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6288A -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6288A
CN101686288A CN200910142110A CN200910142110A CN101686288A CN 101686288 A CN101686288 A CN 101686288A CN 200910142110 A CN200910142110 A CN 200910142110A CN 200910142110 A CN200910142110 A CN 200910142110A CN 101686288 A CN101686288 A CN 101686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system
receiving
dispensing device
image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2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沟添博树
岩渕一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86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62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7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lusion of specific contents
    • H04L51/10Multimedia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04L65/1104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7End-user applications
    • H04N21/478Supplemental services, e.g. displaying phone caller identification, shopping appl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41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between two video terminals, e.g. videophone
    • H04N7/148Interfacing a video terminal to a particular transmission medium, e.g. ISD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1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for computer conferences, e.g. chat rooms
    • H04L12/1822Conducting the conference, e.g. admission, detection, selection or grouping of participants, correlating users to one or more conference sessions, prioritis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在通过网络连接的基点间进行媒体数据的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在基点内的媒体数据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具有不同的地址的情况下能够开始通信。该方法是,将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从第二接收装置接收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对与第一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一发送装置进行向上述已接收的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将从与上述第二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二发送装置发送来的影像、声音数据译码。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控制方法、通信系统、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在两地相隔的对象之间实时地进行声音、影像等的媒体数据的通信的系统。其中,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在IP(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网络上进行语音通信、实现电话功能的VoIP(Voice over IP:网络电话)、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被实用化。
在通过IP网络连接的两基点间进行媒体数据的通信时,作为一种在终端彼此间开始通话(连接)的顺序,存在非专利文献1所述的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通话初始化协议),其被广泛使用。
非专利文献1:RFC3261(http://www.ietf.org/rfc/rfc3261.txt)
发明内容
在上述SIP中,存在于一个基点的通信装置,一般在一个装置中兼具有影像、声音等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例如IP电话机,在一个装置中兼具有声音的接听功能和通话功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唯一地特定电话机的地址(IP地址等),如果是上述IP电话机一台一个,则在该IP电话机被用作发送源和接收目的地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均能够作为用于识别的地址使用(其中,此处所说的地址并不限于IP地址,也包括能够唯一地特定向该设备的连接地的标识符,例如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通用资源标志符)和与它们相关联的接口编号等)。
因此,SIP中,也是以附加在进行通信的一个基点、进行媒体数据(メデイアデ一タ)的发送接收的地址仅一个的情况为前提而设计协议的。
另一方面,近年来,TV、电视摄影机等的AV设备与网络的对应(与网络配合工作)不断发展,变得能够使用这些设备通过网络发送影像、声音等的数据并进行观赏。
于是,例如使用网络对应的TV作为媒体数据的接收装置,使用网络对应的电视摄影机作为媒体数据的发送装置,组合这些设备用作通信系统,恰如用作设置在一个基点的一台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装置。在该情况下,上述TV和电视摄影机是分别独立的设备,因此也分别分配网络的地址。
但是,以SIP为代表的现有技术的通话开始顺序中,并没有考虑像该情况这样的媒体数据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具有不同的地址的情况,存在可能无法开始通信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将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至第二接收装置,从第二接收装置接收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对与第一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一发送装置进行向上述已接收的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将从与上述第二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二发送装置发送的影像、声音数据译码。
根据上述方法,在媒体数据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具有不同的地址的情况下,也能够开始通信。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收装置,其通过网络接收影像、声音数据,该接收装置具有:对接收的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部;输出已由上述译码部译码的影像数据的影像输出部;输出已由上述译码部译码的声音数据的声音输出部;记录与上述接收装置对应的发送装置的地址的记录部;和控制部,其在接收到其它接收装置的地址的情况下,对与上述接收装置对应的上述发送装置指示向上述其它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数据。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送接收系统,其中,第一接收装置和与该第一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一发送装置、以及第二接收装置和与该第二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二发送装置通过网络连接,该发送接收系统中,上述第一接收装置和第二接收装置具有:对接收的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部;输出已由上述译码部译码的影像数据的影像输出部;输出已由上述译码部译码的声音数据的声音输出部;记录与上述接收装置对应的发送装置的地址的记录部;和控制上述接收装置的控制部,上述第一发送装置和第二发送装置具有:对影像、声音进行编码的编码部;和控制上述发送装置的控制部,当上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到上述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时,上述第二接收装置的控制部向上述第一接收装置发送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当上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上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时,上述第一接收装置的控制部对上述第一发送装置进行向上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的数据的指示,上述第一发送装置,当从上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向上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时,向上述第二接收装置发送已由上述第一发送装置的编码部编码的影像、声音的数据,上述第二接收装置的控制部,对上述第二发送装置进行向从上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的上述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的数据的指示,上述第二发送装置,当从上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到向上述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时,向上述第一接收装置发送已由上述第二发送装置的编码部编码的影像、声音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话的开始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媒体数据通信系统的图。
图3是表示通话的切断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媒体数据通信系统的图。
图5是表示通话的开始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通话的开始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通话的切断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通话的切断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通话的开始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通话的开始顺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发送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接收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发送接收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基点A;
2:基点B;
3:网络;
11:接收装置;
12:发送装置;
13:网络;
21:接收装置;
22:发送装置;
23:网络;
24:发送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例。
[实施例1]
图2表示进行实施例1中的影像和声音的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媒体数据通信系统。存在基点A和基点B这两个基点。
在基点A设置有作为接收装置11的TV和作为发送装置12的电视摄影机,它们彼此由网络13连接。接收装置11被分配了地址A1,发送装置12被分配了地址A2。
同样地,在基点B设置有作为接收装置21的TV和作为发送装置22的电视摄影机,它们彼此由网络23连接。接收装置21被分配了地址B1,发送装置22被分配了地址B2。
进一步,基点A的网络13和基点B的网络23之间通过网络3连接。
此外,在进行通信前在各基点内进行设备彼此的分组设定。例如,在基点A,将接收装置11的地址A1登录于发送装置12,而且将发送装置12的地址A2登录于接收装置11。这样,发送装置11和接收装置12作为在同一基点内相关联的设备能够相互识别。同样地,在基点B也预先对接收装置21和发送装置22实施分组设定。
接着,说明接收装置11、21的结构。图11表示接收装置11、21的结构图。接收装置11、21在内部包括网络发送接收部111、媒体译码部112、显示部113、扬声器114、控制部115、UI处理部116、和分组登录部117。
网络发送接收部111与接收装置11、21的外部的网络连接,基于控制部115的指示,进行消息、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处理。在网络发送接收部111接收到的媒体数据被送至媒体译码部112。
在媒体译码部112,从网络发送接收部112接收媒体数据,基于控制部115的指示,进行影像和声音的译码处理。在媒体译码部112已被译码的影像通过显示部113被显示。此外,在媒体译码部112已被译码的声音通过扬声器114被输出。
控制部115管理为了进行通信处理必需的状态转移,控制网络发送接收部111、媒体译码部112和UI处理部116的动作。
此外,控制部115制作向外部装置的发送消息,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11发送。此外,控制部115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11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接收消息,进行解释,并基于其内容进行上述控制。
UI处理部116进行用户接口的处理。即,接受来自用户的发送、切断、接收操作等的输入操作,向控制部116通知其内容。此外,基于来自控制部115的指示,通过显示部113和/或扬声器114,对用户进行收信通知等的输出。
分组登录部117保持在基点内已被分组设定的发送装置的地址。以本实施例的情况为例,发送装置12的地址A2、发送装置22的地址B2登录于分组登录部117。已被登录的发送装置的地址根据需要向控制部115输出。
另外,接收装置11、21并非必须具有显示部113、扬声器114,也可以是向外部的显示装置或外部的扬声器输出影像数据或声音数据的结构。
接着说明发送装置12、22的结构。图12表示发送装置12、22的结构图。发送装置12、22在内部包括摄像处理部121、麦克风122、媒体译码部123、网络发送接收部124、控制部125、分组登录部126、UI处理部127、显示部128、记录再现部129、媒体译码部1210、记录介质1211、和扬声器1212。
摄像处理部121在内部具有透镜和摄像元件,进行影像的摄像并将其内容发送至媒体编码部123。麦克风122进行声音的输入,并将其内容发送至媒体编码部123。
媒体编码部123从摄像处理部121和麦克风122分别接收影像和声音,基于控制部125的指示,将该影像和声音编码处理为媒体数据。编码后的媒体数据被发送至网络发送接收部124。
网络发送接收部124与发送装置12、22的外部的网络连接,基于控制部125的指示,进行消息、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处理。从媒体编码部123接收到的媒体数据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24被发送至外部的网络。
控制部125管理为了进行通信处理必需的状态转移,控制网络发送接收部124和媒体编码部123的动作。
此外,控制部125生成向外部装置的发送消息,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24发送。此外,控制部125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24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接收消息,进行解释,并基于其内容进行上述控制。
分组登录部126保持在基点内已被分组设定的接收装置的地址。以本实施例的情况为例,接收装置11的地址A1、接收装置21的地址A2登录于分组登录部126。已被登录的接收装置的地址根据需要向控制部125输出。
另外,本发送装置12也具有作为电视摄影机的功能,也能够进行摄取的影像和声音的记录、再现。以下说明在进行记录、再现的情况下的动作。
在进行影像的记录的情况下,在UI处理部127中,从用户接受记录开始的指示,该内容被传至控制部125。控制部125基于来自UI处理部127的信息,对媒体编码部123和记录再现部129进行指示,以进行影像的记录。
媒体编码部123,基于来自控制部125的指示,将已编码的上述媒体数据发送至记录再现部129。记录再现部129基于来自控制部125的指示,将从媒体编码部123接收到的媒体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1211中。
此外,在进行已记录的影像的再现的情况下,在UI处理部127,从用户接受再现开始的指示,该内容被传送至控制部125。控制部125基于来自UI处理部127的信息,对媒体译码部1210和记录再现部129进行指示,以进行影像的再现。
记录再现部129基于来自控制部125的指示,从记录介质1211读出已记录的媒体数据,发送至媒体译码部1210。媒体译码部1210从记录再现部129接收上述媒体数据,基于来自控制部125的指示,进行影像和声音的译码处理。在媒体译码部1210已被译码的影像通过显示部128被显示。此外,在媒体译码部1210已被译码的声音通过扬声器1212被输出。
接着,使用图1说明本实施例的通话的开始顺序。此处,以基点A为发送侧基点、基点B为收信侧基点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处所示的处理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的控制部115、125对装置内的各部的控制而实现。
在开始通信之前,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22、和接收装置21的各装置成为“IDLE状态”(待机状态)。
此处,基点A的用户UA对作为TV的接收装置11指定作为发送目的地的B1并进行发送操作。接收装置11接受用户UA的发送操作,对接收装置21发送请求通信开始的INVITE(邀请)消息。在该INVITE消息中包括作为发送源的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11的地址信息(A1),进行发送。
基点B侧的接收装置21,接收上述INVITE消息,识别来自基点A的通信开始请求。接收到该请求,接收装置21通过声音、画面显示等,向基点B的用户UB通知收信的情况,促使接听操作。
此时,接收装置21也可以对接收装置11通知表示在呼叫中的Trying或Ringing消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对接收装置11通知的Trying或Ringing消息,向用户通知接收装置11在呼叫中(显示在显示画面中,由声音通知等)。
当用户UB进行接听操作,允许收信时,接收装置21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21对接收装置11发送同意收信的OK消息。在该OK消息中包括作为收信侧的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21的地址信息(B1),进行发送。
进一步,接收装置21对发送装置22给予开始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在该发送开始指示中,包括作为媒体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接收装置11的地址信息A1。另外,在图1中,虽然是在进行接听操作,对接收装置11发送OK消息之后,对发送装置22给予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但也可以在对发送装置22给予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之后对接收装置11发送OK消息,也可以使它们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接连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给予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在该发送开始指示中,包括作为媒体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接收装置21的地址信息B1。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发送装置12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地址B1开始送出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接收装置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发送装置22,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发送装置22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地址A1开始送出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接收装置11接收从发送装置2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接着,使用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通话的切断顺序。此处所示的处理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的控制部115、125对装置内的各部的控制而实现。
在图3中,通话已开始,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22、和接收装置21的各装置为“连接中状态”。此处,基点A的用户UA对接收装置11进行通信的切断的操作。
接收装置11基于用户的操作,中断来自发送装置22的媒体数据接收。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发出中断媒体数据发送的指示。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发送中断的指示时,停止向接收装置21的媒体数据发送。
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接收装置21发送请求通话的切断的BYE消息。
另外,在图3中,在中断接收装置11的媒体数据的接收之后,接收装置11发出中断发送装置12的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进而在此后对接收装置21发送BYE消息,但是这三个处理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同时进行三个处理。
接收装置21,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BYE消息时,转移至“IDLE状态”。进而接收装置21对发送装置2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另外,在上述内容中,接收装置21在转移至“IDLE状态”之后对发送装置2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但也可以在接收装置21对发送装置2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之后,接收装置21转移至“IDLE状态”,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些处理。
发送装置22,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时,转移至“IDLE状态”。
进而,接收装置21对接收装置11发送同意切断的OK消息。
接收装置11,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IDLE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另外,接收装置11也可以在对发送装置1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之后,转移至“IDLE状态”,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些处理。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时,转移至“IDLE状态”。
另外,在图3中说明了从基点A侧开始切断的情况,但在从基点B侧开始切断的情况下,除了A和B以相反的立场进行动作以外,均是同样的。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用具有不同地址A1、A2、B1、B2的多个设备,使进行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通话开始或切断。进而,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上述多个设备的状态转移(IDLE状态、连接中状态)具有匹配性,能够正常地进行通信的开始、切断。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媒体数据表示了影像和声音的编码数据的发送接收的例子,但也可以仅是声音或仅是影像。此外,在影像/声音以外的数据发送接收中也能够由同样的顺序进行利用。
[实施例2]
以下说明第二实施例。对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图4表示进行本实施例的影像和声音的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媒体数据通信系统。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是基点B的装置的结构。即,在本实施例中,媒体数据的接收功能和发送功能由单一的发送接收装置24实现。地址B1被分配给该发送接收装置24,室内网络23与该接收装置24连接。
进一步,基点A的网络13和基点B的网络23间通过网络3连接。
接着,说明发送接收装置24的结构。图13表示发送接收装置24的结构图。发送接收装置24在内部包括网络发送接收部111、媒体译码部112、显示部113、扬声器114、控制部115、UI处理部116、分组登录部117、摄像处理部121、麦克风122、和媒体译码部123。
发送接收装置24是同时具有实施例1的接收装置11、21的功能和发送装置12、22的媒体数据发送功能的装置。与媒体数据的接收相关的动作与接收装置11同样,省略说明。
接着,说明与媒体数据的发送相关的动作。
摄像处理部121在内部包括透镜和摄像元件,进行影像的摄像并将其内容发送至媒体编码部123。麦克122进行声音的输入,并将其内容发送至媒体编码部123。
媒体编码部123从摄像处理部121和麦克122分别接收影像和声音,基于控制部115的指示,将该影像和声音编码处理成媒体数据。已编码的媒体数据被发送至网络发送接收部111。
网络发送接收部111与发送接收装置24的外部的网络连接,基于控制部115的指示,进行消息、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处理。从媒体编码部123接收到的媒体数据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11被发送至外部的网络。
控制部125管理为了进行通信处理所必需的状态转移,控制网络发送接收部111和媒体编码部123的动作。
此外,控制部115生成向外部装置的发送消息,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11进行发送。此外,控制部115通过网络发送接收部111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接收消息,进行解释,并基于其内容进行上述控制。
接着,使用图5说明本实施例的通话的开始顺序。此处,以基点A为发送侧基点、基点B为收信侧基点为例进行说明。此处所示的处理是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的控制部115、125控制装置内的各部而实现的。
在开始通信之前,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和发送接收装置24的各装置成为“IDLE状态”(待机状态)。
此处,基点A的用户UA对作为TV的接收装置11指定作为发送目的地的B1并进行发送操作。接收装置11接受用户UA的发送操作,对发送接收装置24发送请求通信开始的INVITE消息。在该INVITE消息中包括作为发送源的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11的地址信息(A1)。
基点B侧的发送接收装置24,接收上述INVITE消息,识别来自基点A的通信开始请求。接收到该请求,发送接收装置24通过声音、画面显示等,向基点B的用户UB通知收信的情况,促使接听操作。
用户UB进行接听操作,当允许收信时,发送接收装置24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发送接收装置24对接收装置11发送同意收信的OK消息。在该OK消息中包括作为收信侧的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发送接收装置24的地址信息(B1)。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和OK消息向接收装置11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当从发送接收装置24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接连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给予开始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在该发送开始指示中,包括作为媒体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发送接收装置24的地址信息B1。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和对发送装置12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发送装置12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地址B1开始送出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发送接收装置24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进一步,发送接收装置24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地址A1开始送出已编码的媒体数据。另外,发送装置24中的从发送装置1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和向接收装置11的媒体数据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接收从发送接收装置24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接着,使用图6说明在以基点B为发送侧基点、以基点A为收信侧基点的情况下的通话的开始顺序。此处所示的处理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的控制部115、125对装置内的各部的控制而实现。
在开始通信之前,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和发送接收装置24的各装置成为“IDLE状态”(待机状态)。
此处,基点B的用户UB对发送接收装置24指定作为发送目的地的A1并进行发送操作。发送接收装置24接受用户UB的发送操作,对接收装置11发送请求通信开始的INVITE消息。在该INVITE消息中包括作为发送源的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发送接收装置24的地址信息(B1)。
基点A侧的接收装置11,接收上述INVITE消息,识别来自基点B的通信开始请求。接收到该请求,接收装置11通过声音、画面显示,向基点A的用户UA通知收信的情况,促使接听操作。
用户UA进行接听操作,当允许收信时,接收装置11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接收装置24发送同意收信的OK消息。在该OK消息中包括作为收信侧的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11的地址信息(A1)。
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给予开始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在该发送开始指示中,包括作为媒体数据的发送目的地的发送接收装置24的地址信息B1。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向发送接收装置24的OK消息的发送、和对发送装置12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发送接收装置24,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
进一步,发送接收装置24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地址A1开始送出已编码的媒体数据。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和向接收装置11的媒体数据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接收从发送接收装置24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开始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发送装置12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地址B1开始送出已编码的媒体数据。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和向发送接收装置24的媒体数据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在图6中,在进行从发送装置12向发送接收装置24的媒体数据的发送之后,进行从发送接收装置24向接收装置11的媒体数据的发送,但它们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使用图7说明本实施例的通话的切断顺序。此处所示的处理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的控制部115、125对装置内的各部的控制而实现。
在图7中,通话已开始,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22、和接收装置21的各装置为“连接中状态”。此处,基点A的用户UA对接收装置11进行通信的切断的操作。
接收装置11基于用户的操作,中断来自发送接收装置24的媒体数据接收。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发出媒体数据发送中断的指示。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发送中断的指示时,停止向发送接收装置24的媒体数据的发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接收装置24发送请求通话的切断的BYE消息。另外,向发送接收装置24的媒体数据的发送的停止和对发送接收装置24的BYE消息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同时进行。
发送接收装置24,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BYE消息时,转移至“IDLE状态”,并对接收装置11发送同意切断的OK消息。另外,向“IDLE状态”的转移和同意切断的OK消息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当从发送接收装置24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IDLE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另外,向“IDLE状态”的转移和对发送装置12的向IDLE状态的移动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使用图8说明从基点B侧开始通信的切断的操作的情况下的通话的切断顺序。此处所示的处理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的控制部115、125对装置内的各部的控制而实现。
在图8中,通话已开始,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22、和接收装置21的各装置为“连接中状态”。此处,基点B的用户UB对发送接收装置24进行通信的切断的操作。
发送接收装置24基于用户的操作,中断来自发送装置12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和向接收装置11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并对接收装置11发送请求通话的切断的BYE消息。另外,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的中断和向接收装置11的BYE消息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当从发送接收装置24接收到BYE消息时,转移至“IDLE状态”,并对发送装置12发出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向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时,转移至“IDLE状态”。
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接收装置24发送同意切断的OK消息。另外,接收装置11的向“IDLE状态”的转移、对发送装置12的IDLE状态的转移指示、和对发送接收装置24的OK消息的发送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发送接收装置24,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OK消息时,向“IDLE状态”转移。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基点的一方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功能和发送功能能够通过单一的发送接收装置实现,在单一的地址B1被分配给该发送接收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3]
以下说明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设备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如图2所示。以下,对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点是,发送装置侧根据来自接收装置侧的请求进行确立连接之后的媒体数据的传送。以下,使用图9说明本实施例的通话的开始顺序。此处,说明以基点A为发送侧基点、基点B为收信侧基点的情况。此处所示的处理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的控制部115、125对装置内的各部的控制而实现。
在开始通信之前,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22、和接收装置21的各装置成为“IDLE状态”(待机状态)。
此处,基点A的用户UA对作为TV的接收装置11指定作为发送目的地的B1并进行发送操作。接收装置11接受用户UA的发送操作,对接收装置21发送请求通信的开始的INVITE消息。在该INVITE消息中分别包括:作为发送源的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11的地址信息(A1);和作为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地址的发送装置12的地址(A2)。
基点B侧的接收装置21,接收上述INVITE消息,识别来自基点A的通信开始请求。接收到该请求,接收装置21通过声音、画面显示,向基点B的用户UB通知收信的情况,促使接听操作。
此时,接收装置21也可以对接收装置11通知表示在呼叫中的Trying或Ringing消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对发送装置11通知的Trying或Ringing消息,向用户通知接收装置11在拨出中(显示在显示画面中,由声音通知等)。
用户UB进行接听操作,当允许收信时,接收装置21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21对接收装置11发送同意收信的OK消息。在该OK消息中分别包括:作为收信侧的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21的地址信息(B1);和作为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地址的发送装置22的地址(B2)。
进一步,接收装置21对发送装置22给予允许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另外,该OK消息的发送和对发送装置22允许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接连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11对发送装置12给予允许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另外,该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和对发送装置12的允许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同时进行。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允许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
接收装置21对包含在上述INVITE消息中的发送装置12的地址A2发送媒体数据发送请求。
发送装置12,在转移至“连接中状态”之后,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媒体数据发送请求时,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接收装置21开始发送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接收装置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另一方面,发送装置22,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允许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
接收装置11对包含在上述OK消息中的发送装置22的地址B2发送媒体数据发送请求。
发送装置22,在转移至“连接中状态”之后,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发送请求时,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接收装置11开始发送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接收装置11接收从发送装置2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另外,在图9中,虽然在开始发送装置12与接收装置21之间的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之后,开始接收装置11与发送装置22之间的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但是它们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在使用发送装置侧根据来自接收装置侧的请求进行确立连接之后的媒体数据的传送的HTTP(Hyper 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协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4]
以下说明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设备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如图2所示,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发送装置侧根据来自接收装置侧的请求进行确立连接之后的媒体数据的传送。以下,对与第三实施例同样的部分省略说明。
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是发送装置12发出INVITE消息这一点。以下,使用图10说明本实施例的通话的开始顺序。此处,以基点A为发送侧基点、基点B为收信侧基点为例进行说明。此处所示的处理是通过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发送接收装置的控制部115、125控制装置内的各部而实现的。
在开始通信之前,接收装置11、发送装置12、发送装置22、和接收装置21各装置成为“IDLE状态”(待机状态)。
此处,基点A的用户UA对接收装置11(例如TV接收机)指定作为发送目的地的B1并进行发送操作。
接收装置11接受用户UA的发送操作,对发送装置12给予通信开始指示。在该通信开始指示中包含作为发送目的地的接收装置21的地址信息B1。
发送装置12接收上述发送开始指示,对接收装置21发送请求开始通信的INVITE消息。在该INVITE消息中分别包含:作为发送源的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11的地址信息(A1);和作为基点A侧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地址的发送装置12的地址(A2)。
基点B侧的接收装置21接收上述INVITE消息,识别来自基点A的通信开始请求。接收到该请求,接收装置21通过声音、画面显示通知基点B的用户UB收信的情况,促使接听操作。
此时,接收装置21也可以对发送装置12通知表示在呼叫中的Trying或Ringing消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对发送装置12通知的Trying或Ringing消息,向用户通知接收装置11在呼叫中(显示在显示画面中,由声音通知等)。
用户UB进行接听操作,当允许收信时,接收装置21转移至“连接中状态”。进一步,接收装置21对发送装置12发送同意收信的OK消息。在该OK消息中分别包括:作为收信侧的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接收地址,即接收装置21的地址信息(B1);和作为基点B侧的媒体数据的发送地址的发送装置22的地址(B2)。
进一步,接收装置21对发送装置22给予允许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向发送装置12的OK消息的发送、和对发送装置22的允许媒体数据的发送的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同时进行。
发送装置12,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OK消息时,转移至“接连中状态”。进一步,发送装置12对接收装置11给予接收媒体数据的指示。在该接收指示中包含作为媒体数据的发送源的发送装置22的地址信息B2。另外,向“连接中状态”的转移和对接收装置11的媒体数据的接收指示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收装置11,当从发送装置12接收到媒体数据的接收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
接收装置21对包含在上述INVITE消息中的发送装置12的地址A2发送媒体数据发送请求。
发送装置12,在转移至“连接中状态”之后,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媒体数据发送请求时,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接收装置21开始发送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接收装置21接收从发送装置1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另一方面,发送装置22,当从接收装置21接收到媒体数据的发送允许指示时,转移至“连接中状态”。
接收装置11对包含在上述接收指示中的发送装置22的地址B2发送媒体数据发送请求。
发送装置22,在转移至“连接中状态”之后,当从接收装置11接收到媒体数据发送请求时,通过内置的摄像机和麦克风摄取影像和声音,对接收装置11开始发送已编码的媒体数据。
接收装置11接收从发送装置22发送来的媒体数据,输出已译码的影像和声音。
另外,在图10中,虽然在开始发送装置12与接收装置21之间的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之后,开始接收装置11与发送装置22之间的媒体数据的发送接收,但是其顺序并不限定于此,它们也可以同时进行。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也能够得到与第三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Claims (15)

1.一种接收装置,其通过网络接收影像、声音数据,该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对接收的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部;
输出已由所述译码部译码的影像数据的影像输出部;
输出已由所述译码部译码的声音数据的声音输出部;
记录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发送装置的地址的记录部;和
控制部,其在接收到其它接收装置的地址的情况下,对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所述发送装置指示向所述其它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响应所述数据的发送的指示,对利用摄像机部摄取的影像进行编码,将所述已编码的数据发送至所述其它的接收装置的地址。
3.如权处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装置,在接收到中断数据接收的指示的情况下,指示所述发送装置停止数据的发送,向所述其它的接收装置发送请求切断通话的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显示从所述影像输出部输出的影像数据的显示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再现从所述声音输出部输出的声音数据的扬声器。
6.一种发送接收系统,其中,第一接收装置和与该第一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一发送装置、以及第二接收装置和与该第二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二发送装置通过网络连接,该发送接收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和第二接收装置具有:
对接收的影像数据和声音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部;
输出已由所述译码部译码的影像数据的影像输出部;
输出已由所述译码部译码的声音数据的声音输出部;
记录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发送装置的地址的记录部;和
控制所述接收装置的控制部,
所述第一发送装置和第二发送装置具有:
对影像、声音进行编码的编码部;和
控制所述发送装置的控制部,
当所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时,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控制部向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发送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
当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时,所述第一接收装置的控制部对所述第一发送装置进行向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的数据的指示,
所述第一发送装置,当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向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时,向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发送已由所述第一发送装置的编码部编码的影像、声音的数据,
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控制部,对所述第二发送装置进行向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的数据的指示,
所述第二发送装置,当从所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到向所述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时,向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发送已由所述第二发送装置的编码部编码的影像、声音的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在接收到中断数据接收的指示的情况下,指示所述第一发送装置停止数据的发送,向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发送请求切断通话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送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接收到请求切断通话的信息的情况下,指示所述第二发送装置转移为IDOL状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具有显示从所述影像输出部输出的影像数据的显示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接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具有再现从所述声音输出部输出的声音数据的扬声器。
11.一种接收方法,其是通过网络接收影像、声音数据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向第二接收装置发送第一接收装置的地址,
从所述第二接收装置接收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
对与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一发送装置进行向所述已接收的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发送影像、声音数据的指示,
对从与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对应的第二发送装置发送的影像、声音数据进行译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送装置响应发送所述数据的指示,对利用摄像机部摄取的影像进行编码,将所述已编码的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接收装置的地址。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在接收到中断数据的接收的指示的情况下,指示所述第一发送装置停止数据的发送,向所述第二接收装置发送请求切断通话的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显示器中显示所述已译码的影像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扬声器再现所述已译码的声音数据。
CN200910142110A 2008-09-26 2009-05-25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 Pending CN1016862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47088A JP2010081279A (ja) 2008-09-26 2008-09-26 受信装置、送受信システム、及び受信方法
JP2008247088 2008-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6288A true CN101686288A (zh) 2010-03-31

Family

ID=4204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2110A Pending CN101686288A (zh) 2008-09-26 2009-05-25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083333A1 (zh)
JP (1) JP2010081279A (zh)
CN (1) CN1016862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4255A (zh) * 2015-03-20 2016-10-19 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控制数据资料在同一网络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3839B2 (ja) * 2011-02-28 2015-04-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送信システム
US8976227B2 (en) * 2012-06-20 2015-03-10 Centurylink Intellectual Propert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ting video phone calls
US10372397B2 (en) 2013-03-15 2019-08-06 Infocus Corporation Multimedia output and display device selection
US9210376B2 (en) * 2013-03-15 2015-12-08 Infocus Corporation Multimedia output and display device sel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0209B2 (ja) * 1995-06-13 2001-09-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監視システム
US7546376B2 (en) * 2000-11-06 2009-06-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dia binding to coordinate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media flows in a multimedia session with IP bearer resources
AU2002258113A1 (en) * 2001-02-20 2002-09-24 Innomedia Pte Ltd. Device and system for sending datagrams in a real time streaming 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50897B1 (en) * 2001-08-16 2004-06-15 Verizon Data Servic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internet video conferencing using standard phone calls
JP3873891B2 (ja) * 2003-01-22 2007-01-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US6985920B2 (en) * 2003-06-23 2006-01-10 Protego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tra-session event correlation across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devices
US8081205B2 (en) * 2003-10-08 2011-12-20 Cisco Technology, Inc. Dynamically switched and static multiple video streams for a multimedia conference
US7417982B2 (en) * 2003-11-19 2008-08-26 Dialogic Corporation Hybrid switching architecture having dynamically assigned switching models for converged services platform
US7773581B2 (en) * 2004-03-19 2010-08-10 Ericsson A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erencing with bandwidth control
US7176957B2 (en) * 2004-05-25 2007-02-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ocal video loopback method for a multi-participant conference system using a back-channel video interface
US7701883B2 (en) * 2004-10-13 2010-04-20 Televolution Llc Telephone number binding in a voice-over-internet system
US7515174B1 (en) * 2004-12-06 2009-04-07 Dreamworks Animation L.L.C. Multi-user video conferencing with perspective correct eye-to-eye contact
US7612793B2 (en) * 2005-09-07 2009-11-03 Polycom, Inc. Spatially correlated audio in multipoint videoconferencing
KR101461055B1 (ko) * 2006-11-10 2014-1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일반 음성 통화 단말을 이용한 화상 통화 서비스 제공 방법및 이를 위한 사설 교환기
US8631155B2 (en) * 2007-06-29 2014-01-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traversals for peer-to-peer networks
US7996543B2 (en) * 2007-08-16 2011-08-09 Xcastlabs Client-to-client direct RTP exchange in a managed client-server network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4255A (zh) * 2015-03-20 2016-10-19 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控制数据资料在同一网络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83333A1 (en) 2010-04-01
JP2010081279A (ja) 201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L271333A (en) Audio-video communication mediates server with reduced latency
EP1860841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placing media stream in a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a terminal
CN101909192B (zh) 电视终端的通信方法及其电视终端
CN101677388A (zh) 可视通信系统、终端网关、视频网关以及可视通信方法
CN100561963C (zh) 一种实现多媒体内容共享的系统
CN101686288A (zh) 接收装置、发送接收系统和接收方法
CN104954724A (zh) 一种视频通话切换方法、智能电视终端、移动终端和系统
CN100486367C (zh) 一种实现彩像业务的系统和方法
JP4832959B2 (ja) 音声通信端末装置、音声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音声通信端末プログラム
CN100581197C (zh) 一种获取媒体特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以及终端设备
CN101854356A (zh) 终端呼叫的视频录像方法、视频数据发送方法及可视终端
JP2006352319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2438119A (zh) 一种数字电视的音视频通讯系统
CN103702295A (zh) 一种来电提醒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4939095B2 (ja) コンテンツ提供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テンツ切替方法
CN104506745A (zh) 一种网关设备及通话监听处理方法
WO2014026625A1 (zh) 音频输入状态处理方法、发送端设备及接收端设备
WO2010070986A1 (ja) マルチメディア提供サービス
US8886823B2 (en)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between several terminals
CN101883253B (zh) 一种视频通话中的视频查看方法及系统
CN106331564A (zh) Mifi终端实现volte音视频通话的方法及终端系统
CN101166279A (zh) 使用视频呼叫的内容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7786836B (zh) 一种音视频会话业务实现方法和装置
WO2017000781A1 (zh) 一种视频通信方法及装置
TW201445933A (zh) 通訊系統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