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6320B -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6320B
CN101596320B CN2009101322177A CN200910132217A CN101596320B CN 101596320 B CN101596320 B CN 101596320B CN 2009101322177 A CN2009101322177 A CN 2009101322177A CN 200910132217 A CN200910132217 A CN 200910132217A CN 101596320 B CN101596320 B CN 1015963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scellum esoderma
complex
esoderma inhibin
inhibin
seq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22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6320A (zh
Inventor
罗永章
韩庆
雷清新
常国栋
付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Protg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otg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Protgen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1322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6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6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6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6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6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肿瘤药物及含有这种药物的药物组合物和试剂盒,同时也公开了制备这种抗肿瘤药物的方法。本发明中的抗肿瘤药物具有体内代谢的稳定性,可用于治疗肿瘤或制备抗肿瘤药物。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1月20日,申请号为200610011247.9,发明名称为“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生物活性和代谢稳定性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和缓释制剂以及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提供含有这种血管内皮抑制素复合物和缓释制剂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含有这种血管内皮抑制素复合物的试剂盒。本发明还提供使用本发明中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复合物、缓释制剂、药物组合和试剂盒来预防、诊断、治疗肿瘤,及制备抗肿瘤药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新生血管形成是指新的毛细血管在原有的血管上的生成。肿瘤的生长和迁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将肿瘤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为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治疗方式(Folkman J.N Engl J Med 1971;285:1182-1186)。
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是胶原XVIII羧基端的一段分子量大小为20kDa的酶切产物。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Judah Folkman教授等人在血管内皮瘤细胞的培养基中发现此蛋白,它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体内血管生成的活性。进一步实验发现重组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抑制老鼠体内多种肿瘤的生长、转移,甚至能完全治愈肿瘤,而且不产生耐药性。其发挥活性的机理在于它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了肿瘤组织附近的新生血管的生成,使得肿瘤组织得不到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和氧气,最后停止生长或坏死(Folkman J.et al.Cell 1997;88:277-285;Folkman J.et al.Nature 1997;390:404-407)。通过基因工程制备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其临床试验表明它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在中国,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要适应症的临床试验表明它对于肿瘤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发明概述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相比于化学药具有毒副作用小,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为了达到最高的体内活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体内降解,通常蛋白药物采用静脉给药方式。但是对于分子量小的蛋白来说,通常静脉给药以后的体内半衰期很短。除了体内的蛋白降解过程以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小分子蛋白能够通过肾过滤的途径从体内很快的被消除。在血液中,水力半径超过白蛋白或是分子量大于约66,000道尔顿(66kDa)的蛋白通常可以稳定的保留在循环系统中。但是小分子却会通过肾小球过滤被很快的从血液中消除。所以,为了维持小分子量蛋白在血液中的有效治疗浓度,需要进行频繁的注射或点滴。这种治疗方式虽然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却给病人带来了严重的不便与痛苦,提高了用药成本,对某些药物长期的使用还有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免疫反应。
作为蛋白药物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同样存在半衰期短,体内清除率高的缺点。目前的临床用药手段主要为频繁的静脉注射或点滴,通常为每天给药,而且需要长期用药,这使得病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都比较大。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该蛋白的体内代谢特征,使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体内半衰期,甚至具有更高疗效,从而达到可以减少用药频率,降低用药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的目的。
用高分子聚合物对蛋白进行修饰,它是改变和控制药物的动力学特性如半衰期、免疫学特征、毒理特性的常用方法。用来修饰蛋白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好、无或弱免疫原性等特征。其中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蛋白修饰分子。聚乙二醇分子具有两亲性,既可以溶解于水,又可以溶解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在水溶液中有高溶解性等性质,是被包括美国FDA、中国SFDA在内的很多国家的药品管理机构批准的可用于药物制备的高分子。将蛋白质与亲水性的高分子如聚乙二醇偶联,可增加蛋白稳定性、减少非特异性吸附和抗原性。当偶联物达到一定分子量时,可大大降低肾脏的排除效率,是延长蛋白质药物体内半衰期的有效方法(Frokjaer S.et al.Nat.Rev.Drug Discov.2005Apr 4(4):298-306;Harris JM.et al.Nat.Rev.DrugDiscov.2003 Mar 2(3):214-21)。最初的聚乙二醇修饰都是以氨基作为反应位点,主要包括蛋白的N端α-氨基和赖氨酸残基侧链上的ε-氨基。这一类反应的产物是一个蛋白分子与一个或多个PEG分子偶联。对于赖氨酸残基侧链ε-氨基上的修饰也往往因为反应位点不特异而产生修饰后的同分异构体。目前,针对蛋白N端α-氨基和赖氨酸残基侧链ε-氨基的等电点差异,又新开发出了只针对蛋白N端修饰的聚乙二醇修饰试剂,使得修饰位点一致,修饰产物组成均一。另一种可用于聚乙二醇修饰的蛋白位点是半胱氨酸的巯基。由于巯基在蛋白中的数目通常少于氨基,所以这类修饰的位点更加特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现在可以在蛋白任何部位引入半胱氨酸作为特异的修饰位点。但是此类引入半胱氨酸作为修饰位点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对某些本身带有半胱氨酸的蛋白可能会造成二硫键的错配或无法复性。另外蛋白的羧基也是一种常用的修饰位点(Veronese FM et al.DrugDiscov.Today.2005 Nov 1;10(21):1451-8.)。聚乙二醇修饰技术已经成功地运用在许多蛋白类药物上,比较成功的包括:PEG-天冬酰胺酶(PEG-asparaginase)(Graham ML Adv.Drug Deliv.Rev.55,1293-1302 AvramisVassilios I.et al.WO9939732 and US6689762)、PEG-腺酐脱氨酶(PEG-adenosine deaminase)(Levy Y et al.J.Pediatr.113,312-317;Davis S et al.ClinExp.Immunol.46:649-652;Hershfield MS et al.N Engl J Med 316:589-596)和PEG-干扰素(PEG-interferon α2a、PEG-interferon α2b等)(BailonP et al.C.Bioconjug.Chem.12,195-202,Wang YS et al.Adv.Drug Deliv.Rev.54,547-570,Meng Xiantai et al.WO2005077421,Van Vlasselaer Peter et al.WO2004076474,Ballon Pascal Sebastlan et al.US2004030101,KarasiewiczRobert et al.EP0593868)等等。
其他代表性的高分子修饰剂有葡聚糖、聚蔗糖、淀粉、聚丙氨酸、乙二酸和丙二酸的共聚物、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1,3-乙二醇次甲基醚、乙烯和顺丁烯二酰肼的共聚物、多聚唾液酸、环糊精等。
将血液蛋白或其片段作为载体,与药用蛋白偶联或融合表达,从而起到增加蛋白分子量的目的,是另一种延长药用半衰期的方法。例如用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和目的蛋白偶联以延长其半衰期,例如将此方法用在Notch 1受体蛋白(Kitajewsky Jan et al.WO200511107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Gillies Stephen D et al.WO2005063808)、人生长激素(Kim Young Min et al.WO2005047337)等蛋白上。血浆白蛋白也是一种常用的偶联载体,可以运用在抗生素类,消炎类,抗氧化物等蛋白上(Ezrin Alan M et al.WO0117568,Otagiri Masaki et al.EP1571212)。
对于某些血液载体蛋白除了在体外将其与药物蛋白偶联在一起外,还可以先将蛋白药物在体外进行修饰,使之具有化学反应的活性或是对体内其他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在进入体内以后和血液某些成分进行反应,形成半衰期较长的大分子或是复合物。一个实例是将此技术运用在抗病毒的小肽分子anti-RSV上,将其修饰上带有马来酰亚胺的活性基团,它可以和血液蛋白或是细胞表面蛋白中的巯基反应(Bridon Dominique P et al.WO0069902)。另一个实例是利用酰化反应,在蛋白表面的氨基酸残基上引入脂肪酸,增加蛋白对体内白蛋白的亲和力,使得蛋白进入血液后可以和白蛋白形成较大的复合物,从而达到延长半衰期的目的,这一方法曾用于长效胰岛素上(Kurtzhals P et al.Biochem.J.(1995)312,725-731;Frokjaer S etal.Nat Rev Drug Discov.2005 Apr;4(4):298-306)。
另一种延长蛋白体内半衰期的方法是将蛋白做成缓释剂型。将蛋白药物放入一种药用载体中,使得蛋白从载体中缓慢释放,在体内维持一种稳定的药物浓度。常用的方法有水凝胶、微胶囊、微球、微型渗透泵、脂质体等(Peppas NA et al.Eur.J.Pharm.Biopharm.50,27-46(2000);Packhaeuser CBet al.Eur.J.Pharm.Biopharm.58,445-455(2004);Metselaar JM et al.MiniRev.Med.Chem.4,319-329(2002))。脂质体是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空球形态的超显微粒子。该双层膜由两亲分子多为磷脂构成并有水性的内腔。将亲水性的蛋白药物包裹在脂质体的内腔中,在体内缓慢释放,可以维持蛋白的血药浓度,达到增加半衰期的作用。一些实例包括用在神经生长因子(Hou Xinpu et al.CN1616087)、血红蛋白(Farmer Martha C et al.US4911929)等。
本发明结合现有的一些主要药物修饰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较长半衰期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产品,其在保持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的同时,比未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在代谢上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长的体内半衰期。本发明中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优选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涉及一种修饰物与血管内皮抑制素形成的复合物。血管内皮抑制素与修饰物通过共价键相连,或是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修饰物可以是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连接到血管内皮抑制素上的,也可以是通过融合表达的方式和血管内皮抑制素连接到一起的。优选的方案中这种修饰是位点特异性的,不会影响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生物活性,例如与受体的结合。该修饰产物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的活性但相比于未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在代谢上更稳定,具有更长的血液半衰期,可以作为抗新生血管生成或抗肿瘤的药物。用于修饰的分子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生物相容,能增加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血液半衰期的高分子聚合物、蛋白质分子或其片段、肽链、或者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化学物质。
这里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有它自己的生物活性,也可以没有生物活性。合适的聚合物包括,但不仅限于聚烯醇类化合物、聚醚类化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基酸、二乙烯基醚与马来酸酐的共聚物、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2-Hydroxypropyl)-methacrylamide)、多聚糖类、聚氧乙基多醇(polyoxyethylated polyol)、肝素或肝素片段、聚烃基乙二醇及其衍生物、聚烃基乙二醇及其衍生物的共聚物、聚乙烯基乙醚、聚羟乙基天冬酰胺(a,P-Poly((2-hydroxyethyl)-DL-aspartamide))、聚羧酸脂(polycarboxylates)、氧化乙烯和甲醛的共聚物(poly oxyethylene-oxymethylenes)、聚丙烯酰吗啉(polyacryloyl morpholines)、氨基化合物与氧化烯烃的共聚物、聚透明质酸、聚环氧化物(polyoxiranes)、乙二酸与丙二酸的共聚物、聚1,3-乙二醇次甲基醚、乙烯/顺丁烯二酰肼共聚物、多聚唾液酸、环糊精等。
上述的聚烯醇类化合物包括,但不仅限于聚乙二醇(包括单甲基聚乙二醇、单羟基聚乙二醇等)、聚乙烯醇、聚丙烯醇、聚丁烯醇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修饰物是聚乙二醇。一个更优选的方案中,聚乙二醇选用单甲基聚乙二醇。
上述的聚醚类化合物包括,但不仅限于聚烷撑二醇(HO((CH2)xO)nH)、聚丙二醇、聚氧化乙烯(HO((CH2)2O)nH)、聚乙烯醇((CH2CHOH)n)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
上述的聚氨基酸包括,但不仅限于同种氨基酸的聚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氨基酸的共聚物,例如:聚丙氨酸。
上述的多聚糖类包括,但不仅限于葡聚糖及葡聚糖衍生物如硫酸葡聚糖、纤维素及纤维素的衍生物(包括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淀粉及淀粉衍生物、聚蔗糖等。
这里适合用作修饰载体的蛋白分子优选天然存在的蛋白或是其片段,包括但不仅限于甲状腺结合蛋白(thyroxine-binding protein)、转甲状腺蛋白(transthyretin)、转铁蛋白(transferrin)、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以及它们的片段。上述的载体蛋白优选为人源的。上述蛋白的片段是指任何比该蛋白小但是保持了载体功能的部分。
血管内皮抑制素与上述修饰物直接或间接共价相连,直接连接指的是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某一个氨基酸和载体蛋白的某一氨基酸直接相连,可以通过肽键或二硫键。间接相连指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和载体蛋白通过一定的化学基团或几个基团的组合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涉及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其特征为一个血管内皮抑制素分子和一个或多个聚乙二醇分子偶联。偶联的位点是蛋白的N端α-氨基、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半胱氨酸的巯基、天冬氨酸残基侧链的羧基、谷氨酸残基侧链的羧基中的一种或是他们的组合。所有用于偶联的聚乙二醇分子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分叉的,分子量位于1,000到100,000道尔顿之间,优选5,000到40,000道尔顿。本发明中所述的聚乙二醇的分子量是指大约的平均的分子量。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用聚乙二醇特异的修饰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的α-氨基,形成单一位点修饰的产物。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涉及血管内皮抑制素和蛋白或肽链的偶联,其特征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一个或多个蛋白或肽链直接或间接相连,当与多个载体蛋白相连时,所选的载体蛋白之间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其中的载体蛋白优选天然存在的蛋白或是其片段。一个优选的方案中用于修饰的载体蛋白为人血清白蛋白或其片段。在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中的载体蛋白为人免疫球蛋白IgG的Fc片段。
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的修饰物为小分子或是小肽或是其他化合物,其特征为能使含有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具有和血液某些成分反应的能力或是和血液某些成分有较强的亲和力。一种具体化的产物是它具有一个反应活性的基团,可以和血液成分的氨基、羟基、巯基反应形成共价键。另一个具体化产物的活性基团是一个马来酰亚胺,它可以和血液蛋白,例如白蛋白中的巯基反应。另一个具体化产物是具有和血液某些成分,例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以与之形成一种更大的复合体。
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的复合物,是其他小分子或是小肽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是血管内皮抑制素被糖基化、磷酸化、酰基化等后的产物。其中修饰的位点可以是原来蛋白序列中存在的氨基酸,也可以是通过突变产生的氨基酸残基。该复合物虽然没有很大的分子量,但是因为修饰改变了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性质从而延长了其半衰期。
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涉及一种含有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它是由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其他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形成的具有特定组成的复合物分子,其中的修饰物可以是蛋白,小分子等。该复合物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并且在体内有比血管内皮抑制素更长的半衰期。
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涉及一种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缓释制剂,它是由血管内皮抑制素或上述的任一复合物和生物相容的物质形成的。该组合物中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仍然具有生物活性,但是却可以依靠该载体改变药物代谢特征达到延长体内保留时间的目的。所述的缓释制剂为但不仅限于微胶囊、水凝胶、微球、微型渗透泵、脂质体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或缓释制剂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形成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或缓释制剂和使用说明组成的试剂盒。
本文使用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对于以所用剂量和浓度与其接触的细胞或哺乳动物无毒的药用上可接受的载体、赋形剂、或稳定剂。通常生理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是含水的pH缓冲溶液。生理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的例子包括诸如磷酸盐、柠檬酸盐、和其他有机酸在内的缓冲液;包括抗坏血酸在内的抗氧化剂;低分子量(不超过10个残基)多肽;诸如血清白蛋白、明胶、或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诸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亲水性多聚体;诸如甘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精氨酸或赖氨酸等氨基酸;单糖、二糖和包括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等其他糖类;诸如EDTA等螯合剂;诸如甘露醇或山梨醇等糖醇;诸如钠等成盐反离子;和/或诸如
Figure G2009101322177D00071
聚乙二醇(PEG)、和
Figure G2009101322177D00072
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赋形剂优选是无菌的且一般不含不良物质。这些组合物可通过常规的熟知灭菌技术进行灭菌。
本发明还涉及到制备上述血管内皮抑制素产品的方法。特别的,制备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方法,即将活化的聚乙二醇与血管内皮抑制素混合,在适当的溶液、温度、pH、摩尔比下反应,并用阳离子柱或是分子筛纯化偶联产物。其中反应的pH优选pH 3-10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缓释制剂、药物组合物或试剂盒在预防、诊断或治疗肿瘤中的用途。本方法适合的癌症包括但不仅限于肺癌、神经内分泌瘤、结肠癌、骨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口腔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癌、食道癌、口腔癌、鼻咽癌、宫颈癌、肉瘤、肾癌、胆癌、恶性黑色素肿瘤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药物组合物或缓释制剂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缓释制剂、药物组合物或试剂盒在预防、诊断或治疗其他疾病和制备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疾病的特征为但不限于新生血管异常生成而导致人的组织或器官病变。
在上述的治疗肿瘤或其他疾病的用途中,其中的给药方式选自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透皮吸收、皮下包埋、肝动脉注射、口服、鼻粘膜给药、口腔粘膜给药、眼部给药、直肠给药、阴道给药或其他临床给药方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延长血管内皮抑制素半衰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将修饰物与血管内皮抑制素形成复合物的步骤和制备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缓释制剂的步骤。
实验表明,本发明中的一个产品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复合物,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鼠肿瘤生长的活性,与未修饰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相比,活性明显提高,并且体内药代学研究表明修饰产物能有效的减缓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延长体内半衰期。
本发明中提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除了特别说明以外,其来源可以是人,鼠,或其他哺乳动物,其中的优选方案是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发明中提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除特殊说明以外,包括野生型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即体内自然存在的形式,或是其具有活性的突变体、片段、异构体、衍生物等或是它们的组合。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来源可以是但不仅限于动物细胞表达的,也可以是从酵母或大肠肝菌中发酵纯化而来的。其中来源于动物细胞表达的野生型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来源于酵母表达的重组人血管抑制素具有SEQ ID NO.1的序列,或是在此序列的N端有10个氨基酸以内的增加或缺失;来源于大肠肝菌表达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SEQ ID NO.2的序列,但其N末端的Met在表达后有时会被部分删除。若此情况发生,N末端的Met删除后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将具有SEQ ID NO.1的序列。
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突变体指的是通过氨基酸的取代、缺失、增加而得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分子。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片段是指序列属于SEQ ID NO.1或SEQ ID NO.2的任何更小的部分,可以是但不限于通过酶切得到的,或是基因工程表达的,或是通过多肽合成的方法得到的。例如具有SEQ IDNO.3、SEQ ID NO.4、SEQ ID NO.5序列的片段曾被报道具有抑制小鼠实体瘤的活性(Cattaneo MG et al.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283(2003)230-236;Tjin Tham Sjin RM et al.Cancer Research(2005)65(9)3656-3663)。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异构体是指具有和野生型血管内皮抑制素相同的氨基酸序列或分子式,但是却有不一样的构象,包括蛋白二级或三级结构的不同或是局部氨基酸旋光性的改变,异构体的来源可以是天然存在的突变或是通过人为设计而得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衍生物是指在野生型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基础上进行修饰的产物,其中的修饰是指在蛋白上共价连接一个或多个其他小分子,例如磷酸分子、糖分子等,或是20个氨基酸以内的小肽链,连接位点可以是蛋白内的任意一个氨基酸。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可以是N端附加一段9个氨基酸组成的含有His-tag的肽链MGGSHHHHH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其具有SEQ ID NO.6的序列(Luo Yongzhang et al.US2004110671),当由大肠杆菌表达时其N末端的Met在表达后有时会被部分删除。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活性的突变体、片段、异构体、衍生物的组合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上述特征的变化的产物,例如但不仅限于片段的突变体、突变体的修饰产物等。
附图说明:
图1:显示野生型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
图2:显示一种大肠杆菌表达的野生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SEQ ID NO.2。这里N末端的Met在表达后有时会被部分删除。若此情况发生,N末端的Met删除后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将具有SEQ IDNO.1的序列。
图3:显示一种具有活性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片段的序列SEQ ID NO.3。
图4:显示一种具有活性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片段的序列SEQ ID NO.4。
图5:显示一种具有活性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片段的序列SEQ ID NO.5。
图6:显示一种具有活性的N端附加氨基酸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SEQ ID NO.6。这里N末端的Met在表达后有时会被部分删除。
图7:20kDa聚乙二醇与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的偶联。反应前后溶液用SDS-PAGE检测,泳道1: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泳道2:未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泳道3:蛋白分子量标准。
图8:20kDa聚乙二醇与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的偶联。修饰前后溶液用SDS-PAGE检测,泳道1:未修饰血管内皮抑制素;泳道2: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泳道3:蛋白分子量标准。
图9:20kDa聚乙二醇修饰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后用阳离子柱SP纯化。使用阳离子柱SP吸附蛋白,再用氯化钠梯度溶液洗脱,最后用还原SDS-PAGE检测纯化效果。泳道1:纯化前;泳道2:上样穿透的溶液;泳道3~10:分布收集的洗脱液。
图10:20kDa聚乙二醇修饰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后用阳离子柱SP纯化。使用阳离子柱SP吸附蛋白,再用氯化钠梯度溶液洗脱,最后用还原SDS-PAGE检测纯化效果。泳道1:纯化前;泳道2:上样穿透的溶液;泳道3~8:分布收集的洗脱液。
图11:40kDa聚乙二醇修饰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后用阳离子柱SP纯化。使用阳离子柱SP吸附蛋白,再用氯化钠梯度溶液洗脱,最后用还原SDS-PAGE检测纯化效果。泳道1:纯化前;泳道2:上样穿透的溶液;泳道3~10:分布收集的洗脱液。
图12: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产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活性。SEQ 2:具有SEQ ID NO.2的血管内皮抑制素;PEG-SEQ 2: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2的血管内皮抑制素;SEQ 6:具有SEQ ID NO.6的血管内皮抑制素;PEG-SEQ 6: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6的血管内皮抑制素。
图13: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产物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活性。SEQ 2:具有SEQ ID NO.2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天给药;PEG-SEQ 2-1: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天给药;PEG-SEQ 2-2: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NO.2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两天给药;PEG-SEQ 2-3: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三天给药;SEQ 6:具有SEQ ID NO.6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天给药;PEG-SEQ 6-1: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天给药;PEG-SEQ 6-2: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两天给药;PEG-SEQ 6-3: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每三天给药。
图14:20kDa聚乙二醇修饰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后用分子筛纯化。泳道1:上样;泳道2~10:分布收集的洗脱液。
图15:20kDa聚乙二醇修饰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后用阳离子柱CM纯化。泳道1:上样;泳道2:穿透;泳道3~8:分布收集的洗脱液。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的偶联。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透析到pH 5.5的30mM醋酸钠溶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波长下测量蛋白浓度,然后将浓度调节到2mg/ml。与20kDa的特异修饰蛋白N端的聚乙二醇偶联时,取20ml上述蛋白溶液(含蛋白40mg),加入20kDa聚乙二醇固体80mg,并室温搅拌,直到完全溶解,使得聚乙二醇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摩尔比为2∶1。加入还原剂CH3BNNa,浓度为20mM,并最后调节溶液的pH值为5。室温静置10小时以后大于80%的血管内皮抑制素被单一聚乙二醇修饰,即一个聚乙二醇与一个血管内皮抑制素分子偶联,并且偶联的位点是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的α-氨基,少量血管内皮抑制素会被非特异性的多位点修饰。这时反应液可直接用于上柱纯化。反应前后溶液电泳结果如附图7和8所示。
实施例2、20kDa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后用阳离子柱SP纯化。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用SP层析柱(Amersham)纯化。将反应后的混合液调节pH为6。层析柱用含有10mM磷酸盐,pH值为6.0的平衡缓冲液平衡后上样。上样后再用含有10mM磷酸盐,1M氯化钠,pH 6.0的洗脱缓冲液梯度洗脱,未反应的聚乙二醇由于带电荷极少,所以在穿透和冲洗的过程中出现,洗脱出峰的顺序为多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单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未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根据280nm的紫外检测可以收集不同的分离组分。纯化结果如附图9和10所示。
实施例3、4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的偶联。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透析到pH 5.5的30mM醋酸钠溶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波长下测量蛋白浓度,然后将浓度调节到2.5mg/ml.与40kDa的特异修饰蛋白N端的聚乙二醇偶联时,取20ml上述蛋白溶液(含蛋白40mg),加入40kDa聚乙二醇固体160mg,并室温搅拌,直到完全溶解,使得聚乙二醇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摩尔比为2∶1。加入还原剂CH3BNNa,浓度为20mM,并最后调节溶液的pH值为5。室温静置10小时以后大于80%的血管内皮抑制素被单一聚乙二醇修饰,即一个聚乙二醇与一个血管内皮抑制素分子偶联,并且偶联的位点是蛋白N端的α-氨基,少量血管内皮抑制素会被非特异性的多位点修饰。这时反应液可直接用于上柱纯化。
实施例4、40kDa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后用阳离子柱SP纯化。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40kDa聚乙二醇血管内皮抑制素偶联物用SP层析柱(Amersham)纯化。将反应后的混合液调节pH为6。层析柱用含有10mM磷酸盐,pH值为6.0的平衡缓冲液平衡后上样。上样后再用含有10mM磷酸盐,1M氯化钠,pH 6.0的洗脱缓冲液梯度洗脱,未反应的聚乙二醇由于带电荷极少,所以在穿透和冲洗的过程中出现,洗脱出峰的顺序为多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单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未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根据280nm的紫外检测可以收集不同的分离组分。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纯化结果如附图11所示,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纯化结果与SEQ ID NO.2序列的纯化结果类似,在此省略。
实施例5、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产物在血液中的长效效应。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测量聚乙二醇修饰和未修饰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来检验聚乙二醇修饰后的长效效益。选用6只25g左右体重的健康昆明种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只,分别尾静脉注射未修饰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产物,剂量为15mg/kg体重。按照2、10、30分钟、1、2、4、8、16、24、36、48、72小时的时间间隔尾静脉取血。收集血浆,用夹心法ELISA分别测血管内皮抑制素和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浓度。体内药代动力学显示20kD聚乙二醇修饰后,具有SEQ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从平均4.8小时增加到平均16小时。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经修饰以后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从平均7.5小时增加到平均16小时这表明偶联高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能有效的增加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体内代谢的半衰期,达到长效的目的。
实施例6、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产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活性。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案为将人血管内皮细胞(HMEC)在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然后饥饿细胞12小时。将细胞用胰酶消化以后,加入测细胞迁移的皿中,每孔细胞数10000个。迁移条件为DMEM培养基、1%血清、10ng/ml bFGF和双抗。对于加药组分别加入血管内皮抑制素和修饰后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浓度为30ug/ml。37℃培养8小时以后,取出小皿,用1%戊二醛固定细胞,刮掉膜上层的未迁移细胞,用苏木精对下层细胞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取相同大小视野数细胞数。同一块皿中选取三个不同视野,最后算出抑制率。结果显示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为42%,修饰后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达到90%。具有SEQ ID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为45%,修饰后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达到88%。以上结果表明经过聚乙二醇修饰后的血管内皮抑制素不仅保持而且还大大增强了生物活性。实验结果如图12所示。
实施例7、20kDa聚乙二醇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N端偶联的产物在小鼠肿瘤模型治疗中的活性。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 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实验观察了20kDa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小鼠S180肿瘤的体内抑制活性。实验材料选用20g体重的昆明小鼠,分别腋下接入S180肉瘤细胞,每只接入细胞数2×106个。第二天随机分组,每组8只,分别设定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血管内皮抑制素1.5mg/kg体重,每天给药)、三组给药组(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细胞1.5mg/kg体重,分别为每天,每两天,每三天给药)。分组后开始给药,给药方式为尾静脉注射。给药周期为10天,第11天处死小鼠,称瘤重,以抑瘤率来评价药效,计算方法为:抑瘤率=(阴性对照组瘤重-给药组瘤重)/阴性对照组瘤重×100%。对于具有SEQ ID NO.2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实验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的抑瘤率为34%,给药组每天,每两天,每三天给药的抑瘤率分别为:47%,53%,40%。对于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N端附加氨基酸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实验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的抑瘤率为40%,给药组每天,每两天,每三天给药的抑瘤率分别为:45%,57%,50%。表明修饰后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体内的抑瘤活性,而且由于其体内代谢速度减慢,使得药效优于未修饰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并且在延长给药间隔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药效优于未修饰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实验结果如图13所示。
实施例8、20kDa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透析到pH 7.8的30mM磷酸缓冲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波长下测量蛋白浓度,然后将浓度调节到2mg/ml.加入20kDa的修饰赖氨酸残基侧链ε-氨基的聚乙二醇分子,使得聚乙二醇分子与蛋白的摩尔比分别为8∶1。室温放置。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被较快的修饰,30分钟以后80%的血管内皮抑制剂能被修饰,随着反应时间增长,修饰物产量增多,但反应速度在1小时以后减慢。反应产物主要有单分子聚乙二醇修饰和多分子聚乙二醇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这时反应液可直接用于上柱纯化。
实施例9、20kDa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后用分子筛纯化。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20kDa聚乙二醇血管内皮抑制素偶联物用分子筛纯化。将反应后的混合液调节pH为7.4。层析柱用含有20mM磷酸盐,100mM氯化钠,pH值为7.4的平衡缓冲液平衡后上样。根据280nm的紫外检测可以收集不同的分离组分。具有SEQ IDNO.6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修饰产物的纯化结果如附图14所示。
实施例10、20kDa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后用离子柱纯化。
本实施例涉及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包括具有SEQ ID NO.2和SEQID NO.6序列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体实施方式为将20kDa聚乙二醇血管内皮抑制素偶联物用CM层析柱纯化。将反应后的混合液调节pH为6.5。层析柱用含有10mM磷酸盐,pH值为6.5的平衡缓冲液平衡后上样。上样后再用含有10mM磷酸盐,1M氯化钠,pH 6.5的洗脱缓冲液梯度洗脱。未反应的聚乙二醇由于带电荷极少,所以在穿透和冲洗的过程中出现,洗脱出峰的顺序为多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单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未修饰的血管内皮抑制素。根据280nm的紫外检测可以收集不同的分离组分。具有SEQ ID NO.6序列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修饰产物的纯化结果如附图15所示。
序列表
<160>6
<170>PatentIn version 3.3
<210>1
<211>183
<212>PRT
<213>人(Homo sapiens)
<400>1
His Ser His Arg Asp Phe Gln Pro Val Leu His Leu Val Ala Leu Asn
1               5                   10                  15
Ser Pro Leu Ser Gly Gly Met Arg Gly Ile Arg Gly Ala Asp Phe Gln
            20                  25                  30
Cys Phe Gln Gln Ala Arg Ala Val Gly Leu Ala Gly Thr Phe Arg Ala
        35                  40                  45
Phe Leu Ser Ser Arg Leu Gln Asp Leu Tyr Ser Ile Val Arg Arg Ala
    50                  55                  60
Asp Arg Ala Ala Val Pro Ile Val Asn Leu Lys Asp Glu Leu Leu Phe
65                  70                  75                  80
Pro Ser Trp Glu Ala Leu Phe Ser Gly Ser Glu Gly Pro Leu Lys Pro
                85                  90                  95
Gly Ala Arg Ile Phe Ser Phe Asp Gly Lys Asp Val Leu Arg His Pro
            100                 105                 110
Thr Trp Pro Gln Lys Ser Val Trp His Gly Ser Asp Pro Asn Gly Arg
        115                 120                 125
Arg Leu Thr Glu Ser Tyr Cys Glu Thr Trp Arg Thr Glu Ala Pro Ser
    130                 135                 140
Ala Thr Gly Gln Ala Ser Ser Leu Leu Gly Gly Arg Leu Leu Gly Gln
145                 150                 155                 160
Ser Ala Ala Ser Cys His His Ala Tyr Ile Val Leu Cys Ile Glu Asn
                165                 170                 175
Ser Phe Met Thr Ala Ser Lys
            180
<210>2
<211>184
<212>PRT
<213>人(Homo sapiens)
<400>2
Met His Ser His Arg Asp Phe Gln Pro Val Leu His Leu Val Ala Leu
1               5                   10                  15
Asn Ser Pro Leu Ser Gly Gly Met Arg Gly Ile Arg Gly Ala Asp Phe
            20                  25                  30
Gln Cys Phe Gln Gln Ala Arg Ala Val Gly Leu Ala Gly Thr Phe Arg
        35                  40                  45
Ala Phe Leu Ser Ser Arg Leu Gln Asp Leu Tyr Ser Ile Val Arg Arg
    50                  55                  60
Ala Asp Arg Ala Ala Val Pro Ile Val Asn Leu Lys Asp Glu Leu Leu
65                  70                  75                  80
Phe Pro Ser Trp Glu Ala Leu Phe Ser Gly Ser Glu Gly Pro Leu Lys
                85                  90                  95
Pro Gly Ala Arg Ile Phe Ser Phe Asp Gly Lys Asp Val Leu Arg His
            100                 105                 110
Pro Thr Trp Pro Gln Lys Ser Val Trp His Gly Ser Asp Pro Asn Gly
        115                 120                 125
Arg Arg Leu Thr Glu Ser Tyr Cys Glu Thr Trp Arg Thr Glu Ala Pro
    130                 135                 140
Ser Ala Thr Gly Gln Ala Ser Ser Leu Leu Gly Gly Arg Leu Leu Gly
145                 150                 155                 160
Gln Ser Ala Ala Ser Cys His His Ala Tyr Ile Val Leu Cys Ile Glu
                165                 170                 175
Asn Ser Phe Met Thr Ala Ser Lys
            180
<210>3
<211>44
<212>PRT
<213>人(Homo sapiens)
<400>3
Phe Gln Pro Val Leu His Leu Val Ala Leu Asn Ser Pro Leu Ser Gly
1               5                   10                  15
Gly Met Arg Gly Ile Arg Gly Ala Asp Phe Gln Cys Phe Gln Gln Ala
            20                  25                  30
Arg Ala Val Gly Leu Ala Gly Thr Phe Arg Ala Phe
        35                  40
<210>4
<211>45
<212>PRT
<213>人(Homo sapiens)
<400>4
Tyr Cys Glu Thr Trp Arg Thr Glu Ala Pro Ser Ala Thr Gly Gln Ala
1               5                   10                  15
Ser Ser Leu Leu Gly Gly Arg Leu Leu Gly Gln Se rAla Ala Ser Cys
            20                  25                  30
His His Ala Tyr Ile Val Leu Cys Ile Glu Asn Ser Phe
        35                  40                  45
<210>5
<211>27
<212>PRT
<213>人(Homo sapiens)
<400>5
His Ser His Arg Asp Phe Gln Pro Val Leu His Leu Val Ala Leu Asn
1               5                   10                  15
Ser Pro Leu Ser Gly Gly Met Arg Gly Ile Arg
            20                  25
<210>6
<211>192
<212>PRT
<213>人(Homo sapiens)
<400>6
Met Gly Gly Ser His His His His His His Ser His Arg Asp Phe Gln
1               5                   10                  15
Pro Val Leu His Leu Val Ala Leu Asn Ser Pro Leu Ser Gly Gly Met
            20                  25                  30
Arg Gly Ile Arg Gly Ala Asp Phe Gln Cys Phe Gln Gln Ala Arg Ala
        35                  40                  45
Val Gly Leu Ala Gly Thr Phe Arg Ala Phe Leu Ser Ser Arg Leu Gln
    50                  55                  60
Asp Leu Tyr Ser Ile Val Arg Arg Ala Asp Arg Ala Ala Val Pro Ile
65                  70                  75                  80
Val Asn Leu Lys Asp Glu Leu Leu Phe Pro Ser Trp Glu Ala Leu Phe
                85                  90                  95
Ser Gly Ser Glu Gly Pro Leu Lys Pro Gly Ala Arg Ile Phe Ser Phe
            100                 105                 110
Asp Gly Lys Asp Val Leu Arg His Pro Thr Trp Pro Gln Lys Ser Val
        115                 120                 125
Trp His Gly Ser Asp Pro Asn Gly Arg Arg Leu Thr Glu Ser Tyr Cys
    130                 135                 140
Glu Thr Trp Arg Thr Glu Ala Pro Ser Ala Thr Gly Gln Ala Ser Ser
145                 150                 155                 160
Leu Leu Gly Gly Arg Leu Leu Gly Gln Ser Ala Ala Ser Cys His His
                165                 170                 175
Ala Tyr Ile Val Leu Cys Ile Glu Asn Ser Phe Met Thr Ala Ser Lys
            180                 185                 190

Claims (28)

1.一种聚乙二醇与血管内皮抑制素通过共价键偶联形成的复合物,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与聚乙二醇偶联的位点是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所述复合物具有比血管内皮抑制素更长的体内半衰期。
2.权利要求1的复合物,所述聚乙二醇是单甲基聚乙二醇。
3.权利要求1或2的复合物,其特征为一个血管内皮抑制素分子和一个或多个聚乙二醇分子偶联。
4.权利要求3的复合物,其特征为偶联的位点是野生型血管内皮抑制素75、95、106、117、183位的赖氨酸残基侧链上的ε-氨基或其组合。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复合物,所述聚乙二醇分子是线性的或是分叉的。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复合物,所述聚乙二醇分子的平均分子量位于1,000到100,000道尔顿之间。
7.权利要求6的复合物,所述聚乙二醇分子的平均分子量位于5,000到40,000道尔顿之间。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的复合物和生物相容的物质形成的缓释制剂。
9.权利要求8的缓释制剂,所述的缓释制剂选自微胶囊、水凝胶、微球、微型渗透泵或脂质体。
10.权利要求1-7任一项中的复合物以及权利要求8或9的缓释制剂,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是人、鼠、或其他哺乳动物来源的。
11.权利要求1-7任一项中的复合物以及权利要求8或9的缓释制剂,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是野生型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其天然形式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
12.权利要求1-7任一项中的复合物以及权利要求8或9的缓释制剂,其中所述血管内皮抑制素当由大肠肝菌表达时,其野生型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SEQ ID NO.2的序列,其中N末端的Met在大肠肝菌表达时被部分删除。
13.权利要求1-7任一项中的复合物以及权利要求8或9的缓释制剂,其中聚乙二醇偶联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具有活性的片段或衍生物。
14.权利要求13中的复合物或缓释制剂,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片段是具有SEQ ID NO.3、SEQ ID NO.4、或SEQ ID NO.5序列的肽链。
15.权利要求13中的复合物或缓释制剂,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衍生物是在野生型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或C端附加一段长度为1-15个氨基酸的肽链形成的。
16.权利要求15中的复合物或缓释制剂,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衍生物是在野生型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N端附加一段9个氦基酸组成的含有His-tag的肽链MGGSHHHHH,该衍生物具有SEQ ID No.6的序列,当由大肠杆菌表达时其N末端的Met被部分删除。
17.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或缓释制剂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形成的药物组合物。
18.一种试剂盒,其包含权利要求1-17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缓释制剂或药物组合物和使用说明。
19.制备权利要求1-7中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的方法,其特征是用活化的聚乙二醇与血管内皮抑制素混合,在适当的溶液、温度、pH、摩尔比下反应。
20.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pH为pH 3-10。
21.制备权利要求1-7中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偶联产物用阳离子柱纯化。
22.制备权利要求1-7中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将偶联产物用分子筛纯化。
23.权利要求1-7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用途。
24.权利要求23的用途,所述肿瘤选自肺癌、神经内分泌瘤、结肠癌、骨癌、肝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淋巴癌、食道癌、口腔癌、鼻咽癌、宫颈癌、肉瘤、肾癌、胆癌、恶性黑色素肿瘤。
25.权利要求1-7的含有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复合物在制备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特征为新生血管异常生成而导致人的组织或器官病变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26.权利要求23-25的用途,其中所述药物的给药方式选自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包埋、透皮吸收、肝动脉注射、口服、鼻粘膜给药、口腔粘膜给药、眼部给药、直肠给药、阴道给药。
27.权利要求26的用途,其中所述药物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
28.一种延长血管内皮抑制素半衰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将聚乙二醇与血管内皮抑制素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复合物的步骤,其中血管内皮抑制素与聚乙二醇偶联的位点是血管内皮抑制素的赖氨酸残基侧链的ε-氨基。
CN2009101322177A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01596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22177A CN101596320B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322177A CN101596320B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112479A Division CN100475270C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6320A CN101596320A (zh) 2009-12-09
CN101596320B true CN101596320B (zh) 2013-01-09

Family

ID=41418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22177A Active CN101596320B (zh) 2006-01-20 2006-01-20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63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2745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包含免疫球蛋白Fc片段的长效人内皮抑素
JP2018501195A (ja) * 2014-11-03 2018-01-18 清華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脂肪細胞分化およびインスリン抵抗性を阻害するための薬物
WO2018086603A1 (zh) * 2016-11-10 2018-05-17 北京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聚乙二醇化血管内皮抑制素类似物及其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59A (zh) * 1994-04-05 1995-11-08 北京医科大学 内皮素配体和基因调节序列介导的特异性基因转移技术
US20010051351A1 (en) * 2000-03-27 2001-12-13 Racis Stanley Paul Antigen-specific immune complex-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59A (zh) * 1994-04-05 1995-11-08 北京医科大学 内皮素配体和基因调节序列介导的特异性基因转移技术
US20010051351A1 (en) * 2000-03-27 2001-12-13 Racis Stanley Paul Antigen-specific immune complex-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6320A (zh)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5270C (zh)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CN101219219B (zh) 包含血管抑素或其片段的复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1002945B (zh) 一种用于肿瘤治疗的新型复合物
JP7140454B2 (ja) ペグ化エンドスタチン類似体およびその適用
CN101596320B (zh)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CN101544696A (zh) 含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809038A (zh) 双链聚乙二醇修饰的生长激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083681A (zh) 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其应用
CN104758945B (zh) 一种pH响应的溶栓药物靶向纳米凝胶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AU2012203658B2 (en) Complexes comprising angiostatin and its fragments, preparation preparing methods and uses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

Assignee: Beijing Pro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Progi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799000017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dicine for treating tumor, and its application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9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7051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