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9980B -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 Google Patents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9980B
CN101509980B CN2009100810258A CN200910081025A CN101509980B CN 101509980 B CN101509980 B CN 101509980B CN 2009100810258 A CN2009100810258 A CN 2009100810258A CN 200910081025 A CN200910081025 A CN 200910081025A CN 101509980 B CN101509980 B CN 1015099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electrode
offset
electrical
potentia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810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9980A (zh
Inventor
于昌明
刘建明
曾庆栋
叶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091008102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099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09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9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9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Resistance Or Imped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偏移电测探装置,包括:电法发送机(F),用于提供测量电流;包括若干个测量电极的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V),测量电极与待勘测区域中布置的供电基线平行且偏移一定合理距离被布置;以及偏移处理器,用于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到各自测量线的垂直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测量偶极)之间的距离,以对从所述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读取的数据进行偏移校正,进而获取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偏移电测探方法。利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测量效率。

Description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法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偏移电测深装置,用于电法勘测的快速测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偏移电测探方法。
背景技术
直流电法是电法勘探领域的一个分支,长期的实践证明,直流电法是勘探地下水资源、各类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有技术中存在着多种电测探装置。用于电测深法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轴向测量方式,即供电电极所在的轴线位置(供电电极的移动的基线或两个供电电极所连成的直线)与测量电极所在的勘探线位置为一条直线,或者稍微偏移,大致为一条直线。轴向单极-偶极装置即为这种传统装置之一。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轴向单极-偶极装置的电测探装置,包括:电法发送机F;电法接收机V;测线L,与电法接收机V相连的测量电极M1...Mn,n为不小于2的整数;o、o1...o8为测量偶极中心点,a为测量偶极间距,b为测线间距,A为供电电极,B为无穷远供电电极。当A极供电时,电法接收机V可以测量出测量电极M1...Mn的电位。例如,测量任意两个电极M、N之间的电阻率,则可以通过电法接收机V可以测量出测量电极M和N两点的一次电位差,然后根据供电电流值、电位差值和测量的装置系数,就可以算出M、N两点之间的电阻率。另外,这些电阻率的计算可以直接集成在电法接收机中,可以从电法接收机中直接进行读取预设通道之间的电阻率值。在获取了电阻率之后,可以以供电电极点(A)与两个测量电极(M、N,即测量偶极)之间的中点的连线为底边,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取直角顶点为测量记录点,记录下读取的电阻率。
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直流电测深的勘探深度和野外的工作效率,国内外研制了多种多通道大功率直流电法接收机,通过采用多通道轴向测量方式,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例如,利用8通道的电法接收机,可以顺次读出8个通道的电阻率值,并按照上面的方法分别记录在直角顶点,通过不断在测线上移动供电电极和/或测量电极,从而可以绘制该条测线的拟断面图(没有经过数据处理,用原始数据做的断面图)。这样就完成一条测量基线的测量。在测量完一条线之后,然后平移供电电极和电法接收机及其测量电极至下一条测线,继续测量,重复执行上面过程,直至完成整个待勘测区域的勘探,从而记录下整个区域的拟断面图。在获取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另外,利用这些装置还可以计算或直接读出充电率。主要是利用从电法接收机上测量出的一次电位和二次电位进行相应计算,或者将这种计算集成在电法接收机中,因此可直接读出充电率(或极化率)。由于这些均为现有技术,为简单起见,不详细解释。
现有技术的这种电测探装置的缺点在于,即使使用多通道的电法接收机,勘探效率仍然不能让人满意。这是因为,现场勘探过程中,每次布线耗费的时间很长,而利用轴向测量方式每次又只能测量一条测线的数据(如,电阻率或充电率等),因此勘探测量的效率仍然很慢。
因此,期望的是提供一种电测探装置,以进一步提高测量效率。
应该理解的是,上述技术内容构成了本发明的背景技术,在具备了这些背景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整个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清楚、完整的。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实现对待勘探区域的快速测量,大大提高现场勘探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加快勘探效率的偏移电测探方法。
根据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偏移电测深装置,包括:电法发送机,用于提供测量电流,该电法发送机包括近端供电电极和与所述近端供电电极相隔相当远距离布置的远端供电电极;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该电法接收机包括若干个测量电极,所述测量电极与待勘测区域中布置的供电基线平行且偏移一定合理距离被布置,测量电极之间的连线构成测量线,即测量线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被布置,测量线与布置的供电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偏移距离,用于读取测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和/或电阻率和/或充电率;以及偏移处理器,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在各条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两个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对从所述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读取的数据进行偏移校正,以获取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偏移电测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电法发送机(F),并将其近端供电电极(A)布置在待勘测区域的某一位置,将其远端供电电极(B)距离所述近端供电电极(A)相隔相当远距离布置;提供至少两套包括若干个测量电极(M1、M2......Mn)的电法接收机(V),将所述测量电极与待勘测区域中的布置的供电基线平行且偏移一定合理距离布置,测量电极之间的连线构成测量线,即测量线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被布置,即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的各自测量线布置,测量线与布置的供电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偏移距离,分别从各个电法接收机读取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和/或电阻率和/或充电率;对于从布置每个测量线上的电法接收机获取的读数,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到各自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执行偏移校正,并计算出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偏移电测深装置和偏移电测探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适用于应用一套电法发送机和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共同实施完成,电法接收机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测量的线距要求和接收机的通道数量来定。相比传统的轴向单极-偶极装置,一个供电点一次供电只能在一条测线上完成测量工作,应用偏移电测深装置,可以一个供电点一次供电在多条测线上同时进行信号的测量与接收,既减少了传统人工移动供电电极的次数,同时也节省了测量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原有工作效率的数倍以上。
(2)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一种非轴向单极-偶极的测量模式,即偏移测量模式,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电法发送机的发送功率,增大供电电流,在保证电法接收机的观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传统轴向单极-偶极的测量模式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大多数电法接收机存在的在近供电点测量量程超档的问题,避免或减少了由于供电产生的电磁耦合效应的影响。
(3)由于本发明采用多条测量线同时进行观测,便于工作者野外同时观察不同测线上的地下电性参数的变化情况,为分析判断探测目标地质体的变化规律提供野外第一手资料,使野外电法勘探更具有实时性和有效性。
(4)上述偏移电测深装置与偏移点侧身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地面的三维直流电法测量模式,应用本发明的处理技术,只是将地面三维测量模拟成二维测量的结果,如果通过增加多条供电的基线,逐点供电,并在测线上进行多次重复测量观测,结合三维软件处理技术,将会极大丰富野外三维观测的数据量和提高三维反演得精度,进而为真正意义上的野外三维电法勘探奠定必要的野外测量基础和三维电法反演的前提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通过示例的方式进行说明,其中贯穿附图,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单极-偶极电测探装置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测探装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以图2中的L1线为例计算偏移装置系数K′的几何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测探装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测探装置的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100线轴向单极-偶极电阻率测深拟断等直线面图
图7为100线轴向偏移50米单极-偶极电阻率测深拟断面等直线图;
图8为100线轴向单极-偶极充电率测深拟断等直线面图;
图9为100线轴向偏移50米单极-偶极充电率测深拟断面等直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F为电法发送机,V为电法接收机,L1、L2、L3、L4为测量线,M1...Mn为测量电极,o、o1...o8为测量偶极中心点,a为测量偶极间距,b为测线间距,A为实际供电电极,A1、A2、A3、A4为偏移虚拟供电电极,B为无穷远供电电极,S为布置的供电基线,S1、S2为可选布置的供电基线,n为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的间隔系数,p为偏移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基本思想进行说明。应该理解的是,下面的实施例说明仅仅是通过示例的方式进行说明,而非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其中实施例的这些特征可以单独或者以各种组合的方式进行设置。
实施例一
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电测探装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偏移电测探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测量电流的电法发送机F和用于测量的电法接收机V。该电法发送机F包括近端供电电极A和远端供电电极B(或称为无穷远电极),期望的是将该远端供电电极B布置在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无穷远的地方,在实际实施当中,考虑到操作方法的可行性,一般将远端供电电极B布置在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1.5km或者更远的地方(“无穷远”极的距离是相对的,实际上只要B极到测量偶极(MN)的距离大于A极到测量偶极(MN)的最大距离若干倍即可)。图中示出了四套相同的电法接收机V,每个电法接收机V包括若干个测量电极M1、M2......Mn(n不小于2),每个测量电极通过连接线连接到电法接收机V,测量电极的数量至少两个(即,测量偶极),两个相邻测量电极构成一个测量通道。电法接收机V可以读取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一次电位差和二次电位差,并计算出相应装置的电阻率或充电率。
在待勘探区域预先布置一条与勘探线平行的供电基线,参考布置的供电基线的位置,以供电基线为中心,两侧分别布设两条与供电基线平行的测量线,在待勘测区域同时布置四套电法接收机V。对于每个电法接收机V,将若干个测量电极通过测量线逐个与电法接收机V的相应的测量通道进行连接,并将测量电极排列为一条直线,即沿着测量线排列测量电极。因此,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的测量线布置测量电极,测量线与布置的供电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偏移距离。如图2中所示,布置有四套电法接收机V,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S布置四根平行的测量线L1、L2、L3和L4,沿着每根测量线分别布置测量电极M1、M2......Mn。
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为等距离布置,例如M1与M2,M2与M3......之间为等距离布置,例如彼此间隔20m、30m、40m、50m、80m、100m等。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的确定一般根据待勘探区域的地质条件而定,并无太严格的要求,通常可以根据经验布置。
另外,每条测量线之间的距离可以为等间距布置,也可以为不等间距布置。间隔的大小一般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待勘探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偏移距离的大小(考虑观测信号的强度)来定。选用等间距布置的优点在于,间距均匀,符合常规的勘探测量线的布置要求。容易理解的是,即使不一致或稍有偏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一样可以实施,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将近端供电电极A分别垂直投影至测量线L1、L2、L3和L4上,各条测量线的投影点分别为A1、A2、A3和A4,形成四个虚拟的供电点。
另外,在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电法接收机V的第一个电极M1到对应的供电电极A在各个测量线A1、A2、A3和A4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但是应该理解的是,M1到各个对应点的距离不一定相等,例如可以互相错开一定的间隔,也可以是相等的。这是因为在实际的地质条件电法勘探当中,勘探测量的目的是实现选定区域的勘探测量,并不一定非要要求按照完全一致的方式来测量。因此,即使不相等,对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没有任何影响。
在将本发明的装置执行上述布置以后,如图2中所示出的布置的结构示意图,通过电法接收机可以读取两个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一次电位差和二次电位差和/或充电率(例如,M1和M2之问,M2和M3之间等),并将采集的数据逐一记录下来。因为该测量的一次电位读数是在偏移装置条件下测量的,根据常规装置计算出的电阻率不是真正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电阻率,而充电率值的大小由于只与一次电位和二次电位的测量值有关,不受装置类型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直接使用常规方法计算的两个测量点之间的电阻率。这是因为供电电极A与测量电极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存在着很大的偏移距离。因此,需要对测量出的读数进行校正,重新计算电阻率和充电率的值。
本发明除包括上述结构之外,还进一步包括偏移处理器,用于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在各条测量线上的投影所形成的虚拟供电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对从所述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读取的数据进行偏移校正,进而获取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该校正读数反应了真实地质条件的电法参数。
下面参考图3,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偏移处理器对上述测量读数进行校正的原理。图3为以L1线为例计算偏移装置系数K′的几何示意图,图中M、N为L1测量线中任意一对测量偶极,r为线段A0与线段MN在测量中心点0的夹角——偏移角,M1、N1为M、N在A0所在直线上的垂直投影,M2、N2为M1、N1在测线L1上的垂直投影。其中,K′表示偏移装置系数。
当A点供电M、N测量偶极接收时,按照等效原理,等于在A点供电M1、N1测量偶极接收的测量结果,其装置系数保持不变。假设供电点A的电流强度为I,虚拟供电点A1的电流强度为I1,在均匀介质条件下,其在测量中心0点产生的电位相等,容易证明:I1=Icosr,根据等效原理,当虚拟供电点A1点供电,M1、N1测量偶极接收的测量结果,等于在虚拟供电点A1供电M2、N2测量偶极接收的测量结果。
因此,根据单极-偶极装置系数K的计算公式: K = 2 π AM · AN MN 和I′=Icosr,偏移装置系数K′为: K ′ = K cos r , 计算后得知:
K ′ = π × [ ( 2 n + 1 ) 2 a 2 + 4 p 2 ] 2 - ( 2 n + 1 ) 2 a 4 2 a 2 ( 2 n + 1 ) [ ( 2 n + 1 ) 2 a 2 + 4 p 2 ] 1 2 ,
容易证明当偏移距p=0时,偏移r=0,cosr=1,此时偏移装置系数K′为:K′=K=2πan(n+1),即为传统的轴向单极-偶极的装置系数。
根据公式 ρ = K ′ ΔU I 计算每个测量点的电阻率值,其中ρ为电阻率,ΔU为MN测量的一次电位差,I为A点供电电流。按照上述原理,可以计算出A点供电,在L1、L2、L3、L4线上任意两个相邻测量偶极(M1-M2、M2-M3...Mn-1-Mn)(见图1)获得的电阻率值。对于充电率则可以根据一次电位差和二次电位差直接由电法接收机计算得到。
因此,对于本发明的偏移电测探装置,只需要将上述通过电法接收机读取的一次电位差和电法发送机的供电电流和偏移装置系数K′,即可计算得到最终的测量的电阻率值校正读数,记录下该校正读数来代表所最终的电阻率的测量结果。
根据上面的介绍,容易得出偏移装置系数K′与角度r的大小有关系,而角度r的大小与A1和A两点的距离、A1到电极M的距离、电极M和N之间的距离有关,而这些距离都可以通过测量或者按照预先的标准来布置。利用简单的几何知识,很容易确定K′。
在图3中示出的实施例中,A1到M点的距离为na,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便于计算。由于成比例的布置,因此,无论是在测量完一个区域之后平移至下一待测量区域时便于移动之外,还具有便于统一计算的优点。容易理解的是,即使A1到M点的距离不是整数倍,一样也能够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实现发明目的。
因此,本发明进一步包括的偏移处理器,用于进行上述校正处理。偏移处理器是一个独立单元,可以计算偏移装置系数K′,或者输入相关的参数(例如,距离参数、供电电流值、测量读数等)之后直接计算出最终的测量的电阻率值。该校正处理可以是预编程的可执行指令,数据处理软件,例如预编成为预定指令的窗口界面,在该窗口界面上输入距离值以及读取的读数,然后运行该程序或软件,可以直接计算出最终的电阻率。应该理解的是,上述计算过程,例如可以利用计算器和/或其他具有计算功能的装置,利用人工或计算机自动操作来实现。
实施例二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测探装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与图2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图2中有四套电法接收机,而图4中有三套电法接收机;另外,图2中每套电法接收机具有n个电极,而图4中的电法接收机具有的电极数不相同,例如示例性地示出分别具有9、8、7个电极,分别构成了8、7、6个通道。另外,测试线L1与布置基线S重合,L2和L3分别与布置的供电基线偏离距离b。
实施例三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电测探装置的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野外施工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与图2、图4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图5中有三套电法接收机中的第一个测量电极(图中的左手侧)距离供电电极A在测试线L2和L3的投影点A2、A3的距离不相等。另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的是,该距离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可根据经验来进行选择。
实施例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偏移电测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提供电法发送机(F),并将其近端供电电极(A)布置在待勘测区域的某一位置,将其远端供电电极(B)距离所述近端供电电极(A)相隔相当远距离布置。
提供至少两套包括若干个测量电极(M1、M2......Mn)的电法接收机(V)。例如可以为三套或四套,测量电极的数量至少为2个,2个相邻的测量电极构成一个测量通道,在供电之后,可以通过电法接收机直接读取读数。将测量电极与待勘测区域中布置的供电基线平行且偏移一定合理距离布置,测量电极之间的连线构成测量线,即测量线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被布置,即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的各自测量线布置,测量线与布置的供电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偏移距离。
当供电之后,分别从各个电法接收机读取两个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和/或充电率。对于电法接收机而言,这两个参数可以直接从电法接收机上读取,有的电法接收机在输入距离参数之后,可以直接读取出电阻率。但是由于布置时,供电电极和测量线已经偏移布置,因此读取的读数不能正确反映地质条件的真实参数,故还需要对读取的参数进行校正。
校正步骤具体为,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在各条测量线的垂直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执行偏移校正,并计算出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可以利用如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偏移校正方法来执行校正,为简单起见不重复介绍。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执行偏移校正步骤具体为,通过两个测量电极的中点O与近端供电极A之间的连线、近端供电极A到各自测量线的投影点(A1、A2、A3、A4)的连线、以及各投影点与上述测量偶极中点的连线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到各自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出偏移系数,然后利用该偏移系数执行偏移校正。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将用于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布置为等距离,且将所述近端供电电极A到各自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布置为与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成比例。这样布置的优点如前所述,有利于便于测量,计算简单,加快测量效率。
在执行完上述步骤之后,即每测量完成一次,供电电极和多条(例如实施例一中的四条)测线的测量电极同时向右移动一个测量极距(例如距离为a的距离)继续测量,直至每条测线测量完成为止。然后根据类似传统的轴向单极-偶极测量的资料处理方法,以每条测线上虚拟供电点和任意两个相邻测量电极(测量偶极)之中点的连线长度为底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取直角顶点为测量记录点,根据每条测线上记录点的位置,可以绘制该条测线的等值拟断面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资料处理。
另外,除了从电法接收机读取电位差之外,还会读取充电率参数,并对充电率参数执行上述类似的校正步骤。由于充电率值只与测量一次电位差和二次电位差有关,而与供电电流值的大小无关(在满足观测精度的条件下),可以从电法接收机上直接读取,因此,充电率参数可以仿照电阻率的方式,将测量记录点标记在与电阻率相同的位置上,进而绘制充电率等值线拟断面图,并进行后期的资料处理。
对比实施例
由于本发明在测量一次,可以同时读取至少两条测量线的数值,因此比传统的轴向单极一偶极的测量模式至少提高了一倍的效率。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下面以对比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优点。
实验工作是在内蒙赤峰某矿区外围2公里处进行的,试验区地形相对平坦,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黄土覆盖,下部为缓倾斜凝灰岩地层,局部出露有锰矿化岩石。
试验测量线选择在与锰矿化带走向近可能垂直的100线位置,测线为东西向,测量电极起始点位置位于测线西侧的180号点,测量电极终点位置位于测线东侧的820号点,测量电极偶极距为40米(a=40),测量使用美国zonge公司生产16通道gdp-32II型多功能电法接收机,供电设备也为该公司生产的GGT-30电法发送机。测量分别采用轴向单极-偶极测量装置和偏移距为50米(p=50)的轴向偏移单极-偶极测量装置进行。
轴向单极-偶极测量的初次供电点为180测量电极西40米的140号点位置,供电点每测量完成一次,由西向东移动40米的距离,同时减去西侧的第一个测量电极,直至供电电极移动至740号点,此时测量电极只有780号点和820号点一个测量偶极存在,供电后完成整条线的测量工作。
轴向偏移单极-偶极测量的供电基线为距100线南侧50米的150线的平行线上,并且100线与150线上的点号一一对应,初次供电点为150线的140号点位置,测量电极位于100线180号点至820号点位置上,供电点每测量完成一次,由西向东沿150线移动40米的距离,同时减去100线上西侧的第一个测量电极,直至供电电极移动至740号点,此时测量电极只有780号点和820号点一个测量偶极存在,供电后完成整条线的测量工作。
下表示出本次对比试验的原始测量数据,并且给出了两种装置类型测量的电阻率误差和充电率误差,其中电阻率平均相对误差为2.8%,小于电法勘探中电阻率重复观测误差5%的测量要求;充电率平均相对误差为3.6%,同样满足重复观测误差小于5%的测量要求。充电率与极化率意义相同,但数值有所不同,充电率可以用Ms表示。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可以绘制出拟断面图。
图6为100线轴向单极-偶极电阻率测深拟断等直线面图。图7为100线轴向偏移50米单极-偶极电阻率测深拟断面等直线图。图8为100线轴向单极-偶极充电率测深拟断等直线面图。图9为100线轴向偏移50米单极-偶极充电率测深拟断面等直线图。
从图中和下面附表中容易看出的是,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测试的结果与利用传统方法和装置测试的结果接近,且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但是一次布线能够实现多组测量线的测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传统测量方式难以匹及的优点。
容易理解的是,上面的实施例仅通过示例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和思想,而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且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各种组合或子组合的方式结合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因此,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的各个特征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
附表:
Figure G2009100810258D00131
Figure G2009100810258D00151

Claims (7)

1.一种偏移电测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法发送机(F),用于提供测量电流,该电法发送机包括近端供电电极(A)和与所述近端供电电极相隔相当远距离布置的远端供电电极(B);
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V),该电法接收机包括不少于2个测量电极(M1、M2......Mn),所述测量电极与待勘测区域中布置的供电基线平行且偏移一定合理距离被布置,测量电极之间的连线构成测量线,即测量线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被布置,测量线与供电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偏移距离,该电法接收机用于读取测量相邻两个电极之间测量偶极的一次电位差和/或二次电位差和/或充电率;以及
偏移处理器,用于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在各条测量线上的垂直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对从所述至少两套电法接收机读取的数据进行偏移校正,进而获取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所获取的最终测量校正参数包括电阻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测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处理器为预编程的可执行指令、计算器和/或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测探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为等距离布置,且该距离与近端供电电极(A)到各自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成比例,从而便于偏移处理器的计算。
4.一种偏移电测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电法发送机(F),并将其近端供电电极(A)布置在待勘测区域的某一位置,将其远端供电电极(B)距离所述近端供电电极(A)相隔相当远距离布置,以形成无穷远极,使近端供电电极(A)供电形成的电场为点电源场;
提供至少两套包括若干个测量电极(M1、M2......Mn)的电法接收机(V),所述测量电极与待勘测区域中布置的供电基线平行且偏移一定合理距离被布置,测量电极之间的连线构成测量线,即测量线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被布置,也即沿着平行于布置的供电基线的各自测量线布置,测量线与布置的供电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偏移距离,分别从各个电法接收机读取两个相邻测量电极之间的一次电位差和/或二次电位差和/或充电率;
对于从布置每个测量线上的电法接收机获取的读数,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在各条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执行偏移校正,并计算出最终的测量校正读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移电测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偏移校正步骤具体为,通过两个测量电极的中点(0)与近端供电极(A)之间的连线、近端供电极(A)到各自测量线的投影点(A1、A2、A3、A4)的连线、以及各投影点与上述中点的连线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基于偏移距离、近端供电电极(A)在各条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和获取读数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以计算出偏移系数,然后利用该偏移系数执行偏移校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移电测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用于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布置为等距离,且将所述近端供电电极(A)在各条测量线的投影点至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布置为与获取读数的相邻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成比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移电测探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将对于每条测量线计算出的最终测量校正读数按照已知的数据处理方法单独绘制拟断面图。
CN2009100810258A 2009-03-27 2009-03-27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9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10258A CN101509980B (zh) 2009-03-27 2009-03-27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810258A CN101509980B (zh) 2009-03-27 2009-03-27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9980A CN101509980A (zh) 2009-08-19
CN101509980B true CN101509980B (zh) 2011-06-29

Family

ID=41002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8102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9980B (zh) 2009-03-27 2009-03-27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099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7836B (zh) * 2013-10-11 2016-06-29 钟世航 一种电法勘探的多电极多个供电单元系统及其勘探方法
RU2642967C2 (ru) * 2015-11-27 2018-01-29 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Колесников Способ геоэлектроразведки
CN106443795B (zh) * 2016-07-21 2018-05-15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网络并行电法am数据推演合成abm数据方法
CN106125143A (zh) * 2016-08-11 2016-11-16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直流场固定式电源勘探方法
CN108776659B (zh) * 2018-03-07 2021-11-26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含空间位置极点等密图的结构面统计分析方法
CN110609331A (zh) * 2019-09-24 2019-12-24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一种隐伏沉积型富锰矿识别方法
CN111856588B (zh) * 2020-06-17 2022-09-27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地陷预警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03810A (en) * 2003-07-10 2005-01-12 Schlumberger Holding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ing earth formation
WO2005117540A2 (en) * 2004-06-01 2005-12-15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Kalman filter approach to processing electromagnetic data
WO2008066389A1 (en) * 2006-11-27 2008-06-05 Advanced Hydrocarbon Mapping As A method of mapping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hallow waters and also an apparatus for use when practising the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03810A (en) * 2003-07-10 2005-01-12 Schlumberger Holding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ing earth formation
WO2005117540A2 (en) * 2004-06-01 2005-12-15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Kalman filter approach to processing electromagnetic data
WO2008066389A1 (en) * 2006-11-27 2008-06-05 Advanced Hydrocarbon Mapping As A method of mapping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hallow waters and also an apparatus for use when practising the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9980A (zh)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9980B (zh) 偏移电测深装置以及偏移电测深方法
CN1912656B (zh) 非对称电磁测量
CN104020496B (zh) 一种轴向同线方式的地面可控源电磁勘探方法
US10712467B2 (en) Underground utility line detection
CN107340548B (zh) 一种校正时间域激电三极测深非无穷远供电电极影响的方法
CN103869371B (zh) 人工场源频率域全梯度电磁测量方法
CN103955000B (zh) 一种三维电测深方法
CN103645514A (zh) 多同性源电极阵列电阻率的地下工程超前探测方法及系统
CN104903749A (zh) 具有多极传感器的深方位系统
CN109001822B (zh) 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车载移动式电阻率探测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2419456A (zh) 瞬变电磁测深数据的直接时间域处理方法
KR100847772B1 (ko) 인공 및 자연 송신원 전자기파 지하탐사장치
CN102767366B (zh) 一种高分辨率方位电阻率侧向测井仪及测井方法
RU2016110439A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глубины залегания и расстояния до места прохождени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й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3809218B (zh) Tem井中磁探头的校准装置及校准方法
CN103323883A (zh) 一种近场磁偶源高密度的几何电阻率测深法
CN101793973A (zh) 随钻电法
CN109001824B (zh) 一种校正二极排列非无穷远点影响的方法
CN104088630A (zh) 随钻方位电阻率测井仪器获取地层边界距离的方法
CN104820247B (zh) 矿井分布式三维电法仪及其观测方法
CN103267980B (zh) 地球电磁场场源修正的物探方法及测量装置
RU2624597C1 (ru)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компонент и полного вектора напряженности геомагнитного поля
CN102177445B (zh) 测量地层的电阻率的方法和设备
Aly et al. Use of electromagnetic–terrain conductivity and DC–resistivity profiling techniques for bedrock characterization at the 15th-of-May City extension, Cairo, Egypt
KR102525896B1 (ko) 이동통신과 모바일 단말기를 이용한 지하시설물 측량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