正常炮一起实施。
附图说明
图1表明正常炮点和非纵炮点使用相同排列,地下反射区域不同,实现连续加宽覆盖段。
图2表明每一个炮点重复使用三次,每一次对应的排列不相同,形成的地下反射区也不相同。相当于不均匀分布的井炮相对均匀的扩大了三倍的数量,可弥补部分地段井炮的缺失。
图3是双向非纵单束线观测设计示意图(以8条排列接收为例)。实线为单束线使用的排列,中间正常炮点区和前、后非纵炮点区同步实施。
图4是双向非纵滚动观测示意图(以每束线滚动一条排列为例)。正常炮M对应其N条排列,正常炮M和前后非纵炮M+N、M-N同步实施;本束线完成后滚动一条排列,即实施正常炮M+1和前后非纵炮M+N+1、M-N+1,使用正常炮M+1对应的N条排列;依次类推,逐条(束)线滚动前进。
图5a是正常观测系统采集效果;图5b是应用双向非纵滚动观测采集效果。通过对比,表明本技术应用后,地震剖面信噪比明显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以大港油田新港II期地震勘探采用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为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主要采集技术参数
观测系统:8线4炮176道(8L4S176R)
纵向观测系统:4375-25-50-25-4375m
接收线数:8条   单线接收道数:176道
线间距:200m    道间距:50m
炮线距:200m    炮点距:50m
覆盖次数:横向4次×纵向22次
面元尺寸:25×25m
线束方向:333°
激发方式:可控震源、井炮
2.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难题
新港II期地震勘探以塘沽城区为主体,主要采用23吨可控震源激发,在公园花池、草坪绿化带可实施部分井炮。但可控震源激发能量较弱,资料信噪比较低;井炮激发能量较可控震源强,但井炮点位分布不均,造成部分段中深层激发能量较弱,资料信噪比低。
需要通过非纵观测方法来解决以上技术难题。
3.双向非纵滚动观测的具体实施
A、首先进行测线网格式点位布设,形成总体施工设计;结合高精度卫片和逐点踏勘,进行城区可实施性点位布设,形成井炮炮点和可控震源激发点分布图;
B、以单束线为单元进行双向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正常炮点区和前、后非纵炮点区同步实施激发,使用正常炮对应的排列接收,所有炮点统一归入本线束仪器班报、观测系统、SPS管理。前、后非纵炮点要选择井炮点激发,一般不使用可控震源进行非纵激发。
双向非纵观测系统设计关键是确定非纵炮点位置,方法如下:
双向非纵炮横向位置=正常炮位置±接收排列条数。大港油田新港II期地震勘探采用8线4炮176道观测系统,当施工在第233束线时,双向非纵炮横向位置=233±8,即225束和241束。
C、对城区每一束线都做双向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滚动实施,形成双向非纵滚动观测方法。
D、应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设计效果,分层显示中深层覆盖次数,非纵炮对深层资料覆盖情况。
E、根据设计方案,对相关班组下达施工任务书。各班组严格按照施工任务书对照实施。
F、实施效果检验:每束线实施后对仪器班报、SPS、单炮记录进行检验,绘出平面观测系统;对单束线采集资料进行现场处理,通过剖面分析验证应用效果。
将采集到的资料记录并作常规处理得到准确的地震剖面。
整体实施完成后,对全部资料进行批量处理验证。
在塘沽城区应用双向非纵滚动观测方法,共应用线束32束,共实施双向非纵炮597炮,使得一些禁炮(炸药)区段激发能量得到加强,提高了中深层资料信噪比,整体工程获得大港油田“金牌工程”称号。

Claims (1)

1.一种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其特征是:
采用小吨位可控震源和/或井炮震源激发地震波;采用动圈式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采用的地震勘探仪器一般要求在5000道以上;
A、施工点位布设:进行规则网格式点位布设;结合高精度卫片和逐点踏勘进行可实施性点位设计;进行观测系统设计,并应用地震勘探专业软件模拟设计效果,决定具体实施的网格式点位布设,形成井炮炮点和可控震源激发点分布图;
要求每一个覆盖面元浅中深层激发能量均衡,多次叠加后能压制噪音干扰,资料信噪比应满足后续资料处理、解释需求;
B、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理论设计炮点、检波点是均匀分布的,某一炮点实施激发时,使用接收排列是矩形分布,炮点位于排列片中心,当某一区段炮点受地表限制,无法实施激发时,采用非纵观测方法来弥补,非纵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将原排列片向左移或右移,原炮点右移或左移,根据地表情况炮点移动到可实施点位,排列片向相反方向移动相同距离,移动距离在200~2000米之间;
C、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实施方法:双向非纵滚动观测以单束线为设计单元,当地震勘探施工在某一束线时,本线束正常炮点区和前、后非纵炮点区同步实施激发,使用正常炮对应的排列接收,本束线完成后转下一束线实施,下一束线正常炮和其对应的前、后非纵炮同步实施激发,使用其对应的排列接收;依次类推,逐条线或束线滚动前进;
D、非纵炮点与正常炮点纵向对应相同的接收排列,双向非纵炮点横向位置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双向非纵炮横向位置=正常炮位置±接收排列条数,
以接收排列条数为N条:
当施工到第M束线时,正常炮在第M束线,双向非纵炮位置=M±N=第M+N束、第M-N束,即第M-N束和第M+N束非纵井炮和第M束正常炮同步实施激发,使用第M束线排列片接收,第M束线完成后,转入第M+1束线,使用第M+1束线排列片接收,使用第M+1-N束和第M+1+N束非纵井炮和第M+1束正常炮同步实施激发,以此类推;
将采集到的资料记录并作常规处理得到准确的地震剖面。
CN2009102437661A 2009-12-23 2009-12-23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Active CN1017101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437661A CN101710184B (zh) 2009-12-23 2009-12-23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437661A CN101710184B (zh) 2009-12-23 2009-12-23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0184A true CN101710184A (zh) 2010-05-19
CN101710184B CN101710184B (zh) 2011-10-05

Family

ID=42402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437661A Active CN101710184B (zh) 2009-12-23 2009-12-23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10184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2240A (zh) * 2011-06-22 2011-11-30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三维观测系统满覆盖区域自动布设方法
CN102455435A (zh) * 2010-10-22 2012-05-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2798886A (zh) * 2011-05-25 2012-11-28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便于过路的地震勘探方法
CN103675893A (zh) * 2012-09-04 2014-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海上拖缆观测系统复杂模板满覆盖布设方法
CN104375165A (zh) * 2013-08-15 2015-02-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可控震源分区同时扫描激发方法
CN104880732A (zh) * 2015-06-04 2015-09-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十字子集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4914471A (zh) * 2015-05-25 2015-09-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黄土塬非纵测线的地滚波压制方法
CN105242302A (zh) * 2015-10-30 2016-01-13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提高黄土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多井组合激发方法
CN105319576A (zh) * 2014-07-31 2016-0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凹多边形区域的观测系统自动满覆盖快速布设方法
CN105467460A (zh) * 2015-12-28 2016-04-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电磁勘探方法和装置
CN108508477A (zh) * 2018-05-28 2018-09-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和方法
CN111562609A (zh) * 2020-05-20 2020-08-21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激发点自动避障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5435B (zh) * 2010-10-22 2014-07-23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2455435A (zh) * 2010-10-22 2012-05-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块状模板观测系统满覆盖自动布设方法
CN102798886A (zh) * 2011-05-25 2012-11-28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便于过路的地震勘探方法
CN102262240B (zh) * 2011-06-22 2013-04-03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三维观测系统满覆盖区域自动布设方法
CN102262240A (zh) * 2011-06-22 2011-11-30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三维观测系统满覆盖区域自动布设方法
CN103675893B (zh) * 2012-09-04 2016-08-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海上拖缆观测系统复杂模板满覆盖布设方法
CN103675893A (zh) * 2012-09-04 2014-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海上拖缆观测系统复杂模板满覆盖布设方法
CN104375165A (zh) * 2013-08-15 2015-02-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可控震源分区同时扫描激发方法
CN104375165B (zh) * 2013-08-15 2017-02-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可控震源分区同时扫描激发方法
CN105319576A (zh) * 2014-07-31 2016-0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凹多边形区域的观测系统自动满覆盖快速布设方法
CN105319576B (zh) * 2014-07-31 2018-03-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凹多边形区域的观测系统自动满覆盖快速布设方法
CN104914471B (zh) * 2015-05-25 2017-04-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黄土塬非纵测线的地滚波压制方法
CN104914471A (zh) * 2015-05-25 2015-09-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适于黄土塬非纵测线的地滚波压制方法
CN104880732A (zh) * 2015-06-04 2015-09-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十字子集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5242302A (zh) * 2015-10-30 2016-01-13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提高黄土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多井组合激发方法
CN105242302B (zh) * 2015-10-30 2018-03-09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提高黄土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多井组合激发方法
CN105467460A (zh) * 2015-12-28 2016-04-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电磁勘探方法和装置
CN108508477A (zh) * 2018-05-28 2018-09-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和方法
CN111562609A (zh) * 2020-05-20 2020-08-21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激发点自动避障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0184B (zh) 2011-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0184B (zh) 双向非纵滚动观测地震勘探采集方法
CN102426384B (zh) 一种探测地下采空区和岩溶分布的方法
CN101551463B (zh) 三维观测系统噪声压制估算方法
CN107526101A (zh) 一种获取地震反射波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CN102288990B (zh) 超浅层三维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
CN102914789B (zh) 一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置方法
CN100549730C (zh) 一种复杂地表区的条带状地震采集方法
CN102866417A (zh) 一种地下溶洞地震跨孔ct探测及层析成像装置及方法
Hunter et al. Seismic sit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period mapping in the Ottawa area using geophysical methods
CN108919337A (zh) 城市地下空间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CN107356668A (zh) 一种坝体安全鉴定的检测方法
CN100429530C (zh) 井间地震激发和接收互换反射波观测方法
CN102998698B (zh) 一种束状海底电缆宽方位角地震数据采集方法
Yordkayhun et al. A university-developed seismic source for shallow seismic surveys
CN104422962A (zh) 海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和方法
Gorstein et al. Combination of HVSR and MASW methods to obtain shear wave velocity model of subsurface in Israel
Hill Better than drilling? Some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case histories
JP5330662B2 (ja) 地質構造調査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Aati et al. Detection of karstic limestone bedrock by shallow seismic refraction in an area west of Assiut, Middle Egypt
CN212255727U (zh) 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的微测井装置
CN203480041U (zh) 海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Hunter et al. Near-surface shear-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s for soft-soil earthquake-hazard assessment: Some Canadian mapping examples
Koehl Investigating an Apparent Structural High in Seismic Data in North Terre Haute, Indiana, Through First-Arrival Traveltime Tomography and Gravity Analysis
Cui et al.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and borehole seismic data using adjoint-state traveltime tomography for karst exploration
Ilori et al. Seismic investigation of highway pavement failures in parts of Southeastern Nige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