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7613A -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7613A
CN101527613A CN200810101334A CN200810101334A CN101527613A CN 101527613 A CN101527613 A CN 101527613A CN 200810101334 A CN200810101334 A CN 200810101334A CN 200810101334 A CN200810101334 A CN 200810101334A CN 101527613 A CN101527613 A CN 101527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ial data
coding matrix
matrix
data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01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7613B (zh
Inventor
刘光毅
韩璐
王启星
黄宇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1013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276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27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7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7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7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发送装置,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串并转换后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并利用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后,通过天线发送,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数据串,利用确定的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并解码,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通过本发明,可以避免信道间干扰对数据串传输的影响,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发明公开了发送、处理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Description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的数据传输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预编码技术(precoding)的发送、处理数据传输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预编码技术是一种由发送侧利用空间向量编码方案对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的技术,用以架构最佳的空间传输系统,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在利用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接收侧仅利用空间信道来区分并行发送的数据,当接收信噪比较低时,接收侧很难准确区分并行发送的数据串,降低了传输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输过程中信道之间干扰较大,接收侧很难准确区分并行发送的数据串,降低了传输可靠性的问题。
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获得多路并行数据串;
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获得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多个并行数据串;以及
确定预编码矩阵,利用该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通过天线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串,并确定检测矩阵,利用该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
解码所述数据串,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一种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
串并转换模块,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获得多路并行数据串;
编码模块,用于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获得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多个并行数据串;以及
预编码模块,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利用该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天线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一种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串;
检测矩阵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检测矩阵;
检测模块,用于利用确定的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
解码模块,用于解码所述检测模块输出的数据串,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
发送装置,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串并转换后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并利用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后,通过天线发送,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数据串,利用确定的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并解码,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通过将OVCDM技术与预编码技术相结合,可以避免信道间干扰对数据串传输的影响,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重叠编码复用进行编码的示意图;
图2为级联重叠编码复用编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发送侧和接收侧的数据传输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发送侧被动获知当前信道状态的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迭代译码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发送侧主动获知当前信道状态的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通信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通信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的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方案。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申请人考虑利用重叠编码复用(Overlapped CodeDivision Multiplexing,OVCDM)的不同编、解码支路来区分不同的数据串,以提高传输过程的可靠性。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OVCDM是一种高频谱效率编码的复用技术,利用码率高于1的并行编码来大幅度提高通信系统容量与频谱效率,利用OVCDM技术编、解码的方案后续将称之为对数据串进行OVCDM编、解码。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进行OVCDM编、解码的过程。
如图1所示,为进行OVCDM编码过程的示意图,设定输入的数据串中有15个数据符号,并且重叠次数K=3,即每次选择三个数据符号进行串并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输入的数据串进行串并变换的操作,成为三路并行的数据串。
通过串并转换的操作,将输入的数据串中的15个数据符号划分为3路并行的数据串,每一路数据串中有5个数据符号。
第二步:将三路并行的数据串分别进行编码。
进行编码就是将{b0 0、b0 1...b0 L-1}作为加权系数分别对当前输入的第一支路数据和第一支路各寄存器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加权叠加,{bK-1 0、bK-1 1...bK-1 L-1}作为加权系数对第K支路输入数据和第K支路寄存器里的数据进行加权叠加,其中:bK-1 L-1是第K支路并行编码支路中L个编码抽头系数矢量的元素,L是每路编码的约束长度。
假设第一路数据串中的数据符号为A00、A01、A02、A03和A04,第二路数据串中的数据符号为A10、A11、A12、A13和A14,第三路数据串中的数据符号为A20、A21、A22、A23和A24,对并行的三路数据串编码的过程如下:
1、将b0 0作为加权系数对A00进行加权操作,得到A00 /;同理,利用b1 0和b2 0对A10和A20进行加权操作,得到A10 /和A20 /
2、将A00、A10和A20分别保存到寄存器10、寄存器11和寄存器12中。
3、将b0 0作为加权系数对A01进行加权操作,利用b0 1对保存在寄存器10中的A00进行加权操作,并将这两次加权操作后得到的数据符号叠加为一个数据符号A01 /;同理,还得到编码后的A11 /和A21 /
4、将A00、A10和A20分别保存到寄存器20、寄存器21和寄存器22中,并将A01、A11和A21保存到寄存器10、寄存器11和寄存器12中。
以此类推,直到将三路并行数据串中的数据符号都进行编码。在本发明中,将数据符号存储到寄存器中,一路中存储的数据个数不得超过总的寄存器个数。每个寄存器中存储一个数据,若在t时刻第一路中的每一寄存器都已经存储了数据,则在t+1时刻,第L-1个寄存器中的数据将被丢弃。在初始时刻,寄存器中存储的数据为0。
第三步:将三路编码后的数据符号叠加成为一路数据符号。
例如:将第二步中第1次得到的A00 /、A10 /和A20 /叠加为一个数据符号A0 /,将第2次得到的A01 /、A11 /和A21 /叠加为一个数据符号A1/,以此类推,还将得到叠加后的数据符号A2 /、A3 /和A4 /,叠加后的5个数据符号成为编码后的数据串。
在本步骤中,叠加后的数据符号可以经过F函数变换后输出,其中:F函数与其输入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具体地,F函数的定义是对数据符号进行变换或映射。比如: F ( x ) = exp ( j π 4 x ) , 即:对三路(假设k=3)数据符号求和得到x后,将x代入F函数进行计算,然后输出。F(x)=x,表示F函数是线性函数,对三路数据符号求和得到x后,直接输出,F函数并不对数据进行变换。
由于重叠次数K越大,重叠编码的约束长度L越长,检测的复杂度越大。为了降低检测的复杂度,可以采用级联的方式实现高重叠次数K的OVCDM过程,两级的OVCDM的原理如图2所示,其中,第1级OVCDM1编码可以采用非线性OVCDM编码,而第2级OVCDM2编码则可以采用线性编码;第1级OVCDM1的输出作为第2级OVCDM2的输入。例如:图2中的OVCDM1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编码过程,OVCDM2可以是编码方式与图1相同但K值不同的编码过程。
OVCDM编码的检测可以采用基于Viterbi算法的最大似然序列检测(MLSD),并且采用欧式距离作为路径度量。
OVCDM的解码过程是将数据串中的每一数据符号解码为K个并行数据符号,将所述并行数据符号进行并串转换,解码过程后得到的数据符号个数为解码之前个数的K倍。解码方法可以最大似然序列检测方法或基于树图的次优序列检测方法;具体地,可以利用基于树图的次优序列检测方法中的半正定规划算法进行解码。
解码后获得的各支路的数据与编码时各支路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将图1中编码后的数据进行解码可获得三路并行数据,第一路数据与编码时的第一路数据一一对应,其他支路数据类似。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将OVCDM技术和预编码技术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获得K路并行数据串,其中K大于1。
在本步骤执行之前,可以对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级联的OVCDM编码,以提高传输效率。
步骤302: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获得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多个并行数据串。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的加权系数可以是指OVCDM编码中各支路的加权系数,每一支路的加权系数对应步骤301中获得的一路数据串。
利用OVCDM编码中各支路的加权系数对对应的一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直至K路数据串都进行了编码。
利用一条支路的加权系数对一路数据串进行编码的过程为:依次从所述数据串中选择一个未进行编码的数据符号,利用所述支路的加权系数对本次选择的数据符号与本次选择前在该数据串中已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符号进行加权操作;将加权后的数据符号叠加为一个编码后的数据符号。
步骤303:根据当前信道状态确定预编码矩阵,并利用该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K路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发送侧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
发送侧主动检测当前的信道状态:
1、根据当前检测的信道状态计算出预编码矩阵,将该预编码矩阵作为加权系数。此方案所利用的预编码矩阵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信道状态,减少传输误差。
2、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计算出实际的预编码矩阵后,从保存的预编码矩阵中查找出与实际的预编码矩阵最相近矩阵作为加权系数。
由接收侧进行信道估计,将检测出的信道状态发送给发送侧:
3、接收侧检测当前的信道状态,计算出预编码矩阵并发送给发送侧。
4、接收侧检测当前的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并将选择的矩阵的索引号发送给发送侧。此方案发送侧可以只接收保存的预编码的索引号,可以减少发送侧和接收侧之间的信令交互,降低系统开销。
本步骤中的加权系数可以是M行K列的加权矩阵,利用该加权矩阵进行加权操作后,得到M行并行数据串。
步骤304:通过天线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若是发送侧主动检测信道状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还可以向接收侧发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通过以上4个步骤,完成了发送侧的工作流程,下面描述接收侧的工作流程。
步骤305:接收侧天线接收数据串,并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检测矩阵,利用该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
接收侧确定检测矩阵包括以下方案:
1、若发送侧是主动检测信道状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则接收侧可以在接收数据串之前也根据信道状态确定出的预编码矩阵,并同时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信道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2、若发送侧是主动检测信道状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则接收侧也可以接收发送侧发出的所述预编码矩阵或该矩阵的索引号,并同时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信道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3、若发送侧是被动检测信道状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接收侧在接收数据串之前根据信道状态确定出预编码矩阵或对应的索引号,并发送给发送侧,此后,在接收到数据串时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的信道矩阵和之前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具体地,检测矩阵可以是信道矩阵和预编码矩阵的积再取逆,分别消除了数据串传输时的信道衰落影响和在发送侧进行的预编码操作影响。或者,可以利用信道矩阵的逆来消除数据串传输时信道衰落影响,再利用预编码矩阵的逆消除在发送侧进行的预编码操作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侧的天线个数不少于发送侧的天线个数。
在本步骤之前,接收侧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天线间的干扰消除。
步骤306:对所述数据串进行OVCDM解码。
若在编码过程中采用了级联编码,则可以采用多级迭代译码。
步骤307: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下面分别以发送侧被动获知当前信道状态和主动获知当前信道状态两种情况为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方案。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发送侧被动获知当前信道状态的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接收侧进行信道估计,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并从码本中选择与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预编码矩阵,将该矩阵的索引号发送给发送侧。
第二步:发送侧确定待发送的数据串。
第三步:对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OVCDM1编码。
第四步:对进行OVCDM1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符号交织。
第五步:对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假设将数据串转换为两路并行数据串。
第六步:分别利用OVCDM2中两条支路中的加权系数对转换后的两路并行数据串进行加权操作。
第七步:利用接收到的索引号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对加权操作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假设预编码矩阵为3行2列的矩阵,则预编码后得到三条并行数据串。
第八步:将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分别利用三条天线发送。
第九步:接收侧利用至少三条天线接收数据串。
第十步: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信道矩阵,利用该信道矩阵和第一步确定的预编码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第十一步:利用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得到两路并行数据串。
第十二步:对所述两路数据串进行OVCDM解码。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多级迭代译码,如图5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对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后得到的两路数据串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数据串进行OVCDM2解码,获得一路解码后的数据串。
然后,对解码后输出的数据串进行符号解交织操作,并将解交织后的数据串进行OVCDM1解码。
最后,对OVCDM1解码后输出数据串进行判决,判断输出的数据串中数据符号的精度等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则完成一次迭代;否则,还需要进行下一次迭代。
在下一次迭代中,数据串进行OVCDM1解码后,向OVCDM2反馈外信息,具体操作为:通过OVCDM1输出的外信息分别经过符号交织后,作为OVCDM2的反馈信息。OVCDM2根据反馈的外信息再次对输入数据串进行解码,完成第二次迭代。
第十三步: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例如:在发送侧是按照数据串中数据符号的先后顺序进行串并转换的,即16位数据串中将奇数位数据符号位于第一支路,偶数位数据符号位于第二支路;接收侧对数据进行解码后获得两路8位数据串,确定出分别所在的支路后,在进行并串转换时,将位于第一支路的8位数据符号作为转换后数据串的奇数位,位于第二支路的8位数据符号作为转换后数据串的偶数位。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侧进行信道估计,确定出当前的信道状态,从码本中选择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并将该矩阵的索引号发送给发送侧”这一特征可以不在第一步中执行,而是在执行第七步之前的任意时刻执行。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发送侧主动获知当前信道状态的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由发送侧检测当前的信道状态,根据该信道状态确定出预编码矩阵,并进行预编码操作;接收侧接收到的数据串后,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信道矩阵,利用所述信道矩阵和预编码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其中:预编码矩阵可以是发送侧向接收侧发送的,也可以是接收侧和发送侧分别根据信道状态确定出的。
下面再以具体的仿真实例来说明本发明描述的各种方案。
假设需要进行两次OVCDM操作的情况,进行OVCDM1和OVCDM2编码时利用的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重叠次数K取值为2,L表示每路卷积编码的约束长度,在不同的OVCDM编码过程中取值不同,编码矩阵中的数据表示加权系数,即bK-1 L-1,此时,OVCDM1系统中只有两路通道,每路通道中有两个寄存器,B23 3中的S1表示第一路寄存器1的状态,S4表示第二路寄存器2的状态。
Figure A20081010133400151
表1
发送侧的仿真结果如下:
第一步:随机产生32个数据符号,其排列顺序如表2所示。
  0   1   1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1   1   0
  1   0   0   1   0   0   1   1
表2
第二步:将随机产生的32个数据符号分成16组,每组2个数据符号,并对每组的数据符号进行OVCDM1编码,编码后得到的16个数据符号如表3所示。
  -1.0000+0.0000i   0.7071-0.7071i   0.7071-0.7071i   0.0000+1.0000i
  0.0000+1.0000i   1.0000   0.7071+0.7071i   0.0000+1.0000i
  1.0000   -0.0000-1.0000i   0.7071+0.7071i   0.7071+0.7071i
  -1.0000+0.0000i   1.0000   0.7071+0.7071i   -1.0000+0.0000i
表3
第三步:将数据符号进行数据符号交织操作,产生的数据符号如表4所示。
  -1.0000+0.0000i   0.0000+1.0000i   1.0000   -1.0000+0.0000i
  0.7071-0.7071i   1.0000   -0.0000-1.0000i   1.0000
  0.7071-0.7071i   0.7071+0.7071i   0.7071+0.7071i   0.7071+0.7071i
  0.0000+1.0000i   0.0000+1.0000i   0.7071+0.7071i   -1.0000+0.0000i
表4
第四步:将经过交织后的数据符号经过串并转换后变为2路数据串,每路数据串有8个数据符号。
第五步:将两路数据串分别利用OVCDM2的两条支路进行编码,输出编码后的两路数据,如表5和表6所示。
  -0.5649-0.2366i   0.0447+0.5637i   1.0869-0.5592i   0.3731-1.1640i
  0.2396-0.7523i   0.3687-0.0324i   0.3625+0.7014i   0.5592+1.0869i
表5
  -0.2945+0.0461i   0.8799-0.8431i   0.5947+1.2205i   -0.5025-0.6315i
  -0.7242-0.6852i   0.0912-0.8019i   -0.0276-0.9966i   0.8799-0.8431i
表6
第六步:对OVCDM2输出的两路数据进行预编码,假设从码本中选取的编码矩阵为: 1 1 1 - 1 ( K = 2 , M = 2 ) , 经过预编码后的两路数据如表7和表8所示。
  -0.8594-0.1905i   0.9246-0.2794i   1.6816+0.6613i   -0.1294-1.7955i
  -0.4846-1.4375i   0.4599-0.8342i   0.3349-0.2952i   1.4391+0.2438i
表7
  -0.2704-0.2827i   -0.8352+1.4068i   0.4922-1.7797i   0.8756-0.5325i
  0.9639-0.0672i   0.2775+0.7695i   0.3902+1.6980i   -0.3207+1.9300i
表8
第七步:将预编码后两路数据串分别通过两根天线发送。
假设没有噪声影响,接收侧的仿真结果如下:
第一步:利用检测矩阵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输出两路数据串,如表9和表10所示。
  -0.5649-0.2366i   0.0447+0.5637i   1.0869-0.5592i   0.3731-1.1640i
  0.2396-0.7523i   0.3687-0.0324i   0.3625+0.7014i   0.5592+1.0869i
表9
  -0.2945+0.0461i   0.8799-0.8431i   0.5947+1.2205i   -0.5025-0.6315i
  -0.7242-0.6852i   0.0912-0.8019i   -0.0276-0.9966i   0.8799-0.8431i
表10
第二步:对两路数据串进行迭代译码,恢复出原始数据串。
通过对本发明中发送侧工作流程的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如图7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串并转换模块11、编码模块12、预编码模块13和发送模块14,其中:串并转换模块11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获得多路并行数据串;编码模块12用于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获得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多个并行数据串;预编码模块13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利用该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发送模块14用于通过天线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所述设定的加权系数是指编码中各支路的加权系数,每一支路的加权系数对应获得的一路数据串,所述编码模块12包括选择单元21、加权单元22和叠加单元23,其中:选择单元21用于依次从待发送的所述数据串中选择一个未进行编码的数据符号;加权单元22用于利用所述支路的加权系数对所述选择单元本次选择的数据符号与本次选择前在该数据串中已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符号进行加权操作;叠加单元23用于将加权后的数据符号叠加为一个编码后的数据符号。
所述预编码模块13包括预编码矩阵确定单元31和操作单元32,其中:预编码矩阵确定单元31用于根据检测的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预编码矩阵;或者根据检测的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作为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者接收预编码矩阵,该预编码矩阵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计算获得;或者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该预编码矩阵为根据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操作单元32用于根据预编码矩阵确定单元31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所述发送模块14还进一步可以用于发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通过对本发明中接收侧工作流程的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如图8所示,一种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模块41、检测矩阵确定模块42、检测模块43和解码模块44,其中:接收模块41用于接收数据串;检测矩阵确定模块42用于确定检测矩阵;检测模块43用于利用确定的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解码模块44用于解码所述检测模块输出的数据串,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所述通信设备中包括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45,用于接收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或者根据当前信道状态确定预编码矩阵,发送所述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所述检测矩阵确定模块42用于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的信道矩阵和所述预编码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接收模块41的天线数量不少于接收到数据串的数量。
通过对以上各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如图9所示,包括发送装置61和接收装置62,其中:发送装置61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串并转换后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并利用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后,通过天线发送,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接收装置62用于接收所述数据串,利用确定的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并解码,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本实施例所述的发送装置61可以等效为实施例四中的通信设备,接收装置62可以等效为实施例五中的通信设备。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可以避免信道间干扰对数据串传输的影响,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另外,可以执行多次OVCDM编码操作,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获得多路并行数据串;
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获得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多个并行数据串;以及
确定预编码矩阵,利用该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通过天线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的加权系数是指编码中各支路的加权系数,每一支路的加权系数对应获得的一路数据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编码中支路的加权系数对对应的一路数据串进行编码,包括:
依次从所述数据串中选择一个未进行编码的数据符号,利用所述支路的加权系数对本次选择的数据符号与本次选择前在该数据串中已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符号进行加权操作;
将加权后的数据符号叠加为一个编码后的数据符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之后包括:
发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包括:
根据检测的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预编码矩阵;或者
根据检测的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作为确定的预编码矩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包括:
接收预编码矩阵,该预编码矩阵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计算获得;或者
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该预编码矩阵为根据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
7、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串,并确定检测矩阵,利用该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
解码所述数据串,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数据串之前,包括:
接收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或者
根据当前信道状态确定预编码矩阵,发送所述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检测矩阵包括:
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信道矩阵,利用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预编码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1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设备包括:
串并转换模块,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获得多路并行数据串;
编码模块,用于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获得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多个并行数据串;以及
预编码模块,用于确定预编码矩阵,利用该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发送模块,用于通过天线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串,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的加权系数是指编码中各支路的加权系数,每一支路的加权系数对应获得的一路数据串,所述编码模块包括:
选择单元,用于依次从待发送的所述数据串中选择一个未进行编码的数据符号;
加权单元,用于利用所述支路的加权系数对所述选择单元本次选择的数据符号与本次选择前在该数据串中已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符号进行加权操作;
叠加单元,用于将加权后的数据符号叠加为一个编码后的数据符号。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编码模块包括:
预编码矩阵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检测的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预编码矩阵;或者
根据检测的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作为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接收预编码矩阵,该预编码矩阵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计算获得;或者
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该预编码矩阵为根据当前信道状态计算出当前的预编码矩阵后,从预先保存多个预编码矩阵中选择出与所述当前的预编码矩阵最接近的矩阵;
操作单元,用于根据预编码矩阵确定单元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确定的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14、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串;
检测矩阵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检测矩阵;
检测模块,用于利用确定的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
解码模块,用于解码所述检测模块输出的数据串,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并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中还包括:
预编码矩阵确定模块,用于接收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或者
根据当前信道状态确定预编码矩阵,发送所述预编码矩阵或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矩阵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的信道状态确定的信道矩阵和所述预编码矩阵计算出检测矩阵。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接收模块的天线数量不少于接收到数据串的数量。
18、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系统包括:
发送装置,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串进行串并转换,分别用设定的加权系数对串并转换后的多路并行数据串进行编码,并利用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编码后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操作后,通过天线发送,其中,一根天线发送一路所述数据串;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数据串,利用确定的检测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串进行预编码和信道检测操作,并解码,确定解码后的数据串所在的支路信息,根据所述支路信息对数据串进行并串转换。
CN2008101013342A 2008-03-04 2008-03-04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Active CN101527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13342A CN101527613B (zh) 2008-03-04 2008-03-04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013342A CN101527613B (zh) 2008-03-04 2008-03-04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7613A true CN101527613A (zh) 2009-09-09
CN101527613B CN101527613B (zh) 2012-01-11

Family

ID=41095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13342A Active CN101527613B (zh) 2008-03-04 2008-03-04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276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0093B (zh) * 2009-11-25 2012-08-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正交矩阵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方法
CN109962749A (zh) * 2017-12-22 2019-07-02 深圳超级数据链技术有限公司 重叠复用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CN111641487A (zh) * 2020-06-03 2020-09-08 江苏亨通太赫兹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链路聚合的多通道高频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4221C (zh) * 2003-12-31 2005-12-28 清华大学 用于无线通信的多用户二维联合互补扩频码的编码方法
CN1604511A (zh) * 2004-11-11 2005-04-06 上海交通大学 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自适应功率分配的方法
CN100425017C (zh) * 2005-12-08 2008-10-0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预编码的并行卷积ldpc码的编码器及其快速编码方法
CN101123594B (zh) * 2006-08-08 2012-07-2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入多出基带处理的系统、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0093B (zh) * 2009-11-25 2012-08-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正交矩阵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方法
CN109962749A (zh) * 2017-12-22 2019-07-02 深圳超级数据链技术有限公司 重叠复用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CN111641487A (zh) * 2020-06-03 2020-09-08 江苏亨通太赫兹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链路聚合的多通道高频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7613B (zh) 2012-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3618B (zh) 一种任意码长的极化编码方法
CN103281166B (zh)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CN104539393B (zh)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信源编码方法
CN101471689B (zh) 在通信系统中传送数据的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1425871B (zh) 多元纠错码发射接收装置及数据传输系统以及相关方法
CN102694625A (zh) 一种循环冗余校验辅助的极化码译码方法
CN108289010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355341A (zh)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网络编码方法
CN102696258A (zh) 用于对信道状态矢量进行量化的系统和方法
CN106254036A (zh) 一种分层叠加编码广义空间调制系统下的检测方法
CN108494527A (zh) 一种基于LoRa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
CN101527613B (zh)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CN101499805A (zh) 一种编码、解码方法以及编码、解码装置
CN101471746A (zh) 宽带无线传输的方法、装置及一种传输系统
CN110611551A (zh) 一种基于嵌套极化码的控制信道编码与盲检方法
CN102420617A (zh) 交叠rm码的译码方法及系统
CN103457706B (zh) 一种用于空间调制系统的多元幅移键控映射方法
CN107437976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2820938B (zh) 用于多天线叠加编码调制系统的检测方法
CN101521534B (zh) 通信系统中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1534267B (zh) 预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01510813B (zh) 通信系统中传输、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CN104104418A (zh) 一种高传输速率和带宽利用率的MIMO Multi-h CPM无线通信方法
CN101540650A (zh) 发送、处理数据的方法、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
CN101534144B (zh) 一种发射机及其发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