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9402A - 读写装置和使用该读写装置的认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读写装置和使用该读写装置的认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9402A
CN101589402A CNA2008800025035A CN200880002503A CN101589402A CN 101589402 A CN101589402 A CN 101589402A CN A2008800025035 A CNA2008800025035 A CN A2008800025035A CN 200880002503 A CN200880002503 A CN 200880002503A CN 101589402 A CN101589402 A CN 101589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terminal apparatus
read
authentication
sim c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800025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润一
松本孝之
中川雅文
奈良浩树
丰田博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9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9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根据插入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SIM卡的无线通信功能判断为存在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信号时的发送输出发生变化。接收包含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的响应信号(SIG 402)和包含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的响应信号(SIG 404),对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和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进行比较,存储大的接收强度值(X)。然后,确定在得到接收强度值(X)时使用的天线(天线P),确定在认证阶段中用于发送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信号的天线。

Description

读写装置和使用该读写装置的认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上并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进行无线通信的读写装置、由该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构成的认证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装置中有些能够插拔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card,用户识别卡)卡。移动终端装置与SIM卡所具备的SIM芯片物理接触,经由该接触部分对SIM芯片进行数据写入处理或从SIM芯片读取数据。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能够插拔还具备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频率识别)标签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RF-ID标签进行对SIM芯片的数据写入处理或从SIM芯片读取数据的处理,从而与读取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5077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SIM卡插拔在各种结构的移动终端装置,但是由于在插入在移动终端装置上时SIM卡附近的结构根据移动终端装置而各不相同,因此SIM卡所具备RF-ID标签的电波环境也不相同。比如,如果对SIM卡插入到面向移动终端装置所具备的电池的位置的情况和插入到远离电池的位置的情况进行比较,则存在前者的RF-ID标签从远离某距离的读写装置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减小的趋势。
这样,对SIM卡所具备的RF-ID标签而言,电波环境,特别是RF-ID标签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插入该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与具有该RF-ID标签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为最低的结构的移动终端装置对应地设定该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所需的最低限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其结果,RF-ID标签还会将接收强度小的电波作为无线通信用的电波而接收,从而噪声对无线通信的影响变大。因此,需要根据插入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设定该RF-ID标签进行无线通信所需的最低限的接收强度的阈值。
同样,如果对SIM卡插入到面向移动终端装置所具备的电池的背面的位置的情况、插入到面向该电池的表面的位置的情况、插入到远离电池的位置的情况等进行比较,则用于使远离某距离的读写装置的接收电平恒定的、从RF-ID标签发送的信号的发送输出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插入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设定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该RF-ID标签的发送输出电平。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插拔于移动终端装置并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能够根据其所插入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适当地设定SIM卡的无线通信功能判断为存在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信号时的发送输出。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种读写装置,与搭载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所述读写装置具备: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天线单元;和控制经由所述天线单元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控制单元,所述天线单元由第一天线部和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不同的位置上的第二天线部构成,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分别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和所述第二天线部向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接收包含所述认证电平设定信号的各接收强度值在内的响应信号而检测出所述各接收强度值,根据检测出的所述各接收强度值判断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还是所述第二天线部。
由此,无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角度、SIM卡的安装位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如何,均准确地检测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仅在预定的距离内时进行认证通信,从而能够改善安全性和操作性。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认证系统具备搭载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和上述读写装置。
由此,无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角度、SIM卡的安装位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如何,均准确地检测与读写装置之间的距离,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仅在预定的距离内时进行认证通信,从而能够改善安全性和操作性。
本发明的读写装置和认证系统根据从移动终端装置发送的接收强度值,判断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第一天线部还是第二天线部,因此无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角度、SIM卡的安装位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如何,均准确地与移动终端装置进行认证通信,从而能够改善安全性和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SIM卡的功能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读写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的初始设定阶段的顺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的认证阶段的顺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SIM卡所存储的对应表的一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SIM卡进行起始位检测中断时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SIM卡进行起始位检测中断时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之间的认证处理顺序。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收发预认证请求和预认证响应的时序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预认证请求和预认证响应的帧格式的图。
标号说明
110 移动终端装置
111 电池
112 盖
120 SIM卡
121 SIM芯片
122 无线电路
131 蜂窝收发部
132 存储部
133 SIM卡连接部
134 控制部
141 存储部
142 移动终端连接部
143 控制部
144 近距离无线收发部
145 安全存储部
150 读写装置
151 近距离无线收发部
152 控制部
153 存储部
154 外部通信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发明的读写装置,与搭载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所述读写装置具备: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天线单元;和控制经由所述天线单元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控制单元,所述天线单元由第一天线部和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不同的位置上的第二天线部构成,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分别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和所述第二天线部向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接收包含所述认证电平设定信号的各接收强度值在内的响应信号而检测出所述各接收强度值,根据检测出的所述各接收强度值判断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还是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
第二发明基于第一发明,在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大于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得到的接收强度值时,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判断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在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为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得到的接收强度值以下时,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判断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
第三发明基于第二发明,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和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中大的接收强度值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在接收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的无线电文时求得该无线电文的接收强度值,比较该接收强度值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接收强度值。
由此,无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角度、SIM卡的安装位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如何,均准确地检测与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仅在预定的距离内时进行认证通信,从而能够改善安全性和操作性。
另外,第四发明的认证系统具备搭载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和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发明所述的读写装置。
由此,无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角度、SIM卡的安装位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如何,均准确地与移动终端装置进行认证通信,从而能够改善安全性和操作性。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透视图。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包括:移动终端装置110,在框体表面具备显示器和操作键等,在框体内部具备电路基板;向移动终端装置110主体的电路基板提供电力的电池111;和保护电池111的盖112。
移动终端装置110是SIM卡120插入框体内部的结构。SIM卡120依次被电池111和盖112覆盖而容纳在移动终端装置主体111内。
另外,SIM卡120由SIM芯片121和无线电路122构成。SIM卡120的表面以露出的方式设有SIM芯片121。移动终端装置110设有与SIM芯片121的导体板接触的连接端子,移动终端装置110和SIM卡120经由该连接端子进行信号的收发。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可以适用于具有能够插拔SIM卡的各种结构的移动终端装置。在将某SIM卡插入能够插拔SIM卡的结构、SIM卡附近的结构、不同材质的各种移动终端装置时,SIM卡所具备的无线电路的电波环境也会不同,但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能够实现设定适于该电波环境的、该无线电路为进行无线通信而所需的最低限的接收强度的阈值或发送信号时的发送输出。
接着,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和SIM卡的功能框图。
移动终端装置110包括蜂窝收发部131、存储部132、SIM卡连接部133和控制部134。
蜂窝收发部131根据与无线基站(图2中未图示)之间确定的预定的通信方式进行数字数据的收发。
存储部132存储控制部134执行的程序、通过执行该程序产生的运算结果、经由SIM卡连接部133从SIM卡120输入的数据等各种数据。
SIM卡连接部133相当于设置在移动终端装置110上的、与SIM卡120之间的上述连接端子,与SIM卡120之间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
控制部134参照存储在存储部132的各种程序,执行蜂窝收发部131的无线通信控制、与SIM卡120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控制、对存储部122的数据写入和读取控制等各种控制。
另外,SIM卡120包括存储部141、移动终端连接部142、控制部143、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和安全存储部145。
存储部141存储控制部143执行的程序、通过执行该程序产生的运算结果、经由移动终端连接部142从移动终端装置110输入的数据等各种数据。
移动终端连接部142相当于在SIM卡120的表面露出的SIM芯片121的上述导体板,与移动终端装置110之间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
控制部143参照存储在存储部141、安全存储部145的各种程序,执行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的无线通信控制、与移动终端装置110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控制、对存储部141的数据的写入和读取控制等各种控制。另外,检测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强度值。
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相当于无线电路122。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经由形成于无线电路122的天线,并通过400MHz带特定小功率无线、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频率识别)所使用的短距离通信用电波、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无线)等电波进行信号的收发。
安全存储部145存储在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之间进行例如结算处理等时需要的信息。具体存储用于连接到银行所使用的结算处理用网络的密码、与结算相关的个人信息等。这种用于进行结算处理的信息也可以存储在存储部141,但通过与存储部141分开存储,可以避免容易改写或删除重要的信息。
接着,图3表示读写装置的功能框图。
读写装置150包括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控制部152、存储部153和外部通信部154。
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经由形成在无线电路(未图示)上的天线与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进行信号的收发。这些天线在无线电路上构成有多个(下面叫做天线P、天线Q),各天线形成在无线电路上的不同的位置。
控制部152对从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输入的信号执行某种处理。例如,从存储部153读出向SIM卡写入的数据,将该读出的信号向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外部通信部154输出。另外,检测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接收的信号的接收强度值。
外部通信部154通过与因特网等外部通信网连接从而能够与外部服务器连接。例如,在进行结算处理时,根据来自SIM卡120的请求信号,经由外部通信部154与银行和卡公司运营的结算处理用网路连接,与银行和卡公司拥有的服务器进行通信。
接着,图4表示用于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进行无线通信的初始设定方法。
另外,为了进行图4所示的初始设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的距离,将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切换为初始设定阶段。初始设定阶段是指,移动终端装置110或读写装置150用于进行初始设定的阶段,即用于适当地设定将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信号判断为有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信号时的发送输出的阶段。
在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分别切换为初始设定阶段时,读写装置150使用构成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的多个天线中的一个天线(天线P)向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
控制部143检测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接收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如果该接收强度值是预定值以上,则将该接收强度值存储在存储部141。然后,经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向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发送响应信号(SIG 402)。此时,在响应信号(SIG 402)中包含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
另外,在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够接收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时,或在接收强度值不是预定值以上时,控制部143不发送响应信号(SIG 402)。或者,向读写装置150发送请求再次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的信号。
接着,在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接收响应信号(SIG 402)后,控制部152检测响应信号(SIG 402)的接收强度值,确认其接收强度值是否为预定值以上。如果响应信号(SIG 402)的接收强度值不是预定值以上,则向移动终端装置110发送请求再次发送响应信号(SIG 402)的信号。然后,如果即使继续发送几次请求信号也不能够接收响应信号(SIG 402),则重新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
如果响应信号(SIG 402)的接受强度值是预定值以上,则将包含在响应信号(SIG 402)内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存储在存储部153。
接着,读写装置150经由构成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的多个天线中与之前不同的另外天线(天线Q)而向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
控制部143检测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接收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如果该接收强度值是预定值以上,则将该接收强度值存储在存储部141。然后,经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向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发送响应信号(SIG 404)。此时,在响应信号(SIG 404)中包含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
另外,如果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不是预定值以上,则控制部143不发送响应信号(SIG 404)。或者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再次发送请求信号。
若结束发送响应信号(SIG 404),则控制部143对存储在存储部141中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和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进行比较,存储大的接收强度值(X),删除小的接收强度值。另外,将发送响应信号(SIG 402)时的发送强度值(Y)存储在存储部141。
另外,接收了响应信号(SIG 404)的控制部152检测响应信号(SIG404)的接收强度值,确认该接收强度值是否为预定值以上。如果响应信号(SIG 404)的接收强度值不是预定值以上,则向移动终端装置110发送请求再次发送响应信号(SIG 404)的信号。然后,如果即使继续发送几次请求信号也不能够接收响应信号(SIG 404),则重新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
如果响应信号(SIG 404)的接受强度值是预定值以上,则将包含在响应信号(SIG 404)中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存储在存储部153中。
然后,控制部152对存储在存储部153中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401)的接收强度值和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进行比较,存储大的接收强度值(X),删除小的接收强度值。从而,判断为使用两个接收强度值中接收强度值大的天线。
另外,控制部152为了确定在认证阶段用于发送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信号的天线,预先确定在得到接收强度值(X)时使用的天线(在上述的情况下是天线P)。
这样,在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之间经由构成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51的不同的天线结束认证电平设定信号和响应信号的收发后,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从初始设定阶段切换为认证阶段。
认证阶段是指在结束初始设定阶段后所转移的阶段,即在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之间收发各种数据的阶段。另外,认证阶段分为预认证阶段和最终认证阶段。预认证阶段是到SIM卡120从读写装置150接收预认证确认信号为止的期间(由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读写装置150不发送预认证停止请求信号,因此定义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另外,最终认证阶段是指到接收了最终认证请求信号的SIM卡120完成结算处理为止的期间。
接着,图5表示预认证阶段的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之间的顺序。读写装置150总是以恒定周期持续发送预认证信号(SIG510)。另外,在预认证阶段和最终认证阶段中,不仅用于发送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150)而且用于发送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信号的天线是在得到接收强度值(X)时使用的天线(在上述的情况下是天线P)。
然后,在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接收到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后,控制部143检测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接收的预认证请求信号的接收强度。
在检测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的接收强度后,控制部143读入在初始设定阶段存储在存储部141中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的接收强度值(X)。然后,控制部143对接收强度值(X)和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的接收强度值进行比较,如果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的接收强度值比接收强度值(X)大,则控制部143经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向读写装置150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SIG 502)作为预认证请求信号的接收确认。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SIG 502)时的发送强度是存储在存储部141中的发送强度值(Y)。另外,如果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的接收强度值比接收强度值(X)小,则不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SIG 502)。或者,向读写装置150发送请求再次发送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的信号。
接收到预认证响应信号(SIG 502)的读写装置150,由控制部152检测预认证响应信号(SIG 502)的接收强度值,如果该接收强度值是预定值以上,则发送预认证确认(SIG 503),接着发送读出请求信号(SIG 504)。
在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接收来自读写装置150的读出请求信号(SIG 504)后,控制部143检测预认证确认(SIG 503)和读出请求信号(SIG 504)的接收强度值,如果这些接收强度值是接收强度值(X)以上,则控制部143从存储部141和安全存储部145读取所需的数据,由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向读写装置150发送该读取的各种数据(SIG505)。
数据(SIG 505)例如在电子进出门管理系统中是指能够确定个人的识别号码。另外,例如在结算处理中是指除了能够确定个人的识别号码之外用于连接到银行运营的结算处理用网络的密码等。
读写装置150在结束接收来自移动终端装置110的数据(SIG 505)后,根据需要经由外部通信部154与外部服务器进行信息的交换。若是上述例示的结算处理,则经由外部通信部154通过能够确定个人的识别号码和密码,登陆银行和卡公司运营的结算处理用服务器。在结算处理用服务器进行结算所需要的处理后,外部通信部154接收结算处理结束的通知信号。
接着,从读写装置150向移动终端装置110发送写入请求信号(SIG506)。从读写装置150向移动终端装置110发送的写入请求信号(SIG506)在例如结算处理中是指表示结束结算处理的通知信息。
最后,在结束接收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写入请求信号(SIG 506)后,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向读写装置150发送写入完成通知信号(SIG507)。
另外,在图4中,在结束发送响应信号(SIG 404)后,控制部143对存储在存储部141中的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的接收强度值和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的接收强度值进行比较,存储大的接收强度值(X),删除小的接收强度值,但是也可以不删除小的接收强度值。在这种情况下,在认证阶段中,在接收预认证请求信号(SIG 501)、预认证确认信号(SIG 503)、读出请求信号(SIG 504)、写入请求信号(SIG 506)时,比较各接收强制值是否为接收强度值(X)以上。然后,即使各接收强度值不是接收强度值(X)以上,在比较各接收强度值和小的接收强度值的情况下如果是小的接收强度值以上,则也可以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SIG 502)、数据(SIG 505)、写入完成通知信号(SIG 507)。特别是,优选在连续几次出现各接收强度值不是接收强度值(X)以上的情况下,与小的接收强度值进行比较。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接收信号不是接收强度值(X)以上而导致在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之间重复进行再次发送的情况。
另外,在图4中,读写装置150使用天线P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使用天线Q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但是也可以在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时最初使用天线P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并在中途从天线P切换为天线Q。这样,读写装置150不需要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3),只要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SIG 401)就可以完成初始设定阶段,因此能够缩短时间。
另外,在图4中,也可以不根据包含在响应信号(SIG 402)、响应信号(SIG 404)中的接收强度值掌握接收强度,而是通过读写装置150使用天线P接收响应信号(SIG 402),使用天线Q接收响应信号(SIG 404),从而求得各响应信号的接收强度值。
或者,读写装置150也可以在最初使用天线P接收响应信号(SIG402),在接收响应信号(SIG 402)的中途切换为天线Q而进行接收。这样,读写装置150不需要接收响应信号(SIG 404),只要接收响应信号(SIG 402)就可以完成初始设定阶段,因此能够缩短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之间进行实际无线通信,确定适当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电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对各种移动终端装置而言适当的接收强度值和发送输出强度保存在SIM卡120的存储部141,实现准确的通信。
于是,在存储部141中存储图6所示的对应表。对应表表示三个信息的对应关系。第一信息是识别移动终端装置的种类的移动终端识别ID(识别制造商、制品名、制造日等的ID),第二信息是表示接收电平(接收强度)的数值,第三信息是表示发送电平(发送输出)的数值。
移动终端装置上分配有制造商识别号码(识别制造商的ID)和制品识别号码(识别制品名和型号的ID)。在对应表中,作为移动终端识别ID,例如使用制品识别号码,按各制品识别号码分别对应有接收电平。另外,对于分配到各制品识别号码的接收电平的数值,在将SIM卡120插入到根据该制品识别号码确定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状态下,预先测定无线电路122从位于远离一定距离的位置的读写装置150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该测定的接收强度的数值计算接收电平(例如,将测定的接收强度的70%的数值为接收电平)。另外,对于分配到各制品识别号码的接收电平的数值,在将SIM卡120插入到根据该制品识别号码确定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状态下,预先测定从无线电路122向位于远离一定距离的位置的读写装置150发送的电波的接收强度,根据该测定的发送强度的数值计算发送电平。这样,将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对应于每个制品识别号码而制作的对应表存储在SIM卡120的存储部141。
接着,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处理流程。
在安装SIM卡后,移动终端装置从SIM芯片121读取存储在SIM芯片121中的对应表(步骤701),在该对应表中检索本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的移动终端识别ID(步骤702)。
移动终端装置若能够从该对应表中检测出本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的移动终端识别ID(步骤703、是),则读取与该移动终端识别ID对应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步骤704),向SIM芯片121输出该读取的接收电平和接收超过该接收电平的接收强度的电波而向无线电路122请求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信号、及读取的发送电平和请求无线电路122用该发送电平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信号(步骤705)。
另外,移动终端装置若不能够在从SIM芯片121读取的对应表中检测出本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的移动终端识别ID(步骤703、否),则通过显示器、扬声器或振动等向装置用户通知在对应表中没有本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的移动终端识别ID的消息(步骤706)。
在步骤706后,移动终端装置也可以向显示器输出催促以手动设定SIM卡120的无线电路122接收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输出(也就是说使装置用户进行如下步骤: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测定无线电路122从位于远离一定距离的位置的读写装置150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或从无线电路122向读写装置150发送的电波的发送输出,根据该测定的接收强度和发送输出的数值计算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的消息(步骤707)。
在结束手动进行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的设定(步骤708、是)后,移动终端装置向SIM芯片121输出该设定的接收电平和接收超过该接收电平的接收强度的电波而向无线电路122请求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信号、及读取的发送电平和请求无线电路122用该发送电平进行无线通信的控制信号(步骤709),并且向SIM芯片121输出请求重新将本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的移动终端识别ID和该设定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的对应关系存储在对应表中的控制信号(步骤710)。
然后,将在步骤704的处理中从SIM芯片121读取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或在步骤708的处理中以手动设定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从SIM芯片121读取的SIM卡120的识别ID存储在本装置(移动终端装置)的存储部141(步骤711或步骤712)。
以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通过将SIM卡120所具备的无线电路122接收的电波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设定为预先计算的最佳值,无线电路122能够用适于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收发电平进行无线通信。
在参照图7的流程图说明的处理中,移动终端装置参照存储在SIM卡120的SIM芯片121中的对应表,控制SIM卡120的无线电路122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输出。作为另一方式,也可以在一旦插入了SIM卡120时,移动终端装置将从其SIM卡120的SIM芯片121读出的对应表存储在移动终端装置的存储部132,然后在SIM卡120从移动终端装置110取出后再插入时,参照存储在移动终端装置的存储部132中的对应表,控制SIM卡120的无线电路122接收的电波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输出。这样,移动终端装置对一旦插入过的SIM卡120能够立刻控制该SIM卡120的无线电路122通信的电波的收发强度。
另外,作为图7的另一方式,SIM卡120也可以在安装在移动终端装置上时读取移动终端识别ID。图8表示这种情况的SIM卡120的处理流程。首先,在SIM卡120安装在移动终端装置后,控制部143经由移动终端连接部142从移动终端装置读取移动终端识别ID(步骤801)。然后,控制部143检索读取的移动终端识别ID是否写入在存储部141所存储的对应表中(步骤802)。
如果在步骤802中能够检索到移动终端识别ID(步骤803、是),则控制部143从对应表读取与移动终端识别ID对应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步骤804)。由此,将从对应表读取的接收电平作为阈值,判断由无线电路122接收的接收数据能否接收。同样,对于从无线电路122发送的发送数据,也采用从对应表读取的发送电平。
另外,如果在步骤802中不能够检测到移动终端识别ID(步骤803、否),则通过移动终端装置的显示器、扬声器或振动等向装置用户通知在对应表中没有移动终端识别ID的消息(步骤805)。
接着步骤805,在通过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设定无线电路122接收的接收强度的阈值和无线电路122发送的发送输出(步骤806、是)后,控制部143将与移动终端识别ID对应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存储在存储部141(步骤807)。另外,在步骤806中设定接收强度的阈值和发送输出后,此后由无线电路122接收的接收数据以该值为准判断能否接收,从而从无线电路122发送的发送数据采用从对应表读取的发送电平。
这样,根据图8所示的SIM卡120的处理,通过将SIM卡120所具备的无线电路122接收的电波的接收电平和无线电路122发送的电波的发送电平设定为预先计算的最佳值,无线电路122能够用适于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进行无线通信。
另外,也可以经由移动终端装置所具备的蜂窝收发部131接收由与该移动终端装置的移动终端识别ID对应的SIM识别ID、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这三个信息构成的对应表的信息,将该对应表经由移动终端连接部14存储在存储部141中。根据该结构,能够始终将应设定在SIM卡上的接收电平和发送电平更新为最新的电平。
(第三实施方式)
在SIM卡120和移动终端装置110之间,除了进行通话处理和来信检测处理之外,还定期进行通信(例如,为使用移动电话而进行的用户信息的定期确认)。因此,例如在通过移动终端装置110进行结算处理时,有可能在SIM卡120内同时进行与读写装置150的无线通信和用于向移动终端装置110提供用户信息的信号的收发。在这种情况下,与移动终端装置110相比,SIM卡120的形状非常小(例如SIM卡120的外形尺寸:宽度15mm×长度25mm×厚度0.76mm左右),因此模拟电路部和数字电路部接近,如果同时使两个电路部动作,作为模拟电路部的无线电路部的特性有可能恶化。另外,由于不能充分确保接地,因此在数字电路部动作时接地电位变动,无线电路部的特性同样有可能恶化。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图9和图10说明SIM卡120侧的控制部143为了防止通信特性的恶化而进行的处理。
如图9所示,控制部143经由移动终端连接部142接收从移动终端装置110侧以0.1秒的周期传送的电文A,并对此回发响应电文。然后,控制部143从响应电文的回发起至接收下次的电文A为止的期间进行与SIM卡120的无线通信。
图10表示控制部143进行的处理。首先,控制部143进行在移动终端连接部142接收到起始位信号时进行中断的起始位检测中断的许可(步骤S1001)。起始位检测中断例如通过移动终端连接部142检测到起始位信号时向控制部143发送起始位检测中断信号来进行。
接着,控制部143允许向存储部141转送经由移动终端连接部142接收的数据信号(步骤S1002)。由此,能够从移动终端装置110接收数据。
接着,控制部143判断是否发生图9所示的电文A的起始位检测中断(步骤S1003)。
如果在步骤S1003中产生了起始位检测中断,则控制部143为了测量检测起始位信号后的经过时间而设定倒数计时器(t秒)(步骤S1004)。倒数计时器(t秒)是从移动终端装置110侧传送来的电文A的周期。
接着,控制部143经由移动终端连接部142向移动终端装置110回发对电文A的响应电文(步骤S1005)。
接着,控制部143判断是否产生了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的无线信号(图9的无线电文A)的发送请求(步骤S1006)。
如果在步骤S1006中产生了无线信号的发送请求,则控制部143进行无线电文A的制作(步骤S1007)。
接着,控制部143判断表示发送无线电文A所需要的时间的无线发送时间和表示接收与无线电文A对应的响应电文所需要的时间的响应接收时间之和是否小于预定时间(=t)(步骤S1008)。
其中,无线发送时间,可以通过由控制部143根据无线电文A的数据长度计算的方法计算,或根据预先存储的无线电文和发送时间的表计算。同样,响应接收时间也可以根据无线电文和响应接收时间的表计算。
如果无线发送时间和响应接收时间之和不是小于预定时间,则控制部143将无线电文A分割为无线电文A1和A2(步骤S1009)。一直分割到被分割的无线电文的无线发送时间和与此对应的响应接收时间之和成为小于t为止。无线电文A并不限于分割为两个,也可以分割为两个以上。另外,如果无线发送时间和响应接收时间之和小于预定时间,则跳过步骤S1009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143发送无线电文A或被分割的无线电文,向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指示接收响应电文。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根据指示进行收发(步骤S1010)。
根据这种进行图10处理的SIM卡120,在定期与移动终端装置110进行通信时即使存在与读写装置150进行无线通信的请求,也能够在结束与移动终端装置110的通信后进行无线通信,因此能够防止无线通信特性的恶化。
在图9的情况下,即使发送的无线电文和将其接收的响应电文的收发所需要的时间比与移动终端装置110的通信周期长,通过分割无线电文,也能够避免有线通信的时序和无线通信的时序重叠。
(第四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近距离无线收发部144经由形成于无线电路122的天线,通过400MHz带特定小功率无线、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频率识别)所使用的短距离通信用的电波和UWB(Ultra Wide Band:超广带域无线)等电波进行信号的收发。但是,根据所使用的电波带,电波到达范围达到几m~几十m,有时存在多个与读写装置150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终端装置。
可以预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用户并不希望,但会在SIM卡120和读写装置15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开始结算处理。
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读写装置150和SIM卡12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时,减轻随着多张SIM卡120之间的认证处理产生的读写负担,并且仅与需要进行认证处理的SIM卡120进行认证处理。
下面,说明移动终端装置110和读写装置150进行的处理。图11表示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的位置关系。图12表示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之间的认证处理顺序。
如图11所示,在读写装置150的附近存在搭载有SIM卡120的多个移动终端装置110a~110n。移动终端装置110a~1i处于SIM卡120能够与读写装置150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内。另外,移动终端装置110j~110n位于SIM卡120能够与读写装置150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外。
在图11中用由虚线形成的圆圈C1表示SIM卡120能够与读写装置150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范围。圆圈C1是以读写装置150为中心的圆圈,与读写装置150为了与SIM卡120进行无线通信而所需的最低限的接收强度的阈值(电平1)对应地描绘。另外,圆圈C2是以读写装置150为中心的圆圈,与比上述电平1大的接收强度的阈值(电平2)对应地描绘。在图11中移动终端装置110a位于圆圈C2的内部。
下面,利用图12说明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1外的情况和位于圆圈C1内的情况。
首先,在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1外时,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110j~110n上的SIM卡120以周期T进行载波侦听,但不能够接收读写装置150输出的电波,从而不能够进行认证处理。
接着,在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1内时,移动终端装置110a~110i在后述的预认证阶段中与读写装置150之间进行认证处理。另外,读写装置150与位于圆圈C1的内部的移动终端装置110a~110i之间在后述的预认证阶段进行认证处理。
接着,参照图13、图14说明移动终端装置110a~110i与读写装置150收发的预认证请求和预认证响应。
图13表示收发预认证请求信号和预认证响应信号的时序。图13(a)表示收发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1外时的预认证请求信号和预认证响应信号的时序。另外,图13(b)表示收发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 1内时的预认证请求信号和预认证响应信号的时序。另外,在图13(b)的下段的图中放大了图13(b)的上段的图中用虚线包围的范围。
在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1外时,如图13(a)所示,读写装置150定期发送预认证请求信号。另外,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110j~110n上的SIM卡120以周期T进行载波侦听。但是,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110j~110n上的SIM卡120不能够接收预认证请求信号,从而不会向读写装置150回发响应。
在移动终端装置位于圆圈C1内时,如图13(b)所示,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110a~110i上的SIM卡120能够接收进行载波侦听时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预认证请求信号。此时,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110a~110i上的SIM卡120从进行载波侦听而检测到从读写装置150发送了预认证请求信号的时刻t1起至读写装置150结束发送预认证请求信号的时刻t2为止接收预认证请求信号。
如图13(b)的下段的图所示,构成预认证请求信号的帧分割为构成简易信息的子帧和构成完整信息的子帧。在图13(b)中,预认证请求信号的帧由构成简易信息的四个子帧(简易信息No.1~简易信息No.4)和构成完整信息的一个子帧构成。
在读写装置150连续四次发送所包含的数据相同的简易信息后,发送完整信息。图14(a)表示构成简易信息的子帧的帧格式。构成简易信息的子帧由用于SIM卡120取得位同步的位同步信号、用于SIM卡120取得帧同步的简易信息帧同步信号、成为简易信息的主要数据的简易ID信息构成。
简易ID信息还包括头(Head)和服务ID。头中包括用于确定子帧的种类和数据长度等的控制信息。服务ID中包括用于识别读写装置150能够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例如,Suica(注册商标)和Edy(注册商标))的信息。
另外,也可以将简易信息特有的位模式插入在简易信息帧同步信号中。通过插入位模式,接收了某子帧的SIM卡120能够在认识到简易ID信息的头之前参照该简易信息帧同步信号,识别该子帧是简易信息。
另外,图14(b)表示构成完整信息的子帧的帧格式。构成完整信息的子帧由用于SIM卡120取得位同步的位同步信号、用于SIM卡120取得帧同步的完整信息帧同步信号、成为完整信息的主要数据的完整ID信息构成。
完整ID信息还包括头、服务ID和发送源ID构成。在头中包括用于确定子帧的种类和数据长度等的控制信息。另外,在服务ID中包括用于识别读写装置150能够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例如,Suica(注册商标)和Edy(注册商标))的信息。在发送源ID中包括用于识别发送了预认证请求信号的读写装置150的发送源ID。
另外,也可以将完整信息特有的位模式插入在完整信息帧同步信号中。通过插入位模式,接收了某子帧的SIM卡120能够在认识到完整ID信息的头之前参照该完整信息帧同步信号,识别该子帧是完整信息。
如图13(b)的下段的图所示,在时刻t1进行载波侦听而从构成简易信息No.3的数据的中途开始接收预认证请求信号时,SIM卡120能够接收简易信息No.4和完整信息。然后,参照包含在简易信息中的服务ID或包含在完整信息中的服务ID和发送源ID,判断是否与能够由本装置(SIM卡120)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的ID一致。
如果与能够由本装置(SIM卡120)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的ID不一致,则判断为不是能够由本装置(SIM卡120)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用不着接收完整信息,也可以停止接收作为该简易信息之后的子帧的简易信息和完整信息。
如果与能够由本装置(SIM卡120)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的ID一致,则向读写装置150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1或预认证响应信号2。其中,确定向读写装置150发送的信号是预认证响应信号1还是预认证响应信号2的标准是预认证请求信号的接收强度。即,SIM卡120测量包含所接收的预认证请求信号在内的电波的接收强度,如果该测量的接收强度是作为接收强度的阈值的电平1以上且小于电平2,则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1,如果测量的接收强度是作为接收强度的阈值的电平2以上,则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2。
这样,根据包含在简易信息中的服务ID或包含在完整信息中的服务ID和发送源ID,SIM卡120容易判断是不是能够由本装置(SIM卡120)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从而能够减轻随着判断处理产生的负担。
接着,图14(c)表示构成SIM卡120发送的预认证响应信号的帧的帧格式。构成预认证响应信号的帧由位同步信号、响应帧同步信号、ID信息构成。位同步信号是用于读写装置150取得位同步的信息。响应帧同步信号是用于读写装置150取得帧同步的信息。另外,ID信息是预认证响应信号的主要数据。
ID信息还包括头、服务ID、发送目标ID和发送源ID。头是用于确定帧的种类和数据长度等的控制信息,是用于确定是预认证响应信号1还是预认证响应信号2的识别信息。服务ID是用于识别SIM卡120能够进行结算处理的服务(例如,Suica(注册商标)和Edy(注册商标))的信息。发送目标ID是用于识别应接收预认证响应信号的读写装置150的信息。发送源ID是用于识别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的SIM卡120的信息。
接着,说明读写装置150接收了预认证响应信号1或预认证响应信号2时的处理。首先,读写装置150测量包含接收的预认证响应信号在内的电波的接收强度,比较该测量的接收强度和作为接收强度的阈值的电平1及电平2。
如果测量的接收强度是作为接收强度的阈值的电平1以上且小于电平2,则判断为发送了该预认证响应信号的SIM卡120位于图12所示的圆圈C1的内部且圆圈C2的外部。另外,如果测量的接收强度是作为接收强度的阈值的电平2以上,则判断为发送了该预认证响应信号的SIM卡120位于图12所示的圆圈C2的内部。
接着,说明读写装置150接收了预认证响应信号1或预认证响应信号2时的由读写装置150的处理。读写装置150在接收预认证响应信号1或预认证响应信号2后,参照构成预认证响应信号的ID信息的服务ID、发送源ID(SIM卡120的ID),判断SIM卡120是否为能够利用由该服务ID确定的服务进行结算的服务对象,或是否禁止了利用由该服务ID确定的服务(是否注册在黑名单中)。
如果读写装置150保存有能够利用由服务ID确定的服务的SIM卡120的ID清单,则能够仅通过本装置(读写装置150)的处理来判断该SIM卡120是否为服务对象。另外,如果没有保存能够利用由服务ID确定的服务的SIM卡120的ID清单,则利用外部通信部154向服务器询问,根据从服务器获得的结果进行判断。
在判断为SIM卡120是能够利用由服务ID确定的服务进行结算的服务对象时,读写装置150向发送了该预认证响应信号1的SIM卡120发送对预认证响应信号的响应信号即预认证确认,存储该SIM卡120的ID。其中,在读写装置150接收了预认证响应信号1时发送预认证确认1,在接收了预认证响应信号2时发送预认证确认2。另外,在从读写装置150接收到预认证确认1或预认证确认2时,SIM卡120知道由读写装置150判断为本装置(SIM卡120)是由服务ID确定的服务的服务对象。
另外,在读写装置150接收了预认证响应信号2时,发送了该预认证响应信号2的SIM卡120位于图11所示的圆圈C2的内部,但是在位于圆圈C2的内部之前,考虑位于圆圈C1的内部且圆圈C2的外部,已经向读写装置150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1。在这种情况下,读写装置150由于存储有对预认证响应信号1发送了预认证确认1的SIM卡120的ID,因此也可以比较已存储的SIM卡120的ID和构成预认证响应信号2的ID信息的发送源ID(SIM卡120的ID),判断该SIM卡120是否为能够利用由该服务ID确定的服务进行结算的服务对象,或者是否禁止了利用由该服务ID确定的服务(是否注册在黑名单中)。由此,能够减轻随着判断是否为能够提供服务的SIM卡120的处理而产生的读写装置150的负担。
并且,一旦接收了预认证确认1的SIM卡120在包含从读写装置150接收的预认证请求信号的电波的接收强度达到电平2以上之前,也可以不对预认证请求信号发送预认证响应信号1。由此,读写装置150不需要再对已经判断为能够提供服务的SIM卡120的SIM卡120进行判断,因此能够减轻随着该判断处理而产生的读写装置150的负担。
读写装置150在向发送了预认证响应信号2的SIM卡120发送预认证确认2后,向其他SIM卡120发送请求停止预认证的预认证停止请求。另外,预认证停止请求的帧格式与预认证请求信号的帧格式相同,向子帧即简易信息和完整信息的帧同步信号和头的区域分配该预认证停止请求特有的位模式即可。
接收了预认证停止请求的SIM卡120在某预定的期间停止以周期T进行的载波侦听。
另外,还存在接收了预认证确认2的SIM卡120也接收预认证停止请求的情况,对该情况决定:如果接收到预认证确认2,则即使此后接收到预认证停止请求,也从接收到预认证确认2的时刻起在上述预定的期间继续进行载波侦听。
这样,仅接收了预认证确认信号2的SIM卡120等待接收从读写装置150发送的最终认证请求信号。下面,将SIM卡120从读写装置150接收到预认证停止请求信号为止的期间称为“预认证阶段”。另外,将接收了预认证停止请求信号的SIM卡120停止载波侦听的期间称为“预认证停止阶段”,将后述的接收了最终认证请求信号的SIM卡120完成结算处理为止的期间称为“最终认证阶段”。
接收了最终认证请求信号的SIM卡120将执行结算处理所需要的信息(下面称为结算信息)增加到最终认证响应信号中而发送给读写装置150。读写装置150在从SIM卡120接收结算信息后,利用外部通信部154将该结算信息发送给服务器,接收由该服务器进行的结算信息确认处理的结果。
在该结算信息确认处理的结果合适时,读写装置150进行利用了挑战与响应(Challenge and Response)方式的认证。即,读写装置150请求发送存储在SIM卡120的安全存储部145中的密钥信息,从SIM卡120接收密钥信息后,向SIM卡120发送生成的随机数数据,并且根据从SIM卡120接收的密钥信息对该随机数数据进行运算,存储其运算结果。
另外,SIM卡120根据本装置(SIM卡120)的安全存储部145中存储的密钥信息对接收的随机数数据进行运算,将其运算结果发送给读写装置150。读写装置150对预先运算并存储的运算结果和从SIM卡120接收的运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则认证为该SIM卡120是合适。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区分在认证阶段中采用了挑战与响应方式的认证和预认证阶段中使用预认证请求信号的认证,将前者称为“最终认证”,将后者称为“预认证”。
然后,在读写装置150进行最终认证而确立会话后,发送数据读出请求而从SIM卡120接收结算处理所需要的数据,并且将该接收的数据经由外部通信部154发送给服务器,根据该数据与从进行预定运算的服务器接收的运算结果对应地,将数据写入请求发送给SIM卡120,使SIM卡120进行结算处理所需要的数据的写入。从读写装置150接收了数据写入请求的SIM卡120进行与该请求对应的数据的写入,在正常结束了该写入时,将写入完成通知发送给读取装置150。最终认证阶段经过进行最终认证、数据读出、数据写入这一系列的处理后结束。
读写装置150在从搭载在移动终端装置110a上的SIM卡120接收到写入完成通知后,开始发送预认证请求信号。由此,接收该预认证停止请求而转变为预认证停止阶段的SIM卡120再次转变为预认证阶段。
以上,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SIM卡120和读写装置150,能够由读写装置150在预认证阶段对能够由读写装置150提供服务的SIM卡120容易地进行认证,仅一个要在最终认证阶段进行结算处理的用户所拥有的SIM卡120,即仅一个位于自读写装置150的距离比预定距离近的位置的SIM卡120能够进行要求高安全性的认证,仅各阶段的认证成功的SIM卡120能够执行结算处理。
因此,虽然是由SIM卡120和读写装置150实现的系统,但是可以简单地处理同时与多个SIM卡120进行的认证,并且由于进行要求高安全性的认证的SIM卡120只有一个,因此能够减轻随着多个SIM卡之间的认证处理而产生的读写装置的负担。
另外,虽然是由SIM卡120和读写装置150实现的系统,但是通过适当地设定进行最终认证的读写装置150和SIM卡120的距离,确定多个SIM卡120中需要进行结算处理的SIM卡120,从而能够防止进行用户不希望的结算处理。
另外,以往在进行结算处理时进行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预认证和最终认证,但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无论该SIM卡120在之后是否进行结算处理,读写装置150均在结算处理前对任意的SIM卡120进行预认证,在结算处理时仅对成为结算处理对象的SIM卡120进行最终认证,因此不需要进行预认证,从而能够缩短结算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进行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预认证所需的、读写装置150和SIM卡120之间收发的数据量少,因此对在由远离型的SIM卡120和读写装置150实施的系统中使用的特定小功率无线而言,本发明的SIM卡120和读写装置150极为有用。
另外,可以认为读写装置和SIM卡成为一对多的可能性比较高,始终存在多个SIM卡。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在读写装置的周围存在的SIM卡的数量而高效地实现通信的同步校正的方法。
例如,可以改变从读写装置发送的预认证请求信号的发送间隔(从结束发送预认证请求信号起至发送下一个预认证请求信号之前的时间,以下表记为发送间隔Tx)。
预认证请求信号的发送间隔Tx越长,能够接收越多的位于周围的SIM卡120的响应,但是如果发送间隔Tx过长,则实时性变差,成为效率差的系统。相反,如果发送间隔Tx的时间短,则虽然提高实时性,但是在读写装置150的周围存在很多SIM卡。其结果,不能够接受来自SIM卡的所有响应,有可能出现无法通信的SIM卡。因此,作为系统发送间隔,Tx的时间过长和过短均不好,因此需要适当地调整。
发送间隔Tx通过使构成图14(b)所示的完整信息的子帧的帧格式中进一步包含用于根据读写装置150的周围环境而高效地进行同步校正的同步校正信息来指定。也就是说,同步校正信息表示发送间隔Tx,即表示读写装置150发送的预认证请求的发送间隔。换句话说,这是在SIM卡接收到预认证请求后向读写装置150回发预认证响应的时序。
为了确定发送间隔Tx,首先读写装置150将作为预认证请求的发送间隔的Tx设定为开始被设定为较长的预定时间而发送预认证请求,对该预认证请求的响应即预认证响应1或预认证响应2在Tx时间内有多少响应数量进行计数。
然后,如果此时响应计数数量相对于由Tx设定的时间具有较大的余量(预想的响应数量少的情况),则使下一个预认证请求的完整信息帧所指定的同步校正信息的值较小,将Tx时间设定为比预定时间稍微短。这意味着在读写装置150周围,要认证的SIM卡比预想的少,通过缩短发送间隔Tx,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性。
另外,如果响应计数数量相对于由Tx设定的时间没有余量(预想的响应数量多的情况),则使下一个预认证请求的完整信息子帧所指定的同步校正信息的值比预定时间大,将发送间隔Tx设定得较长。这意味着在读写装置150周围,要认证的SIM卡比预想的多,读写装置150有可能没有完全接收存在于周围的SIM卡的响应。通过将发送间隔Tx设定得较长,将存在于读写装置150周围的多个SIM卡的响应全部接收,从而能够适当地掌握周围情况。
这样,通过根据每次发送预认证请求的情况改变同步校正信息,能够设定与读写装置150的周围环境对应的适当的发送间隔Tx,能够进行高效的同步校正,从而能够提供灵活的系统。
参照确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改。
本申请以2007年9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33683、2007年9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34203、2007年10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75357、2008年5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130425、2008年6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159970、2008年7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179846为基础申请,上述申请的内容作为参照引用到本申请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无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读写装置和移动终端装置之间的角度、SIM卡的安装位置和移动终端装置的结构如何,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和读写装置均能够准确地进行通信,因此不仅适用于移动终端装置,还可以适用于装置内部具备收发部的设备。

Claims (4)

1.一种读写装置,与搭载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所述读写装置具备: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天线单元;和控制经由所述天线单元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控制单元,
所述天线单元由第一天线部和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不同位置上的第二天线部构成,
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分别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和所述第二天线部向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认证电平设定信号,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接收包含所述认证电平设定信号的各接收强度值在内的响应信号并检测出所述各接收强度值,根据检测出的所述各接收强度值判断在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还是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读写装置,其中,
在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大于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得到的接收强度值时,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判断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
在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为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得到的接收强度值以下时,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判断为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时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读写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通信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将使用所述第一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和使用所述第二天线部而得到的接收强度值中大的接收强度值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在接收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发送的无线电文时求得该无线电文的接收强度值,比较该接收强度值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接收强度值。
4.一种认证系统,具备:
搭载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IM卡的移动终端装置;和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读写装置。
CNA2008800025035A 2007-09-10 2008-09-08 读写装置和使用该读写装置的认证系统 Pending CN1015894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3683A JP4990727B2 (ja) 2007-09-10 2007-09-10 Simカード
JP233683/2007 2007-09-10
JP234203/2007 2007-09-10
JP275357/2007 2007-10-23
JP130425/2008 2008-05-19
JP159970/2008 2008-06-19
JP179846/2008 2008-07-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9402A true CN101589402A (zh) 2009-11-25

Family

ID=40558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800025035A Pending CN101589402A (zh) 2007-09-10 2008-09-08 读写装置和使用该读写装置的认证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90727B2 (zh)
CN (1) CN10158940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1842A (zh) * 2015-10-27 2018-07-31 株式会社谈宝阿络藤 信息共享支持服务器、信息共享支持系统及信息共享支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5282B (zh) * 2010-04-23 2012-11-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上网模块、用户终端、安全数码卡、无线通信方法
JP6834169B2 (ja) * 2016-04-28 2021-0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交信装置、交信装置を備える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2155331B1 (ko) * 2017-07-06 2020-09-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무선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84692A (ja) * 1987-05-18 1988-1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非接触式idカ−ド方式
JP2003018043A (ja) * 2001-06-29 2003-01-17 Denso Corp 通信装置
JP4442328B2 (ja) * 2004-06-15 2010-03-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携帯端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1842A (zh) * 2015-10-27 2018-07-31 株式会社谈宝阿络藤 信息共享支持服务器、信息共享支持系统及信息共享支持方法
CN108351842B (zh) * 2015-10-27 2021-07-09 株式会社谈宝阿络藤 信息共享支持服务器、信息共享支持系统及信息共享支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90727B2 (ja) 2012-08-01
JP2009064377A (ja) 200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3699B (zh) 一种执行近场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2001000781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short-range radio link
US86305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external interface device using contactless
EP1814239B1 (e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for communication
KR100641380B1 (ko) 무선태그 시스템에서 리더기간 충돌 방지방법
US8320881B2 (en) Proximity based security protocol for processor-based systems
CN102044028B (zh) 实现读卡操作的方法及实现读卡操作的系统
US20070114282A1 (en) Portable device with an active communication station configuration and a passive data carrier configuration
CN103370954A (zh) 具有近场通信(nfc)设备并且提供记忆擦除的移动无线通信设备和相关方法
CN105321330A (zh) 智能家居设备及其绑定方法、装置和系统及移动终端
US20120171995A1 (en) System for Authorizing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by Proximity
US933641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lling NFC-A devices alongside RF barcode devices
US6684067B2 (en) Method of initializing a link between a mobile terminal and a domestic base station
CN101589402A (zh) 读写装置和使用该读写装置的认证系统
CN109756878A (zh) 一种蓝牙配对方法及设备
US2004002956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ccess
KR20110037110A (ko) 무선 주파수 인식 기술을 이용한 근거리 통신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EP2093701A1 (en) Reader/writer device for noncontact ic car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2329904A (zh) 一种手机用户识别卡、人脸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
JP2010020513A (ja) Simカード、携帯端末及びリーダライタ装置
EP261105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iring at least two devices
CN107948396A (zh) 一种移动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KR20070027173A (ko) Rfid 태그를 장착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이러한단말기의 rfid 리더기 접근제어 방법
KR20100068385A (ko) 리더라이터 장치 및 그 리더라이터 장치를 이용한 인증 시스템
KR101066267B1 (ko) 수동형 무선인식 태그를 능동형 무선인식 태그로 활용하는 단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