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套是一组环绕肩关节以将上臂附着到肩胛骨的四块肌肉,在某种程度上,回旋套允许肩部通过比身体中的任何其它关节更宽的范围移动和旋转,因此使我们能够定位我们的双手以便进行每天的工作。不幸地是,回旋套的撕裂是常见的,使许多日常活动变得困难和痛苦;快速诊断和治疗可使这些症状大大地改善。这种损伤是由许多机理引起的:与肩胛骨的骨弓(bony arch)的反复性机械磨损可在腱中形成诸如撕裂的缺损,或者诸如出现在伸出的手臂上的外伤损伤可牵拉回旋套脱离其骨附着部位。供给撕裂处的血液减少,会使这种损伤的愈合复杂化。
回旋套的损伤是常见的,占整个发达社会的肩门诊量的大约1/3,主要是老年人,也有年轻人。较年轻的患者常常是遭受意外导致外伤损伤,或者如专业运动员中所见的过度使用他们的肩。随着人变老,回旋套组织失去一些弹性,变得更易受损伤,而且常常在进行日常活动的同时受到损害。不管怎样引起的,如果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那么长期存在的回旋套撕裂可导致肩关节退化,可能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术。
通过躯体康复来治疗回旋套撕裂成功程度有限,这样必须手术来矫正肌群的功能。可以通过传统的6-10cm大切口,通过3-5cm小切口,或者采用三个至四个1cm小切口(被称作“入口(portal)”)和键孔照相机及仪器,被称作“关节镜检查(arthroscopy)”,来进行回旋套修复手术。大的手术切口引起明显疼痛,常常是个持续的问题,即使在回旋套撕裂已经愈合以后。于是,减少修复撕裂所用的伤口大小就会减少术后疼痛,更少地破坏关节,允许更快的恢复时间,并且因此减少了处理这种情况的费用。
虽然重新附着撕裂的回旋套肌肉的目标对于采用所有三种方法是相同的,但是减少所用切口大小提高了所需的手术技能水平。结果,采用已知方法通过关节镜检查所产生的修复质量,可能不具有与开放的回旋套修复同样的强度和完整性。
为了使关节镜检查操作更容易,已开发了支抗系统(anchoragesystem),它需要在腱的顶端上打缝合结。然而,这些缝合结本身易于在腱上靠着骨磨损(被称作“碰撞(impingement)”),或者破坏修复,或者进一步刺激和损伤回旋套。
传统的关节镜检查回旋套修复(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ARCR)是技术复杂的操作,导致了在相同手术技能水平下,与开放的同等方式相比增长的手术时间和更高的失败率。此外,所用仪器更加昂贵,并且操作常常是劳动密集的(需要主刀外科医生和辅助外科医生)。然而,ARCR的优点使得这些潜在问题常常被忽视;手术期间的发病率以及相关的住院治疗时间的减少,获得了更多患者的认同。实际上,有可能对门诊患者进行该操作。对于ARCR的成功,重要的是由有经验的关节镜检查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设计和手术执行的系统的、分步的方法。
US 6,206,886和US 6,013,083(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apparatus and method(关节镜检查回旋套修复的设备和方法))描述了使用插管和钻导引器(drill guide)加上分离的外部组织抓紧钳,来复位或者使腱恢复到它的附着部位(insertion site)。这预先排除了它作为纯粹的关节镜检查技术的应用。US 6,206,886还需要分离的组织抓紧和固定工具,需要同时使用至少两个分开的关节镜检查入口,并且增加了外科手术操作的复杂性。
US 6,491,714描述了用于回旋套的锚定和重新附着的设备,但是该解决方案涉及分离的组织抓紧钳和缝合锚(suture anchor),这并未提供复位。US5,681,333(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utilizing bone tunnels for suture attachment(利用骨通道进行缝合附着的关节镜检查回旋套修复的方法和设备))描述了一种关节镜检查装置,它需要使用分离的“牵引缝合(traction suture)”,来在执行固定的同时将回旋套保持在它的复位位置。
在US5,575,801(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repair(关节镜检查回旋套修复的方法和设备))中,所述装置容许腱在固定期间复位,但是这种解决方案不允许通过肱骨的坚硬的侧面皮质骨(cortical bone)进行固定。
US 2004/0193217和WO 2003/034895给出了关节镜检查的腱或韧带修复的方法,涉及腱锚和/或骨锚的结合使用。在现有技术中同样已知在关节镜检查手术中使用的组织钳(例如US 2005/0085850)和用于将结缔组织附着到骨的缝合锚(例如WO 2002/065892)。
以下结合装置结构的详细描述,进一步详细地描述采用本装置实施方案的修复过程。简言之,通过施加推力将腱复位到它的附着部位上,并且穿过腱和肱骨头推进缝线,或者都从上入口,或者可中间到侧面地从侧入口取回缝线。
该过程完成时,把长效局部麻醉剂注入肩部以有助于术后疼痛处理。每个入口切口用一个或更多皮肤缝线(skin stitch)(取决于切口大小)来封闭,并且用“免缝”胶带(′steri-strip′tape)覆盖,随后用无菌干敷料覆盖。还使用压缩敷料(compression dressing)来减少术后出血和移动性。这进一步有助于疼痛和肿胀处理。最后,用肩吊带或护具(brace)来进行固定和部位保护。固定的位置可以是外展和中性旋转(neutral rotation)的30度,例如采用30度的外展楔(abduction wedge)。
术后护理不需要特殊装置,而是取决于可利用的设施和局部处理原则。通常地,指导患者在术后的1-2天在轻柔的(康复阶段I)范围内活动,开始在外轴旋转中进行轻柔地被动地弯曲-伸展(flexion-extension)摆式运动。术后2天后,可去除压缩敷料,并且可鼓励使用手术侧的手,同时维持肘部在体侧,然而肘部远离体侧的主动运动应该是不鼓励的。术后4-8周后,患者可进展到无痛主动活动(康复阶段II),然而对抗性活动应该保留到术后10-12周。
参照图1,修复装置的一种实施方案包括组合件,它的主要组件是导钩4和被导钩4所引导的间隙减少部分6。
导钩4包括骨接合钩8和通过成角度的颈部分10连接到骨接合钩8的导引部分12。导引部分12限定圆柱形导引通道14,导引通道14被设置来接受间隙减少部分6的圆柱形细长部分16。在间隙减少部分6的第一端18处延伸手柄20。在间隙减少部分的第二端22处,间隙减少部分6的端面相对于间隙减少部分6的纵轴24成角度,以形成腱接合表面26。按照如图3(平面视图28和横截面视图30)中所示的多种方式,可使腱接合表面26呈倒钩状或呈图案状,从而提供对腱稳固的夹紧。
在使用中,通过侧入口32插入导钩部分,并且该钩在肩部侧方位上钩住较大的粗隆34。该钩设计来配合肱骨头的后外侧曲线,并且使颈部分10成角度,以便从侧入口突出出来,并且在中间方向上延伸,从而将导引部分12定位成以便它可引导间隙减少部分通过上入口。该钩置于适合位置后,将间隙减少部分16通过导引部分12纵向推进,来接合撕裂腱36。通过靠着从导引部分12突出的控制杆38握紧手柄20,推进间隙减少部分。
当间隙减少部分被推进并且接触撕裂腱36时,它即施加力将腱推向肱骨头42的上表面40,又同时向腱施加力使其在侧面方向上沿着上表面滑动,以便减少在撕裂的回旋套腱36和它的骨附着部位之间的间隙。为了减少间隙而将腱推向肱骨头和同时将它侧向地推进的双重效果,归功于腱接合表面26的成角度设置,以便推进间隙减少部分所沿着的纵轴24具有既平行于又垂直于肱骨头上表面40的成分。
导引12包括突出到圆柱形通道14中的枢轴掣爪44,以便它接合间隙减少部分的一个方位上的齿形表面46。齿形表面46和掣爪44协调地限定棘轮机构,以便可以将间隙接合部分自由地推向腱和肱骨头,但是阻止其缩回。这样,当将腱36拉紧来减少撕裂的间隙时,就容易将腱36保持在适合位置。通过在朝向手柄20的方向上拉动掣爪控制杆48,就能够释放对腱的抓紧力。
纵向部分16是中空的,并且适于在引导下接受套筒50,套筒50具有与纵向部分16内表面互补的外表面。套筒适于插入间隙减少部分,它的前表面52朝向腱接合表面26,以便前表面52中的第一孔和第二孔54与腱接合表面26中的相应纵向孔56对齐,从而使推出每个孔54的针以及针之间的缝线环能够通过纵向孔56,下面有更详细的描述。
图5示出了套筒5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6示出了平面图。导引元件58从套筒的前端52向内延伸,导引元件58在套筒和导引元件之间限定导引通道60。一对针或叉62设置在导引通道60内,以便可通过孔54运用。将这对针62通过横向构件(cross member)64在套筒内结合。应理解,至少部分的套筒可选择地实施为间隙减少部分的一部分。
设置在套筒或者间隙减少部分上的驱动机构(未示出)接合横向构件64,并且被设置成在朝向钩8的方向上驱动针62穿过孔54和孔56。例如,可以将驱动机构实施为螺纹螺杆或者手动或者带齿轮的挤压机构,该机构可容许精细控制针62的使用深度,或实施为能用于将针“射出(fire)”穿过腱和骨的弹簧机构。可选择地,可将横向构件64设置来限定锤或者槌的接触表面,以便能够通过轻扣接触表面来如上所示地向前驱动针。
如图5中所示,用一截缝线64穿两个针,使缝线64的一端63通过每个相应针62的针眼。安排缝线以便缝线的相对短端从针的每一端突出,其余的缝线材料被卷绕或者以另外的方式存放在两个针62之间。
在使用中,如图7中所示,驱动针62和缝线64穿过回旋套腱和肱骨头42,以便穿过较大的粗隆34产生中间到侧面的倾斜缝合通道,并且在肱骨头的侧面出现。
设想了当缝线出现在肱骨头的侧面时用于捕获和紧固缝线的多种选择。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钩8限定用于夹持缝合垫的夹持器,以便缝合垫靠着较大粗隆的侧方位夹持在它被纵轴24横切的位置处。夹持器被设置成以便:当装置处于修复位置时,夹持器足够紧固地将缝合垫夹持在适当位置,使得它与粗隆的侧方位相接触,但是一旦随着缝合垫捕获缝线64而移去该装置,就可足够轻松地释放夹持器,如以下所述。
驱动针和缝线穿过骨,直到它们出现在侧面上,刺穿缝合垫,并且缝线的自由端63已经横跨缝合垫。从而由缝合垫捕获缝线,缝合垫由适合此目的的材料制得,并且于是缝合垫紧固缝线。通过附着到横向构件64表面的恢复带,或者通过用来将套筒50“射(eject)”出纵向部分16的腔的弹簧机构(未示出),以及在引导下接收到纵向部分16中的附加套筒50,可从纵向部分16的腔缩回缝线套筒50。
一旦由缝合垫紧固缝线,就可通过在肩胛骨平面将盂肱关节(glenohumeral joint)调整到超过90°,来操作手臂以减少缝线材料上的张力。在外展中,通过活动控制杆48来使掣爪44绕枢轴旋转,可释放间隙减少部分,从而释放将间隙减少部分保持在适合位置的棘轮机构。然后可从手术部位移去导钩。
一旦卸载位置最适合,就可从侧入口将缝线打结(在按照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切换缝线柱和完成多个半缝线之前,滑动/锁定置于主缝线柱上的结,将结滑动到皮质骨,使用压力来通过相对的缝线柱的拉力进行紧固和锁定)。可选择地,可使用位于适合位置的钩以及从另外的侧入口接合的装置,在钩和骨之间将缝线打结。
针64的尖端66可具有用于接收缝线64的改进的针眼。在图8中所示的改进的针眼68朝向尖端66开口,以便当抽回针时缝线可简单地滑离尖端66。如图9中所示,针可限定远离传统的针眼72和尖端66延伸的纵向凹槽70。当针正被推进穿过骨时,位于凹槽70中的缝线经历比其它方式更小的摩擦。同样适用在针被拉回时。显然,图9实施方案的槽70可与图8的改进的开口针眼68结合。
通过将图9实施方案的针可旋转地安装以及由缝合导引在套筒中引导和拉紧缝线的安排,来促进缝合垫对缝线的捕获。通过旋转针(例如1/4圈或者90°),一旦将缝线捕获到缝合垫中,缝线中的张力就起作用促使它离开槽70,从而促进缝合垫的捕获。
挡块(stopper)或结会进一步阻碍从针中拉出缝线。
在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案中,缝线装有套环,套环被推动穿过由针所产生的骨通道,并且通过接合肱骨头的侧方位,防止缝线滑回。由于现在由套环捕获缝线,本实施方案可以与上述缝合垫一起使用或者不与其一起使用。可以按两种不同方法使用套环。第一种,与上述实施方案类似,然而套环仅仅用来防止拉回,并且在肱骨头的侧方位将缝线打结,如上面所述。第二种,套环可被永久地留在原地,并且从上入口在肱骨头上方将缝线打结,这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在第一种方法中,在缝线64的自由端63提供相对短长度的缝线,以便它从肱骨头的侧方位离开,并且可从侧入口被找回。在第二种方法中,在自由端63提供长得多的缝线,以便自由端63保持可从上入口进入到腱的上方,这如下面参照图10至图12的详细描述。
上述套环实施方案可能使用的针如图10所示,包括相对更粗的尖端部分74和相对更细的(相对于部分74)杆部分76。针眼可设在接近于与杆部分76的结合处。图8实施方案的开口针眼可与较粗尖端部分74结合使用,如通过图10中可选择的针眼80(虚线)示意性地示出。应理解,图10针结构可与上述结构中的任何一种结合。
用于图10的针的套环82在图11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有弹性的、中空的圆柱形构件84,适合于松散地围绕杆部分76配合,以便它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较粗的尖端部分74的直径。圆柱形部分84设置成具有足够弹性,以便能将它推过尖端部分74。圆柱形部分84包括套管86,缝线64置于由套管86所限定的通道88中。
使用中,套筒的针装有围绕杆部分76的套环82,缝线的自由端63穿过针眼78或80。一旦已经将针推过肱骨头的骨使得尖端74完全出现在其侧方位上,就将套环82沿着杆76推进穿过由尖端74产生的骨通道,并且将套环82跨过尖端74推出到肱骨头的侧面上。可通过任何适合装置将套环推进,例如通过设置在针杆76周围的另一个套管,这个套管可通过柱塞型机构推进。
在上述第一种方法中,一旦已经在肱骨头的侧面上布置好两个针的套环,就将针缩回并且移去导钩和间隙减少部分,以确保上述手臂的适合位置。然后,可从侧入口取得缝线的自由端63和套环82,移去套环且如上所述与缝合垫结合将缝线打结。
在上述第二种方法中,自由端63足够长,以便它保持从上入口可接近腱的上方。如图12中所示,一旦已经移去修复装置,该部位就留有从每个针所留下的通道中突出的套环82,缝线的环在腱上方连接两个各自的的套环,并且自由端63可从上入口取得。
套环82的套管88仅仅覆盖一部分套环,以便缝线64到套环82的附着点90位于套环的主体上,留下至少一个套环的自由端92,以便一旦通过牵拉自由端63将缝线拉紧,就使套环旋转进入相对于由针在骨94中留下的通道的横向位置,以便它接合骨的侧表面96。然后,虽然优选缝线64到套环82的附着点90提供足够的张力,而不需要通过将缝线64的自由端63打结来进一步固定,然而将来自每个通道的自由端63在腱上方以任何适合样式打结。
如图14中所示,通道88可装有倒刺98或者任何其它适合的单向装置,以便通过仅仅在图1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牵拉自由端63,就能使缝线相对于套环移动。这种安排容许无需在腱上方将缝线打结而紧固缝线,当然,尽管可以在腱上方将自由端63打结以便更加紧固所述修复。
应理解,上述套环系统也可应用于其它修复装置,例如仅仅采用单一针,而且在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具有扩大的尖端部分的手术针,该扩大的尖端部分的横截面比从扩大的部分远离尖端延伸的针杆部分更大。进一步设有套环,它包括围绕杆部分的弹性材料的套管,该套管限定接受用于这样针的缝线的纵向通道。
图15示出了完成的修复的侧视图。如图16平面图所示,优选通过上述使用的另外的缝线,将腱36紧固到肱骨头40。例如,可将缝线放置在到腱边缘的中间处,并且彼此分开一厘米,覆盖腱的前到后的范围。
在一种可选择的导钩4实施方案中,导钩4设置成使得导钩和间隙减少部分6两者都通过上入口应用,而不是如参照图1所述的通过上入口和侧入口32两者。将导引部分12通过直的颈部分10′附着到可替换的钩8′,钩8′适合于配合在肱骨头上,颈部分10′是中空的以便在其中接受间隙减少部分。当组装该装置时,颈部分从导引12沿着间隙减少部分6笔直地延伸。在间隙减少部分与腱之间接触点附近,颈部分10′围绕肱骨头呈曲线。图17中插图A、B和C示出了颈10′相应的横截面。
在现在参照图18和图19所述的腱修复组合件的可选择实施方案中,关于上述实施方案,腱修复组合件通常包括间隙减少部分102和骨接合部分106。通过诸如弓形导杆的导引构件104,以及依托在导引构件104上并且被附着到骨接合构件106的驱动机构108,将间隙减少部分102连接到骨减少部分106。通过平头螺钉110或者可替换的可释放的紧固装置,可将间隙减少构件102紧固到导引构件104,但是应理解,间隙减少部分102可代替地被固定地紧固到导引构件104。同样地,可固定地或者可拆除地将骨接合部分紧固到驱动机构108。
驱动机构108可以是用于沿导引构件104推进来使间隙减少部分102和骨接合部分106相对彼此移动的任何适合的驱动机构,例如可通过螺纹旋转的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构件108。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08包括掣子和释放板机构(catch and release plate mechanism),这是在典型的灌缝喷枪或者相似的分配器装置中常见的。在这些装置中,采用触发器启动的掣板(trigger-actuated catch plate)将活塞推进入灌缝套筒(caulkcartridge),它咬合在驱动杆上,以便当按下触发器时将它推进,并且活塞的退回被咬合在驱动杆上的可释放的闸板(brake plate)所阻碍,该驱动杆可被释放以容许收回活塞。驱动机构108可包括相似结构,其中通过触发器112启动掣板机构,来将骨接合构件106沿着导引构件104朝向间隙减少构件102驱动。因此,这样的结构将不同于上述灌缝喷枪驱动机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使用者的手掌靠着由使用者手指所握持的骨接合部分106,来启动触发器112(然而在典型的灌缝喷枪中,可通过使用者的手指靠着置于使用者手掌上的柄,来启动触发器)。因此,导引构件104的自由端114与灌缝喷枪中活塞的自由端相对应。
骨接合部分106包括位于其下端的骨接合构件116,例如包括一个或更多钉来通过侧入口32与肱骨的皮质骨紧固地接合。如果骨接合构件116由单一钉组成,那么可有利地将修复组合件绕着该单一钉旋转,以便容许装置的安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避开像患者头部等的障碍物。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将组合件夹持在相对于骨基本上固定的关系中的两个或者更多钉,可实现更固定的结构。
骨接合部分106限定邻近骨接合构件116的连接器结构118,用于可拆除地连接到骨接合部分106的导引构件120。例如,连接器结构118可包括卡口联接器,它包括被限定在骨接合部分中的卡口槽122,以便与被限定在导引构件120上的卡口凸124接合。应理解,任何其它适合的连接器结构可用来取代卡口联接器,例如螺纹连接或者click fit连接。当连接时,安排导引构件120来通过侧入口32与骨接合构件116一起使用,但是导引构件120可以移去以容许通过侧入口接近肱骨侧面的范围增加,或者换成下面更详述的可替换的导引构件。导引构件120限定了用于引导骨穿刺工具的两个通道126,再如下面更详细的论述。
骨接合部分106包括连接构件128,通过邻近连接构件118的间隔构件130将骨接合部分连接到连接构件128。可挑选间隔构件130的长度,来权衡通过侧入口到肱骨侧面的可接近性和修复组合件的整体紧凑性,其中更长的长度导致更大的可接近性,但是也导致更大的装置尺寸。可将间隔构件130的表面成形,以便与导引构件118配合操作来提供对导引构件的额外支撑。
现在转向间隙减少部分102,它包括连接构件132,其一端被连接到导引元件104,并且在相对端限定连接器134。安排连接器134来将腱接合构件136连接到连接构件132,包括限定如前面实施方案中所述的腱接合部分26的纵向构件16。连接器包括,例如接收通过平头螺钉138紧固的腱接合构件136的套管,但是应理解,可以使用许多其它连接器或者机构,例如卡口连接器或者click fit连接器。显然,可替代地将腱接合构件136永久地紧固到连接构件132。
有利地,通过可释放地将腱接合部分136连接到连接构件132,可按照如传统套管的便利方式通过上入口放置腱接合部分,然后一旦就位就可将腱接合部分连接到该结构的其余部分。在一方面的腱接合构件的横向尺寸以及在另一方面的骨接合构件116和导引元件120的横向尺寸,应该每个不超过将它们通过关节镜检查入口进行放置的合适尺寸,例如10mm。具体地,细长构件16可具有8mm至10mm的典型直径。
为提供肩的足够空隙,连接构件128和连接构件132可具有大约10cm-15cm的长度,在腱接合表面限定大约15cm-20cm的相应曲率半径。应理解,可将这些构件配置为具有可调节的长度,例如通过伸缩结构。
在现在参照图19描述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案中,连接构件132和连接构件128被延长以彼此相交,并且通过枢轴140彼此可枢轴旋转地紧固。单向制动构件142被紧固到连接构件之一,例如连接构件132,并且与另外的连接构件例如连接构件128的相应部分接合,从而限定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例如,这可以实施为介于连接构件128上的接触区144与制动构件142之间的棘轮机构,但是同样可以设想其它单向机构,例如夹持在单向摩擦离合器中的平滑制动构件,例如偏心凸轮结构。应理解,也可将单向机构并入到枢轴40中,或者与枢轴40相关联。
在使用中,使用者将间隙减少部分102靠着骨接合部分106压挤,以便腱接合表面26推到腱上,并且如上所述朝向骨接合部分106围绕枢轴140移动,从中间到侧面地减少了间隙。为此,连接构件132和连接构件128可包括成形的部分来便利于使用者的手掌和手指持握,以容许两个部分被一起压挤。在图20中所示的另一个可选择的结构中,用于接受使用者手指的手柄146可设在这些部分之一上,诸如间隙减少部分102,来便利于一起压挤两个部分。在另外一种可选择方式中,将两个连接部分132和连接部分128延伸超出枢轴140,来终止于各自的握紧部分148和握紧部分150,以得到钳状结构(forceps like arrangement),其中通过一起压挤握紧部分148和握紧部分150,将腱接合构件136靠着骨接合构件116推进。
当启动驱动机构114,或者如参照图19至图21所述的一起压挤连接构件128和132或握紧部分150和148时,腱接合构件136的腱接合表面26在弓形轨迹上朝向骨接合构件116推进,该弓形轨迹由弓形的导引构件104或者枢轴140连同连接构件128和连接构件132的长度分别限定。当然,应理解,在以上参照图18A所述的实施方案的例子中,导引构件104的曲率半径可制作成无限长,得到关于以上参照图1所述的实施方案的腱接合表面的线型轨迹。然而,通过限定腱接合表面26(相对于腱接合构件136)的弓形轨迹,后者实施方案容许:更有效的、更陡的骨接合构件130和腱接合构件136的迎角,通过上入口对腱的接近得以改善,以及,既然如下面所述穿过肱骨的缝合隧道也可以是弓形的,当由于远离肱骨上表面成曲线的骨隧道的弓形形状导致置于缝线上的骨材料增多时,获得潜在地更紧固的修复。
与以上参照图1所述的其中在撕裂腱的中间进行间隙减少和缝合手术的实施方案相比,参照前面的图18所述的实施方案主要从侧面操作。一旦如上所述的通过将腱接合部分靠着骨接合部分推进,使腱接合部分已经与腱接合并且已经减少间隙,就从撕裂腱的侧面经由侧入口产生缝合通道。
第一步,具有直通道的第一导引器元件用来将钻头引导到肱骨皮质骨上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它与通过腱接合表面相对于骨接合部分的轨迹延长部分交叉。一旦坚硬的皮质骨被钻头穿透,就用第二导引器元件取代该导引元件,第二导引器元件具有与腱接合表面相对于骨接合部分的延长轨迹相符合的曲线通道(就是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并且与轨迹同心),以便引导诸如适合形状的克氏钢丝(Kirschner wire)等的曲形骨穿刺元件,当穿过肱骨头的软的松质骨穿刺时,它有足够硬度来维持它的形状。克氏钢丝可由例如直径1mm至1.5mm的硬化不锈钢制成,并且设有用于穿过松质骨穿刺的套管针尖端(Trocar tip)。由第二导引器元件引导,将骨穿刺元件经由松质骨推进,到达腱接合表面26处的明确限定的位置。
应理解,为了独立于间隙减少部分102与骨接合部分106之间的角间距而在明确限定的位置处到达腱接合表面,骨穿刺元件的曲率半径必须与腱接合表面22相对于骨接合部分106的轨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同,由此导引构件120的曲线通道确保:所得到的经由松质骨的穿刺隧道潜在地位于由间隙减少部分102和骨接合部分106限定的平面中。
当然,应理解,如果腱接合表面的轨迹安排呈直线形,那么导引构件和骨穿刺元件的通道也应该是直线形结构(在这种例子中,可用钻头钻取骨隧道,直通到在肱骨头和腱的相对侧上的腱接合表面26)。
参照图26,骨穿刺组合件的具体实施方案可包括两个骨穿刺元件154,例如如上所述的克氏钢丝,通过横向构件152在它们各自尖端155的相对端处结合,以便可在单一手术中同时将两个骨穿刺元件推进穿过骨,因而减少了修复所需的步骤。横向构件152将另一个穿刺元件154保持在间隔与导引构件120的通道126之间的距离相应的距离处。
如上所述,修复可包括在腱的附着部位处对骨进行清创,来促进腱的附着。同样地,对骨进行清创将有利于骨穿刺元件在肱骨头的中间侧上离开,这是由于在附着侧皮质骨的局部削弱或者完全清创。
一旦腱被复位到它的附着部位上,并且通过腱接合表面26被夹持就位,就通过使缝线一端通过每个骨通道,并且经由侧入口在肱骨的侧方位上将缝线紧固或者打结,从而使用一段缝线缝合腱来完成修复。为此,腱接合表面限定了孔56(如图22A中所示),经由该孔从侧入口中间至侧面地取回缝线。应理解,孔56可与中空的细长构件16的内直径一致,以便腱的细长表面与该构件壁的自由表面一致。腱接合表面的类型可与以上参照图1和图3所述的实施方案中所使用的类型基本上相同,即带倒钩或者形成图案,以确保与腱稳固地缝合接合。
参照图22B,示出了根据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的通过中空的细长构件16的横截面,中空的细长构件的内部包括缝线夹持结构156,用来呈现短长度的缝线158以便如下详细描述的与钩接合,和缝线包含隔间164,用于包含缝线的其余长度162。
参照图27B,可邻近尖端155形成上述钩,如钩164形成为邻近尖端155的凹部166的垂悬部。当将骨穿刺元件(几个骨穿刺元件)154驱动穿过肱骨和固定的腱时,它经由孔56在一预先限定的位置进入构件16,以便钩接合短长度的缝线158。随后,可将骨穿刺元件(几个骨穿刺元件)154收回,它带着短长度的缝线158及其后的其余缝线162,通过由骨穿刺元件154在肱骨中留下的每一个骨隧道。
缝线可设有缝线环,以便将两倍长度的缝线安置通过骨隧道,从而得到更牢固的修复,或者可选择地,可包括单一长度或者单一柱(pole)的缝线。在后一种例子中,可以通过缝线呈现结构156可释放地保持缝线的自由端,以确保当将骨穿刺元件154经由肱骨收回时自由端不会从钩164掉落,同时一旦经由肱骨已经将骨穿刺元件154完全收回,容许自由端从结构156脱离,然后容许自由端随后穿过骨隧道,从而经由骨隧道放置单一长度的缝线。
在现在参照图22C描述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案中,中空的构件16内部是空的,并且在腱接合表面26的相对端处限定了开口端168(图18A和图19)。通过该实施方案,相应的骨穿刺元件可限定邻近尖端155的孔170,如图27A所示(虽然可同样使用钩)。一旦尖端已经在腱的附着部位处移开(clear)腱,就将骨穿刺元件进一步推进,来经由开口端168离开身体,从而容许由手在体外经由孔170穿过缝线。可将缝线经由孔170穿过,以便穿过每一个骨穿刺元件154中的孔放置单一长度的缝线,并且然后可将缝线或者打结成环,来经由骨隧道放置两倍长度的缝线,或者可留下自由被取回的自由端,以便如上所述的经由骨隧道取回。
在现在参照图23A和图23B描述的另一种实施方案中,腱接合表面26包括由通道174连接的两个孔172,可以或者由在构件16的其它实心内部之内的腔来限定它,或者由适合的通道限定结构来限定它,诸如在其它中空的细长构件16之内的弯曲管。为了用于该实施方案,如上所述,或者通过钻(用于修复装置限定腱接合表面的线性轨迹的实施方案)或者通过克氏钢丝来预先构建骨隧道。一旦建立骨隧道使得它们邻接孔172,就将单一长度的缝线穿过一个骨隧道,以及穿过通道172,来经由另一个骨隧道返回。可选择地,可用具有适合柔性的导引钢丝使缝线形成菊花链(daisy-chained)。
一旦经由骨隧道已放置了缝线并且缝线在肱骨的侧面之外,就可以通过打结将它紧固在适当位置。在紧固缝线之前,可将缝合垫推到缝线上肱骨下,并且在缝合垫上方打结。可通过利用单向缝合垫,进一步降低采用修复装置对撕裂回旋套腱进行关节镜检查修复所需的手术技能,其中单向缝合垫被推到缝线柱或者缝线环上以及推到肱骨上,并且容许缝合垫基本上仅在朝向肱骨的方向上沿着缝线移动。这样,可将缝合垫向下推到肱骨上,并且随后拉紧缝线,而无需为了紧固缝线而打结。
参照图25A和图25B,适合的单向缝合垫具有缝合通道178,沿通道壁设置有与通道成角度关系的构件或者倒钩,以便通过通道的缝线在一个方向上被接合和停止(与倒钩角度相对),并且在另一个方向上被释放(与倒钩角度相同)。可选择地,以上参照图14所述的单向套环机构可用在每个缝线柱或者缝线环上,取代单向缝合垫。
有利地,在拉紧力作用下,可使这些单向结构通过缝线并且到达肱骨上,以便可将缝线继续拉紧直至紧固。这避免了当打结或类似物时存在的潜在张力损失,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圆满完成该过程所需的关节镜检查技能的水平。
为了在缝线的腱侧上提供减压或者力分布,可将缝线搭接(splice)以便沿缝线大约一半处提供搭接段180,或者可将缝合垫182滑到缝线上,分别如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应理解,这可同样用于缝线环,来提供经由骨隧道的两倍长度的缝线,或者可选择地,可将环附着到搭接段180或者缝合垫182的每一侧。
包括任何减压或者力分布装置的缝线材料,可设置在套筒中,该套筒可插入到中空的细长构件16中,并且限定了以上参照图22B所述的缝线呈现结构156。经由开口端168或者经由孔56,可将套筒插入构件16。
应理解,以上说明仅仅是采用示例方式,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特征的许多改进、变化、并置和新的结合都将是可得到的。虽然上述实施方案是关于撕裂回旋套的修复进行描述的,但是该技术和实施方案可应用在撕裂腱需要被附着到骨的其它损伤的修复中。因此,以上描述不限制本发明范围,本发明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