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7524A - 包括跨接件接头的转子极跨接件 - Google Patents
包括跨接件接头的转子极跨接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27524A CN101627524A CN200780046775A CN200780046775A CN101627524A CN 101627524 A CN101627524 A CN 101627524A CN 200780046775 A CN200780046775 A CN 200780046775A CN 200780046775 A CN200780046775 A CN 200780046775A CN 101627524 A CN101627524 A CN 1016275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
- connector arm
- coil
- connector
- cross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1—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rotors on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 Y10T29/49012—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旋转电机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10A)。该接头(10A)通过单件式连接器(12A)将转子底部线圈带(18)整体地联接至转子极跨接件(16),该单件式连接器减小、分散或以其它方式耐受连接器(12A)中的应力集中。本发明还公开了形成转子极跨接件接头的相应方法以及包括转子极跨接件接头(10A)的转子组件。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06年12月1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875,705的优先权,该临时申请通过引用并入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子极跨接件接头、形成转子极跨接件接头的方法以及用于旋转电机的转子组件。
背景技术
发电机通常包括转子,转子位于定子内使得当转子在定子内旋转时电通过磁感应产生。在诸如用于发电站的典型的大型发电机中,转子具有轴和大体上呈圆筒状的本体,轴大致同轴地通过本体延伸以便将转子本体联接至诸如蒸汽涡轮发动机或气体涡轮发动机的原动机。轴向延伸的转子槽绕着朝轴中心向内径向延伸的转子本体的圆周设置,并且转子导体位于沿转子槽的长度轴向延伸的转子槽内。转子导体包括端部绕组,有时也称为端匝,位于超出转子槽的轴向端的位置,转子槽的轴向端使转子导体改变方向,使得它们返回经过转子本体中其他位置的不同转子槽,从而形成多个转子线圈,所述多个转子线圈包绕在转子本体中形成的对应的多个转子极。
通常情况下,转子导体由刚硬的、扁平的、盘绕式铜条形成,其也经常被称为转子带(rotor strap)。单转子绕组通过从第一极的始端到最后一极的末端将单个转子线圈串联连接而形成。因为转子带由刚硬的铜制成,所以通常用导电的跨接线来连接相邻极的线圈端,所述跨接线也常被称为转子极跨接件。
在发电机运转期间,大的离心力施加在转子绕组和转子极跨接件上。进一步地,由于发电机可能经常被起动和关闭以适应发电需要,因此跨接件经受着沉重的机械的和热力的周期性负荷。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旋转电机中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该接头可包括线圈带叠层件、转子极跨接件支腿和单件式连接器,单件式连接器将所述线圈带叠层件联接至转子极跨接件支腿。所述线圈带叠层件包括底部线圈带和第一线圈带,第一线圈带叠置在底部线圈带的顶上并延伸超出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从而暴露出第一线圈带的底表面。单件式连接器将底部线圈带的末端联接至转子极跨接件支腿。
该连接器可包括本体构件、线圈侧连接器臂和第一肩部。线圈侧连接器臂具有线圈端部,该线圈端部连接至底部线圈带的末端,并且该线圈侧连接器臂延伸成使得臂表面邻近于第一线圈带的暴露底表面。第一肩部将线圈侧连接器臂整体地联接至本体构件。该连接器可进一步包括跨接件侧连接器臂和第二肩部。跨接件侧连接器臂具有连接至跨接件支腿的跨接件端部,并且第二肩部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整体地联接至本体构件,从而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第一线圈带的暴露底表面间隔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形成旋转电机中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转子极跨接件支腿和提供包括底部线圈带和第一线圈带的线圈带叠层件,第一线圈带叠置在底部线圈带的顶上以延伸超出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从而暴露出第一线圈带的底表面。该方法还包括提供单件式连接器,该单件式连接器将底部线圈带的末端联接至转子极跨接件支腿。
该连接器可具有本体构件、具有线圈端部的线圈侧连接器臂、将本体构件联接至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第一肩部、具有跨接件端部的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以及第二肩部,第二肩部将本体构件联接至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从而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线圈侧连接器臂间隔开。
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连接至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从而使线圈侧连接器臂与底部线圈带大致共面地延伸,使得线圈侧连接器臂的臂表面邻近于第一线圈带的暴露底表面。该方法还可进一步包括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联接至第二肩部以及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连接至跨接件支腿。
附图说明
尽管本申请文件最终通过权利要求书具体指出并清楚表明要求保护本发明,我们认为,通过下文中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将会得到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形成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的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形成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的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形成的转子组件的视图,其中以局部端视图示出了连接至第二转子线圈的第一转子线圈;以及
图4是根据本发明其他方面的图3中的转子组件的局部端视图,其中示出了连接至第二转子线圈的第一转子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附图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实施本发明的具体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图示而非限制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变化。
用于旋转电机的常规转子组件包括轴和绕轴的圆周设置的多个转子线圈。在大型旋转电机(例如在商用发电站中用于产生电能的AC发电机)中,转子线圈通常由刚硬的、扁平的铜导体形成,本文中将其称作线圈带。转子极跨接件将相邻极的线圈端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单个串联转子回路。
当转子组件旋转时,大的离心力施加在绕组和跨接件上。再者,这些发电机可能响应于用户的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而进行例行的起动和关闭,这导致跨接件以及跨接件与线圈带之间的连接部承受沉重的机械的和热力的周期性负荷。这些力可导致转子极跨接件破裂和/或跨接件与线圈带之间的连接失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转子极跨接件接头利用单件式连接器将转子线圈的底部线圈带连接至转子极跨接件,该单件式连接器减小、分散或以其它方式耐受连接器中的应力集中。例如,该连接器可在合适位置联接至线圈带和转子极跨接件,在这些位置所述联接能够更容易地耐受所经受的应力。
现在参阅附图并且更具体地参阅图1,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以局部侧视图示出了转子极跨接件接头10A。示例性接头10A包括单件式连接器12A,单件式连接器12A将转子线圈14整体地联接至转子极跨接件16。为了论述清楚起见,转子线圈14和转子极跨接件16仅部分地示出在图1中。
如图所示,转子线圈14包括底部线圈带18、第一线圈带20和第二线圈带22,从而形成线圈带叠层件24。为了论述清楚起见,图中仅示出了包括底部线圈带18、第一线圈带20和第二线圈带22在内的三个线圈带;然而,在实践中,转子线圈14可包括任何合适数目的线圈带。
线圈带18、20和22通常由刚硬的、大体扁平的铜条制成,这些铜条一个叠置在另一个的顶上,使得相邻带彼此基本平行地延伸。例如,底部线圈带18位于转子线圈14的底部处。第一线圈带20位于底部线圈带18的顶上。类似地,第二线圈带22位于第一线圈带20的顶上。如上所述,可以类似方式放置额外的线圈带(未图示),使得包括期望数目的线圈带的转子线圈14得以形成。底部线圈带18终止于末端26处,以便暴露出第一线圈带20的底表面28。
单件式连接器12A包括具有线圈端部32的线圈侧连接器臂30,线圈端部32通过诸如电阻钎焊的任何合适方法联接至底部线圈带18的末端26。例如,末端26和线圈端部32可对应地斜切,以通过将底部线圈带18的斜切端部联接至线圈侧连接器臂30的对应斜切端部而形成第一斜接接头34。线圈侧连接器臂30与底部线圈带18大致共面地延伸,以使臂表面36定位成邻近于第一线圈带20的暴露的底表面28。
单件式连接器12A的第一肩部38将线圈侧连接器臂30整体地联接至本体构件40,并且单件式连接器12A的第二肩部42将本体构件40整体地联接至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以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与第一线圈带20的暴露底表面28间隔开。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布置中,本体构件40以及第一肩部38和第二肩部42以大致为Z形的形式将线圈侧连接器臂30整体地联接至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使得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沿着与线圈侧连接器臂30远离本体构件40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远离本体构件40延伸。以此方式,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大致朝转子极跨接件16延伸。
第一肩部38包括第一圆角部分46,第一圆角部分46构造成可减小在第一肩部38将线圈侧连接器臂30联接至本体构件40的区域中在单件式连接器12A中产生的第一应力集中。第二肩部42包括第二圆角部分48,第二圆角部分48构造成可减小在第二肩部42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联接至本体构件40的区域中在单件式连接器12A中产生的第二应力集中。在一种示例性单件式连接器12A中,第一圆角部分46和第二圆角部分48可包括半径大约为0.18英寸的弓形部分;然而,可以想到的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所包括的单件式连接器12A的第二圆角部分48的弓形部分的半径可以不等于0.18英寸。
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包括跨接件端部50,跨接件端部50通过诸如电阻钎焊的任何合适方法联接至设置在转子极跨接件16的第一跨接件支腿54上的端部52。例如,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的跨接件端部50和第一跨接件支腿54的端部52可对应地斜切,以通过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的斜切端部联接至第一跨接件支腿54的对应斜切端部而形成第二斜接接头56。
单件式连接器12A可由诸如铜合金(例如非退火铜合金)的合适的高强度材料制成,以便耐受由转子组件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而施加在接头10A上的力以及与反复起动和关闭机器相关的周期性的机械力和热力。
在安装该接头10A期间施加到单件式连接器12A的热量可能导致铜退火并在被施加热的区域中变弱。例如,可用于在线圈端部32的区域中将线圈侧连接器臂30联接至底部线圈带18的末端26的钎焊操作(例如在第一斜接接头34或其他合适的连接布置的区域中),或者可用于在跨接件端部50的区域中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联接至第一跨接件支腿54的端部52的钎焊操作(诸如在第二斜接接头56或其他合适的连接布置的区域中),可能导致铜退火并在被施加热的区域中(诸如在图示例子中的第一斜接接头34和第二斜接接头56的区域中)变弱。
然而,在图示的例子中,避免了例如在应力区域(诸如第一肩部38和第二肩部42的区域)中使单件式连接器12A中的铜退火,因为热量被移动至了第一斜接接头34和第二斜接接头56的区域,第一斜接接头34位于与第一肩部38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而第二斜接接头56位于与第二肩部42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单件式连接器12A中,线圈侧连接器臂30延伸远离第一肩部38一段合适的距离,使得第一斜接接头34的位置距离第一肩部38足够远,从而使得第一肩部38的区域中的铜不会在将线圈侧连接器臂30的线圈端部32结合至底部线圈带18的末端26的钎焊操作期间由于在第一斜接接头34处所施加的热量而退火。类似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延伸远离第二肩部42一段合适的距离,使得第二斜接接头56的位置距离第二肩部42足够远,从而使得第二肩部42的区域中的铜不会在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的跨接件端部50联接至第一跨接件支腿54的端部52的钎焊操作期间由于在第二斜接接头56处所施加的热量而退火。
如前所述,该接头10A可用于大型旋转电机的转子组件中。当转子组件绕轴(未图示)旋转时,离心力沿方向F作用在线圈带上。在最后线圈带(未图示)外侧的保持结构(未图示)将这些线圈带紧固在位,使得线圈带响应于离心力而沿F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通过将单件式连接器12A放置在第一线圈带20下方以如前所述那样使臂表面36邻近第一线圈带20的暴露底表面28,单件式连接器12A抵靠着该暴露底表面28而被支撑,使得单件式连接器12A响应于沿F方向施加在单件式连接器12A上的离心力而进行的移动受到限制。以此方式,至少在第一斜接接头34和第二斜接接头56区域中减小了这些结构沿F方向的弯曲,并且第一斜接接头34和第二斜接接头56更能够耐受钎焊接头的缺陷并且不太可能在工作中失效。
为了限制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响应于离心力而沿F方向的运动,可将一支撑结构(未图示)定位成邻近于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的受支撑表面57。如前所述,单件式连接器12A的臂表面36定位成邻近于第一线圈带20的暴露底表面28。因此,为了满足机器部件的制造和组装公差,例如构成转子线圈14的这些线圈带的厚度,可制造多个单件式连接器12A,每个单件式连接器12A具有对应于预定的一组值的厚度T1。这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保持线圈侧连接器臂30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的厚度不变并且从对应的一组预定值当中为该本体构件40选择一厚度。这就允许为了在特定转子组件中使用而选出具有厚度T1的单件式连接器12A,使得臂表面36邻近于该暴露底表面28并且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的受支撑表面57邻近于该支撑结构(未示出)。以此方式,能够使线圈侧连接器臂30的臂表面36与第一线圈带20的暴露底表面28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并且单件式连接器12A响应于离心力而沿F方向的弯曲对应地得以最小化。
现在参阅图2,以局部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方面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10B,其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予以标示。除了下文所述的方面,图2所示的接头10B与图1所示的接头10A类似。
该示例性接头10B包括单件式连接器12B,单件式连接器12B将转子线圈14整体地联接至转子极跨接件16的第二跨接件支腿58。单件式连接器12B包括具有线圈端部32的线圈侧连接器臂30,线圈端部32以与参照图1描述的单件式连接器12A相似的方式联接至底部线圈带18的末端26。连接器12B还包括第二肩部60,第二肩部60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整体地联接至本体构件64,使得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远离本体构件64延伸的方向与线圈侧连接器臂30远离本体构件64延伸的方向相同,并且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与线圈侧连接器臂30大体平行。在图2所示的示例性布置中,本体构件64以及第一肩部38和第二肩部60以大致为反C形的形式将线圈侧连接器臂30整体地联接至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使得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朝转子极跨接件16的第二跨接件支腿58延伸。
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包括跨接件端部66,跨接件端66以与上文所述相似的方式通过诸如电阻钎焊的任何合适方法联接至设置在转子极跨接件16的第二跨接件支腿58上的端部68。例如,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跨接件端部66和第二跨接件支腿58的端部68可对应地斜切,以通过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斜切端部联接至第二跨接件支腿58的对应斜切端部而形成第二斜接接头70。
与之前参照图1论述的方式相似,第二斜接接头70位于与第二肩部60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以防止在将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跨接件端部66结合至第二跨接件支腿58的端部68的钎焊操作期间在第二斜接接头70处所施加的热量使第二肩部60区域中的铜退火。
第一肩部38的第一圆角部分46和第二肩部60的第二圆角部分72组合以形成半径为R的半圆部分74。在图2所示的示例性单件式连接器12B中,半径R可具有预定尺寸,使得线圈侧连接器臂30与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相向表面之间的距离D具有等于2×R的对应尺寸。
与上文所述的方式相似,一支撑结构(未图示)可定位成邻近于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受支撑表面57,以便限制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响应于离心力而沿F方向的运动。如前所述,单件式连接器12B的臂表面36定位成邻近于第一线圈带20的暴露底表面28。因此,可制造多个单件式连接器12B,每个单件式连接器12B都具有对应于一组预定值的厚度T2,以满足其他机器部件的制造和组装公差,例如构成转子线圈14的线圈带的厚度。这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保持线圈侧连接器臂30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厚度不变并从对应预定的一组值中为半径R的尺寸选出一个值。以此方式,可制造多个单件式连接器12B,每个单件式连接器12B具有不同的预定尺寸D和T2,使得能够独立地选出用于特定转子组件的单件式连接器12B,从而使臂表面36邻近于暴露的底表面28并且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的受支撑表面57邻近于该支撑结构(未图示)。
现在参阅图3,以侧视图部分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方面的用于旋转电机的转子组件80,其中相同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予以标示。为了简洁和清楚起见,图3中仅示出了两个转子线圈;然而,本发明的原理和构思可应用于具有任何合适数目的转子线圈的转子组件。如图所示,转子组件80包括形成第一转子线圈14A的第一线圈带叠层件24A和形成第二转子线圈14B的第二线圈带叠层件24B。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转子极跨接件16位于第一转子线圈14A和第二转子线圈14B之间并将第一转子线圈14A和第二转子线圈14B串联连接。跨接件16具有大致朝第一转子线圈14A延伸的第一跨接件支腿54和大致朝第二转子线圈14B延伸的第二跨接件支腿58。
第一跨接件接头10A将第一转子线圈14A联接至第一跨接件支腿54,并且第二跨接件接头10B将第二转子线圈14B联接至第二跨接件支腿58。第一跨接件接头10A和第二跨接件接头10B分别类似于之前参照图1和2论述的跨接件接头10A和10B。
当转子组件80绕轴(未图示)旋转时,离心力的作用是使跨接件16沿F方向远离该轴移动。与之前参照图1所述的方式类似,单件式连接器12A和12B分别定位成邻近于第一线圈带20A的暴露底表面28A和第二线圈带20B的暴露底表面28B并且被支撑在底表面28A和28B上,从而使单件式连接器12A和12B沿F方向远离该轴的运动受到限制。
由于第一跨接件支腿54联接至单件式连接器12A的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因此离心力的作用是使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沿F1方向运动,从而导致单件式连接器12A至少在第一肩部38和第二肩部42的区域中弯曲。如之前参照图1所述,第一圆角部分46和第二圆角部分48构造成分别减小、分散或以其它方式耐受第一肩部38和第二肩部42的区域中的应力集中,从而使单件式连接器12能够耐受由离心力所致的弯曲而不会失效。
以类似的方式,第二跨接件支腿58联接至单件式连接器12B的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因而,离心力的作用是使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沿方向F2运动,从而导致单件式连接器12B至少在第一肩部38B和第二肩部60的区域中产生弯曲。如之前参照图2所述,第一圆角部分46B和第二圆角部分72构造成分别减小、分散或以其它方式耐受第一肩部38B和第二肩部60的区域中的应力集中,从而使单件式连接器12B能够耐受由离心力所致的弯曲而不会失效。
跨接件16设计成在方向C上是柔性的,从而能够响应于与机器的反复起动和关闭相关的周期性的机械力和热力而在方向C上产生膨胀和收缩。以此方式,跨接件16吸收方向C上的力,否则,这些力可能会在例如第一斜接接头34和第二斜接接头56或其他合适的联接布置处施加给接头10A,以及在例如第一斜接接头34A和第二斜接接头70或其他合适的联接布置处施加给接头10B。因而,第一接头10A的示例性的第一斜接接头34和第二斜接接头56以及示例性的第一斜接接头34A和第二斜接接头70更能够耐受钎焊接头的任何缺陷,并且不太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失效。
现在参阅图4,以端视图部分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其他方面的用于旋转电机的转子组件100,其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予以标示。除了下文所述的方面之外,转子组件100类似于图3所示的转子组件80。
如图4所示,第一转子线圈14A包括底部线圈带102A,底部线圈带102A的厚度大体上等于第一转子线圈14A的底部线圈带18A和第一线圈带20A的厚度之和,参见图3。类似地,第二转子线圈14B包括底部线圈带102B,底部线圈带102B的厚度大体上等于第二转子线圈14B的底部线圈带18B和第一线圈带20B的厚度之和。第一跨接件接头104A将第一转子线圈14A的底部线圈带102A整体地联接至第一跨接件支腿54,并且第二跨接件接头104B将第二转子线圈14B的底部线圈带102B整体地联接至第二跨接件支腿58。第一跨接件接头104A定位成邻近于第一转子线圈14A的第二线圈带22A的暴露底表面106A,并且第二跨接件接头104B定位成邻近于第二转子线圈14B的第二线圈带22B的暴露底表面106B。
第一跨接件接头104A包括第一本体构件108A,第一本体构件108A将第一转子线圈14A的底部线圈带102A整体地联接至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类似地,第二跨接件接头104B包括第二本体构件108B,第二本体构件108B将第二转子线圈14B的底部线圈带102B整体地联接至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
与结合图1描述的方式相似,第一本体构件108A以及第一肩部38和第二肩部42以大致为Z形的形式将底部线圈带102A整体地联接至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使得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44沿着与底部线圈带102A远离第一本体构件108A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远离第一本体构件108A延伸。与结合图2描述的方式相似,第二本体构件108B以及第一肩部38B和第二肩部60以大致为反C形的形式将底部线圈带102B整体地联接至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使得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沿着与底部线圈带102B远离第二本体构件108B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远离第二本体构件108B延伸。
底部线圈带102B可超出第二本体构件108B继续延伸,并且是沿着与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62远离第二本体构件108B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远离第二本体构件108B延伸。第二本体构件108B可包括第三圆角部分110,第三圆角部分110构造成可以减小在底部线圈带102B延伸超出第二本体构件108B的区域中的应力集中。
虽然已经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其他各种变化和修改。因此,所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Claims (20)
1.一种旋转电机中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包括:
线圈带叠层件,其包括底部线圈带和第一线圈带,该第一线圈带叠置在所述底部线圈带的顶上,以延伸超出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从而暴露出所述第一线圈带的底表面;
转子极跨接件支腿;
单件式连接器,其将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所述末端联接至所述转子极跨接件支腿,该单件式连接器包括:
本体构件;
线圈侧连接器臂,其具有线圈端部,该线圈侧连接器臂连接至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所述末端并且延伸成使得臂表面定位成邻近于所述第一线圈带的所述暴露的底表面;
第一肩部,其将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整体地联接至所述本体构件;
跨接件侧连接器臂,其具有连接至所述跨接件支腿的跨接件端部;以及
第二肩部,其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整体地联接至所述本体构件,以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第一线圈带的所述暴露的底表面间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件接头,其中,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和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沿相同或相反的方向远离所述本体构件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件接头,其中,所述单件式连接器还包括非退火铜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件接头,其中:
所述第一肩部构造成能够减小所述单件式连接器中的第一应力集中;并且
所述第二肩部构造成能够减小所述单件式连接器中的第二应力集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接件接头,还包括:
第一斜接接头,其介于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所述末端与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所述线圈端部之间;以及
第二斜接接头,其介于所述跨接件支腿与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所述跨接件端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接件接头,其中,所述第一斜接接头和所述第二斜接接头包括钎焊斜接接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接件接头,其中:
所述第一斜接接头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肩部间隔开一段距离;并且
所述第二斜接接头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肩部间隔开一段距离。
8.一种形成旋转电机中的转子极跨接件接头的方法,包括:
提供转子极跨接件支腿;
提供线圈带叠层件,该线圈带叠层件包括底部线圈带和第一线圈带,该第一线圈带叠置在所述底部线圈带的顶上,以延伸超出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从而暴露出所述第一线圈带的底表面;
提供单件式连接器,该单件式连接器将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所述末端联接至所述转子极跨接件支腿,该单件式连接器具有:
本体构件;
具有线圈端部的线圈侧连接器臂;
第一肩部,其将所述本体构件联接至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
具有跨接件端部的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以及
第二肩部,其将所述本体构件联接至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以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间隔开;
将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连接至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以与所述底部线圈带基本共面地延伸,使得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臂表面定位成邻近于所述第一线圈带的所述暴露的底表面;
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联接至所述第二肩部;并且
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连接至所述跨接件支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提供单件式连接器包括:将所述单件式连接器构造成使得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和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沿相同或相反的方向远离所述本体构件延伸。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提供单件式连接器包括:提供多个单件式连接器,每个所述单件式连接器具有与一组预定厚度值对应的预定厚度。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提供第一肩部包括将第一肩部构造成能够减小所述单件式连接器中的第一应力集中;并且
所述提供第二肩部包括将第二肩部构造成能够减小所述单件式连接器中的第二应力集中。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将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连接至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包括:
在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与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之间提供第一斜接接头;以及
在所述第一斜接接头处将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联接至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并且
所述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连接至所述跨接件支腿包括:
在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与所述跨接件支腿之间提供第二斜接接头;以及
在所述第二斜接接头处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联接至所述跨接件支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将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连接至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包括将所述线圈侧连接器臂的线圈端部钎焊至所述底部线圈带的末端;并且
所述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连接至所述跨接件支腿包括将所述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跨接件端部钎焊至所述跨接件支腿。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斜接接头定位在与所述第一肩部间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处;以及
将所述第二斜接接头定位在与所述第二肩部间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处。
15.一种旋转电机中的转子组件,包括:
第一和第二转子线圈,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子线圈中的每个都包括线圈带叠层件,所述线圈带叠层件包括底部线圈带;
第一跨接件接头,其从所述第一转子线圈的所述底部线圈带整体地伸出,该第一跨接件接头具有:
第一本体构件;
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以及
第一肩部,其将所述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整体地联接至所述第一本体构件,以将所述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第一转子线圈的所述底部线圈带间隔开;
第二跨接件接头,其从所述第二转子线圈的所述底部线圈带整体地伸出,该第二跨接件接头具有:
第二本体构件;
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以及
第二肩部,其将所述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整体地联接至所述第二本体构件,以将所述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第二转子线圈的所述底部线圈带间隔开;以及
转子极跨接件,其具有联接至所述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第一跨接件支腿和联接至所述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的第二跨接件支腿,以将所述转子极跨接件定位在所述第一跨接件接头和所述第二跨接件接头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子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跨接件接头的所述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构件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转子线圈的所述底部线圈带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构件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跨接件接头的所述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第二转子线圈的所述底部线圈带沿单个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构件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子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跨接件接头和所述第二跨接件接头还包括非退火铜材料。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子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肩部构造成能够减小所述第一跨接件接头中的第一应力集中;并且
所述第二肩部构造成能够减小所述第二跨接件接头中的第二应力集中。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子组件,还包括:
第一斜接接头,其介于所述第一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第一跨接件支腿之间;以及
第二斜接接头,其介于所述第二跨接件侧连接器臂与所述第二跨接件支腿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斜接接头和所述第二斜接接头包括钎焊斜接接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子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斜接接头位于与所述第一肩部间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并且
所述第二斜接接头位于与所述第二肩部间隔开一段距离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7570506P | 2006-12-19 | 2006-12-19 | |
US60/875,705 | 2006-12-19 | ||
US11/956,445 | 2007-12-14 | ||
US11/956,445 US7808138B2 (en) | 2006-12-19 | 2007-12-14 | Rotor pole crossover connection |
PCT/US2007/025914 WO2008082549A2 (en) | 2006-12-19 | 2007-12-17 | Rotor pole crossover comprising crossover connection joint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27524A true CN101627524A (zh) | 2010-01-13 |
CN101627524B CN101627524B (zh) | 2013-02-13 |
Family
ID=39322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467750A Active CN101627524B (zh) | 2006-12-19 | 2007-12-17 | 包括跨接件接头的转子极跨接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808138B2 (zh) |
EP (2) | EP2095489B1 (zh) |
CN (1) | CN101627524B (zh) |
WO (1) | WO2008082549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41749B2 (en) * | 2008-08-14 | 2010-06-22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Inner cross over support clip |
EP2399666B1 (en) | 2010-06-22 | 2013-02-2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ixer for preparing a dental material, and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
EP4055701B1 (en) * | 2019-11-07 | 2024-10-09 | Hyperloop Technologies, Inc. | Replaceable windings for an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92025A (en) | 1964-05-15 | 1966-12-13 | Gen Electric | Dynamoelectric machine rotor end winding |
JPS5571141A (en) | 1978-11-22 | 1980-05-29 | Hitachi Ltd | Device for connecting field windings of rotor between poles in rotary machine |
US4321497A (en) * | 1980-04-10 | 1982-03-23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Peripheral connector ring stator end winding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JPS57110045A (en) | 1981-11-09 | 1982-07-08 | Toshiba Corp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JPS6026425A (ja) | 1983-07-22 | 1985-02-09 | Hitachi Ltd | 回転界磁巻線の極間接続装置 |
US5063315A (en) * | 1989-01-03 | 1991-11-05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Electrical coil connector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windings |
US5111097A (en) * | 1990-11-30 | 1992-05-05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Rotor pole crossover |
JPH0739097A (ja) * | 1993-07-19 | 1995-02-07 | Toyota Motor Corp | 電動機 |
US6548933B2 (en) | 2000-01-31 | 2003-04-15 | Hitachi, Ltd. |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US7247966B2 (en) | 2004-06-24 | 2007-07-24 | Siemens Power Generation, Inc. | Flexible rotor pole crossover for a generator |
US6930434B1 (en) * | 2004-11-04 | 2005-08-16 |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 Generator rotor pole crossover |
US7605505B2 (en) | 2005-05-18 | 2009-10-20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rotor pole crossover |
FR2894408B1 (fr) | 2005-12-07 | 2008-01-11 | Thales Sa | Raccordement de l'excitatrice d'une machine electrique |
US7741749B2 (en) * | 2008-08-14 | 2010-06-22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Inner cross over support clip |
-
2007
- 2007-12-14 US US11/956,445 patent/US7808138B2/en active Active
- 2007-12-17 EP EP07863108.2A patent/EP209548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7-12-17 WO PCT/US2007/025914 patent/WO2008082549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12-17 EP EP19193349.8A patent/EP359514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12-17 CN CN2007800467750A patent/CN101627524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8-11 US US12/854,224 patent/US796671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8082549A3 (en) | 2009-05-28 |
EP3595140A1 (en) | 2020-01-15 |
US7808138B2 (en) | 2010-10-05 |
US20100299913A1 (en) | 2010-12-02 |
US7966717B2 (en) | 2011-06-28 |
EP2095489A2 (en) | 2009-09-02 |
CN101627524B (zh) | 2013-02-13 |
US20080143202A1 (en) | 2008-06-19 |
WO2008082549A2 (en) | 2008-07-10 |
EP2095489B1 (en) | 2019-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08571A (en) | Neutral connection for wire wound stator | |
JP5962607B2 (ja) |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DE112011100373B4 (de) | Inverter-integriertes Antriebsmodul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hierfür | |
US9461527B2 (en) | Multiple conductor winding in stator | |
WO2019062929A1 (zh) | 电机、定子组件及其线圈绕线方法 | |
US11316415B2 (en) | Method of winding a stator of an electric machine | |
US20060261691A1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rotor pole crossover | |
US20210203213A1 (en) |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of serpentine stator coils | |
CA2191165C (en) | Endhead joint for stator bars | |
EP2211443B1 (en) | Manufacturing of segments with special end coils for cross-segment connection | |
WO2019062918A1 (zh) | 定子组件和电机 | |
US9871427B2 (en) | Stator winding for an electric motor | |
JP5304058B2 (ja) | 集中巻線式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集中巻線式ステータ | |
CN101627524B (zh) | 包括跨接件接头的转子极跨接件 | |
JP2006511183A (ja) | 改良された導電巻線アレンジメントを備える多相電磁デバイス | |
US8907540B2 (en) | Electric machine with insulator spacer | |
JP5474184B2 (ja) | 電気機械、特に交流発電機のステータ巻線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 |
US20050285469A1 (en) | Flexible rotor pole crossover for a generator | |
US2251152A (en) | Winding for electrical apparatus | |
US9525328B2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in particular double-fed asynchronous machine with a power range of between 20 MVA and 500 MVA | |
SK20194A3 (en) | Squirrel cage rotor for an electrical motor | |
US2004006139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parallel stator windings | |
JP3454940B2 (ja) | 電磁ポンプ | |
US20240313601A1 (en) | Stator connection configurations | |
JP3740433B2 (ja) | 集束端子と導出コイルの結合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小型回転電機と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Florida, USA Patentee after: Siemens energy USA Address before: Florida, USA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ENERGY, Inc.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