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5699A - 制冷单元 - Google Patents
制冷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45699A CN101545699A CN 200910128212 CN200910128212A CN101545699A CN 101545699 A CN101545699 A CN 101545699A CN 200910128212 CN200910128212 CN 200910128212 CN 200910128212 A CN200910128212 A CN 200910128212A CN 101545699 A CN101545699 A CN 1015456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tion unit
- main body
- aqueous medium
- pipe arrangement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单元,其能提高维修、保养性,该制冷单元具有与冷冻循环(10A)连接的制冷单元主体(77),将分割为多个的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安装在该制冷单元主体(77)的上段室(86),在各片式热交换器(62a、62b)中将制冷剂及水介质分流,将包含供该分流的配管组集中配置在该制冷单元主体(77)的下段室(92),利用不高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配管将该配管组和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在制冷剂和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单元。
背景技术
公知有通常具备与制冷循环连接的制冷单元主体的制冷单元(例如,参照特开2004-251486号公报)。这种制冷单元具备在制冷剂和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该制冷单元与室外机并列配置于抗振台架上,在抗振台架上使从室外机延伸出来的制冷剂配管与片式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且使从外部延伸出来的供水管与片式热交换器的水配管连接。
在上述的制冷装置的结构中,由于从制冷装置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及水配管的导出方向和从室外机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的导出方向没有统一,而是各种各样,因此难以进行制冷单元的制冷剂配管和室外机的制冷剂配管的连接作业及从制冷装置延伸出来的配管和从外部延伸出来的供水管的连接作业。另外,以往在制冷单元的制冷剂配管内连接有对制冷剂的流量及进行控制的电动阀,另一方面,制冷装置的片式热交换器及制冷剂配管上经常发生结露,为了使该结露水不挂在电动阀上就需要覆盖电动阀的包履部件等。
另外,由于制冷单元的电装箱的配置位置和室外机的电装箱的配置位置各式各样,因而在并列配置有室外机和制冷单元的情况下等,制冷单元的电装箱和室外机的电装箱面向各自不同的方向,因而在同时进行制冷单元和室外机的维修、保养的情况下,不能从同一方向接近,有可能影响维修、保养性。
另外,在这种制冷单元中,由于在制冷单元内,形成为牌坊状的水介质配管内有时滞留有空气,因而一般水介质配管设置有用于抽出该空气的特别的机构,使用上述机构抽出滞留于水介质配管内的空气。在抽出空气时必须有由操作人员抽出滞留于水介质配管内的空气的作业,存在维修、保养性不好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单元,其可以消除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提高与室外机并列配置的制冷单元的维修、保养性,而且不使用多余的包履部件等,使结露不会挂在制冷单元内的电动阀。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不需要抽出水介质配管内的空气的结构中进一步提高维修、保养性的制冷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制冷单元,具备制冷单元主体,该制冷单元主体具有在从室外机经由制冷剂配管供给的制冷剂和从外部经由水介质配管供给的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片式热交换器连接的所述制冷剂配管及所述水介质配管导出到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背面侧,在该背面侧可将制冷单元主体的制冷剂配管和来自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且,在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前面侧配置有卷绕了隔热材料的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下方配置有电动阀,该电动阀对在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所述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
在所述制冷单元中,也可以将所述室外机和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并列配置,使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室外机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大体一致而形成。
在所述制冷单元中,也可以将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和所述室外机配置于防振支架上。
另外,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制冷单元具备制冷单元主体,该制冷单元主体具有在从室外机经由制冷剂配管供给的制冷剂和从外部经由水介质配管供给的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单元主体还具有:由上段部及下段部构成的壳体、与来自所述室外机的所述水介质配管和来自外部的所述水介质配管连接且将所述制冷剂及所述水介质向所述片式热交换器供给的配管组,该配管组将所述制冷剂及所述水介质进行分流并向所述片式热交换器供给,且该配管组被集中配置于该制冷单元主体的下段部,利用不高于该片式热交换器的连接配管将接该配管组和所述片式热交换器连接。
在所述制冷单元中,也可以是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在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备支承架,在该支承架上装载所述片式热交换器,利用支承板将该片式热交换器从侧方支承于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侧部。
在所述制冷单元中,所述片式热交换器由彼此之间设置有距离而配置的多个分开的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该多个片式热交换器分别被安装于所述制冷单元的相对的侧部,以维持制冷单元整体的重量平衡。
在所述制冷单元中,也可以将用于从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导出所述水介质配管的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背面的下部。
另外,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制冷单元,具备与室外机并列配置的制冷单元主体,该制冷单元主体具有在从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和从外部供给的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将与所述片式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及水介质配管导出到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背面侧,在该背面侧可将制冷单元主体的制冷剂配管和室外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且,在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前面侧配置有卷绕了隔热材料的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下方配置有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动阀。
根据本发明,通过从制冷单元及室外机的背面侧导出制冷剂配管,使制冷单元及室外机的制冷剂配管的导出方向统一,而且,通过从制冷单元的背面侧导出水介质配管使得制冷剂配管和水介质配管的导出方向也统一。由此,室外机和制冷单元间的制冷剂配管的连接作业容易化,提高维修、保养性。另外,由于是以已有的部件即电装箱作为箱顶而不会使结露水凝结于电动阀的结构,因而达到不使用包履部件等多余的部件。另外,由于室外机及制冷单元都是在前面侧具备电装箱,因而相对于各个电装箱可以从同一方向接近,进而可实现维修、保养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制冷单元内部不需要进行水介质流动的水介质配管内的空气抽出,从而提高维修、保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从前面侧看到的制冷单元及室外机并列配置的情况的图;
图3是从背面侧看到的制冷单元及室外机并列配置的情况的图;
图4是从上方侧看到的制冷单元及室外机并列配置的情况的图;
图5是从配置电装箱的侧看到的制冷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从未配置电装箱的侧看到的制冷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方看到的流量开关附近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的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的剖面图;
图9是正面看到的安装于流出侧水介质配管的状态的流量开关的图;
图10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从配置电装箱的侧看到的制冷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未配置电装箱的侧看到的制冷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12的冷冻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图。
如该图1所示,冷冻装置10具备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室外机11的室外制冷剂配管14A和制冷单元12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经由开闭阀52、53连接形成制冷循环10A。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在不是特别区别室外机制冷剂配管14A和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时,称为“制冷剂配管14”。
在室外机11的室外制冷剂配管14A设置有压缩机16。该压缩机16经由V型带27被燃气发动机30驱动,在吸入侧设置有储压器17,在排出侧经由分油器17A设置有四通阀18。在该四通阀18内依次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9、室外膨胀阀24、干燥芯25。另外,将室外膨胀阀24旁通并设置制冷剂系统旁路管26,在该制冷剂系统旁路管26内设置有防止制冷剂逆流的止回阀26A。与室外热交换器19相邻地配置有向该室外热交换器19送风的室外风扇20。符号29是将压缩机16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向压缩机16的吸入侧泄流的安全阀。
从发动机燃料供给装置31向驱动压缩机16的燃气发动机30供给混合气体。该发动机燃料供给装置31在燃料供给配管32内依次配置有:两个燃料截止阀33、调零器34、燃料调节阀35及促动器36,该燃料供给配管32的促动器36的侧端部与燃气发动机30连接。另外,在燃料供给配管32连接有空气过滤器36A。
另外,在燃气发动机30连接有发动机油供给装置37。该发动机油供给装置37在油供给配管38内设置有油供给泵40,向燃气发动机30供给适当的发动机油。此外,发动机油供给装置37还具备副油盘37A及油面开关36A。
另外,在室外机11内设置有用于使冷却水在燃气发动机30内循环且回收燃气发动机30的热量的发动机制冷单元41,在该发动机制冷单元41内设置有与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配管42配管连接的电动制冷剂三通阀43。
该电动制冷剂三通阀43的两个出口中的一个依次配管连接循环泵44和排气热交换器45,通过连接电动制冷剂三通阀43、循环泵44及排气热交换器45的配管路径,形成使通过燃气发动机30的冷却水返回燃气发动机30的路径。在此,排气热交换器45是在燃气发动机30的排气和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该排气热交换器45内连接有用于对排气进行处理的排气消声器46、排气顶端部件47。
另外,在电动制冷剂三通阀43的另一出口配管连接有冷却水电动三通阀48的入口。在该冷却水电动三通阀48的一出口配管连接排气回收热交换器49的一端,另外,在冷却水电动三通阀48的另一出口配管连接散热器50的一端。在此,排热回收热交换器49是在室外制冷剂配管14A内的制冷剂和冷却水配管42内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片式热交换器。另外,散热器50是对通过散热器50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部件,与该室外风扇20邻接配置,以供给室外风扇20的送风空气。另外,符号51是将适当供给到冷却水配管42的冷却水进行贮存的冷却水贮存箱。
另一方面,制冷单元12在通过水介质配管61且流入到制冷单元12内的水介质和连接于所述的室外制冷剂配管14A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生成冷水或者温水,其具备在制冷剂和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片式热交换器62a、62b。
水介质配管61具备:流入到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水介质流动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流出的水介质流动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在分支点a1分支,分支的配管中的一配管在连接部a2与片式热交换器62a连接,另一配管在连接部a3与片式热交换器62b连接。另外,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a的连接部a4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和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b的连接部a5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在合流点a6合流,从制冷单元12导出。
另外,在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连接有用于对在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两个电动阀60。连接于该电动阀60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在分支点b1进行分支之后,分支点后的配管的一配管在连接部b2与片式热交换器62a连接,另一配管在连接部b3与片式热交换器62b连接。另外,在分支点b6将与片式热交换器62a的连接部b4连接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和与片式热交换器62b的连接部b5连接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进行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12中,相对于水介质配管61并列设置有两个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而且,相对于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并列设置有两个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因此,可以使分别流入到两台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制冷剂的温度大致一致,而且,对分别并列流入两台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水介质可在同一温度下进行冷却或者加热,进而以高精度将冷水或者温水生成所期望的温度。
图2~图4是表示将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配置于室外时的状态的图,图2是从正面侧看到的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的图,图3是从背面侧看到的图,图4是表示从上方看到的示意图。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以并列配置固定于专用的防振支架70上的状态下被设置于室外。如图2及图3所示,该防振支架70具备:装载、固定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的第一板71、配置于该第一板71的下方的第二板72,介于该第一板71和第二板72之间的缓冲材料73,由缓冲材料73吸收室外机11运转时所产生的振动。通过该结构,可缓和因室外机11运转时产生的振动而引起的不利影响波及到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
另外,由于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并列设置于专用的防振支架70上,因而作业人员等通过将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安装于防振支架70的规定的位置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设置作业,进而提高了作业效率。
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室外机11的室外机主体76的前面侧设置有收纳用于对室外机11的各设备进行控制的电子设备的电装箱74,通过取下设置于电装箱74的前方的前面板75,作业人员可以很容易接近电装箱74。同样地,在制冷单元12的制冷单元主体77的前面侧设置有收纳用于对制冷单元12的各设备进行控制的电子设备的电装箱78(参照图5及图6),通过取下设置于电装箱78的前方的前面板79(图2),作业人员可以很容易接近电装箱78。收纳于电装箱74的控制用电子设备和收纳于电装箱78的控制用电子设备通过配线(未图示)连接成可进行信号通信,使这些控制用电子设备协同工作来对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的各设备进行控制。
在此,由于电装箱74、78具备电子设备产生比较多的维修、保养,因此要求能够很容易地接近。另外,由于使电装箱74、78的控制用电子设备协同工作,因而要求电装箱74、78能够同时进行维修、保养。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并列配置于防振支架70上,而且,室外机主体76的前面侧设置有电装箱74,制冷单元12的前面侧配置有电装箱78,因而作业人员通过取下室外机11的前面板75及制冷单元12的前面板79可以很容易地接近电装箱74、78,而且,可以同时对电装箱74、78进行维修、保养。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同时进行制冷单元12的电装箱78和室外机11的电装箱74的维修、保养时,作业者可从同一方向接近这些电装箱74、78,进而实现了维修、保养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3所示,在室外机主体76设为背面形成有使制冷剂配管14贯通的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0a、80b,而且,在制冷单元主体77的背面的背面板82上形成有制冷剂配管14贯通的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而且,从室外机主体76经由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0a、80b导出的制冷剂配管14延伸至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的附近,经由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向制冷单元主体77导入,由此,将室外制冷剂配管14A(图1)和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图1)连接。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露在外部的制冷剂配管14位于室外机主体76及制冷单元主体77的背面侧,因而在从正面观察设置于防振支架70的状态下的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时,就不易看到制冷剂配管14,从而实现了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从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各自的背面侧导出制冷剂配管14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使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的制冷剂配管14的导出方向相一致的结构。该这种情况下,具有下述效果,即、使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14的连接作业容易化,进而提高了维修、保养性。同时,如图3所示,在制冷单元12内,在背面板82上形成有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经由该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将水介质配管61从背面侧导出,使制冷剂配管14和水介质配管61的导出方向相一致,进而实现了水介质配管61和从外部延伸的供水管的连接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室外机11的进深方向的宽度H1和制冷单元12的进深方向的宽度H2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提高了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的一致感,进而实现了外观性的提高。再者,可以使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0a、80b和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之间的制冷剂配管14形成为大致直线状,进而实现了制冷剂配管14的加工的容易性、降低成本。
图5是从配置有上述的电装箱78的一侧看到的制冷单元主体77的立体图,图6是从未配置电装箱78的一侧看到的制冷单元主体77的立体图。另外,在这些图上,取下了构成制冷单元主体77侧面的侧面板及构成上面的上面板。其中,为了便于说明而设为安装有设置于背面的面板的一部分即背面板82的状态。
如图5及图6所示,制冷单元主体77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具备构成与制冷单元主体77的各边相对应的部分的框架83。该框架83具备设置于制冷单元主体77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在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央横架84,在该中央横架84上固定有在水平方向延伸的两张隔板99a、99b(支承架),由该隔板99a、99b将制冷单元主体77的内部分成上下段。另外,在制冷单元77的侧部,在中央横架84的上方以架设垂直延伸的框架的状态下设置有在水平方向延伸的上方横支架85a、85b。
在形成于被隔板99a、99b隔开的制冷单元主体77的上段部的上段室86(上段部)内设置有上述的电装箱78,此外,还设置有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这些片式热交换器62a、62b以被隔板99a、99b载置、支承的状态且经由支承板87a、87b(在图5上未图示支承板87a)固定于设置于侧部的上方横支架85a、85b,以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不发生摇晃的状态被牢固地安装于制冷单元主体77。
在此,在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这一比其它设备重的设备安装于上段室86的情况,与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设置于下段室92(下段部)的情况相比较,考虑到将制冷单元主体77的重心移至上方,损害了制冷单元主体77自身的稳定性。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考虑到制冷单元主体77总体的重量平衡的基础上,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配置于上段室86。即,将片式热交换器62a固定于配置在制冷单元主体77的一侧部的上方横支架85a的前面侧,而且,在以与该片式热交换器62a设置相对距离的状态下,将片式热交换器62b固定于配置在另一侧部的上方横支架85b的背面侧。由此,在上段室86内,防止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偏置,因此防止了制冷单元主体77的重心的偏移,进而确保了制冷单元主体的稳定性。由此,特别是在将制冷单元主体77运至要设置的场所时及设置于防振支架70时,可以以稳定的状态移动制冷单元12,使作业容易化。
在这些片式热交换器62a、62b上连接有水介质配管61及制冷单元制冷剂配管14B,首先对水介质配管6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背面板82的下部形成有水介质配管61贯通的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水介质配管61贯通这些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在贯通时,水介质配管61接触到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的边缘,变成支承在这些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的边缘的状态。在此,水介质配管61为水介质流动的配管,与制冷剂配管14相比较使用直径大且重的部件,但通过将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形成于背面板82的下部,可减轻由水介质配管61向背面板82施加的负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片式热交换器62a、62b流入的水介质流动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贯通两个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中的图6上的左侧的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流出的水介质流动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贯通图6上的右侧的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b。
如图6所示,经由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导入到冷却装主体77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按规定的距离沿制冷单元主体77的下面在水平方向延伸出之后,在分支点a1分支为向片式热交换器62a流入的水介质流动的配管和向片式热交换器62b流入的水介质流动的配管,分支后的各配管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各自的上部所形成的连接部a2、a3。此时,如图5及图6所示,各配管变为不延伸到比连接部a2、a3高的位置的结构。即,作为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连接的连接配管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不位于比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天顶部高的位置。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相对于水介质配管61并列设置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制冷单元12内,要求对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每一个流入同等的流量的水介质。为此,需要进行调节以尽可能长地确保从水介质配管61的分支点至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距离,且以使同等流量的水介质流入到各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设置于上段室,因而可确保下段室92的分支点a1和设置于上段室86的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部a2、a3的距离的长度。因此,在下段室92将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分支之后,以确保长的距离的状态可将从分支点至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部位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直线形状。由此,通过使水介质配管61以牌坊状盘绕,可不必确保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的长度长,可在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的路径内排除空气滞留的部位,不需要用于抽出空气的抽气作业,从而维修、保养性提高。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供分流的配管即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做成不延伸至比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部a2、a3高的位置的结构。由此,没有必要通过将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形成为牌坊状而将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与连接部a2、a3连接,进而可防止空气滞留在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内形成为牌坊状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设置于上段室86以确保下段室92的空间。而且,通过将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等供分流的配管集中设置于下段室92,可有效利用该空间。
其次,如图5及图6所示,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流出的水介质流动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从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下部的连接部a4(图5)、连接部a5(图6)导出之后,在确保了空间的下段室92的规定的位置的合流点a6(未图示)进行合流,且按规定的距离向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b沿下面91大致水平地延伸之后,通过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b向制冷单元主体77之外导出。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配置于上段室86可确保下段室92有大的空间,因而,不会使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要合流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盘绕而延伸到规定的位置,而是可以有效利用下段室92的空间且使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顺畅地合流。
在此,作为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配管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也和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一样,变为不位于比片式热交换器62a、62b高的部位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与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一样,不需要使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形成为牌坊状将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连接于连接部a4、a5,进而可防止空气滞留在流出侧中形成为牌坊状的部分。
图7是从上方看到的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中向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b且沿下面大致水平地延伸的部位的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面图,图9是从正面看到的将下述的流量开关93安装于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的状态的流量开关的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将距合流点a6附近下游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的直径H3形成为比合流点a6的上游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的直径H4大。由此,形成为在合流点a6进行合流且使容量增大的水介质顺利地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内流动的结构。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形成为比直径H3大的直径的贯通用配管90b以被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b支承的状态而贯通,且将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的前端拧入该管通用配管90b的状态。根据该结构,作业人员等通过将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的前端拧入管通用配管90b的作业,可以很容易地将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向制冷单元主体77的外部导出。
如图5、图7及图8所示,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中沿下面91且大致水平延伸的部位设置有叶轮式流量开关93。该流量开关93是通过对水介质是否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内流动进行检测来判断配管内的水介质是否冻结的开关,如图7及图9所示,其具备向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内延伸的叶轮94。在水介质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内流动期间,通过使水介质与该叶轮94发生碰撞,使叶轮94向水介质流动的一侧位移,且与设置于流量开关93的未图示的触点连接,将该结果的信号发送到电装箱78的控制用电子设备。
流量开关93是与设置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的上部的螺纹口90a不存在间隙地被拧入而进行安装,以防止来自流量开关93的安装部位的水介质的泄漏。另外,叶轮94以正面看为大致长方形(图9)的薄的部件形成,该叶轮94在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内向铅直下方延伸使在配管内流动的水介质确实地发生碰撞。另外,图9的叶轮94的形状只是一例,根据用途可以适当地变更形状及长度。
在此,在使流量开关93高精度地工作的情况下,优选叶轮94相对于水介质的流动方向垂直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将流量开关93设置于大致水平延伸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上,因而变成使在管内流动的水介质的方向与随着重力向铅直下方延伸的叶轮94正交,进而可以使叶轮式流量开关93高精度地工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设置于上段室86,在下段室92确保了空间,而在确保该空间的下段室92设置有流量开关93。因此,有效利用了空间且可进行流量开关93的维修、保养,从而流量开关93的维修、保养性提高。
另外,通过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过度冷却的水介质的冻结从由片式热交换器62a、62b流出的一侧的水介质配管61即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依次开始。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水介质配管61中特别是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设置流量开关93,在产生水介质冻结的情况下,可由流量开关93迅速地对该冻结进行检测。
另外,将制冷单元12的结构形成为,在水介质配管61内的水介质发生冻结且由流量开关93对在管内不流动的管内的水介质发生冻结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暂时停止制冷单元12的工作。由于该结构,因而防止了在水介质配管61内水介质发生冻结的状态下使制冷单元12工作,从而防止了水介质配管61及用于使水介质流动的泵(未图示)等的损伤。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12与室外机11并列设置于防振支架70上,可将伴随着室外机11的运转而发生的振动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给制冷单元12。在此,流量开关93是通过叶轮94的位移来检测水介质是否流动的装置,为了提高检测精度,要求尽可能不将振动传递给叶轮94。鉴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7及图8所示,将支承架91a(图5、图8)固定在下面91,在该支承架91a上设置用于固定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和支承架91a的夹具95,将流量开关93设置于该夹具95附近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上。由此,将流量开关93设置于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内由夹具95固定且抑制了大部分振动的部位,进而抑制了振动传递给流量开关93,实现了流量开关93的检测精度的提高,从而可基本准确地检测水介质的流动。
符号95b是在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b附近用于将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固定于下面91的夹具。
接着,对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背面板82上形成有用于使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贯通的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使制冷剂配管14贯通这些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一并参照图3)。在贯通时,使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与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的边缘相接触,形成由这些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a、81b的边缘支承的状态。
如图6所示,贯通制冷剂贯通孔81a且导入到制冷单元主体77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沿下面大致水平延伸之后,在下段室92内与设置于前面侧的电动阀60连接。如上所述,该电动阀60是用于对在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阀,通过未图示的配线与电装箱78内的控制用电子设备连接可进行信号通信,由该控制用电子设备对其开闭状态进行控制。
如图5及图6所示,该电动阀60配置于电装箱78的下方。该电装箱78的结构为,为了尽可能不将电装箱78的外部的温度的影响传递给内部具备的电子设备而卷绕有隔热材料96。因此,可防止因外部的温度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传递给电子设备,而且,由隔热材料96可防止使电装箱78的表面的温度相对于电装箱78的周围的温度变得过低,从而防止了结露水附着于电装箱78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这样防止附着有结露水的电装箱78的下方配置有电动阀60,因而该配线箱78成为箱顶且防止在制冷单元主体77内发生的结露水滴落到电动阀60上。特别是为了防止结露水滴落到电动阀60上,不用特别设置具有用于防止结露水的结构的箱顶及覆盖电动阀60的包履部件等,而是利用既有的设备防止上述结露水的滴落,因而可实现成本降低。
再者,电动阀60和与该电动阀60配线连接的电装箱78的物理距离变短,从而可缩短电动阀60和电装箱78之间的配线的距离,实现成本降低,而且,可防止配线的松懈、松弛,从而可防止使配线的状态变得复杂。
从电动阀60导出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在确保有空间的下段室92的分支点b1(图5)进行分支,将分支之后的各个配管连接到形成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各自的下部的连接部b2(图6)、连接部b3(图5)。即,供制冷剂分流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集中配置于下段室9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设置于上段室86,因而可利用形成于下段室92的空间且以维持在可对在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状态,可以对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进行分支。另一方面,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部b4(图5)、连接部b5(图6)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在分支点b6(图5)进行了合流之后,向制冷剂配管用贯通孔81b延伸出去。而且,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也和水介质配管61一样集中配置在形成于下段室92的空间内,而且,变为不延伸至比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顶部高的位置的结构。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并列配置,而且,在室外机主体76的前面侧设置有电装箱74,在制冷单元12的前面侧设置有电装箱78,因而作业人员通过取下室外机11的前面板75及制冷单元12的前面板79就可以很容易地接近电装箱74、78,而且,可以同时对电装箱74、78进行维修、保养。因此,可以对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协同且顺畅地进行维修、保养,从而维修、保养性提高。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同时进行制冷单元12的电装箱78和室外机11的电装箱74的维修、保养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可从同一方向接近到这些电装箱74、78,从而可实现维修、保养性的提高。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配管14从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各自的背面侧导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的制冷剂配管14的导出方向相一致。因此,使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14的连接作业容易化,提高了维修、保养性。同时,如图3所示,在制冷单元12内,背面板82形成有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将制冷剂配管61经由该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从背面侧导出,使制冷剂配管14和水介质配管61的导出方向统一化,从而实现了水介质配管61和从外部延伸的供水管的连接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通过卷绕隔热材料96而防止结露水附着的电装箱78的下方配置有电动阀60,因而将该电装箱78做成箱顶且防止在制冷单元主体77内发生的结露水滴落到电动阀60。特别是由于为了防止结露水滴落到电动阀60,不需要特别设置具有用于防止结露水的机构的箱顶及覆盖电动阀60的包履部件等,而是利用既有的设备防止上述结露水的滴落,因而实现了成本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机11的进深方向的宽度H1和制冷单元12的进深方向的宽度H2形成为大致相同,提高了室外机11和制冷单元12的统一感,实现了外观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制冷单元12和室外机11并列配置于防振支架70上。通过该结构,可缓和因室外机11运转时发生的振动而引起的不利影响波及到室外机11及制冷单元12。
另外,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片式热交换器62a、62b隔开设置于制冷单元主体的上段室86,将在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内流动的制冷剂及在水介质配管61内流动的水介质分流到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再者,在确保有空间的下段室92中,对水介质配管61进行分流,而且,使分流后配管的各个不位于比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天顶部高的部位。
在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相对于水介质配管61并列设置有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制冷单元12中,要求同等流量的水介质流入到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每一个。因此,需要进行调节以尽可能长地确保从水介质配管61的分支点至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距离,以使同等流量的水介质流入到各个片式热交换器62a、62b。鉴于此,在现有的制冷单元12中,通过水介质配管61进行大地盘绕来确保从水介质配管61的分支点至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距离变得较长。该情况下,空气滞留于弯曲的部位,为了抽出该空气而需要抽出空气的作业。
但是,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设置于上段室,因而在下段室92可确保大的空间。而且,在该确保的空间内将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进行分支,而且,可较长地确保分支点和设置于上段室86的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上部(水介质配管61和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部位)的距离。因此,在下段室92使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分支之后,以确保长的距离的状态,可将从分支点至与片式热交换器62a、62b的连接部位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由此,不必使水介质配管61盘绕,可以在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的路径内排除滞留有空气的部位,从而不需要用于抽出空气的抽气的作业,实现维修、保养性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在载置并支承于隔板99a、99b(支承支架)的状态下经由支承板87a、87b(在图5上未图示支承板87a)固定于上方横支架85a、85b。因此,片式热交换器62a、62b以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不发生摇晃的状态被牢固地安装于制冷单元主体7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考虑到制冷单元主体77总体的重量平衡,将片式热交换器62a、62b配置于上段室86。即,将片式热交换器62a固定在配置于制冷单元主体77的一侧部的上方横支架85a的前面侧,而且,以与该片式热交换器62a相对的状态将片式热交换器62b固定在配置于另一侧部的上方横支架85b的背面侧。由此,在上段室86内可防止偏置片式热交换器62a、62b,因此可防止制冷单元主体77的重心的偏移,从而确保制冷单元主体的稳定性。由此,特别是在将制冷单元主体77运至要设置的场所时及设置于防振支架70时,可以以稳定的状态移动制冷单元12,从而使作业容易化。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板82的下部形成有使水介质配管6贯通的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以使水介质配管61贯通这些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在该贯通时,使水介质配管61与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的边缘相接触,成为由这些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的边缘支承的状态。在此,水介质配管61是使水介质流动的配管,使用与制冷剂配管14相比较直径大且重的配管,但是,通过将水介质配管用贯通孔88a、88b形成于背面板82的下部,减轻了从水介质配管61向背面板82施加的负荷。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两台电动阀及两台片式热交换器的制冷单元12,但电动阀及片式热交换器的数量不限于实施例,也可以是三台以上。下面,说明具备三台电动阀及三台片式热交换器的制冷单元12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0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12的冷冻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12相对于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并列设置有三台电动阀60。再者,相对于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及水介质配管61并列设置有三台片式热交换器62c、62d、62e,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可形成大容量的冷水或者温水。
具体而言,将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在分支点c1进行分支之后,分支的配管的每一个分别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c的连接部c2、片式热交换器62d的连接部c3、片式热交换器62e的连接部c4。再者,将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c的连接部c5、片式热交换器62d的连接部c6、片式热交换器62e的连接部c7的流出侧水介质配管90连接到合流点c8,向制冷单元12的外部导出。
另外,连接于电动阀60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在分支点d1进行了分支之后,将分支后的配管的每一个分别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c的连接部d2、片式热交换器62d的连接部d4。再者,将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c的连接部d5、片式热交换器62d的连接部d6、片式热交换器62e的连接部d7的制冷单元侧制冷剂配管14B在分支点d8进行合流,且与室外制冷剂配管14A连接。
图11是从配置有上述的电装箱78的一侧看到的制冷单元主体77的立体图,图12是从没有配置电装箱78的一侧看到的制冷单元主体77的立体图。另外,将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单元12与室外机11并列配置于防振支架70上(参照图2及图3),由于前面侧设置有电装箱78,因而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作业人员可以同时且很容易地接近室外机11的电装箱74及制冷单元12的电装箱78。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也将片式热交换器62c、62d、62e全部配置于上段室86。而且,这些热交换器62c、62d、62e以载置、固定于隔板99a上的状态经由支承板98被牢固地固定于上方横支架85a、85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流量开关93。
本实施方式也可得到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具体而言,将流入侧配管89的分支点设置于下段室92,分支后的流入侧水介质配管89的每一个分别以确保较长距离的状态且以大致直线状连接于片式热交换器62c、62d、62e的上部的连接部c2、c3、c4。因此,可以在调节为使同等的流量的水介质流入到片式热交换器62c、62d、62e的每一个的状态下,排除在水介质配管61的路径内空气滞留的部位。因此,不需要用于抽出空气的抽气的作业,实现了维修、保养性的提高。另外,由于将三个电动阀60配置于电装箱78的下方,因而该既有的装置即电装箱78成为箱顶,防止结露水滴落到电动阀60。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进行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的两个实施方式中,以具备两个或者三个片式热交换器的制冷单元12为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片式热交换器的数量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根据应该生成的冷水或者温水的容量设置合适的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单元主体77被隔板99a隔成上段室86、下段室9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是必须隔成上段室86和下段室92。即,只要将片式热交换器62在制冷单元主体77内设置于上段即可。
Claims (8)
1、一种制冷单元,具备制冷单元主体,该制冷单元主体具有在从室外机经由制冷剂配管供给的制冷剂和从外部经由水介质配管供给的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片式热交换器连接的所述制冷剂配管及所述水介质配管导出到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背面侧,在该背面侧可将制冷单元主体的制冷剂配管和来自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且,在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前面侧配置有卷绕了隔热材料的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下方配置有电动阀,该电动阀对在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所述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和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并列配置,使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进深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室外机的进深方向的宽度大体一致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单元,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和所述室外机配置于防振支架上。
4、一种制冷单元,具备制冷单元主体,该制冷单元主体具有在从室外机经由制冷剂配管供给的制冷剂和从外部经由水介质配管供给的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单元主体还具有:由上段部及下段部构成的壳体、与来自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制冷剂配管和来自外部的所述水介质配管连接且将所述制冷剂及所述水介质向所述片式热交换器供给的配管组,该配管组将所述制冷剂及所述水介质进行分流并向所述片式热交换器供给,且该配管组被集中配置于该制冷单元主体的下段部,利用不高于该片式热交换器的连接配管将接该配管组和所述片式热交换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在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备支承架,
在该支承架上装载所述片式热交换器,利用支承板将该片式热交换器从侧方支承于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侧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式热交换器由彼此之间设置有距离而配置的多个分开的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该多个片式热交换器分别被安装于所述制冷单元的相对的侧部,以维持制冷单元整体的重量平衡。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单元,其特征在于,将用于从所述制冷单元主体导出所述水介质配管的贯通孔设置于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背面的下部。
8、一种制冷单元,具备与室外机并列配置的制冷单元主体,该制冷单元主体具有在从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和从外部供给的水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而生成冷温水的片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将与所述片式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及水介质配管导出到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背面侧,在该背面侧可将制冷单元主体的制冷剂配管和室外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且,在所述制冷单元主体的前面侧配置有卷绕了隔热材料的电装箱,在该电装箱的下方配置有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动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79698A JP2009236341A (ja) | 2008-03-26 | 2008-03-26 | チラーユニット |
JP079698/08 | 2008-03-26 | ||
JP2008079697A JP2009236340A (ja) | 2008-03-26 | 2008-03-26 | チラーユニット |
JP079697/08 | 2008-03-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45699A true CN101545699A (zh) | 2009-09-30 |
CN101545699B CN101545699B (zh) | 2013-02-20 |
Family
ID=41192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2821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5699B (zh) | 2008-03-26 | 2009-03-18 | 制冷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236341A (zh) |
CN (1) | CN10154569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1271A (zh) * | 2010-01-28 | 2011-08-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
CN112856901A (zh) * | 2019-11-12 | 2021-05-28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冰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52123A (ja) * | 2012-09-06 | 2014-03-20 | Yanmar Co Ltd | エンジン駆動ヒートポンプチラー |
WO2015128900A1 (ja) * | 2014-02-28 | 2015-09-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移動装置 |
WO2024214235A1 (ja) * | 2023-04-13 | 2024-10-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57394B2 (ja) * | 2003-02-18 | 2008-10-01 | イノ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チラー装置 |
JP4316549B2 (ja) * | 2005-09-29 | 2009-08-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給湯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CN2924422Y (zh) * | 2006-07-04 | 2007-07-18 | 苏福章 | 双温双控冷藏车空调机组 |
CN201000243Y (zh) * | 2006-12-18 | 2008-01-02 | 天津永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高精度冷水机 |
-
2008
- 2008-03-26 JP JP2008079698A patent/JP2009236341A/ja active Pending
-
2009
- 2009-03-18 CN CN 200910128212 patent/CN10154569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1271A (zh) * | 2010-01-28 | 2011-08-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
CN102141271B (zh) * | 2010-01-28 | 2014-01-0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
CN112856901A (zh) * | 2019-11-12 | 2021-05-28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冰箱 |
CN112856900A (zh) * | 2019-11-12 | 2021-05-28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冰箱 |
CN112856903A (zh) * | 2019-11-12 | 2021-05-28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冰箱 |
CN112856900B (zh) * | 2019-11-12 | 2022-07-19 |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 冰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236341A (ja) | 2009-10-15 |
CN101545699B (zh) | 2013-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45699B (zh) | 制冷单元 | |
EP2400242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04755087U (zh) | 用于燃气涡轮的入口空气调节系统及发电设备 | |
JP7016812B2 (ja) | 空調装置 | |
CN101545700B (zh) | 制冷装置、具有制冷装置的冷冻系统及空调装置 | |
CN106574812A (zh) |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
CN202284874U (zh) | 并联结构的冷水机组系统 | |
CN204115119U (zh) | 空调和冷藏箱一体机 | |
KR101127348B1 (ko) | 칠러 유닛 | |
JP5372901B2 (ja) | データセンタ用の冷却システム | |
CN105299983A (zh) | 热交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949621A (zh) | 一种带制冷剂调节功能的节能空调 | |
CN105783318A (zh) | 冷冻装置 | |
CN205209030U (zh) | 冷库的制冷融霜调节站系统 | |
CN109579128B (zh) | 一种工质充注量可互相调节的热泵/热管复合供热装置 | |
CN202149639U (zh) | R404a调压回热式制冷压缩冷凝机组 | |
CN203572109U (zh) | 并列扩容制冷机冷冻水系统 | |
CN202171298U (zh) | 水冷数码多联式空调机组 | |
CN102589048A (zh) | 一种水冷多联式机组及其工作方式 | |
CN203744613U (zh) | 并联空调机组 | |
CN109951995A (zh) | 一种工质循环量可调节的复合全年降温冷却系统 | |
CN205403217U (zh) | 一种氨压缩机节能装置 | |
CN205481969U (zh) | 制冷剂分配装置 | |
CN208282319U (zh) | 风冷冷水空调 | |
CN104344599A (zh) | 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