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0443B - 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0443B
CN101610443B CN 200810067907 CN200810067907A CN101610443B CN 101610443 B CN101610443 B CN 101610443B CN 200810067907 CN200810067907 CN 200810067907 CN 200810067907 A CN200810067907 A CN 200810067907A CN 101610443 B CN101610443 B CN 101610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arbon nano
producing device
sounding componen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81006790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0443A (zh
Inventor
姜开利
肖林
陈卓
范守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081006790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10443B/zh
Priority to EP09158698.2A priority patent/EP2114088B1/en
Priority to KR1020090036004A priority patent/KR101217913B1/ko
Priority to US12/387,089 priority patent/US8068624B2/en
Priority to US12/387,100 priority patent/US8199938B2/en
Priority to US12/455,606 priority patent/US8249279B2/en
Priority to JP2009145872A priority patent/JP5107969B2/ja
Priority to US12/459,051 priority patent/US8019100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40 priority patent/US8073163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39 priority patent/US8019098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46 priority patent/US8050430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52 priority patent/US8073164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38 priority patent/US8019097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53 priority patent/US8073165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41 priority patent/US8019099B2/en
Priority to US12/459,054 priority patent/US8068625B2/en
Priority to US12/459,565 priority patent/US8259966B2/en
Priority to US12/459,564 priority patent/US8068626B2/en
Priority to US12/459,495 priority patent/US8059841B2/en
Priority to US12/459,543 priority patent/US8050431B2/en
Priority to US12/589,462 priority patent/US8259967B2/en
Priority to US12/590,291 priority patent/US8259968B2/en
Priority to US12/590,258 priority patent/US8452031B2/en
Publication of CN101610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0443A/zh
Priority to US12/655,502 priority patent/US827063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0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0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一支撑结构表面,该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碳纳米管薄膜,通过该碳纳米管薄膜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所述发声装置可用于耳机、音箱、收音机等可发声的装置中。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发声装置一般由信号输入装置和发声元件组成。通过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发声元件,进而发出声音。现有技术中的发声元件一般为一扬声器。该扬声器为一种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电声器件。具体地,扬声器可将一定范围内的音频电功率信号通过换能方式转变为失真小并具有足够声压级的可听声音。
现有的扬声器的种类很多,根据其工作原理,分为:电动式扬声器、电磁式扬声器、静电式扬声器及压电式扬声器。虽然它们的工作方式不同,但一般均为通过产生机械振动推动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介质产生波动从而实现“电-力-声”之转换。其中,电动式扬声器的应用最为广泛。
请参阅图1,现有的电动式扬声器100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音圈102、磁铁104以及振膜106。音圈102通常采用通电导体,当音圈102中输入一个音频电流信号时,音圈102相当于一个载流导体。由于放在所述磁铁104产生的磁场里,此载流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从而使音圈102会受到一个大小与音频电流成正比、方向随音频电流方向变化而变化的力。如此,音圈102就会在所述磁铁104产生的磁场作用下产生振动,并带动振膜106振动,振膜106前后的空气亦随之振动,将电信号转换成声波向四周辐射。然而,该电动式扬声器100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其必须在有磁的条件下工作。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以碳纳米管(请参见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carbon,Nature,Sumio Iijima,vol 354,p56(1991))为代表的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碳纳米管及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不断显现出来。例如,由于碳纳米管所具有的独特的电磁学、光学、力学、化学等性能,大量有关其在场发射电子源、传感器、新型光学材料、软铁磁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被报道。然而,现有技术中却尚未发现碳纳米管用于声学领域。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声装置,该发声装置结构简单,可在无磁的条件下工作。
发明内容
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其中,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一支撑结构表面,该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碳纳米管薄膜,通过该碳纳米管薄膜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发声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所述发声装置中的发声元件仅包括碳纳米管薄膜,无需磁铁等其它复杂结构,故该发声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降低该发声装置的成本。其二,该发声装置利用输入信号造成该碳纳米管薄膜温度变化,从而使其周围气体介质迅速膨胀和收缩,进而发出声波,无需振膜,且该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发声装置可在无磁的条件下工作。其三,由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小的热容和大的比表面积,且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相互相互缠绕、均匀分布,在输入信号后,根据信号强度(如电流强度)的变化,由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发声元件可均匀地加热周围的气体介质、迅速升降温、产生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并和周围气体介质进行快速热交换,使周围气体介质迅速膨胀和收缩,发出人耳可感知的声音,且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较宽(1Hz~100kHz)、发声效果较好。另外,当所述发声元件厚度比较小时,例如小于10微米,该发声元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故所形成的发声装置为透明发声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各种显示装置、手机显示屏的显示表面或油画等的表面作为节省空间的透明发声装置。其四,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故由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组成的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耐用性较好且具有较好的自支撑效果,从而有利于制备由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各种形状、尺寸的发声装置,进而方便地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五,由于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表面,所述发声元件可以承受强度较高的信号输入,增强所述发声装置的发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发声装置中碳纳米管薄膜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4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发声装置。
请参阅图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10,该发声装置10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12,一发声元件14,一支撑结构16,一第一电极142以及一第二电极144。所述发声元件14设置于所述支撑结构16表面。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间隔设置在所述发声元件14的两端或表面,且与所述发声元件14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通过外接导线149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的两端电连接,用于将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中的电信号输入到所述发声元件14中。
所述支撑结构16主要起支撑作用,其形状不限,任何具有确定形状的物体,如一墙壁或桌面,均可作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16。具体地,该支撑结构16可以为一平面结构或一曲面结构,并具有一表面。此时,该发声元件14直接设置并贴合于该支撑结构16的表面上。由于该发声元件14整体通过支撑结构16支撑,因此该发声元件14可以承受强度较高的信号输入,从而具有较高的发声强度。
该支撑结构16的材料不限,可以为一硬性材料,如金刚石、玻璃或石英。另外,所述支撑结构16还可为一柔性材料,如塑料或树脂。优选地,该支撑结构16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绝热性能,从而防止该发声元件14产生的热量过度的被该支撑结构16吸收,无法达到加热周围气体介质进而发声的目的。另外,该支撑结构16应具有一较为粗糙的表面,从而可以使设置于上述支撑结构16表面的发声元件14与空气或其他外界介质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所述发声装置10的发声效果。
所述发声元件14包括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其扫描电镜照片请参见图3。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中,碳纳米管为各向同性,均匀分布,无规则排列。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大于10微米。所述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缠绕,形成网络状结构,进而形成大量的微孔。该微孔的孔径小于10微米。大量微孔的存在可确保所述发声元件14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所述碳纳米管可为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0.5纳米~50纳米,所述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纳米~50纳米,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5纳米~5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的长度及宽度不限,可根据实际需求制备。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的厚度为0.5纳米~1毫米。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的长度为3厘米,宽度为3厘米,厚度为50纳米。另外,由于碳纳米管相互缠绕,因此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具有很好的韧性,可以弯曲折叠成任意形状而不破裂。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的碳纳米管薄膜为一平面结构。当由该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发声元件14的厚度比较小时,例如小于10微米,该发声元件14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故采用该发声元件14的发声装置10为透明发声装置10,可以直接安装在各种显示装置、手机显示屏的显示表面或油画的表面作为节省空间的透明发声装置10。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该碳纳米管薄膜本身有很好的粘附性,故采用该碳纳米管薄膜作发声元件14时,所述发声元件14与所述支撑结构16之间可以直接粘附固定。进一步地,在所述发声元件14与所述支撑结构16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粘结层(图未示)。所述粘结层可设置于所述发声元件14的表面上。所述粘结层可以将所述发声元件14更好地固定于所述支撑结构16的表面。所述粘结层的材料可为绝缘材料,也可为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材料。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为一层银胶。
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由导电材料形成,其具体形状结构不限。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可选择为层状、棒状、块状或其它形状。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的材料可选择为金属、导电胶、金属性碳纳米管、铟锡氧化物(ITO)等。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用于实现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与所述发声元件14之间的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分别与所述发声元件14电连接。由于所述发声元件14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16表面,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也可间隔设置固定在所述发声元件14两端或表面。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为棒状金属电极,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间隔设置固定在所述发声元件14两端。由于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间隔设置,所述发声元件14应用于发声装置10时能接入一定的阻值避免短路现象产生。由于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该碳纳米管薄膜本身有很好的粘附性,故采用该碳纳米管薄膜作发声元件14时,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与所述发声元件14之间可以直接粘附固定,并形成很好的电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与所述发声元件14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导电粘结层(图未示)。所述导电粘结层可设置于所述发声元件14的表面上。所述导电粘结层在实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与所述发声元件14电接触的同时,还可以将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更好地固定于所述发声元件14的表面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粘结层为一层银胶。
可以理解,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可进一步设置多个电极于所述发声元件14表面,其数量不限,只需确保任意两个相邻的电极均间隔设置、与所述发声元件14电连接,且均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的两端电连接即可。
可以理解,由于所述发声元件14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16表面,故所述第一电极142与第二电极144为可选择的结构。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可直接通过导线或电极引线等方式与所述发声元件14电连接。只需确保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能将电信号输入给所述发声元件14即可。任何可实现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与所述发声元件14之间电连接的方式都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输入的信号包括交流电信号或音频电信号等。所述信号输入装置12通过导线149与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142和第二电极144将信号输入到所述发声元件14中。
上述发声装置10在使用时,由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小的热容和大的比表面积,且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相互缠绕、均匀分布,在输入信号后,根据信号强度(如电流强度)的变化,由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发声元件14可均匀地加热周围的气体介质、迅速升降温、产生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并和周围气体介质进行快速热交换,使周围气体介质迅速膨胀和收缩,发出人耳可感知的声音,且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较宽。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10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赫兹至10万赫兹(即1Hz~100kHz)。故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元件14的发声原理为“电-热-声”的转换,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另外,由于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的碳纳米管薄膜由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组成,故该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可方便地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发声装置10,该发声装置10可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可发声的装置中,如音响、手机、MP3、MP4、电视、计算机等电子领域及其它发声装置中。
请参阅图4,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20,该发声装置20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22、一发声元件24、一支撑结构26、一第一电极242、一第二电极244、一第三电极246以及一第四电极248。
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2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中的发声元件24环绕所述支撑结构26设置,形成一环形发声元件24。所述支撑结构26的形状不限,可为任何立体结构。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26为一立方体、一圆锥体或一圆柱体。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26为一圆柱体。所述第一电极242、第二电极244、第三电极246和第四电极248间隔设置在所述发声元件24表面并与所述发声元件24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电极均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两端电连接,以使位于相邻电极之间的发声元件24接入输入信号。具体地,先将不相邻的两个电极用导线249连接后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一端电连接,剩下的两个电极用导线249连接后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另一端电连接。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可先将所述第一电极242和第三电极246用导线249连接后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一端电连接,再将所述第二电极244和第四电极248用导线249连接后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另一端电连接。上述连接方式可实现相邻电极之间的碳纳米管薄膜的并联。并联后的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小的电阻,可降低工作电压。且,上述连接方式可使所述发声元件24具有较大的辐射面积,且发声强度得到增强,从而实现环绕发声效果。
可以理解,本技术方案可设置多个电极,其数量不限,只需确保任意两个相邻的电极均间隔设置、与所述发声元件24电连接,且均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两端电连接即可。
请参阅图5,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30,该发声装置30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32、一发声元件34、一支撑结构36、一第一电极342、一第二电极344。
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发声装置1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中的发声元件34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36表面,从而在所述发声元件34表面至支撑结构36之间形成一拢音空间。所形成的拢音空间可为一封闭空间或一开放空间。所述支撑结构36为一V型或U型结构或一具有狭窄开口的腔体。当所述支撑结构36为一具有狭窄开口的腔体时,该发声元件34可平铺固定设置于该腔体的开口上,从而形成一亥姆霍兹共振腔。该支撑结构36的材料为木质、塑料、金属或玻璃等。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36为一V型结构。所述发声元件34设置在所述V型结构的两端,即从V型结构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使所述发声元件34部分悬空设置,从而在所述发声元件34表面至支撑结构36之间形成一拢音空间。所述第一电极342和第二电极344间隔设置在所述发声元件34表面。所述第一电极342和第二电极344连接导线349后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32的两端电连接。所述V型支撑结构36可反射所述发声元件34位于所述支撑结构36一侧的声波,增强所述发声装置30的发声效果。
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所述发声装置中的发声元件仅包括碳纳米管薄膜,无需磁铁等其它复杂结构,故该发声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降低该发声装置的成本。其二,该发声装置利用输入信号造成该发声元件温度变化,从而使其周围气体介质迅速膨胀和收缩,进而发出声波,无需振膜,且故该发声元件组成的发声装置可在无磁的条件下工作。其三,由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小的热容和大的比表面积,且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相互相互缠绕、均匀分布,在输入信号后,根据信号强度(如电流强度)的变化,由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发声元件可均匀地加热周围的气体介质、迅速升降温、产生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并和周围气体介质进行快速热交换,使周围气体介质迅速膨胀和收缩,发出人耳可感知的声音,且所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较宽(1Hz~100kHz)、发声效果较好。另外,当该发声元件厚度比较小时,例如小于10微米,该发声元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故所形成的发声装置为透明发声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各种显示装置、手机显示屏的显示表面或油画等的表面作为节省空间的透明发声装置。其四,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故由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组成的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耐用性较好且自支撑效果较好,从而有利于制备由碳纳米管薄膜组成的各种形状、尺寸的发声装置,进而方便地应用于各种领域。其五,当所述支撑结构为一平面时,由于所述发声元件直接设置并贴合于该支撑结构的表面,故该发声元件可以承受强度较高的信号输入,从而具有较高的发声强度;当所述支撑结构为一V型、U型结构或一具有狭窄开口的腔体时,所述支撑结构增强所述发声装置的发声效果。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发声装置,其包括:
一信号输入装置;以及
一发声元件,该发声元件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元件至少部分设置在一支撑结构表面,该发声元件为一碳纳米管薄膜,该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电信号给该碳纳米管薄膜,通过该碳纳米管薄膜加热周围气体介质发出声波,所述支撑结构的材料具有绝热性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各向同性,均匀分布,无规则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缠绕,形成网络状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的厚度为0.5纳米~1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孔径小于10微米的微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0.5纳米~50纳米,所述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纳米~50纳米,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5纳米~50纳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元件直接设置并贴合于该支撑结构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材料为金刚石、玻璃、石英、塑料或树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一V型、U型结构或一具有狭窄开口的腔体,所述发声元件通过该支撑结构部分悬空设置,在所述发声元件至支撑结构之间形成一拢音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一立体结构,所述发声元件环绕所述支撑结构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两电极,该至少两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发声元件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电极进一步通过导线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包括多个电极,该多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发声元件电连接,且该多个电极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电极分别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的两端电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材料为金属、导电胶、金属性碳纳米管或铟锡氧化物。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导电粘结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两电极和发声元件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的信号包括交流电信号或音频电信号。
CN 200810067907 2008-04-28 2008-06-18 发声装置 Active CN101610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067907 CN101610443B (zh) 2008-06-18 2008-06-18 发声装置
EP09158698.2A EP2114088B1 (en) 2008-04-28 2009-04-24 Sound producing device
KR1020090036004A KR101217913B1 (ko) 2008-04-28 2009-04-24 음향발생장치
US12/387,089 US8068624B2 (en) 2008-04-28 2009-04-28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387,100 US8199938B2 (en) 2008-04-28 2009-04-28 Method of causing the thermoacoustic effect
US12/455,606 US8249279B2 (en) 2008-04-28 2009-06-04 Thermoacoustic device
JP2009145872A JP5107969B2 (ja) 2008-06-18 2009-06-18 熱音響装置
US12/459,053 US8073165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39 US8019098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46 US8050430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52 US8073164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38 US8019097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51 US8019100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40 US8073163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54 US8068625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041 US8019099B2 (en) 2008-04-28 2009-06-2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565 US8259966B2 (en) 2008-04-28 2009-07-02 Acoustic system
US12/459,564 US8068626B2 (en) 2008-04-28 2009-07-02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495 US8059841B2 (en) 2008-04-28 2009-07-02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459,543 US8050431B2 (en) 2008-04-28 2009-07-02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589,462 US8259967B2 (en) 2008-04-28 2009-10-22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590,258 US8452031B2 (en) 2008-04-28 2009-11-05 Ultrasonic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590,291 US8259968B2 (en) 2008-04-28 2009-11-05 Thermoacoustic device
US12/655,502 US8270639B2 (en) 2008-04-28 2009-12-31 Thermoacoust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810067907 CN101610443B (zh) 2008-06-18 2008-06-18 发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0443A CN101610443A (zh) 2009-12-23
CN101610443B true CN101610443B (zh) 2013-02-13

Family

ID=41483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067907 Active CN101610443B (zh) 2008-04-28 2008-06-18 发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07969B2 (zh)
CN (1) CN1016104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38998B1 (en) * 2008-06-04 2019-11-06 Tsing Hua University Thermoacoustic device comprising a carbon nanotube structure
RU2719279C1 (ru) * 2019-02-26 2020-04-17 Автономная некоммерческ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колков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науки и технологий» (Сколков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науки и технологий) Термоакустический излучатель
CN113676797B (zh) * 2021-08-25 2024-03-01 福州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装置以及显示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4563A (zh) * 2008-04-28 2009-12-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8302B2 (ja) * 2001-11-20 2006-07-19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熱誘起圧力波発生装置
JP2005189322A (ja) * 2003-12-24 2005-07-1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33601A (ja) * 2004-05-20 2005-12-02 Norimoto Sato スピーカー・ユニット駆動負帰還増幅器
EP1916870B1 (en) * 2005-10-26 2010-11-2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Pressure wave genera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4968854B2 (ja) * 2006-02-28 2012-07-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集合体、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及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01600139B (zh) * 2008-06-04 2013-02-13 清华大学 发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4563A (zh) * 2008-04-28 2009-12-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85299A 2003.10.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0443A (zh) 2009-12-23
JP5107969B2 (ja) 2012-12-26
JP2010004535A (ja) 201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4563B (zh) 发声装置
CN101600140B (zh) 发声装置
CN101715155B (zh) 耳机
CN101656907B (zh) 音箱
CN101715160B (zh) 柔性发声装置及发声旗帜
CN101820571B (zh) 扬声器系统
CN101600141B (zh) 发声装置
CN101600139B (zh) 发声装置
CN101610443B (zh) 发声装置
KR101217913B1 (ko) 음향발생장치
CN101610442B (zh) 发声装置
CN101610444B (zh) 发声装置
CN101610445B (zh) 发声装置
JP5356992B2 (ja) 熱音響装置
TW201002095A (en) Acoust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