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5427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5427B
CN101595427B CN200780049619XA CN200780049619A CN101595427B CN 101595427 B CN101595427 B CN 101595427B CN 200780049619X A CN200780049619X A CN 200780049619XA CN 200780049619 A CN200780049619 A CN 200780049619A CN 101595427 B CN101595427 B CN 1015954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area
voltage
zone
crystal ind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96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5427A (zh
Inventor
小川胜也
藤冈和巧
古川智朗
齐藤全亮
本乡弘毅
双松章浩
油崎和行
冈孝裕
夏目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95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5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5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54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71Cells with varying thickness of the liquid crystal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难以产生灰度等级反转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半透过型或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具有一对基板和在该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在所述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的液晶层厚的第一区域、和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第二区域。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期待在外光入射的环境下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活用薄型轻量和低消耗电力这样的优点,在监视器、投影仪、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信息终端(PDA)等的电子设备中广为利用。作为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种类,已知有透过型、反射型和半透过型(反射透过两用型)等。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将来自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等的背面侧的光导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并射出到外部,由此进行显示。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将来自周围和前光源的前面侧(观察面侧)的光导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并反射,由此进行显示。相对于这些液晶显示装置,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室内等比较昏暗的环境下,进行利用来自背面侧的光的透过显示,在屋外等比较明亮的环境下,进行利用来自前面侧的光的反射显示。即,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兼有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在明亮环境下的优异的可视性和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在昏暗环境下的优异的可视性。
但是,在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像透过型或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那样液晶层厚(单元间隙)为一定的情况下,即在有助于透过显示的区域(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和有助于反射显示的区域(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相同的情况下,反射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和透过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电压-透过亮度特性)不同。具体而言,在进行透过显示时,来自背面侧的光,在入射液晶显示面板后到射出为止仅一次通过液晶层,相对于此,在进行反射显示时,来自前面侧的光在入射液晶显示面板后到射出为止两次通过液晶层,因此电压-反射亮度特性与电压-透过亮度特性相比变得陡峭。结果,通过在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分割像素电极,只要不以不同的电压驱动透过区域的液晶和反射区域的液晶,就会产生透过率的降低、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的现象。
因此,提案有通过在单元内设置构造物,使得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成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大致1/2,进行所谓的多间隙化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方法,能够使电压-透过亮度特性和电压-反射亮度特性一致,能够以相同的电压驱动透过区域的液晶和反射区域的液晶。但是,由于另外需要用于进行多间隙化的工艺,所以在招致成本上升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对此,还提案有采用不进行多间隙化,使作为取向控制单元的凸状部的占有面积和设置在像素电极上的狭缝状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在反射区域中比在透过区域中大的结构,由此利用由凸状部引起的电压降低,使电压-反射率亮度特性接近电压-透过率亮度特性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和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95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89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060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2和3的方法,由于由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反转现象引起的灰度等级反转变得更显著,所以根据制造时的偏差等,在液晶层厚偏向厚的方向的情况下,在反射显示品质上容易发生不良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难以发生灰度等级反转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对具有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各种研讨后,着眼于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相同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反射区域的构造和透过区域的构造,除了反射膜的有无以外相互相同,所以作为该反射膜如果使用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辅助电容配线、源极配线、栅极配线等配线,与这些一起形成的金属部件等),则不需要追加用于形成反射区域的专用工艺。但是,在反射区域中,由于显示所使用的光两次通过液晶层,所以有助于显示的液晶层的延迟(以下也称为“有效延迟”)成为透过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的两倍。因而,在上述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反射显示的亮度在使施加电压从0V增加时当超过亮度开始变化的电压(以下也称为“第一极小电压”),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大而单调地增加,但是在比透过显示的亮度变为最大的施加电压低的施加电压时迎来极大,之后,产生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大反射显示的亮度单调地减少的反转现象,结果,液晶显示装置在反射显示时引起所谓的灰度等级反转。
因此,对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的构造进行了专攻研讨后,着眼于在反射区域内设置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区域。由于该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有效延迟超过透过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的两倍,所以发现该区域的亮度在比透过显示的亮度变为最大的施加电压低的施加电压的范围内迎接至少两次极大。即,发现该区域在比透过显示的亮度变为最大的施加电压低的施加电压的范围内,能够得到两个以上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亮度单调增加的部分。
因此,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具有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相同的液晶层厚的区域(以下也称为“第一区域”),并且设置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区域(以下也称为“第二区域”),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中的单调减少部分,因此能够增大反射显示的亮度(反射区域整体的亮度)成为极大的施加电压,结果,发现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
此外,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设置具有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的区域(以下也称为“第三区域”),第三区域的亮度以比第一区域的亮度迎来极大的施加电压大的施加电压迎接极大,因此不仅能够使用第二区域中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而且也能够使用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的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中的亮度的单调减少部分,结果发现能够更容易地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
进而,对于第一区域,使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第一区域的构造除了反射膜的有无之外与透过区域的构造相同,因此利用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作为反射显示用的反射膜,由此发现不追加专用工艺就能够形成第一区域。对于第二区域,通过利用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作为反射显示用的反射膜,并且作为使第二区域的液晶层厚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方法,利用在像素电极下的绝缘膜(层间绝缘膜等)设置的现有的开口(贯通绝缘膜的开口)、与该现有的开口一起设置的凹陷(不贯通绝缘膜,但使该绝缘膜的液晶层侧表面凹陷),发现不追加专用工艺就能够形成第二区域。对于第三区域,通过利用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作为反射显示用的反射膜,并且作为使第三区域的液晶层厚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方法,仅在第三区域设置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除了该突起物的有无之外使第三区域的构造设置成与第一区域的构造相同,发现不追加专用工艺就能够形成第三区域。即,发现能够提供一种相对于现有的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不追加专用工艺就能够简单地制造,并且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的液晶显示装置。
而且,还发现本发明的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的效果,从理论上来说,不仅在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具有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相同的液晶层厚的情况下,在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未满1倍的液晶层厚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得到,而且不仅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同样能够得到,从而想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课题,实现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在上述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的液晶层厚的第一区域、和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第二区域。
以下详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具有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通过使一对或一个基板上设置的一对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变化,使各像素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变化,从而进行显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像素电极”是指为了驱动液晶而设的电极。作为一对像素电极分别设置在一对基板上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列举扭曲向列(TN)模式(在无电压施加时以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基板面大致平行且在一对基板间连续扭转规定的角度(扭转角)的方式取向,在施加电压的状态下以长轴与电场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再排列,由此进行显示的方式)、垂直取向(VA)模式(在无电压施加时液晶分子与基板面大致垂直地取向,在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液晶分子倒下,由此进行显示的方式)、OCB(Optically CompensatedBirefringence:光学补偿双折射)模式(在液晶的厚度方向上提供光学互补的取向构造(弯曲取向),并且使用相位差膜进行三维的光学补偿的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等。作为一对像素电极在一个基板上两方都设置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列举面内开关(IPS)模式(利用在一个基板上设置的一对梳形电极间施加的横方向的电场,使液晶在基板面内旋转而进行显示的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等。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模式,可以是常黑模式(在施加断开驱动电压的状态下的光透过率或亮度比在施加接通驱动电压的状态下的光透过率或亮度低的模式),也可以是常白模式(在施加断开驱动电压的状态下的光透过率或亮度比在施加接通驱动电压的状态下的光透过率或亮度高的模式)。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在本说明书中“透过区域”是指有助于透过显示的区域,“反射区域”是指有助于反射显示的区域。即,透过显示所使用的光通过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反射显示所使用的光通过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另外,在本发明中,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通常在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中一致。即,透过区域的液晶和反射区域的液晶通常以相同的电压进行驱动。如果想要以不同的电压驱动透过区域的液晶和反射区域的液晶,则需要在各自的区域设置薄膜晶体管(TFT)等开关元件等,因此像素构造变得复杂,有可能透过开口面积减少。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在上述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的液晶层厚的第一区域、和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第二区域。首先,对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相对于透过显示所使用的光(来自背光源的光等)仅一次通过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反射显示所使用的光(外光、来自前光源的光等)两次通过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因此对于反射区域,需要考虑使液晶层厚为两倍而计算的有效延迟。由于第一区域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的液晶层厚,所以在以相同的电压驱动透过区域的液晶和反射区域(第一区域)的液晶的情况下,第一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有效延迟比透过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大。因而,取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为横轴,取亮度为纵轴,描绘第一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时,使第一区域的亮度第一个成为极大的施加电压(以下也称为“第一极大电压”)。以下,将使亮度第m个(m为2以上的整数)成为极大的施加电压也称为“第m极大电压”),比透过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小。此外,在施加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的电压(例如透过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有效延迟采用比使第一区域的亮度第一个成为极大的有效延迟大的值,所以第一区域的亮度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单调地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区域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所以第二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有效延迟可采用超过使透过显示的亮度第一个成为极大的延迟的2倍的值。因而,如果看第二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则在施加电压为透过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的范围内,使施加电压从0V增加,则首先出现使亮度开始变化的电压(第一极小电压。以下,将使亮度第m个(m为2以上的整数)成为极小的施加电压也称为“第m极小电压”),在第一极大电压出现后,至少第二极小电压和第二极大电压依次出现。然后,从第n极小电极(n为自然数)起到第n极大电压的范围内,第二区域的亮度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单调地增加(该单调增加部分也称为“第n个单调增加部分”),从第n极大电极起到第n+1极小电压的范围内,第二区域的亮度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单调地减少(该单调减少部分也称为“第n个单调减少部分”)。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第一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上加上第二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由此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单调减少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
同样地,即使在本发明的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也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减少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这样,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常黑模式和常白模式任一个中,都能够使电压-反射亮度特性适当化,因此能够适用于全部预计在外光等从前面侧入射光的环境下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说明书中“液晶层厚”也另称为单元间隙。在本发明中,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设为一个。即,透过区域具有一个液晶层厚。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在TN模式、VA模式、OCB模式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设为在一对基板的透过区域的各自上配置的一对像素电极间的距离,在IPS模式等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设为在一个基板的透过区域配置的梳齿电极(像素电极)和另一个基板的透过区域中配置在最靠近液晶层侧的部件(除去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和取向膜)之间的距离。例如,通过在透过区域的像素电极上配置突起物,则透过区域内配置有突起物的区域和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混合存在,即使配置有突起物的区域与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相比,液晶层厚相应地减小突起物的高度,但是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不是这些区域的液晶层厚的平均值,而是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的液晶层厚。
上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液晶层厚还可以分别一样。即,在本发明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也分别具有一个液晶层厚。但是,构成反射区域的各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不同,根据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的有无,液晶层厚发生变化。例如,在TN模式、VA模式、OCB模式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在反射区域的像素电极上配置突起物,则在透过区域内配置有突起物的区域和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混合存在,配置有突起物的区域与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相比,液晶层厚相应地减小突起物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配置有突起物的区域和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内像素电极间的距离相同,配置有突起物的区域的液晶层厚也比没有配置突起物的区域的液晶层厚减小突起物的高度。
另外,由于像素电极的开口(狭缝等)的有无对液晶层厚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在本发明中,设置有像素电极的开口的区域的液晶层厚可认为与设置有对应的像素电极的区域的液晶层厚相同。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设置有像素电极的开口的区域可认为是无助于显示的区域,所以是不属于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的任一个的区域。
上述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常黑模式(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透过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的最大值优选为使透过显示的亮度第一个成为极大(极小)的延迟以下。如果透过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的最大值超过使透过显示的亮度第一个成为极大(极小)的延迟,则有可能引起透过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为常黑模式(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透过区域中的液晶层的延迟的最大值更优选为与使透过显示的亮度第一个成为极大(极小)的延迟相同。由此,从理论上来说,能够不发生灰度等级反转,得到透过显示的最大亮度。
只要上述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相同。即,第一区域优选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据此,由于第一区域的构造除了反射膜的有无以外与透过区域的构造相同,所以通过利用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辅助电容配线、源极配线、栅极配线等配线、与这些一起形成的金属部件等)作为反射显示用的反射膜,则不需要追加专用工艺就能够形成第一区域。
只要上述第二区域的液晶层厚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在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区域的液晶层厚优选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1~3倍。如果未满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1倍,则由于无法充分得到第二区域的第二个单调增加的填补效果,所以在合成后的电压-亮度特性中发生亮度的反转现象的电压有可能向低电压侧移动。如果超过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的3倍,则由于第二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第二极小电压和第二极大电压的向低电压侧的移动变大,所以合成后的电压-亮度特性在成为第一极大电压的途中不单调增加,还有可能使发生亮度的反转现象的电压向低电压侧移动。在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区域的液晶层厚更优选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5~2.5倍。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构成要素只要具有上述一对基板和液晶层,对于其它的构成要素则可有可无,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优选方式,可以列举第一起偏器和以滞相轴与第一起偏器的吸收轴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四分之一波长板(以在相互垂直方向振动的两个偏光成分之间产生λ/4的光路差的方式制作的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波长板。也称为“λ/4相位差板”)从背面侧朝向液晶层侧依次粘贴在背面侧基板的背面侧,并且第二起偏器和以滞相轴与第二起偏器的吸收轴成45度的角度且滞相轴与第一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滞相轴成90度的角度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四分之一波长板从观察面侧朝向液晶层侧依次粘贴在观察面侧基板的观察面侧的方式等。该方式是在所谓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比较昏暗的环境下主要进行透过显示,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下主要进行反射显示的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只要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图10所示,优选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增加部分MI22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11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MD11。即,优选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对于上述第二区域,第二极小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二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在用第二区域中的第三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区域的第二个单调减少部分与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缓慢的单调增加部分重叠的可能性高,所以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加在一起所成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有可能不会为单调增加倾向(在中途产生增减的部分)。
根据同样的理由,在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极小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减少部分填补。即,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对于上述第二区域,第二极大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二极小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对于上述一对基板,优选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和第一区域一致,在第二区域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一致。即,对于上述一对基板,优选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和第一区域中高度相同,在第二区域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高度相同。这样的方式,例如作为使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二区域中凹陷的方法,能够利用在像素电极下的绝缘膜上设置的现有的开口、与该现有的开口一起设置的凹陷加以实现,据此,由于不需要进行用于多间隙化的光刻工艺,所以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意味着与液晶层相接的基板的表面。
另外,可以是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一致的基板(液晶层表面的台阶相对少的一个基板)为观察面侧基板,另一个基板(液晶层表面的台阶相对多的一个基板)为背面侧基板,也可以是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一致的基板为背面侧基板,另一个基板为观察面侧基板。
上述一对基板中,优选至少一个基板具有导电部、覆盖该导电部的绝缘膜、和设置在该绝缘膜上且通过绝缘膜的在第二区域形成的开口与导电部连接的像素电极,上述开口使该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二区域中凹陷。据此,由于能够在第二区域的形成中利用连接导电部和像素电极而使用的现有的开口(绝缘膜的开口),不需要另外设置,所以在成本方面是优选的。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导电部”不仅包括由导电材料构成的部件,还包括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部件。作为导电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列举薄膜晶体管(TFT)的漏极电极等。开口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开口的截面形状,能够列举梯形、矩形、正方形、它们的曲线形等。作为开口的平面形状,能够列举四边形、椭圆形、圆形等。
上述一对基板中,至少一个基板具有像素电极和设置在该像素电极下(与配置液晶层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绝缘膜,上述绝缘膜优选形成有使该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二区域凹陷下去的凹陷(不贯通绝缘膜,但降低该绝缘膜的液晶层侧表面)。据此,由于能够在绝缘膜的厚度尺寸的范围内任意调整用于形成第二区域的凹陷的深度,所以能够增大设计自由度。此外,由于能够将该凹陷与用于连接导电部和像素电极的现有的开口等一起形成,所以在成本方面也是优选的。凹陷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凹陷的截面形状,能够列举梯形、矩形、正方形、它们的曲线形等。作为凹陷的平面形状,能够列举四边形、椭圆形、圆形等。另外,用于形成第二区域的凹陷通常形成在具有几μm左右的厚度的绝缘膜上,因此认为在形成有这样的绝缘膜的基板侧形成是比较有效的。即,认为在背面侧基板上形成有这样的绝缘膜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第二区域的凹陷优选形成在背面侧基板侧,在观察面侧基板上形成有这样的绝缘膜的情况下,优选用于形成第二区域的凹陷形成在观察面侧基板侧。
上述第二区域的面积优选比第一区域的面积小。构成反射区域的各区域的面积比率决定各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对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贡献率(影响度),因此如果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宽广,则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加在一起所成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有可能不会为单调增加倾向(在中途产生不变化或减少的区域)。因而,通过使第二区域的面积比第一区域的面积小,能够以第一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为基础,并且使用第二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适当调整电压-反射亮度特性。
在本说明书中,构成反射区域的各区域的面积,在具有凹陷的情况下,基板上设为凹陷的底面的面积,在具有突起物的情况下,基本上设为突起物底面的面积。但是,在凹陷或突起物上具有锥形部(锥形角度超过0°且不足90°的倾斜面)的情况(凹陷或突起物具有正锥形状的截面形状的情况)下,设为相对于凹陷或突起物从上侧俯视时的凹陷或突起物的面积。另外,在凹陷具有倒锥形部(锥形角度超过90°且不足180°的倾斜面)的情况(凹陷或突起物具有倒锥形状的截面形状的情况)下,成为以位于倒锥形部的表面的连续的像素电极所夹持的状态,液晶无法正常动作,因此倒锥形部的面积不包括在各区域的面积中。
上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作为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使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不一致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为了作成向各区域的像素电极间施加不同的电压的结构,在各区域中分别形成薄膜晶体管(TFT)等开关元件的方法;利用电介质降低电压,仅缩小向一个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或分别缩小向各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的方法等。但是,根据前者的方法,面板(像素)内的构造变得复杂,此外,有可能产生工艺的增加和开口率的降低等缺点。此外,根据后者的方法,存在由电介质自身引起的透过效率的损失,有可能产生反射率降低这样的缺点。因而,从这些观点来看,优选上述第二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第一区域中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一致。即,上述第二区域优选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第一区域中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相同。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优选在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的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有效延迟总是比第一区域中的液晶层的有效延迟小。因此,在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三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因此第三区域的亮度即使在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也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因而,在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将第一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与第二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和第三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加在一起,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和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单调减少部分,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同样地,在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反射区域内也进一步包括具有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的第三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
在本说明中,第三区域的液晶层厚为一个。即,第三区域具有一个液晶层厚。另外,“具有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意味着具有比第一区域所具有的一个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因而,第三区域的液晶层厚只要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也可以是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未满1倍。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只要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和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就不作特别的限定,但优选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增加部分和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即,优选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第二区域,其第二极小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二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上述第三区域,其第一极小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一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在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三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和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区域的第二个单调减少部分与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缓慢的单调增加部分重叠的可能性高,所以加在一起所成的电压-亮度特性有可能不会为单调增加倾向(在中途产生增减的部分)。
根据同样的理由,在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极小电压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减少部分和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填补。即,优选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对于上述第二区域,第二极大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二极小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对于上述第三区域,第一极大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一极小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上述第三区域,优选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比向第一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小。由于第三区域具有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所以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比第一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缓和。除此之外,通过使向第三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比向第一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小,能够使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比第一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更加缓和,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另外,更优选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一致,在第三区域中比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小。另外,作为这样的方式的例子,可以列举向上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一致,向配置有上述突起物的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比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小的方式。
上述一对基板中,观察面侧基板或背面侧基板优选在第三区域中具有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以下也称为“取向控制用突起物”)。例如,在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果没有取向控制用突起物,则向液晶层施加电压时,液晶倒向无秩序的方向,出现被称作向错的不连续线,其有可能成为残像等的原因。此外,由于液晶的各个取向区域具有不同的视角特性,所以从倾斜方向观察时,有可能看到粗糙污垢状的不均匀。即,通过设置取向控制用突起物,能够使液晶的取向稳定,所以能够抑制残像和不均匀等。此外,由于取向控制用突起物由电介质(绝缘材料)构成,所以根据电压降低,向第三区域中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比向第一区域中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小,结果能够增大反射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进而,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第二区域,在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增加部分填补第三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附近的亮度的单调减少部分,因此不仅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大反射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此外,在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也能够用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以后的单调减少部分填补第三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附近的亮度的单调增加部分,所以不仅能够抑制反射显示的灰度等级反转,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大反射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即,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能够使电压-反射亮度特性更接近电压-透过亮度特性。
作为上述突起物的材料,只要是电介质(绝缘材料)就不作特别的限定。突起物的形状只要是能够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形状,就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作为突起物的平面形状,能够列举线状、点状等,作为截面形状,能够列举三角形、梯形、半圆形等。突起物不仅可以形成在反射区域还可以形成在透过区域。设置在反射区域内的突起物可以控制该反射区域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也可以控制与该反射区域邻接的透过区域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设置在透过区域内的突起物可以控制该透过区域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也可以控制与该透过区域邻接的反射区域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
另外,通常在上述一对基板之中,能够使用对像素电极进行图案形成时同时形成的开口(狭缝等)控制背面侧基板的附近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另一方面,为了控制观察面侧基板的附近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需要在观察面侧基板上另外设置取向控制用的突起物或开口(狭缝等)。因此,如果在背面侧基板设置突起物,则对于观察面侧基板和背面侧基板的双方,需要追加用于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工艺。因此,在设置突起物的情况下,从降低成本上升的观点出发,该突起物优选设置在观察面侧基板上。此外,在设置突起物的情况下,为了对该突起物进行遮光,以在平面上与该突起物重叠的方式将反射膜与构成背面侧基板的反射部件等一起设置在背面侧基板内。在这种情况下,突起物优选设置在背面侧基板内。据此,由于能够减少背面侧基板和观察面侧基板的贴合错位等使反射膜和突起物的错位的要因,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确保透过区域的大小。
上述一对基板中,优选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一致,在第二区域中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一致,在第三区域突出。即,上述一对基板中,优选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高度相同,在第二区域中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高度相同,在第三区域突出。这样的方式,例如作为使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二区域中凹陷的方法,利用在像素电极下的绝缘膜上设置的现有的开口、与该现有的开口一起设置的凹陷,作为使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三区域突出的方法,利用取向控制用突起物,由此能够实现,据此,由于不需要进行用于多间隙化的光刻工艺,所以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另外,优选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一致的基板是观察面侧基板,另一个基板是背面侧基板。据此,由于用于形成第三区域的突起物和反射膜形成在同一基板侧,所以不需要考虑基板的贴合错位,能够取得较大的透过开口率。此外,优选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一致的基板是背面侧基板,另一个基板是观察面侧基板。据此,由于能够在对像素电极进行图案形成时同时形成为了控制背面侧基板的附近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所需要的像素电极的开口,所以能够不增加工艺数就形成背面侧基板。
上述第二区域的面积优选比第三区域的面积小。构成反射区域的各区域的面积比率决定各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对反射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贡献率(影响度)。因此,如果第二区域比第三区域宽广,则在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有可能反射亮度不会成为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单调增加的倾向,在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有可能反射亮度不会成为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单调减少的倾向。即,通过使第二区域的面积比第三区域的面积小,在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进行反射亮度成为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倾向的调整,在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进行反射亮度成为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单调减少倾向的调整。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构成反射区域的各区域的液晶层厚、面积和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等,只要各区域的电压-亮度特性的相加(反射区域整体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合适,就能够任意地决定。此外,只要反射区域整体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合适,构成反射区域的各区域的数量就不限定于三个以下,也可以为四个以上。例如,通过在反射区域内除了第一区域以外还设置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的液晶层厚的区域的方式,在反射区域内除了第二区域以外还设置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区域的方式,在反射区域内设置具有多个高度的突起物的方式,使在观察面侧基板上设置的突起物和在背面侧基板上设置的凹陷在反射区域内在平面上局部重叠的方式等,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此时,需要通过考虑与透过区域的取向控制用突起物的位置关系,注意不对透过区域内的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状态造成恶劣影响。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优选包括具有一对基板和在该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使用该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进行反射显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是指从液晶显示装置除去驱动电路和背光源等的部分,作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可列举辅助电容配线、源极配线、栅极配线等配线,与这些一起形成的金属部件等。这样,如果使用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进行反射显示,则不需要与该金属膜分开重新设置用于具有反射功能的膜的形成工序、或设置具有反射性的像素电极,与现有的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没有变更,就能够制造本发明的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此外,通过在反射显示中不是使用像素电极而是使用反射膜,能够在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中使像素电极的材料统一为氧化铟锡(ITO)等,因此能够抑制透过显示和反射显示的最佳相对电压差所引起的闪烁现象。另外,在具有控制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取向控制用突起物)的情况下,优选在反射显示中也使用为了对该取向控制用突起物进行遮光而设置的金属膜(以下也称为“遮光用金属膜”)等,上述遮光用金属膜也优选与辅助电容配线、源极配线、栅极配线等配线一起形成。上述遮光金属膜和取向控制用突起物可以设置在同一基板上,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但在遮光用金属膜和突起物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到基板的贴合精度、遮光用金属膜的位置精度等制造工序中的位置偏差,则遮光用金属膜的宽度优选比取向控制用突起物的宽度宽。由此,能够抑制透过显示的对比度的降低。
作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列举TN模式、VA模式、IPS模式、OCB模式等,但其中,优选第三区域的形成中可利用的取向控制用突起物包括在基板结构中的VA模式。即,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优选是VA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优选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据此,与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能够大幅度降低最小亮度,结果能够使对比度提高。
本发明还是具有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反射区域,在上述反射区域内具备A1区域和具有比上述A1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A2区域,上述A2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向A1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一致。在想要以与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材料结构制造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使亮度成为极大的液晶层的延迟在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相同,因此即使由显示所使用的光通过液晶层的次数不同,考虑使用的偏光板的延迟的不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最佳的液晶层厚也为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最佳的液晶层厚的大致1/2倍。因此,以与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同样的材料结构制造而成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与材料结构相同的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在基板间发生泄漏等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对此,根据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在反射区域内设置具有与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厚相同的液晶层厚或比其1/2倍大且未满1倍的液晶层厚的A1区域,并且设置具有比A1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A2区域,由于能够使反射区域内的A1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层厚相同或比其大,所以能够抑制基板间发生泄漏等。此外,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严格来说,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第二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向第一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一致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反射区域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根据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同样的原理,也能够适当地调整电压-反射亮度特性。
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构成要素只要具有上述一对基板和液晶层,对于其它的构成要素则可有可无,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优选方式,可以列举起偏器和以滞相轴与该起偏器的吸收轴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配置的四分之一波长板从观察面侧朝向液晶层侧依次粘贴在观察面侧基板的观察面侧的方式等。该方式也可以说是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
对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An区域(n为自然数)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n区域对应,本发明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优选方式根据与对应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严格来说,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第二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向第一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一致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优选方式中的反射区域同样的原理,起到作用效果。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A2区域,第二极小电压为A1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二极大电压比A1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A2区域,第二极大电压为A1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二极小电压比A1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优选上述一对基板中,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A2区域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A1区域和A2区域一致。
优选上述一对基板中,至少一个基板具有导电部、覆盖该导电部的绝缘膜、和设置在该绝缘膜上且通过绝缘膜的在A2区域形成的开口与导电部连接的像素电极,上述开口使该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A2区域中凹陷。
优选上述一对基板中,至少一个基板具有像素电极和设置在该像素电极下的绝缘膜,上述绝缘膜形成有使该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A2区域凹陷下去的凹陷。
优选上述A2区域的面积比A1区域的面积小。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在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A1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的A3区域。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A2区域,第二极小电压为A1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二极大电压比A1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上述A3区域,第一极小电压为A1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一极大电压比A1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A2区域,第二极大电压为A1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二极小电压比A1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上述A3区域,第一极大电压为A1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一极小电压比A1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优选上述A3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比向A1区域和A2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小。
上述一对基板中,优选观察面侧基板在A3区域内具有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
上述一对基板中,优选背面侧基板在A3区域内具有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
上述一对基板中,优选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A1区域和A3区域中一致,在A2区域中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A1区域和A2区域中一致,在A3区域中突出。
优选上述A2区域的面积比A3区域的面积小。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一对基板和在该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使用该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进行反射显示。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优选上述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反射区域内设置包括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区域的多个区域,不采用一直以来就有的多间隙构造(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大致一半),就能够使电压-反射亮度特性接近电压-透过亮度特性,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并且能够使显示品质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图2(a)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C-D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图3(a)是表示比较例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压-透过亮度特性和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涉及的第一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二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三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和将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加在一起而成的反射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图7(a)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第一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二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和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加在一起而成的反射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第一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二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三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和将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加在一起而成的反射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二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和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加在一起而成的反射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图。
符号说明
1R第一区域
2R第二区域
3R第三区域
5g栅极信号线
5s源极信号线
10、20玻璃基板
11薄膜晶体管
11d漏极电极
11g栅极电极
11s源极电极
12绝缘膜
13绝缘膜的开口
14像素电极
14a像素电极的开口(狭缝)
15栅极绝缘膜
16辅助电容配线
17、23圆偏光板
18背面侧基板的凹陷
19反射膜
21像素电极(共用电极)
21a像素电极(共用电极)的开口(狭缝)
22取向控制用突起物(肋)
30绝缘膜的凹陷
50背面侧基板
60观察面侧基板
70液晶层
100、300、500液晶显示装置
b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底部
d1第一区域的单元间隙
d2第二区域的单元间隙
d3第三区域的单元间隙
dT透过区域的单元间隙
L1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底部的纵宽
L2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锥形部的横宽
MD1反射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
MD11第一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
MD21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
MD22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减少部分
MI1反射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
MI11第一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
MI21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
MI22第二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增加部分
MI31第三区域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
P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深度
s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锥形部
T透过区域
R反射区域
Vmax1反射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
Vmax11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
Vmax21第二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
Vmax22第二区域的第二极大电压
Vmax31第三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
Vmin1反射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
Vmin11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
Vmin21第二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
Vmin22第二区域的第二极小电压
Vmin31第三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
W1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底部的横宽
W2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锥形部的横宽
θ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锥形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揭示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和实施例。
(实施方式1)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备背面侧基板50、以与其相对的方式设置的观察面侧基板60、和以夹持在背面侧基板50和观察面侧基板60之间的方式设置的液晶层70。液晶显示装置100具备透过区域T和反射区域R,是能够进行透过显示和反射显示的两者的半透过型(透过反射两用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在进行透过显示时,利用设置在背面侧基板50的背面侧的背光源(未图示)作为光源,在进行反射显示时,利用从观察面侧入射到液晶层70的外光等作为光源。
背面侧基板50,在玻璃基板10上具有相互平行延伸的多个栅极信号线5g和辅助电容(Cs)配线16、与栅极信号线5g和辅助电容配线16正交且相互平行延伸的多个源极信号线5s、设置在栅极信号线5g和源极信号线5s的各交叉部的薄膜晶体管(TFT)11、和在TFT11上层叠的绝缘膜12。TFT11具有栅极电极11g、源极电极11s和漏极电极11d,栅极电极11g与栅极信号线5g连接,源极电极11s与源极信号线5s连接,漏极电极11d通过设置在绝缘膜12上的开口13与像素电极14电连接。
设置在绝缘膜12上的开口13用于连接像素电极14和漏极电极11d,并且在背面侧基板50的液晶层侧表面形成凹陷18。辅助电容配线16隔着TFT11的栅极绝缘膜15与漏极电极11d相对配置,通过漏极电极11d和辅助电容配线16,形成辅助电容(Cs)。此外,在背面侧基板50内,为了对观察面侧基板60的突起物22进行遮光并反射外光,在与突起物22等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反射膜19。进而,在玻璃基板10的背面侧粘贴有具有层叠起偏器和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构造的圆偏光板17。另外,在圆偏光板17中,起偏器的吸收轴和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滞相轴以成45度的角度的方式配置。
观察面侧基板60具有在玻璃基板20上依次层叠着色层和黑矩阵(BM)等的彩色滤光片层(未图示),像素电极21、突起物22、和取向膜(未图示)的构造。作为着色层,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等的层分别配置成与背面侧基板50的像素电极14分别对应。像素电极21作为全面一体电极(共同电极)而形成。在像素电极21上形成有控制液晶层70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22。突起物22设置成分别与背面侧基板50内的反射膜19对应。而且,形成取向膜以覆盖突起物22和像素电极21。在玻璃基板20的观察面侧粘贴有由起偏器和四分之一波长板构成的圆偏光板23。另外,在圆偏光板23中,起偏器的吸收轴和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滞相轴配置成45度的角度。此外,圆偏光板17的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滞相轴和圆偏光板23的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滞相轴配置成90度的角度。
液晶层70由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向列液晶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模式是垂直取向(VA)模式,液晶在施加电压断开时,与各基板50和60的取向膜表面垂直取向,在施加电压接通时朝向水平方向倒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面侧基板50的像素电极14上设置有细小的开口(狭缝)14a,在观察面侧基板60上设置有突起物22,由此进行所谓的多畴化。由此,能够防止由液晶无秩序地倒下而引起的向错,并且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能够得到均匀的显示。
透过区域T的单元间隙(液晶层厚)dT是一定的。相对于此,反射区域R包括:具有与透过区域T的单元间隙dT相同的单元间隙d1的第一区域1R、具有比透过区域T的单元间隙dT大的单元区域d2的第二区域2R、具有比透过区域T的单元间隙dT小的单元区域d3的第三区域3R(d3<d1<d2,d1=dT)。另外,各区域中的形成有像素电极14的开口14a的区域,即没有形成像素电极14的区域,具有形成像素电极14时的单元间隙。另外,设置有像素电极的开口的区域,即没有形成像素电极14的区域,是不属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等的反射区域和透过区域的任一个的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反射区域R内设置第一区域1R、第二区域2R和第三区域3R,能够得到没有反转现象(灰度等级反转)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因此能够改善外光入射时的观看性。此外,由于不需要进行用于多间隙化的光刻工艺,所以能够实现成本降低,并且使用辅助电容配线16、源极金属、栅极金属等现有的金属膜作为反射膜19,由此不需要形成反射显示专用的反射膜,所以能够不增加制造工艺就进行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进而,在透过区域T和反射区域R中能够使像素电极14的材料相同,所以能够有效地降低由透过区域T和反射区域R的最佳相对电极差所引起的闪烁现象。
此外,由于透过区域T的单元间隙dT和第一区域1R的单元间隙d1相同,所以能够用与透过区域T相同的工艺形成第一区域1R。进而,由于在第二区域2R的形成中利用设置在绝缘膜12上的现有的开口13,所以不需要为了形成第二区域2R而另外设置开口等,在成本方面是优选的。
(实施例1)
实施例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结构。反射区域R的各区域的单元间隙和面积比示于下述表1。
[表1]
图2(a)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背面侧基板50的凹陷18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凹陷18的底部b的横宽W1为11μm,纵宽L1为7μm。此外,凹陷18的锥形部s的横宽W2和纵宽L2均为9μm,锥形角度θ为20°。进而,凹陷18的深度P为3.0μm。另外,突起物22的高度为1.4μm。
(比较例1)
图3(a)是表示比较例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本比较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500,除了背面侧基板50不具有凹陷18(不设置第二区域2R)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在下述表2中表示反射区域R的各区域的单元间隙和面积比。
[表2]
Figure G200780049619XD00262
(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比较)
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对电压-透过亮度特性和电压-反射亮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示于下述表3和图4。另外,作为测定装置,使用LCD评价装置(大冢电子社制,商品名:LCD5200),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照射该测定装置的扩散光源的状态下,在使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可变的同时,用测定装置的受光元件测定各电压施加时的反射光。观察方向为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正面方向)。
[表3]
Figure G200780049619XD00271
如表3和图4所示,由于比较例1和实施例1的双方,电压-透过亮度特性都成为具有单元间隙dT的区域的电压-透过亮度特性,所以表示出相同的倾向。另一方面,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在比较例1中,以施加电压5.0V附近(4.9V)为界亮度单调减少,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没有发现这样的反转现象(灰度等级反转)。
关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不同,能够按如下的方式说明。
下述表4和图5表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和将它们加在一起而成的反射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测定结果。
[表4]
Figure G200780049619XD00281
如表4和图5所示,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小电压Vmin11为2.5V,第一极大电压Vmax11为4.2V。此外,第二区域2R的第一极小电压Vmin21为2.5V,第一极大电压Vmax21为3.1V,第二极小电压Vmin22为3.9V,第二极大电压Vmax22为6.3V。进而,第三区域3R的第一极小电压Vmin31为2.7V,第一极大电压Vmax31为7.0V以上。即,第二区域2R的第二极小电压Vmin22比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11小,第二区域2R的第二极大电压Vmax22比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11大。此外,第三区域3R的第一极小电压Vmin31比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31小,第三区域3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31比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31大。
在比较例1中,由于反射区域R由第一区域1R和第三区域3R构成,所以电压-反射亮度特性为第一区域1R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与第三区域3R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和。因而,在比较例1中,仅需要用第三区域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的亮度增加填补第一区域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的亮度降低,但在这种情况下,仅用第三区域的单调增加无法完全填补,所以出现反转现象(灰度等级反转)。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由于反射区域R由第一区域1R、第二区域2R和第三区域3R构成,所以电压-反射亮度特性为第一区域1R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二区域2R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第三区域3R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的和。即,能够用第二区域2R中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增加部分MI22和第三区域3R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MI31填补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11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MD11,所以能够使反射区域整体的第一极大电压比7.0V大。
根据以上可知,通过设置凹陷18,即具有比透过区域T的单元间隙dT大的单元间隙d2的第二区域2R,能够防止反转现象,能够使电压-反射亮度特性接近电压-透过亮度特性。
(实施方式2)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实施方式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200,除了在绝缘膜12上与开口13分开设置的凹陷30在背面侧基板50的液晶层侧表面形成凹陷18以外,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2)
图7(a)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模式图。(b)是用A-B线切断(a)时的结构的截面模式图。
实施例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300,除了代替取向控制用突起物在像素电极(共同电极)21上设置开口(狭缝)24,并且反射区域R由第一区域1R和第二区域2R构成以外,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反射区域R的各区域的单元间隙和面积比示于下述表5。
[表5]
Figure G200780049619XD00301
对于实施例2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对电压-透过亮度特性和电压-反射亮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示于下述表6和图8。另外,作为测定装置,使用LCD评价装置(大冢电子社制,商品名:LCD5200),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照射该测定装置的扩散光源的状态下,在使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可变的同时,用测定装置的受光元件测定各电压施加时的反射光。观察方向为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正面方向)。
[表6]
如表6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用第二区域2R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增加部分MI22填补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大电压Vmax11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减少部分MD11,由此能够使将第一区域1R和第二区域2R的电压-亮度特性加在一起而成的电压-亮度特性沿单调增加倾向调整至6V附近。
(实施例3)
实施例3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是常白模式以外,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在反射区域R内包括:具有与透过区域T相同的单元间隙的第一区域1R、具有比第一区域1R大的单元间隙的第二区域2R和具有比第一区域1R小的单元间隙的第三区域3R。反射区域R的各区域的单元间隙和面积比示于下述表7。
[表7]
Figure G200780049619XD00321
对于实施例3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对电压-透过亮度特性和电压-反射亮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示于下述表8和图9。另外,作为测定装置,使用LCD评价装置(大冢电子社制,商品名:LCD5200),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照射该测定装置的扩散光源的状态下,在使向像素电极间施加的电压可变的同时,用测定装置的受光元件测定各电压施加时的反射光。观察方向为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表面垂直的方向(正面方向)。
[表8]
Figure G200780049619XD00331
如表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用第二区域2R的亮度的第二个单调减少部分MD21和第三区域3R中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MD31填补第一区域1R的第一极小电压Vmin11附近的亮度的第一个单调增加部分MI11,由此能够使将第一区域1R、第二区域2R和第三区域3R的电压-亮度特性加在一起而成的电压-亮度特性以单调增加倾向调整至7V附近。
以下,举例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部件的材料和形成方法,但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构成栅极信号线5g、栅极电极11g、辅助电容(Cs)配线16和反射膜19的材料,可列举铝(Al)、铬(Cr)和钽(Ta)类金属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在通过溅射成膜之后,通过光刻法进行图案形成的方法等。作为构成源极信号线5s、源极电极11g和漏极电极11d的材料,可列举Al、Cr、钛(Ti)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在通过溅射成膜之后,通过光刻法进行图案形成的方法等。对于绝缘膜12,作为材料可列举有机膜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旋涂法等。作为栅极绝缘膜15的材料,可列举氧化钽(TaOx)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阳极氧化法等。作为绝缘膜12的开口13和凹陷30的形成方法,可列举光刻法等。像素电极14和21例如通过将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氧化锌等透明导电材料用溅射法成膜,使用光刻法等进行图案形成而形成。作为像素电极14和21的开口(狭缝)14a和21a的形成方法,可列举光刻法等。作为突起物22的材料,可列举酚醛树脂类材料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在通过旋涂法成膜之后,通过光刻法形成的方法等。垂直取向膜例如用苯胺印刷法等涂敷聚酰亚胺树脂并烧制而形成。作为着色层的材料,可列举分散有着色颜料的丙烯酸类树脂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光刻法等。作为黑矩阵的材料,可列举分散有碳微粒子的丙烯酸类树脂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光刻法等。作为外涂层的材料,可列举丙烯酸类树脂,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旋涂法等。作为起偏器的材料,可列举已染色的聚乙烯醇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将其单轴延伸的方法等。作为四分之一波长板的材料,可列举聚碳酸酯、降冰片烯等,作为形成方法,可列举将其单轴或双轴延伸的方法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和实施例是对VA模式的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进行的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在其它类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在此之前所述一样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以2007年3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7-095163号为基础,主张基于巴黎公约或进入国的法规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其整体作为参照纳入本申请中。

Claims (20)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一对基板和在该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
该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透过区域和反射区域,在该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大且为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以下的液晶层厚的第一区域、和具有比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更厚的液晶层厚的第二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二区域,其第二极小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二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二区域,其第二极大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二极小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与透过区域的液晶层厚一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基板中,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和第一区域中高度相同,在第二区域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高度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基板中,至少一个基板具有导电部、覆盖该导电部的绝缘膜、和设置在该绝缘膜上且通过绝缘膜的形成在第二区域的开口与导电部连接的像素电极,
该开口是该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二区域中凹陷而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基板中,至少一个基板具有像素电极和设置在该像素电极下的绝缘膜,
该绝缘膜形成有使该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第二区域凹陷下去的凹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面积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与向第一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一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在反射区域内包括具有比第一区域的液晶层厚薄的液晶层厚的第三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二区域,其第二极小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二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
所述第三区域,其第一极小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以下,第一极大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大电压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白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所述第二区域,其第二极大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二极小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所述第三区域,其第一极大电压为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以下,第一极小电压比第一区域的第一极小电压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区域的向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比向第一区域的液晶层施加的电压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基板中,观察面侧基板在第三区域具有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基板中,背面侧基板在第三区域具有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物。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基板中,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高度相同,在第二区域中凹陷;另一个基板的液晶层侧表面在透过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高度相同,在第三区域中突出。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比第三区域面积小。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一对基板和在该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使用该液晶显示面板内的金属膜进行反射显示。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0780049619XA 2007-03-30 2007-12-20 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5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5163/2007 2007-03-30
JP2007095163 2007-03-30
PCT/JP2007/074549 WO2008129734A1 (ja) 2007-03-30 2007-12-20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5427A CN101595427A (zh) 2009-12-02
CN101595427B true CN101595427B (zh) 2011-11-30

Family

ID=39875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961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5427B (zh) 2007-03-30 2007-12-20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10318A1 (zh)
EP (1) EP2131232A4 (zh)
JP (1) JP5009362B2 (zh)
CN (1) CN101595427B (zh)
WO (1) WO20081297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27409B2 (en) * 2007-03-28 2013-04-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5053374B2 (ja) * 2007-06-14 2012-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305533B2 (en) 2008-02-15 2012-11-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698986B2 (en) 2009-03-23 2014-04-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467388B2 (ja) * 2010-04-06 2014-04-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145854A (ja) * 2011-01-14 2012-08-02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016334B2 (en) * 2019-04-12 2021-05-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0811A (zh) * 2001-09-25 2003-04-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半透射反射式液晶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427287A (zh) * 2001-12-17 2003-07-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5109B1 (en) * 1997-12-26 2001-09-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CD with plurality of pixels having reflective and transmissive regions
JP3380482B2 (ja) * 1997-12-26 2003-02-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781518B2 (ja) * 1999-11-11 2011-09-2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反射透過複合形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液晶表示装置
JP4039232B2 (ja) 2002-12-20 2008-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3753141B2 (ja) * 2002-12-25 2006-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3794393B2 (ja) * 2003-03-13 2006-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4206080A (ja) 2003-11-11 2004-07-22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0617031B1 (ko) * 2003-12-30 2006-08-30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6221022A (ja) * 2005-02-14 2006-08-24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52409B2 (ja) 2005-09-28 2009-10-28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マルチメディア符号化データ分離伝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0811A (zh) * 2001-09-25 2003-04-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半透射反射式液晶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427287A (zh) * 2001-12-17 2003-07-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31232A1 (en) 2009-12-09
JPWO2008129734A1 (ja) 2010-07-22
WO2008129734A1 (ja) 2008-10-30
JP5009362B2 (ja) 2012-08-22
EP2131232A4 (en) 2010-08-25
US20100110318A1 (en) 2010-05-06
CN101595427A (zh)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5537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6820417B2 (ja) 表示装置
CN100397203C (zh) 包括使用正双轴延迟膜的视角补偿膜的面内切换液晶显示器
TWI396009B (zh) 穿透型液晶顯示裝置
CN101595427B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I390306B (zh) 穿透型液晶顯示裝置
TWI413810B (zh) 透過型液晶顯示裝置
CN100405182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573428B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TW200835987A (en)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10871666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viewing angle switching element having a first linear polarizer, an optically anisotropic layer, a viewing angle control cell, and a second linear polarizer
CN101241289B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4024064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80269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TWI328697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83191C (zh) 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
US20130271680A1 (en)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0464213C (zh) 穿透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6036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822731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2322982A1 (en) Vertically align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50000958A (ko) 횡전계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52659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40884B1 (ko)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80149894A1 (en) Transflective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