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7472A -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7472A
CN101637472A CN200810028346A CN200810028346A CN101637472A CN 101637472 A CN101637472 A CN 101637472A CN 200810028346 A CN200810028346 A CN 200810028346A CN 200810028346 A CN200810028346 A CN 200810028346A CN 101637472 A CN101637472 A CN 101637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tz
sbt
effect
antibiotic
pa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28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霆
童明庆
孙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WELM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WELM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WELM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028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3747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637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74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新的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治疗作用,首次发现头孢曲松钠和舒巴坦钠联合使用后,可产生抗生素后效应、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后效应和-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根据这样的后效应结果可以合理应用头孢曲松钠与舒巴坦钠形成复方制剂,还可以合理制定该复方的给药间隔。根据这样的依据所制成的复方制剂与给药方案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应用于临床上细菌性感染的治疗。

Description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发明背景
上世纪末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原料生产工艺改进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推进了临床的使用,随之而来的是临床上细菌耐药性发生率逐年增高,降低了抗生素使用的效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耐药率逐年增高,其疗效随之下降,对抗耐药型致病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佘丹阳和袁桂清,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62-364)。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开发新型抗耐药型抗生素,另外一个手段就是有效对抗细菌耐药机制延长现有抗生素使用周期。研究表明对于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细菌产生水解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抗菌效果。(HE TS,HU CP,LUO BL.etal,Zhongguo Xiandai Yaoxue Zazhi,2003,13(14):59-61;  ZHENG Y,HE LM,CHENG YL,Zhongguo Xiandai Yaoxue Zazhi,2003,13(16):58-60)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采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抗生素联合应用,阻止产酶菌对抗生素的破坏,使不耐酶的抗生素继续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
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CTZ)是半合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强大抗菌活性,具有广谱、高效、长效、耐酶及副作用少等特点,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感染的脑膜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腹膜炎、泌尿系统感染、淋病、肝胆感染、外科创伤,败血症及生殖器感染等。舒巴坦钠是(sulbactam sodium,SBT)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耐药的金葡菌、肺炎杆菌及大肠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十分有效,还能穿透细菌胞壁,抑制细菌在胞内产生的β-内酰胺酶,SBT本身还有显著抑制脆弱拟杆菌产生的头孢菌素酶,能有效杀死不动杆菌(张春辉和胡功政,朱沙,中兽医医药杂志.2004,1:19-20.),SBT已经被用于和抗生素联合使用对抗耐药致病菌,比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舒巴坦钠”等,这些药物均在临床上获得很好的应用。
2006年国内CTZ原料年产量已达千吨级水平,是国内大量使用的一线头孢抗生素,目前临床上产β-内酰胺酶耐CTZ致病菌的发生率有逐年发展的趋势。理论上,将CTZ与SBT合用后,能提高CTZ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作用。但是,由于两者药代动力学参数相差很大,在健康人体内CTZ的消除相半衰期较长(约10小时),而SBT的消除相半衰期较短(约1小时)。这样,两者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不能匹配,按照复方药物组方原则,组成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需要匹配的原则,有学者提出将CTZ和SBT合用存在组方合理性质问(罗晓波等,中国药业,2007,16(18):21-22):(1)按照CTZ给药方式每天只需要一次,而按照SBT给药方式每天最少需要三次,这样,如果将CTZ和SBT组成复方,由于SBT在体内快速消除了,是否能够和理论上预期的一样产生抑酶作用,并通过复方作用对产酶的耐药菌产生很好的抗菌效果?(2)如果SBT能够协同CTZ能够产生抗菌效果,那么复方的给药方案是按照CTZ每天一次给药,还是按照SBT每天三次给药?
我们采用抗生素后效应思路开展的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合理解释了配方的可行性,消除了两者间药代动力学差异而导致的配方是否合理的疑虑。
70年代中期,McDonld等(McDonald PJ,Craig WA,Kunin CM.InfectDis,1977,135(2):217~223)提出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概念:指细菌与高浓度抗生素短暂接触,清除药物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1992年,Thorburn等(Thorburn CE,Molesworth SJ,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32ndInterscience Conference on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Washington D.C.1992,540.)提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ost β-lactamase inhibitor effect,PLIE)的概念,是指细菌与β-内酰胺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接触一段时间,去除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它代表了细菌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后,细菌重新产足够酶以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的时间。这一概念的提出较大地完善了药效学评价指标。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后效应。文献报道有多个抗生素的具有PAE,如头孢哌酮(刘皈阳,等,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7;2(1):20-22)、阿莫西林(王丽平,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1):93~96),有文献报道CTZ也具有PLIE,(尹玉琴等,药学实践杂志,2000;18(6):370-378;Kenneth EA,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2002;8(6):295-299)。而也有部分抗生素和β-内酰胺抑制剂组成复方后,不仅具有PAE还有复合抗生素的后效应,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刘皈阳,等,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7;2(1):20-22)、头孢他啶舒巴坦(Lavigne JP,Bonnet R,Journal of 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4;53:616-619)、哌拉西林舒巴坦(倪芳,童明庆,刘根焰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12(28):1239-1242)、氨苄西林舒巴坦(Kenneth EA,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2002;8(6):295-299)、阿莫西林克拉维酸(Thorburn CE,et al.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996;40(12):2796-2801),以及头孢曲松三唑巴坦(刘根焰,童明庆,倪芳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2):1264-1265)。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影响药物PAE和PLIE的因素,包括1.细菌种类:同一种抗生素对于不同种类细菌产生的PAE不同。如头孢哌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等PAE均差异较大。2.细菌的生长率影响,生长速率越低,PAE和PLIE越长。而菌株产β-内酰胺类酶的量越大,PLIE就越短。3.药物浓度:同种抗生素的不同最小抑制浓度(MIC)对于PAE的影响也不同。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G+)球菌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对G+杆菌的PAE属部分剂量依赖性,且药物浓度降低时,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其PAE很短或为负值,在高浓度时使细菌成为球状体,产生明显的PAE。4.酶抑制剂类型:酶抑制剂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抑制剂,前者抑制作用与抑制剂的浓度相关,随着抑制剂的代谢,抑制剂在血液中浓度不断降低,对酶的抑制作用也会减弱。而对于不可逆性抑制剂,其抑制作用不会因为血药浓度降低而下降,具有一定的后效应。事实上舒巴坦、他唑巴坦和克拉维酸都是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这时就不用考虑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否相符的问题,而重点应放在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药效动力学”基本吻合上,PAE恰恰是药效学的有力补充。
以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价主要依据血药浓度,T1/2、清除率及组织分布等药动学参数,并且强调血药浓度要超过MIC时,才能使细菌停滞生长,当血药浓度低于MIC时应再次给药,尤其是T1/2短、消除快的药物要一日多次或连续给药。PAE理论的提出向这种传统的给药模式提出了挑战,多个实验室采用多种抗生素复方组合所得到的确凿证据说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在整个用药间隙,甚至当酶抑制剂的血清浓度很快降至抗菌活性浓度以下时,仍能保持有效的抗菌活性,根据该理论和证据,可以指导临床上合理的减少给药次数、间隔时间而不影响疗效,尤其对于肝、肾功能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非常必要。临床上,应根据PAE时间的长短结合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给药剂量、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以及通过实验证明两者配合存在后效应的具体情况,作为临床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同样的,这种新的药物细菌作用规律不仅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同样也对于新药开发有指导意义。对于采用传统药代动力学指导思想的复方药物组方原则(复方药物组分中的各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基本相近),应该从临床使用实效的结果上更多的考虑采用“药效动力学”思想来评估复方组成合理性。
因此,根据上述背景情况,我们采用后效应的思路开展了CTZ/SBT组方合理性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CTZ/SBT复方是否具有后效应,CTZ和SBT配合使用是否合理?2)CTZ/SBT复方是否能够有效增加CTZ的抗菌活性,表现出比单方的更好效果?3)如果CTZ/SBT复方的抗菌效果比单一CTZ的好,那么CTZ/SBT以什么样的比例是最佳的配比?4)CTZ/SBT复方如果具有后效应,那么是按照什么模式确定给药间隔?是按照CTZ方式每天一次还是按照SBT方式每天三次?
发明内容
我们首先动态研究了CTZ/SBT的杀菌活性,结果显示在CTZ/SBT(2∶1)复方制剂中,两组分按体内药代动力学的浓度变化时,其杀菌活性与CTZ/SBT两者始终按2∶1之比变化时的杀菌活性基本相同,说明尽管SBT的半衰期较短而早于CTZ从体内清除,但其药效似乎仍然在起作用,进一步通过对CTZ单方和CTZ复方的PAE、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后效应(PASME)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的研究发现,CTZ本身没有PAE,但是当CTZ和SBT组成复方制剂后则具有明显的PASME,且在0.3MIC时较之0.1和0.2MIC时具有更长的PASME。SBT的PLIE随冲击浓度增高而增高,当冲击浓度达到10MIC时,其PLIE可超过6.5小时。本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两个消除相半衰期差距较大的药物组成复方制剂后,即使酶抑制剂被完全代谢清除,由于其产生的PLIE作用,仍可协同抗生素对产酶菌保持抗菌活性。试验证明CTZ/SBT组方是具有合理性的。
进一步,我们采用多个配比从20∶1到1∶20的CTZ/SBT进行了后效应试验,结果发现不同配比的CTZ/SBT均有PAE现象存在。通过比较不同配比CTZ/SBT的体内外抗菌活性试验,从抗菌效果、后效应作用以及复方安全性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发现CTZ/SBT(2∶1)是最佳组合。我们在整体抗菌动物试验证明,CTZ/SBT复方按照CTZ模式进行每天一次的给药就可达到最佳的抗菌效果。
以下是实例部分的描述:
实例一、采用CTZ/SBT(2∶1)进行的PAE和PAE、PASME和PLIE的试验试验1、CTZ/SBT(2∶1)在模拟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时的杀菌曲线
参照CTZ/SBT(2∶1)(头孢曲松钠:批号051105,含量91.5%;舒巴坦钠:批号H20061012,含量90.6%,以上两个试验药品均由湘北威尔曼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和提供),按照湘北威尔曼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受试者给予3g的药时曲线),选取0(0.5)、1、1.5、2、3、4、5、6、8、12、24小时CTZ和SBT的血药浓度(见表1A),以MH肉汤(MH肉汤(Mueller-HintonBroth,MHB),MH琼脂(Mueller-Hinton Agar,MHA)购自英国OXOID公司)配制上述各时间点相应CTZ和SBT浓度的混合药液,模拟CTZ/TZB两药在体内的浓度变化(B变化)过程(见表1B和图1);选取临床分离并经严格鉴定确认的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MIC为8mg/L)和肺炎克雷伯菌(MIC为8mg/L)各一株(临床产酶菌株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ATCC 700603),大肠埃希菌(E.coli,ATCC 35218)均经ESBL确证试验确证,试验所用各种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分别加入到上述起始浓度的药物中(表1),使试验菌的终浓度约为106CFU/L;37℃培养,培养时间如表1所示(起始浓度的培养时间为0.5小时),培养结束后,取菌液进行菌落计数;然后将菌液4000rpm离心15min,去上清,以MH肉汤再悬菌沉淀,再离心去上清,如此反复洗菌三次,再加下一浓度的药液致原体积,将菌液再悬并培养致所需时间(表1B);然后再菌落计数、离心、换药液、培养……(如表1)。同时做CTZ对照和CTZ/SBT(2∶1)对照,前者仅模拟体内CTZ的变化,不加SBT(A变化);后者模拟CTZ浓度变化并始终保持CTZ/SBT之浓度比为2∶1(C变化),如表1B。
试验2、CTZ/SBT(2∶1)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测定
①将受试菌接种MH肉汤,37℃培养6小时;②将菌液调节至0.5号McFarland浊度;③将上述菌液(1/10药液体积)加入到10×MIC(终浓度)的药液中,37℃2小时;④4000rpm离心15min使上清透明,弃上清,再以MH肉汤洗菌三次;⑤加MH肉汤至原菌液体积,充分再悬菌液,37℃培养,于0、1、2、3、4、5、6、8、13和24小时(1∶10/1∶100/1∶1000稀释后)行菌落计数(以平板上有50~500CFU者进行计算),记录计数结果。对照试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③用MH肉汤代替10×MIC药液,37℃2小时后以MH肉汤1∶1000稀释(取原菌液体积菌液)按上述步骤④⑤操作.
试验3、CTZ/SBT(2∶1)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PASME)测定
①将受试菌接种MH肉汤,37℃培养6小时;②将菌液调节至0.5号McFarland浊度;③将上述菌液(1/10药液体积)加入到10×MIC(终浓度)的CTZ/SBT(2∶1)药液中,37℃2小时;对照试验用10×MIC的CTZ药液,其他同CTZ/SBT.④4000rpm离心15min使上清透明,弃上清,再以MH肉汤洗菌三次;⑤对照管和试验管分别加MH肉汤至原菌液体积,充分再悬菌液.再将对照管和试验管分别分为三管,加入浓药液,使各管的含药浓度分别为0.1/0.2/0.3MIC;⑥37℃培养,于0、2、3、4、5、6小时(1∶10/1∶100/1∶1000稀释后)分别行菌落计数(以平板上有50~500CFU者进行计算),记录计数结果。
试验4、CTZ/SBT(2∶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的测定
①将受试菌接种MH肉汤,37℃培养6小时;②将菌液调节至0.5号McFarland浊度;③将上述菌液(1/10药液体积)加入到10×MIC(终浓度)的CTZ/SBT(2∶1)药液中,37℃培养2小时;④4000rpm离心15min使上清透明,弃上清,再以MH肉汤洗菌三次;⑤于试管中加MH肉汤至原菌液体积,充分再悬菌液.加入浓药液,使管中的含药浓度为原CTZ的浓度;⑥37℃培养,于0、2、3、4、5、6、7、8小时(1∶10/1∶100/1∶1000稀释后)分别行菌落计数(以平板上有50~500CFU者进行计算),记录计数结果。
试验结果:
1.CTZ/SBT(2∶1)模拟与实测药代动力学变化的血药浓度(mg/L)曲线比较
结果见表1(A和B)和图1。表1A是实测药代动力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表1B是模拟体内代谢的体外药物浓度改变的三种变化,A变化是模拟体内CTZ药代参数,B变化是完全模拟CTZ/SBT的体内变化,C变化是模拟CTZ的变化并按2∶1的恒定比例确定SBT变化。模拟和实测的区别在于:体内药物代谢是连续的动态过程,模拟变化是按时间细分后间断浓度变化,从图1上可以看出体外模拟的药物浓度变化曲线(B变化)与体内实际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因此,可借模拟药物浓度变化的杀菌效果来模拟和研究体内的药物杀菌效果。
2.模拟药物浓度变化(A、B、C变化)的杀菌效果比较
结果见表2和图2,图3。由图可见A变化(单药CTZ)的杀菌效果很差,受试菌在给药1或1.5h后即迅速生长,显示单CTZ对于产生ESBL的细菌基本无效;而B变化和C变化的杀菌效果均很好,细菌在给药后1h之内就很快被杀灭,菌数下降六个数量级(基本为零),说明CTZ和SBT的复方制剂较之单方CTZ有着明显的杀菌优势;比较B变化和C变化的杀菌曲线,可见两种变化的杀菌曲线基本重叠,即两种变化的杀菌效果基本相同,说明尽管B变化中SBT的浓度迅速降低,但并未明显影响杀菌效果。
3.CTZ/SBT(2∶1)的抗生素后效应(PAE和PASME)
(1)CTZ/SBT(2∶1)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PAE和PASME
试验结果见表3和图4、5、6、7。表中a、b、c分别为0.1MIC、0.2MIC、0.3MIC时PASME的对照组,e、f、g为对应的PA SME的试验组;d和h分别为PAE的对照组和试验组。由图7可见:复方制剂CTZ/SBT(2∶1)与单方CTZ的后效应曲线基本平行一致,10×MIC的浓度冲击受试菌后,一旦药物去除,细菌立即复苏生长(杀菌曲线没有水平段或下降段),故无论复方还是单方CTZ均没有PAE。比较图4、5、6,可见a、b、c三条杀菌曲线均没有水平段和下降段,即单方CTZ在10×MIC浓度冲击细菌后,虽然继续以0.1或0.2或0.3MIC作用于细菌,但细菌的生长曲线同样没有水平段或下降段,即细菌立即复苏生长,可见单方CTZ没有PASME;与之相反,分析e、f、g三条曲线,在复方制剂CTZ/SBT(2∶1)以10×MIC浓度冲击细菌后,继续以0.1或0.2或0.3MIC浓度作用于细菌时,其杀菌曲线均出现水平段或下降段,可见复方制剂CTZ/SBT(2∶1)存在PASME,且PASME的大小顺序是0.3MIC>0.2MIC>0.1MIC。
(2)CTZ/SBT(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AE和PASME
试验结果见表4和图8、9。表中a、b、c分别为0.1MIC、0.2MIC、0.3MIC时PASME的对照组(单方CTZ),e、f、g为对应的PA SME的试验组(CTZ/SBT复方);d、h分别为PAE的对照组和试验组。由图9可见,复方和单方均没有PAE。由图8可见,在抗菌药冲击后继续给予0.3MIC浓度的药物作用于细菌时,复方和单方均存在PASME,复方的PASME要大于单方;而在冲击后继续给予0.1和0.2MIC浓度的药物时,无论单方或复方均未见明显PASME的存在。
4.CTZ/SBT(2∶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
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受试菌,10MIC为冲击浓度,测得CTZ/SBT复方制剂的PAE和PLIE见表5和图10,其中a为无药对照,b为同时所测的PAE结果,c为CTZ/SBT(2∶1)的PLIE结果。由图可见CTZ/SBT(2∶1)没有PAE,但有明显的PLIE。
总结上面的试验结果,CTZ属三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高效和作用持久的特点,在健康人体内,头孢曲松钠的消除相半衰期较长(T1/2β=10.52h±1.61h),是其他三代头孢菌素的2-10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钠属于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但其体内代谢半衰期很短(约1h)。能否将这两种半衰期差距较大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治疗临床日益严重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一直是困扰国内外药学界的难题。本专利所描述的研究以CTZ/SBT的复方制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体外模拟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动态研究了CTZ/SBT的杀菌活性,结果显示在CTZ/SBT复方制剂中,两组分按体内药代动力学的浓度变化时,其杀菌活性与CTZ/SBT两者始终按先前的配比变化时的杀菌活性基本相同,说明尽管SBT的半衰期较短而早于CTZ从体内清除,但其药效似乎仍然在起作用(持续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对其后效应(持续效应)作了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CTZ单方和复方的PAE、PASME和PLIE研究,发现CTZ本身没有抗生素后效应,这样的研究结果是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当CTZ和SBT组成复方制剂后(以2∶1配比为例),则具有明显的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后效应,且在0.3MIC时较之0.1和0.2MIC时具有更长的PASME。其PLIE随冲击浓度增高而增高,当冲击浓度达到10MIC时,我们的研究发现其PLIE可超过6.5小时。这一发现与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有关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ost β-lactamaseinhibitor effect,PLIE)的理论相吻合。即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用时,会表现出一种后效应,这种后效应不是抗生素本身产生的后效应,而是由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产生。结合本研究结果和PLIE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两个消除相半衰期差距较大的药物组成复方制剂后,即使酶抑制剂被完全代谢清除,由于其产生的PLIE作用,仍可协同抗生素对产酶菌保持抗菌活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CTZ/SBT复方制剂的组方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其机理是借助于复方制剂的亚抑菌浓度后效应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SBT)后效应而使复方制剂中的CTZ在SBT较早被清除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好的抗ESBLs产生菌的活性。
实例二、CTZ/SBT不同配比的PAE和PAE、PASME和PLIE的试验
为评价不同配比CTZ/SBT复方制剂是否都有PAE效果,我们采用13种不同配比的CTZ/SBT 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及单独的CTZ,进行了PAE和PAE、PASME和PLIE的试验。
按照实例一所描述的方法,检测CTZ/SBT 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的抗生素后效应(PAE)、亚抑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益(PASME),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SBT)的后效应(PLIE);同时与CTZ的PAE、PASME和PLIE进行比较,以观察SBT加入后对CTZ抗生素后效应(PAE、PASME和PLIE)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A】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PAE和PASME,试验结果表明:a)、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与单方CTZ的后效应曲线基本平行一致,10×MIC的浓度冲击受试菌后,一旦药物去除,细菌立即复苏生长(杀菌曲线没有水平段或下降段),故无论复方还是单方CTZ均没有PAE。在单方CTZ在10×MIC浓度冲击细菌后,虽然继续以0.1或0.2或0.3MIC作用于细菌,细菌立即复苏生长,可见单方CTZ没有PASME;与之相反,在复方制剂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以10×MIC浓度冲击细菌后,继续以0.1或0.2或0.3MIC浓度作用于细菌时,其杀菌曲线均出现水平段或下降段,可见复方制剂CTZ/SBT存在PASME。不同配比CTZ/SBT的PASME的大小顺序略有差异,总体上来看,是高浓度比低浓度的大。
【B】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AE和PASME,试验结果表明CTZ/SBT复方和CTZ单方均没有PAE。在抗菌药冲击后继续给予0.3MIC浓度的药物作用于细菌时,复方和单方均存在PASME,复方的PASME要大于单方;而在冲击后继续给予0.1和0.2MIC浓度的药物时,无论单方或复方均未见明显PASME的存在。各种配比之间PASME强度有差异,其中以4∶1、2∶1、1∶1、1∶2、1∶4的活性最好。
【C】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试验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受试菌,10MIC为冲击浓度,测CTZ/SBT复方制剂的PAE和PLIE,结果发现CTZ/SBT没有PAE,但有明显的PLIE,其中以SBT比例越高PLIE的效应越强。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CTZ/SBT(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均有不同程度的PAE和PAE、PASME和PLIE,其中差异根据CTZ和SBT的比例而变化。
实例三、CTZ/SBT不同配比体内外抗菌试验
为评价不同配比CTZ/SBT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采用13种不同配比的CTZ/SBT 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及单独的CTZ,对临床分离致病菌进行体外抗菌作用和体内抗菌作用的研究。
试验1、体外抗菌作用试验
通过琼脂二倍稀释法,观察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结果表明,CTZ/SBT 2∶1配比的体外抗菌谱较CTZ扩大,对产酶菌株,二者合用可提高CTZ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作用与1∶1、1∶2配比相当,其抗菌活性略强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1)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而CTZ/SBT20∶1、10∶1、1∶4、1∶10、1∶20等几个配比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弱。
CTZ/SBT 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对非产酶菌的抗菌作用与CTZ基本一致,杀菌活性的结果显示CTZ/SBT配比合用对所测产酶菌的MBC90的值是MIC90值的1.2-6倍,时间杀菌曲线的结果显示:CTZ/SBT(2∶1)对所受试的四种临床分离株的时间杀菌曲线表现不一,对大肠埃希氏菌3107株和3105株可在12h和6h内杀灭活菌,对肺炎克雷伯菌3201、3205株可在6h和12h内杀灭,说明CTZ/SBT 2∶1配比合用对产酶菌有较强的杀菌活性。MIC值随细菌接种量的提高而增高,而pH(pH5-pH8)和血清蛋白浓度对MIC值基本不显示影响。试验结果说明,相比于其他CTZ/SBT 20∶1、10∶1、8∶1、6∶1、4∶1、1∶1、1∶2、1∶4、1∶6、1∶8、1∶10、1∶20配比的复方组合,CTZ/SBT(2∶1)有较强的抗菌和杀菌活性,SBT增强了CTZ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CTZ/SBT(2∶1)作用与1∶1、1∶2配比相当,考虑到抗菌活性、后效应效果、以及需要控制SBT单日剂量以保证安全性,所以采用2∶1这一比例在保持同等疗效的前提下,不仅可以降低每日SBT用量减少副作用,并且相对减少SBT用量降低药物成本,为一优选合理的配方组合。
试验2、体内抗菌作用试验
采用感染小鼠动物模型,首先观察皮下给予CTZ/SBT 20∶1、10∶1、8∶1、6∶1、4∶1、2∶1、1∶1、1∶2、1∶4、1∶6、1∶8、1∶10、1∶20等不同配比的复方制剂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在所测定的13种配比中,CTZ/SBT(2∶1)的抗菌活性是最好的。2)CTZ/SBT(2∶1)注射给药对产酶大肠杆菌(3108)、绿脓杆菌(330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707),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31.20mg/kg、65.56mg/kg和168.08mg/kg,分别比单组分CTZ强4.23、2.43和2.40倍,对大肠杆菌的体内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p<0.05),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保护作用与先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又进一步,仍然采用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按照每天一次和每天三次给药的模式,观察皮下给予CTZ/SBT 2∶1制剂对大肠杆菌体内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在所测定的两种给药模式中,每天三次和每天一次的给药方式之间的抗菌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别。2)连续7天给药后,每天三次给药组的小鼠组的体重、毛色、反应状况明显低于每天一次给药组,表现出一定的药物毒副作用反应。试验表明,CTZ/SBT 2∶1按照每天一次的给药模式不仅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菌效果,同时也降低了药物毒副作用反应。
根据以上试验所发现的结果,我们知道了SBT在和CTZ组成复方后还具有PAE、PLIE等效果,能够增强CTZ的抗菌活性,这样的复方组成是具有合理性的,据此我们进行了CTZ/SBT新复方药物的开发,并选定2∶1作为最佳配比,将CTZ/SBT(2∶1)这一复方作为临床抗菌药物进行开发。同时,依据这样的后效应结果并结合动物试验情况,这样我们也确定了CTZ/SBT复方可以按照CTZ的给药间隔进行每天一次的给药模式。
表1A CTZ/SBT(2∶1)实测药代动力学变化的血药浓度(mg/L)
Figure A20081002834600151
表1B模拟实测药代动力学变化(B变化)与对照(A和C变化)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mg/L)
Figure A20081002834600152
表2模拟药物浓度变化的杀菌效果比较(表中数字为CFU数)
Figure A20081002834600153
Figure A20081002834600154
表3CTZ/SBT(2∶1)对产ESBLs肺克的PAE和PA SME
Figure A20081002834600161
表注:O点为清洗抗生素后计时起点,表中a、b、c分别为0.1MIC、0.2MIC、0.3MIC时PASME的对照组,e、f、g分别为对应的PA SME的试验组;d和h分别为PAE的对照组和试验组
表4CTZ/SBT(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AE和PASME
Figure A20081002834600171
表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CTZ/SBT的PAE与PLIE比较
Figure A20081002834600172
注:a离心前经1∶1000倍稀释,即经离心后菌量为45000cfu/ml。
附图说明:
图1CTZ/SBT(2∶1)药代动力学实测曲线及模拟曲线比较
图2模拟药物浓度变化对E.coli的杀菌效果比较
图3模拟药物浓度变化对K.n的杀菌效果比较
图4CTZ/SBT(2∶1)对产ESBLs肺克的PASME-0.1MIC
图5CTZ/SBT(2∶1)对产ESBLs肺克的PASME-0.2MIC
图6CTZ/SBT(2∶1)对产ESBLs肺克的PASME-0.3MIC
图7CTZ/SBT(2∶1)对产ESBLs肺克的PAE
图8CTZ/SBT(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ASME
图9CTZ/SBT(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AE
图1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CTZ/SBT的PAE与PLIE比较

Claims (5)

1、一种头孢曲松钠复方制剂、及其治疗作用和给药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其由头孢曲松钠与舒巴坦钠组成,并且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的比例为20∶1~1∶20,其中优选比例为2∶1;可以采用药学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按这样的比例制备成复方制剂用于临床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这样的复方制剂具有抗生素后效应作用、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后效应作用和-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这种复方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这种的复方制剂可以按照每天一次的给药方案给药。
CN200810028346A 2008-05-28 2008-05-28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Pending CN1016374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28346A CN101637472A (zh) 2008-05-28 2008-05-28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28346A CN101637472A (zh) 2008-05-28 2008-05-28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7472A true CN101637472A (zh) 2010-02-03

Family

ID=41612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28346A Pending CN101637472A (zh) 2008-05-28 2008-05-28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374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2147A (zh) * 2016-11-03 2017-06-13 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头孢曲松钠和舒巴坦钠组合物、包含该组合物的药物制剂及其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2147A (zh) * 2016-11-03 2017-06-13 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头孢曲松钠和舒巴坦钠组合物、包含该组合物的药物制剂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nguera et al. Staphylococcus lugdunensis infective endocarditis: description of 10 cases and analysis of native valve, prosthetic valve, and pacemaker lead endocarditis clinical profiles
MANGI et al. Development of meningitis during cephalothin therapy
Philbrick et al. Single-dose antibiotic treatment for un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Less for less?
Cabellos et al. Influence of dexamethasone on efficacy of ceftriaxone and vancomycin therapy in experimental pneumococcal meningitis
Cornick et al.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of the Barteroides fragilis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7
CN109715156A (zh) 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头孢布烯和克拉维酸的组合
Reese et al. Pharmacodynamics of intermittent and continuous infusion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cefepime against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organisms
CN104337826A (zh)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或其盐的应用及含其的药物组合物
Nicolau et al. Pharmacodynamic assessment of cefprozil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mplications for breakpoint determinations
CN101543499B (zh) 一种天然化合物熊果酸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CN107243008A (zh) 吡唑并[1,5‑a]吡啶类化合物的新应用及一种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组合物
Yogev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ynergism between amoxicillin and clavulanic acid against ampicillin-resistant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N101637472A (zh) 一种新的头孢曲松复方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Miller et al. Penicillin-induced effects on streptomycin uptake and early bactericidal activity differ in viridans group and enterococcal streptococci
ROBERTS et al. Demethylchlortetracycline and Tetracycline: A Critical Comparison: In Vitro Activity,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Effect of Serum Binding
CN115192593A (zh) 柔红霉素在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Solomkin et al. Principles of antibiotic therapy
Wilson et al. In vivo effects of josamycin, erythromycin, and placebo therapy on nasal carriag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Pérez-Trallero et al. In-vitro, in-vivo and ex-vivo studies with oral beta-lactams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nnor et al. In-vitro and in-vivo efficacy of ceftriaxone, moxalactam, and chloramphenicol against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Yuswar et al. Antibiotic rationality on pneumonia treatment to pediatric patients at Sultan Syarif Mohamad Alkadrie hospital Pontianak
Rosenblatt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anaerobic bacteria
Steure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efdinir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ary sinusitis
Bannatyne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to rifampin and sulfisoxazole
Burns et al. Infections of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treatment with amoxicill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Owner name: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UANGZHOU WELMAN PHARMACEUTICAL R + D CENTER

Effective date: 201007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0075 BUILDING 13, NO.56, SHUIYIN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O: 410331 LIUYANG MEDICAL BOILOGICAL INDUSTRIAL PARK, CHANGSH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02

Address after: 410331 Liuyang pharmaceutical biological industry park, Changsha

Applicant after: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75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Yuexiu District Shuiyin Road No. 56 building 13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Welm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Xiangbei Welm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