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9312B - 一种含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69312B CN101569312B CN2009101026046A CN200910102604A CN101569312B CN 101569312 B CN101569312 B CN 101569312B CN 2009101026046 A CN2009101026046 A CN 2009101026046A CN 200910102604 A CN200910102604 A CN 200910102604A CN 101569312 B CN101569312 B CN 1015693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ophene worm
- worm piperazine
- aphid ketone
- pyrrole aphid
- prepa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稻飞虱的复配组合物,涉及含有吡蚜酮和噻虫嗪的生物柴油乳油和悬浮剂。本发明对水稻飞虱等害虫具有较好杀虫效果,且其活性与单组份相比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本发明经试验得出优选的配方配比,药物持效性长、减缓抗性的产生、制剂残留量少,对作物无污染,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相比而言降低了单剂的用量,降低了药剂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Description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防治稻飞虱等害虫的复配组合物,涉及含有吡蚜酮和噻虫嗪等杀虫剂有效成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复配组合物用来保护作物抵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可以产生比各活性成份单独使用时更高的杀虫效果,具有增效作用。该复配组合物对害虫的成虫和若虫均有效、使用后速效性强、持效期长等。
本发明属于农用化学品领域。
二、背景技术
1.防治稻飞虱等有害生物的需要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主要危害水稻,常造成毁灭性灾害。并能传播水稻病毒病。稻飞虱甚至可以远距离迁飞,是我国及南亚,东南亚,日本等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在有些严重的区域,常规农药成分如拟除虫菊酯中的氰戊菊酯、有机磷中的辛硫磷、氨基甲酸酯类的异丙威等,单独防治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了。
2.害虫综合治理,药剂科学合理使用的需要
由于人们长期单一依赖使用某一类型的杀虫剂,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致使化学杀虫剂的用药量急剧增加,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大量杀灭害虫的天敌并造成污染环境,导致害虫的猖獗危害。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害虫,一种方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是比不上害虫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不同品种的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或害螨很常见的办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的效果,来判断某些复配是增效,相加还是拮抗。最好的复配增效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十几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综合防治害虫的主要手段。张少武等报道制备吡蚜酮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组合物,用于防治果树和经济作物上的蚜虫和粉虱(张少武,曹巧利,张涛,一种含吡蚜酮的杀虫剂组合物,CN 101422153A)。与上述专利相比,本专利所提出的吡蚜酮与噻虫嗪的生物柴油乳油对稻飞虱具有更好的杀灭活性,本专利还提出了吡蚜酮与噻虫嗪悬浮剂的最佳配比方案。
吡蚜酮(英文通用名pymetrozine,其它名称:飞电、吡嗪酮)属于新型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其作用方式独特,主要影响昆虫的进食行为,使其饥饿致死,对幼虫和成虫均有效。由于无交互抗性且对天敌高度安全,十分适合于抗性害虫防治和综合治理,对水稻、蔬菜、棉花、小麦、果树等作物的蚜虫、飞虱、叶蝉、粉虱、椿象具有很高的防效。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蛾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噻虫嗪(英文通用名Thiamethoxam,其它名称:阿克泰、快胜)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机时死亡。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金龟子幼虫、马铃薯甲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害虫及结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无交互抗性。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用于土壤处理。适宜作物为稻类作物、甜菜、油菜、马铃薯、棉花、菜豆、果树、花生、向日葵、大豆、烟草和柑桔等。
稻飞虱其若虫、成虫均能危害,并且危害持续时期长,在同一类作物同一个生长季节会世代重叠并多次发生,就需要连续反复多次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在化学防治实践中,除了需要药剂满足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特点外,还要求药剂具有适用性广的特点,符合农业生产保护作物的需要。
3.绿色溶剂代替苯类溶剂制备农药的需要
当前,我国乳油占制剂总产量的50%左右,可湿性粉剂、粒剂、可溶性粉剂等剂型所占比例较小,其他新剂型所占比例更小,现有农药剂型结构非常不合理。由于乳油产量大,每年消耗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及乳化剂。大量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会随农药一起洒入农田,进入了土壤、江河、空气中,污染环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乳油在农药制剂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乳油进行改进具有十分必要。近几年来,各国农药制剂学家已对传统的农药乳油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进,选用更安全的有机溶剂替代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生物柴油作为助剂制备生物农药,可以减少制剂中的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和有毒表面活性剂或其它助剂的使用,克服了化学农药单一使用害虫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等优点。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吡蚜酮与噻虫嗪复配制备乳油制剂或悬浮剂。吡蚜酮按重量计1-30%,噻虫嗪0.1-30%,其余是助剂。该复配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的,为防治水稻飞虱等重要害虫性能优良的药剂。
本发明的目的:A.为了保护吡蚜酮和噻虫嗪等品种经济寿命,降低单剂用量,减轻药剂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或发展,复配是优选方案之一。B.由于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为了提升防治速效性、延长防治持效性,在筛选大量药剂的基础上,选择吡蚜酮与噻虫嗪进行复配。C.有利于延缓抗药性产生或发展。从作用机理上分析,噻虫嗪是选择抑制昆虫神经系统中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从而破坏昆虫中枢神经的正常传导,吡蚜酮杀虫机理是口针堵塞效应。因此,两者复配具有互补性,有利于延缓抗药性产生。
本发明是以吡蚜酮、噻虫嗪和其它助剂为原料,按比例混合配制的农药制剂,其重量百分配比为:
吡蚜酮原药1~30%,噻虫嗪原药0.1~30%,其它助剂调至100%;本发明所指的制剂有乳油或悬浮剂。
本发明所指的吡蚜酮为吡蚜酮的原药。
本发明所指的噻虫嗪为噻虫嗪的原药。
本发明所指的其它助剂,根据剂型的不同而不同,本发明所配制的乳油制剂配方配比按重量百分数计算为:吡蚜酮1~30%,噻虫嗪0.1~30%;其它助剂:表面活性剂0.5~20%,溶剂15~85%,pH调节剂0.5~1%,稳定剂0.5~5%;
其它助剂中,表面活性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5~20%,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型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无规共聚醚类与阴离子型的烷基硫酸钠、或脂肪酸甲酯磺酸钠、或烷基苯磺酸盐类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溶剂占制剂按重量计15~85%,溶剂为各种生物柴油和有机溶剂,生物柴油的来源可用麻疯树、乌桕、油菜籽、黄连木、千金子中的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为二甲苯或甲苯、苯、甲醇、乙醇、正丁醇、异丙醇、二氯甲烷、四氯化碳、松节油、溶剂油、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丙酮、异佛尔酮、环己酮、乙腈、醋酸丁酯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pH值调节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5~1%,pH值调节剂为碳酸氢钾、醋酸、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虽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稳定剂占制剂重量计0.5~5%,稳定剂为烷基(芳基)磷酸酯,亚磷酸酯,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时总使用量不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本发明所配制的悬浮剂配方配比按重量百分数计算为:
吡蚜酮1~30%,噻虫嗪0.1~30%;其它助剂:湿润剂0.5~10%,分散剂0.5~10%,增粘剂0.2~5%,稳定剂0.5~5%,消泡剂0.2~5%,防冻剂0.5~10%,自来水补足到100%。
其它助剂中,湿润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5~10%,湿润剂为脂肪醇硫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农乳50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农乳7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分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分散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5~10%,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盐类如木质素磺酸类如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烷基萘磺酸盐如拉开粉、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D-42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的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增粘度占制剂按重量计0.2~5%,增黏度为聚乙烯醇(PVA)、甲基纤维素、粘土矿物质如彭润土、高分子化合物如黄原胶总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稳定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5%~5%,稳定剂为黄原酸胶、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消泡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2~5%,消泡剂为有机硅酮类、C8-C10脂肪醇、C8-C20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聚合甘油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防冻剂占制剂按重量计0.5~10%,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三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使用多种时,总使用量不能大于份量的最大值;
其它助剂中,自来水补足100%。
试验证明本发明最好采用下列配方配比:
1、乳油制剂最佳配方比按重量百分数计算为:
吡蚜酮为1.8%,
噻虫嗪0.2%,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麻疯树生物柴油、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2、悬浮剂最佳配方配比按重量百分数计算:
吡蚜酮为22.5%,
噻虫嗪为2.5%,
分散剂:D-4252.5%,
乳化剂:农乳700#,2.0%,农乳500#:1.5%
防冻剂:乙二醇为3%
消泡剂:1%
自来水补足100%。
四、附图说明
图1在30μg/mL的浓度下,六种不同配比的吡蚜酮和噻虫嗪(生物柴油乳油)混配制剂的毒力测定结果图,横坐标为(生物柴油乳油)混配制剂吡蚜酮和噻虫嗪重量比,纵坐标为校正死亡率,本图说明在吡蚜酮和噻虫嗪重量比为9∶1时效果最好。
图2在30μg/mL的浓度下,七种不同比例的吡蚜酮和噻虫嗪(悬浮剂)复配制剂的毒力测定结果图,横坐标为(悬浮剂)混配制剂吡蚜酮和噻虫嗪重量比,纵坐标为校正死亡率,本图说明在吡蚜酮和噻虫嗪重量比为9∶1时效果最好。
图3两种不同溶剂的9∶1的2.0%的吡蚜酮和噻虫嗪的(乳油)的毒力测定结果图,横坐标为(乳油)混配制剂浓度,纵坐标为校正死亡率,上述6个浓度梯度下,2%生物柴油乳油制剂的校正死亡率总体高于2%二甲苯乳油制剂,2%生物柴油乳油制剂对褐飞虱的室内防治效果高于2%二甲苯乳油制剂,说明生物柴油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曲线①代表不同浓度下2%生物柴油乳油制剂的校正死亡率;
曲线②代表不同浓度下2%二甲苯乳油制剂的校正死亡率。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2%吡蚜酮噻虫嗪(生物柴油)乳油的配制,各种(组)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1.8%,
噻虫嗪为0.2%,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麻疯树生物柴油、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二:2%吡蚜酮噻虫嗪(生物柴油)乳油的配制,各种(组)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1.4%,
噻虫嗪为0.6%,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麻疯树生物柴油、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三:2%吡蚜酮噻虫嗪(生物柴油)乳油的配制,各种(组)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1.0%,
噻虫嗪为1.0%,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麻疯树生物柴油、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四:2%吡蚜酮噻虫嗪(生物柴油)乳油的配制,各种(组)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0.6%,
噻虫嗪为1.4%,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麻疯树生物柴油、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五:2%吡蚜酮噻虫嗪(生物柴油)乳油的配制,各种(组)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0.2%,
噻虫嗪为1.8%,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麻疯树生物柴油、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六:2%吡蚜酮噻虫嗪(二甲苯)乳油的配制,各种(组)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1.8%,
噻虫嗪0.2%,
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为15%,
有机溶剂:二甲苯、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68%,
助溶剂:甲醇为15%。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七: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的配制,各种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22.5%,
噻虫嗪为2.5%,
分散剂:D-4252.5%,
乳化剂:农乳700#:2.0%;农乳500#:1.5%
防冻剂:乙二醇为3%
消泡剂:1%
自来水补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八: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的配制,各种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18.75%,
噻虫嗪为6.25%,
分散剂:D-4252.5%,
乳化剂:农乳700#:2.0%;农乳500#:1.5%
防冻剂:乙二醇为3%
消泡剂:1%
自来水补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九: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的配制,各种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12.25%,
噻虫嗪为12.25%,
分散剂:D-4252.5%,
乳化剂:农乳700#:2.0%;农乳500#:1.5%
防冻剂:乙二醇为3%
消泡剂:1%
自来水补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十: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的配制,各种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6.25%,
噻虫嗪为18.75%,
分散剂:D-4252.5%,
乳化剂:农乳700#:2.0%;农乳500#:1.5%
防冻剂:乙二醇为3%
消泡剂:1%
自来水补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十一: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的配制,各种分配比是:
吡蚜酮为2.25%,
噻虫嗪为22.25%,
分散剂:D-4252.5%,
乳化剂:农乳700#:2.0%;农乳500#:1.5%
防冻剂:乙二醇为3%
消泡剂:1%
自来水补足100%
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十二本试验实施例的目的在于研究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增效作用方法:以实验室人工饲养的褐飞虱为生测靶标,采用稻苗浸渍法。操作步骤如下:
稻苗培养与选取:采用饲养褐飞虱的(杂交稻)稻苗,高度在100mm左右。药液配制:原药用丙酮溶解后稀释,用0.05%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成药液,制剂直接用自来水稀释。药剂处理:将稻苗在药液中浸渍10s,取出置于吸水纸上,自然晾干后装入一次性塑杯中。接虫:将有药稻苗装入杯中,接入长势一致的三龄弱虫,每杯15头,重复3次。饲养观察与结果检查:保湿及下光照培养,第3天时检查死活虫数,计算LC50。
即:毒力指数=(标准剂LC50/供测剂LC50)×100
实际毒力指数=(标准剂LC50/混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含量(%)}+{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含量(%)
共毒系数(CTC)=(实际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100
共毒系数>120表示增效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拮抗作用。
表1吡蚜酮、噻虫嗪及吡·噻混配制剂对褐飞虱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 毒力回归方程(Y) | 相关系数(R2) | LC50(95%置信区间)(μg/mL) | 共毒系数(CTC) | LC95(95%置信区间)(μg/mL) |
96%吡蚜酮 | Y=4.094+1.080X | 0.999 | 6.90(0.02-19.16) | - | 230.09(104.38-18484.58) |
96%噻虫嗪 | Y=4.093+1.233X | 0.993 | 5.44(1.52-13.68) | - | 117.41(58.06-470.14) |
2%吡·噻生物柴油乳油 | Y=4.484+1.297X | 0.960 | 2.50(1.81-5.21) | 268.90 | 46.36(11.90-349.07) |
2%吡·噻二甲苯乳油 | Y=4.297+1.357X | 0.961 | 3.30(2.48-5.78) | 203.63 | 53.73(12.70-410.04) |
25%吡·噻悬浮剂 | Y=4.408+1.150X | 0.993 | 3.27(0.09-8.46) | 205.49 | 88.13(42.62-1661.69) |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噻虫嗪混配三种不同剂型的吡·噻混配制剂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均大于200,说明两药剂复配用于防治褐飞虱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实施例十三2%吡·噻生物柴油乳油制剂的不同含量比例的毒力
以20%毒死蜱EC为对照药剂、二次水为空白对照(CK),采取上述方法进行六种不同比例的2%吡·噻生物柴油乳油制剂对褐飞虱的毒力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2:
表2:20%毒死蜱EC及六种不同比例的2%生物柴油乳油制剂毒力测定结果*
CK | 20%毒死蜱EC | 0.6%吡蚜酮-1.4%噻虫嗪 | 1.4%吡蚜酮-0.6%噻虫嗪 | 1.0%吡蚜酮-1.0%噻虫嗪 | 1.8%吡蚜酮-0.2%噻虫嗪 | 1.875%吡蚜酮-0.125%噻虫嗪 | 1.9%吡蚜酮-0.1%噻虫嗪 | |
死亡率 | 8.33% | 81.67% | 83.33% | 88.33% | 86.67% | 100.00% | 90.00% | 85.00% |
校正死亡率 | -- | 80.00% | 81.82% | 87.27% | 85.46% | 100.00% | 89.09% | 83.64% |
*在30.0μg/mL时,试验用药剂处理72h后,虫的死亡情况
由表2可知六种比例的2%吡·噻生物柴油乳油制剂的校正死亡率均比对照药剂的高,其中最高的为9∶1的配比,在30.0μg/mL的浓度下达到较好的杀虫的效果。
实施例十四本试验实施例的目的在于研究25%吡·噻悬浮剂的不同含量比例的毒力
以20%毒死蜱EC为对照药剂、二次水为空白对照(CK),采取上述方法进行七种不同比例的25%吡·噻悬浮剂对褐飞虱的毒力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20%毒死蜱EC及四种不同比例的25%悬浮剂毒力测定结果*
CK | 20%毒死蜱EC | 2.5%吡蚜酮-22.5%噻虫嗪 | 6.25%吡蚜酮-18.75%噻虫嗪 | 12.5%吡蚜酮-12.5%噻虫嗪 | 18.75%吡蚜酮-6.25%噻虫嗪 | 22.5%吡蚜酮-2.5%噻虫嗪 | 23.0%吡蚜酮-2.0%噻虫嗪 | 23.75%吡蚜酮-1.25%噻虫嗪 | |
死亡率 | 8.75% | 78.33% | 85.00% | 86.67% | 93.33% | 95.00% | 98.33% | 91.67% | 88.33% |
校正死亡率 | -- | 76.25% | 83.56% | 85.39% | 92.69% | 94.52% | 98.17% | 90.87% | 87.21% |
*在30.0μg/mL时,试验用药剂处理72h后,虫的死亡情况
由表3可知七种不同比例的吡蚜酮和噻虫嗪(悬浮剂)制剂的校正死亡率均比对照药剂的高,其中最高的为9∶1的配比,在30.0μg/mL的浓度下,校正死亡率高达98.17%,表明该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防治效果较好。
实施例十五本试验实施例的目的在于研究六个浓度梯度下2%生物柴油乳油制剂和2%二甲苯乳油制剂的毒力
在六个浓度梯度下将2%吡·噻生物柴油乳油制剂和2%吡·噻二甲苯乳油制剂采用上述方法对褐飞虱进行毒力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4:
表4:在六个浓度梯度下2%吡·噻生物柴油乳油制剂和2%吡·噻二甲苯乳油制剂对褐飞虱毒力测定结果
实施例十六
本试验实施例的目的在于研究25%吡·噻悬浮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
根据制剂实施例7所研制的25%吡·噻悬浮剂(吡蚜酮为22.5%,噻虫嗪为2.5%),在水稻褐飞虱防治期,进行喷雾施药,田间保持3-5cm水层,褐飞虱基数较大,成虫和若虫混合种群,按GB/T17980.4-2000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虫剂防治水稻飞虱进行试验,结果如下表5。
表5 25%吡·噻悬浮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试验结果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剂量为300g/ha下,速效性弱,第3天对若虫防效仅为69.53%,30天综合防效达53.89%。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速效性强,持效期可达14天。25%吡·噻(吡蚜酮-噻虫嗪)浮剂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达到了复配的目的。同时95%吡蚜酮原药每公斤125元,96%噻虫嗪原药每公斤200元,复配制剂最优比例吡蚜酮∶噻虫嗪为9∶1,同单剂相比复配药剂的用量及成本较低,而防效有显著的提高。
虽然,本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其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实质的基本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含吡蚜酮和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其特征在于:其为吡蚜酮和噻虫嗪为主要原料配制的2%生物柴油乳油剂,其中吡蚜酮占制剂总重量的1.8%,噻虫嗪占制剂总重量的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和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其特征是乳油制剂中的溶剂为生物柴油及选自二甲苯或甲苯、苯、甲醇、乙醇、正丁醇、异丙醇、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丙酮、异佛尔酮、环己酮、乙腈、醋酸丁酯中的任意一种以上的有机溶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吡蚜酮和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其特征是所述生物柴油为选自麻枫树、千金子、乌桕、黄连木的木本油料作物初提油经酯交换所得的生物柴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和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配方配比称取各原料,将各组分放入调制釜中调匀即得产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026046A CN101569312B (zh) | 2009-06-05 | 2009-06-05 | 一种含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026046A CN101569312B (zh) | 2009-06-05 | 2009-06-05 | 一种含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69312A CN101569312A (zh) | 2009-11-04 |
CN101569312B true CN101569312B (zh) | 2012-05-02 |
Family
ID=41228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0260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69312B (zh) | 2009-06-05 | 2009-06-05 | 一种含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6931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2036A (zh) * | 2021-08-31 | 2021-11-30 | 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10187B (zh) * | 2010-04-01 | 2014-06-18 | 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 | 一种含噻虫嗪和吡蚜酮的农药组合物 |
DE102010030995A1 (de) | 2010-07-06 | 2012-01-12 | Evonik Degussa Gmbh | Verwendung von beta-Isophoron als Lösemittel |
CN103355286B (zh) * | 2013-06-05 | 2014-11-19 | 湖南三合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3329925B (zh) * | 2013-07-12 | 2014-07-09 | 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噻虫嗪和吡蚜酮复合农药的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472478A (zh) * | 2014-12-13 | 2015-04-01 | 贵州大学 | 二氯恶菌唑悬浮剂 |
CN108271777A (zh) * | 2018-02-02 | 2018-07-13 | 安徽省厚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农业高效组合型杀虫剂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2153A (zh) * | 2008-11-13 | 2009-05-06 |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 一种含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
-
2009
- 2009-06-05 CN CN2009101026046A patent/CN10156931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22153A (zh) * | 2008-11-13 | 2009-05-06 |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 一种含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12036A (zh) * | 2021-08-31 | 2021-11-30 | 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69312A (zh) | 2009-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69312B (zh) | 一种含吡蚜酮与噻虫嗪的农药复配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6305758A (zh) | 一种增效复配杀虫、杀螨组合物 | |
CN104430477A (zh) | 一种含有氟噻虫砜和烟碱类杀虫剂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488921A (zh) | 一种含有氟噻虫砜与阿维菌素的杀线虫组合物 | |
CN101743837A (zh) | 利用向日葵和多年生黑麦草组合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 |
CN110495475A (zh) | 绿僵菌和细菌复配杀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 |
CN101589720B (zh) | 一种含有茚虫威的杀虫剂组合物 | |
CN102187869A (zh) | 含阿维菌素和虫螨腈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1743836B (zh) | 利用籽粒苋替代黄顶菊的方法 | |
CN102475087A (zh) | 一种含有虫螨腈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5638715B (zh) | 一种农业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 | |
CN104814031B (zh) | 一种含有丁烯氟虫腈和噻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613214A (zh) | 藻酸丙二醇酯和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微乳剂 | |
CN107156143A (zh) | 一种含有氟噻虫砜和Tioxazafen的杀线虫组合物 | |
CN102067875B (zh) | 一种含有稻丰散和丙溴磷农药组合物 | |
CN103271081B (zh) | 乙螨唑和三唑磷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2440260A (zh) | 一种含氟啶虫胺腈和氯氟氰菊酯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5052966A (zh) | 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522006A (zh) | 一种防治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组合物 | |
CN101263824A (zh) | 一种杀虫组合物 | |
CN104982443A (zh) | 一种含噁嗪草酮和苯噻酰草胺的除草组合物 | |
CN102037990A (zh) | 一种含有稻丰散和噻嗪酮农药组合物 | |
CN101502268B (zh) | 含有噻虫嗪哒螨灵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2771512B (zh) | 一种含噻唑膦和哒螨灵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1961030A (zh) | 一种含有氟啶虫胺腈和辛硫磷的杀虫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