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9707A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9707A
CN101689707A CN200880023405A CN200880023405A CN101689707A CN 101689707 A CN101689707 A CN 101689707A CN 200880023405 A CN200880023405 A CN 200880023405A CN 200880023405 A CN200880023405 A CN 200880023405A CN 101689707 A CN101689707 A CN 101689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ntenna
element portion
basis material
antenna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3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行本真介
横岛高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l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769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054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769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054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89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97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2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天线元件(3)包括:包括:立起部(3a),立起在基体材料(2);调整部(3b),从立起部(3a)的上端部开始在与基体(2)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开放元件部(3c),从调整部(3b)的前端部开始以立起部(3a)为起点在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无钥匙操作系统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汽车无钥匙操作系统等无线通信为目的,人们正在研究利用线性元件的天线装置。作为使用线性元件的天线装置,以往一般使用在接地板上以天线工作波长的1/4长度配置金属丝元件的单极天线。但是,因为该单极天线的天线整体大而高,开发了在中途将该单极天线弯曲使其小型化、低矮化的逆L型天线。
并且,在所述逆L型天线中,因为由与接地板平行的天线元件的水平部分长度决定的电抗部具有电容性并且容量大,所以与50Ω的馈电线很难匹配。因此,以往为了使天线元件与50Ω馈电线的匹配变得容易,设计了所谓的逆F型天线。该逆F型天线在设置于天线元件中途的馈电点附近,设置有连接接地板和辐射元件的短截线(stub)。
通过所述方法,消除了由电抗部产生的电容性从而使其与50Ω的馈电线容易匹配。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6-197528号公报)中,提出了适用于折叠式便携型无线仪器的逆F型天线,该逆F型天线具有以与配置于印制布线基板上并和印制布线基板相连接的软性扁平电缆相直交的方式弯曲的天线元件。在所述逆F型天线中,向印制布线基板的垂直方向也折回天线元件。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975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还残留以下问题。即,现有的逆F型天线,在从天线元件的中途至馈电点附近上设置有短截线,但匹配部分的占有面积变大,使小型化变得困难。并且,对于天线元件来说,由于存在匹配部特性的恶化,方向性受到限制,导致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极化波中只有一个极化波被改善等弊端。并且,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逆F型天线中,通过相对于软性电缆弯曲天线元件的长度和宽度,使天线特性得以改善,但由于依赖于周边环境的改善,因此不能够提高极化波和方向性,并且因其结构而其小型化及轻薄化也很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极化波和方向性并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天线装置。
解决问题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结构。即,本发明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材料,设置有连接馈电线的馈电点;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点连接并立起设置在上述基体材料上;匹配电路部,与上述馈电点和上述天线元件相连接并设置于上述基体材料上用来使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线的电抗相匹配,上述天线元件包括:立起部,立起在上述基体材料;调整部,从该立起部的上端部开始在与上述基体材料相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开放元件部,从该调整部的前端部开始以上述立起部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
该天线装置由于在基体材料上设置有使天线元件与馈电线的电抗相匹配的匹配电路部,因此不需设置以往的逆F型天线那样的匹配用短截线,能够减少使用短截线的匹配部分的占有面积。并且,作为上述基体材料,若使用形成有电路和布线的基板等,则能够从总体上更加节省空间。此外,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天线元件具有调整部,其从立起在基体材料上的立起部的上端部开始在基体材料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因此通过设定调整部的长度和形状能够调整为所期望的极化波及方向性。并且,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具有从调整部前端部开始以立起部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旋转方向延伸的开放元件部,因此从所述开放元件部能够得到良好的天线辐射。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开放元件部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即,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开放元件部在途中屈曲或弯曲而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因而整体上形成涡状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上述调整部和上述开放元件部合并后的整体外形优选地呈大致的正方形。即,由于该天线装置中调整部和开放元件部合并后的整体外形呈大致的正方形,因此能够得到方向性偏离小且更加全方位地均等的方向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一下结构。即,本发明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材料,设置有连接馈电线的馈电点;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点连接并立起设置在上述基体材料上;匹配电路部,与上述馈电点和上述天线元件相连接并设置于上述基体材料上用来使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线的电抗相匹配,上述天线元件包括:立起部,立起在上述基体材料上;调整部,从该立起部的上端部开始在与上述基体材料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开放元件部,从该调整部的前端部开始以上述立起部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至少一根突出元件部,其从上述调整部和上述开放元件部的至少一方突出,并矫正方向性或极化波。
由于天线元件部具有从调整部和上述开放元件部的至少一方突出的至少一根突出元件部,通过突出元件部的位置、根数、长度、朝向等能够进一步调整极化波和方向性。并且,通过突出元件部来增加开放端,提高辐射强度。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元件部朝向上述基体材料突出。即,由于该天线装置中的突出元件部朝向上述基体材料突出,因而突出元件部配置于调整部及开放元件部与基体材料之间,从而不妨碍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元件部的前端部与上述基体材料抵接。即,所述天线装置中,由于突出元件部的前端部与基体材料抵接,因而突出元件部作为支撑天线元件的支撑体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元件部设置于上述开放元件部的前端部。即,由于所述天线装置的突出元件部设置于开放元件部的前端部,因而天线元件整体实际长度延长,能够进一步改善水平极化波的方向性等。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取得以下效果。即,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由于具有:基体材料上的匹配电路部;具有立起部、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的调整部及开放元件部的天线元件,不需要短截线而就能够实现小型化,并能够调整极化波和方向性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极化波和方向性。从而,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方向性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轻薄化,因此能够使用于搭载在汽车等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使用于无钥匙操作系统中的接收天线装置、发送天线装置、接收发送天线装置中的任一个。若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则具有:基体材料上的匹配电路部;具有立起部、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的调整部、开放元件部和突出元件部的天线元件,因此,不需要短截线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并能够调整极化波和方向性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极化波和方向性。从而,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方向性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轻薄化,所以能够使用于搭载在汽车等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使用于无钥匙操作系统中的接收天线装置、发送天线装置、接收发送天线装置中的任一个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在本发明天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立体图。
图2为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平面图。
图3为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表示具有多个π型LC电路的匹配电路部的等效电路图。
图4为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表示用于测定方向性图的匹配电路部的等效电路图。
图5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比较例(1)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平面图。
图6为第一实施方案的比较例(1)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7为第一实施方案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8为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9为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平面图。
图10为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11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案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立体图。
图12为第二实施方案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平面图。
图13为第二实施方案中表示具有多个π型LC电路的匹配电路部的等效电路图。
图14为第二实施方案中表示用于测定方向性图的匹配电路部的等效电路图。
图15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比较例(2)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平面图。
图16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比较例(2)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17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比较例(3)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立体图。
图18为第二实施方案的比较例(3)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19为第二实施方案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20为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3)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立体图。
图21为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3)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图22为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4)中表示天线装置的简易立体图。
图23为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4)中表示天线装置在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1、101...馈电点,2、102...基体材料,3、13、103、113、123、133、143...天线元件,3a、103a...立起部,3b、103b...调整部,3c、103c...开放元件部,103d...突出元件部,4、104...匹配电路部,Z...馈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案)接下来,参照附图1至附图10对本发明天线装置的第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天线装置是,例如使用于搭载在汽车等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使用于无钥匙操作系统的接受天线装置、发送天线装置、接收发送天线装置,如图1及图2中所示,包括:设置有连接50Ω馈电线Z的馈电点1的基体材料2;与馈电点1连接并立起设置在基体材料2上的天线元件3;以及与馈电点1和天线元件3连接并设置于基体材料2上的、用于使天线元件3和与馈电线Z电抗相匹配的匹配电路部4。
此外,上述无钥匙操作系统是指如下系统:驾驶者等仅仅携带被称作无钥匙操作钥匙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钥匙,接近汽车至无线操作范围时,通过在钥匙与设置在汽车车体侧的接收天线装置之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ID代码核对,由此能够进行汽车车门及后备箱等的上锁、解锁操作(所谓的无钥匙进入系统),以及启动发动机操作等。
上述基体材料2例如是布线基板或电路板,在其上或下面形成有图中未示出的无线通信电路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等。另外,天线元件3也可以安装于基体材料2的搭载有电子控制单元等的面的反对侧。上述天线元件3由天线工作波长的1/4或整数分之一长度的铜线、铜漆包线、铜合金线(例如,黄铜)铝线、铝漆包线、铝合金线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线的粗细根据所期望的特征而设定。另外,就线材的形状而言,其断面形状可为圆形、矩形、多边形等。考虑到弯曲问题,断面优选为圆形。此外,天线元件也可以在上述具有导电性的材料(线材)外周上覆盖绝缘层。
所述天线元件3包括:从基体材料2垂直立起的立起部3a;从该立起部3a上端部在基体材料2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沿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的为了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的调整部3b;以及以立起部3a为起点从该调整部3b的前端部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旋转方向延伸的开放元件部3c。
即,上述调整部3b以如下方式构成:从立起部3a上端部开始向图2的上方延伸,中途向图2右方弯曲90°后再向图2的下方弯曲90°。因此,调整部3b为在上述平行面内以一定幅度弯曲为コ型的部分,与所期望的极化波和方向性相对应地对这部分的幅度、长度等进行设定。另外,弯曲后的角部形状如图所示,可以为进行一定程度的倒角加工的圆弧状,也可以为弯曲成直角的形状。
并且,上述开放元件部3c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调整部3b前端部向图2的左方弯曲90°,并跨过馈电点1的方式延伸,中途向图2的上方弯曲90°延伸。从而,开放元件部3c在上述平行面内弯曲成L型的部分。
并且,开放元件部3c在中途屈曲或弯曲,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并且,调整部3b与开放元件部3c合并的整体外形呈大致的正方形。这样,调整部3b及开放元件部3c以馈电点1为基点形成矩形涡状。
如图3及图4所示,上述匹配电路部4在馈电点1与天线元件3之间构成设置有一段或多段由多个电感L或电容C构成的π型LC电路的电路结构。该匹配电路部4具有相当于以往的逆F型天线中使馈电点到短截线匹配的部分的功能。
接下来,关于第一实施方案的天线装置的实际的极化波和方向性,说明测定上述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结果。另外,所述测定中,作为天线元件3采用铜线,作为匹配电路部4采用如图4所示的连接两个电感L的电路。
首先,作为比较,如图5所示,对仅采用如下结构的天线装置测定了方向性图:天线元件13从立起部3a上端部开始向图5的右方延伸,中途向图5的下方弯曲,进一步向图5的左方弯曲。即,该天线元件13具有没有第一实施方案的调整部3b的引绕部分A,整体不具有涡状绕弯的结构。该比较例(1)的测定结果如图6所示,垂直极化波与水平极化波同时形成很大的凹陷方向性。
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案的天线装置中,垂直极化波呈无凹陷的圆的方向性,并且水平极化波呈凹陷少的方向性图,整体来说呈良好特性。并且,作为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1),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立起部3a的高度设定为一半时,同样地也测定了方向性图。其结果如图8所示,虽然在水平极化波的一部分能看到凹陷,但整体来说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接近,能够得到凹陷少的方向性图。这是由于通过设置匹配电路部4,降低了特性及方向性的恶化。
并且,作为第一实施方案的变形例(2),如图9所示,对于改变天线元件3的绕弯方向并改变调整部3b的形状的天线元件,同样地测定了方向性图。即,将调整部3b以如下方式构成:从立起部3a向图9的左方延伸,中途向图9的上方弯曲,进一步向图9的右方弯曲,并将开放元件部3c以如下方式构成:从调整部3b前端部开始向图9的下方延伸并跨过馈电点1,中途向图9的左方弯曲并延伸。该变形例(2)的测定结果如图10所示,虽然垂直极化波凹陷位置有若干变化,但垂直极化波和水平极化波均得到凹陷少的方向性图。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案中,由于将使天线元件3和馈电线Z的电抗相匹配的匹配电路4设置于基体材料2上,不需要像以往逆F型天线那样设置匹配用短截线,因此能够减少使用短截线匹配时的占有面积。并且,所述天线装置中,天线元件3具有调整部3b,该调整部3b从立起部3a的上端部开始在与基体材料2平行的面内一方向延伸后中途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因此通过设定调整部3b的长度和形状,就能够调整为所期望的极化波和方向性。特别是,通过使调整部3b和开放元件部3c合并后的整体外形呈大致的正方形,能够得到方向性偏离少且更全方位地均等的方向性。
进而,由于该天线装置中包括从调整部3b前端部开始以立起部3a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的开放元件部3c,因此从该开放元件部3c能够取得良好的天线辐射。并且,由于开放元件部3c在中途屈曲或弯曲后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因此整体成为涡状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从而,因为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方向性的同时变得小型化及轻薄化,因而适用于汽车等搭载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无钥匙操作系统中使用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发送装置的任一个。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在不背离本发明宗旨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天线元件3是由多个直线部和弯曲部构成的矩形涡状形成,也可以为整体上由连续的曲线构成的圆形涡状形成。并且,虽然天线元件3是由铜线等导体线形成,也可以由其他导体物构成。例如,也可以将金属板冲裁形成为带状(断面形状为矩形)作为天线元件(第二实施方案)。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23对本发明天线装置的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案中的天线装置为,例如搭载于汽车等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无钥匙操作系统中使用的接收天线装置、发送天线装置以及接收发送天线装置,如图11及图12所示,包括:设置有连接50Ω馈电线Z的馈电点101的基体材料102;与馈电点101连接并立起设置于基体材料102上的天线元件103;以及连接于馈电点101和天线元件103并设置于基体材料102上的、用于使天线元件103和馈电线Z的电感相匹配的匹配电路部104。
并且,上述所谓的无钥匙操作系统指如下系统:只要驾驶者携带被称作无钥匙操作钥匙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钥匙,在接近汽车至无线操作范围时,通过无线通信进行钥匙与设置在汽车车体侧的接收天线装置之间的ID代码核对,由此能够进行汽车车门及后备箱等的上锁、解锁操作(所谓的无钥进入系统),以及可以启动发动机启动操作等。
上述基体材料102例如是布线基板或电路板,在其上面或下面形成有未图示的无线通信电路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等。另外,天线元件103也可以安装在基体材料102的搭载有电子控制单元等的面的反面侧。上述天线元件103由天线工作波长的1/4或整数分之一长度的铜线、铜漆包线、铜合金线(例如,黄铜)铝线、铝漆包线、铝合金线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线的粗细与所期望的特征相对应地设定。并且,就线材的形状而言,其断面形状可举出圆形、矩形、多边形等形状。考虑到弯曲问题,断面优选为圆形。另外,天线元件也可以是在上述具有导电性的材料(线材)的外周上覆盖绝缘层的元件。
所述天线元件103包括:从基体材料102垂直立起的立起部103a;调整部103b,其从该立起部103a的上端部开始在与基体材料102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并途中屈曲或弯曲后沿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开放元件部103c,其以立起部103a为起点从该调整部103b的前端部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至少一根突出元件部103d,其至少从调整部103b及开放元件部103c中的一方突出,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
即,上述调整部103b以从立起部103a的上端部开始向图12的上方延伸,中途向图12的右方弯曲90°后再向图12的下方弯曲90°的结构形成。因此,调整部103b为在上述平行面内以一定幅度弯曲成コ型的部分,与所期望的极化波和方向性相对应地对这部分的幅度、长度等进行设定。并且,经弯曲后的弯曲角形状如图所示,既可以是进行一定程度的倒角加工而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弯曲成直角的形状。
并且,上述开放元件部103c以如下方式构成,从调整部103b前端部向图12的左方弯曲90°,并以跨过馈电点101的方式延伸,中途向图12的上方弯曲90°而延伸。从而开放元件部103c为在上述平行面内弯曲成L型的部分。
并且,开放元件部103c在中途屈曲或弯曲后,其前端部向上述一方向延伸。并且,调整部103b与开放元件部103c合并的整体外形呈大致的正方形。这样,调整部103b及开放元件部103c以馈电点101为基点形成矩形涡状。
上述突出元件部103d朝基体材料102突出设置有3根。即,第二实施方案中,在如下的3处分别设置有突出元件部103d:调整部103b的角部;作为调整部103b前端部与开放元件部103c连接的连接部;开放元件部103c的角部。虽然这些突出元件部103d的前端部都与基体材料102抵接,但与基体材料102上的布线既不连接也不接触,而处于电漂浮状态。
上述匹配电路104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馈电点101与天线元件103之间为设置有一段或多段由多个电感L或电容C构成的π型LC电路的电路结构。该匹配电路部104具有相当于以往的逆F型天线中使馈电点到短截线匹配部分的功能。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案的天线装置中,关于实际极化波和方向性,说明测定上述平行面内的方向性图的结果。此外,所述测定中,作为天线元件103采用铜线,作为匹配电路104采用如图14那样将两个电感L连接的电路。
首先,作为比较例(2),如图15所示,对仅采用如下结构的天线装置测定了方向性图:天线元件113从立起部103a上端部开始向图15的右方延伸,中途向图15的下方弯曲,进一步向图15的左方弯曲。即,该天线元件113中具有没有第二实施方案中调整部103b的引绕部分A,整体不具有涡状绕弯的结构。该比较例(2)的测定结构如图16所示,垂直极化波与水平极化波同时形成凹陷大的方向性。
并且,作为比较例(3),如图17所示,对如下的天线装置测定了方向性:从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天线元件单元103中去除全部突出元件部103d,而具有天线元件123。其结果是,如图18所示,垂直极化波呈无凹陷的圆形方向性,并且水平极化波能够得到凹陷少的方向性图,整体上呈比较良好的特性。但是,垂直极化波的方向性虽然没有凹陷但特性却变低,特别是在210°附近的特性呈-22dBi的低值。
与此相对,如图19中所示,第二实施方案的天线装置中垂直极化波的方向性得到改善,特别是特性低的210°附近能够看到-11dBi和10dB的改善。
并且,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3),如图20所示,对将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3根突出元件部103d变为只有调整部103b角部的1根的天线元件133,也同样测定了方向性图。结果如图21所示,可知与完全没有突出元件部103d时(比较例(3),图17)相比,有了5dB的改善。这是由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的3根突出元件部103d相比,虽然因突出元件部103d减少为1根而使改善的数值与方向变少,但改善效果却十分明显。这样,可知与突出元件部103d的根数和位置相对应地提高要改善的方向性的方向和特性。
并且,作为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4),如图22所示,对如下的天线元件143的情况下也同样地测定了方向性图测定:包括具有3根突出元件部103d的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天线元件103,还在开放元件部103c的前端部追加了1根突出元件部103d。其结果是,如图23所示,可知水平极化波的方向性得以改善。这是因为在变形例(4)中,由于在开放元件部103c的前端部追加了突出元件部103d,使得天线元件143的实际长度延长。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案中,由于将使天线元件103、133、143和馈电线Z的电抗相匹配的匹配电路104设置于基体材料102上,不需要设置以往逆F型天线那样的匹配用短截线,能够减少使用短截线匹配部分所占有的面积。并且,该天线装置中,由于天线元件103、133、143具有调整部103b,该调整部103b从立起部103a的上端部开始在与基体材料102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在中途屈曲或弯曲,沿上述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或极化波,因此,通过设定调整部103b的长度和形状,就能够调整为所期望的极化波和方向性。特别是,通过使调整部103b和开放元件部103c合并后的整体外形呈大致正方形,能够得到方向性偏离小并更加全方位地均等的方向性。
并且,由于天线元件103、133、143具有至少一根从调整部103b及开放元件部103c的至少一方中突出的突出元件部103d,通过调节突出元件部103d的位置、根数、长度、朝向等能够进一步调整极化波和方向性。另外,通过突出元件部103d增加开放端,提高辐射强度。特别是,由于突出元件部103d设置于开放元件部103c的前端部,天线元件的整体实际长度延长,能够进一步改善水平极化波的方向性等。
进而,由于突出元件部103d朝向基体材料102突出,因此突出元件部103d配置于调整部103b及开放元件部103c与基体材料102之间,不妨碍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特别是,通过突出元件部103d的前端部与基体材料102抵接,使突出元件部103d作为支撑天线元件103、133、143的支撑体发挥作用。
另外,由于该天线装置中包括从调整部103b的前端部开始以立起部103a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的开放元件部103c,因而能够从该开放元件部103c得到良好的天线辐射。并且,由于开放元件部103c在中途屈曲或弯曲后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整体成为涡状,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因此,由于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方向性的同时能够实现小型化及轻薄化,因此适用于汽车等搭载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无钥匙操作系统中使用的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发送装置的任一个。
此外,本发明不受上述第二实施方案限定,在不背离本发明宗旨范围内能够增加各种变更。例如,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天线元件103形成为由多个直线部和弯曲部构成的矩形涡状,但也可以形成为整体由连续曲线构成的圆形涡状。
并且,虽然天线元件103由铜线等导体线形成,也可以由其他导体物形成。例如,也可以构成将金属板冲裁形成为带状(断面形状为矩形)的天线元件。进而,如上所述,虽然考虑小型化等方面,优选地使突出元件部103d朝向基体材料102突出,但也可以朝向与基体材料102相反方向等其他方向突出设置突出元件部103d。

Claims (7)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材料,设置有连接馈电线的馈电点;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点连接并立起设置在上述基体材料上;匹配电路部,与上述馈电点和上述天线元件相连接并设置于上述基体材料上用来使上述天线元件与上述馈电线的电抗相匹配,上述天线元件包括:立起部,立起在上述基体材料上;调整部,从该立起部的上端部开始在与上述基体材料相平行的平行面内向一方向延伸后,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向上述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用于矫正方向性和极化波;开放元件部,从该调整部的前端部开始以上述立起部为起点在上述平行面内向涡状绕弯的方向延伸。
2.权利要求1记载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放元件部在途中屈曲或弯曲,并其前端部沿上述一方向延伸。
3.权利要求2记载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整部和上述开放元件部合并后的整体外形呈大致的正方形。
4.权利要求1记载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根突出元件部,其从上述调整部和上述开放元件部的至少一方突出,并矫正方向性或极化波。
5.权利要求4记载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元件部朝向上述基体材料突出。
6.权利要求5记载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元件部的前端部与上述基体材料抵接。
7.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记载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元件部设置于上述开放元件部的前端部。
CN200880023405A 2007-07-05 2008-07-03 天线装置 Pending CN1016897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76941A JP5005447B2 (ja) 2007-07-05 2007-07-05 アンテナ装置
JP176941/2007 2007-07-05
JP2007176942A JP5005448B2 (ja) 2007-07-05 2007-07-05 アンテナ装置
JP176942/2007 2007-07-05
PCT/JP2008/001755 WO2009004811A1 (ja) 2007-07-05 2008-07-03 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9707A true CN101689707A (zh) 2010-03-31

Family

ID=4022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3405A Pending CN101689707A (zh) 2007-07-05 2008-07-03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25736B2 (zh)
CN (1) CN101689707A (zh)
DE (1) DE112008001798T5 (zh)
RU (1) RU2009148235A (zh)
WO (1) WO200900481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3622A (zh) * 2016-12-16 2019-07-05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5369B2 (ja) 2009-08-27 2013-08-28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WO2011105019A1 (ja) 2010-02-26 2011-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CN103141031B (zh) * 2011-02-23 2015-05-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阻抗变换电路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JP5060629B1 (ja) 2011-03-30 2012-10-31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とこの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5127966B1 (ja) * 2011-08-30 2013-01-23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とこの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5162012B1 (ja) 2011-08-31 2013-03-13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とこの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5355741B2 (ja) 2012-04-13 2013-11-2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端末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7652A (en) * 1997-09-19 2000-11-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ntenna apparatus
CN1663075A (zh) * 2002-06-25 2005-08-31 阿里尔康姆公司 双极化双波段辐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4889B2 (ja) 2003-07-16 2008-03-1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JP2006197528A (ja) 2005-01-14 2006-07-27 Gcomm Corp 折り返し線状逆f型アンテナ
US7242364B2 (en) * 2005-09-29 2007-07-10 Nokia Corporation Dual-resonant antenna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7652A (en) * 1997-09-19 2000-11-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ntenna apparatus
CN1663075A (zh) * 2002-06-25 2005-08-31 阿里尔康姆公司 双极化双波段辐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3622A (zh) * 2016-12-16 2019-07-05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US10950930B2 (en) 2016-12-16 2021-03-16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09148235A (ru) 2011-08-10
WO2009004811A1 (ja) 2009-01-08
US20100194658A1 (en) 2010-08-05
DE112008001798T5 (de) 2010-07-22
US8525736B2 (en) 2013-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9707A (zh) 天线装置
US6538604B1 (en) Planar antenna
US4803491A (en) Antenna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6853341B1 (en) Antenna means
EP1869726B1 (en) An antenna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sonant frequencies
US6292156B1 (en) Low visibility radio antenna with dual polarization
US20050200554A1 (en) Low visibility dual band antenna with dual polarization
JP522111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1764282B (zh) 电磁辐射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4737367A (zh) 多频带天线
US9577347B2 (en) Antenna structure of a circular-polarized antenna for a vehicle
JP545116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20070262914A1 (en) Low visibility, fixed-tune, wide band and field-diverse antenna with dual polarization
CN201985255U (zh) 一种可用于排气管美化的宽带双极化天线
CN107026313B (zh) 用于无线通信模块的天线
WO2009089924A1 (en) Wideband monopole antenna
JP500544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005447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3362194B2 (ja) 送受信装置
CN2502417Y (zh) 双频或多频平面倒f型天线
JP4301041B2 (ja) 統合アンテナ
US6914569B2 (en) Built-in antenna terminal part supporting device
JP7510704B2 (ja)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KR20050040302A (ko) 에프피시비를 이용한 역 에프 안테나 및 역 에프 안테나가장착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201202913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07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ALTE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2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216

Address after: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after: FALTEC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