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4200B - 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94200B CN101594200B CN 200810114068 CN200810114068A CN101594200B CN 101594200 B CN101594200 B CN 101594200B CN 200810114068 CN200810114068 CN 200810114068 CN 200810114068 A CN200810114068 A CN 200810114068A CN 101594200 B CN101594200 B CN 1015942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e element
- data sequence
- coding rule
- data
- logical b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包括: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序列时,对该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根据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所述码元即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本发明通过对具有破坏位的数据序列的检测,相比于现有技术,检测方法简单易行,且可提高检测所述数据长度的正确性,便于解码并恢复出数据序列的原始信息。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从所述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通信系统中,信息是以通信信号的形式从发送端发出,通过传输媒介传输,并由接收端接收。然而,一般通信信号在传输媒介中传输过程中难免会引入一些例如噪声、延时或失真等干扰,当接收端接收该部分受影响的通信信号并将其恢复出原始信息时,所述的干扰会引起判决误差,无法恢复原始信息或恢复的原始信息部分错误。因此,为增强通信信号的抗干扰性,在发送端会对待传输的通信信号进行编码处理,再将通信编码信号发送并传输至接收端,由该接收端解码并恢复出原始信息。
一般,为提供可被接收端有效接收并正确解码的通信编码信号,于传输媒介中传输的通信编码信号将被以数据序列为单位划分为若干部分并依序进行传输。所述数据序列可例如为帧编码结构,包括有前导部分、数据主体和结束部分,其中所述数据主体是根据编码规则将信息进行编码的,所述前导部分是用于表征所述数据序列的开始,以提供在接收端接收所述数据序列时可实现通信信号的同步,而所述结束部分是用于表征所述数据序列的结束,提供在接收端接收时可根据该结束部分来确定所述数据主体的长度,进而可对所接收的数据主体进行解码并恢复出原始信息。
现以应用于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中的数据序列为例进行说明。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的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获取原始信息。
参考文献(EPCTM Radio-Frequency Identity Protocols,Class-1 Generation-2UHF RFID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ons at 860MHz-960MHz,Version 1.0.9)公开了双相空号(FM0)编码规则和米勒(Miller)编码规则的应用。现以双相空号(FM0)编码规则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显示现有技术中数据序列1的结构,所述数据序列1包括有前导部分11、数据主体12和结束部分13,其中所述数据主体12是根据FM0编码规则进行编码的,包括有例如数据1,数据2,......,数据N。同时,如图2(a)及图2(b)所示,图2(a)及图2(b)所示分别为FM0编码的基本函数和状态转换规则图。由图2(a)可知,FM0编码规则定义码元(symbol,其具有一周期T)是包括数据“0”与数据“1”,其中,数据“0”是以S2(t)、S3(t)表示,且S3(t)=-S2(t),数据“1”是以S1(t)、S4(t)表示,且S4(t)=-S1(t)。另外,数据“0”在码元的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对于S2(t),由电平“1”跳至电平“-1”,对于S3(t),由电平“-1”跳至电平“1”),而数据“1”则在码元的整个周期T内没有电平跳变(对于S1(t),在周期T内为电平“1”,对于S4(t),在周期T内为电平“-1”)。而图2(b)则显示了编码过程中码元间的连接规则,FM0在包括数据“0”与数据“1”的任一个码元的边界都会有电平跳变。举例来说,假设当前的码元是数据S1(t)(数据“0”),而接下来的码元是S3(t)(数据“1”),则需在数据S1(t)与数据S3(t)的边界上具有电平跳变。图2(b)所示的状态图并不暗示任何特殊执行,就是说未包括在图2(b)中的其他任何状态都是违反FM0编码规则的,例如。从状态S2(t)转换到状态S3(t)是不允许的,因为由此产生的传输在符号边界上没有电平跳变。
在FM0编码的数据序列中,所述前导部分是用于表征数据发送的开始。FM0的前导部分根据发送参数的不同可分为长短前导部分两种,长前导部分只是在短前导部分开头多出12个前导零,因此,以下仅以短前导部分为例。公开号为US20060082442A1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应用于FM0编码的短前导部分。如图3所示,所述短前导部分结构提供了很好的自相关(auto-correlation)系数,其设置了一位破坏位(以V表示),即该破坏位与其前一位码元的边界上没有电平跳变,违反了FM0编码规则,由此接收端只要检测到具有所述破坏位的前导部分就可以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的开始。
而所述结束部分,包括有至少一位结束位用于表征所述数据的结束。如图4所示,显示有该结束位(所述结束位是以dummy-1表示)应用于该FM0编码下的数据序列中所可能产生的情况,所述结束位是与FM0编码规则中定义的数据“1”(S1(t)、S4(t))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且其状态变化规则与FM0的编码规则相同,即该结束位与前面相邻的数据位的边界具有电平跳变。如图所示,一般不发送数据时,数据流中所有电平为低,根据FM0编码规则,当所述结束位是低电平时,接收端可以很容易检测到该结束位。但当所述结束位是高电平时,由于图4a及图4b中两个框图中的波形完全相同,接收端在检测数据序列时就会产生混淆,就是说有可能会把图4a中的情况判断成图4b的情况,将该结束位当成数据主体的一部分,而将该结束位后的一位码元才当作结束位,如此,接收端接收所述数据序列后经检测所判定得到的数据与发送端实际发送的数据会存在有一个比特位的误差,造成接收端接收后将数据主体的数据长度搞错,并在后续解码时发生错误,无法正确恢复出原始信息。为克服上述的缺点,可由接收端预知所接收的数据序列的长度,例如在发送端预先在数据序列中加入可标识所传输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长度(比特总数)的标识位,通过比特计数来确定结束位,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增加数据序列的比特开销(加入有用于标识数据主体长度的标识位),更会因执行数据序列的比特计数而增加接收系统复杂度及其作业负担。另外,有时,发送端所发送的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的比特位数是随机的,前后各个数据序列的长度各不相同,这样,即使是采用加入数据长度标识位的方法,所述标识位也必须根据数据序列的长度而不断的变化调整,势必也会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另外,在其他例如采用双相标记(FM1)编码规则或米勒(Miller)编码规则所编码的数据序列中,一般也是采用符合对应FM1或Miller编码规则的例如dummy-1位作为数据主体的结束位,同样会遇到在检测数据序列时无法检测出该结束位或结束位检测错误并导致搞错数据长度及后续解码错误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标识数据主体结束的结束部分与数据主体均符合一共同的编码规则,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地检测出数据主体的结束位,从而搞错数据主体的长度,影响解码效果并无法恢复出原始信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前导部分、数据主体与结束部分,所述数据主体中,相邻码元间的状态变化符合编码规则;其特征在于,包括: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序列时,对该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根据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所述码元即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
可选的,对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具体包括:对接收的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
可选的,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包括: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并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
可选的,所述结束部分中可包括单一破坏位、包含有单一破坏位的字符串、多位破坏位、以及包含有多位破坏位的字符串所组群组中的任一者,且,所述多位破坏位可为连续设置或离散设置。
可选的,所述编码规则是双相空号编码或双相标记编码,所述编码规则包括有码元状态转换中在任一码元的边界具有电平跳变的规定。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与双相空号或双相标记编码规则中码元的逻辑位相同,其逻辑位是“0”或“1”。
可选的,所述编码规则是米勒(Miller)编码,所述编码规则规定当且仅当逻辑位为“0”的码元连续排列时在所述逻辑位为“0”的二相邻码元的边界才具有电平跳变。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与Miller编码规则中码元的逻辑位相同,其逻辑位是“0”。
相应地,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前导部分、数据主体与结束部分,所述数据主体中,相邻码元间的状态变化符合编码规则;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数据序列,并对所述数据序列进行侦测,获取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根据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所述码元即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根据所述破坏位,自所述数据序列中提取出数据主体,并对所述数据主体进行解码以恢复信息。
可选的,检测出所述破坏位更具体包括:对接收的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并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了违反编码规则的破坏位用于表征数据序列的结束,以在对数据序列的检测过程中,可根据所侦测到的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破坏位,正确提取所述数据序列中的数据主体,并据此正确恢复出所述数据序列的信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所述破坏位是符合所述编码规则导致检测错误及无法确保准确恢复数据序列的弊端,本发明具有检测快速且准确,可正确恢复信息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相比于某些需要额外添加用以标识数据长度的标识位的现有技术而言,相对节省比特开销,提高了数据序列的数据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数据序列的结构;
图2(a)及图2(b)所示分别为FM0编码的基本函数和状态转换规则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数据序列的前导部分的结构;
图4a及4b是FM0编码以dummy-1作为数据主体结束的标志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流程示意图;
图7显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方法应用于FM0编码规则的数据序列;
图8是图7中破坏位的一个变化例;
图9(a)及9(b)所示分别为FM1编码的基本函数和状态转换规则图;
图10显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方法应用于FM1编码规则的数据序列;
图11(a)及11(b)所示分别为Miller编码的基本函数和状态转换规则图;
图12显示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方法应用于Miller编码规则的数据序列;
图13是本发明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采用了违反编码规则的破坏位用于表征数据序列的结束,以在对数据序列的检测过程中,可根据所侦测到的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破坏位,正确提取所述数据序列中的数据主体,并据此正确恢复出所述数据序列的信息。在说明本发明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前,首先需要对数据系列进行简要的说明。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序列是以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者,包括有前导部分、数据主体和结束部分,其中所述数据主体是根据一编码规则将信息进行编码的编码信息,而所述前导部分与结束部分是附加的标识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编码信息的开始位置与结束位置。所述编码规则可根据应用环境及传输信息的类型而采用包括例如FM0、FM1、与Miller等在内的各种编码规则,但并不仅限于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因本发明重点是在于对数据序列中根据一编码规则进行编码的数据主体的结束部分进行检测,因此数据序列中前导部分的检测机制并非本案的诉求,故在此暂且省略。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第5图,其显示本发明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首先进行步骤S51。
在步骤S51中,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序列时,对该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并获取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具体包括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及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接着进行步骤S53。
在步骤S53中,根据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所述码元即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如此,就可根据所检测出的破坏位,正确判定得到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并进而获悉所述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的长度。
请另参阅第6图,其显示本发明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首先进行步骤S61。
在步骤S61中,接收数据序列,对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具体是指码元在周期内是连续不变的(例如为在周期内恒为“1”或“-1”)还是在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例如在周期的中间由“1”跳变至“-1”或由“-1”跳变至“1”)。接着进行步骤S63。
在步骤S63,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接着进行步骤S65。
在步骤S65中,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接着进行步骤S67。
在步骤S67,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并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如此,就可根据所检测出的破坏位,正确判定得到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并进而获悉所述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流程仅为概括性说明,因所述数据序列的类型不同,与数据序列对应的编码规则也呈现不同的变化例,故对于具体类型的数据序列,会在下文中结合典型的数据序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图7至图12中列举了若干个应用于不同编码规则下的数据序列中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其中图7及图8、图9(a)至图10、及图11(a)至图12所应用的是编码规则分别为FM0、FM1、及Miller。
如图7所示,显示有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方法应用于FM0编码规则的数据序列。FM0编码规则可见图2(a)及图2(b),如图所示,FM0编码规则中定义的码元有数据“0”及数据“1”,其中,数据“0”(S2(t)、S3(t))在码元的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而数据“1”(S1(t)、S4(t))在码元周期T内没有电平跳变,并规定码元状态转换中在任一码元(无论是数据“0”还是数据“1”)的边界均具有电平跳变。因此,在所述数据序列的结束部分中具有至少一位违反所述FM0编码规则中码元边界具有电平跳变规则的破坏位(以V表示),具体来说,所述破坏位与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无论是以S2(t)、S3(t)表示的数据“0”还是以S1(t)、S4(t)表示的数据“1”)的边界没有电平跳变(见图7中所标示的圆圈)。另外,该破坏位逻辑位状态既可以是“1”(与S1(t)、S4(t)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也可以是“0”(与S2(t)、S3(t)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更进一步来说,若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的边界是高电平,则所述破坏位在该边界也是以高电平开始(所述破坏位可与S1(t)及S4(t)的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若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的边界是低电平,则所述破坏位在该边界也是以低电平开始(所述破坏位可与S3(t)及S4(t)的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
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对上述数据序列进行检测时,首先获取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即码元在周期内是不变的(例如为在周期内恒为“1”或“-1”)还是有跳变的(例如在周期的中间由“1”跳变至“-1”或由“-1”跳变至“1”);根据FM0的编码规则(数据“0”在码元的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而数据“1”在码元周期T内没有电平跳变)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是逻辑位“0”还是逻辑位“1”);根据FM0的编码规则(码元状态转换中在任一码元(无论是数据“0”还是数据“1”)的边界均具有电平跳变)及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所述破坏位与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无论是数据“0”还是数据“1”)的边界没有电平跳变,即可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从而正确判定得到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并进而获悉所述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的长度。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符合FM0编码规则的dummy-1位作为数据主体的结束位所形成的数据序列易使接收端将该结束位与数据主体相混淆并导致判决错误,无法确定数据主体的实际长度并正确解码出原始信息的缺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例举的结束部分是包括有一位破坏位,但并不以此为限,该结束部分也可以是至少包括该单一破坏位的一字符串,例如该字符串为“V-0、dummy-1、dummy-0”。另外,特别是在FM0编码的数据序列中,其前导部分中同样包括有违反FM0编码规则的一位破坏位,故所述结束部分中的破坏位可能会与该前导部分中的破坏位相混淆,仍有可能造成接收端接收后判决错误。另外,在实际通信环境下,数据序列在传输介质中可能会因环境干扰而造成数据主体中的某一位甚至是多位数据位的逻辑位状态产生随机比特差错,这样,所述产生差错的数据位可能会与该结束部分的破坏位相同而导致混淆,造成接收端接收该数据序列后将该所述产生差错的数据位误判为该数据序列的结束位。由上述可知,为了区别不同的破坏位而使接收端容易检测到数据发送的结束,在结束部分中设置一位破坏位可能不够,因此,本发明所设置的破坏位并不限于如图7所示,所述破坏位的数量、逻辑位状态(“0”或“1”)、或组合方式均可有不同变化例。具体可详见图8所示,如图8中所显示的结尾部分具有多位破坏位,所述多位破坏位均违反了FM0编码规则中在码元的边界具有跳变的规定,且是连续设置的。上述多位破坏位是连续设置的,但并不以此限,所述若干破坏位也可以是离散设置形成的字符串,并在各破坏位之间设置有符合FM0编码规则的码元,例如该字符串为“V-0、dummy-1、V-1”。
如通常所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多位破坏位同时发生错误的概率要大大小于单一位破坏位发生错误的概率。因此,采用如图8所示的破坏位组合,就不会与前导部分的破坏位及数据主体中发生传输差错的数据位相混淆,并可于接收端接收到该数据序列后,除可正确判定数据序列的结束位外,更可检测出数据主体中发生传输差错的数据位。当然,所述破坏位数量及其组合方式,可根据系统需求、数据序列的特性、数据主体的长度、传输介质的信道特征等实际情况进行选取配置,例如在误码率高的条件下就要采用较长的破坏位组合作为结束标志,而在误码率低的条件下就可以采用短的破坏位组合。另外,同一种编码系统通常存在多种破坏位的方式,或者多种破坏位的组合方式,与某种破坏位重合的概率要比与某种正常数据重合的概率要小得多,因此以不同的破坏位(或其组合)作为标志就可以实现不同的作用,接收端可以轻易的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序列。举例来讲,例如数据序列1的破坏位为“V-0、V-1、V-0”,而数据序列2的破坏位为“V-0、dummy-1、V-0”,则接收端于接收的到破坏位的组合方式为“V-0、dummy-1、V-0”,可快速判断得到对应所述破坏位组合的是数据序列2。
图9(a)至图10是显示了本发明应用于FM1编码的数据序列中破坏位的实施例。如图9(a)及9(b)所示,所述FM1编码规则与上述FM0编码规则相近似,具体定义数据“0”与数据“1”,其中,数据“0”是以S1(t)、S4(t)表示,且S4(t)=-S1(t),该数据“0”(S1(t)、S4(t))在码元周期T内没有电平跳变;而数据“1”是以S2(t)、S3(t)表示,且S3(t)=-S2(t),该数据“1”(S2(t)、S3(t))在码元的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与上述FM0编码规则相类似,所述FM1编码规则中规定码元状态转换中在任一码元(无论是数据“0”还是数据“1”)的边界具有电平跳变。因此,在FM1编码的数据序列中所具有的至少一位破坏位的特征在于所述破坏位与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的边界没有电平跳变。故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方法,在对FM1编码的数据序列进行检测时,当检测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在边界上没有电平跳变时,则根据FM1编码规则中码元间的连接规则,所述相邻码元中后一位码元违反了该FM1规则,即可确定该违反FM1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破坏位。
同样,所添加的破坏位的逻辑位状态即可以是“1”(与S2(t)、S3(t)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也可以是“0”(与S1(t)、S4(t)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且所述破坏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也可如在FM0编码规则中所述作相应的变化,例如包含有单一破坏位的字符串、多位破坏位、以及包含有多位破坏位的字符串等不同变化例,因应用于FM1编码的破坏位的情形与应用于FM0编码中相近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图11(a)至图12是显示了本发明应用于Miller编码的数据序列中破坏位的实施例。如图11(a)及11b)所示,Miller编码规则中定义数据“0”与数据“1”,其中,数据“0”是以S1(t)、S4(t)表示,且S4(t)=-S1(t),该数据“0”(S1(t)、S4(t))在码元周期T内没有电平跳变;而数据“1”是以S2(t)、S3(t)表示,且S3(t)=-S2(t),该数据“1”(S2(t)、S3(t))在码元的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另外,所述Miller编码规则中规定码元状态转换中当且仅当数据“0”的码元连续排列时在所述逻辑位为“0”的二相邻码元的边界才具有电平跳变,而在其他非连续数据“0”的码元排列中码元的边界则没有电平跳变。因此,对应于根据Miller编码规则的数据序列中,所设置的用于破坏Miller编码规则的破坏位的特征在于仅在当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二位码元为连续数据“0”时该破坏位与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的边界没有电平跳变,而当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二位码元是非连续数据“0”排列时该破坏位是与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的边界具有电平跳变。于本实施例中,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方法,根据各个码元的变化状态所检测出的破坏位的特征在于仅在当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二位码元的逻辑位为连续“0”时该破坏位与所述数据主体的末位码元的边界没有电平跳变。
另外,因为所述破坏位须违反数据序列中数据位的编码规则,因此该破坏位的逻辑位可以是“0”(与数据“0”S1(t)、S4(t)具有相同的电平特征),其具体的状态变化可如图12所示,其中M=2是Miller编码中的时钟信号。同样,所添加的结束部分中破坏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也可如FM0编码中(如图8所示)而具有其他的例如包含有单一破坏位的字符串、多位破坏位、以及包含有多位破坏位的字符串等不同变化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如图13所示,所述检测方法首先进行步骤S1301。
在步骤S1301,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序列时,对所述数据序列进行侦测并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于本实施例中,就是检测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是连续不变的还是在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接着进行步骤S1303。
在步骤S1303中,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例如,若所述数据序列是采用FM0编码规则的,则在周期内电平是连续不变的码元为逻辑位“1”,而在周期内中间会有一个附加的电平跳变的码元为逻辑位“0”。接着进行步骤S1305。
在步骤S1305中,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各个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具体来讲,在FM0编码中,就是各个码元中前后二位相邻码元的逻辑位变化情况是否符合所述FM0编码规则中所规定的码元间在边界上具有电平跳变。接着进行步骤S1307。
在步骤S1307中,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可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并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于本实施例中,在FM0编码中,就是当判断得到某相邻码元在边界上没有电平跳变时,例如前一位码元是S2(t)时,而与该前一位S2(t)码元相邻的后一位码元是S3(t)时,则根据FM0编码规则中码元间的连接规则,所述后一位码元S3(t)违反了该FM0规则,即可确定该违反FM0编码规则的码元S3(t)为破坏位。如此,就可根据所检测出的破坏位,正确判定得到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并进而获悉所述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的长度。接着进行步骤S1309。
在步骤S1309,根据所述破坏位,自所述数据序列中提取出数据主体,并对所述数据主体进行解码以恢复信息。
需说明的是,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状态、数量以及组合方式可根据数据序列的特性、编码规则,以及传输介质等而具有不同的变化例。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述数据序列的检验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是应用于具有前导部分、数据主体、及结束部分的数据序列,所述数据主体中,相邻码元间的状态变化符合编码规则;其主要特征在于在结束部分提供有至少一位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所述破坏位是违反所述数据主体的编码规则,以于接收所述数据序列后,通过对所述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检测,可快速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破坏位,确定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正确得到数据主体的长度,从而进行相应的解码并恢复出数据序列的信息,提高了解码的效率与正确率。可克服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符合所述数据主体的编码规则的结束位而使得接收端在检测该结束位时会与数据主体中的数据位产生混淆,将该结束位误当成所述数据主体的一部分,判断得到的数据主体与实际发送的数据主体在长度上不一致,造成接收端将数据主体的数据长度搞错,并在后续解码时发生错误,无法正确恢复出原始信息。
另外,本发明所应用的破坏位,其逻辑位状态、数量以及组合方式可根据数据序列的特性、编码规则,以及传输介质等而具有不同的变化例。例如,通过不同组合方式的破坏位,不仅可以增强其抗干扰性及其判决准确性,避免在单一位破坏位情况下因所述数据主体中某一位或多位数据在传输介质中产生差错而造成接收机判断错误的问题。并且,可通过用破坏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对应标识各种类型的数据序列,使得接收端检测到不同组合的破坏位后不仅可以确定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更可获悉对应所述不同组合破坏位的数据序列类型。
再有,本发明所应用的破坏位,可以使所述数据序列在未加入可标识所传输数据序列中数据主体长度(比特总数)的标识位的情况下,仍可通过接收端检测到所述破坏位后确定数据主体的长度,相对现有技术中在数据序列添加所述用于标识数据主体长度的标识位,可相对节省比特开销,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同样,即使是在加入所述标识位,接收端已预知数据主体的长度时,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破坏位,除可表征该数据主体的结束位置,还可起到数据校验的作用。就是说,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破坏位即认为是数据主体的结束标志,如果传输过程中发生数据错误,则接收到的数据长度和接收端预知的数据长度不一致,从而可以判定传输过程中发生了数据错误,甚至可以知道发生有数据错误的数据位的具体位置。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前导部分、数据主体与结束部分,所述数据主体中,相邻码元间的状态变化符合编码规则;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序列时,对该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
根据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所述码元即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所述结束部分中包括多位破坏位,以及包括多位破坏位的字符串所组群组中的任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具体包括:
对接收的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
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包括:
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
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并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位破坏位为连续设置或离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规则是双相空号或双相标记编码,所述编码规则包括有码元状态转换中在任一码元的边界具有电平跳变的规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与双相空号或双相标记编码规则中码元的逻辑位相同,其逻辑位是“0”或“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规则是米勒编码,所述编码规则规定当且仅当逻辑位为“0”的码元连续排列时在所述逻辑位为“0”的二相邻码元的边界才具有电平跳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与米勒编码规则中码元的逻辑位相同,其逻辑位是“0”。
9.一种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前导部分、数据主体与结束部分,所述数据主体中,相邻码元间的状态变化符合编码规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数据序列,并对所述数据序列进行侦测,获取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
根据相邻码元之间的状态变化,检测出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所述码元即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所述结束部分中包括多位破坏位,以及包括多位破坏位的字符串所组群组中的任一者;
根据所述破坏位,自所述数据序列中提取出数据主体,并对所述数据主体进行解码以恢复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恢复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接收的数据序列进行侦测并检测出所述破坏位更具体包括:
对接收的数据序列的各个码元进行侦测,获取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
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在周期内电平的状态变化特征,判断得到所述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
根据所述编码规则及各个码元的逻辑位状态,判断所述数据序列中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是否符合所述编码规则;
当判断得到数据序列中某相邻码元之间的逻辑位状态变化违反所述编码规则时,即确定该违反所述编码规则的码元为结束部分中用于表征所述数据主体结束的破坏位,并将所述破坏位检测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恢复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位破坏位为连续设置或离散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恢复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规则是双相空号或双相标记编码,所述编码规则包括有码元状态转换中在任一码元的边界具有电平跳变的规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恢复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与双相空号或双相标记编码规则中码元的逻辑位相同,其逻辑位是“0”或“1”。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恢复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规则是米勒编码,所述编码规则规定当且仅当逻辑位为“0”的码元连续排列时在所述逻辑位为“0”的二相邻码元的边界才具有电平跳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恢复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坏位的逻辑位与米勒编码规则中码元的逻辑位相同,其逻辑位是“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810114068 CN101594200B (zh) | 2008-05-30 | 2008-05-30 | 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810114068 CN101594200B (zh) | 2008-05-30 | 2008-05-30 | 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94200A CN101594200A (zh) | 2009-12-02 |
CN101594200B true CN101594200B (zh) | 2013-01-30 |
Family
ID=41408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14068 Active CN101594200B (zh) | 2008-05-30 | 2008-05-30 | 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9420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61370A (zh) * | 2014-11-04 | 2015-02-18 | 上海复亚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超高频rfid读写器fm0编码帧头的判别方法 |
CN105550613B (zh) * | 2015-12-29 | 2018-05-29 |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车牌数据解码处理方法及电子车牌读写设备 |
CN107969029B (zh) * | 2016-10-19 | 2021-06-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唤醒前导码生成方法、同步方法及装置 |
CN109818713B (zh) * | 2019-01-24 | 2021-07-20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副载波调制的米勒码解码方法、装置和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08
- 2008-05-30 CN CN 200810114068 patent/CN10159420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94200A (zh) | 2009-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686933B2 (en)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reliable communication | |
CN100428273C (zh) | 一种解码器及射频卡 | |
EP2192522B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2569911B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using reduced s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
US11423239B2 (en) |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protocol detection and decoding i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 |
EP2061172B1 (en) | IC car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JP5339138B2 (ja)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1594200B (zh) | 数据序列的检测方法及从数据序列中恢复信息的方法 | |
WO2011009768A2 (en) | A method and reader for reading tag data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 |
CN107959549B (zh) | 一种标签信号解码方法、标签解码装置及标签阅读器 | |
JP5428364B2 (ja) | 非接触型通信装置、その復号部 | |
CN103297060A (zh) | 一种适用于高速率修正miller编码信号的解码电路 | |
CN101252411B (zh) | 射频识别数据通信中数据帧结尾的检测方法 | |
CN102185817B (zh) | 一种读写器到标签的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
EP1261952B1 (en) | Encoding/decoding system for coherent signal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
CN104361370A (zh) | 一种超高频rfid读写器fm0编码帧头的判别方法 | |
CN105743826B (zh) | 一种米勒副载波解码方法 | |
CN107506675B (zh) | 优化rfid读写器多标签处理流程的方法 | |
CN103106379A (zh) | 一种具有鲁棒性的非接触式ic卡收数方法 | |
US7126994B2 (en) | Communication station and data carrier with improved acknowledgement measures | |
CN103178933A (zh) | 一种副载波调制米勒码解码装置及其解码方法 | |
US8310345B2 (en) | Receiving apparatus | |
Burmester et al. | Comments on “unreconciled collisions uncover cloning attacks in anonymous RFID systems” | |
CN100555303C (zh) | 一种用于射频识别的多标签数据冲突避免方法 | |
AU2003246368A1 (en) | Control and/or monitoring device using an electronic label, a reader and a state encod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