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9698A - 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中的改进或与之有关的改进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中的改进或与之有关的改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9698A
CN101689698A CN200880021675A CN200880021675A CN101689698A CN 101689698 A CN101689698 A CN 101689698A CN 200880021675 A CN200880021675 A CN 200880021675A CN 200880021675 A CN200880021675 A CN 200880021675A CN 101689698 A CN101689698 A CN 101689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antenna element
length
induced current
fiel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1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H·波赫约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Oyj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Oyj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Oyj filed Critical Nokia Oyj
Publication of CN101689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96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0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 H01Q1/2225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used in interrogation type services, i.e. in system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reader and a tag/transponder, e.g.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systems used in active tags, i.e. provided with its own power source or in passive tags, i.e. deriving power from RF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天线元件,用于在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中接收电磁感应电流,以及还用于在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的近场通信,其中,所述设备包括:电路,用于基于在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经由天线元件接收的近场通信信号将设备从第二设备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一设备运行模式。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中的改进或与之有关的改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充电的领域,特别是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用于装置的模块或装置自身),包括但不限于相关联的方法(包括相关联的设备的运行和组装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装置需要电源来驱动其电子部件。这些装置常常可具有内置式可再充电电源(例如一个/多个电池),其可以从装置移除或者不可以从装置移除。常见的是,使用电缆将电源连接到再充电电源(例如干线电源或另一(例如汽车)电池),对于这些电源进行再充电。
例如,包括通信装置(例如移动电话和便携式电子消息装置(包括电子邮件、短消息业务(SMS)和多媒体消息业务(MMS)装置))以及音乐/视频播放器(例如i-PodTM)在内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目前通过将电池连接到电源(例如干线或其他可能的另一电池,例如在装置使用车辆点烟器端口充电的情况下)的导线充电。在许多这种情况下,在夜晚或在工作的同时(即静止周期或当装置并非处在高活动性使用时)对装置电池充电需要时间。然而,经由导线充电不总是便利的(例如需要直接可用的导线/插头或干线插座)。
然而,已经提出了引入基于多种技术的电池“无接触”充电的几种建议(例如S.Y.R.Hui,W.C.Cho,A New Generation of Universal ContactlessBattery Charging Platform for Portable Consumer Electronics Equipment,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Vol.20,No.3,May 2005,pp620...626;S.C.Tang等,A Low-Profile Low-Power Converter with CorelessPCB Isolation Transformer,IEEE Transla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1,Vol.16,No.3,Mar.3,2001,pp.311...315;B.Choi等,A NewContactless Battery Charger for Portable Telecommunication/CopuingElectronic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2001,pp.58...59)
感应充电技术是用在电动牙刷等等之中的广泛使用的技术。为了实现高效率的(例如大于50%)“无接触”充电(以及短的充电时间),应当使用低充电频率(小于几百kHz)。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充电器以及装置侧的感应耦合线圈均需要磁芯。可使用特殊线圈设计技术来改进充电效率(例如上面的Choi的文章)。在高频率下(大于几百kHz),具有在印刷布线板(PWB)上制造的廉价无芯平面线圈的感应无接触充电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将会明了,射频(radio-frequency)感应或RF感应是射频磁场借助近场中的电磁感应传送能量的应用。射频交变电流经过作为发送器的线圈,与第一线圈磁耦合的第二线圈或导电物体作为接收器。大体上,电磁感应在位于变化磁场中的第二线圈两端之间或在经过静止磁场移动的第二线圈中产生电压。
与本发明有关或无关的其他文献包括:
US 6,184,651,其介绍了一种无接触充电系统,其包括用于传送充电能量的感应耦合器和无线RF接收器;
US 6,208,115,其介绍了一种电池与能量传送电路,其能够经由无接触充电单元远程接收电能并至少部分对电器供电;
US 7,042,196,其介绍了一种便携式电设备或电子装置,其适用于从基本单元感应地接收电力。图2a示出了典型地用在对射频无源标签供电的现有技术中的感应系统。
US 6,275,681,其介绍了一种无线静电可再充电装置,其使用静电感应原理(这样的一种方法,电充电的物体可用于在第二物体中产生电荷,而没有两物体之间的接触)。在一实施例中,该文献介绍了一种在不需要电极的物理接触的情况下用于对例如智能卡或射频识别(RFID)卡等静电可再充电装置或收发器充电或与之通信的静电系统。图7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其中,静电和电磁充电系统700借助感应耦合或电容耦合可同时对能量存储装置充电以及传送信息。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方法,依赖于使用被称为RFID标签或发射应答器的装置存储并远程取回数据。RFID标签是为了使用无线电波识别的目的可被附着或并入产品、动物或人的物体的对象。所有的RFID标签包括至少两个部分。一个是用于存储和处理信息、调制和解调射频(RF)信号的集成电路,或许还有其他特定功能。第二个是用于接收和发送信号的天线元件。
RFID标签能自动从几米远读取,不必在读取者的视线之内。RFID标签有三种:无源、半无源(也被称为电池辅助的)或有源。无源标签不需要内部电源,而半无源和有源标签需要电源,通常是小电池。
如上面所提到的,无源RFID标签不具有内部电源。由进入的射频信号在天线中感应的微小电流向标签中的CMOS集成电路供给刚好够的电力,以便加电并发送响应。大多数无源标签通过对来自读取器的载波进行反向散射来发信号。这意味着标签天线元件必须被设计为既收集来自进入信号的电力,又发射向外的反向散射信号。无源RFID标签的响应不必仅仅是ID号码,标签芯片可容纳非易失性EEPROM,以便存储数据。
取决于所选择的射频以及天线设计/尺寸,无源标签当前具有从大约10cm(ISO 14443)到几米(电子商品编码(EPC)和ISO 18000-6)的范围内的实际读取距离。由于其在设计上的简单性,它们也适合于用于天线的印刷工艺制造。缺少机载电源意味着装置能相当小:存在商业上可获得的产品,其可嵌入在标签中,或在低频RFID标签的情况下嵌入在皮肤下。
不像无源RFID标签那样,有源RFID标签具有其自己的内部电源,该电源用于对集成电路供电,并向读取者散播信号。与无源标签相比,由于有源标签进行与读取者的“会话”的能力,所以有源标签典型地可靠得多(例如,更少的错误)。由于有源标签的机载电源,有源标签也发送比无源标签高的电力等级,这使得它们能在例如水(包括人类/牲畜,主要是水)、金属(运输容器、车辆)或在较长距离下的“RF具有困难”的环境中更为有效。许多有源标签具有几百米的实际范围以及长达10年的电池寿命。有源标签典型地具有与无源标签相比长得多的范围(大约100m/300英尺)和更大的存储空间以及存储由收发器发送的附加信息的能力。
半无源标签类似于有源标签,因为其具有自身的电源,但电池仅仅用于对微芯片供电,不用于散播信号。类似于无源标签,RF能量被反射回到读取器。
用于RFID标签的天线受到预期应用以及运行频率的影响。低频(LF)无源标签通常是感应耦合的,由于感应电压与频率成比例,需要许多线匝(coil turn)来产生足够电压以运行集成电路。紧凑型LF标签,例如用在动物和人体标识中的玻璃封装标签,使用绕在铁氧体铁芯上的多层线圈(3层,每层100-150匝)。
在13.56MHz(高频或HF)处,具有信用卡大小的波形因数上的5-7匝的平面螺线管可用于提供几十厘米的范围。这些线圈比LF线圈制造起来成本较小,因为它们可使用光刻技术而不是通过线圈绕卷来制造,但是,需要两个金属层和一绝缘物层来允许从最外层到集成电路与谐振电容器所在的螺线管内部的跨接。
超高频率(UHF)和微波无源标签通常放射耦合到读取器天线,并能使用传统的偶极状天线。仅仅需要一个金属层,减小了制造成本。然而,偶极天线对典型集成电路的较高和微小的电容输入阻抗处于不良的匹配。折叠偶极子或作为感性匹配结构的短环常常用于改进到IC的电力传送。半波偶极子(900mHz处为16cm)对许多应用来说太大,例如嵌入贴纸中的标签在范围上必须小于100mm(4英寸)。为了减小天线的长度,天线可被弯曲或弄曲折,并且可使用电容尖端加载或蝴蝶结型宽带结构。紧凑型天线常常具有与偶极子相比较小的增益,也就是说,小于2dBi,并可看作在垂直于其轴的平面内是各向同性的。
偶极子耦合到沿其轴极化的辐射,故具有简单偶极子型天线的能见度是依赖于方位的。具有两个正交或接近正交天线的标签——常常被称为双偶极子标签——对读取器天线极化和方位的依赖性小得多,但比单偶极子标签更大和更加昂贵。
片状天线用于密切接近于金属表面地提供服务,但具有好的带宽的结构为3-6mm厚,并且提供接地层和接地连接的需求相对于较为简单的单层结构增大了成本。
HF和UHF标签天线常常由铜或铝制造。导电墨水也在标签天线中有某些应用。
将会明了,天线在物理上是导电材料的布置,其用于响应于所施加的交变电压以及相关联的交变电流产生放射电磁场,或者能被放在电磁场中,故该场将在天线中感应出交变电流,并在其末端之间感应出电压。
“谐振频率”和“电谐振”与天线的电长度有关。电长度通常是导线的物理长度除以其速度系数(导线中波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0的比值)。典型地,天线对于特定频率被调谐,并对常常以谐振频率为中心的频率范围有效。然而,天线的其它特性(特别地,辐射模式和阻抗)随频率变化,故天线的谐振频率可仅仅接近于其它更为重要的特性的中心频率。
可以使天线在谐波频率上谐振,其长度为目标波长的分数。某些天线设计具有多个谐振频率,某些在很宽广的频率范围上相对较为有效。最为公知的类型的宽带天线是对数或log周期性的,但其增益常常远远低于特定或较窄带天线的增益。
天线的“带宽”是其有效的频率范围,通常以谐振频率为中心。天线的带宽可通过几种技术来增大,包括使用较粗的导线、用笼替换导线以模拟较粗的导线、使天线部件变得尖削(类似于号角)、将多个天线合并到一个组件中以及允许自然阻抗选择正确的天线。出于便利,小的天线通常是优选的,但存在关于带宽、尺寸和经济性的基本限制。
RFID可被看作是近场通信(NFC)技术,其在短距离上(“手掌宽度”)无线运行,其在当前的移动电话中具有0-20cm的使用范围。
本说明书中对先前已出版文献的罗列或讨论不应必然地看作承认该文献构成现有技术状态的一部分或作为公知常识。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的实施例可使用在背景技术部分所介绍的一个或多个的部件。
发明内容
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天线元件,用于在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中接收电磁感应电流,以及还用于在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的近场通信,其中,所述设备包括:电路,用于基于在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经由天线元件接收的近场通信信号将设备从第二设备运行模式切换到第一设备运行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同一天线元件用于两种设备运行模式;接收电磁感应电流以及还用于近场通信(NFC)。将会明了,所述设备可具有除所提到的模式之外的其他运行模式。提供切换电路以便在两运行模式之间切换。切换电路通过在天线元件被配置用于接收近场通信时接收近场切换信号来运行。
所述设备可被配置为使用天线元件向用于提供电磁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提供近场通信信号,以便将用于提供电磁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移动到停电状态。
这种停电状态可以为相关联的设备的这样一种状态:其与通电状态相比吸取较小的电力。在这样一种的通电状态中,相关联的设备可被布置为对于感应电流的提供产生放射电磁场。
所述设备可被布置为从用于电磁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接收近场通信信号,信号提供对于电流感应设备的充电特性的细节,以及其中,所述设备被配置为使用水色信号,以便允许所述设备确定用于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是否能被用于向所述设备提供感应电流。
也提供了用于控制切换电路的相关联的计算机程序。例如,包括这样的计算机代码的计算机程序:该代码被布置为基于经由天线元件接收的近场通信信号来控制在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第一模式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二模式之间的天线元件切换。
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天线元件,其具有允许所述天线元件被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经由所述天线元件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使得天线元件长度的一部分也能被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
这种设备规定,用于电磁感应的天线元件的一部分也可用于近场通信。近场通信(即用于近场通信的电路)可以用于向使用天线元件的相关联的设备提供数据信号,和/或近场通信可以用于从使用天线元件的相关联的设备接收数据信号。
用于接收感应电流的设备可包括电源,电源用于存储并向所述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电子部件提供电力,以及其中,设备可被布置为在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下提供用于存储在电源中的电磁感应电流。这种电源的一个实例为可从设备移除的可再充电的电池。
也提供了控制天线元件的使用的相关联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括计算机代码,该代码存储在存储器中,以便对天线元件的使用进行控制,使其具有使得天线元件能被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并使天线元件长度的一部分可被用于近场通信。
在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产生在相关联的设备中感应电流的放射电磁场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第一天线元件,其放射用于电磁感应的所述电磁场;第二天线元件,用于近场通信以提供近场通信信号,以便指示所述设备能通过电磁感应提供电流。
通过这种方式,用于产生放射电磁场(即用于提供感应电流(例如充电装置))的设备可被用于向附近的设备(具有近场通信能力)指示可以使用电流感应设备(或者,电流感应设备可用于)对附近的设备充电。来自电流感应设备的信号可提供电流感应设备的充电特性的细节,以便允许附近的设备确定电流感应设备是否能用于(适合用于)对附近的设备充电。
也提供了相关联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用于产生电磁场的设备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计算机代码,该代码使用近场通信电路来指示设备可用于感应电流。
在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天线元件,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允许天线元件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的第一长度,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长度,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使得天线元件的第一与第二部分能一起使用,以提供具有组合长度的天线元件,其能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接收电磁感应电流。
此设备规定,天线元件具有用于近场通信的长度。此天线元件与具有其天线长度的另一天线元件的组合提供了用于可被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的组合天线长度。此设备被布置为使得不同天线长度可用于提供不同的功能。
还提供了相关联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控制具有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长度的天线元件的使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计算机代码,该代码使用具有第一长度的天线进行近场通信,并组合使用第一和第二天线元件以接收电磁感应电流。
还提供了对应的天线元件。例如,在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元件,所述天线元件具有允许天线元件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经由天线元件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天线元件被布置为使得其长度的一部分也可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
在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元件,所述天线元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允许天线元件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的第一长度,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长度,其中,所述天线元件被布置为,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能一起用于提供具有组合长度的天线元件,其能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接收电磁感应电流。将会明了,“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不需要实际上与天线元件相关联,天线元件具有“允许”其在用于近场通信的适当设备与之相关联时“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一长度。
天线元件长度可以为天线元件的电长度。天线元件长度可以为天线的物理长度。
天线元件和/或天线元件部分可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当用于近场通信时,天线元件(和/或元件部分)具有10MHz数量级的谐振频率,且当用于接收感应电流时,其具有1MHz或更小的数量级的谐振频率。
天线元件和/或天线元件部分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线圈导体、平面(例如线圈)导体、具有被布置为天线的其嵌入式铜材的印刷线路板、绝缘载体膜上的导体、载体膜上的印刷导电材料(例如附着到产品外壳)以及放在装置(内部/外部)外壳上的导电材料。
天线元件部分可被布置为彼此在同一平面内(例如并排),或者可相对于彼此在不同平面内(例如彼此叠放)。
近场通信电路可以为所谓的用于RFID的有源、无源或半有源近场通信电路。
一个或多个设备可以为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部分,适用于由人携带,例如包括移动通信(例如电子邮件/SMS/MMS发消息装置)装置或智能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单元或膝上型/笔记本PC、个人音乐播放器或mp3播放器或数字/模拟收音机、游戏或其他娱乐单元、例如卫星导航单元等导航装置或数据存储单元。
本发明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独或以多种组合出现的实施形态、实施例或特征,不论是以组合形式还是单独地具体给出(包括在权利要求中给出)。设备的相关联的组装方法也包括在本公开内。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所公开的功能的对应装置也包括在本公开内。
上面的简介仅权是示例性的,不是限制性的。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附图仅仅以举例的方式给出说明,在附图中:
图1呈现出通过将有待充电的产品/装置的RFID线圈用作无接触充电的一部分进行的无接触充电的简化结构;
图2呈现出处于正常运行模式的图1中的产品/产品(即,没有经由无接触充电的充电,RFID收发器能够经由平面线圈读取和/或写入);
图3a呈现出通过读取充电平台的RFID标签/TAG触发/开始的无接触充电,步骤1将产品放在充电平台/板附近(在产品的NFC RFID的读取距离内);
图3b呈现出在从充电平台/板的RFID TAG检测到“充电”或对应命令信号后处于充电运行模式的产品;
图4示出了在一个或多个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天线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充电平台/板100,其作为用于产生放射电磁场的设备,放射电磁场用于在装置200中感应电流,装置200与板100相关联(例如在其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平台100的形状被设计为允许有待充电的装置200方便地放在平台100上方以允许充电。将会明了,尽管设备100在此实施例中为平台,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可具有不同的结构,只要其提供无接触充电(即不需要将插头插入装置200以提供装置200的充电)。因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不需要板100与装置200之间的物理接触以进行充电,即,充电可在装置200在板100附近(在近场通信的范围内)的条件下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板100包括交流电源110,其输出被连接到整流器120的输入。整流器120的输出连接到电容器130,电容器130又串联连接到切换电路140、变压器电路150和滤波电路150。滤波电路150的输出被提供给平面线圈天线元件170。交变电流用于向天线元件170提供变化的磁场,此变化磁场用于在有待充电的装置200的相关联的天线元件270中感应电流。当处于运行中时,两个天线元件170、270能被看作无芯变压器。
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图1和2中示出,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设备为移动电话200,其包括一般地向电话200供电的可再充电的电源(例如电池或电池组)210。电话200被配置为具有:用于对电源210充电的电路220、295;用于近场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为RFID通信)的电路280、290,二者均被配置为使用共用的天线元件270;切换电路285,其将相应的电路切换为使用共用的天线元件270,并因此提供两种运行模式:充电以及RFID通信。
在充电模式中(图1),用于充电的电路220、295被连接到共用的天线元件270(其在此情况下为平面线圈)。此电路220、295包括整流器和匹配电路220,该电路被连接到天线元件270的输出。电路220有被连接到电容器和具有控制电路295的充电电子器件,控制电路295又被连接到可再充电的电源210。电源210的充电电子器件295应当在线圈270附近,以便使得充电过程中的损耗最小化。
在RFID模式中(图2),其可提供到相关联的设备的读取和/或发送功能,例如,从相关联的RFID标签读取数据或向相关联的RFID标签或RFID读取器发送数据。用于近场通信的电路280、290被连接到共用的天线元件270。电路包括被布置为可连接到共用天线元件270的匹配电路280,用于进行读取和/或写入功能的RFID收发器电路290被连接到共用的天线元件270。
切换电路285可通过机械按钮致动,和/或由在移动电话200的用户界面上提供的菜单致动。充电模式的致动可与通电/断电按钮组合,使得长按意味着停止,短按意味着“开始充电”。这种手动充电选择可在将产品放在充电板/平台100上之前便利地选择,或在产品位于充电板/平台100上时选择。
切换元件应当被小心选择,以便使得天线元件270在用于近场通信中时的Q值最大化。例如,这可使得电话200可用于近场通信的有效距离最大化。
在当前情况下,板100和电话200被配置为使得充电与近场通信在间隔是10cm或更小的数量级时发生。然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间隔可以不同,但仍在近场通信背景下。
平面线圈天线元件270可以与所有其他电话电子器件在同一PWB上,或与某些或全部电话电子器件共享PCB,或在电话外壳内嵌入的分离PWB和/或挠性电路板上。天线元件270可位于电话外壳的一面上,或伸出几个电话外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平面线圈天线元件270为单个天线元件,其具有可用在电话的充电模式中的特定充电长度。天线元件270也具有较短的近场通信长度,其可用在近场通信模式中。因此,在近场通信模式中,使用较短的天线长度,在充电模式中,使用较长的充电长度。较长的充电长度可以为天线元件的全部长度,或仍为天线元件的部分长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图4),天线元件270包括两个天线元件270A、270B,其一起用在充电模式中,以便提供可用于充电的组合长度。然而,在RFID模式中,可使用一个或其他的天线元件270A、270B。根据该实施例,组合长度不必为相应的天线元件270A、270B的全部组合长度。可使用串联/并联布置的天线元件(例如270A、270B),其可彼此电连接/断开,以便提供对于特定运行模式的所需要的天线长度。这些天线元件可以为平面线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话200被配置为使得用于电流NFC通信的频率为13.56MHz,具有到达/来自天线元件270的10-70mm的最大读取距离,线圈在13.56MHz下具有1-4微亨(μH)的值以及10-30的Q(品质因数)值。这些线圈可在PWB上制造,PWB可被附着到产品外壳或者嵌入在产品外壳内。例如,这种线圈所需要的区域可以为椭圆或圆形的,并大约在直径上为1.5-7.0cm,或者当在1或2层PWB上制造时有最大的距离。所介绍的电性能可通过PWB上典型的100μm宽15-100μm厚的铜轨迹获得。天线元件270可以为PWB上的无芯敞开平面铜绕组、挠性材料或其组合。
图3的实施例示出了使用充电板300中的RFID标签371、372的电话200的充电模式的触发。为板300中的个体电路元件给出板200中对应的参考标号(例如370为天线线圈)。在这种情况下,板300包括RFID标签天线元件371和对应的RFID电路372。RFID标签371、372被配置为向与之处于近场通信的装置提供“充电”信号。因此,当电话离天线元件371足够近时,天线元件270接收“充电”数据信号。这通过电路285处理,以便将电话200从RFID模式(图3a)移动到充电模式(图3b)。
在某些实施例中,RFID标签371、372也可提供具有板300的充电特性的信号,以便使得电话200能够判断是否能够使用板300进行充电。这允许电话200判断板300是否适合使用,或允许电话将其配置从非适合或非最优的配置改变为相应的适合或最优的配置。
电话200可被配置为不自动做出使电话的模式进入充电模式的“充电”指令信号。这可能是因为电源210已经满了。如果检测到电源210是满的(即不需要充电),电话200可被移会到近场通信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300可被配置为使得天线元件370、371为同一单个天线元件的一部分,或者可结合使用以提供用于近场通信(例如与移动电话200)的组合天线长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电路290可被用于使用近场通信电路向设备300发信号,以便将设备300移动到停电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电话200中的电源210被检测到为满时(通过电话200、板300),设备300可方便地移动到停电状态。这样的实施例可在静态电力更为重要时变得更为重要。
通常,天线为被设计为发送或接收无线电波的变频器,无线电波是一类电磁波。换句话说,天线将射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反之亦然。天线用在例如无线电和电视广播、点对点无线电通信、无线LAN、雷达以及空间探索等系统中。天线常常工作在空气中或外空间中,但也能在水中运行,甚至是对于短距离在某些频率下通过土壤或岩石运行。
借助适当的电子装置,在不改变天线物理长度的情况下,电加长是比被放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短的天线的变型,在这种方式下,其在电方面对应于所用波长的四分之一的下一个整数倍。加长仅仅对被放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下一个整数倍有可能。因此,具有与被放射波长的八分之一对应的长度的天线仅仅能被延伸到四分之一波长放射器,而不是二分之一波长放射器。
将会明了,借助适当的电子装置,在不改变天线物理长度的情况下,对长于被放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的天线变型的电缩短,在这种方式下,其在电方面对应于所用波长的四分之一的前一整数倍。基本上,缩短仅仅对于被放射波长的四分之一的上一整数倍是可能的。因此,具有与被放射波长的八分之五对应的长度的天线可仅仅被缩短到二分之一波放射器,而不是四分之一波放射器。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使用电加长和/或缩短技术来实现同一天线元件在充电以及近场通信模式中的使用。
一般而言,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有利地提供了:
-RFID功能需要的大面积线圈也在无接触充电中用于产品的感应充电,而不显著增加产品成本或尺寸,
-线圈可以为低成本平面PWB线圈或挠性电路板上的平面线圈,或为其任意组合,
-无需特定实施例,无接触充电需要的空间和附加成本可防止无接触充电的广泛使用,
-通过将RFID线圈嵌入在产品外壳内,附加的厚度可被避免,
-产品重量的适度增加,这是因为唯一的增加部分是开关(以及驱动它们所需的逻辑),开关将RFID线圈从RFID解耦合或耦合到RFID,以读取和写入产品中的电子器件,
-如果充电在没有终端用户的任何额外工作量的情况下发生/开始,终端用户可感受到电池容量的扩展,即电池容易地维持在满状态。
将会明了,前面提到的电路具有除所提到功能以外的其它的功能,且这些功能可由同一电路执行。
例如,相比于RFID的13.56MHz,感应充电典型地以低得多的频率发生(例如100kHz-1.5MHz,其依赖于板100的开关频率),可能需要使用在产品端与RFID线圈串联连接的附加天线元件线圈。
申请人由此公开了这里介绍的各个个体特征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这类特征的任意组合,考虑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这些特征或组合能够整体地基于本说明书实现,不论这些特征或特征组合解决这里公开的任何问题,也不显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申请人指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可包括任何这种个体特征或特征组合。基于前面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明了,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多种修改。
尽管这里已经使出和介绍并指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于其优选实施例的作为基础的新特征,将会明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所介绍装置和方法的形式和细节上进行多种省略、替换和修改。例如,以基本相同的方式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以实现相同效果的元件和/或方法步骤的所有组合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另外,应当认识到,作为设计选择的一般主题,结合本发明任何公开形式或实施例介绍和/或示出的结构和/或元件和/或方法步骤可以并入任何其它所公开或介绍或简易的形式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制。另外,在权利要求中,装置加功能条款旨在覆盖这里所介绍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不仅包括结构等同物,还包括等同的结构。因此,尽管由于钉子使用圆柱表面将木部件固定在一起而螺钉使用螺旋表面,导致钉子和螺钉可能不是结构等同物,在对木部件进行紧固的环境中,钉子和螺钉可以是等同的结构。

Claims (28)

1.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包括:天线元件,用于在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中接收电磁感应电流,以及还用于在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的近场通信;以及电路,用于基于在所述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经由所述天线元件接收的近场通信信号,将所述设备从所述第二设备运行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设备运行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设备运行模式提供射频识别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被配置为使用所述天线元件向用于提供电磁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提供近场通信信号,以便将用于提供电磁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移动到停电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从用于电磁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接收近场通信信号,所述信号提供对于电流感应设备的充电特性的细节,以及其中,所述设备被配置为使用所述信号,以便允许所述设备确定用于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是否能被用于向所述设备提供感应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所述近场通信使用所述天线元件向相关联的设备提供数据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所述近场通信使用所述天线元件提供从相关联的设备的数据信号的接收。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元件具有在所述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用于近场通信的长度以及在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中用于接收磁感应电流的较短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元件被布置为,当用在所述第二设备运行模式中时具有10MHz数量级的谐振频率,当用在所述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中接收感应电流时具有1MHz数量级或更小数量级的谐振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其选自包括以下内容的组:线圈导体、平面线圈导体、具有被布置为天线的嵌入铜材的印刷布线板、绝缘载体膜上的导体、载体膜上的印刷导电材料、和放在装置外壳上的导电材料。
10.一种用于控制切换电路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用于执行的计算机代码,当被执行时,所述代码被布置为基于经由天线元件接收的近场通信信号来控制天线元件在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第一模式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第二模式之间的切换。
11.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在第一模式中接收电磁感应电流,以及还用于在第二模式中的近场通信,其中,所述设备包括:开关,用于基于经由在所述第二模式的装置接收的近场通信信号,将所述设备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
12.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包括:天线元件,其具有允许所述天线元件被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经由所述天线元件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使得天线元件长度的一部分也能被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包括:电源,用于存储并向所述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的电子部件提供电力,以及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在第一设备运行模式下提供用于存储在电源中的电磁感应电流。
14.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所述接收器具有允许所述接收器被用于从用于提供电磁感应以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装置经由所述装置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使得所述装置的长度的一部分也能被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用于执行计算机代码,当被执行时,所述代码被布置为控制天线元件的使用,使其具有使得所述天线元件被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以及使所述天线元件长度的一部分能被用于近场通信。
16.一种用于产生在相关联的设备中用于感应电流的放射电磁场的设备,包括:第一天线元件,其放射用于电磁感应的所述电磁场;以及第二天线元件,用于近场通信以提供近场通信信号,以便指示所述设备能通过电磁感应提供电流。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从用于接收感应电流的相关联的设备接收近场通信信号,以便将用于产生放射电磁场的设备移动到停电状态。
18.一种用于产生在相关联的设备中用于感应电流的放射电磁场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第一天线元件,用于放射用于电磁感应的所述电磁场;以及第二天线元件,用于近场通信以提供近场通信信号,以便指示所述设备能通过电磁感应提供电流。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用于产生电磁场的设备,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用于执行的计算机代码,当被执行时,所述代码被布置为使用近场通信电路来指示所述设备能用于感应电流。
20.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包括:天线元件,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允许所述天线元件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的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长度,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使得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能一起使用,以提供具有组合长度的天线元件,其能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接收电磁感应电流。
2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用于控制具有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长度的天线元件的使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用于执行的计算机代码,当被执行时,所述代码被布置为使用具有第一长度的天线进行近场通信,并组合使用第一和第二天线元件以接收电磁感应电流。
22.一种天线元件,所述天线元件具有允许所述天线元件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经由所述天线元件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天线元件被布置为使得其长度的一部分也能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的近场通信。
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天线元件,其中,所述长度为所述天线元件的物理长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2的天线元件,其中,所述长度为所述天线元件的电长度。
25.一种天线元件,所述天线元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允许所述天线元件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的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长度,其中,所述天线元件被布置为,所述天线元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能一起用于提供具有组合长度的天线元件,其能用于从相关联的电磁感应电路接收电磁感应电流。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天线元件,其中,所述长度为所述天线元件的物理长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5的天线元件,其中,所述长度为所述天线元件的电长度。
28.一种用于接收电磁感应电流的设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允许所述设备用于与用于近场通信的相关联的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的第一长度,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长度,其中,所述设备被布置为,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能够一起使用以提供组合长度,其能用于从用于产生感应电流的电磁场的相关联的设备接收电磁感应电流。
CN200880021675A 2007-06-29 2008-06-27 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中的改进或与之有关的改进 Pending CN1016896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824,571 2007-06-29
US11/824,571 US20090001930A1 (en) 2007-06-29 2007-06-29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PCT/EP2008/005442 WO2009003707A1 (en) 2007-06-29 2008-06-27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9698A true CN101689698A (zh) 2010-03-31

Family

ID=39811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1675A Pending CN101689698A (zh) 2007-06-29 2008-06-27 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中的改进或与之有关的改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01930A1 (zh)
EP (1) EP2162948A1 (zh)
CN (1) CN101689698A (zh)
WO (1) WO2009003707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6875A (zh) * 2012-05-03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天线及终端
CN103119829A (zh) * 2010-10-01 2013-05-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的供电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电动汽车和供电装置
CN104852754A (zh) * 2014-02-19 2015-08-1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装置
CN106027114A (zh) * 2016-06-29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329061A (zh) * 2016-08-29 2017-01-1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具有该天线装置的移动终端
CN106329114A (zh) * 2016-08-29 2017-01-1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具有该天线装置的移动终端
CN106549691A (zh) * 2015-09-23 2017-03-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天线的方法及终端
CN108352864A (zh) * 2015-11-18 2018-07-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US11081905B2 (en) 2010-01-26 2021-08-03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9260A2 (en) * 2006-05-04 2007-11-15 Nxp B.V. System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by magnetic induction in a near-field propagation mode, with antenna tuning for link budget optimization
DE102007017965A1 (de) * 2007-04-10 2008-11-06 Lapp Engineering & Co. Kabel
DE102007024212A1 (de) * 2007-05-15 2008-11-20 Lapp Engineering & Co. Kabel
DE102007036948A1 (de) * 2007-07-19 2009-01-22 Lapp Engineering & Co. Leitungsaufnahmeeinheit
KR20130085439A (ko) * 2007-09-13 2013-07-29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무선 전력 인가를 위한 안테나
TWI363511B (en) * 2008-02-26 2012-05-01 Mstar Semiconductor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KR100963041B1 (ko) * 2008-03-05 2010-06-1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인식 거리 조절형 전파 식별 태그 장치 및 상기 장치를이용한 전파 식별 정보 운영 방법
JP5195059B2 (ja) * 2008-06-13 2013-05-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Rfidタグ
US8947041B2 (en) * 2008-09-02 2015-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JP5238420B2 (ja) * 2008-09-11 2013-07-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ワイヤレス充電システム
US20140349572A1 (en) * 2008-09-23 2014-11-27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tegrated inductive power receiver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or
WO2013102901A1 (en) * 2012-01-05 2013-07-11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Integrated inductive power receiver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or
US8682261B2 (en) 2009-02-13 2014-03-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sharing for wirelessly powered devices
US9240824B2 (en) * 2009-02-13 2016-0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s
WO2010104569A1 (en) * 2009-03-09 2010-09-16 Neurd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US11476566B2 (en) * 2009-03-09 2022-10-18 Nucurrent, Inc. Multi-layer-multi-turn structure for high 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668145B2 (en) * 2009-04-21 2014-03-11 Technology Innovators Inc. Automatic touch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US8212735B2 (en) * 2009-06-05 2012-07-03 Nokia Corporati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USD611898S1 (en) 2009-07-17 2010-03-16 Lin Wei Yang Induction charger
USD611900S1 (en) 2009-07-31 2010-03-16 Lin Wei Yang Induction charger
USD611899S1 (en) 2009-07-31 2010-03-16 Lin Wei Yang Induction charger
US9008574B2 (en) * 2009-09-14 2015-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cused antenna, multi-purpose antenna,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JP5195844B2 (ja) * 2010-08-20 2013-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に実装される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US8068011B1 (en) 2010-08-27 2011-11-29 Q Street,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active user-directed interfacing between handheld devices and RFID media
US8907760B2 (en) * 2010-09-09 2014-12-09 Nxp B.V. Multiple-frequency solutions for remote access systems
US20120203620A1 (en) 2010-11-08 2012-08-09 Douglas Howard Dobyns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Proximity Based Marketing
US8983374B2 (en) 2010-12-13 2015-03-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power functionalities
US8929809B2 (en) 2011-03-22 2015-01-06 Radeum, Inc.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proximity based content
US8880100B2 (en) 2011-03-23 2014-11-04 Radium, Inc. Proximity based social networking
WO2013015222A1 (ja) * 2011-07-22 2013-01-3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
KR101830960B1 (ko) * 2011-08-18 2018-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일체형으로 구비된 엔에프시 안테나와 비접촉 충전 코일의 구분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1259509B1 (ko) * 2011-12-09 2013-05-06 전자부품연구원 단일 코일을 사용하여 무선 통신 및 무선 전력전송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무선 전력전송 장치 및 무선 충전기기
JP2013162533A (ja) * 2012-02-01 2013-08-19 Yazaki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104802B2 (ja) * 2012-02-15 2017-03-29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機器、そ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モジュール
CN103295899B (zh) * 2012-02-27 2016-03-3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FinFET器件制造方法
US8929810B2 (en) 2012-04-23 2015-0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NFC connection through device positioning
CN203326731U (zh) * 2013-05-15 2013-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线圈装置
CN103347147B (zh) * 2013-06-09 2016-08-03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多匝线圈复用电路、多匝线圈复用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US9613747B2 (en) * 2013-08-26 2017-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data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oexistence
US10566843B2 (en) * 2014-07-15 2020-02-18 Qorvo Us, Inc. Wireless charging circuit
US9838082B2 (en) 2014-08-29 2017-12-05 Freelinc Technologies Proximity boundary based communication
US10559970B2 (en) * 2014-09-16 2020-02-11 Qorvo Us, Inc.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power control
US10164685B2 (en) 2014-12-31 2018-12-25 Freelinc Technologies Inc. Spatially aware wireless network
KR102276841B1 (ko) * 2015-01-14 2021-07-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10223850B2 (en) * 2015-10-31 2019-03-05 Disney Enterprises, Inc. High-Q and over-coupled near-field RFID reader antenna for improved tag read range
WO2017205207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Continent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LLC Smartphone with integrated multi-transponder mode key device
DE102017112972A1 (de) 2017-06-13 2018-12-13 Endress+Hauser SE+Co. KG Feldgerät der Automatisierungstechnik
JP7399958B2 (ja) * 2018-10-19 2023-12-18 オシア インク. 無線電力対応の電子棚札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2226A (en) * 1992-05-15 1996-11-0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pherical antenna pattern(s) from antenna(s) arranged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for use in RFID tags and labels
WO1998058437A1 (en) * 1997-06-16 1998-12-23 Yehuda Binder Battery substitute pack
US6879809B1 (en) * 1998-04-16 2005-04-12 Motorola, Inc. Wireless electrostatic charg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
US6275681B1 (en) * 1998-04-16 2001-08-14 Motorola, Inc. Wireless electrostatic charg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
JP3873454B2 (ja) * 1998-05-29 2007-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圧力センサ
GB0210886D0 (en) * 2002-05-13 2002-06-19 Zap Wireless Technologies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E0301200D0 (sv) * 2003-04-24 2003-04-24 Amc Centurion Ab Antenna device and portab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such an antenna device
US7403803B2 (en) * 2003-05-20 2008-07-22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 Of The Commonwealt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Recharging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US7084605B2 (en) * 2003-10-29 2006-08-01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Energy harvesting circuit
US20060145660A1 (en) * 2004-12-30 2006-07-06 Black Greg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GB0501115D0 (en) * 2005-01-19 2005-02-23 Innovision Res & Tech Plc Combined power coupling and rf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07008608A2 (en) * 2005-07-08 2007-01-18 Powercast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communication
US7400253B2 (en) * 2005-08-04 2008-07-15 Mhcmos, Llc Harvesting ambient radio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nergy for powering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sensors and senso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KR100736053B1 (ko) * 2005-10-24 2007-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도 방식에 의해 무선으로 전원을 공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81905B2 (en) 2010-01-26 2021-08-03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N103119829A (zh) * 2010-10-01 2013-05-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的供电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电动汽车和供电装置
US9597972B2 (en) 2010-10-01 2017-03-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that is supplied with power from said apparatus
CN103119829B (zh) * 2010-10-01 2016-01-0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的供电系统以及用于该系统的电动汽车和供电装置
US9385558B2 (en) 2010-10-01 2016-07-0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icity supply system for electric automobile, and electric automobile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used in said system
WO2013163845A1 (zh) * 2012-05-03 2013-11-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及终端
CN102646875A (zh) * 2012-05-03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天线及终端
CN104852754A (zh) * 2014-02-19 2015-08-1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装置
CN106549691A (zh) * 2015-09-23 2017-03-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天线的方法及终端
CN106549691B (zh) * 2015-09-23 2020-09-08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选择天线的方法及终端
CN108352864A (zh) * 2015-11-18 2018-07-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06027114A (zh) * 2016-06-29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027114B (zh) * 2016-06-29 2019-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329114A (zh) * 2016-08-29 2017-01-1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具有该天线装置的移动终端
CN106329114B (zh) * 2016-08-29 2019-04-30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具有该天线装置的移动终端
CN106329061B (zh) * 2016-08-29 2019-01-29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具有该天线装置的移动终端
CN106329061A (zh) * 2016-08-29 2017-01-1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及具有该天线装置的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2948A1 (en) 2010-03-17
US20090001930A1 (en) 2009-01-01
WO2009003707A1 (en) 200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9698A (zh) 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中的改进或与之有关的改进
CN100464349C (zh) 超高频射频识别标签
US9024725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N102084543B (zh) 无线ic器件
US9124121B2 (en) Combined antenna and inductive power receiver
CN102460480B (zh) 用于服装追踪的可洗rfid设备
US9131527B2 (en) Wireless systems having multip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employing simplified fabrication and matching,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20160126002A1 (en) Wireless Charging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ual Coils PCB Structure
US9246357B2 (en) Contact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US20100109968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CN103907241B (zh) 天线装置、卡片型通信器件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KR20150010063A (ko) 근거리 통신용 안테나 구조물
KR101277556B1 (ko) 무선 통신장치
US9070979B2 (en) Booster antenna for a chip arrangement, contactless smart card module arrangement and chip arrangement
WO2011055701A1 (ja) 通信端末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CN209217193U (zh) 通信设备
CN103886359A (zh) 一种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手机卡
CN202870872U (zh) 一种电子标签
JP2003271914A (ja) Icモジュール及びicモジュールを内蔵した非接触情報媒体
CN203025754U (zh) 一种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手机卡
CN220829721U (zh) 有源rfid卡和系统
CN104718711A (zh) 近场uhf识别系统和使用近场识别来识别作为导电材料或包含导电材料的对象或类似对象的方法
CN211351832U (zh) 一种装置
CN206819359U (zh) 一种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读取设备
JP2012147264A (ja) 遠隔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