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8540A - 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 Google Patents

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8540A
CN101578540A CNA2008800014613A CN200880001461A CN101578540A CN 101578540 A CN101578540 A CN 101578540A CN A2008800014613 A CNA2008800014613 A CN A2008800014613A CN 200880001461 A CN200880001461 A CN 200880001461A CN 101578540 A CN101578540 A CN 101578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length
dispersion
refractive index
core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800014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笠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8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85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传送系统,作为光传送路径使用光纤的光传送系统,其中所述光传送路径,具备:多孔光纤,其具有:位于中心的纤芯部;位于所述纤芯部的外周,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在该纤芯部的周围的多个空孔的包层部;色散补偿光纤,其与所述多孔光纤相邻而连接,并在于传送速度相对应的规定的范围内总括地对O带、E带、S带、C带、以及L带的中的任何2以上的波长带内的各使用波长处的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这在宽带域实现大容量的长距离光传送的光传送系统。

Description

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光传送路径使用光纤的光传送系统以及用于此的色散补偿光纤。
背景技术
多孔光纤(Holy Fiber)是如下那样的新型光纤:即具有位于中心的纤芯部以及位于纤芯部的外周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在纤芯部的周围的多个空孔的包层部,利用空孔降低包层部的平均折射率,并运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将光在纤芯部传送。该多孔光纤,通过使用空孔而控制折射率,从而能够实现以往的光纤中不可能实现的Endlessly Single Mode(ESM)等的特异特性。另外,所谓ESM,是指不存在截止波长,所有波长的光均以单模(シングル模式)传送。即,多孔光纤,不仅在以往的光传送系统中主要使用的传送波长带域即波长为1460~1530nm的S带、波长为1530~1565nm的C带、波长为1565~1610nm的L带,而且在波长为1260~1360nm的O带、波长为1360~1460nm的E带的其中之一的波长带域的信号光也能够以单模传送,并能够跨度宽带域地进行高传送速度的光传送。
以往,报告了利用上述的多孔光纤的宽带域特性而进行宽带域光传送实验后的结果(参照非专利文献1、2)。另外,报告了将多孔光纤和色散补偿光纤(Dispersion Compensating Optical Fiber)组合而构成长度100km的光传送路径,并进行传送速度为10Gb/s的色散补偿传送实验的结果(参照非专利文献3参照)。
【非专利文献1】K.Nakajima et al.,″Ultra wide band190Gbit/s WDM transmission over a long length and lowloss PCF″,Proc.OFC PDP23(2004).
【非专利文献2】K.Ieda et al.,″Visible to Infrared WDMtransmission over PCF″,ECOC2006-Tu3.3.4(2006)
【非专利文献3】K.Kurokawa,et al.,“Penalty-FreeDispersion-Managed Soliton Transmission over 100km Low LossPCF”,Proc.OFC PDP21(2005).
然而,在非专利文献1、2中,没有对多孔光纤所具有的较大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而进行光传送,传送速度并非高速,传送距离也较短。另一方面,在非专利文献3中,虽然使用色散补偿光纤而对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但是在光传送中使用的使用波长带域只是C带,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孔光纤的宽带域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形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宽带域实现大容量的长距离光传送的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作为光传送路径使用光纤的光传送系统,其中,所述光传送路径,具备:多孔光纤,其具有:位于中心的纤芯部;位于所述纤芯部的外周,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在该纤芯部的周围的多个空孔的包层部;色散补偿光纤,其与所述多孔光纤相邻而连接,并在与传送速度相对应的规定的范围内总括地对O带、E带、S带、C带、以及L带的中的任何2以上的波长带内的各使用波长处的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对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以使得所述光传送路径的平均波长色散的绝对值为10ps/nm/km以下。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对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以使得所述光传送路径的平均的波长色散的绝对值为5ps/nm/km以下。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多孔光纤的所述各使用波长处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45μm2以上。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多孔光纤的所述各使用波长处的有效纤芯截面积是60μm2以上。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多孔光纤所具有的多个空孔,以形成三角点阵的方式配置,若将该空孔的孔径设为d[μm],将该三角点阵的点阵常数设为Λ[μm],则Λ是8~12μm,并且
d/Λ=0.35~0.65
的关系成立。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多个空孔以围绕所述纤芯部的方式形成的正六边形状的层数是3~7。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具有比所述各使用波长中最短的波长更短的截止波长。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的截止波长是1360nm以下。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在波长1550nm处具有-100ps/nm/km以下的波长色散值。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的波长色散曲线,在波长1300~1800nm处具有色散斜率从负值向正值改变的回折点(变曲点)。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色散补偿光纤,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具有:中心纤芯部;形成在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外周,且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的内侧纤芯层;形成在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且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的外侧纤芯层;形成在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且折射率比所述外侧纤芯层低的包层层,所述中心纤芯部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1是1.4~3.0%,所述内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2是-1.0~-0.1%,所述外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3是0.1~0.5%,对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形状进行规定的α值是1.5以上,所述中心纤芯部的直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a/c是0.1~0.4,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b/c是0.3~0.9。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色散补偿光纤特征在于,具有:中心纤芯部;形成于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的内侧纤芯层;形成于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且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折射率高的外侧纤芯层;形成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且折射率比所述外侧纤芯层低的包层层,所述中心纤芯部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1是1.4~3.0%,所述内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2是-1.0~-0.1%,所述外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3是0.1~0.5%,对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形状进行规定的α值是1.5以上,所述中心纤芯部的直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a/c是0.1~0.4,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b/c是0.3~0.9。
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中,所述光传送路径,具备:多孔光纤,以及与所述多孔光纤相邻而连接并在与传送速度相对应的规定的范围内总括地对O带、E带、S带、C带、以及L带的中的任何2以上的波长带内的各使用波长处的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的色散补偿光纤。因此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能够跨度极宽的波长带域地被补偿,并能够起到活用多孔光纤的宽带域特性的、在宽带域实现大容量的长距离光传送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方框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F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HF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HF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F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图。
图6是分别表示图2所示的HF以及将该HF和图5所示的DCF连接而构成的光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全体的平均色散曲线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F的剖面相对应的折射率轮廓(プロフアイル)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F的设计参数以及光学特性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F的光学特性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HF以及以往的单模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波长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将以往的C带用DCF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F组合的情况下的色散曲线的图。
图12是表示各实施例中使用的共通的HF的波长色散特性和传送损失特性的图。
图13是表示对实施例1、2的DCF的折射率轮廓进行特别指定的设计参数以及计算所得的波长1550nm下的光学特性。
图14是分别表示各实施例中使用的共通的HF以及实施例2的DCF的色散曲线,以及将这些的HF和DCF连接而构成的光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全体的平均色散曲线即残留色散曲线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2的DCF的诸特性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1、2的DCF的传送损失的各波长下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1、2的光传送路径的残留色散曲线的图。
图18是表示空孔层数不同的HF的层数,与光传播的基模(基底モ一ド)以及高阶模(高次モ一ド)的封闭(閉じ込め)损失及基模的弯曲(曲げ)损失的关系的图。
图中:
1-1~1-n  光传送路径
2  光发送器
3  光接收器
4-1~4-n-1  光中继器
10  光传送系统
11,11-1~11-n  HF
11a  纤芯部
11b  包层部
11c  空孔
12,12-1~12-n  DCF
12a  中心纤芯部
12b  内侧纤芯层
12c  外侧纤芯层
12d  包层层
C-1~C-n  连接点
最佳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另外,并不通过该实施方式对该发明进行限定。并且,以下将多孔光纤记载为HF,将色散补偿光纤记载为DCF。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弯曲损失,是指将光纤以直径20mm、16周缠绕的条件下的弯曲损失。另外,所谓截止波长,说的是由ITU-TG(国际电气通信联盟)G.650.1所定义的光纤截止波长。此外,对于本说明书没有特别定义的用语假定遵循ITU-TG.650.1的定义、测定方法。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传送系统10,具有:发送光信号的光发送器2;对光发送器2所发送的光信号进行再生中继的光中继器4-1~4-n-1;对光中继器4-n-1所再生中继后的光信号进行接收的光接收器3;将光发送器2、光中继器4-1~4-n-1、以及光接收器3连接而传送光信号的光传送路径1-1~1-n。另外,n是2以上的整数。
光传送路径1-1~1-n,具有:HF11-1~11-n;在连接点C-1~C-n连接在HF11-1~11-n的DCF12-1~12-n。另外,光传送路径1-1~1-n的、HF11-1~11-n和DCF12-1~12-n以外的部分由标准的单模光纤等构成。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F11的剖面的剖面图。另外,HF11-1~11-n,均与HF11同样。如图2所示的那样,该HF11,具有:位于中心的纤芯部11a;位于纤芯部11a的外周的包层部11b。包层部11b,具有在纤芯部11a的周围周期性地配置的多个空孔11c。另外,纤芯部11a和包层部11b由石英系玻璃。另外,空孔11c,以形成三角点阵(格子)L的方式配置,若将空孔11c的直径设为d[μm],将三角点阵L的点阵常数设为Λ[μm],则d/Λ=约0.5(0.35~0.65)的关系成立。另外,由于空孔11c以形成三角点阵L的方式被配置,因此以围绕纤芯部11a的方式形成正六边形状的层。HF11中,该空孔层的数目是5。结果,HF11,与非专利文献1、2等所公开的公开的同样,实效地具有ESM特性。即,HF11,具有从O带到L带中任何一种波长带域的信号光也能够以单模传送的宽带域特性。另外,优选为d/Λ接近0.5,如果是0.35~0.65,则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此外,关于该HF11,由于Λ为10μm,因此例如波长1550nm中有效纤芯截面积Aeff大至114.6μm2,并且弯曲损失小至1.6dB/m,因此光学非线性较小,成为适合线缆(ケ一ブル)化的光纤。另外,波长1550nm中的实效折射率neff是1.44273。另外,上述的HF11的各光学特性,是基于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Method)(FEM)仿真的计算结果。
图3、4是表示HF11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图。如图3、4所示那样,表示HF11的波长色散特性的色散曲线,随着波长变长倾斜度变缓。另外,HF11的波长1550nm中的波长色散值是28.0ps/nm/km,色散斜率(スロ一プ)值是0.0681ps/nm2/km。
另一方面,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F12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图。另外,DCF12-1~12-n,均与DCF12同样。如图5所示,该DCF12,至少跨度从O带的一部至L带地波长色散值为-100ps/nm/km以下,波长1550nm下波长色散值为-255.2ps/nm/km,色散斜率值-0.675ps/nm2/km,作为将波长色散值除以色散斜率值后的值的DPS是378nm。此外,表示DCF12的波长色散特性的色散曲线,具有波长1590nm中色散斜率从负值向正值改变的回折点(变曲点)。结果,DCF12的色散曲线,成为以回折点为基准,长波长侧中具有正值的色散斜率的形状。
图6是表示HF11、以及将HF11和DCF12连接而构成的光传送路径1的传送路径全体的平均的色散曲线的图。另外,符号C1表示HF11的色散曲线,符号C2表示光传送路径1的色散曲线。另外,HF11的长度是100km,DCF12的长度是11.1km。如图6所示,光传送路径1的色散曲线中,通过由DCF12对HF11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而跨度波长1320~1600nm,即跨度包括O带的一部分、E带、S带、C带、以及L带的一部分的波长宽度280nm的波长带域B1地,波长色散值在范围R以内,具体来说,绝对值成为2ps/nm/km以下的范围内。其结果,该光传送路径1,能够将从O带的一部分到L带的一部分作为使用波长带域,并能够利用属于各波长带内的规定的使用波长的信号光,以至少10Gb/s的传送速度进行传送距离为100km的光传送。
特别是,在表示C带的波长带域B2中,波长色散的绝对值是0.15ps/nm/km以下,能够进行更高速的光传送。另外,上述的范围R,可以是与传送速度相对应的规定的值,例如波长色散的绝对值若为10ps/nm/km以下的范围,则能够使传送速度为大约10Gb/s,若是5ps/nm/km以下的范围,则能够使传送速度为40Gb/s的信号传送20km以上。
另外,例如图3、4所示,波长1150~1320nm的带域中,原本HF11的波长色散的绝对值小至10ps/nm/km以下,因此也可以省却利用DCF12的色散补偿。因此,如果利用上述的DCF12对色散进行补偿的波长带域B1,以及HF11的原本的波长色散的绝对值与传送速度对应的小波长带域也作为使用波长带域,则能够实现更宽带域的光传送,因此较为优选。另外,通过对DCF12的波长色散特性进行适当设计,能够对短波长侧中O带全域进行色散补偿,或在长波长侧中对L带全域进行色散补偿。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F12,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与DCF12的剖面相对应的折射率轮廓的图。该DCF12,具有:中心纤芯部12a;形成于中心纤芯部12a的外周,折射率比中心纤芯部12a低的内侧纤芯层12b;形成于内侧纤芯层12b的外周,折射率比中心纤芯部12a且比内侧纤芯层12b高的外侧纤芯层12c;形成于外侧纤芯层12c的外周,折射率比内侧纤芯层12b高且比外侧纤芯层12c低的包层层12d。中心纤芯部12a相对于包层层12d的相对折射率差Δ1为2.4%,内侧纤芯层12b相对于包层层12d的相对折射率差Δ2为-0.6%,外侧纤芯层12c相对于包层层12d的相对折射率差Δ3为0.2%,对中心纤芯部12a的形状进行规定的α值是8,中心纤芯部12a的直径2a相对于外侧纤芯层12c的外径2c的比a/c为0.175,内侧纤芯层12b的外径2b相对于外侧纤芯层12c的外径2c的比b/c为0.55,外侧纤芯层12c的外径2c是12.95μm。
DCF12,通过具有上述的构成以及折射率轮廓,而成为具有图5所示那样的色散曲线。另外,DCF12的有效纤芯截面积Aeff是16.4μm2,弯曲损失是5.0dB/m。另外,DCF12成为截止波长是1209nm、在波长带域B1的最短的波长中也以单模动作的光纤。
这里,在不仅为了对DCF进行色散补偿,也作为对信号光进行拉曼(ラマン)放大的拉曼放大介质也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将比信号光的波长短100nm的波长的光作为激励光而使用,因此需要截止(カツトオフ)波长比使用波长短100nm以上。如上述的那样,DCF12的截止波长为1209nm,因此,对于作为波长带域B1的最短波长的波长1320nm的信号光,也能够作为拉曼放大介质而利用。另外,若DCF的截止波长是1360nm以下,则对于属于S带信号光也能够作为拉曼放大介质而利用,因此较为优选。
另外,上述的α值由式(1)所定义。
n2(r)=ncore 2×{1-2×(Δ/100)×(r/a)^α}
       (其中,0<r<a)    (1)
式(1)中,r表示离开中心纤芯部的中心的半径方向的位置,n(r)是位置r处的折射率,ncore是中心纤芯部的r=0处的折射率,a表示中心纤芯部的半径。另外,记号“^”是表示幂乘的记号。
另外,DCF12的折射率轮廓(プロフアイル)不限于上述轮廓。图8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F的折射率轮廓进行特别指定的设计参数以及波长1550nm下的光学特性的图。另外,波长1550nm是作为使用波长而优选使用的波长。图8中,D是表示波长色散值,Slope表示色散斜率值,λc表示截止波长。如图8所示,若相对折射率差Δ1是1.4~3.0%,相对折射率差Δ2是-1.0~-0.1%,相对折射率差Δ3是0.1~0.5%,α值是1.5以上,比a/c是0.1~0.4,比b/c是0.3~0.9,则截止波长比波长带域B1的最短的波长短100nm以上,具有所望的负的波长色散值,并能够实现在规定的波长具有回折点的色散曲线。其结果,这些DCF,能够与HF11相邻而连接,在从O带到L带中任何2以上的波长带域中,将HF11的波长色散总括(一括)在与传送速度相对应的规定的范围内而进行补偿。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HF,不限于Λ为10μm的情况。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F的光学特性的图。图9所示HF的d/Λ均是0.5,编号17是Λ为8μm的HF,编号18是Λ为12μm的HF。如图9所示,若Λ是8~12μm,则有效纤芯截面积大至45μm2以上,并且弯曲损失也十分地小,因此光学非线性小,成为适宜线缆化的光纤。
另外,图1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HF与以往的单模光纤的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波长特性的图。另外,符号C3表示图9中编号17的HF,符号C4表示图2所示的HF11,符号C5表示标准的单模光纤,符号C6表示具有所谓的W型的折射率轮廓的有效纤芯截面积扩大型的单模光纤的波长特性曲线。如图10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HF,与以往的光纤相比,有效纤芯截面积的波长依存性较小,成为适合于宽带域中的光传送的HF。特别是,本发明所涉及的HF,使用波长带域中有效纤芯截面积为45μm2以上,乃至60μm2以上,因此成为光学非线性在宽带域均较小的光纤,适宜于高速的长距离光传送。
然而,图11是表示将在C带中具有较高的色散补偿率的以往的C带用DCF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HF11组合的情况下的色散曲线的图。另外,该C带用DCF的波长1550nm中的波长色散值是-205ps/nm/km。另外,符号C1表示HF11的色散曲线,符号C7表示C带用DCF的色散曲线,符号C8表示将HF11和C带用DCF连接而构成的光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全体的平均色散曲线。如图11所示,C带用DCF的色散曲线,随着波长变长而倾斜度变陡。结果,与HF11连接而构成的光传送路径中,短波长侧的残留色散变得极大,不适于宽带域中的长距离光传送。此外,至于C带用DCF,通常,以截止波长位于C带的下端近边的方式被设计,比C带短的波长中,光以多模(マルチモ一ド)进行传送,因此不适于光传送。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使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而制造的1种HF和2种DCF而构成的两种光传送路径(实施例1、2)进行说明。
首先,对各实施例中使用的共通的HF的特性进行说明。该HF,具有与图2所示的HF11同样的槽造,是将d/Λ设为0.50、将Λ设为10μm的HF。图12,是表示各实施例中使用的共通的HF的波长色散特性和传送损失特性的图。另外,波长1380nm近傍的传送损失的峰值,是由HF中的基于0H基的吸收损失引起的。如图12所示,波长色散特性,与图3、4所示的计算结果很好地一致。具体来说,关于共通的HF的波长1550nm处的特性,波长色散值是28.02ps/nm/km,色散斜率值是0.0667ps/nm2/km。另外,对于传送损失,在波长1550nm处是大约2.62dB/km。另外,确认到:将HF的光纤长(条长)作为1km而测定的情况下直到波长836nm没有产生高阶模的光传播。另外,在实际的光传送系统中,对于HF是将其光纤长作为1km以上而使用,若是该HF,则即使在进行波长大约836nm下使用的宽带域光传送的情况,也能够进行基模的光传送。另外,波长1550nm中的弯曲损失是0.004dB/m,十分小。另外,HF,具有短波长侧弯曲损失增大的倾向,但是该共通的HF的1.0μm带的弯曲损失的设计值是不足5dB/m,从弯曲损失的方面,也能够没有问题地进行宽带域中的光传送。另外,有效纤芯截面积是110μm2,与计算结果很好地一致。
接下来,对实施例1、2中使用的DCF的特性进行说明。实施例1、2的DCF,均具有图7所示的槽造。图13是表示对实施例1、2的DCF的折射率轮廓进行特别指定的设计参数以及计算所得的波长1550nm处的光学特性的图。对于实施例1的DCF,成为与实施方式的DCF同样的设计参数。另外,关于各DCF的回折点的波长,实施例1的情况如前述那样是1590nm,实施例2的情况是1630nm。
图14是分别表示实施例中使用的共通的HF以及实施例2的DCF的色散曲线,乃至将这些的HF和DCF连接而构成的光传送路径的传送路径全体的平均色散曲线即残留色散曲线的图。另外,图14均是表示根据设计参数的计算结果。另外,实线是HF的色散曲线,虚线是DCF的色散曲线,一点点划线是残留色散曲线。另外,HF的长度是100km,DCF的长度是11.1km。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计算上跨度波长1390~1620nm即230nm的范围,残留色散的绝对值处于0.5ps/nm/km以下的范围内。
接下来,对于实际制造的实施例1、2的DCF的诸特性进行说明。图15表示实施例1、2的DCF的诸特性的测定结果的图。另外,图16是表示实施例1、2的DCF的传送损失的各波长中的测定结果的图。若将图13和图15进行比较,可以确认实际制造的实施例1、2的DCF的特性与根据设计参数的计算结果接近。另外,如图16所示那样,可以确认:实施例1、2的DCF的任何一个传送损失,均不存在长波长侧中成为问题的那样的显著的增加。另外,能够确认到:实施例1、2的DCF,均是偏波模式色散(PMD)为大约0.2ps/√km,是没有问题的值。
接下来,对实施例1、2的光传送路径的残留色散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实施例1、2的光传送路径的残留色散曲线的图。另外,实施例1中,与图6所示情况同样,将HF的长度设为100km,将DCF的长度设为11.1km。另外,实施例2中,与图14所示的情况同样,将HF的长度设为100km,将DCF的长度设为11.1km。另外,符号B3,表示O带~L带的各带域。
如图17所示,实施例1的光传送路径中,跨度波长1320~1620nm即300nm的范围地,残留色散的绝对值处于2.2ps/nm/k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能够确认:该残留色散特性与图6所示的计算上的结果良好地一致。另外,实施例2的光传送路径中,跨度波长1400~1640nm即240nm的范围地,残留色散的绝对值处于0.55ps/nm/k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能够确认到:该残留色散特性与图14所示的计算上的结果很好地一致。
另外,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比较,作为将对波长色散进行补偿的带域变窄的替代,使用以残留色散的绝对值变得更小的方式进行设计所得的DCF。如此设计的DCF,例如图15所示,能够将弯曲损失减小。如此,对于DCF,可以使用根据对波长色散进行补偿的带域、残留分差的绝对值、弯曲损失等要求而进行了适当设计的DCF。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HF11的空孔层的数是5,但是优选为空孔层的数是3~7。以下,与图2所示的HF11同样,Λ是10μm,d/Λ是大约0.5,但是使用空孔层数不同的HF的损失特性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空孔层数不同的HF中的层数,与光传播的基模以及高阶模的封闭损失及基模的弯曲损失的关系的图。图18中,符号C91,92分别是表示波长1.05μm、1.55μm中的基模的弯曲损失特性的曲线。另外,符号C101,102分别是表示波长1.05μm,1.55μm中的基模的封闭损失特性的曲线。另外,符号C111,112分别是表示波长1.05μm、1.55μm中的高阶模的封闭损失特性的曲线,但是表示最低次的高阶模。
这里,虽然HF的基模的封闭损失较小,但是优选为传送损失变小,因此优选。另外,虽然高阶模的封闭损失较大,但是即使其高阶模的光被激励起,但由于在传播中也充分地衰减而不对基模的传播光产生影响,因此较为优选。
图18中,如曲线C91、C92所示那样,基模的弯曲损失,与波长无关,即使层数减小到3层,也几乎不增加。另一方面,如曲线C111、112所示的那样,若层数减少,则高阶模的封闭损失增大,因此优选为层数较少。另一方面,如曲线C101,C102所示那样,若层数减少,则基模的封闭损失急剧增大。在进行数十km程度的传送距离的光传送的情况下,优选为基模的封闭损失是0.1d B/km即1.0×10-4dB/m程度以下,由此优选为层数是3层以上。
另外,即使在图18中未示出的空孔层的层数是6层以上的区域中,但是层数越增加,基模的弯曲损失越小,高阶模的封闭损失以及基模的封闭损失也越小的倾向不变。因此,若空孔层的层数为7层以下,则基模的封闭损失十分小,高阶模的封闭损失十分大,并且应该形成的空孔的数为200以下,是能够容易制造的程度的数,因而优选。
若空孔层的层数为8层以上,则高阶模的封闭损失变小,并且应该形成的空孔的数增加,制造变得困难。另外,难于较大地维持有效纤芯截面积。
本发明适合在宽带域大容量的长距离光传送系统中使用。

Claims (13)

1、一种光传送系统,是作为光传送路径使用光纤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传送路径,具备:
多孔光纤,其具有:位于中心的纤芯部;位于所述纤芯部的外周,并具有周期性地配置在该纤芯部的周围的多个空孔的包层部;
色散补偿光纤,其与所述多孔光纤相邻而连接,并在与传送速度相对应的规定的范围内总括地对O带、E带、S带、C带、以及L带的中的任何2以上的波长带内的各使用波长处的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对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以使得所述光传送路径的平均波长色散的绝对值为10ps/nm/k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对所述多孔光纤的波长色散进行补偿,以使得所述光传送路径的平均波长色散的绝对值为5ps/nm/k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光纤的所述各使用波长处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45μm2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光纤的所述各使用波长处的有效纤芯截面积为60μm2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光纤所具有的多个空孔,以形成三角点阵的方式配置,若将该空孔的孔径设为d[μm],将该三角点阵的点阵常数设为Λ[μm],则Λ是8~12μm,并且
d/Λ=0.35~0.65
的关系成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空孔以围绕所述纤芯部的方式形成的正六边形状的层数是3~7。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具有比所述各使用波长中最短波长更短的截止波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的截止波长是1360n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在波长1550nm处具有-100ps/nm/km以下的波长色散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的波长色散曲线,在波长1300~1800nm处具有色散斜率从负值向正值改变的回折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色散补偿光纤,具有:
中心纤芯部;
形成在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外周,且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的内侧纤芯层;
形成在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且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的外侧纤芯层;
形成在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且折射率比所述外侧纤芯层低的包层层,
所述中心纤芯部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1是1.4~3.0%,所述内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2是-1.0~-0.1%,所述外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3是0.1~0.5%,对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形状进行规定的α值是1.5以上,所述中心纤芯部的直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a/c是0.1~0.4,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b/c是0.3~0.9。
13、一种色散补偿光纤,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中心纤芯部;
形成于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的内侧纤芯层;
形成于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中心纤芯部低,且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的外侧纤芯层;
形成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周,折射率比所述内侧纤芯层高,且折射率比所述外侧纤芯层低的包层层,
所述中心纤芯部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1是1.4~3.0%,所述内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2是-1.0~-0.1%,所述外侧纤芯层相对于所述包层层的相对折射率差Δ3是0.1~0.5%,对所述中心纤芯部的形状进行规定的α值是1.5以上,所述中心纤芯部的直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a/c是0.1~0.4,所述内侧纤芯层的外径相对于所述外侧纤芯层的外径的比b/c是0.3~0.9。
CNA2008800014613A 2007-02-02 2008-02-04 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Pending CN1015785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4671/2007 2007-02-02
JP2007024671 2007-02-02
JP321796/2007 2007-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8540A true CN101578540A (zh) 2009-11-11

Family

ID=41272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800014613A Pending CN101578540A (zh) 2007-02-02 2008-02-04 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7854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538A (zh) * 2010-03-16 2012-11-1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孔光纤
CN114035265A (zh) * 2021-11-29 2022-02-11 湖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超远距离传输的光子晶体光纤传输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538A (zh) * 2010-03-16 2012-11-1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多孔光纤
CN114035265A (zh) * 2021-11-29 2022-02-11 湖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超远距离传输的光子晶体光纤传输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65716B2 (ja) 有効面積の広い正分散光ファイバ
US7881579B2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dispersion-compensating optical fiber
CN101551488B (zh) 色散位移光纤
CN101697022B (zh) 有效面积大和sbs阈值高的光纤
CN101389989B (zh) 光纤
JP3615731B2 (ja) 分散補償光導波路ファイバ
JP4496649B2 (ja) 光ファイバ及びそれを含む光伝送路
US7440662B2 (en) Compensating fiber for cumulated chromatic dispersion and chromatic dispersion slope
US6879764B2 (en) Dispersion shifted fiber having low dispersion slope
JP3760557B2 (ja) 分散補償ファイバ及びそれを含む光伝送システム
CN100380852C (zh) 采用喇曼辅助进行传输的色散受控光缆
CN104360434B (zh) 一种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的单模光纤
CN102955197A (zh) 光纤
US7693380B2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line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20080310807A1 (en) Optical fiber and optical-fiber transmission line
CN100514097C (zh) 光纤和使用该光纤的光学通讯系统
JP3819355B2 (ja) 負の分散、負の分散スロープを持つ光ファイバ
JP6265960B2 (ja) 光ファイバおよび光伝送システム
CN1316268C (zh) 用于城域网的光纤
Zhang et al. Novel ultra low loss & large effective area G. 654. E fibre in terrestrial application
US20080219667A1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ispersion-compensating optical fiber
JP3999957B2 (ja) シングルモードファイバのsバンドの波長分散を補償するファイバ
CN101578540A (zh) 光传送系统以及色散补偿光纤
EP2000832A2 (en)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0568028C (zh) 色散补偿和色散斜率补偿光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