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0850A -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0850A
CN101580850A CNA2007100786620A CN200710078662A CN101580850A CN 101580850 A CN101580850 A CN 101580850A CN A2007100786620 A CNA2007100786620 A CN A2007100786620A CN 200710078662 A CN200710078662 A CN 200710078662A CN 101580850 A CN101580850 A CN 101580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
plasmid
telomerase
promotor
slow vir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786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仕明
余松涛
房殿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MMU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MMU
Priority to CNA2007100786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8085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580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08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重组慢病毒,其内含有重构后的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并且该病毒的载体质粒内含有一个以上外源基因。所述病毒的载体质粒内含的外源基因是一个标记示踪基因加上一个肿瘤治疗基因、或者仅一个标记示踪基因。本发明提供的重组慢病毒可以在制备肿瘤生物显影剂、及在制备活体端粒酶活性肿瘤的生物治疗药物中得到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组慢病毒基因转移技术。结合端粒酶基因启动子的肿瘤特异启动功能,用慢病毒转基因技术在体外研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及治疗性药物;在体内实施肿瘤的示踪和在体治疗。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目前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传统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很多中晚期肿瘤患者,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生物治疗就成为一种必需的手段。基因治疗是生物治疗的方式之一,将基因通过载体转入病人体内,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的一大关键问题是肿瘤靶向性问题。肿瘤的基因治疗是建立在诊断明确,定位明确,精确把握治疗范围和治疗程度的基础上的。肿瘤靶向性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在肿瘤的基因诊断和实时监测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有非常宽阔的应用前景。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常规检测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1)无创伤性;(2)可多次重复在不同时间点检测;(3)快速扫描成像(时间少于5min);(4)可以使生物活体整体成像。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与转基因动物相结合可以实时示踪许多重要细胞和分子,特别是肿瘤细胞、免疫相关细胞和介质,从而洞悉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揭示多种疾病病理过程提供了线索。在动物模型的病理过程研究中,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的无创检测报告基因表达这一能力与传统的将实验动物处死后再进行组织染色、酶活性分析的方法相比有巨大优势。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在实验中可在同一实验动物体内获得全部时间点的整体数据,可以用极少的实验动物而迅速获得更全面的数据,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实验动物、时间以及实验经费。由于能够对同一动物进行连续检测这样就最大程度减少了不同实验动物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传统检测方法误差所造成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的敏感性极高,有研究证实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敏感性甚至超过了流式细胞仪体外检测的敏感性。与其他用于检测细胞游走增殖的标记技术如萤光染料、放射性探针等相比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对标靶细胞无毒副作用,并且也不会因标靶细胞增殖分裂,信号稀释而丧失标记作用。
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在肿瘤方面可以应用于快速的测量各种癌症模型中肿瘤的生长,并可对癌症治疗中癌细胞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评估;可以无创伤地定量检测小鼠整体的原位瘤、转移瘤及自发瘤。已有研究人员使用萤光素酶和GFP作为报告子活体成像肿瘤细胞,并探讨了使用这些报告基因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的前景。而且研究证实使用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获得的实验结果与MRI成像的结果能够达到91%的一致性,这进一步证明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在活体分析肿瘤的时间空间分布方面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工具。MRI测出的肿瘤体积与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测得的肿瘤组织所产生的光子数呈线性相关。由于MRI测得的体积还包括肿瘤周边的水肿、浸润的细胞、死亡细胞的残骸,而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测得的却只有具有代谢活力的肿瘤细胞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将外源的显像基因靶向性导入活体细胞表达。因此需要一种高效、安全的基因导入系统,也即是转基因载体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策略(targetinggene-virotherapy of cancer),即将高效安全的病毒转基因系统和特定的肿瘤选择元件结合起来,使外源的显像基因或治疗基因能够通过病毒载体选择性的转移到肿瘤细胞中去,并在其中表达。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策略,可克服传统肿瘤基因治疗中转染效率低、靶向性差、目的基因表达量低、杀伤力不够等缺点,因此,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应该会比过去的基因治疗方法效果好很多。
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策略之关键步骤是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选择高效安全的基因转移系统,即病毒。(2)如何选择和实施基因转移的肿瘤靶向性元件。
病毒载体有两类:一类可以整合到染色体,如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另一类不能整合到染色体,如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EB病毒。逆转录病毒载体只能感染分裂期细胞,容纳外源基因的DNA片段长度不超过8kb;腺病毒载体感染细胞时,病毒DNA游离在细胞核内,并不整合到染色体上,在体内不能实现稳定的长期表达,且反复应用容易引起免疫反应。而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 IV-1)来源的慢病毒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慢病毒载体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感染非分裂期细胞,人们已成功地应用慢病毒载体感染了神经细胞、肝细胞、造血干细胞、胰岛细胞、肌肉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此外,慢病毒载体容纳外源性目的基因的片段大,可以在体内较长期的表达,免疫反应小,安全性较好。这些优点使慢病毒成为基因治疗中最理想的载体。
基因转移的肿瘤靶向性一直是肿瘤基因治疗的瓶颈问题。多种肿瘤靶点已经被逐渐明确的阐述,本发明使用端粒酶催化亚基启动子作为肿瘤靶点。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随着细胞的逐次分裂,端粒逐渐变短,约每分裂一次减少50-200个核苷酸,细胞分裂至一定次数,端粒缩短至一定程度,会导致细胞死亡。当细胞发生恶变时,通过某种机制端粒酶被激活,使得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端粒延长,从而维持染色体的稳定,使细胞逃逸死亡获得永生,最终导致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因此端粒酶激活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端粒酶在90%肿瘤细胞中均为阳性,而极大多数正常细胞端粒酶均为阴性,因此端粒酶可作为肿瘤细胞一种特征性标记。目前研究证实,人的端粒酶由三个部分组成:1.RNA组分(hTR),2.端粒酶结合蛋白(hTP),3.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由于在大多数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株中端粒酶逆转录酶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呈不表达或低表达,表明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在极大多数肿瘤细胞中具有启动活性。某些文献也将端粒酶逆转录酶称为端粒酶催化亚基。
随着肿瘤的基因治疗的发展,示踪基因和治疗基因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多种肿瘤示踪基因和治疗基因早已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生物治疗和肿瘤药物开发。
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崭新的分子、基因表达的分析检测系统.多种生物荧光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发出荧光,在体外用特殊的荧光检测设备能够精确探测到这种荧光。这些设备包括CCD照相机(chargecoupled device camera,CCD camera)、双光子激发显微镜(two-photon excitationmicroscopy)等。研究比较深入的生物荧光蛋白或基因是萤光素酶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萤光素酶基因的表达产物荧光素酶在ATP存在的前提下可以催化其底物荧光素反应并发出荧光。绿色荧光蛋白(GFP)是Chalfic等从研究维多利亚水母(Aequorea Victoria)发光现象中分离纯化出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Protein,GFP)基因,由于其分子量小,蛋白性质极为稳定,转染细胞后,不影响目的基因的表达及目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对细胞无毒性作用,易于耐受高温等处理,无光漂白作用,用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不影响其荧光特性,能够在异源细胞中稳定表达,无须辅助因子或共反应因子加入即可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发射荧光。基于以上优点,这两种荧光报告基因被广泛用于生物显像和体内示踪的研究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组慢病毒,它包含有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启动表达的目的外源基因,该目的外源基因是经证实可以对肿瘤实施活体显像和同步治疗的基因片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慢病毒是基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改建的,其内含有重构后的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并且该病毒的载体质粒内含有一个以上外源基因。
所述慢病毒可以由三质粒系统:胞膜质粒pMD2G、包装质粒psPAX2和载体质粒pLenti-hTERT-eGFP组成;或由四质粒系统:包胞膜质粒pLP/VSVG、装质粒pLP1,pLP2、和载体质粒pLenti-hTERT-eGFP组成。
上述重构后的端粒酶基因启动子是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端粒酶RNA组分启动子其中之一。
将上述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截取其核心成分,并加入三个E-box加以改良,得到所述重构后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SEQ ID NO:1。
上述病毒的载体质粒内含的外源基因是一个标记示踪基因加上一个肿瘤治疗基因、或者仅一上标记示踪基因。
上述病毒所携带的标记示踪基因取自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或eGFP基因、荧光素酶基因及各种核素标记基因中的一种;病毒所携带的肿瘤治疗基因选自:前药转换酶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凋亡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其中的一种。
上述标记示踪基因和肿瘤治疗基因相对位置可以是以下几种之一:启动子-示踪基因-IRES2-治疗基因、启动子-治疗基因-IRES2-示踪基因、启动子-示踪基因-治疗基因、启动子-治疗基因-示踪基因。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了以下肿瘤特异性启动子之一: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启动子。在该启动子之后接入以下至少一种肿瘤示踪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然后用基于HIV-1的慢病毒第三代包装系统将该表达质粒包装成慢病毒。第三代包装系统包括四种质粒:包胞膜质粒pLP/VSV-G、装质粒pLP1,pLP2、和自主构建的转移质粒组成。在体外试验中,本发明成功用该病毒选择性感染了端粒酶阳性肿瘤和端粒酶阳性的正常细胞,并经特殊检测手段证实所使用的改良hTERT启动子在体外以上细胞中具有较强启动能力,可启动示踪基因较强表达。相比之下,使用同种病毒感染端粒酶阴性肿瘤细胞和端粒酶阴性正常细胞,检测结果发现该启动子在其中弱表达甚至不表达。在活体试验中,本发明成功用该病毒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分别感染端粒酶阳性肿瘤大鼠模型和端粒酶阴性肿瘤大鼠模型,使用以下两种方式之一:CCD照相机(charge-coupled device camera、CCD)、双光子激发显微镜(two-photonexcitation microscopy)。对活体大鼠肿瘤中eGFP的表达进行显像。检测结果证实在端粒酶阳性肿瘤大鼠模型活体显像中,GFP有较强表达,肿瘤能够清晰成像;而在端粒酶阴性肿瘤大鼠模型中,GFP不能被成像系统所检测到。在进一步的活体研究中,本发明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启动的eGFP之后接入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并用该病毒感染端粒酶阳性肿瘤大鼠模型和端粒酶阴性肿瘤大鼠模型,使用相同的成像设备多时相检测肿瘤的eGFP表达和肿瘤的杀伤效应。结果证实在端粒酶阳性肿瘤大鼠模型活体显像中,eGFP有较强表达,且随时间推移肿瘤范围逐渐缩小,证明了CD基因对肿瘤的靶向性杀伤作用;而在端粒酶阴性肿瘤大鼠模型中,eGFP不能被成象系统所检测到,不同时相处死肿瘤大鼠发现肿瘤不缩小。
HIV-1病毒DNA的主要结构基因及其排列形式与其它逆转录病毒相同,均为5′LTR-gag-pro-pol-env-3′LTR。其中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pol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env基因编码病毒的包膜糖蛋白,pro基因则编码切割蛋白前体所需的蛋白酶。与其它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HIV-1基因组尚有较多调节基因,其中属于HIV-1基因复制所必需的tat基因和rev基因,分别编码两个反式激活因子Tat蛋白和Rev蛋白,前者在HIV-1基因组复制和转录延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者则可促使HIV-1基因的表达由早期向晚期转化。非HIV-1复制所必需的调节基因有nef、vif、vpr和vpu。这些基因的编码产物都有各自的功能。
HIV-1载体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包装成分和载体成分。包装成分由HIV-1基因组去除了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顺式作用序列而构建,能够反式提供产生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载体成分则与包装成分互补,即含有包装、逆转录和整合所需的HIV顺式作用序列,同时具有异源启动子控制下的多克隆位点及在此位点插入的目的基因。为降低两种成分同源重组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需尽量减少二者的同源性,如将包装成分上5′L TR换成巨细胞病毒(CMV)立即早期启动子、3′LTR换成SV40polyA等。包装成分通常被分开构建到两个质粒上,一个质粒表达Gag和Pol蛋白,另一个质粒表达Env蛋白,其目的也是降低恢复成野生型病毒的可能。本实验所使用的慢病毒载体是在多次改建优化载体性能后的第三代四质粒慢病毒表达系统。所有基因的表达均依赖外源性的强组成性启动子。包装系统被分为互不重叠的一个gag/pol质粒和一个rev质粒。为了降低包装质粒和转移质粒重组的可能性,将gag/pol的编码优先性从HIV的AU富含区改变到人类基因更易找到的序列(人类化)。由此分裂了HIV基因组中的不稳定序列(INS)。这种改造使得gag/pol序列的表达不依赖Rev/RRE系统。载体安全性在两方面得到改善:(1)包装质粒的RRE/Rev依赖性的消除降低了载体质粒和包装质粒之间的同源性。(2)gag/pol序列的人类化进一步降低了包装质粒和载体质粒的gag序列的同源性。本发明改建的慢病毒载体改建于invitrogen公司的pLenti6/V5TOPO质粒。将其CMV启动子更换为我们设计的肿瘤特异性hTERT启动子.再在其后加入我们的目的基因。该基因转移系统包括四个质粒:表达gag/pol的pLP1质粒,表达rev的pLP2质粒,表达胞膜蛋白的pLP/VSV-G质粒,以及我们构建的载体质粒。
在本发明实施例之一,成功构建了包含肿瘤特异性改良型hTERT启动子,以及在其调控下特异表达肿瘤示踪基因(绿色荧光蛋白或荧光素酶)和治疗基因(胞嘧啶脱氨酶)的载体质粒。并用慢病毒第三代载体系统包装,检测滴度后感染端粒酶阳性和端粒酶阴性肿瘤小鼠模型。并用CCD照相机检测了在活体肿瘤内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同时给予前药5-氟胞嘧啶,观察绿色荧光示踪的肿瘤杀伤范围和程度。结果发现该病毒能够对端粒酶阳性肿瘤进行清晰有效的在体显影,并同时对肿瘤具有较强杀伤效应。
附图说明
图1:pLenti6/V5TOPO克隆表达载体质粒(invitrogen公司)。
图2:pUC57质粒测序图谱。
图3:pLenti-hTERT-eGFP质粒测序图谱。
图4:pLenti-hTERT-eGFP和对照组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HepG II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5: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人结肠癌细胞SW480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6: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7: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人胚肾细胞293FT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8: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正常人肝细胞LO2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9: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人骨肉瘤细胞U2OS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10: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正常人成纤维细胞HF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左为pLenti-hTERT-eGFP,右为pLenti-CMV-eGFP。
图11:pGL-3basic质粒图谱。
图12:Luciferase全长基因PCR产物电泳图。
图13:用BamH I和xho I酶切鉴定pLenti-hTERT-luciferase质粒电泳图。
图14:用检测引物对重组pLenti-hTERT-luciferase质粒做菌落PCR,电泳结果图。
图15:重组质粒pLenti-hTERT-luciferase测序图。
图16:用质粒pLenti-hTERT-luciferase和pLenti-CMV-luciferase转染七种细胞。图中每种颜色直方图代表一种细胞,每组直方图从左至右不同颜色分别为: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Hep G II、正常人肝细胞LO2、人胚肾细胞293FT、人骨肉瘤细胞U2OS、人成纤维细胞HF。其中人骨肉瘤细胞U2OS、人成纤维细胞HF为端粒酶阴性,其余全部为阳性。横轴标注的符号为转染的质粒,从左至右分别是pLenti-hTERT-luciferase质粒;
pLenti-CMV-luciferase质粒;Negative为阴性对照,内不含启动子;positive为阳性对照,内含SV40启动子;wildtype为含野生型hTERT启动子的对照质粒。
图17:共转染10小时候293FT细胞照片。可见细胞内毒性空斑。
图18:重组病毒感染大鼠Hep GII肝癌模型。
图19:重组病毒感染大鼠SGC-7901胃癌模型。
图20:重组病毒感染大鼠SW480结肠癌模型。
图21:重组病毒感染大鼠U2OS骨肉瘤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过程分为体外部分和体内部分。体外部分以pLenti6/V5TOPO质粒为基础构建了改良型hTERT启动子启动eGFP或luciferase基因表达的质粒,并分别用该质粒在体外瞬时转染多种端粒酶阳性和端粒酶阴性肿瘤细胞,采用不同手段检测了eGFP或luciferase基因的表达特点和表达强度。以确定我们设计的该启动子是否具有端粒酶阳性肿瘤特异性。体内部分将体外构建的质粒在绿色荧光蛋白之后接入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并使用第三代慢病毒载体系统将该质粒包装成慢病毒,感染端粒酶阳性和端粒酶阴性肿瘤大鼠模型。并用CCD照相机检测了在活体肿瘤内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同时给予前药5-氟胞嘧啶,观察绿色荧光示踪的肿瘤杀伤范围和程度。
1体外部分
1.1hTERT启动子调控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慢病毒转移质粒构建。
从invitrogen公司购得pLenti6/V5TOPO克隆表达载体盒。其中包括pLenti6/V5TOPO质粒(质粒图谱见图1)及质粒专用扩增菌株Stb13,包装细胞系293FT。pLenti6/V5TOPO质粒是一种高效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该质粒的CMV启动子是一个强势启动子,其后有一个TOPO定向克隆位点,是一种一端为钝端另一端为粘性末端的克隆位点。此位点一旦连接即不能再次断开,属于一次性位点。我们从pEGFP-C1质粒上PCR扩增eGFP全长序列,并用TOPO定向克隆的方式装载至装载至pLenti6/V5TOPO质粒的TOPO位点。
具体实施方式为:运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eGFP的扩增引物,并在上游引物起始子ATG前加入TOPO识别位点CACC。将该PCR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eGFP全长序列PCR产物用TOPO定向克隆的方式连接到pLenti6/V5TOPO质粒的定向克隆位点。根据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的说明,TOPO连接反应的混合比例如下:
  原料   剂量
  eGFP的PCR产物   4ul
  盐溶液   1ul
  去离子双蒸水   加至5ul
  topO质粒   1ul
  总体积   6ul
注:盐溶液用pLenti6/V5TOPO定向克隆载体试剂盒中原装盐溶液。PCR产物与TOPO质粒的摩尔数比为0.5∶1或2∶1。
将该系统混合均匀,室温静置5分钟后放置冰上。按试剂盒说明将该混合物转化至扩增菌株Stb13。氨苄西林抗生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大培养并小剂量抽提质粒。电泳检测有阳性质粒条带。将该质粒命名为pLenti-CMV-eGFP。
根据NCBI记录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序列,软件分析后切取其中的一段核心序列,并在其中加入三个E-box:CACGTG.其目的为降低该启动子在端粒酶阴性细胞中的活性,同时不影响其在端粒酶阳性细胞中的活性。在这段核心序列首尾分别加入BspD I酶切位点ATCGAT和BamH I酶切位点GGATCC,该改良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全长312bp,见序列(SEQ ID NO:01)。将该序列送生物公司合成。该序列被合成于质粒pUC57中。BspD I与BamH I酶切位点用于之后将该序列替代pLenti-CMV-eGFP质粒中的CMV启动子。将合成好的质粒测序,结果如图3。酶切并回收pUC57质粒和上的hTERT启动子片断,同时酶切pLenti-CMV-eGFP并回收除去CMV启动子的线性载体片断。并将hTERT启动子片断与pLenti-eGFP线性载体片断连接。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连接产物片段。并将该产物测序检测。结果见图4。将该质粒命名为pLenti-hTERT-eGFP。
1.2用pLenti-hTERT-eGFP分别转染端粒酶阳性和端粒酶阴性肿瘤细胞,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转染一组pLenti-CMV-eGFP质粒以对照hTERT启动子的端粒酶特异性。
用脂质体(DOTAP,ROCHE)法将pLenti-hTERT-eGFP和对照组pLenti-CMV-eGFP质粒转染端粒酶阳性的人肝癌细胞Hep G II、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胚肾细胞293FT、正常人肝细胞LO2,和端粒酶阴性的人骨肉瘤细胞U2OS、人成纤维细胞HF。转染使用35mm直径六孔细胞培养板。转染条件为每孔接种细胞105个。培养至融合率70%时开始转染。无血清培养基1ml/孔;质粒2.5ug/孔,用HBS稀释至终体积25ul;DOTAP15ul/孔,用HBS稀释至终体积50ul。质粒和DOTAP混合后在室温静置15分钟再加入孔板。10小时后换完全培养基。48小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结果如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
1.3hTERT启动子调控荧光素酶基因(luciferase)表达的慢病毒转移质粒构建。
在以上工作基础之上,本发明将pLenti-hTERT-eGFP质粒中的eGFP基因更换为荧光素酶基因。其目的为更换不同的报告子,在体外分别转染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的肿瘤细胞,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强度,从而进一步量化测定该启动子在端粒酶阳性肿瘤中的特异性及调控活性。
多种生物包括细菌、藻类、腔肠动物、珊瑚、萤火虫等体内存在萤光素酶基因,其中以北美萤火虫(North America firefly)的萤光素酶基因应用的最为广泛。此种基因可编码产生550个氨基酸的萤光素酶蛋白。生物萤光实质是一种化学萤光,北美萤火虫萤光素酶在氧化其特有底物萤光素的过程中可以释放波长广泛的可见光光子,其平均波长为560nm(460-630nm),这其中包括重要的波长超过600nm的红光成分。在哺乳动物体内血红蛋白是吸收可见光的主要成分,能吸收中蓝绿光波段的大部分可见光;水和脂质主要吸收红外线,但其均对波长为590-800nm的红光至近红外线吸收能力较差,因此波长超过600nm的红光虽然有部分散射消耗但大部分可以穿透哺乳动物组织被敏感的CCD camera检测到。本发明使用的北美萤火虫萤光素酶基因来自pGL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romega公司)。
具体实施方式:
Luciferase全长基因来源于pGL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质粒图谱如图12。针对该质粒中的荧光素酶全长1656bp以及其后的一段SV40 poly A,采用PrimerPremier 5.0软件设计pGL3质粒上77-2004共1927bp目的基因的引物。上游5′CGGGATCCACCATGGAAGACGC 3′,下游5′CCGCTCGAGTTTACCACATTTGTAGAGG 3′。在其中上游加入了BamH I酶切位点GGATCC,下游加入xho I酶切位点CTCGAG,以便向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上装载该片段以替换eGFP片段。将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3。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amH I和xho I将pLenti-hTERT-eGFP和pLenti-CMV-eGFP质粒中的eGFP片段切去并将以上荧光素酶基因的PCR产物连接至相同位置。将产物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氨苄西林抗生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小剂量抽提质粒。并用BamH I和xho I酶切鉴定产物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片段。结果如图14:同时用检测引物上游5′CTCATAGAACTGCCTGCGTG3′,下游5′GAGACTTCAGGCGGTCAACG 3′做菌落PCR,电泳结果如图15。将该两种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Lenti-hTERT-luciferase和pLenti-CMV-luciferase质粒,并将pLenti-hTERT-luciferase质粒送测序,结果如图16。
1.4将质粒pLenti-hTERT-luciferase和pLenti-CMV-luciferase分别体外瞬时转染端粒酶阳性和端粒酶阴性肿瘤细胞,并用荧光素酶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情况。并对照两组启动子的表达活性,观察hTERT启动子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的特异性。
订购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用脂质体(DOTAP,Roche)法将该两种质粒转染端粒酶阳性的人肝癌细胞Hep G II、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胚肾细胞293FT、人结肠癌细胞SW480、正常人肝细胞LO2,和端粒酶阴性的人骨肉瘤细胞U2OS、人成纤维细胞HF。转染使用35mm直径六孔细胞培养板。转染条件:每孔接种细胞105个。培养至融合率70%时开始转染。无血清培养基1ml/孔。质粒2.5ug/孔,同时每孔0.125ug内参质粒PRL(promega公司),用HBS稀释至终体积25ul;DOTAP15ul/孔,用HBS稀释至终体积50ul。质粒和DOTAP混合后在室温静置15分钟再加入孔板。10小时后换完全培养基。转染48小时后裂解液裂解细胞,反复冻融并高速离心提取蛋白。在荧光酶标仪上检测荧光素酶表达强度。先加入LAR II检测载体质粒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产物,再加Stop & Glo检测内参质粒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产物,将两者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强度之值相比,即为消除了转染误差的标准荧光素酶表达强度值。结果如图17。分析后发现hTERT启动子在端粒酶阳性细胞有与CMV启动子相当的启动功能。而该启动子在端粒酶阴性细胞的启动能力极弱或近似无活性。阴性对照组为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基因质粒;阳性对照组为SV40启动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质粒。野生型hTERT为未改建以前的hTERT启动子。
2体内部分
2.1将体外构建的pLenti-hTERT-eGFP质粒在绿色荧光蛋白之后接入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构建集显像和治疗基因于一体的转移质粒。
具体实施方式: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中心购得pCD2质粒,我们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I消化pLenti-hTERT-eGFP质粒和pCD2质粒,凝胶电泳后回收1.6kb的CD基因片段和pLenti-hTERT-eGFP线性载体。然后T4 DNA连接酶连接。测序结果(SEQ ID NO:2)。将其命名为pLenti-hTERT-eGFP-CD质粒。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将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引入质粒用于连接eGFP和CD基因融合表达。在质粒构建中,发现eGFP和CD基因的位置可以颠倒互换,并不影响其表达。
2.2将pLenti-hTERT-eGFP-CD质粒与包装质粒pLP1、pLP2、pLP/VSV-G一同转入293FT细胞包装为复制缺陷型慢病毒。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我们使用慢病毒三质粒包装系统,同样成功包装了含有目的外源基因的慢病毒。这种三质粒组合是:胞膜质粒pMD2G、包装质粒psPAX2和pLenti-hTERT-eGFP-CD质粒。
具体实施方式:使用磷酸钙共转染法。293FT细胞接种于10cm直径平板细胞培养皿。细胞汇合率75%时开始转染。将pLenti-hTERT-eGFP-CD质粒、pLP1、pLP2、pLP/VSV-G按照invitrogen公司提供的包装比混合于HBS溶液中;将90ul DOTAP(德国Roche)与一定量HBS溶液混合;将以上两种混合液体混合后室温静置15分钟。除去细胞培养皿里的培养液,换成无血清培养基10ml。将以上混合液体加入培养皿。转染10小时候换成完全培养基。此时观察到细胞的毒性空斑效应。如图17所示。52小时候收集病毒上清。将病毒感染Hela细胞并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以测定病毒滴度。
2.3将以上病毒经皮注射入大鼠端粒酶阳性肿瘤模型,并成功用CCD照相机观察到活体肿瘤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如图18-21图所示。

Claims (9)

1、一种重组慢病毒,其特征在于其内含有重构后的端粒酶基因启动子,并且该病毒的载体质粒内含有一个以上外源基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其特征是所述慢病毒由三质粒系统:胞膜质粒pMD2G、包装质粒psPAX2和载体质粒pLenti-hTERT-eGFP组成;或由四质粒系统:包胞膜质粒pLP/VSVG、装质粒pLP1,pLP2、和载体质粒pLenti-hTERT-eGFP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构后的端粒酶基因启动子是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启动子其中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其特征是将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截取其核心成分,并加入三个E-box加以改良,得到所述重构后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SEQ ID NO: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毒的载体质粒内含的外源基因是一个标记示踪基因加上一个肿瘤治疗基因、或者仅一个标记示踪基因。
6、根据权利要求书5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其特点是所述病毒所携带的标记示踪基因取自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或eGFP基因、荧光素酶基因及各种核素标记基因中的一种;病毒所携带的肿瘤治疗基因选自:前药转换酶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凋亡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其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其特征是所述标记示踪基因和肿瘤治疗基因相对位置可以是以下几种之一:启动子-示踪基因-IRES2-治疗基因、启动子-治疗基因-IRES2-示踪基因、启动子-示踪基因-治疗基因、启动子-治疗基因-示踪基因。
8、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在制备肿瘤生物显影剂中的应用。
9、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慢病毒在制备活体端粒酶活性肿瘤的生物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CNA2007100786620A 2007-06-28 2007-06-28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Pending CN1015808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0786620A CN101580850A (zh) 2007-06-28 2007-06-28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0786620A CN101580850A (zh) 2007-06-28 2007-06-28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0850A true CN101580850A (zh) 2009-11-18

Family

ID=41363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786620A Pending CN101580850A (zh) 2007-06-28 2007-06-28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808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9347A (zh) * 2022-05-11 2022-09-09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识别和调控肝肾细胞纤维化的分子监测序列、重组质粒、抑制病毒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9347A (zh) * 2022-05-11 2022-09-09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识别和调控肝肾细胞纤维化的分子监测序列、重组质粒、抑制病毒
CN115029347B (zh) * 2022-05-11 2024-02-20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识别和调控肝肾细胞纤维化的分子监测序列、重组质粒、抑制病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3245B (zh) Rna最佳注射配方
Zanta-Boussif et al. Validation of a mutated PRE sequence allowing high and sustained transgene expression while abrogating WHV-X protein synthesis: application to the gene therapy of WAS
US9080176B2 (en) 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reporter gene expression using a novel fusion vector in living cells and animals
US20080032283A1 (en) Telomelysin/gfp-expressing recombinant virus
CN107949424A (zh) Tat诱导的基于crispr/核酸内切酶的基因编辑
CN110527670A (zh)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依赖性重组痘苗病毒(md-rvv)及其应用
CN105209617B (zh) 微囊泡及其制造方法
Wang et al. A survivin-driven, tumor-activatable minicircle system for prostate cancer theranostics
Kanaya et al. Gene-edited and-engineered stem cell platform drives immunotherapy for brain metastatic melanomas
CN105821080A (zh) 一种提升安全性、用于表达密码子优化的Anti-MART-1 TCR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Yamamoto et al. Imaging immediate-early and strict-late promoter activity during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in tumors
CN101580850A (zh) 一种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标记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及其用途
Gardner et al. Natural expression of feline type‐C virus genomes. Prevalence of detectable FeLV and RD‐114 gs antigen, type‐C particles and infectious virus in postnatal and fetal cats
US9498499B2 (en) Imaging-aided gene therapy us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s target-delivery vehicle
Terskikh et al.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a nonintegrated lentiviral vector in mous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N110960546B (zh) MicroRNAs在制备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增强剂中的应用
CN103555731A (zh) NF-κB RelA/p65的Ser536磷酸化基因及其用途
Cui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a dual cancer-specific recombinant adenovirus on ovarian cancer cells
CN101652148A (zh) 通过分子成像利用具有反式剪接核酶的腺病毒诊断疾病的方法
Huang et al. AAV-iRFP labelling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Pike et al.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fter HSV amplicon vector delivery into brain
CN111109200A (zh) 一种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修饰水平抵御mll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Huang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human breast cancer model by fusion pcr for in vivo and in vitro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N103417982A (zh) 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2在制备提高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的药物中的用途
Yang et al. Targeting eradication of malignant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