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5721A - 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 - Google Patents

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5721A
CN101665721A CN200910196621A CN200910196621A CN101665721A CN 101665721 A CN101665721 A CN 101665721A CN 200910196621 A CN200910196621 A CN 200910196621A CN 200910196621 A CN200910196621 A CN 200910196621A CN 101665721 A CN101665721 A CN 101665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carbonic acid
acid gas
carbon monoxid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96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5721B (zh
Inventor
刘平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966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65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65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5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5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57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51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e.g. CO2

Abstract

本发明“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涉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技术。本发明直接从火力发电厂发电后排放的废气中来捕捉(收集)二氧化碳。在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我们采用高压水来吸收火力发电厂排放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塔底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通过管道将高压水送入到减压塔内,在减压塔内,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从减压塔的上出口流出减压塔,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到水分离器,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内的水分,经常压泵的工作,不带水分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管道进入到干燥塔内,进一步干燥,最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被送入到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这里所说的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是一座用炉体外的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在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用灼热的焦炭来把二氧化碳全部还原成一氧化碳。在加热炉的顶部是一真空加焦炭斗。

Description

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涉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技术。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许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如:火力发电厂、水泥产业、钢铁工业、化工行业、航空、运输业,每天都在排放着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尾气中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更是直接污染了城市的环境,造成了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难题。
人们想到了捕捉(收集)二氧化碳、把它封存在地球的地下或海洋的深处。这需要化费大量的金钱,又浪费了巨量的有用的社会资源,人们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和开发二氧化碳这种有用的社会资源。
发明内容
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二氧化碳是可以被炭(C)还原成一氧化碳的,譬如:CO2+C=2CO-41.2千卡(热)
而一氧化碳(CO)是很有用的资源,
其一是:一氧化碳(CO)是很有价值的气体燃料;
2CO+O2=2CO2+136千卡(热)
其二是:一氧化碳(CO)是很有用的化工原料;我们知道: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发生反应(CO+H2),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不同的产品,例如:在200大气压,280℃和Zn,Cr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生产出CH3OH;在250℃,Ni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生产出CH4;在10---20大气压和Fe,Co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生产出烷烃和烯烃,nCO+(2n+1)H2=CnH2n+2+nH2O;nCO+2nH2=CnH2n+nH2O。
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催化剂的作用下,CO和H2的反应可以得到不同的产物,而其中的产物之一:烯烃----乙烯(CH2CH2)的生产将是更为有意义的,因为传统上要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从石油中提炼,而如果我们可以采用通过CO和H2的反应来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乙烯(CH2CH2),这将大大缓解市场压力,而乙烯与水的加成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出乙醇(CH3CH2OH),这是很有希望替代石油和解决用粮食来生产乙醇(CH3CH2OH)而造成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的矛盾的新能源。
所以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进而最后生产出乙醇(CH3CH2OH),这是很有希望,很有价值的工作。
这就先需要解决二氧化碳的捕捉(收集)和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的问题。
本发明的特征是:直接从火力发电厂发电后排放的废气中来捕捉(收集)二氧化碳,当然,也可以从集中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的其它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中来收集。
因为我们知道:直接从大气中去收集二氧化碳,目前的收集成本是很高的,而且离商业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从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的大户——火力发电厂的巨量废气(成分约为78%的N2,22%的CO2)中去捕捉(收集)二氧化碳;2008年,我国生产了27亿吨的煤炭,其中70%就被火力发电厂用作燃料,因此,火力发电厂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的量达到了27×0.7×2.3=43.47亿吨.如此巨量的二氧化碳,如能被还原成一氧化碳,用作新型的气体燃料或用作化工行业的基础原料,将能节约大量的石油(2008年我国消费了3.78亿吨)和粮食。所以,二氧化碳如能被还原成一氧化碳,它的价值是巨大的。更为有利的是:因为火力发电厂排放的废气是经过脱硫处理的,所以是干净的,它将简化我们的生产工艺,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是:用压力大于5个大气压的高压水来吸收火力发电厂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废气的压力也被提升到大于5个大气压。吸收流程如下: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并且,在压力小于5个大气压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而当压力超过5个大气压时,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正比量,因此,从火力发电厂排放废气中来捕捉(收集)二氧化碳,我们采用高压水来吸收二氧化碳。
从火力发电厂排放的废气先储存在储气柜内,然后,把储存在储气柜内的废气通过管道经过高压压缩机三段压缩后达到大于5个大气压时,把废气自下而上地送入到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同时,用高压水泵将高压水从上而下地打入到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这样,在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就进行着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的过程,没有被吸收的废气(主要是78%的氮(N2)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CO2)),从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的上出口流出吸收塔,进入到第二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进行着第二次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的过程,过程后,没有被吸收的废气(主要是78%的氮(N2)气)从第二座二氧化碳吸收塔的上出口流出吸收塔,进入大气或储气柜(可用于生产氮肥)。
在塔底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经过用高压水泵将高压水送入到二氧化碳吸收塔外,通过管道将高压水送入到减压塔内,在减压塔内,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塔的上出口流出减压塔,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到水分离器,在水分离器内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内的水分,经常压泵的工作,不带水分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管道进入到干燥塔内,进一步干燥,最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被送入到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而在减压塔内,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不再溶有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这常压水就可以循环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被送入到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实现还原反应;CO2+C=2CO的过程,二氧化碳气体被灼热的焦炭还原成一氧化碳。
这里所说的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是一座用炉体外的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见图1),它的结构是在加热炉的炉外壁上绕有一定圈数的线圈,一定圈数的线圈叠加的上下宽度要能够包住加热炉内的灼热的焦炭层区域的厚(深)度,以保证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有效性,保证焦炭层的灼热区域的厚(深)度内的焦炭始终处于大于600℃的灼热状态,为了提高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效果,在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炉体内增加多圈用钢板捲成的,直径尺寸大小不一的圆筒,按直径尺寸的大小,把用钢板捲成的圆筒从小到大,从里套到外,然后,在相邻二尺寸圆筒的空间倒入焦炭,使焦炭层被圆筒从小到大一圈一圈地隔开,在圆筒的底部装有炉条,圆筒就搁在炉条上,炉条同时托住圆筒和被大小不一的圆筒一圈一圈地隔开的焦炭不会很快掉下去,在炉条下再按装二块每块钻有小孔且二块板上小孔相互错开叠放的炉板,这样就可以接住通过炉条间隙而掉下来的小尺寸焦炭,利用环形的金属板圆筒提高感应加热炉的加热效果,把焦炭很容易地加热到大于600℃的温度(焦炭被加热到灼热的温度),利用感应加热炉的加热电流控制加热的效果,使一段包含在感应线圈范围内的焦炭,焦炭的温度保持在大于600℃以上的灼热的温度,以利于从感应加热炉的底部进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在上升进入到这一高温区域(加装在炉内堆积成一定厚度的焦炭层)时,二氧化碳气体与灼热的焦炭充分接触,二氧化碳完全被焦炭充分还原成一氧化碳。完成反应:CO2+C=2CO。
在加热炉的顶部是一真空加焦炭斗,它由顶盖,阀门,斗体,底板组成。需要加焦炭时,打开真空加焦炭斗的顶盖,然后倒入焦炭,盖上顶盖,然后抽真空到高真空度,接下去打开真空加焦炭斗与焦炭进口相通的阀门,让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的一氧化碳气体缓慢地进入真空加焦炭斗,最后真空加焦炭斗的气压与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的气压平衡时,关闭真空加焦炭斗与焦炭进口相通的阀门,打开真空加焦炭斗的底板,让焦炭进入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完成后,关上真空加焦炭斗的底板,然后把真空加焦炭斗内的一氧化碳抽干净。然后打开真空加焦炭斗与大气相通的阀门让大气缓慢地进入真空加焦炭斗,最后真空加焦炭斗的气压与大气的气压平衡时,关闭真空加焦炭斗与大气相通的阀门,打开真空加焦炭斗的顶盖,然后倒入焦炭,盖上顶盖,重新开始新的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用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
一:A——C,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正视图(剖视图)
1:二氧化碳气体进口,2:一氧化碳气体出口,3:加焦炭的进口,4:炉灰的出口,5:炉壁,6:钢板捲成的圆筒,7:真空加焦炭斗,8:感应线圈,9:焦炭堆放,二氧化碳气体还原室,10:炉条,11:炉板,12-1:阀门(与加焦炭的进口相通),12-2:阀门(与大气相通),13:斗体,14:顶盖,15:底板,R:二氧化碳气体,S:一氧化碳气体,T:焦炭
二:A——A,A——A截面俯视图
5:炉壁,6:钢板捲成的圆筒,8:感应线圈,9:焦炭堆放,二氧化碳气体还原室,
具体实施方式
把从火力发电厂排放的废气收集起来,先储存在储气柜内,然后,把储存在储气柜内的废气通过管道经过高压压缩机三段压缩后达到17个大气压时,把废气自下而上地送入到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同时,用高压水泵将17个大气压的高压水从上而下地打入到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这样,在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就进行着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的过程,没有被吸收的废气(主要是约78%的氮(N2)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CO2)),从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的上出口流出吸收塔,进入到第二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进行着第二次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的过程,与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一样,没有被吸收的废气自下而上地送入到第二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同时,用高压水泵将17个大气压的高压水自上而下地打入到第二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这样,在第二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内就进行着二氧化碳被水吸收的过程,过程后,没有被吸收的废气(主要是约78%的氮(N2)气)从第二座二氧化碳吸收塔的上出口流出吸收塔,进入大气或储气柜(可用于生产氮肥)。
在第一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和第二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的塔底,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经过用高压水泵将高压水送入到二氧化碳吸收塔外,通过管道将高压水送入到减压塔内,在减压塔内,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塔的上出口流出减压塔,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到水分离器,在水分离器内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内的水分,经常压泵的工作,不带水分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管道进入到干燥塔内,进一步干燥,最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被送入到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
这里所说的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是一座用炉体外的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见图1),它的结构是在加热炉的炉外壁上(5)绕有一定圈数的线圈(8),一定圈数的线圈叠加的上下宽度要能够包住加热炉内的灼热的焦炭层区域的厚(深)度,以保证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有效性,保证焦炭层的灼热区域的厚(深)度内的焦炭始终处于1000℃的灼热状态,为了提高感应线圈(8)感应加热的效果,在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炉体内增加多圈用钢板捲成的,直径尺寸大小不一的圆筒(6),按直径尺寸的大小,把用钢板捲成的圆筒从小到大,从里套到外,然后,在相邻二尺寸圆筒(6)的空间(9)倒入焦炭,使焦炭层被圆筒从小到大一圈一圈地隔开,在圆筒(6)的底部装有炉条(10),圆筒(6)就搁在炉条(10)上,炉条同时托住圆筒(6)和被大小不一的圆筒(6)一圈一圈地隔开的焦炭不会很快掉下去,在炉条下再按装二块每块钻有许多10毫米小孔且二块板上小孔相互错开叠放的炉板(11),这样就可以接住通过炉条间隙而掉下来的小尺寸焦炭,利用环形的金属板圆筒提高感应加热炉的加热效果,把焦炭很容易地加热到1000℃的温度(焦炭被加热到灼热的温度),利用感应加热炉的加热电流控制加热的效果,使一段包含在感应线圈范围内的焦炭,保持焦炭的温度在1000℃的灼热温度,以利于从感应加热炉的底部进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在上升进入到这一高温区域(加装在炉内堆积成一定厚度的焦炭层)时,二氧化碳气体与灼热的焦炭充分接触,二氧化碳气体完全被焦炭充分还原成一氧化碳。完成还原反应:CO2+C=2CO。
在加热炉的顶部是一真空加焦炭斗(7),它由顶盖(14),阀门(12-1,12-2),斗体(7),底板(15)组成。需要加焦炭时,打开真空加焦炭斗(7)的顶盖(14),然后倒入焦炭,盖上顶盖(14),然后抽真空到高真空度,接下去打开真空加焦炭斗(7)与焦炭进口(3)相通的阀门(12-1),让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的一氧化碳气体缓慢地进入真空加焦炭斗(7),最后真空加焦炭斗(7)的气压与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的气压平衡时,关闭真空加焦炭斗(7)与焦炭进口(3)相通的阀门(12-1),打开真空加焦炭斗(7)的底板(15),让焦炭进入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完成后,关上真空加焦炭斗(7)的底板(15),然后把真空加焦炭斗(7)内的一氧化碳抽干净。然后打开真空加焦炭斗(7)与大气相通的阀门(12-2)让大气缓慢地进入真空加焦炭斗(7),最后真空加焦炭斗(7)的气压与大气的气压平衡时,关闭真空加焦炭斗(7)与大气相通的阀门(12-2),打开真空加焦炭斗(7)的顶盖(14),然后倒入焦炭,盖上顶盖(14),重新开始新的循环。

Claims (3)

  1. 本发明“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涉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技术。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总量,人们想到了捕捉(收集)二氧化碳、把它封存在地球的地下或海洋的深处。本发明“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采用了新的方法来处理和开发利用二氧化碳这种有用的社会资源。不用再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地球的地下或海洋的深处。
    1:本发明“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的特征是:直接从火力发电厂发电后排放的废气中来捕捉(收集)二氧化碳,当然,也可以从集中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的其它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中来收集,通过多座塔内装有填料的二氧化碳吸收塔从火力发电厂发电后排放的废气中来收集二氧化碳,用压力大于5个大气压的高压水来吸收压力也被提升到大于5个大气压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塔底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通过管道将高压水送入到减压塔内,在减压塔内,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塔的上出口流出减压塔,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到水分离器,在水分离器内除去二氧化碳气体内的水分,经常压泵的工作,不带水分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管道进入到干燥塔内,进一步干燥,最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被送入到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来实现还原反应;CO2+C=2CO的过程,而在减压塔内,溶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高压水被减压到常压,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不再溶有二氧化碳的被减压到常压的水就可以循环使用。
  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是:这里所说的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是一座用炉体外的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它的结构是在加热炉的炉外壁上绕有一定圈数的线圈,一定圈数的线圈叠加的上下宽度要能够包住加热炉内的灼热的焦炭层区域的厚(深)度,在感应线圈感应加热的加热炉炉体内增加多圈用钢板捲成的,直径尺寸大小不一的圆筒,按直径尺寸的大小,把用钢板捲成的圆筒从小到大,从里(小)套到外(大),在圆筒的底部装有炉条,直径尺寸大小不一的圆筒就搁在炉条上,在炉条下再按装二块每块钻有许多大于5毫米的小孔且二块板上的小孔相互错开叠放的炉板,在加热炉的顶部是一真空加焦炭斗,它由顶盖,阀门,斗体,底板组成。
  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是:在一氧化碳感应加热发生炉内用灼热的焦炭来把从感应加热炉的底部进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还原成一氧化碳;CO2+C=2CO。
CN200910196621.0A 2009-09-28 2009-09-28 一种能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5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96621.0A CN101665721B (zh) 2009-09-28 2009-09-28 一种能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96621.0A CN101665721B (zh) 2009-09-28 2009-09-28 一种能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5721A true CN101665721A (zh) 2010-03-10
CN101665721B CN101665721B (zh) 2014-04-09

Family

ID=41802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9662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5721B (zh) 2009-09-28 2009-09-28 一种能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6572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03274A1 (en) * 2016-01-15 2017-07-20 Ecokap Technologies Llc Microwave-assisted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arbon monoxide
US9932230B2 (en) 2015-08-07 2018-04-03 Ecokap Technologies Llc Conver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by dry reforming
CN109694072A (zh) * 2019-01-28 2019-04-30 北京玖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生物质炭转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8404A (zh) * 2007-04-13 2007-10-24 西安交通大学 生物质废弃物超临界水流化床部分氧化制氢装置及方法
CN101144035A (zh) * 2007-09-29 2008-03-19 张成顺 利用工业高温co2废气直接制取煤气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8404A (zh) * 2007-04-13 2007-10-24 西安交通大学 生物质废弃物超临界水流化床部分氧化制氢装置及方法
CN101144035A (zh) * 2007-09-29 2008-03-19 张成顺 利用工业高温co2废气直接制取煤气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32230B2 (en) 2015-08-07 2018-04-03 Ecokap Technologies Llc Conver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by dry reforming
US20170203274A1 (en) * 2016-01-15 2017-07-20 Ecokap Technologies Llc Microwave-assisted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arbon monoxide
US9993797B2 (en) * 2016-01-15 2018-06-12 Ecokap Technologies Llc Microwave-assisted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carbon monoxide
CN109694072A (zh) * 2019-01-28 2019-04-30 北京玖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生物质炭转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5721B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9798A (zh) 生物碳生产系统及生物碳生产方法
CN201555349U (zh) 柴煤热水器
CN2880828Y (zh) 红焦煨焖养生干熄焦装置
CN105176589A (zh) 一种焦炭固定床加压气化装置及工艺
CN2905204Y (zh) 煤矿乏风甲烷氧化装置
Nindhia et al. Processing of steel chips waste for regenerative type of biogas desulfurizer
CN206706032U (zh) 一种废锅激冷一体式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
CN102071042A (zh) 智能化生物质及其废弃物连续快速微波裂解装置
CN101665721A (zh) 从二氧化碳中分离一氧化碳——新能源的开发
JP2014505149A5 (ja) 湿潤バイオマスを、熱化学的に炭化、およびガス化する方法
CN101898087A (zh) 二氧化碳转化吸收及钢铁熔渣余热综合利用方法和装置
CN101203455A (zh) 使用钢厂炉渣和废料由热化学分解水制造氢气的装置
Sun et al. Techno-environmental-economic assessment 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to methanol coupling with/without solid oxygen electrolysis cell unit
CN102071041A (zh) 一种连续快速裂解菌菇类废弃物制备生物油的方法
CN101787313A (zh) 高浓度一氧化碳烟气制取人造天然气的方法
CN104438295B (zh) 一种易拉罐脱漆的方法
CN107828440A (zh) 一种废塑料连续化油装置
CN102101644B (zh) 一种铁合金烟气制氨合成气的方法
CN105985792B (zh) 一种垃圾干馏成炭的方法
CN101974351A (zh) 规模化固定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CN206449414U (zh) 一种锅炉房煤气管道凝结水集中回收装置
CN104694166A (zh) 一种分级热解气化系统及其应用、制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CN208667600U (zh) 一种加氢改质精制柴油能量优化利用装置
CN207775148U (zh) 一种废塑料连续化油装置
CN103570206A (zh) 低干度、多次排、脱水法(l.m.d法)专用热水解反应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Liu Pingqi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o Pay the Fee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