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0272A - 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0272A
CN101490272A CNA2007800271711A CN200780027171A CN101490272A CN 101490272 A CN101490272 A CN 101490272A CN A2007800271711 A CNA2007800271711 A CN A2007800271711A CN 200780027171 A CN200780027171 A CN 200780027171A CN 101490272 A CN101490272 A CN 101490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mall material
air
indoor
microorg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71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和男
松冈宪弘
米田哲也
八木久晴
川井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90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02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评价设备。该环境评价设备具有:通过隔离壁(2)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1)、将微生物供给到评价室(1)内的微小物质供给装置(3)、向评价室(1)内供给用于去除微生物的去除粒子的微小物质去除装置(4)、采集评价室(1)内的微生物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5),其特征在于,在隔离壁(2)的至少除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设置有多个空气供给孔(21),且空气从该空气供给孔(21)流入评价室(1)内。

Description

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空间中的微小物质进行评价的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由于大气污染问题、各种病原菌及病毒的产生、过敏症患者的增加等,人们对空气环境改善的关心日益提高。为了响应要将室内环境变舒适这一期望,而提出了去除在大气中存在的微小物质,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等微小物质的技术及评价方法。
以往,作为空气环境的改善方法,一般是使用过滤器去除空气中各种粒子的方法。通过物理地捕集、去除空气中的微小物质,来进行空气净化。
另外,近年自由基和离子所代表的各种空气净化技术受到注目。其是将在空气中浮游的微小物质,通过变性、分解等作用,削除其有害性的方法。例如,作为将电离了的离子等粒子照射于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表示有用于空气清洁的正负离子产生技术及该技术的应用导出的大气中浮游细菌的杀菌方法。
在使用了这样的技术的家电制品的开发中,通过正确地进行该制品的性能评价,可以进行兼顾所要求的空气净化功能和低能量化等的设计,因此空气环境的测定技术在产品开发中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例如,作为对在环境中存在何种程度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定量的方法,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有关于大气中的浮游微小物质的测定设备及测定系统的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利用微生物的去除评价方法及设备,在封闭的空间中,通过对浮游物质实施某种作用而能有效地进行去除效果试验的定量的评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957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45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59508号公报
然而,由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是表示了通过电离了的离子等粒子的杀菌方法,因此对于微小物质量变化的有效的试验方法未具体表示。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评价设备,虽然具有捕集、检测浮游于空间的微小物质的特征,然而未考虑浮游物质与评价室的壁面的作用。当浮游物质附着于壁面时,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另外,未考虑可稳定地在空间中浮游的微小物质的种类。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虽然以浮游物质的去除评价为目的,然而未考虑浮游物质与评价室壁面的作用,而且,也未考虑可稳定地在空间中浮游的微生物的种类,进而寻求进行可正确的评价的评价设备。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在空间中浮游的微小物质的去除评价的环境评价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使微小物质在评价室内稳定地浮游的构成。具体而言,该环境评价设备,具有: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将微小物质供给到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供给装置、采集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环境评价设备用于对由微小物质采集装置采集的微小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其特征在于,在隔离壁的至少除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设置有多个空气供给孔,且空气从空气供给孔流入评价室内。
本环境评价设备,能够评价供给到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浓度等随时间的变化,在该评价时,空气从设置在隔离壁的几乎全部面上的多个空气供给孔向评价室内流入。由于隔离壁附近的微小物质通过该空气流向评价室内侧被弹飞,因而能够防止微小物质附着于隔离壁,从而能够使其在评价室内稳定地浮游。因此,能够不受壁面效果左右,在几乎为无限空间的状态下进行微小物质的评价,从而能够进行更正确的评价。
另外,除上述构成以外,还可以设置微小物质去除装置,向评价室内供给用于去除微小物质的去除粒子。根据该设备,由于是在评价室的内部空间中照射了去除粒子之后采集微小物质进行该测定,因此能够评价照射去除粒子产生的微小物质的去除能力,并能够定量地评价照射去除粒子的各种条件等。
具体而言,利用微小物质采集装置采集微小物质是随时间变化进行的,对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测定。而且,通过比较两种随时间的变化,即,比较在未利用微小物质去除装置供给去除粒子的情况下的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和供给了去除粒子的情况下的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就能够进行去除粒子的性能评价。
优选为,评价室,除空气供给孔以外的部分为密闭状态。能够防止微小物质的泄漏。另外,优选为,空气供给孔,形成于在评价室的隔离壁中的至少除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更优选为形成于包括地面的几乎全部面上。如果这样在几乎全部面上形成空气供给孔,就能够通过从孔流入评价室内的空气来覆盖评价室的内面的整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微小物质的附着。
另外,隔离壁可以作成一层构造,然而也可以作成至少具有内壁、外壁、以及形成于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气流通路,并在内壁上形成多个空气供给孔的构成。通过外壁,能够防止微小物质的泄漏和来自外部空间的微小物质等的侵入,并且能够使空气从内壁的空气供给孔流入评价室内。
空气供给孔,优选为,在空气流入评价室内时,空气向扩散方向放射的构造。能够在评价室内面的整体上形成朝向评价室内的空气流。因此,作为这样的空气供给孔的具体的构成例,可以列举出直径为0.1~2cm的细孔。通过了细孔后,利用向扩散方向放射的空气的性质。或者,也可以使孔的截面积形成为朝向评价室内侧变大。空气,沿着形成空气供给孔的壁面的倾斜面向扩散方向放射。另外,空气供给孔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矩形等多边形。另外,空气供给孔的方向,无需相对于壁面垂直,也可以倾斜。
另外,优选为,空气供给孔的相邻的孔间距W,为孔直径的约1~3倍的长度。通过在隔离壁的几乎全部面上形成空气供给孔,能够在隔离壁内面的整体上形成朝向评价室内的空气流。
可以设置空气取入口,其用于使空气从外部空间进入评价室内。来自空气取入口的空气,通过空气供给孔流入评价室。
另外,优选为,预先净化从空气供给孔送出到评价室内的空气。因此,可以在空气取入口设置过滤器。能够防止外部空气中的微小物质的混入。
进而,优选为,从空气供给孔送出到评价室内的空气,是被调节了温度及/或湿度的空气。能够使不耐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微小物质,特别是微生物稳定地在空间中浮游。因此,具体而言,可以在比空气取入口更上游侧或在空气流通路内,设置调整温度及/或湿度的空气调和部。另外,也可以为在评价室内设置空气调和部的构成。能够在评价室内调整温度及/或湿度。
可以设置空气排出口,其用于将评价室内的空气向外部空间排出。可以将从空气供给孔送入评价室内的空气,从空气排出口排出。
可以在空气排出孔,设置排气中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排气中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用于采集被排出的空气中的微小物质。能够防止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泄漏到外部空气中。另外,作为排气中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若使用撞击式测尘计,就可以测定微小物质的量。另外,除撞击式测尘计以外也可以使用过滤器等其它的手段。
另外,当由空气供给孔向评价室内供给空气时,评价室内为加压状态,因而存在将含有微小物质的空气从评价室向外部泄露的可能。优选为评价室为常压,但期望是负压状态的。
作为为了不使评价室内成为加压状态的手段之一,可列举出如下的方法,即,设置将评价室内隔开并在评价室内可移动的活动壁,通过该活动壁的移动能够改变评价室的容积的方法。通过增大容积,能够防止评价室成为加压状态。另外,优选为,在活动壁上也预先设置多个空气供给孔。能够防止微小物质向活动壁的附着。
另外,作为防止成为加压状态的其它的手段,有设置吸引装置的方法,其用于从空气排出口吸引评价室内的空气,使评价室内保持在负压状态。通过将评价室内的空气强制地向外部空间排出,能降低评价室内的气压。
另外,以往,为了使评价室内的压力保持恒定而存在控制排气量的设备,然而会因该设备产生排气量不稳定。在此,排气量,在微小物质的评价试验中为重要的要素。这是因为来自评价室内的空气的排气量越多,与其一起排出的微小物质的量也越大。此外,发明人发现,少量的压力差对微生物等微小物质几乎没有影响。
因此,只要能把握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排气量即可。例如,把握在未利用微小物质去除装置供给去除粒子时的排气量,之后,即使在进行去除粒子的供给时,只要在相同的排气量的条件下进行评价试验,就能够正确地进行微小物质去除装置的性能评价。
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排气量计量部,其用于计量从空气排出口排出的排气量,并设置控制部,其用于对来自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进行运算,以能够使其再现的方式控制吸引装置。例如,进行控制,以使未进行微生物去除时的排气量随时间的变化,与进行微生物去除时的排气量随时间的变化相同。在两个评价试验中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另外,控制部,能够基于来自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信号,控制吸引装置,以使排气量变为基本恒定。只要排气量恒定,则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评价。
另外,设置流入量计量部,其用于计量从空气取入口到评价室内的空气的流入量,控制部,根据来自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与来自流入量计量部的流入量之差,能够判定评价室中的空气的流通是否正常。例如,作为空气的流通异常的情况,可以列举出排气量与流入量之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即,在排气量小于流入量的情况下,推测从评价室产生了泄漏。
此外,在上述判定结果为异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警报装置进行警告。警报装置,向显示器等显示部的显示,可列举出通过声或光来报警。
另外,作为排气量计量部和流入量计量部,可以使用流量计,然而不限定于此。
设置取放机构,其用于向评价室内取放微小物质采集装置,取放机构具有:容器状的通路箱,其固定在隔离壁上,并且一端可开口于评价室内,另一端可开口于外部空间;移动装置,其可在通路箱内与评价室内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微小物质采集装置。
检查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虽然需要进行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的交换,然而通过该设备,无需为了交换而使人进出评价室内。因此,能够防止由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带给人体的影响,和防止从外部向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侵入。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评价。
可以在通路箱的两端开口设置开闭自由地进行闭塞的门。通过这个双层门,可以减少在评价室内外的微小物质的往来。
移动装置,是能够在评价室的地面上行驶,并对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进行保持的移动体。利用载置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等方法保持的移动体,通过在评价室的地面行驶移动,就能够使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移动到规定的位置。
另外,移动装置的构成也可以包括:诱导路,其设置在通路箱和评价室内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体,其用于保持微小物质采集装置并沿着诱导路移动。
移动体,可以作成带车轮的。能够使其流畅地移动。另外,移动体可以是自行式的。另外,移动体可以具有可遥控操纵的接收部。通过遥控,能够移动到规定的位置。
诱导路,可以设置在评价室的地面,也可以设置在评价室的天花板,其设置场所未做限定。
此外,作为诱导路,列举了轨道和传送带等,然而不限定于此。
另外,作为移动体,可以从评价室的天花板吊下,并且可沿着设置于天花板的诱导路移动。根据该构成,由于诱导路设置于天花板,因此比较而言,很难引起评价室内的空气流的混乱。
另外,作为微小物质采集装置列举出空气采样器,然而不限定于此。虽然撞击式测尘计也能够采集微小物质,然而由于撞击式测尘计,浮游菌的捕集效率低于空气采样器,因此作为空气采样器的补助装置来使用是优选的。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对于微生物,使用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发明人们研究的结果为,芽孢细菌的一般活动状态(营养状态),和大肠菌等其它微生物,受湿度的影响会使活菌浮游数产生较大的变化。
因此,通过对芽孢细菌实施特殊的处理而成为芽孢状态,使在空气中散布于的情况下的活菌浮游数难于受湿度的影响,能够在范围较广的湿度下,使其在长时间存活的状态下浮游。因此,由于能够减少由微生物的自然消灭(衰减)带来的影响,因而能够进行更高精度的评价。
另外,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并在供给了用于去除微生物的去除粒子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对于微生物,使用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根据该方法,由于是在评价室的内部空间中照射了去除粒子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测定,因此能够评价照射去除粒子产生的微生物的去除能力,并能够定量地评价照射去除粒子的各种条件。
另外,作为芽孢细菌,虽未作特殊限定,但优选枯草菌。枯草菌具有对人体害少,能够安全地实施实验的特征。因此,例如,即使将利用空气净化机进行的空中浮游菌去除试验,在六块榻榻米以上的室内的宽阔空间中实施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试验者没有暴露于微生物中的危险地进行安全地试验。此外,由于很难受湿度的影响,因此可以不进行湿度控制地容易地实施再现性优越的试验。
另外,作为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的其它的手段,有控制评价室内的湿度的方法。具体而言,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控制评价室内的湿度。空气中的微生物量易受湿度的影响,通过将湿度控制到适宜微生物湿度,能够使其长时间在存活状态下浮游。因此,由于能够减少由微生物的自然消灭(衰减)带来的影响,因而能够进行更精度的评价。
进而,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在供给用于去除微生物的去除粒子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而控制评价室内的湿度。根据该方法,由于在评价室的内部空间中照射了去除粒子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测定,因此能够评价照射去除粒子产生的微生物的去除能力,并能够定量地评价照射去除粒子的各种条件。
作为在湿度控制下使用的微生物未作特殊限定,但可使用大肠菌。由于大肠菌带给人体的危害较少,因此适于作为评价浮游菌变化的微生物。然而,由于试验时的偏差较大,确保再现性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发明者们锐意研究的结果,明确了在试验环境湿度的影响下活菌数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大肠菌在湿度低的环境中,加速浮游活菌的减少,例如,在利用空气净化机检查浮游菌的去除能力时,存在不能确保用于评价去除能力的空中浮游时间的问题,然而通过提高湿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则能够延长空中浮游时间,从而获得延长检查去除能力的时间这样的优点。另外,通过控制湿度能够减小偏差,进行再现性优越的试验。
另外,优选为,将试验环境中的相对湿度设为45%以上。图8是发明人们,检查相对湿度与大肠菌浮游量的关系的结果,是检查改变湿度0~60分钟后的浮游活菌数的结果。如从本图中所明确的那样,通过将相对湿度设为45%以上,就能够保持较多的大肠菌的浮游量。
可以使用超声波式加湿器来调整试验环境中的湿度。加湿器,一般有通过水的加热而蒸发的装置,和利用超声波对水赋予能量使其飞散到空气中的方法,或者是将两者组合的混合法。其中,在加热水的方式中,发明人们探讨的结果,明确了该方式存在不能较长地保持菌的浮游时间这样的缺点。
在该加热水的方式中,由于变为高温的水蒸气具有将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杀菌的作用,因此被推定为是加速微生物量衰减的因素。另一方面,在由超声波进行的加湿方式中,由于使浮游菌的减少变缓,因而适于微生物的浮游试验。在由超声波进行的加湿方式中,由于没有高温蒸气的产生,因此被推定为几乎不对微生物进行杀菌而可以保持浮游状态。
另外,作为本发明中的微小物质,能列举出包括细菌、真菌(包括霉菌)、病毒以及变态反应原物质(包括虱子)等的概念的微生物、室内灰尘、粉尘、花粉、臭气、有害化学物质等,然而不限定于这些。另外,作为微生物,不限定于对人有害的微生物,也包括有用的微生物,作为臭气也包括芳香的气体。
另外,也可以将作为去除处理对象的微小物质从上述组中选出的一种或者将两种以上进行组合,微生物,也可以从由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变态反应原物质构成的组中选出一种或者将两种以上进行组合。由此,对于各种微小物质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去除评价的对象。
另外,作为微生物,优选为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并且,作为芽孢细菌,优选枯草菌。另外,作为微生物,在不使用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的情况下,优选将评价室的相对湿度环境设为45%以上。
当向评价室的内部空间供给微小物质时,可以将分散有微小物质的溶液作成雾状进行喷雾。由此,向评价室内供给微小物质是容易的,容易进行微小物质的去除处理。而且,对于将该微小物质作成雾状进行喷雾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本发明涉及的评价对象。
另外,在向评价室的内部空间供给微小物质时,可以从相对于供给到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下方,搅拌评价室的内部空间地进行。由此,在向评价室内供给微小物质时,由于防止因微小物质的自重引起的自然沉降,因而能够有效地进行照射去除粒子进行的去除处理。
另外,作为用于去除微小物质的去除粒子,可以使用由在空气中的放电、在空气中的放射光照射、以及勒纳德效应中的任意一个所产成的气体。此外,作为去除粒子,可以使用放射线、X线、伽马射线或者电磁波。另外,作为去除粒子,可以使用正及/或负离子。
在此,对于作为用于对微小物质,特别是对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特殊的去除粒子,能够将使用了正和负离子时的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理由,阐述如下。
即,在大气中引起放电等的电离现象而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时,作为正离子最稳定地生成H+(H2O)n,作为负离子最稳定地生成O2 -(H2O)n。
在生成这些离子后,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作为活性种的过氧化氢H2O2或者自由基·OH。由于该H2O2或者自由基·OH表示出非常强的活性,由此能够对空气中的浮游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而去除。
另外,作为用于对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粒子,也可以使用正或负离子中的一个为主体的气体。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由上述离子带的电荷对微生物进行电作用,进行微生物的细胞破坏或者表面蛋白质的破坏,从而能够产生杀菌作用的效果。
作为用于对微小物质,特别是对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粒子,可以用臭氧或者自由基。臭氧或者自由基对微生物的杀菌处理能力优越,因而能够有效地去除微生物。这些,在发挥了杀菌处理能力之后,臭氧变为无害的氧,没有残存,另外,由于自由基与浮游微生物或空气中的各分子结合,而变成惰性物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无害化且没有残存。而且,利用该臭氧或自由基可以评价对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能力。
另外,在对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时使用药剂,也可以照射药剂的粒子进行杀菌处理。当使用药剂进行杀菌处理时,与通过上述离子或臭氧进行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简易的装置进行该粒子的供给。而且,能够评价该药剂的去除微小物质的能力。
另外,特别是作为去除粒子,可以适用于使用了带电粒子、自由基或者具有杀菌能力的粒子的试验方法。在向空气中放出带电粒子、自由基或者具有杀菌能力的粒子,验证其效果的试验中,一般地假设一般家庭用途,且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将这些粒子放出到空气中进行试验的试验。因此,为了检查空气中微生物由这些粒子带来的去除效果时,需要检查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的浮游菌去除效果。此时,需要使微生物长时间稳定地浮游,因此上述方法变得特别显著有效,适用于空气中的带电粒子、自由基或者具有杀菌能力的粒子的评价。
微小物质的测定,能列举出微小物质的浓度测定。另外,微生物的测定是微生物的浓度测定、细胞感染率的测定或者过敏反应的测定,由此,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去除评价。
另外,在测定所采集的微生物时,也可以进一步测定该粒子的照射时间随时间的变化。由此,能够进行将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能力的、针对时间推移的定量的评价。
另外,在测定所采集的微生物时,可以测定去除粒子的浓度依存性。由此,能够进行将微生物进行杀菌处理的能力的、针对粒子浓度依存性的定量的评价。
此外,在上述评价方法中,可以使用微生物的细胞培养、微生物的红血球凝聚反应、或者微生物的过敏反应。由此,能够评价微生物的活性度或者浓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更正确稳定地进行微小物质的除菌和除臭等的环境评价试验。
另外,能够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使其稳定地浮游,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除菌和除臭等的环境评价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3(a)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评价室的隔离壁的构造的剖视图,(b)表示从内壁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4是空气采样器(默克公司制MAS-100)的原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采样器的取放机构6的简略构成图。
图6是表示去除效果试验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枯草菌的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湿度试验结果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采样器5的取放机构6的构成的图
符号说明:
1...评价室;1a...双层门;2...隔离壁;3...雾化器;4...空气净化设备;5...空气采样器;6...取放机构;8...加湿器;10...内壁;11...外壁;12...空气流通路;13...空气取入口;16...空气供给管;18...流入量计量部;19...加热器;20...控制部;21...空气供给孔;22...空气排出口;23...排气管;25...排气量计量部;26...泵设备;27...撞击式测尘计;28...警报部;29...通路箱;30...移动装置;33...轨道;34...移动体;39...泵设备;41...轨道;42...移动体;12...清扫装置;13...过滤网;14...过滤框;15...凸棱;17...侧壁;18...中央体;19...引导片;20...止挡;21...内轨道;22...外轨道;23...侧板;24...前板;25...转动部;26...卡止部;27...凸部;28...卡止孔;29...分隔壁;30...电动机;34...吸引部;35...吸引设备;36...吸引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环境评价设备,是具有使评价室内为负压,在评价室内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微生物进行喷雾、搅拌,使其均匀地浮游,在对浮游状态的微生物进行了去除粒子的处理后,取样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系列的机构。
另外,本环境评价设备的特征在于,排除在评价室内的壁面效果,因而能够改善由在评价室内浮游的微生物与评价室的壁面的作用引起的评价试验的不稳定性。由于使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浮游稳定了,从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试验。
另外,本环境评价设备的特征在于,为了将评价室内保持在负压状态,而将评价室内的空气向外部空间吸引,但使其排气量恒定。由于微生物的排出量变成恒定的,因而能够在任何时间以相同的条件进行微生物的去除评价。
此外,本环境评价设备的特征在于,设置取放机构,用于进行微小物质采集装置向评价室内的取放。对于调查微生物随时间的变化,必须要进行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的交换,但是通过该设备,则无需为了交换而使人进出评价室内。能够防止微生物的泄漏和侵入。
另外,本环境评价方法的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作为微生物,是使用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枯草菌)。
以下,进一步列举具体的实施方式,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附图进行说明,在本申请的附图中标记了相同的参照符号的部分,表示相同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另外,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向。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流动的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环境评价设备具有:由隔离壁2而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1;向评价室1内供给微生物的微小物质供给装置3;向评价室1内供给用于对微生物进行杀菌去除的去除粒子的作为微小物质去除装置的空气净化设备4;采集评价室1内的微生物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5,该环境评价设备,测定评价由微小物质采集装置5所采集的微生物。另外,具有取放机构6,用于进行微小物质采集装置5向评价室1内的取放。
评价室1,其四面由隔离壁2而与外部空间隔离,下述的空气供给孔21以外的部分为气密性较高的洁净室。评价室1的空间尺寸为约20m3(图面尺寸为内壁10的面),然而尺寸不作限定。另外,在局部,设置使用者出入用的双层门。另外,在评价室1的下方设置有搅拌风扇7。搅拌风扇7,能够在其周围形成气流而对空间进行搅拌,从而能够防止因微生物的自重引起的向下方的自然沉降,能够在由空气净化设备4产生的去除粒子有效地存在的区域,使微生物更加浮游。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去除粒子的杀菌处理。另外,在评价室1内,作为调节湿度的第一空气调和部,设置有超声波式的加湿器8。而且,装备了杀菌灯9,可以进行室内除菌。该杀菌灯9,主要用于在评价试验开始前的评价室1内的杀菌。另外,设置有计量评价室1内的气压的气压计40。
隔离壁2,由内壁10、外壁11、以及形成于内壁10与外壁11之间的空气流通路12构成。内壁10和外壁11,采用标准的作为评价室1的壁面材料的烧结钢板。另外,内壁10中的地面,使用氯乙烯类地板材料。室内通过弱负压设计,做成防止菌向外部泄漏的构造,作为生物试验符合水平2的基准。
在外壁11上设置有空气取入口13,用于使空气从外部空间向空气流通路12取入。另外,作为用于在评价试验前后进行换气的换气口,设置空气取入用换气口14、和空气排出用换气口15。该空气取入用换气口14及空气排出用换气口15,是可闭塞的,在评价试验中被关闭。
在空气取入口13及空气取入用换气口14,设置有HEPA/活性炭过滤器,能够导入被净化了的空气。另外,在空气排出用换气口15上也设置有HEPA/活性炭过滤器,能够将净化后的空气排气到外部空间。另外,设置于空气取入口13和空气排出口22的过滤器,不限定于HEPA/活性炭过滤器,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过滤器。
在空气取入口13上,连接有空气供给管16。在空气供给管16上设置开闭管内的阀17、流入量计量部18、和调整温度的作为第二空气调和部的加热器19。流入量计量部18是流量计,其检测通过空气供给管16的空气量,即流入量,并通知控制部20。
加热器19,将通过空气供给管16的空气调节到适当的温度。所调节的空气,通过空气流通路12从下述的各个空气供给孔21向评价室1内被导入。一般而言,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浮游的物质是包含菌的溶液粒子等液体的情况下,从空气供给孔21导入的空气的温度越高,越能防止溶液粒子因结露而向壁面附着的情况发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内壁10自身能够加热的构成。
如图3(a)及(b)所示,在内壁10上,在除其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设置有多个空气供给孔21。从空气取入口13经过了空气流通路1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能够从这些空气供给孔21流入到评价室1内。空气供给孔21,为直径约0.1~2cm的细孔,并且相邻的孔间距W被设定为孔的直径的约1~3倍。通过这样的构成,就被朝向评价室1内通气的空气覆盖壁面整体,另外,从各个空气供给孔21通气的空气的一部分,与从最近的其它空气供给孔21通气的空气的一部分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孔的直径为约0.2mm,孔的间隔设定为0.4mm。
另外,在内壁10上,设置有排出评价室1内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22。在空气排出口22上连接有排气管23,排气管23贯穿空气流通路12及外壁11并开口于外部空间。在排气管23上设置有:对管内进行开闭的阀24;排气量计量部25;作为吸引装置的泵设备26,用于吸引评价室1内的空气,将内部保持为负压;以及作为排气中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的撞击式测尘计(impinger)27。
从空气排出口17排出的排气经由撞击式测尘计27,在由过滤器等被净化后而放出到外部空间。由于来自各个空气供给孔21的每个单位时间的空气导入总量,被设计成相对于评价室1的容量变得足够小,因此来自排气口17的排气风量也较小,因而由评价室1内的搅拌带给气流的影响非常小。然而,在谋求更高精度的试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基于来自排气口17的排气量和被撞击式测尘计27回收的菌数的补正。另外,也可以省略撞击式测尘计27。
排气量计量部25为流量计,把握通过排气管23的空气量,即从评价室1排出的排气量,并其向控制部20通知。控制部20,基于所检测到的排气量,控制泵设备26以使排气量为恒定。
在此,排气量,在微生物的评价试验中为重要的要素。这是因为来自评价室1内的空气的排气量越多,与其一起被排出的微生物的量也越大。根据排气量的变动,若作为母体的微生物的量在比较试验期间不同,就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此,若排气量恒定,由于能够在同一条件评价,因此更能够提高评价的精度。根据该方法,由于微生物的衰减为被相抵的值,因此能够测定空气净化设备4本身的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为,以使排气量总是恒定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构成,然而也可以以使未进行微生物去除时的排气量的随时间的变化,与进行微生物去除时的排气量的随时间的变化相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在两评价试验中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另外,控制部20,根据来自排气量计量部25的排气量、与来自流入量计量部18的流入量之差,在判定部中判定评价室1内的空气的流通是否正常。例如,在排气量小于流入量,且其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推测从评价室1发生了空气的泄漏。此时,由警报部28发出警告。警报部28向显示器等显示部的显示,可列举出通过声或光来报告。
作为微小物质供给手段,使用可将微生物溶液进行喷雾的雾化器3(欧姆龙公司制NE-C16)。雾化器3具有空气泵3a,利用空气泵3a产生的压缩空气,从喷嘴将水溶液变换成大约1~10μm粒子并向空间放出。另外,可填充的菌浓度及其溶液量,是可以任意调节的,通过将含有微生物的溶液填充到填充溶液储留部,就能将菌作为液体状的微粒子放出到空间中。
另外,在此对使用的微生物进行说明。
使用的微生物,是属于芽孢状态的杆属的枯草菌。枯草菌,是一般的存在于自然界的细菌,为需氧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根据条件形成芽孢。
芽孢,是显示出较高耐热性和耐药性的细胞构造。虽然在通常的增殖的状态下,芽孢细菌作为营养状态不形成芽孢,然而通过在营养缺乏的状态下被放置,则形成芽孢,变为非常适于保存的状态。
枯草菌,一般对人不具有病原性。
接下来,对使用的枯草菌(芽孢)的制作方法进行阐述。此次,是将作为原株的枯草菌涂敷在SCD琼脂培养基上,在37℃下培养约1周。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培养,琼脂培养基上的营养成分枯竭,枯草菌变为芽孢,成为凝胶状态的膜。
用刮刀剥掉该膜,在加入了磷酸缓冲溶液的试管内进行搅拌及离心分离,进而在95℃温度下进行5分钟的热处理,作成只含枯草菌芽孢的溶液。
另外,作为微小物质去除装置的空气净化设备4,是使用利用了在空气中的放电的离子的方式,放出正和负的离子,通过离子的能量的氧化能力,实现杀菌或者除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中,产生主要成分包括作为正离子的H+(H2O)m,作为负离子的O2 -(H2O)n(m、n为自然数)的离子。但是,由于一般从放电电极放出的离子,通过调整例如是放电电压和电极构造等放电条件可放出各种各样的离子,所以作为离子的种类不只是H+(H2O)m,例如也可以包括H2O+、H3O+、N2 +、O2 +、CO2 +等。另外同样地不只是上述离子O2 -(H2O)n,例如即使包括OH-、H2O-、O3 -、O2 -、N2 -、NO2 -、NO3 -、CO2 -、CO3 -等,也可以用于本试验技术。
作为回收浮游菌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使用空气采样器5(默克公司制MAS-100)。该空气采样器5是被称为安德森式的方式,如图4的原理图所示,通过使吸引到的空气中的菌(或粒子)通过孔5a,向培养基5b上喷出,只要是1μm以上的粒子就能够进行近乎100%的回收。另外,附着在培养基5b上的菌通过在适当的温度环境(例如30℃)下保存而增殖,用大概一天左右就能够作为群体来观察。
另外,观察的系数值,由于存在在一个孔通过多个菌作为一个群体而记数的情况,因此可以用预先作成的换算表进行补正。
另外,如图5所示,设置有向空气采样器5的评价室1内的取放机构6。取放机构6,由长方体状的通路箱29和可在通路箱29内与评价室1内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空气采样器5的移动装置30构成。
通路箱29,贯穿隔离壁2而被固定,是一方开口于评价室内,另一方可开口于外部空间的容器体。在评价室侧的开口31及外部空间侧的开口32上,设置开闭自由地进行闭塞的门31a、32a。另外,在外部空间侧的门32a及评价室侧的门31a中,至少评价室侧的门31a,通过未图示的汽缸等控制流体压从而可自动地开闭,其开闭可用遥控操纵进行。
移动装置30的构成包括:作为诱导路的轨道33,其设置在通路箱29和评价室1内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体34,其用于载置空气采样器5并沿着轨道33移动。
轨道33,设置为能够从通路箱29的底面到达评价室1的规定位置,并用多根腿33a固定在评价室1的地面。
移动体34,由作为空气采样器5的载置面的载置台35和设置于载置台35的底面的车轮36构成。车轮36,嵌合于轨道33,并可沿着轨道33移动。另外,载置台35,具有驱动车轮36的驱动部(未图示)和可遥控操纵的接收部(未图示),车轮36的驱动被遥控。通过遥控操纵,就能够使载置了空气采样器5的移动体34沿着轨道33自由地前后移动。
另外,在上述中,是将诱导路作成轨道33,然而也可以取代轨道而作成传送带。在为传送带的情况下,无需在移动体34上设置车轮36和接收部,可以通过控制传送带的转动驱动来移动移动体34。
以下,对使用了以上那样构成的环境评价设备的试验顺序进行说明。
(1)试验准备
在试验开始之前,预先使空气取入用换气口14及空气排出用换气口15动作,以便预先在室内充满灰尘少的清洁的空气。
另外,利用产生紫外线的杀菌灯9,预先在一定的时间内照射评价室1内部的壁面等来预先进行消毒,此外,最好是利用设置于评价室1内的超声波式的加湿器8,预先调整评价室1内的空气湿度。
在评价室1内的消毒结束后,停止空气取入用换气口14及空气排出用换气口15的运转和杀菌灯9的运转。
(2)菌的喷雾
其次,利用雾化器3将杀菌液向评价室1内进行喷雾。此时,利用搅拌风扇7,以使喷雾的菌向空间扩散的方式进行送风。另外,喷雾时间,例如可以选择进行10分钟左右的方法。
此时,打开排气管23的阀24和空气供给管16的阀17,通过由泵设备26在评价室1内总是吸引排出近似一定量的空气,将用加热器19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从空气取入口13取入。从空气取入口13被取入的空气,通过空气流通通路12额从内壁10的空气供给孔21流入评价室1内,并在内壁10的面附近形成空气流。通过该空气流,能够防止被喷雾的菌附着在评价室1的内壁10的面上。
此时,空气向评价室1的流入及排出被设定成微量。具体而言,将空气排出量设定为10m3/小时,在评价试验期间继续该设定。该控制为,控制部20,基于从排气量计量部25检测的排气量信号,控制泵设备26而进行。另外,控制部20,基于来自气压计40的气压数据,控制设置于空气供给管16的阀17,以使评价室1内的压力减少若干例如变为比室外减少约1/10000气压的程度。由于通过该方法,使评价室1内保持为弱负压,因此能够防止浮游菌向外部空间的泄漏。
此外,控制部20,根据来自排气量计量部25的排气量与来自流入量计量部18的流入量之差,在判定部中判定评价室1内的空气的流通是否正常,在为异常的情况下由警报部28发出警告。具体而言,在排气量小于流入量,且其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因为推测为从评价室1产生了空气的泄漏,因此由警报部28发出警告。
(3)菌的回收
使空气采样器5向评价室1内移动,回收室内的浮游菌。此外,浮游菌的回收为每10分钟进行一次,60分钟合计进行7次。由此,能测定浮游菌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对于回收方法,具体而言,是打开通路箱29的外部空间侧的门32a,将装有琼脂培养基5b的空气采样器5载置于移动体34,关闭外部空间侧的门32a。
而且,通过遥控操纵打开评价室侧的门31a,使移动体34移动到评价室1的规定位置。关闭评价室侧的门31a。然后,利用定时器功能和遥控器操纵,使空气采样器5工作,采集评价室1内的浮游菌。
另外,在取出空气采样器5时,利用遥控操纵打开评价室侧的门31a,在使移动体34移动到通路箱29内之后,关闭评价室的门31a。然后,如果打开外部空间侧的门32a,就能够取出回收了浮游菌的空气采样器5。
(4)空气净化设备4的驱动
使空气净化设备4动作。这可以选择,例如在最初进行菌的回收的时间,开始空气净化设备4的动作的方法。从空气净化设备4放出的离子,与菌冲撞、反应来进行除菌,从而能够使室内的浮游菌减少。
(5)结束
如果完成了浮游菌的回收,就停止空气净化设备4,使清洁空气进入室内,并将含有浮游菌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根据以上的构成,浮游于评价室1内的菌或者溶液粒子,与评价室1的壁的冲撞附着被大幅度地抑制,因此即使不根据浮游的浓度,而是通过多次试验就可进行回收结果的统计误差较小的稳定的试验。
另外,由于对排气量进行一定的维持,因而由排气引起的浮游菌衰减量的误差消失,从而能够取得稳定的试验数据。另外,通过将评价室1内设定为负压,能够防止浮游菌向室外的泄漏。进而,通过检测空气的流入量,就能够判断从评价室1产生的空气的泄漏,从而能够成为更安全的环境评价设备。
此外,对于浮游菌的回收,由于设置取放机构6,因此无需为了交换空气采样器5而使人进出,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能够防止浮游菌从外部空间侵入,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精度。
接下来,将利用本试验设备获得的试验结果例表示如下。
[去除效果试验]
图6是以浮游有枯草菌的20m3的评价室1的浮游菌浓度为纵轴,表示时间变化的图。在本试验结果中,与未放出离子(去除粒子)的情况相比较,在放出了离子的情况下,60分钟后约83%的浮游菌被去除,然而通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的试验,从图的近似曲线的倾斜中,可以确认能够进行误差级别被控制在10%以下的稳定的试验。
[枯草菌的稳定性试验]
使用芽孢状态的枯草菌和营养状态的枯草菌,将相对湿度设定为32%,对未放出离子(去除粒子)的状态下的菌数变化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如图7所示。
在图7中,枯草菌(营养状态),在60分钟后的衰减约为百分之一以下,可见有较大的衰减。另一方面,在枯草菌(芽孢状态)中,在60分钟后的衰减为十分之一,未见有较大的减少。由于枯草菌的芽孢耐干燥,即使在相对湿度约30%这样较低的湿度环境中,菌也难于灭绝,因此推定能够在存活状态下使之长时间浮游。
于是,在本发明涉及的环境评价设备中,通过使用枯草菌的芽孢,就能够长时间地使菌在存活状态下浮游。因此,可以不受由湿度的影响引起的误差,从而实施高精度的试验。
[湿度试验]
在上述“枯草菌的安全性试验”中,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微生物使用了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然而在本试验中,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微生物的自然消灭,将评价室1内的湿度控制在45%以上,其它的基本构成与上述“枯草菌的稳定性试验”相同。另外,作为微生物使用大肠菌。
具体而言,使用在评价室1内设置的超声波式的加湿器8,以将评价室1内的相对湿度设为45%以上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8,是检查相对湿度和大肠菌的浮游量的关系的结果,是改变评价室1内的相对湿度,对0、10、30及60分钟后的浮游活菌数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另外,CFU,是colony forming unit的略称。
如从图8可明确的那样,通过将相对湿度设为45%以上,就能够更多地保持大肠菌的浮游量。
于是,在本发明涉及的浮游微生物试验方法中,由于在湿度控制下,散布大肠菌进行试验,因而能够长时间使菌在存活状态下浮游。
另外,在本试验中,作为微生物使用了大肠菌,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的微生物进行评价。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对本实施方式施加很多的修正及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除菌方法是使用了离子,然而也可以选择臭氧、等离子体、自由基等各种化学物质作为试验对象。另外,作为微小物质是使用了枯草菌或大肠菌,但是也可以使用包括细菌、真菌(包括霉菌)、病毒以及变态反应原物质(包括虱子)等的概念上的微生物、室内灰尘、粉尘、花粉、臭气、有害化学物质,进行评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评价室1的隔离壁2由内壁7、外壁8及空气流通路9构成,并在内壁7上设置了多个空气供给孔10,然而也可以是不设置空气供给孔10的构成,即,也可以省略内壁7及空气流通路9,单纯地仅由外壁8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流动的图。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将评价室1内隔开,并在评价室1内设置可移动的活动壁38,并在空气供给管16上设置送入空气的泵设备39,除了省略了空气排出口22、排气管23、阀24、排气量计量部25、泵设备26及撞击式测尘计27以外,其它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活动壁38,可相对于评价室1的壁中至少一个壁,在与壁面垂直的方向上离开或接近移动。活动壁38,可沿着设置于隔离壁2的内面上的轨道(未图示)移动。可以通过活动壁38的移动,来改变评价室的容积。活动壁38的移动,会增加来自空气供给孔21的空气导入量,或者,根据气压计40在评价室1内越变成高压时,则越自动地连动,向离开方向移动。
根据以上那样的构成,即使从空气供给孔21导入空气,评价室1内的气压也不变为高压而结束。
由此,可以进行使监控时间大幅度地增加的试验,并且即使对于在短时间内难于确认比较其与对比试验发现的显著误差的菌或者粒子,也能够实施有效且可靠性高的试验。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隔离壁2省略了内壁10及空气流通路12,仅由外壁11构成,即,特征在于省略了空气供给孔21,其它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通过排气量计量部25把握排气量,将排气量向控制部20通知。控制部20,基于以所检测到的排气量,来控制泵设备,以使得排气量为恒定。
另外,控制部20,根据来自排气量计量部25的排气量和来自流入量计量部18的流入量之差,判定在评价室1内空气的流通是否正常。例如,在排气量小于流入量,且其差大于规定值时,则推测为从评价室1产生了空气泄漏。在这种情况下,由警报部28发出警告。警报部28向显示器等显示部的显示,可列举出通过声或光来报警。
于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评价室1内保持在弱负压,因此能够防止浮游菌向外部的泄漏。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简略构成图,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环境评价设备的空气采样器5的取放机构6的构成的图。如图12及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取放机构6,在设置有长方体状的通路箱29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然而在移动手段30的构成方面是不同的,移动手段30的构成包括:作为诱导路的轨道41,其设置于天花板;移动体42,其可沿着轨道41移动,并且从评价室的天花板吊下。另外,其它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轨道41,由平行地设置在评价室1的两侧壁面上的第1轨道41a和架设于该第1轨道41a上的第2轨道41b构成。第2轨道41b,具有车轮41c,可在第1的轨道41a上移动。该第1轨道41b的移动,被遥控。
移动体42的构成包括:台车44,其载置于第2轨道41b上,具有可沿着第2轨道41b移动的车轮43;载置板46,其从台车44上通过支承体45吊下,用于载置空气采样器5。通过该构成,移动体42可沿着第2轨道41b移动。
另外,台车44,具有驱动车轮43的驱动部(未图示)、和可遥控操纵的接收部(未图示),车轮43的驱动被遥控。通过遥控操纵,就能够使台车4沿着第2轨道41b自由地移动。
通过作成上述的构成,则移动体42可沿着第2轨道41b左右移动,另外,由于第2轨道41b本身可沿着第1轨道41a前后移动,因此作为整体,可以使移动体42在评价室1内前后左右移动。
此外,支承体45,通过设置于台车44上的滑轮(未图示)能够自由卷绕,通过调节卷绕的程度,就能够调节载置板46的高度。
接下来,说明空气采样器5向评价室1取放方法。使移动体42的载置板46移动到通路箱29的评价室侧的门31a前。此时,通路箱29的通路箱29的底面,与移动体42的载置板46的高度对齐。然后,打开外部空间侧的门32a和评价室侧的门31a,直接将装有琼脂培养基的空气取样器5放置在载置板46上。立刻关闭外部空间侧的门32a和评价室侧的门31a。之后,使载置了空气取样器5的移动体42,与第1轨道41a及第2轨道41b配合,并使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
接下来,利用定时器功能和遥控操纵,使空气采样器5工作,采集评价室1内的浮游菌。另外,优选进行多次浮游菌的回收,测定浮游菌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另外,在取出空气采样器5时,使移动体42的载置板46移动到通路箱29的评价室侧的门31a前。此时,将通路箱29的通路箱29的底面,与移动体42的载置板46的高度对齐。接着,只要打开外部空间侧的门32a和评价室侧的门31a,就能够取出回收了浮游菌的空气采样器5。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将空气采样器5的位置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上移动,因此也能够计量评价室1的空间中的微生物浓度分布。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利用于用于对空间中的微小物质进行评价的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Claims (58)

1.一种环境评价设备,具有: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将微小物质供给到该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供给装置、采集上述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环境评价设备用于对由该微小物质采集装置采集的微小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隔离壁的至少除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设置有多个空气供给孔,且空气从该空气供给孔流入评价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隔离壁的包括地面的几乎全部面上,设置有上述多个空气供给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微小物质去除装置,其向上述评价室内供给用于去除微小物质的去除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隔离壁具有:内壁、外壁、以及形成于该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气流通路,并在该内壁上形成多个上述空气供给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供给孔,是直径约0.1~2cm的细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空气供给孔,相邻的孔间距(W)为孔直径的约1~3倍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空气取入口,用于将空气从外部空间取入上述评价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取入口设置有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空气排出口,用于将上述评价室内的空气向外部空间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排出口,设置有排气中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排气中微小物质采集装置用于采集被排出的空气中的微小物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空气调和部,其用于调整上述评价室内的温度及/或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上述评价室内隔开并在评价室内可移动的活动壁,通过该活动壁的移动来改变评价室的容积。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吸引装置,其用于从上述空气排出口吸引上述评价室内的空气,使评价室内保持在负压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排气量计量部,其用于计量从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排气量,
设置有控制部,其用于对来自该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进行运算,以能够使其再现的方式控制上述吸引装置。
15.一种环境评价设备,具有: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将微小物质供给到该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供给装置、采集上述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环境评价设备用于对由该微小物质采集装置采集的微小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其特征在于,设置有:
空气排出口,其用于将上述评价室内的空气向外部空间排出;
吸引装置,其用于从该空气排出口吸引评价室内的空气,将评价室内保持在负压状态;
排气量计量部,其用于计量从上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排气量;
控制部,其用于对来自该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进行运算,以能够使其再现的方式控制上述吸引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微小物质去除装置,其向上述评价室内供给用于去除微小物质的去除粒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基于来自上述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信号,控制上述吸引装置,以使排气量变为恒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流入量计量部,其用于计量从上述空气取入口到上述评价室内的空气的流入量,上述控制部,根据来自上述排气量计量部的排气量与来自上述流入量计量部的流入量之差,判定上述评价室中的空气的流通是否正常。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判定结果为异常的情况下,通过警报装置进行警告。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量计量部,为流量计。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入量计量部,为流量计。
22.一种环境评价设备,具有: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将微小物质供给到该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供给装置、采集上述评价室内的微小物质的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环境评价设备用于对由该微小物质采集装置采集的微小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其特征在于,
具有取放机构,其用于向上述评价室内取放上述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该取放机构具有:容器状的通路箱,其固定在上述隔离壁上,并且一端可开口于评价室内,另一端可开口于外部空间;移动装置,其可在该通路箱内与评价室内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微小物质采集装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微小物质去除装置,其向上述评价室内供给用于去除微小物质的去除粒子。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能自由开闭地闭塞上述通路箱的两端开口的门。
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装置,是能够在上评价室的地面上行驶,并对上述微小物质采集装置进行保持的移动体。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装置的构成包括:诱导路,其设置在上述通路箱和评价室内的规定位置之间;移动体,其用于保持上述微小物质采集装置并沿着上述诱导路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是带车轮的。
28.根据权利要求25至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是自行式的。
29.根据权利要求25至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具有可遥控操纵的接收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诱导路,设置在上述评价室的地面。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诱导路,设置在上述评价室的天花板。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诱导路,为轨道。
33.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诱导路,为传送带。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体,从上述评价室的天花板吊下,并且可沿着设置于天花板的上述诱导路移动。
35.根据权利要求22至3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微小物质采集装置是空气采样器。
36.根据权利要求1至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微小物质是微生物。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微生物,是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环境评价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芽孢细菌,是枯草菌。
39.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空气从形成评价室的隔离壁的至少除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形成的多个空气供给孔中流入,在隔离壁面上形成空气流,并且在供给微小物质之后,采集微小物质,进行所采集的微小物质的测定。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随时间变化进行微小物质的采集,对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测定。
41.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空气从形成评价室的隔离壁的至少除地面以外的几乎全部面上形成的多个空气供给孔中流入,在隔离壁面上形成空气流,并且供给微小物质,且在供给用于去除微小物质的去除粒子之后,采集微小物质,进行所采集的微小物质的测定。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随时间变化进行微小物质的采集,对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测定。
43.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40中的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与权利要求42中的微小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比较,来进行去除粒子的性能评价。
44.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一边将评价室内的空气进行排气,一边进行微小物质的测定。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把握上述排气量,进行微小物质的测定。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保持上述排气量恒定的方式进行控制。
47.根据权利要求39至4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微小物质是微生物。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微生物,是芽孢细菌。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芽孢细菌,是枯草菌。
50.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
为了防止上述微生物的自然消灭,对于上述微生物,使用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
51.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并在供给了用于去除微生物的去除粒子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上述微生物的自然消灭,对于上述微生物,使用芽孢状态的芽孢细菌。
52.根据权利要求50或51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芽孢细菌为枯草菌。
53.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在供给微生物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上述微生物的自然消灭,控制上述评价室内的湿度。
54.一种环境评价方法,向通过隔离壁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评价室内,供给微生物,并在供给了用于去除微生物的去除粒子之后,采集微生物,进行所采集的微生物的测定,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上述微生物的自然消灭,控制评价室内的湿度。
55.根据权利要求53或54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微生物,使用大肠菌。
56.根据权利要求53至5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评价室内的相对湿度设为45%以上。
57.根据权利要求53至5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超声波式加湿器来调整上述评价室的湿度。
58.根据权利要求50至5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境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去除粒子,使用带电粒子、自由基或具有杀菌能力的粒子。
CNA2007800271711A 2006-07-20 2007-06-27 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Pending CN1014902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8231/2006 2006-07-20
JP198230/2006 2006-07-20
JP2006198230A JP2008022764A (ja) 2006-07-20 2006-07-20 環境評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0272A true CN101490272A (zh) 2009-07-22

Family

ID=39114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271711A Pending CN101490272A (zh) 2006-07-20 2007-06-27 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22764A (zh)
CN (1) CN1014902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2526A (zh) * 2018-03-26 2020-11-06 夏普株式会社 清净空间维持装置、建筑结构体、细胞培养方法及细胞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5823B2 (ja) 2011-10-04 2016-03-02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環境提供装置、環境提供方法、及び微粒子検出装置の評価方法
JP5852834B2 (ja) * 2011-10-04 2016-02-03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微粒子検出装置の評価システム及び微粒子検出装置の評価方法
JP6729897B2 (ja) * 2018-03-09 2020-07-29 日機装株式会社 評価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2526A (zh) * 2018-03-26 2020-11-06 夏普株式会社 清净空间维持装置、建筑结构体、细胞培养方法及细胞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22764A (ja) 200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o et al. Influence of relative humidity on particle size and UV sensitivity of Serratia marcescens and Mycobacterium bovis BCG aerosols
Rhame et al. Extrinsic risk factors for pneumonia in the patient at high risk of infection
US9365884B2 (e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stal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method
JP2008022765A (ja) 環境評価装置及び環境評価方法
Nunayon 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ir ions disinfection efficacy under different ventilation duct conditions
Lee et al. Effect of relative humidity and variation of particle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on the inactivation effectiveness of airborne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bacteria bioaerosols deposited on a filter
WO2015049891A1 (ja) 屋内の空気を清浄化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ための装置
Aarnink et al. Scrubber capabilities to remove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and other aerial pollutants from the exhaust air of animal houses
CN101490272A (zh) 环境评价设备及环境评价方法
KR20190039044A (ko) 문화재 보존을 위한 공기정화 및 유해미생물 제거용 공기소독장치
Uhde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ir‐purifying devices and measures to reduce the exposure to bioaerosols in school classrooms
Hickey et al. Health significance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Part I: Summary of investigations
CN203404859U (zh) 一种空气除味净化湿化装置
CN108332299A (zh) 一种实验室离子净化模块
Kujundzic et al. Effects of ceiling-mounted HEPA-UV air filters on airborne bacteria concentrations in an indoor therapy pool building
CN208594293U (zh) 一种公共场所空气检测仪
JP2004000187A (ja) 微生物の除去評価方法および微生物除去評価装置
Liu et al. The impact of high backgroun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erratia marcescens bioaerosol
CN212830522U (zh) 一种具有杀虫灭菌功能的烟叶储藏装置
US20220260267A1 (en) Device for treating, in particular disinfecting, air, in particular room air, or surfaces
JP5656517B2 (ja) 浮遊ウイルス不活化評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La Effectiveness of negative air ionization in reducing airborne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and aerosols
JP2011041524A (ja) 微生物除去評価装置および微生物除去評価方法
Zhao et al. Free chlorine loss during spray of membrane-less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MLAEW) and its antimicrobial effect on airborne bacteria from poultry house
US20240066175A1 (en) Hydroxyl ion generator apparatuses for ceiling mount or walk throug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