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7596A - 电子内窥镜物镜 - Google Patents
电子内窥镜物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07596A CN101507596A CNA2008102051695A CN200810205169A CN101507596A CN 101507596 A CN101507596 A CN 101507596A CN A2008102051695 A CNA2008102051695 A CN A2008102051695A CN 200810205169 A CN200810205169 A CN 200810205169A CN 101507596 A CN101507596 A CN 1015075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battery
- electric endoscope
- focal length
- rati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内窥镜物镜,它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排列,所述第三透镜组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6;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足够布置红外光滤镜的空间,并且在大视场角,特别是当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超过140°的超广视场角时,能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从而构成大视场角、成像良好及结构紧凑的电子内窥镜物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物镜,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微小型图像传感器成像、视场角大、成像良好并且结构紧凑的电子内窥镜物镜。
背景技术
医用内窥镜主要是用来观察人体的内部腔体,通过获得高清晰图像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电子内窥镜通常都是采用微小型图像传感器如CCD作为摄像元件,相较于纤维内窥镜,其图像分辨率高、清晰度高等的优点显示无疑;近年来,随着微型CCD得到广泛的应用及迅速的发展,对于与CCD相匹配的电子内窥镜物镜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电子内窥镜物镜必须具有能获得良好的图像的特点。
电子内窥镜,特别是医用软性电子内窥镜,为了医师在使用内窥镜时能尽可能减少对病人的伤害,要求内窥镜的插入性好,如头端部外径要小,弯曲硬端较短及观察范围大等,即要求内窥镜物镜具有结构紧凑和大视场角的特点。
一般地,一个电子内窥镜用的CCD对红外光的敏感度大于可见光,因此必需在一个使用CCD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系统中插入一个红外光滤镜来提高色彩还原性;而通常使用的红外光滤镜的厚度在0.5mm~2mm之间,对于要求要具有相对较短的总长的内窥镜物镜也不例外,因此必须为红外光滤镜留下一个相对大的空间。
通常在校正CCD最佳成像位置时需要的后工作距离在0.5mm~2mm之间,对于要求要具有相对较短的总长的内窥镜物镜也不例外,因此物镜必须有足够的后工作距离。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1067677A,公开日为2007年11月7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四组透镜组构成的上消化道电子内窥镜物镜,如图1所示,该物镜结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一个平凹负透镜部件L1,一个平凸正透镜部件L2,一个孔径光栏S,一个凹凸正透镜部件L3,一个正透镜部件L4,正透镜部件L4由一个凸凹负透镜和一个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成,以及一个布置在透镜系统之后的红外光滤镜F。
上述发明专利公开的内窥镜物镜中布置了一个红外光滤镜F,但是没有描述为了在明显有限的空间和自由度内有效地布置红外光滤镜F而对透镜系统要求的条件。进一步地说,所述红外光滤镜位于透镜组和CCD保护镜片之间,透镜L4与红外光滤镜F之间要预留出一定的空间d10来保证透镜L4与红外光滤镜F的机械合理装配;同时红外光滤镜F与CCD保护镜片之间是成像校正的空间,因此还要留出足够的成像校正距离d12,所以该内窥镜物镜总长较长,结构并不紧凑。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8807841.4,公开日为2000年9月6日,公开号为CN126574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三片光学元件构成的内窥镜物镜,如图2所示,所述的上消化道电子内窥镜物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一个平平或平凹透镜部件L1,孔径光栏S,一个平凸或凹凸透镜部件L2和一个凸平透镜部件L3,以及一个布置在透镜系统之后的红外光滤镜F。
上述发明专利公开的内窥镜物镜中,并没有描述任何修正倍率色差的结构,倍率色差在超过视场角100°的物镜系统是有问题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内窥镜物镜,该电子内窥镜物镜结构紧凑并能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排列,所述第三透镜组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6。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7~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为负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面型为平凹型或凸凹型,使结构更紧凑,实现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大视场角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面型为平凸型或凹凸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正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也可以将所述负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透镜组的面型为双凸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透镜组的面型为凹凸型或凸凹弯月型或双凹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透镜组与后端的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色彩还原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红外光滤镜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保护所述图像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至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2之间,进一步加大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后端的空间并抑制像面弯曲。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组至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17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5~8之间,使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第三透镜组具有大视场角出射光线,使对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靶面入射角较小,避免了在使用带有滤色镜的图像传感器或带有微透镜的图像传感器时带来阴影的可能,使所述第三透镜组可以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2~5.5之间。
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由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组成,具有足够布置红外光滤镜的空间,并且在大视场角,特别是当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超过140°的超广视场角时,能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从而构成大视场角、成像良好及结构紧凑的电子内窥镜物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现有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个现有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窥镜物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内窥镜物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内窥镜物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内窥镜物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3所示,一种电子内窥镜物镜,设置在内窥镜的头端部,它包括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第一透镜组L1和第二透镜组L2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S,第三透镜组L3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CCD。
在第三透镜组L3与后端的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F,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色彩还原性;在红外光滤镜F与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P,保护图像传感器CCD。
第三透镜组L3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可以将第三透镜组L3的正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也可以将第三透镜组L3的负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6;优选地,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7~5,使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结构紧凑,同时有效地控制红外光滤镜F与第三透镜组L3之间有足够的调整距离。
第二透镜组L2至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2之间;优选地,第二透镜组L2至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17之间,进一步加大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后端的空间并抑制像面弯曲。
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5~8之间;优选地,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2~5.5之间,使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第三透镜组L3具有大视场角出射光线,使对图像传感器CCD的靶面入射角较小,避免了在使用带有滤色镜的图像传感器或带有微透镜的图像传感器时带来阴影的可能,使第三透镜组L3可以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
在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中,第一透镜组L1为负透镜组,第一透镜组L1的面型为平凹型或凸凹型;第二透镜组L2的面型为平凸型或凹凸型;在第三透镜组L3中,所述正透镜组的面型为双凸型,所述负透镜组的面型为凹凸型或凸凹弯月型或双凹型。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包括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第一透镜组L1和第二透镜组L2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S,第三透镜组L3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CCD,第三透镜组L3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
在第三透镜组L3与后端的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F,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色彩还原性;在红外光滤镜F与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P,保护图像传感器CCD。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L3的正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参数数据参见下表:
表1本发明实施例1电子内窥镜物镜的透镜数据列表:
表1.
f=1
FNO=4.5
1H=0.82
2ω=100°
r1=3.92 d1=0.28 nd1=1.52,vd1=64
r2=1.37 d2=0.04
r3=∞(stop) d3=0.13
r4=∞ d3=0.36 nd1=1.72,vd1=56
r5=-0.85 d4=0.14
r6=4.95 d6=0.54 nd1=1.68,vd1=54
r7=-0.85 d7=0.28 nd1=1.83,vd1=27
r8=-1.52 d8=0.29
r9=∞ d10=0.4 nd1=1.52,vd1=64
r10=∞ d8=0.1
r11=∞
在上述表1中,r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d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单位为mm;n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波长为587.6nm)的折射率;v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的阿贝数;曲率半径r与面间隔d的数值标准化合成整个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f为1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1.70,第二透镜组L2到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0.14,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2.02。
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在各像差图中的像差以d光为基准波长,球差表示了C光和F光的像差,倍率色差表示相对于C光和F光的像差,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场角。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包括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第一透镜组L1和第二透镜组L2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S,第三透镜组L3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CCD,第三透镜组L3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
在第三透镜组L3与后端的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F,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色彩还原性;在红外光滤镜F与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P,保护图像传感器CCD。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L3的正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参数数据参见下表:
表2 本发明实施例2电子内窥镜物镜的透镜数据列表:
表2.
f=1
FNO=4.6
1H=1.06
2ω=143°
r1=∞ d1=0.3 nd1=1.52,vd1=64
r2=0.83 d2=0.08
r3=∞(stop) d3=0.01
r4=∞ d3=0.74 nd1=1.75,vd1=55
r5=-0.77 d4=0.05
r6=3.22 d6=0.94 nd1=1.73,vd1=55
r7=-0.85 d7=0.26 nd1=1.85,vd1=24
r8=-5.57 d8=0.35
r9=∞ d10=0.3 nd1=1.52,vd1=64
r10=∞ d8=0.2
r11=∞
在上述表2中,r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d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单位为mm;n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波长为587.6nm)的折射率;v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的阿贝数;曲率半径r与面间隔d的数值标准化合成整个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f为1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4.06,第二透镜组L2到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0.04,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4.22。
如图9所示,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在各像差图中的像差以d光为基准波长,球差表示了C光和F光的像差,倍率色差表示相对于C光和F光的像差,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场角。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包括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第一透镜组L1和第二透镜组L2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S,第三透镜组L3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CCD,第三透镜组L3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
在第三透镜组L3与后端的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F,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色彩还原性;在红外光滤镜F与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P,保护图像传感器CCD。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L3的负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参数数据参见下表:
表3 本发明实施例3电子内窥镜物镜的透镜数据列表:
表3.
F=1
FNO=4.7
1H=1.04
2ω=143°
r1=∞ d1=0.31 nd1=1.52,vd1=64
r2=0.99 d2=0.1
r3=∞(stop) d3=0.03
r4=∞ d3=0.68 nd1=1.71,vd1=55
r5=-0.79 d4=0.16
r6=3.78 d6=0.26 nd1=1.92,vd1=21
r7=2.84 d7=0.63 nd1=1.70,vd1=55
r8=-5.57 d8=0.35
r9=∞ d10=0.5 nd1=1.52,vd1=64
r10=∞ d8=0.2
r11=∞
在上述表3中,r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d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单位为mm;n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波长为587.6nm)的折射率;v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的阿贝数;曲率半径r与面间隔d的数值标准化合成整个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f为1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3.00,第二透镜组L2到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0.16,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3.52。
如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在各像差图中的像差以d光为基准波长,球差表示了C光和F光的像差,倍率色差表示相对于C光和F光的像差,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场角。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包括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和第三透镜组L3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第一透镜组L1和第二透镜组L2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S,第三透镜组L3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CCD,第三透镜组L3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
在第三透镜组L3与后端的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F,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色彩还原性;在红外光滤镜F与图像传感器CCD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P,保护图像传感器CCD。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组L3的正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参数数据参见下表:
表4 本发明实施例4电子内窥镜物镜的透镜数据列表:
表4.
F=1
FNO=4.6
1H=0.9
2ω=120°
r1=∞ d1=0.28 nd1=1.79,vd1=52
r2=0.83 d2=0.08
r3=∞(stop) d3=0.04
r4=-26.4 d4=0.98 nd1=1.73,vd1=55
r5=-0.83 d5=0.02
r6=1.99 d6=1.28 nd1=1.72,vd1=40
r7=-1.01 d7=0.31 nd1=1.92,vd1=21
r8=26.9 d8=0.2
r9=∞ d10=0.35 nd1=1.52,vd1=64
r10=∞ d8=0.1
r11=∞
在上述表4中,r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单位为mm;d表示透镜组各个透镜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单位为mm;n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波长为587.6nm)的折射率;vd表示电子内窥镜物镜距物体侧相对d光的阿贝数;曲率半径r与面间隔d的数值标准化合成整个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f为1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4.75,第二透镜组L2到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0.02,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为5.4。
如11所示,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像差图,其中(A)是球差,(B)是像散,(C)是畸变,(D)是倍率色差;在各像差图中的像差以d光为基准波长,球差表示了C光和F光的像差,倍率色差表示相对于C光和F光的像差,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场角。
从上述四个实施例中,可以看出:
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都介于1~6,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超出上限,不能在红外光滤镜F与第三透镜组L3留出足够的调整距离;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超出下限,则导致第三透镜组L3外径过大,结构不紧凑。
优选地,第二透镜组L2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7~5之间。
第二透镜组L2至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2之间;第二透镜组L2到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超出上限,在大视场角,特别是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具有超过120°像面弯曲明显。
优选地,第二透镜组L2至第三透镜组L3之间的距离d5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17之间。
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5~8之间;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超出上限,则导致第三透镜组L3外径过大,结构不紧凑,且第三透镜组L3不能较好的校正倍率色差;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超出下限,则第三透镜组L3大视场角出射光线有对CCD靶面入射角较大,可能在使用带有滤色镜CCD或带有微透镜的CCD时带来阴影。
优选地,第三透镜组L3的焦距与所述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2~5.5。
因此,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物镜视场角大、成像良好并且结构紧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4)
1、一种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排列,所述第三透镜组后端连接图像传感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设置有孔径光栏,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7~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为一负透镜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面型为平凹型或凸凹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面型为平凸型或凹凸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为一由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胶合而成的胶合透镜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正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也可以将所述负透镜组设置在近物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透镜组的面型为双凸型,所述负透镜组的面型为凹凸型或凸凹弯月型或双凹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透镜组与后端的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设置有红外光滤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外光滤镜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设置有图像传感器保护镜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至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2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组至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0~0.17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1.5~8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其特征在于: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与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物镜的焦距之间的比值介于2~5.5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051695A CN101507596B (zh) | 2008-12-31 | 2008-12-31 | 电子内窥镜物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2051695A CN101507596B (zh) | 2008-12-31 | 2008-12-31 | 电子内窥镜物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07596A true CN101507596A (zh) | 2009-08-19 |
CN101507596B CN101507596B (zh) | 2010-12-29 |
Family
ID=4100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051695A Active CN101507596B (zh) | 2008-12-31 | 2008-12-31 | 电子内窥镜物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507596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20425A (zh) * | 2012-10-15 | 2013-02-13 | 浙江大学 | 三维腹腔镜光学系统 |
CN109983383A (zh) * | 2016-12-28 | 2019-07-05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物镜光学系统 |
CN112731638A (zh) * | 2020-12-31 | 2021-04-30 | 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内窥镜光学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1853C (zh) * | 1997-08-01 | 2008-04-16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的物镜系统 |
JP4245985B2 (ja) * | 2003-05-30 | 2009-04-0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 |
-
2008
- 2008-12-31 CN CN2008102051695A patent/CN101507596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20425A (zh) * | 2012-10-15 | 2013-02-13 | 浙江大学 | 三维腹腔镜光学系统 |
CN109983383A (zh) * | 2016-12-28 | 2019-07-05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物镜光学系统 |
CN109983383B (zh) * | 2016-12-28 | 2021-12-21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物镜光学系统 |
CN112731638A (zh) * | 2020-12-31 | 2021-04-30 | 上海澳华内镜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内窥镜光学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07596B (zh) | 2010-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44184B2 (ja) | 超広角レンズ | |
US8441529B2 (en) | Endoscope objective lens unit and endoscope | |
US9442283B2 (en) | Endoscopic objective lens and endoscope | |
KR101594957B1 (ko) | 캡슐형 내시경용 촬상광학계 | |
JP5441465B2 (ja) |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 |
JP4919419B2 (ja) |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内視鏡 | |
EP2579082A1 (en) | Image form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 |
JP2009047947A (ja)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09092798A (ja)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CN102414597A (zh) | 物镜及内窥镜装置 | |
JP2015060019A (ja) |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内視鏡 | |
CN103282817B (zh) | 内窥镜用物镜光学系统 | |
CN107045195B (zh) | 内窥镜用物镜以及内窥镜 | |
JP2009136387A (ja) | 撮像レンズ及びカプセル内視鏡 | |
JP5031880B2 (ja) |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 | |
CN109997065A (zh) | 内窥镜用物镜光学系统 | |
JP3718286B2 (ja) | 内視鏡対物レンズ | |
CN101507596B (zh) | 电子内窥镜物镜 | |
JP2009300797A (ja) | 撮像レンズ及び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 |
JP2011227380A (ja) |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KR101725982B1 (ko) | 내시경용 촬영 렌즈계 | |
CN106842547A (zh) | 内窥用摄像物镜光学系统 | |
JP2009136385A (ja) | 撮像レンズ及びカプセル内視鏡 | |
CN218383453U (zh) | 成像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 |
CN115586624A (zh) | 成像镜组、内窥镜物镜及内窥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66, Lane 133, Guangzho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8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Aohua endoscop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612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Jin Road, No. 2017, room 13, building 1, 4299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AOHUA PHOTOELECTRICITY ENDOSCOPE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