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4422A -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4422A
CN101474422A CNA2009103003034A CN200910300303A CN101474422A CN 101474422 A CN101474422 A CN 101474422A CN A2009103003034 A CNA2009103003034 A CN A2009103003034A CN 200910300303 A CN200910300303 A CN 200910300303A CN 101474422 A CN101474422 A CN 101474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x
rhizoma
fructus
cortex
perha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3003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甲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91030030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7442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74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44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它是由如下重量份数比的物质构成: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粘稠状组合物30份~80份,生姜30份~70份,中草药0.1份~30份,将三种物质捣碎混合成泥状。本发明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提高人体对生物活性成分、葡萄糖分子和药物的吸收率。具有疏通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抑制血管紧胀素转化酶的生成、软化毛细血管壁,防止血小板过度凝聚的作用,它在扩张毛细血管的同时又疏通了穴位的经络,一举两得,强化了艾灸的效果。使艾灸疗程缩短,疗效加强了。

Description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大蒜甙(大蒜甙或称大蒜多糖,也可叫大蒜配糖体)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据科学研究表明,现有中医艾灸中的间接艾灸法,又称“隔物灸”;在施灸时于皮肤和艾炷之间垫上姜片或蒜片或盐等物质,然后在上面加点燃的艾炷或艾条施灸,以治疗某种疾病,而这些“隔物”在传统中医的艾灸时都是采用现成材料,将生姜、生蒜头切成片直接使用。在艾灸时因艾燃烧的高温会快速把这些物质中的生物活性分解或破坏了,俗称“煮熟”了,特别是大蒜,它一旦被加热,首先分解并释放出易挥发低点燃的硫醇、硫醚类物质,这些成分极易使施灸部位的皮肤灼伤、甚至烫的起泡,除了治疗痈疽、疮疔的患者外,其他疾病的患者是很难接受这种灼伤皮肤的治疗方法的。所以原来所用“隔物”都只是常用生姜片协助艾灸扩散挥发的作用,而用生蒜片时只适用于治疗个别皮肤顽疾。
且原来这些用作“隔物”的天然材料大多切成片状放在穴位皮肤上,它们与皮肤间还有一点间隙,间隙虽小但仍有空气,至使一些有药效价值的成分和热量的一部分被空气吸收、扩散消耗掉了,难以全部被穴位皮肤吸收,那么艾灸效果就被减弱了。正因为如此为了达到效果,所以以往中医的“隔物灸”施灸的时间都较长,一般每次一个灾位至少在十五分钟以上整个疗程至少要五天左右。有的艾灸法是在隔物上点燃艾炷,每穴每次也要灸五~七炷(注:即烧五个至七个的艾绒团炷),完成时时间至少要长达一个小时以上,这时段病人的皮肤是很疼痛的,从有关中医资料上证实这样的灸法称为“瘢痕灸”只局限适用于瘰疠、疮毒,痛疽、腹中积块、蛇咬伤、肺结核的病症上。因为灼伤的伤口要自然愈合,所以整个疗程可长达半个多月,甚至更长。总之以往传统方法疗效慢、疗程长。
如果“隔物”采用的是姜片,由于姜片只有解毒、消热、散寒、活络的作用,对各种具体的病症效果较小,所以所产生的功能是疏通穴位的经络,而无法针对各种病症起治病功能的。以往隔物灸用的现成天然生物未经发酵分解在艾灸时极不容易产生葡萄糖、半乳糖等单糖分子,就没有这类小分子能量物质渗透进穴位皮肤毛细血管,并转化成能量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释放并提供药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提高人体对生物活性成分、葡萄糖分子和药物的吸收率的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药医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艾灸敷料制剂,其组成要点在于由如下重量份数比的物质构成: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粘稠状物)30份~80份,生姜30份~70份,将两种物质捣碎混合成泥状。
将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的应用于艾灸泥。
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可通过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830198和专利申请号为200610135316.7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所述的方法获得或其它方法获得。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是一个复杂的组合物,它是生大蒜经发酵分离去了大部分的硫醇、硫醚等对皮肤特别是对人体粘膜刺激性很强的物质后经低温浓缩后留下生大蒜中稳定性好的活性有机硫化物。它具有很好抗菌、抗炎作用,可常温封闭存放一至两年。它本身就有疏通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抑制血管紧胀素转化酶的生成、软化毛细血管壁,防止血小板过度凝聚的作用,它在扩张毛细血管的同时又疏通了穴位的经络,一举两得,强化了艾灸的效果。使艾灸疗程缩短,疗效加强了。
而恰恰就是这些重要的活性有机硫化物作为敷料物敷在穴位及周围的皮肤上,一但经艾叶燃烧的热能及适当剂量的远红外线的激活就会产生一种活性硫化氢并迅速渗入穴位皮肤毛细血管起到软化血管,促进血液流通同时疏通经络的作用。对比直接用生蒜片作材料的“隔蒜灸”情况就大不一样,直接采用生蒜片时,生蒜未经氧化发酵,这些活性有机物尚未形成或者刚产生时数量也很少。使用本发明的产品,不会发生皮肤烫的起泡的现象。另外薄薄的未经过发酵的生蒜片在艾灸时,活性有机物尚未大量生成就被烤熟了,破坏了大蒜中的有效活性成份,就不可能分解出生物活性有机物了。而本发明经发酵后浓缩得到的大蒜甙成分是大蒜中物理性质十分稳定的物质,在高温时也会慢慢被分解,分解时第一步的分解产物不是硫醇、硫醚类物质而是葡萄糖、半乳糖及有机硫化物,它们不但不会灼伤皮肤,还会使葡萄糖和半乳糖能很快渗入毛细血管,成为人体直接的能量,所以如前文所述,它对穴位及其周围的皮肤有直接补给供能的好处。生姜泥与隔姜灸的姜片性质仍然一样,性辛温,有解表、清热、散寒、活络的功效。它与大蒜甙成分、中草药成分一起起到强化治疗疾病和活络通经的功能。
本发明再配以任意的中药配方,可对于治疗不同的病采用不同的成份配比,根据治疗各种不同病症的需要,也可添加也可不添加中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列举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可以直接从人体穴位的毛细血管进入人体,在上述两种成分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根据各种不同病症的需要,可添加不同成分和配比的中草药组方0.1份~30份,所述的中药组方,为起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一味或一味以上的中草药,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对症治疗,提高疗效。所述的中草药可以是针对不同疾病治疗所需的任意中草药的成分和比例混合粉碎成细末并经100目网过筛后取其粉末,加入上述重量份数比的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与生姜混合捣碎成泥的材料中。
一、实施例:治疗咳嗽、小儿百日咳、感冒及慢性支气管炎。
(一)个例:
1、病人:陈某,年龄:5岁,地址:福州黎明茉莉园;
2、病症:感冒后咳嗽1个月余,西药打针半个月不见好转,夜重,白天较轻,常流涕、泪,有时有吐水呕吐。初诊为小儿百日咳。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15g、姜泥10g+中药:艾叶2g、天麻0.5g、防风1g、半夏1g、白附子0.5g、天竺子1g、胆南星0.5g,磨粉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对人体的下列穴位分别或同时进行艾灸:大椎、风门、肺俞、列缺、合谷。具体方法:对上述穴位每日一灸,每次五分钟,共三日。第四天只灸大椎、肺俞每穴五分钟,五天自愈。
5、疗效:三天咳嗽就明显减退,再继续灸治一疗程,咳嗽症痊愈。
(二)咳嗽通例:
感冒或感冒引起的咳嗽、支气管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
1、症状:小儿百日咳,多见于体弱多病的5岁以下小儿,病起于感冒,后转入咳嗽,咳的时间可长达2个多月,夜间症重,阵发性,睡眠受影响,有的人有呕吐、流涕、泪。而慢性支气管炎也表现为咳嗽、咳痰,有的可连续2年左右,有过敏者更甚,春冬季为发病高峰。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25g+姜泥25g+中药:党参0.5~2g、丹参0.5~1g、白术1~2g、陈皮0.5~1.5g、五味子1~2g、半夏1~2g、细辛0.5~1g、白芥子1~3g、杏仁1-3g、红枣1-3粒、当归1-2g、黄芪1-3g、苏梗1-2g、密灸升麻1-3g、柴胡1-2g、浙贝母1-3g、白茯1-5g、鱼腥草1-3g、麻黄1-9g、桂枝1-2g、前胡1-2g、枇杷叶1-5g、黄苓1-3g、百部1-5g,磨粉混合成泥。小儿中药成分为:党参0.5g、丹参0.5g、白术1g、陈皮0.5g、五味子1g、半夏1g、细辛0.5g;成人中药成分为:党参2g、丹参1g、白术2g、陈皮1.5g、五味子2g、半夏2g、细辛1g;其余同前。
组方例1:党参0.5g、丹参0.5g、白术1g、陈皮0.5g、五味子1g、半夏2g、细辛0.5g、白芥子1g、杏仁3g、红枣1粒、当归2g、黄芪1g、苏梗2g、密灸升麻1g、柴胡2g、浙贝母3g、白茯5g、鱼腥草1g、麻黄19g、桂枝1g、前胡1g、枇杷叶2g、黄苓3g、百部2g。
组方例2:党参2g、丹参0.5g、白术2g、陈皮1.5g、五味子1.5g、半夏2g、细辛1g、白芥子3g、杏仁2g、红枣3粒、当归2g、黄芪3g、苏梗2g、密灸升麻3g、柴胡1g、浙贝母1g、白茯4g、鱼腥草3g、麻黄8g、桂枝2g、前胡2g、枇杷叶5g、黄苓2g、百部5g。
组方例3:党参1g、丹参1g、白术2g、陈皮1g、五味子2g、半夏1g、细辛0.5g、白芥子2g、杏仁1g、红枣1粒、当归1g、黄芪2g、苏梗1g、密灸升麻2g、柴胡1g、浙贝母2g、白茯1g、鱼腥草2g、麻黄9g、桂枝2g、前胡1g、枇杷叶4g、黄苓1g、百部2g。
3、治疗方法:对人体的下列穴位分别或同时进行艾灸:大椎、风门、肺俞、合谷。每穴十分钟(小儿每穴五分钟),中年人加五分钟,三~五天一疗程,一般二个疗程症状消失,三个疗程病症痊愈。对于支气管炎的感冒患者,应同时加灸下列穴位(同药方):天突、尺泽、鱼际,每穴十五分钟。
4、疗效:病例208人,其中治愈143例,减轻48例,中途停治14例,无反馈,无明显改善3例。
二、实施例:
(一)例1、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硬化引起的小中风等
1、病人:叶某,男 61岁
2、病症:高血压发病八年,始终是高压158Hg柱,低压95Hg柱;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150g+姜泥150g+中药:大黄2g、制半夏1g、茯苓1.5g、肉桂1.5g、黄芩1.5g、大枣1.5g、人参1g、龙骨2g、牡蛎2g,磨粉均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对人体下列穴位进行艾灸:风池、曲池、太冲、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每日一灸。十日~十五日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停一周,共五个疗程。
5、疗效:二个半月(三个疗程)后,降至138高压(降压药不停)90低压。四个疗程后,降压药减半服,仍维持135/高~88/低左右,再巩固一疗程后停灸痊愈。
(二)例2高血脂症:
1、病人:李某,女,年龄58岁,家住:福州市仓山三叉街新村
2、病症:三年高血脂症:甘油三脂2.57mmol/l,常头晕、手麻:总胆固醇6.22mmol/l,血压138高Hg,低压90。平常吃山楂降脂片,尼群地平;冬天吃半片安内真。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100g+姜泥100g+中药:天麻3g、钩藤3g、黄苓2g、牛膝2g、槐花2g,磨粉均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对人体下列穴位进行艾灸:足三里、丰隆、内关、中脘、三阴交、阳陵泉、悬钟。每日一灸,十日一疗程,清淡饮食,共五疗程(中间停5天)。
5、疗效:共五疗程(中间停5天)后,血栓:总胆固醇:5.8mmol/l,甘油三酯:1.8mmol/l,基本正常,头晕明显减轻,血压正常135~85(仍吃降压药)。
(三)通例:
1、症状:高血压:最高高压:158,低压96,时间长的在5-8年,最短的已有3年病史,伴有头痛,还有一部份人同时伴高血脂症,时间长达10年,血脂很难降至正常水平,与饮食习惯有关,高血压患者有部分为家族遗传。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克+生姜泥40g+中药:桑寄生1-3g、怀牛膝1-3g、茺蔚子1-3g、桑叶1-3g、菊花1-3g、钩藤1-5g、明矾1-5g、桑枝1-3g、天麻1-3g、黄苓1-3g、槐花1-3g、牡蛎1-2g、大黄1-2g、肉桂1-2g,独活1-3g、党参1-2g、黄芪0.5-1g、乌药0.5-1g、白芍0.5-1g、当归0.5-1g、杜仲0.5-1g、枳壳0.5-1g、石决明0.5-1g、磁石0.5-1g、丹皮0.5-1g、太子参1-2g、北山楂1-2g、麦冬1-2g、五味子1-2g、黄柏1-2g、杜仲1-2g、丹参1-2g、檀香1-5g,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桑寄生1g、怀牛膝1g、茺蔚子1g、桑叶3g、菊花2g、钩藤3g、明矾1g、桑枝2g、天麻1g、黄苓2g、槐花1g、牡蛎1g、大黄1g、肉桂1g,独活3g、党参1g、黄芪0.5g、乌药0.5g、白芍0.5g、当归0.5g、杜仲0.5g、枳壳1g、石决明1g、磁石0.5g、丹皮0.5g、太子参1g、北山楂1g、麦冬1g、五味子1g、黄柏1g、杜仲1g、丹参1g、檀香5g。
组方例2:桑寄生3g、怀牛膝3g、茺蔚子3g、桑叶2g、菊花3g、钩藤1g、明矾3g、桑枝1g、天麻3g、黄苓1g、槐花2g、牡蛎2g、大黄1g、肉桂1g,独活3g、党参2g、黄芪1g、乌药1g、白芍1g、当归1g、杜仲1g、枳壳0.5g、石决明1g、磁石1g、丹皮1g、太子参2g、北山楂2g、麦冬2g、五味子2g、黄柏2g、杜仲2g、丹参2g、檀香1g。
组方例3:桑寄生2g、怀牛膝2g、茺蔚子3g、桑叶2g、菊花1g、钩藤5g、明矾5g、桑枝3g、天麻1g、黄苓3g、槐花3g、牡蛎2g、大黄2g、肉桂2g,独活2g、党参2g、黄芪1g、乌药1g、白芍1g、当归1g、杜仲1g、枳壳1g、石决明1g、磁石0.5g、丹皮0.5g、太子参2g、北山楂2g、麦冬1g、五味子1g、黄柏1g、杜仲1g、丹参2g、檀香4g。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足三里、曲池、风池、太冲、阳陵泉、悬钟等。伴有高血脂症者加灸丰隆、中脘、三阴交。每日一灸,每五天为一疗程,连续五疗程并在早晨刚醒来时量一次血压,一般建议不停服降压药,五个疗程后可减半服用,再灸三个疗程,血压正常后每月坚持灸十天左右,以防止反弹。回访:血压可维护正常。
4、疗效:高血压共治26例,明显下降21例,稍有下降2例;不明显3例。(其中高血脂+高血压者12例:明显下降7例,稍有下降2例,不明显3例。不明显原因:身体长期肥胖,营养失衡)。
三、实施例:慢性腹泻、腹胀、腹痛
(一)个例:
1、病人:林某,女,35岁住:福州市杨桥路善化新村;
2、病症:一年又两个月腹胀,腹泻(便软、不成型)时好、时坏,一天四~六次,肠镜无明显病变,检:肠功能性紊乱综合症。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30g+中药:吴朱萸4g、肉蔻4g+桂枝(肉桂)4g、木香4g、陈皮4g,磨粉均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对人体下列穴位进行艾灸:足三里、天枢、中脘、神阙、阳陵泉,每穴十五分钟,每日一灸,五天一疗程,共两疗程,第一个疗程开始,另加吴朱萸10g+大蒜甙泥20g,贴涌泉穴(睡前)每天晚一贴,夜贴早取掉,连贴三天。
5、疗效:二个疗程结束后慢性腹泻症痊愈。回访:没有复发。
(二)通例:
1、症状:大多数为湿热泄泻型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30g+中药:葛根1-5g、车前子1-5g、白扁豆1-5g、桂枝0.5-3g、白术1-5g、葎草1-10g、无花果叶1-5g、
桔梗1-5g、吴茱萸1-3g、木香1-2g、陈皮1-2g、肉蔻1-2g、麦芽1-2g、谷芽1-2g、神曲1-2g、煨葛根1-5g、生甘草0.5-1g、黄苓1-2g、黄连1-2g,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葛根2g、车前子3g、白扁豆1g、桂枝0.5g、白术1g、葎草1g、无花果叶1g、桔梗1g、吴茱萸1g、木香1g、陈皮1g、肉蔻1g、麦芽2g、谷芽2g、神曲2g、煨葛根5g、生甘草0.5g、黄苓1g、黄连1g。
组方例2:葛根5g、车前子5g、白扁豆4g、桂枝2g、白术5g、葎草8g、无花果叶5g、桔梗5g、吴茱萸3g、木香2g、陈皮2g、肉蔻2g、麦芽1g、谷芽1g、神曲2g、煨葛根4g、生甘草1g、黄苓2g、黄连2g。
组方例3:葛根1g、车前子1g、白扁豆5g、桂枝3g、白术4g、葎草10g、无花果叶4g、桔梗4g、吴茱萸2g、木香2g、陈皮2g、肉蔻2g、麦芽2g、谷芽2g、神曲1g、煨葛根1g、生甘草0.5g、黄苓1g、黄连1g。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胃俞、脾俞、神阙等。每日一灸,七天为一疗程基本治愈,重症者再加灸七日一疗程,也可痊愈。
4、病例及疗效:泄腹症以上案例共15例:(其中儿童一例),恢复正常9例,明显好转2例,同时服药好还是本法治好不清楚,但已康复的3例,中途停治本法一例(回访联系不上)。
2、本发明还可以使用以下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30g+中药:吴朱萸1-4g、肉蔻1-4g+桂枝1-4g、木香1-4g、陈皮1-4g,磨粉均混合成泥。
3、治疗方法:同上方法。另:腹胀者加或改灸以下穴位:太冲、脾俞、肝俞,每日一灸,连续一周至症状消失即可。
四、实施例:便秘
(一)个例:
1、病人:袁某,男,51岁,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宿舍
2、病症:习惯性便秘十几年,时好时发2~3天便一次,粪便干,人消瘦,皮肤黑,肤粗糙,吃过整肠生(肠道益生菌),未见明显好转,口干,阴虚内热型。
检查:功能性便秘。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25g+姜泥15g+中药:肉桂1g+黄连1g+丁香1g+大黄3g+麻仁3g+枳实2g;磨粉均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对人体下列穴位进行艾灸:大肠俞、天枢、神阙、关元、支沟,每日一次,每次十五分钟,连续五天一疗程,休五天,再灸五天一疗程,共四个疗程。
另:艾灸穴位:归来、木椎、上巨虚、水道、天枢等。
5、疗效:二个疗程后病症明显改善,无腹痛,大便变软,二天可通一次,四个疗程后基本上每天可通便一次,再继续巩固一疗程共五个疗程,半年后回访:仍保持正常状态。
(二)通例:
1、病史:大多为习惯性便秘或饮食习惯不良造成的。排便次数3-5天一次,每次排便时间长达半个小时,肛门疼痛,粪便干硬,有的呈颗粒状,偶然有腹痛、腹胀。时间长者达5年左右,短者半年。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姜泥25g+中药:灸甘草1-2.5g、麦冬1-2g、乌药1-2g、五味子0.5-1g、大黄0.5-2g、桂枝1-2g、人参0.5-1g、大枣1-2粒、黑芝麻1-2g(或芝麻油0.1-0.2ml)、麻仁1-3g、芒硝1-2g、枳实0.5-1.5g、茵陈1-5g、甘草1-6g、菊花1-5g、金银花1-5g、麻子1-3g等,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灸甘草2.5g、麦冬2g、乌药1g、五味子0.5g、大黄0.5g、桂枝1g、人参0.5g、大枣1粒、黑芝麻1g(或芝麻油0.1ml)、麻仁3g、芒硝1.5g、枳实1g、茵陈1g、甘草1g、菊花1g、金银花4g、麻子2g;
组方例2:灸甘草1.5g、麦冬2g、乌药1.5g、五味子1g、大黄1g、桂枝2g、人参1g、大枣1粒、黑芝麻2g(或芝麻油0.1ml)、麻仁2g、芒硝2g、枳实1.5g、茵陈4g、甘草4g、菊花3g、金银花5g、麻子3g。
组方例3:灸甘草1g、麦冬1g、乌药2g、五味子1g、大黄2g、桂枝1.5g、人参1g、大枣2粒、黑芝麻1.5g(或芝麻油0.2ml)、麻仁1g、芒硝1g、枳实0.5g、茵陈5g、甘草6g、菊花5g、金银花1g、麻子1g。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大肠俞、天枢、足三里、气海、胃俞、神阙、内关、脾俞等,口干者加大溪,五天一疗程,连续五个疗程即可痊愈,时间短者二个疗程即可治愈。
4、病例及疗效:共疗23例,有明显正常通便12例(一疗程为多)。(顽固者)多为症状减轻9例(两个疗程),有两例因吃药后改善,不清楚是否与药物有关。
五、实施例: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慌
(一)个例:
1、病人:李某,女,福州市第二医院幼儿园教师;
2、病症:常失眠,夜不昧,吃两片安眠药才能入睡,睡眠时多梦,白天精神不好,手足心热,虚火内热,胃又怕冷寒之食,伴有血脂高偏高,时间三年。检查:舌红、心烦、体轻瘦,口干,眼有黑圈,脉弱较快。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25g+中药:黄柏3g、桑枝3g、杜仲2g、北山楂3g、怀牛膝2g、蜜酸枣仁4g、丹参1g、天麻1g,磨粉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灸穴:足三里、三阴交、厉兑、隐白、风池,每穴十五分钟,日灸一次,连灸三日一疗程。若有神经衰弱、心慌、疲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改加灸内关、风池、神门三穴。共辅助治疗,治疗期间:第一天安眠药不改动仍服,第二天减半剂量服,第三天或减半或不用服,共治疗二个疗程。
5、疗效:自述:灸后第四天开始连续三天,好睡,有梦(自灸时足三里不小心起泡,后停灸)症状好转,二个疗程后不失眠,康复。
(二)通例:
1、病史:失眠治疗共13例:治愈,不吃安定也可睡者8例;吃安定减半后就可入睡3例;其余1例未找到本人情况不详;另1例仍服用安眠药入睡,估有轻微精神分裂症(不见效),未停药,也未见不良反应。
2、本发明制剂:①第一组方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25g+中药:当归1-3g、丹参1-3g、枸杞1-4g、杜仲1-3g、熟地1-2g、首乌1-2g、蜜酸枣仁0.5-3g、柏子仁1-2g、白术1-2g、黄芪1-2g、合欢皮1-2g、红花1-2g、川芎1-2g、太子参1-3g、生龙骨1-3g、龙齿1-3g、桂皮1-3g、麻黄1-3g、肉豆蔻1-3g、高良姜0.5-1.5g、丁香0.5-1.5g、怀菊花0.5-1g。
组方例1:当归1g、丹参2g、枸杞1g、杜仲3g、熟地1g、首乌1g、蜜酸枣仁0.5g、柏子仁1g、白术1g、黄芪1g、合欢皮1.5g、红花1.5g、川芎1g、太子参1g、生龙骨1g、龙齿1g、桂皮3g、麻黄1g、肉豆蔻1g、高良姜0.5g、丁香1g、怀菊花0.5g。
组方例2:当归2g、丹参3g、枸杞3g、杜仲2g、熟地2g、首乌1.5g、蜜酸枣仁2g、柏子仁2g、白术1g、黄芪1.5g、合欢皮1g、红花1g、川芎1g、太子参2g、生龙骨3g、龙齿3g、桂皮2g、麻黄3g、肉豆蔻2g、高良姜1g、丁香1.5g、怀菊花1g。
组方例3:当归3g、丹参1g、枸杞4g、杜仲1g、熟地1.5g、首乌2g、蜜酸枣仁3g、柏子仁1.5g、白术1.5g、黄芪2g、合欢皮2g、红花2g、川芎1.5g、太子参3g、生龙骨2g、龙齿2g、桂皮1g、麻黄2g、肉豆蔻3g、高良姜1.5g、丁香0.5g、怀菊花0.5g。
②第二组方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25g+姜泥25g+中药:黄柏1-3g、桑枝1-3g、杜仲1-2g、北山楂1-3g、怀牛膝1-2g、丹参0.5-1g、天麻0.5-1g、柏子仁1-2g、白术1-2g、黄芪1-2g、合欢皮1-2g、红花1-2g、川芎1-2g、太子参1-3g、生龙骨1-3g、龙齿1-3g、桂皮1-3g、麻黄1-3g、肉豆蔻1-3g、高良姜0.5-1.5g、丁香0.5-1.5g、
怀菊花0.5-1g,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黄柏3g、桑枝1g、杜仲1.5g、北山楂1g、怀牛膝1g、丹参0.5g、天麻0.5g、柏子仁1g、白术1g、黄芪1g、合欢皮1.5g、红花1g、川芎1g、太子参1g、生龙骨1g、龙齿3g、桂皮1g、麻黄1g、肉豆蔻1g、高良姜1.5g、丁香0.5g、怀菊花0.5g。
组方例2:黄柏1g、桑枝2g、杜仲2g、北山楂3g、怀牛膝2g、丹参1g、天麻1g、柏子仁2g、白术1g、黄芪2g、合欢皮2g、红花2g、川芎1.5g、太子参3g、生龙骨2g、龙齿2g、桂皮3g、麻黄2g、肉豆蔻2g、高良姜1g、丁香1.5g、怀菊花1g。
组方例3:黄柏2g、桑枝3g、杜仲1g、北山楂2g、怀牛膝1g、丹参1g、天麻1g、柏子仁1g、白术2g、黄芪1g、合欢皮1g、红花1.5g、川芎2g、太子参2g、生龙骨3g、龙齿1g、桂皮2g、麻黄3g、肉豆蔻3g、高良姜0.5g、丁香1g、怀菊花1g。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足三里、肾俞、太溪、合谷、心俞、神门、厉兑、隐白、内关、百合、风池等,每穴十五分钟,日灸一次,连灸三日一疗程,睡前1个小时施灸为好。
4、疗效:两个疗程后已基本康复,即可停灸,有出现反复失眠者可再灸一疗程,基本痊愈。
六、实施例: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个例:
1、病人:李某,女,56岁,河南濮阳县梁庄乡梁庄村人来福州接儿媳妇回老家分娩手洗衣被发病。
2、病症:手关节病,胀、僵直(晨起明显)4年前查有类风湿因子,右手更重,吃过关节止痛片(吃后好一下),喝过药酒。现诊:指关节末端已见肿大变形,右手更明显。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25g,混合捣泥不加中药;
4、治疗方法:艾灸穴位:
第1组:曲池、阳池、足三里;
第2组:阳谷、阳溪、八邪。
三天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基本疼痛与僵直可治愈。
5、疗效:自述:一个疗程后晨起指头不僵,无明显疼痛,胀等感觉好转。第二疗程后疼痛消失,基本正常。该病无法彻底根治,因为该患者指关节已变形,只能控制不再严重发作。
(二)通例:
1、症状:关节疼痛肿胀,早起手指僵直,有对称性发病疼痛现象,气血郁闭,体虚寒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50g+生姜泥30~70g,捣碎,混合成泥,不加中药。
组方例1: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70g。
组方例2: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生姜泥30g。
组方例3: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生姜泥30g。
组方例4: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50g。
组方例5: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生姜泥70g。
组方例6: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生姜泥60g。
组方例7: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60g。
组方例8: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生姜泥70g。
组方例9: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生姜泥70g。
上述组方中的“g”可以用“份”代替组成配方,然后按重量g取用一份效果相同。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上肢:天宗、曲池、阳溪、阳谷、八邪、阳池、足三里、肩髃等。
下肢:膝眼、膝阳关、足三里、昆仑、阳陵泉、八风、秩边、解溪等。
湿热症者加大椎、身柱、至阳、肾俞等。每日一灸,五天为一疗程,连续三至五个疗程,症状消失或不痛时可停灸。
4、病例及疗效:同类病症:共诊治47例:明显好转31例,疼痛减轻,僵直改善12例,稍有好转3例;不明显1例,不明显1例只治一次,后因公出差在外,中止治疗后改吃药和针灸。
七、实施例:风湿性关节炎(痛)
(一)个例:
1、病人:林某  女   65岁   福州台江区西二环中路675号佳友新村
2、病症:自述:近年膝盖头痛,行走无力,热痛(雨天重),时好时重,吃药不见明显止痛。察诊:关节红肿(轻度)按不痛,无受伤史。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20g+中药:当归2g+没药1g+桂枝2g+天麻1g+陈皮1g+细辛1g+砂仁1g磨粉和成泥。
4、治疗方法:灸穴:内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每日一灸,连灸五日,停灸。
5、疗效:自述:痛感消失,活动灵活,明显好转,未吃药。
(二)通例:
1、症状:关节部分疼痛起初时较轻,几年后开始明显加重,重时疼痛难忍,常见为指第一关节变形或稍有变形,不能伸直,有僵硬感。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姜泥50g+中药:川芎1-2g、白芍1-2g、大熟地1-2g、当归1-3g、羌活0.5-1g、乳香0.5-1g、北防风1-5g、附片0.5-1g、没药0.5-2g、陈皮1-2g、桂枝1-2g、天麻0.5-1g、鸡血藤1-2g、红花1-3g、桃仁1-2g、制川乌1-2g、制草乌1-2g、皂角刺1-2g、青皮1-2g、穿山甲1-2g、蜈蚣0.1-0.5g、玫瑰花1-5g、人参1-2g、怀牛膝0.5-1.5g、鳖甲0.5-1.5g、枸杞1-3g、松节1-5g、独活1-5g、蚕砂1-5g、茄根1-5g等,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川芎1.5g、白芍2g、大熟地1g、当归3g、羌活0.5g、乳香0.5g、北防风4g、附片0.5g、没药0.5g、陈皮1g、桂枝1g、天麻1g、鸡血藤1.5g、红花3g、桃仁1g、制川乌1g、制草乌1.5g、皂角刺2g、青皮1.5g、穿山甲1g、蜈蚣0.5g、玫瑰花1g、人参1g、怀牛膝0.5g、鳖甲1g、枸杞1g、松节3g、独活1g、蚕砂5g、茄根1g。
组方例2:川芎1g、白芍1g、大熟地1.5g、当归2g、羌活1g、乳香1g、北防风5g、附片1g、没药1g、陈皮2g、桂枝2g、天麻0.5g、鸡血藤2g、红花1g、桃仁1g、制川乌2g、制草乌2g、皂角刺1g、青皮2g、穿山甲2g、蜈蚣0.5g、玫瑰花5g、人参1.5g、怀牛膝1.5g、鳖甲0.5g、枸杞2g、松节5g、独活4g、蚕砂3g、茄根5g。
组方例3:川芎2g、白芍1.5g、大熟地2g、当归1g、羌活1g、乳香1g、北防风1g、附片1g、没药2g、陈皮1g、桂枝2g、天麻1g、鸡血藤2g、红花2g、桃仁2g、制川乌1.5g、制草乌1g、皂角刺1.5g、青皮1g、穿山甲1.5g、蜈蚣0.3g、玫瑰花4g、人参2g、怀牛膝1g、鳖甲1.5g、枸杞3g、松节1g、独活5g、蚕砂1g、茄根3g。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
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脾俞、关元等。
肘关节:曲池、天井、足三里、合谷、小海等。
腕关节:阳溪、阳池、腕骨、外关、足三里等。
踝关节:阳交、交信、太溪、解溪、丘墟、昆仑等。
每日二灸,三天为一疗程,较重可再灸一疗程,共三疗程,可愈,重者连续三疗程不感疼痛后可巩固再灸一疗程结束。
4、病例及疗效:同类病症诊11例:明显好转8例,稍有好转1例,同时吃药、打封闭针者2例,未知是否与本治疗方法有关,无法确定。
八、实施例:肩周炎、肩部肌肉痛或外力扭伤
1、病人:刘某  男  63岁    福州台江区鳌兴路133号
2、病症:主述:肩周炎、无外力扭伤史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姜泥20g:捣碎,混合成泥,不加中药,
4、治疗方法:艾灸穴位:(1)全肩部疼痛部位。(2)穴位:肩前、肩贞、中渚、肩髃、肩髎;关元、合谷、足三里或加脾俞、风池。
每日二灸,上午七点到九点灸一次,晚上八点到十点灸一次最好。三天一疗程,无痛即可停灸,痛感减轻,但的活动仍感不便时加灸一疗程即可治愈。
4、疗效:自述:六天后明显好转,无疼痛,穿衣尚可,手臂较自如、轻松。
(二)通例:
1、症状:肩部疼痛,肌肉痉挛,无力穿衣困难,手不能向后上方抬起,肩关节活动不便。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150g+姜泥40-150g,捣碎,混合成泥,不加中药。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肩前、肩贞、中渚、肩髃、肩髎;关元、合谷、足三里或加脾俞、风池等。
3、疗效:症状与本实施例中的个例相同的同类病症14例,明显改善9例;有好转2例;稍有改善2例。(50岁女)不明显1例,主要为家政钟点工,每天洗刷时间占工作时间一半约4个小时,无法完全休息,有劳动过度损伤肌肉的可能。
九、实施例:痛经
(一)个例:
1、病人:罗某,女,34岁,铁路新村三小区
2、病症:下腹痛,例假前开始后加重每次二天左右,有时第三天加重,后消失,心烦,曾有劳累有淋雨过。察诊:舌紫暗,脉滑,风湿重。
3、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20g+中药:当归2g、川芎2g、牛膝2g、肉桂1g、吴失萸2g、香附1g、党参2g、赤芍2g,磨粉混合成泥。
4、治疗方法:灸穴:中极、血海、合谷、关元、足三里(或加三阴交);方法:回旋灸,每日一灸,三天为一疗程止
5、疗效:痛止,心情好转。第二次例假时痛感不明显,再灸五天一疗程。回访:无复发。
(二)通例:
1、病症: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腰部疼痛,伴有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偶有呕吐、恶心等,多为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症状。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30g+中药:益母草1-5g、乳香1-3g、没药1-3g、香附1-3g、肉桂1-2g、干姜0.5-1g、怀牛膝1-2g、赤芍1-2g、甘草0.5-2g、党参1-2g、吴茱萸1-2g、乌药1-2g、淮山药0.5-1g、小茴香1-2g、木香0.5-2g、砂仁0.5-1g、元胡1-2g、夏枯草1-5g、生川乌1-2g、生草乌1-2g、苍术1-2g、麻黄1-2g、八角茴香1-2g、当归1-3g、川芎1-3g、杜仲1-2g、黄芪1-3g、熟地黄1-3g,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益母草5g、乳香2g、没药3g、香附1g、肉桂1.5g、干姜0.5g、怀牛膝1.5g、赤芍1g、甘草0.5g、党参1g、吴茱萸1.5g、乌药1.5g、淮山药1g、小茴香1g、木香0.5g、砂仁0.5g、元胡2g、夏枯草3g、生川乌1g、生草乌1g、苍术2g、麻黄1g、八角茴香1g、当归2g、川芎1g、杜仲1g、黄芪2g、熟地黄1g。
组方例2:益母草3g、乳香1g、没药1g、香附2g、肉桂2g、干姜1g、怀牛膝2g、赤芍2g、甘草2g、党参2g、吴茱萸2g、乌药2g、淮山药0.5g、小茴香1.5g、木香1g、砂仁1g、元胡1g、夏枯草5g、生川乌1.5g、生草乌2g、苍术1g、麻黄1.5g、八角茴香1.5g、当归3g、川芎2g、杜仲1.5g、黄芪1g、熟地黄3g。
组方例3:益母草1g、乳香3g、没药2g、香附3g、肉桂1g、干姜1g、怀牛膝1g、赤芍1.5g、甘草1g、党参1.5g、吴茱萸1、乌药1g、淮山药1g、小茴香2g、木香2g、砂仁1g、元胡1.5g、夏枯草1g、生川乌2g、生草乌1g、苍术1.5g、麻黄2g、八角茴香2g、当归1g、川芎3g、杜仲2g、黄芪3g、熟地黄2g。
3、治疗方法:
艾灸穴位(回旋灸):血海、地机、合谷、中极、内关、足三里、水道、大赫、关元、三阴交、命门、脾俞、太冲等。
4、疗效:同类病症治8例:明显止痛6例,痛症减轻2例。基本第二次假时未见复发,其中7例,只有1例因家中失盗,心情急、而有复发,因故未继续施灸。
十、实施例:颈椎病(痛)
(一)个例:
1、病人:苏某,男,40岁福建省文化厅干部
2、病症:自述:因长期伏电脑前工作,肩、臂、手疼痛且有麻木感,颈部转动活动不便,右上肢举起无力,夜痛而引起失眠,恶性循环,失眠后痛感加剧。诊:活动阻碍较轻微(发作时明显)右肩患侧上角有压痛,可摸到一小块硬结,口舌白,属于虚火内热形;
3、治疗方法: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姜泥15g+中药:防风2g、川芎2g、黄柏3g、全当归2g、怀牛膝3g、丹参2g、独活4g、羌活4g、醋5ml,磨粉混合成泥。
艾灸穴位:颈夹脊、风池、肩井大椎、阿是、肺俞;灸法:每日一灸,三天一疗程。每天作划船运动动作三十分钟或放风筝一个小时(坚持平常运动),共三疗程。
4、疗效:自述:失眼好,肩痛消失,打球、打电脑有力灵活,三个疗程后颈部转动正常。
(二)通例:
1、症状:后颈或颈部疼痛,头部活动受阻,僵硬,类似落枕,却时来时缓,痛时感觉为刺痛,有的人伴有头痛,发作年龄为40岁以上中年人,发作年限1-3年不等。
2、本发明制剂: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姜泥40g+中药:牛膝1-2g、没药1-3g、乳香1-3g、生麻黄1-2g、巴戟天1-2g、附子1-2g、红花1-2g、透骨草1-2g、威灵仙1-3g、乌梢蛇1-2g、伸筋草1-2g、路路通1-3g、杜仲1-2g、鸡血藤1-2g、木瓜1-2g、桂枝1-2g、制马前1-2g、续断1-2g、木香0.5-2g、丹参1-2g、当归1-2g、独活1-2g、
羌活1-2g、何首乌1-2g、党参1-3g、黄芪1-3g、五味子1-3g、黄柏1-2g、桑枝1-2g、
桑寄生0.5-1g等,磨粉混合成泥。
组方例1:牛膝2g、没药1g、乳香3g、生麻黄1.5g、巴戟天2g、附子1.5g、红花1g、透骨草1.5g、威灵仙3g、乌梢蛇1g、伸筋草1.5g、路路通1g、杜仲2g、鸡血藤1g、木瓜1g、桂枝1g、制马前2g、续断1g、木香0.5g、丹参1.5g、当归1g、独活1g、羌活1.5g、何首乌1g、党参3g、黄芪2g、五味子1g、黄柏1g、桑枝1g、桑寄生1.5g。
组方例2:牛膝1g、没药3g、乳香2g、生麻黄2g、巴戟天1.5g、附子1g、红花1.5g、透骨草2g、威灵仙1g、乌梢蛇2g、伸筋草2g、路路通2g、杜仲2g、鸡血藤2g、木瓜1.5g、桂枝2g、制马前1.5g、续断2g、木香1g、丹参2g、当归2g、独活1.5g、羌活2g、何首乌1.5g、党参2g、黄芪3g、五味子3g、黄柏2g、桑枝1.5g、桑寄生1g。
组方例3:牛膝1.5g、没药2g、乳香1g、生麻黄1.5g、巴戟天1g、附子2g、红花2g、透骨草1g、威灵仙2g、乌梢蛇1.5g、伸筋草1g、路路通3g、杜仲1.5g、鸡血藤1.5g、木瓜2g、桂枝1.5g、制马前1g、续断1.5g、木香2g、丹参1g、当归1.5g、独活2g、羌活1g、何首乌2g、党参1g、黄芪1g、五味子2g、黄柏1.5g、桑枝2g、桑寄生0.5g。
3、治疗方法:艾灸穴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穴、百劳等。每日一灸,重者一日二次,三日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停灸后视情况而定,若痛感消失,手不麻者不必再治,手麻者再灸一疗程,另加灸时尖、肩髃等,共四个疗程可治愈。
4、疗效:同症治21例:明显好转16例,症状减轻3例,1例因回老家探亲无反馈。
本发明的上述重量单位“g”均可采用“份”取代,效果相同。

Claims (6)

  1. 【权利要求1】一种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份数比的物质构成: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的粘稠状组合物30份~80份,生姜30份~70份,将两种物质捣碎混合成泥状。
  2. 【权利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两种物质中还混合有捣碎或磨成粉或混合成泥状的中草药0.1份~30份。
  3. 【权利要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草药是下列配方中的任意一种,
    (1)党参0.5~2g、丹参0.5~1g、白术1~2g、陈皮0.5~1.5g、五味子1~2g、半夏1~2g、细辛0.5~1g、白芥子1~3g、杏仁1-3g、红枣1-3粒、当归1-2g、黄芪1-3g、苏梗1-2g、密灸升麻1-3g、柴胡1-2g、浙贝母1-3g、白茯1-5g、鱼腥草1-3g、麻黄1-9g、桂枝1-2g、前胡1-2g、枇杷叶1-5g、黄苓1-3g、百部1-5g;
    或者(2)桑寄生1-3g、怀牛膝1-3g、茺蔚子1-3g、桑叶1-3g、菊花1-3g、钩藤1-5g、明矾1-5g、桑枝1-3g、天麻1-3g、黄苓1-3g、槐花1-3g、牡蛎1-2g、大黄1-2g、肉桂1-2g,独活1-3g、党参1-2g、黄芪0.5-1g、乌药0.5-1g、白芍0.5-1g、当归0.5-1g、杜仲0.5-1g、枳壳0.5-1g、石决明0.5-1g、磁石0.5-1g、丹皮0.5-1g、太子参1-2g、北山楂1-2g、麦冬1-2g、五味子1-2g、黄柏1-2g、杜仲1-2g、丹参1-2g、檀香1-5g;
    或者(3)葛根1-5g、车前子1-5g、白扁豆1-5g、桂枝0.5-3g、白术1-5g、葎草1-10g、无花果叶1-5g、桔梗1-5g、吴茱萸1-3g、木香1-2g、陈皮1-2g、肉蔻1-2g、麦芽1-2g、谷芽1-2g、神曲1-2g、煨葛根1-5g、生甘草0.5-1g、黄苓1-2g、黄连1-2g;
    或者(4)灸甘草1-2.5g、麦冬1-2g、乌药1-2g、五味子0.5-1g、大黄0.5-2g、桂枝1-2g、人参0.5-1g、大枣1-2粒、黑芝麻1-2g(或芝麻油0.1-0.2ml)、麻仁1-3g、芒硝1-2g、枳实0.5-1.5g、茵陈1-5g、甘草1-6g、菊花1-5g、金银花1-5g、麻子1-3g;
    或者(5)当归1-3g、丹参1-3g、枸杞1-4g、杜仲1-3g、熟地1-2g、首乌1-2g、蜜酸枣仁0.53g、柏子仁1-2g、白术1-2g、黄芪1-2g、合欢皮1-2g、红花1-2g、川芎1-2g、太子参1-3g、生龙骨1-3g、龙齿1-3g、桂皮1-3g、麻黄1-3g、肉豆蔻1-3g、高良姜0.5-1.5g、丁香0.5-1.5g、怀菊花0.5-1g;
    或者(6)黄柏1-3g、桑枝1-3g、杜仲1-2g、北山楂1-3g、怀牛膝1-2g、丹参0.5-1g、天麻0.5-1g、柏子仁1-2g、白术1-2g、黄芪1-2g、合欢皮1-2g、红花1-2g、川芎1-2g、太子参1-3g、生龙骨1-3g、龙齿1-3g、桂皮1-3g、麻黄1-3g、肉豆蔻1-3g、高良姜0.5-1.5g、丁香0.5-1.5g、怀菊花0.5-1g;
    或者(7)川芎1-2g、白芍1-2g、大熟地1-2g、当归1-3g、羌活0.5-1g、乳香0.5-1g、北防风1-5g、附片0.5-1g、没药0.5-2g、陈皮1-2g、桂枝1-2g、天麻0.5-1g、鸡血藤1-2g、红花1-3g、桃仁1-2g、制川乌1-2g、制草乌1-2g、皂角刺1-2g、青皮1-2g、穿山甲1-2g、蜈蚣0.1-0.5g、玫瑰花1-5g、人参1-2g、怀牛膝0.5-1.5g、鳖甲0.5-1.5g、枸杞1-3g、松节1-5g、独活1-5g、蚕砂1-5g、茄根1-5g;
    或者(8)益母草1-5g、乳香1-3g、没药1-3g、香附1-3g、肉桂1-2g、干姜0.5-1g、怀牛膝1-2g、赤芍1-2g、甘草0.5-2g、党参1-2g、吴茱萸1-2g、乌药1-2g、淮山药0.5-1g、小茴香1-2g、木香0.5-2g、砂仁0.5-1g、元胡1-2g、夏枯草1-5g、生川乌1-2g、生草乌1-2g、苍术1-2g、麻黄1-2g、八角茴香1-2g、当归1-3g、川芎1-3g、杜仲1-2g、黄芪1-3g、熟地黄1-3g;
    或者(9)牛膝1-2g、没药1-3g、乳香1-3g、生麻黄1-2g、巴戟天1-2g、附子1-2g、红花1-2g、透骨草1-2g、威灵仙1-3g、乌梢蛇1-2g、伸筋草1-2g、路路通1-3g、杜仲1-2g、鸡血藤1-2g、木瓜1-2g、桂枝1-2g、制马前1-2g、续断1-2g、木香0.5-2g、丹参1-2g、当归1-2g、独活1-2g、羌活1-2g、何首乌1-2g、党参1-3g、黄芪1-3g、五味子1-3g、黄柏1-2g、桑枝1-2g、桑寄生0.5-1g。
  4. 【权利要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几种组方之一构成:
    组方例1: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70g;
    或者组方例2: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生姜泥30g;
    或者组方例3: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生姜泥30g;
    或者组方例4: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50g;
    或者组方例5: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生姜泥70g;
    或者组方例6: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生姜泥60g;
    或者组方例7: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30g+生姜泥60g;
    或者组方例8: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40g+生姜泥70g;
    或者组方例9: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50g+生姜泥70g。
  5. 【权利要求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草药是下列配方中的任意一种
    组方例1:桑寄生1g、怀牛膝1g、茺蔚子1g、桑叶3g、菊花2g、钩藤3g、明矾1g、桑枝2g、天麻1g、黄苓2g、槐花1g、牡蛎1g、大黄1g、肉桂1g,独活3g、党参1g、黄芪0.5g、乌药0.5g、白芍0.5g、当归0.5g、杜仲0.5g、枳壳1g、石决明1g、磁石0.5g、丹皮0.5g、太子参1g、北山楂1g、麦冬1g、五味子1g、黄柏1g、杜仲1g、丹参1g、檀香5g;
    或者组方例2:桑寄生3g、怀牛膝3g、茺蔚子3g、桑叶2g、菊花3g、钩藤1g、明矾3g、桑枝1g、天麻3g、黄苓1g、槐花2g、牡蛎2g、大黄1g、肉桂1g,独活3g、党参2g、黄芪1g、乌药1g、白芍1g、当归1g、杜仲1g、枳壳0.5g、石决明1g、磁石1g、丹皮1g、太子参2g、北山楂2g、麦冬2g、五味子2g、黄柏2g、杜仲2g、丹参2g、檀香1g;
    或者组方例3:桑寄生2g、怀牛膝2g、茺蔚子3g、桑叶2g、菊花1g、钩藤5g、明矾5g、桑枝3g、天麻1g、黄苓3g、槐花3g、牡蛎2g、大黄2g、肉桂2g,独活2g、党参2g、黄芪1g、乌药1g、白芍1g、当归1g、杜仲1g、枳壳1g、石决明1g、磁石0.5g、丹皮0.5g、太子参2g、北山楂2g、麦冬1g、五味子1g、黄柏1g、杜仲1g、丹参2g、檀香4g;
    或者组方例4:桑寄生1g、怀牛膝1g、茺蔚子1g、桑叶3g、菊花2g、钩藤3g、明矾1g、桑枝2g、天麻1g、黄苓2g、槐花1g、牡蛎1g、大黄1g、肉桂1g,独活3g、党参1g、黄芪0.5g、乌药0.5g、白芍0.5g、当归0.5g、杜仲0.5g、枳壳1g、石决明1g、磁石0.5g、丹皮0.5g、太子参1g、北山楂1g、麦冬1g、五味子1g、黄柏1g、杜仲1g、丹参1g、檀香5g;
    或者组方例5:桑寄生3g、怀牛膝3g、茺蔚子3g、桑叶2g、菊花3g、钩藤1g、明矾3g、桑枝1g、天麻3g、黄苓1g、槐花2g、牡蛎2g、大黄1g、肉桂1g,独活3g、党参2g、黄芪1g、乌药1g、白芍1g、当归1g、杜仲1g、枳壳0.5g、石决明1g、磁石1g、丹皮1g、太子参2g、北山楂2g、麦冬2g、五味子2g、黄柏2g、杜仲2g、丹参2g、檀香1g;
    或者组方例6:桑寄生2g、怀牛膝2g、茺蔚子3g、桑叶2g、菊花1g、钩藤5g、明矾5g、桑枝3g、天麻1g、黄苓3g、槐花3g、牡蛎2g、大黄2g、肉桂2g,独活2g、党参2g、黄芪1g、乌药1g、白芍1g、当归1g、杜仲1g、枳壳1g、石决明1g、磁石0.5g、丹皮0.5g、太子参2g、北山楂2g、麦冬1g、五味子1g、黄柏1g、杜仲1g、丹参2g、檀香4g;
    或者组方例7:葛根2g、车前子3g、白扁豆1g、桂枝0.5g、白术1g、葎草1g、无花果叶1g、桔梗1g、吴茱萸1g、木香1g、陈皮1g、肉蔻1g、麦芽2g、谷芽2g、神曲2g、煨葛根5g、生甘草0.5g、黄苓1g、黄连1g;
    或者组方例8:葛根5g、车前子5g、白扁豆4g、桂枝2g、白术5g、葎草8g、无花果叶5g、桔梗5g、吴茱萸3g、木香2g、陈皮2g、肉蔻2g、麦芽1g、谷芽1g、神曲2g、煨葛根4g、生甘草1g、黄苓2g、黄连2g;
    或者组方例9:葛根1g、车前子1g、白扁豆5g、桂枝3g、白术4g、葎草10g、无花果叶4g、桔梗4g、吴茱萸2g、木香2g、陈皮2g、肉蔻2g、麦芽2g、谷芽2g、神曲1g、煨葛根1g、生甘草0.5g、黄苓1g、黄连1g;
    或者组方例10:灸甘草2.5g、麦冬2g、乌药1g、五味子0.5g、大黄0.5g、桂枝1g、人参0.5g、大枣1粒、黑芝麻1g(或芝麻油0.1ml)、麻仁3g、芒硝1.5g、枳实1g、茵陈1g、甘草1g、菊花1g、金银花4g、麻子2g;
    或者组方例11:灸甘草1.5g、麦冬2g、乌药1.5g、五味子1g、大黄1g、桂枝2g、人参1g、大枣1粒、黑芝麻2g(或芝麻油0.1ml)、麻仁2g、芒硝2g、枳实1.5g、茵陈4g、甘草4g、菊花3g、金银花5g、麻子3g;
    或者组方例12:灸甘草1g、麦冬1g、乌药2g、五味子1g、大黄2g、桂枝1.5g、人参1g、大枣2粒、黑芝麻1.5g(或芝麻油0.2ml)、麻仁1g、芒硝1g、枳实0.5g、茵陈5g、甘草6g、菊花5g、金银花1g、麻子1g;
    或者组方例13:当归1g、丹参2g、枸杞1g、杜仲3g、熟地1g、首乌1g、蜜酸枣仁0.5g、柏子仁1g、白术1g、黄芪1g、合欢皮1.5g、红花1.5g、川芎1g、太子参1g、生龙骨1g、龙齿1g、桂皮3g、麻黄1g、肉豆蔻1g、高良姜0.5g、丁香1g、怀菊花0.5g;
    或者组方例14:当归2g、丹参3g、枸杞3g、杜仲2g、熟地2g、首乌1.5g、蜜酸枣仁2g、柏子仁2g、白术1g、黄芪1.5g、合欢皮1g、红花1g、川芎1g、太子参2g、生龙骨3g、龙齿3g、桂皮2g、麻黄3g、肉豆蔻2g、高良姜1g、丁香1.5g、怀菊花1g;
    或者组方例15:当归3g、丹参1g、枸杞4g、杜仲1g、熟地1.5g、首乌2g、蜜酸枣仁3g、柏子仁1.5g、白术1.5g、黄芪2g、合欢皮2g、红花2g、川芎1.5g、太子参3g、生龙骨2g、龙齿2g、桂皮1g、麻黄2g、肉豆蔻3g、高良姜1.5g、丁香0.5g、怀菊花0.5g;
    或者组方例16:黄柏3g、桑枝1g、杜仲1.5g、北山楂1g、怀牛膝1g、丹参0.5g、天麻0.5g、柏子仁1g、白术1g、黄芪1g、合欢皮1.5g、红花1g、川芎1g、太子参1g、生龙骨1g、龙齿3g、桂皮1g、麻黄1g、肉豆蔻1g、高良姜1.5g、丁香0.5g、怀菊花0.5g;
    或者组方例17:黄柏1g、桑枝2g、杜仲2g、北山楂3g、怀牛膝2g、丹参1g、天麻1g、柏子仁2g、白术1g、黄芪2g、合欢皮2g、红花2g、川芎1.5g、太子参3g、生龙骨2g、龙齿2g、桂皮3g、麻黄2g、肉豆蔻2g、高良姜1g、丁香1.5g、怀菊花1g;
    或者组方例18:黄柏2g、桑枝3g、杜仲1g、北山楂2g、怀牛膝1g、丹参1g、天麻1g、柏子仁1g、白术2g、黄芪1g、合欢皮1g、红花1.5g、川芎2g、太子参2g、生龙骨3g、龙齿1g、桂皮2g、麻黄3g、肉豆蔻3g、高良姜0.5g、丁香1g、怀菊花1g;
    或者组方例19:川芎1.5g、白芍2g、大熟地1g、当归3g、羌活0.5g、乳香0.5g、北防风4g、附片0.5g、没药0.5g、陈皮1g、桂枝1g、天麻1g、鸡血藤1.5g、红花3g、桃仁1g、制川乌1g、制草乌1.5g、皂角刺2g、青皮1.5g、穿山甲1g、蜈蚣0.5g、玫瑰花1g、人参1g、怀牛膝0.5g、鳖甲1g、枸杞1g、松节3g、独活1g、蚕砂5g、茄根1g;
    或者组方例20:川芎1g、白芍1g、大熟地1.5g、当归2g、羌活1g、乳香1g、北防风5g、附片1g、没药1g、陈皮2g、桂枝2g、天麻0.5g、鸡血藤2g、红花1g、桃仁1g、制川乌2g、制草乌2g、皂角刺1g、青皮2g、穿山甲2g、蜈蚣0.5g、玫瑰花5g、人参1.5g、怀牛膝1.5g、鳖甲0.5g、枸杞2g、松节5g、独活4g、蚕砂3g、茄根5g;
    或者组方例21:川芎2g、白芍1.5g、大熟地2g、当归1g、羌活1g、乳香1g、北防风1g、附片1g、没药2g、陈皮1g、桂枝2g、天麻1g、鸡血藤2g、红花2g、桃仁2g、制川乌1.5g、制草乌1g、皂角刺1.5g、青皮1g、穿山甲1.5g、蜈蚣0.3g、玫瑰花4g、人参2g、怀牛膝1g、鳖甲1.5g、枸杞3g、松节1g、独活5g、蚕砂1g、茄根3g;
    或者组方例22:益母草5g、乳香2g、没药3g、香附1g、肉桂1.5g、干姜0.5g、怀牛膝1.5g、赤芍1g、甘草0.5g、党参1g、吴茱萸1.5g、乌药1.5g、淮山药1g、小茴香1g、木香0.5g、砂仁0.5g、元胡2g、夏枯草3g、生川乌1g、生草乌1g、苍术2g、麻黄1g、八角茴香1g、当归2g、川芎1g、杜仲1g、黄芪2g、熟地黄1g;
    或者组方例23:益母草3g、乳香1g、没药1g、香附2g、肉桂2g、干姜1g、怀牛膝2g、赤芍2g、甘草2g、党参2g、吴茱萸2g、乌药2g、淮山药0.5g、小茴香1.5g、木香1g、砂仁1g、元胡1g、夏枯草5g、生川乌1.5g、生草乌2g、苍术1g、麻黄1.5g、八角茴香1.5g、当归3g、川芎2g、杜仲1.5g、黄芪1g、熟地黄3g;
    或者组方例24:益母草1g、乳香3g、没药2g、香附3g、肉桂1g、干姜1g、怀牛膝1g、赤芍1.5g、甘草1g、党参1.5g、吴茱萸1、乌药1g、淮山药1g、小茴香2g、木香2g、砂仁1g、元胡1.5g、夏枯草1g、生川乌2g、生草乌1g、苍术1.5g、麻黄2g、八角茴香2g、当归1g、川芎3g、杜仲2g、黄芪3g、熟地黄2g;
    或者组方例25:牛膝2g、没药1g、乳香3g、生麻黄1.5g、巴戟天2g、附子1.5g、红花1g、透骨草1.5g、威灵仙3g、乌梢蛇1g、伸筋草1.5g、路路通1g、杜仲2g、鸡血藤1g、木瓜1g、桂枝1g、制马前2g、续断1g、木香0.5g、丹参1.5g、当归1g、独活1g、羌活1.5g、何首乌1g、党参3g、黄芪2g、五味子1g、黄柏1g、桑枝1g、桑寄生1.5g;
    或者组方例26:牛膝1g、没药3g、乳香2g、生麻黄2g、巴戟天1.5g、附子1g、红花1.5g、透骨草2g、威灵仙1g、乌梢蛇2g、伸筋草2g、路路通2g、杜仲2g、鸡血藤2g、木瓜1.5g、桂枝2g、制马前1.5g、续断2g、木香1g、丹参2g、当归2g、独活1.5g、羌活2g、何首乌1.5g、党参2g、黄芪3g、五味子3g、黄柏2g、桑枝1.5g、桑寄生1g;
    或者组方例27:牛膝1.5g、没药2g、乳香1g、生麻黄1.5g、巴戟天1g、附子2g、红花2g、透骨草1g、威灵仙2g、乌梢蛇1.5g、伸筋草1g、路路通3g、杜仲1.5g、鸡血藤1.5g、木瓜2g、桂枝1.5g、制马前1g、续断1.5g、木香2g、丹参1g、当归1.5g、独活2g、羌活1g、何首乌2g、党参1g、黄芪1g、五味子2g、黄柏1.5g、桑枝2g、桑寄生0.5g。
  6. 【权利要求6】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的应用于艾灸泥。
CNA2009103003034A 2009-01-21 2009-01-21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14744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3003034A CN101474422A (zh) 2009-01-21 2009-01-21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3003034A CN101474422A (zh) 2009-01-21 2009-01-21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4422A true CN101474422A (zh) 2009-07-08

Family

ID=40835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3003034A Pending CN101474422A (zh) 2009-01-21 2009-01-21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74422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340A (zh) * 2010-12-02 2011-06-08 江敏 一种治疗冻疮的水剂
CN102793835A (zh) * 2012-08-30 2012-11-28 时良举 一种中草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10795A (zh) * 2013-10-03 2015-04-15 何伊仁 一种替代艾灸的贴膏
CN104644869A (zh) * 2013-11-20 2015-05-27 刘莉 一种大蒜激活素
CN104758420A (zh) * 2015-03-18 2015-07-08 周硕霞 一种防治肌腱粘连的中药汤剂
CN105433688A (zh) * 2016-01-05 2016-03-30 李金刚 一种防治颈椎病的药枕
CN106798640A (zh) * 2017-04-06 2017-06-06 安徽绿莹彩龙艾绒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灸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艾灸
CN106913825A (zh) * 2017-04-12 2017-07-04 柳州联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艾灸仪专用的艾灸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12508A (zh) * 2017-04-13 2017-12-01 肖志远 一种疏通血管的中药组合物
CN107823409A (zh) * 2017-11-24 2018-03-23 上海坤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艾灸的药物
CN113456878A (zh) * 2021-07-09 2021-10-01 蓝科医美科学技术(吉林)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参提取物的植物提取物组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5340A (zh) * 2010-12-02 2011-06-08 江敏 一种治疗冻疮的水剂
CN102793835A (zh) * 2012-08-30 2012-11-28 时良举 一种中草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93835B (zh) * 2012-08-30 2015-06-03 时良举 一种中草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10795A (zh) * 2013-10-03 2015-04-15 何伊仁 一种替代艾灸的贴膏
CN104644869A (zh) * 2013-11-20 2015-05-27 刘莉 一种大蒜激活素
CN104758420A (zh) * 2015-03-18 2015-07-08 周硕霞 一种防治肌腱粘连的中药汤剂
CN105433688A (zh) * 2016-01-05 2016-03-30 李金刚 一种防治颈椎病的药枕
CN106798640A (zh) * 2017-04-06 2017-06-06 安徽绿莹彩龙艾绒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灸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艾灸
CN106913825A (zh) * 2017-04-12 2017-07-04 柳州联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艾灸仪专用的艾灸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12508A (zh) * 2017-04-13 2017-12-01 肖志远 一种疏通血管的中药组合物
CN107823409A (zh) * 2017-11-24 2018-03-23 上海坤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艾灸的药物
CN113456878A (zh) * 2021-07-09 2021-10-01 蓝科医美科学技术(吉林)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参提取物的植物提取物组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56878B (zh) * 2021-07-09 2022-06-28 蓝科医美科学技术(吉林)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参提取物的植物提取物组合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4422A (zh) 含有大蒜甙与大蒜生物活性成分组合物的外用医药敷料制剂及其应用
CN101953997A (zh) 一种滋阴壮阳、益气养血的中药
CN103893386A (zh) 一种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及制备方法
CN103463586B (zh) 一种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
CN101085306B (zh) 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内服药剂
CN103223118A (zh) 一种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
CN100467055C (zh) 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的外用药
CN1318078C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枕
CN103239692B (zh)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搽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40745A (zh) 一种用于治疗眼睑痉挛的丸剂
CN102091247B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1095816A (zh) 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药制剂
CN101041021A (zh) 一种内服治疗脑中风的中药组合物
CN104840891A (zh) 一种用于酒精性心肌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25376A (zh) 一种治疗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的中药组合物及应用
CN103638507A (zh) 一种治疗头痛的中药混合物
CN103251815A (zh) 竹颜药酒
CN110464803A (zh) 一种用于降低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61459B (zh) 一种治疗偏枯的内服药物
CN103860961B (zh) 一种治疗肩周炎或肌腱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13713068B (zh) 一种健脾祛湿活血安神足浴粉
CN102357225A (zh) 一种治疗失眠的中药组合物
CN106109761A (zh) 一种散风除湿药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1011535A (zh) 养血滋阴逐痹丸及其配制方法
CN104510987A (zh) 一种治疗妄想症的中药混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