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3934B -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 Google Patents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3934B
CN101603934B CN200910159756XA CN200910159756A CN101603934B CN 101603934 B CN101603934 B CN 101603934B CN 200910159756X A CN200910159756X A CN 200910159756XA CN 200910159756 A CN200910159756 A CN 200910159756A CN 101603934 B CN101603934 B CN 101603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ng
cavity
bucket
lid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97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3934A (zh
Inventor
朱先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und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朱先德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朱先德 filed Critical 朱先德
Priority to CN20091015975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039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03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3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39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ging For Living Organisms, Food Or Medicinal Products That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它包括内桶、外桶以及设置于内桶和外桶部的桶盖,内桶置于外桶中,外桶的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形成装有介质的外桶腔体,内桶和外桶之间设有空气夹层,桶盖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桶盖隔板将桶盖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与循环供给装置组成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循环供给装置包括控温装置和驱动装置。本发明能够地保持桶盖和外桶内温度的恒定性,给内桶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外界环境,从而提高仪器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缩短测试时间,提高测试精确度。

Description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 
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06年3月29日 
申请号为:200610031416.5 
发明名称为: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煤炭、石油化工或电力行业中用来测定煤、油或其它发热物质发热量的测量仪器,特指一种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来测定物质发热量的测量仪器一般都由内桶、外桶以及设置于内桶顶部的桶盖组成,其中内桶设置于外桶中;测试时,将测试样品的氧弹放置于内桶中,与点火电极相连,到规定的时间通电点火,让样品充分燃烧。为保证准确地测定物质的发热量,外桶及内桶与氧弹的温度必须保持一致,当外桶外部的环境温度维持恒定不变,且外桶温度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时,该仪器测热体系的热容量应该确定的,从而可以获得再现性和准确性都不错的测试结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长期保证环境温度稳定是不现实的,环境温度的上升或下降会使外桶吸热或放热。由于吸热和放热性质不同,而且每次的激烈程度不确定,过程漫长,在此过程中,即使外桶温度读数相同,仪器热容量也可能相差很大,导致测试结果准确性降低,再现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持桶盖以及外桶内温度恒定,给内桶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外界环境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从而提高仪器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缩短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精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它包括内桶、外桶以及设置于内桶和外桶顶部的桶盖,内桶置于外桶中,外桶的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形成装有介质的外桶腔体,内桶和外桶之间设有空气夹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桶盖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桶盖隔板将桶盖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与循环供给装置组成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所述循环供给装置包括控温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盖隔板平行布置于桶盖内,所述盖隔板与桶盖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或盖隔板与桶盖的内侧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各个所述盖腔体连通的位置不一致,使得上述介质在盖腔体中产生自流搅拌。
所述驱动装置的出口端通过控温装置与桶盖相连通,驱动装置的入口端与外桶腔体连通,桶盖与外桶腔体保持连通。 
所述驱动装置的出口端通过控温装置分别与桶盖和外桶腔体的入口端相连通,驱动装置的入口端分别与外桶腔体和桶盖出口端连通。 
所述外桶腔体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该外桶隔板将外桶腔体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腔体。 
所述内桶内设置有一波轮,所述波轮与电机相连,所述波轮的上方装设有叶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该控温装置能够利用桶盖的腔体设计配合循环供给装置,使桶盖以及循环供给装置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同时利用介质循环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介质可根据需要按一定方向循环,从而使整个循环系统中温度均恒稳定,有效地增强桶盖内温度的稳定性,通过自流的特性也使循环系统内各处的温度长期保持一致,减小外界环境温度对桶盖内以及整个循环系统中温度的影响,最终为内桶内恒定的工作环境创造了最佳的条件,提高了仪器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缩短了测试时间; 
2、本发明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在外桶腔体内同样也设计成腔体状,配合循环供给装置,使具有一定温度的介质在外桶腔体内循环流动,且介质循环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介质可根据需要按一定方向循环,从而使整个循环系统的温度均恒稳定,有效地增强外桶和桶盖内温度的稳定性,通过自流的特性也使循环系统内各处的温度长期保持一致,最终给内桶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外界环境,使得测试结果准确度高、精度高,且再现性强,也使得本发明的量热仪适用范围更广,特殊工况下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3、本发明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在外桶与桶盖之间设有全密封层,并在空气夹层与桶盖之间设有半密封层,从而保证了该量热仪工作环境的稳定,也使工作环境的温度相对恒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量热仪的测量精度; 
4、本发明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在内桶内设置有一波轮,并在波轮的上方设置有与其呈一定角度的叶片,通过该叶片的设置,可以扩大波轮搅拌的工作范围,特别是在深度方向上对整个内桶内的介质实施均匀搅拌;利用波轮在电机驱动下对内桶内的介质进行的搅拌作业,保证了内桶内各处的介质温度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在不同水位上介质温度不同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量热仪的测量精度,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测量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机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D-D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E-E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F-F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G-G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H-H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I-I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J-J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K-K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L-L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内桶               2、外桶 
21、内侧壁            22、外侧壁 
23、外桶腔体          201、次腔体 
202、外桶介质入口     203、外桶介质出口 
204、第三中间隔板     205、第四中间隔板 
3、桶盖               31、盖隔板 
301、盖腔体           302、盖介质入口 
303、盖介质出口       304、第一中间隔板 
305、第二中间隔板     4、空气夹层 
5、外桶隔板           6、循环供给装置 
61、驱动装置          62、控温装置 
63、转换开关          64、介质入口 
7、全密封层        8、半密封层 
9、外桶测温探头    10、内桶测温探头 
11、介质出口       12、叶片 
13、波轮           14、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它包括内桶1、外桶2以及设置于内桶1和外桶2顶部的桶盖3,内桶1置于外桶2中,外桶2的外侧壁22与内侧壁21之间形成装有介质的外桶腔体23,该介质可以为水、油等液态物质或者为其他气态流体;内桶1和外桶2之间设有空气夹层4,桶盖3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桶盖隔板31将桶盖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与循环供给装置6组成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循环供给装置6包括控温装置62和驱动装置61。一种方式下,驱动装置61的出口端通过控温装置62与桶盖3相连通,驱动装置61的入口端与外桶2连通,桶盖3与外桶腔体23保持连通,这样外桶腔体23和桶盖3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循环供给装置6对整个循环系统进行控制。另一种方式下,驱动装置61的出口端通过控温装置62分别与桶盖3和外桶腔体23的入口端相连通,驱动装置61的入口端分别与外桶腔体23和桶盖3出口端连通,这样的话,桶盖3和外桶腔体23分别与循环供给装置6形成各自独立的循环水系,循环供给装置6分别对桶盖3和外桶腔体23进行控制。利用循环供给装置6中的控温装置62,可以使循环系统中介质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恒定范围内,同时桶盖3的腔体设计使桶盖3内的介质具备一定的搅拌性,最终使得测试结果准确度高、精度高,且再现性强。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外桶腔体23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该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从而使外桶腔体23内的介质也产生一定的自流搅拌,通过控温装置62对介质的控制使外桶2也能保持在恒温的范围内,同时为内桶1创造一个最佳的测试环境。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循环供给装置6进一步包括转换开关63并在外桶2上还开设有一介质出口11,驱动装置61与一介质入口64相连,当外桶2内需要补水时,则打开转换开关63,切断循环系统使介质从介质入口64输入。外桶2与桶盖3之间设有全密封层7,空气夹层4与桶盖3之间设有半密封层8,从而保证了该量热仪工作环境的稳定,也使内桶1和外桶2内的工作环境温度相对恒定,因此提高了量热仪的测量精度。在内桶1内设有内桶测温探头10,外桶腔体23内设有外桶测温探头9,通过内桶测温探头10和外桶测温探头9可以对工作环境的温度进行监测,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参见图19所示,本发明进一步在内桶1内设置有一波轮13,该波轮13与电机14相连。该波轮13的上方装设有叶片12,该叶片12与波轮13呈一定角度α,该α可以为90度,即波轮13与叶片12垂直。同时α也可以 满足以下关系式:D>l+2Lcosα;其中D为内桶1的直径,l与波轮13的水平长。在这个较佳的范围内,波轮13和叶片12的组合所产生的效果最佳。该波轮13通过电机14的带动能够对内桶1内的介质产生搅拌的作用,保证了内桶1内各处的介质温度保持一致,不会出现在不同水位上介质温度不同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量热仪的测量精度,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测量值。同时,为了满足波轮13对不同桶高和介质深度的工作,当内桶1的高度值与叶片12垂直高度值之比为2~6时,波轮13和叶片12的组合能够对内桶1内所有的介质进行充分的均匀搅拌,达到较佳的效果。 
其中,盖隔板31和外桶隔板5有很多种布置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盖隔板31沿着桶盖3中心线径向布置于桶盖3内,将桶盖3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顺着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个盖腔体301与最后一个盖腔体301之间设有第一中间隔板304,该第一中间隔板304将介质入口部分和介质出口部分完全分隔开来。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相连,而另有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底端相连,因此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盖腔体3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盖腔体301依次通过各个盖腔体301流至最后一个盖腔体3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盖腔体3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盖腔体3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桶盖3各处的温度更加趋于一致。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桶腔体23中也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该外桶隔板5布置方式与盖隔板31的布置方式一致,外桶隔板5沿着外桶2中心线径向布置于外桶腔体23中,顺着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个次腔体201与最后一个次腔体201之间设有第三中间隔板204,该第三中间隔板204将介质入口部分和介质出口部分完全分隔开来。其中,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顶端相连,而另有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底端相连,因此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次腔体2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次腔体201依次通过各个次腔体201流至最后一个次腔体2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次腔体2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次腔体2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次腔体2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外桶2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入口302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出水口相连,最后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出口303与外桶腔体23中第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外桶腔体23中最后一个次腔体201的外 桶介质出口203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进口相连。测试时,可先在内桶1内装好一定容量的介质,外桶腔体23内同样装好介质,然后开启驱动装置61和控温装置62,使介质控制到预定的温度后流入桶盖3内的盖腔体301中,盖腔体301之间用来使介质通过的间隙设计,使桶盖3内的介质具有搅拌性,同理,在外桶腔体23中,介质也具有搅拌性,这样的话能够使外桶腔体23和桶盖3内的介质保持恒定的温度且各个位置上的温度保持一致。最后将测试样品的氧弹氧弹放置于内桶1中,与点火电极相连,到规定的时间通电点火,让样品充分燃烧。介质在外桶腔体23中各次腔体201、桶盖3中各盖腔体301以及循环供给装置6形成的循环系统中循环,不但能保持外桶2内的介质温度恒定,还能保持桶盖3内介质温度恒定。如果循环系统中需要补充介质,则可打开转换开关63,切断循环系统,使新介质从介质入口64进入。如果需要将外桶2内的介质放出,则可通过外桶2的介质出口11将介质放出。 
实施例2: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盖隔板31沿着桶盖3中心线径向布置于桶盖3内,将桶盖3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顺着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个盖腔体301与最后一个盖腔体301之间设有第一中间隔板304,该第一中间隔板304将介质入口与介质出口完全分隔开来。其中,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内侧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而另有部分盖隔板31与相邻盖隔板31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盖腔体3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盖腔体301依次通过各个盖腔体301流至最后一个盖腔体3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盖腔体3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盖腔体3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桶盖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桶腔体23中也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该外桶隔板5布置方式与盖隔板31的布置方式一致,外桶隔板5沿着外桶2中心线沿着径向布置于外桶腔体23内,顺着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个次腔体201与最后一个次腔体201之间设有第三中间隔板204,该第三中间隔板204将介质入口部分和介质出口部分完全分隔开来。其中,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外侧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部分外桶隔板5与相邻外桶隔板5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次腔体2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次腔体201依次通过各个次腔体201流至最后一个次腔体2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次个腔体2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次腔体2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次腔体2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外桶2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入口302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出口相连,最后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 质出口303与外桶腔体23中第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进口202相连,外桶内腔体23中最后一个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出口203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进口相连。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盖隔板31平行布置于桶盖3内,将桶盖3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其中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相连,而另有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底端相连,因此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盖腔体3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盖腔体301依次通过各个盖腔体301流至最后一个盖腔体3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盖腔体3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盖腔体3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桶盖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桶腔体23中也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该外桶隔板5布置方式与盖隔板31的布置方式一致,外桶隔板5平行布置于外桶腔体23中,其中,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顶端相连,而另有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底端相连,因此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次腔体2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次腔体201依次通过各个次腔体201流至最后一个次腔体2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次腔体2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次腔体2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次腔体2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外桶腔体2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入口302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出口相连,最后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出口303与外桶腔体23中第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外桶腔体23中最后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出口203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进口相连。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盖隔板31平行布置于桶盖3内,将桶盖3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盖隔板31的一端与桶盖3的内侧壁相连,另一端则与桶盖3的内侧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这样使各个腔体3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盖腔体301依次通过各个盖腔体301流至最后一个盖腔体3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盖腔体3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盖腔体3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桶盖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桶2中也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该外桶隔板5布 置方式与盖隔板31的布置方式一致,外桶隔板5平行布置外桶腔体23中,其中,外桶隔板5的一端与外桶腔体23的内侧壁相连,另一端则与外桶腔体23的内侧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这样使各个次腔体2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次腔体201依次通过各个次腔体201流至最后一个次腔体2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次腔体2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次腔体2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次腔体2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外桶2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入口302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出口相连,最后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出口303与外桶腔体23中第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外桶腔体23中最后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出口203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进口相连。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盖隔板31沿着桶盖3中心线呈圆环状布置于桶盖3内,离中心线距离最大的盖隔板31和桶盖3内壁形成的盖腔体301与盖介质入口302相连,离中心线距离最小的盖隔板31形成的盖腔体301与盖介质出口303相连,其中,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相连,而另有部分盖隔板31与桶盖3的底端相连,因此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腔体3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盖腔体301依次通过各个盖腔体301流至最后一个盖腔体3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盖腔体3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盖腔体3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桶盖3各处的温度更加趋于一致。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桶腔体23中也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该外桶隔板5布置方式与盖隔板31的布置方式一致,外桶隔板5沿着外桶2中心线呈圆环状布置于外桶腔体23中,离中心线距离最大的外桶隔板5和外桶腔体23内壁形成的腔体201与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离中心线距离最小的外桶隔板5形成的次腔体201与外桶介质出口203相连,其中,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2的顶端相连,而另有部分外桶隔板5与外桶2的底端相连,因此外桶隔板5与外桶腔体2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次腔体2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介质能从第一个次腔体201依次通过各个次腔体201流至最后一个次腔体2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次腔体2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次腔体2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次腔体2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外桶内腔体2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本实施例中,顺着介质的流动方向,与盖介质入口302相连的第一个盖腔体301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出口相连,最后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出口303与外桶腔 体23中第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外桶腔体23中最后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出口203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进口相连。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盖隔板31沿着桶盖3中心线呈圆环状布置于桶盖3内,从桶盖3的内壁到离中心线距离最小的盖隔板31之间设有第二中间隔板305,每块盖隔板31与第二中间隔板305连接处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使各个腔体301之间依次相互连通。离中心线距离最大的盖隔板31和桶盖3内壁形成的盖腔体301与盖介质入口302相连,离中心线距离最小的盖隔板31形成的盖腔体301与盖介质出口303相连。介质能从第一个盖腔体301依次通过各个盖腔体301流至最后一个盖腔体3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盖腔体3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盖腔体3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桶盖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外桶腔体23中也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次腔体201,该外桶隔板5布置方式与盖隔板31的布置方式一致,外桶隔板5沿着外桶2中心线呈圆环状布置于外桶腔体23中,从外桶腔体23内壁到离中心线距离最小的外桶隔板5之间设有第四中间隔板205,每块外桶隔板5与第四中间隔板205连接处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离中心线距离最大的外桶隔板5和外桶腔体23内壁形成的腔体201与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离中心线距离最小的外桶隔板5形成的腔体201与外桶介质出口203相连。介质能从第一个次腔体201依次通过各个次腔体201流至最后一个次腔体20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次腔体2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因此介质在通过每个次腔体201时的速率、运动方向不一样,以及通过的体积大小也会不一样,因此会在次腔体201中产生一个自流搅拌,使外桶腔体23各处的温度趋于一致。本实施例中,介质顺着介质的流动方向,与盖介质入口302相连的第一个盖腔体301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出口相连,最后一个盖腔体301的盖介质出口303与外桶腔体23中第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入口202相连,外桶腔体23中最后一个次腔体201的外桶介质出口203与循环供给装置6中驱动装置61的进口相连。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盖隔板31和外桶隔板5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种类进行组合排列的,因此在本发明保护内的布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这几种有限的布置方式。而且,外桶2和桶盖3作为内桶1外环境的整体单元,在较佳的实施例中,可以将数个这种整体单元以阵列的方式依次相互嵌套形成一个较佳的方案,为提高仪器测试精度提供保障。 

Claims (6)

1.一种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它包括内桶(1)、外桶(2)以及设置于内桶(1)和外桶(2)顶部的桶盖(3),内桶(1)置于外桶(2)中,外桶(2)的外侧壁(22)与内侧壁(21)之间形成装有介质的外桶腔体(23),内桶(1)和外桶(2)之间设有空气夹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桶盖(3)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盖隔板(31)将桶盖(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盖腔体(301)与循环供给装置(6)组成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所述循环供给装置(6)包括控温装置(62)和驱动装置(61);所述盖隔板(31)平行布置于桶盖(3)内,所述盖隔板(31)与桶盖(3)的顶端内壁或底端内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或盖隔板(31)与桶盖(3)的内侧壁之间保持有允许介质通过的间隙;各个所述盖腔体(301)连通的位置不一致,使得上述介质在盖腔体(301)中产生自流搅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61)的出口端通过控温装置(62)与桶盖(3)相连通,驱动装置(61)的入口端与外桶腔体(23)连通,桶盖(3)与外桶腔体(23)保持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61)的出口端通过控温装置(62)分别与桶盖(3)和外桶腔体(23)的入口端相连通,驱动装置(61)的入口端分别与外桶腔体(23)和桶盖(3)出口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腔体(23)内设有一块或一块以上的外桶隔板(5),该外桶隔板(5)将外桶腔体(23)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腔体(20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1)的底部设置有一波轮(13),所述波轮(13)与电机(14)相连,所述波轮(13)的上方装设有叶片(1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1)的底部设置有一波轮(13),所述波轮(13)与电机(14)相连,所述波轮(13)的上方装设有叶片(12)。
CN200910159756XA 2006-03-29 2006-03-29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9756XA CN101603934B (zh) 2006-03-29 2006-03-29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9756XA CN101603934B (zh) 2006-03-29 2006-03-29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31416 Division CN1821759B (zh) 2006-03-29 2006-03-29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3934A CN101603934A (zh) 2009-12-16
CN101603934B true CN101603934B (zh) 2011-04-13

Family

ID=41469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975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934B (zh) 2006-03-29 2006-03-29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03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0443A (zh) * 2016-12-26 2017-05-31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热仪
CN113176298B (zh) * 2021-05-07 2023-05-26 郑州艾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煤炭质量检测用周边温控量热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3934A (zh) 200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9309C (zh) 两层式周边等温定温量热仪
CN109313100A (zh) 阀用耐压检查装置和其检查方法、以及氢气检测单元
CN101603934B (zh)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N1821759B (zh)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N100501390C (zh) 周边控温量热仪
CN102059163B (zh) 一种不带搅拌器的液体恒温槽
CN101819172B (zh)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N110208308A (zh) 用于研究气体水合物相变规律的系统及方法
CN100587482C (zh) 外桶带闭路循环管控温机构的量热仪
CN2874484Y (zh) 外桶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N1821761B (zh) 带循环管的周边等温量热仪
CN100389310C (zh) 外桶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N2886529Y (zh) 桶盖带闭路腔体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CN107271477A (zh) 一种测量含氢高温混合物状态方程的装置与方法
CN2874485Y (zh) 外桶带闭路循环管控温机构的量热仪
KR100643787B1 (ko) 증기/물 혼합 환경 재료의 마모 시험장치
CN1821760A (zh) 桶盖带闭路循环管控温机构的量热仪
CN2886527Y (zh) 带循环管的周边等温量热仪
US5590705A (en) Device for generating a hot air flow
GB2545924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s
CN2814365Y (zh) 一种外桶带螺旋搅拌的周边等温量热仪
CN100520323C (zh) 外桶带导流循环控温装置的量热仪
US9851264B2 (en) High-pressure colorimetric measurement cell
CN105136677B (zh) 固态粉状物质在溶液中溶解时间的检测装置
CN209513693U (zh) 一种用于煤粉发热量在线测量的量热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N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U XIANDE

Effective date: 201204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410125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TO: 410205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417

Address after: 410205 Changsha high tech Zone, Tongzi, west slope road, No. 558, No.

Patentee after: San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unan

Address before: Wangcheng City, Hunan province 410125 Changsha slope Xiangyi road Hunan San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u Xiande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HUNAN SUND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AN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UNA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10205 Changsha high tech Zone, Tongzi, west slope road, No. 558, No.

Patentee after: Hunan Sund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0205 Changsha high tech Zone, Tongzi, west slope road, No. 558, No.

Patentee before: San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una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