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2319A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2319A
CN101472319A CNA200810190661XA CN200810190661A CN101472319A CN 101472319 A CN101472319 A CN 101472319A CN A200810190661X A CNA200810190661X A CN A200810190661XA CN 200810190661 A CN200810190661 A CN 200810190661A CN 101472319 A CN101472319 A CN 101472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lecom equipment
wireless telecom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wire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906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2319B (zh
Inventor
板垣竹识
伊东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72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2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2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23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装置以及方法。该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基站。第一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经由基站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基站传递的直接通信之一。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获取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并使用第一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两者都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来传输数据帧。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测量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一基于该通信质量来确定是否进行间接通信和直接通信之一。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近来,已经建立了诸如IEEE802.11a和IEEE802.11b的局域网(LAN)标准。这些LAN标准定义了基础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和特别模式(adhoc mode)。在基础模式中,访问点(基站)调整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访问定时。在特别模式中,在无线终端设备之间确定访问定时。
经由访问点而进行通信的基础通信的缺点在于,与特别模式相比吞吐量降低,但其优点在于,管理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访问有线LAN和因特网。在特别模式中,无线通信设备直接彼此通信,由于访问点转发因此不存在内务操作(overhead),并且吞吐量增加。然而,特别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访问有线LAN和因特网。
作为利用这两种模式的优点的方法,转发链接协议(DLP)方法被定义为802.11e的可选功能。根据DLP方法,在维持基础模式时,无线通信设备可以通过设置直接链接(直接通信链接)来直接彼此通信。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JP-A-2003-348103公开了关于DLP方法的技术。更具体地,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JP-A-2003-348103公开了无线通信设备通过经由访问点的通信而确认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是否与DLP方法兼容的技术。在确认另一无线通信设备与DLP方法兼容后,无线通信设备直接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通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了一种新的、改进的、并且可以适当地确定是否进行直接通信和经由基站的间接通信之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转发无线通信的基站。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经由所述基站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直接通信之一。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获取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并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两者都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来传输数据帧。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测量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以及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一基于所述通信质量来确定是使用所述间接通信还是所述直接通信。
在上述配置中,由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来传输数据帧,因此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来测量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结果,可以获得对于每个通信功能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并且例如,可以比较对于间接通信的最高质量通信功能和对于直接通信的最高质量通信功能,并且可以进行提供最高通信质量的通信。
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可以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基站所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数据帧传输到基站,并且基站可以将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传输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测量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和从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两者的通信质量。
在上述配置中,当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三个设备(即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基站)所兼容的通信功能来传输数据帧时,除了从基站传输的数据帧之外,第二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接收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传输的数据帧,并且可以测量这两个数据帧信号质量。因此,如果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有三个上述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经由基站传输数据帧,则可以测量间接通信和直接通信数据帧的信号质量。结果,可以降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上的传输处理负载。另外,可以降低流量,导致有效使用带宽。
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而基站不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数据帧直接传输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在此配置中,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测量使用所有上述三个设备不都兼容、而两个设备即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所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
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基站所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数据帧传输到基站,并且还可以使用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数据帧直接传输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基站可以将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传输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并且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可以顺次测量从基站接收的数据帧和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在此配置中,即使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不能接收直接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经由基站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传输的数据帧,也可以测量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传输的数据帧和从基站传输的数据帧两者的信号质量。
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将所测量的通信质量传输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并且,基于从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通信质量,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可以确定是使用间接通信还是直接通信。
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测量通过分类通信信道所获得的每个流的质量,作为通信质量。
可以在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间建立了通信之后,间歇地进行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测量的通信质量。
在使用波束成形功能将数据帧传输通知给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后,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可以使用波束成形功能开始数据帧的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进行经由基站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之一。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获取部分,其获取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选择部分,其基于由所述获取部分所获得的通信功能来选择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两者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传输部分,其使用由所述选择部分所选择的通信功能来传输数据帧;以及确定部分,其基于由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所测量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来确定所述通信功能的使用和不使用之一,并且还确定进行所述间接通信还是所述直接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进行经由基站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之一。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传输部分,其将所述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传输到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部分,其使用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来接收从所述无线通信设备所传输的数据帧;以及测量部分,其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来测量由所述接收部分所接收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所述传输部分将由所述测量部分所测量的通信质量传输到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转发无线通信的基站。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步骤: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获取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两者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来传输数据帧;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测量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以及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一基于所述通信质量来确定进行经由所述基站的间接通信还是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直接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程序,包括命令作为进行经由基站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之一的计算机担当为以下的指令:选择部分,选择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传输部分,使用由所述选择部分所选择的通信功能传输数据帧;以及确定部分,基于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测量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来确定进行间接通信还是直接通信。
上述程序可以致使包括例如CPU、ROM和RAM的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执行上述选择部分和确定部分的功能。即,可以致使使用程序的计算机担当为上述控制部分。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适当地确定是否进行直接通信和经由基站的间接通信之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配置示例图;
图2是示出了使用MIMO的通信的示例图;
图3是示出了直到多个通信设备设置了直接链接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的示例图;
图5是示出了特有直接链接建立(DLS)设置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6是示出了数据帧的帧配置的例子的示例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操作例子的测量方法选择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了“一般测量集合”和“直接链接测量集合”的具体例子的示例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10是示出了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的具体例子的示例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操作例子的接收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12是示出了路径确定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二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14是示出了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的具体例子的示例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第三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第四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第五操作例子的测量方法选择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五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以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并且省略了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
将按以下所示的顺序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况
2.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
3.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
3-1.第一操作例子
3-2.第二操作例子
3-3.第三操作例子
3-4.第四操作例子
3-5.第五操作例子
4.结论
1.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况
首先,将参考图1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概况。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配置的示例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无线通信设备20A、无线通信设备20B、基站30和LAN32。
基站30管理出现在基站30的可达到的范围内的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此外,基站30连接到作为中枢网络(backbone network)的诸如以太网(注册商标)的LAN32。当LAN32和无线通信设备20A或无线通信设备20B通信时,基站30转播LAN32与无线通信设备20A或无线通信设备20B之间的通信。
此外,基站30控制由管理的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进行的通信。例如,基站30周期性地发送信标,该信标是通信控制信号,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信标,由此共享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定时。
另外,当基站30接收从无线通信设备20A发送的、寻址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数据帧时,基站30将接收的数据帧发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更具体地,在从无线通信设备20A发送的、寻址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数据帧的发送器地址(TA)中描述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在接收器地址(RA)中描述基站30的地址,并且在目的地地址(DA)中描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当基站30接收到数据帧时,其将RA改变为已经在DA中描述的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在源地址(SA)中描述已经在TA中描述的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将TA改变为基站30的地址,并发送数据帧。因此,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数据帧,在该数据帧中,在RA中描述了自身设备的地址。
注意,在图1中,示出了便携游戏控制台作为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的例子。然而,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不限于该例子。例如,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的每个也可以是诸如个人计算机(PC)、家庭视频处理设备(DVD记录器、录像机等)、移动电话、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移动音乐回放设备、移动视频处理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家庭游戏控制台、家用电器等的信息处理设备。此外,由无线通信设备20发送或接收的数据帧可以包括诸如音乐、演讲、无线电节目等的音频数据、诸如运动画面、电视节目、视频节目、照片、文件、绘画图标等的视觉数据、以及诸如游戏、软件等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注意,在图1中,为了区分各个无线通信设备,在每个参考标记后添加字母表大写字母,比如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然而,当不需要特别区分各个无线通信设备时,将它们统称为无线通信设备20。
在图1中,示出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作为由单个基站30管理的无线通信设备20。然而,单个基站30可以管理三个或更多无线通信设备20。此外,在图1中示出LAN32作为通信网络的例子。通信网络的例子包括诸如广域网(WAN)、因特网协议-虚拟私有网络(IP-VPN)等的专有线网络。
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1中,除了经由基站30的无线通信之外,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可以通过设置直接链接而直接彼此通信。而且,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是高吞吐量(HT)兼容的,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可以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进行直接通信。下文中,将参考图2简要描述MIMO功能。
图2是示出了使用MIMO通信的序列图。从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天线22A传送的信号是x1,从天线22B传送的信号是x2,而由无线通信设备22B的天线22C接收的信号是y1,由天线22D接收的信号是y2。此外,天线22A和22C之间的传输路径特性是h11,天线22A和22D之间的传输路径特性是h12,天线22B和22C之间的传输路径特性是h21,天线22B和22D之间的传输路径特性是h22。在此情况下,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送的信号和由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的信号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以下的公式1来表示。
公式1
y 1 y 2 = h 11 h 21 h 12 h 22 x 1 x 2  (公式1)
在本说明书中,公式1右侧的第一表达式有时被称作信道矩阵H(转换函数)。通过无线通信设备20A在传输信号x1和x2之前传输已知信号,可以在无线通信设备20B中计算出信道矩阵H。
在此,信道矩阵H的对角元(h21,h12)已知为串音元素,并且是关于希望被传送的信号的噪声。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计算信道矩阵H时,其使用信道矩阵H的逆矩阵以消除串音元素,并且可以估计从天线22A传送的信号是x1,并且从天线22B传送的信号是x2。下文中将在此分析和恢复后的各个信号的强度称作“流SNR”。
发射波束成形(transmit beamforming,T x BF)是允许传送侧以及接收侧的串音元素的调谐和消除以进一步改善在接收侧的信号分离后的流SNR的技术。通过乘以并传送关于信号x1和信号x2的引导矩阵(steering matrix),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将作为接收侧的无线通信设备20B上的等效信道矩阵H’的形式改变为更适合分析的形式。方向矩阵的例子可以是通过信道矩阵H的奇异值分解而获得的酉矩阵(unitary matrix)。
公式2
y 1 y 2 = h 11 h 21 h 12 h 22 × q 11 q 21 q 12 q 22 × x 1 x 2
                       (公式2)
= h ′ 11 h ′ 21 h ′ 12 h ′ 22 × x 1 x 2
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可以基于信道矩阵H计算方向矩阵。因此,即使无线通信设备20A不使用T x BF来传送信号,如果共享方向矩阵计算公式,如果使用/已经使用T x BF,则无线通信设备20B也可以估计流SNR。
这种类型的MIMO功能在与天线的数量成比例地提高传输率而不加宽正使用的频率带宽方面是有效的。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分别为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提供了两个天线,但是可以为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通过三个或更多的天线。
接下来,将参考图3简要描述直到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设置直接链接的流程。
图3是示出了直到多个通信设备20设置直接链接的流程的序列图。首先,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正以基础模式正常操作时,无线通信设备20A、基站30和无线通信设备20B进行特有DLS设置过程(步骤S42)。特有DLS设置过程是一系列帧交换操作,其中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传送、接收和共享关于它们的通信功能、性能等的信息。
之后,例如基于在特有DLS设置过程中所获得的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性能,无线通信设备20A进行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以选择使用哪种测量方法来进行直接链接质量测量过程(步骤S43)。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基站30和无线通信设备20B进行链接质量测量过程(步骤S44)。链接质量测量过程是一系列用于获取关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之间的直接链接路径的链接质量以及关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之间经由基站30的基站路径的链接质量的信息的操作。此外,链接质量测量过程包括: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用于测量从无线通信设备20A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通信路径的质量;以及接收质量测量过程,用于测量从无线通信设备20B到无线通信设备20A的通信路径的质量。
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基于在链接质量测量过程中所获得的传输质量和接收质量来进行路径确定过程(步骤S46)。路径确定过程是用于判断和确定直接链接路径和基站路径中的哪个通信路径应该被用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之间的通信的操作。无线通信设备20A进一步确定在所确定的通信路径上使用哪种类型的通信功能。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开始使用在路径确定过程中所确定的通信路径和通信功能而通信(步骤S48)。
2.无线通信设备的配置
上文中,参考图1到3概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接下来,将参考图4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中所包括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配置。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的配置的示例图。如图4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包括天线22、数据处理部分216、传输处理部分220、无线接口224、控制部分228以及测量部分240。
在传输中,数据处理部分216根据来自例如高级层的请求而生成各种类型的数据帧,并将其供应至传输处理部分220。此外,在接收中,数据处理部分216处理并分析从传输处理部分220所供应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帧。各种类型的数据帧的例子包括:诸如联合请求、联合响应、探查请求、探查响应、验证请求、取消验证(deauthentication)请求、保留请求等的管理帧;诸如请求发送(RTS)、清除发送(CTS)、确认(ACK)等的控制帧;以及诸如包括实际数据的帧的任意帧。
在传输中,传输处理部分220将头部和诸如帧检验序列(FCS)的错误检测码添加到从数据处理部分216供应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帧,并将该数据帧供应至无线接口224。此外,在接收中,传输处理部分220分析被添加到从无线接口224供应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帧的每个的头部。当传输处理部分220基于错误检测码确认不存在错误时,其将各种类型的数据帧供应至数据处理部分216。注意,头部可以包括帧控制信息、持续时间、TA、RA、SA、DA、序列控制信息等。
在传输中,无线接口224基于从传输处理部分220供应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帧生成以载波的频带的调制信号,并允许天线22将调制信号作为无线信号而传输。此外,在接收中,无线接口224通过下转换由天线22接收的无线信号并将其转换成位序而解码各种类型的数据帧。即,无线接口22可以通过与天线22合作而担当传送部分和接收部分。注意,尽管在图3中示出了单个天线22,但是无线通信设备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22,并且可以具有多输入多输出(MIMO)功能。
控制部分22控制无线通信设备20的各种操作,比如接收操作和传输操作。此外,如稍后所述,控制部分228具有在特有DLS设置过程中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是否与特有DLS设置兼容的作为确定部分的功能、进行测量方法选择过程的功能、进行路径确定过程的功能等。换句话说,控制部分228与其他组件合作地工作,并起着获取部分、选择部分和确定部分的作用。
存储器232担当由控制部分228使用的数据处理工作区,并且起着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的存储介质的作用。例如,存储器232可以使诸如以下的存储介质:诸如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硬盘、盘形磁盘等的磁盘;诸如紧致盘可记录(CD-R)/可重写(RW)、数字通用盘可记录(DVD-R)/RW/+R/+RW/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蓝光盘(BD)(注册商标)-R/BD-RE的光盘;以及磁光(MO)盘。
在链接质量测量过程中,测量部分240测量经由直接链接路径从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的数据帧的链接质量、以及经由基站路径接收的数据帧的链接质量。由测量部分240所测量的链接质量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232中。注意,由测量部分240所测量的链接质量可以是由IEEE902.11k定义的接收的信道功率指示符(RCPI),或者可以是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SSI)。
当测量部分240测量RCPI作为链接质量时,存在测量目标数据帧的TA(发送器设备的地址)可以被限制为特定TA的情况。例如,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将数据帧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时,除了从基站30传送的、其TA地址是基站30的地址的数据帧的RCPI之外,测量部分240还可以测量从无线通信设备20B传送到基站30的、其TA是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数据帧的RCPI。
此外,当使用MIMO传输数据帧时,测量部分240对于每个流测量SNR。如果不使用Tx  BF传输数据帧,除了对于这些数据帧流的每个的SNR之外,测量部分240可以进一步测量并估计当实现T x BF时可以采用的数据帧流的每个的SNR。
3.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操作
接下来,将使用第一到第五操作例子作为具体例子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操作。
3-1.第一操作例子
首先,将参考图5到12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第一操作例子。
特有DLS设置过程
图5是示出了特有DLS设置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当发生开始触发时,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特有DLS设置过程。尽管不特别限制开始触发的具体内容,但是当获得通信目标的机器(MAC)地址时的定时对应于开始触发。
此外,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与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兼容使用通用即插即用(UPnP)协议的设备检测或者用于服务检测的分组发送/接收的发生可以对应于开始触发。因此,可以同时进行设备/服务检测和直接链接设置。另外,通过设置这种条件,可以仅使用需要直接链接设置的设备有效进行建立。
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A将“特有DLS设置请求”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S304)。更具体地,特有DLS设置请求帧被包括(capsulate)为用于特有DLS的具体以太类型数据帧。下文中,在本发明中,“被包括(capsulate)为用于特有DLS的具体以太类型的数据帧”被称为“专用转发数据帧”。在此,将参考图6描述数据帧的帧配置。
图6是示出了数据帧的帧配置的例子的示例图。如图6所示,数据帧包括802.11MAC头部104、MAC服务数据单元(MSDU)110。802.11MAC头部104包括指示数据帧的发生器地址的TA、指示数据帧的接收器地址的RA等。例如,当无线通信设备20A经由基站30将数据帧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时,802.11MAC头部104包括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TA、以及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以及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DA。
MSDU110包括逻辑连接分网络访问协议(LLCSNAP)112、类型114以及有效负荷116。
LLCSNAP是8字节固定样式,并且被提供用于逻辑链接控制。类型114是指示数据帧的帧类型的信息。例如,在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类型114中描述了指示数据帧是专用转发数据帧的2字节信息。此外,在专用转发数据帧的有效负荷116中描述了用于直接链接设置的消息。
在此,将参考图5再次描述特有DLS设置过程的流程。当无线通信设备20A传送“特有DLS设置请求”时,基站30接收该“特有DLS设置请求”。“特有DLS设置请求”包括指示帧的内容是“特有DLS设置请求”的ID、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的MAC地址、BSSID、无线通信设备20A的性能信息等。已经接收了这种“特有DLS设置请求”的基站30将“特有DLS设置请求”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B,而不考虑“特有DLS设置请求”的内容(S308)。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经由基站30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特有DLS设置请求”时,其从以太类型翻译“特有DLS设置请求”的内容。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本身与特有DLS兼容并且其可以翻译“特有DLS设置请求”的内容时(S312),无线通信设备20B将“特有DLS设置响应”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S316)。像“特有DLS设置请求”一样,“特有DLS设置响应也包括指示帧的内容是“特有DLS设置响应”的内容的ID、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的地址、BSSID、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性能信息、成功和失败信息等。注意,当无线通信设备20B与特有DLS不兼容时,“特有DLS设置请求”被当做未知以太类型帧。因此,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翻译帧的内容,并且在无线通信设备20B中清除该帧。
当基站30接收从无线通信设备20B传送的“特有DLS设置响应”时,其将该“特有DLS设置响应”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A,而不考虑“特有DLS设置响应”的内容(S320)。当无线通信设备20A经由基站30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特有DLS设置响应”时,其从以太类型翻译其内容(S324)。当“特有DLS设置响应”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成功”时,控制部分228完成特有DLS的设置。关于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性能的信息也被保持在存储器232中。另一方面,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在到期的时段内不能接收“特有DLS设置响应”时,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与特有DLS不兼容,并且未建立直接链接。当完成特有DLS的设置时,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前进到测量方法选择过程。
测量方法选择过程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操作例子的测量方法选择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A的控制部分228参考在存储器232中所存储的关于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性能的信息,并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是否都是HT兼容的(步骤S352)。然后,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都不是HT兼容的,则其设置用于基站路径和直接路径两者的遗留(legacy)作为测量样式#1(步骤S354)。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是HT兼容的,则其将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两者所兼容的HT功能添加到“直接链接测量集合”(步骤S356)。例如,将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所兼容的用于调制和编码设置(MCS)的流的数量和带宽(20MHz,40MHz)添加到“直接链接测量集合”。
接下来,控制部分228确定基站30是否是HT兼容的(步骤S358)。然后,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基站30不是HT兼容的,则其设置用于基站路径的遗留和用于直接路径的上述“直接链接测量集合”作为测量样式#2(步骤S360)。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基站30是HT兼容的,则其进一步确定基站30是否与所有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兼容(步骤S362)。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基站30不与所有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兼容,则其仅设置基站所兼容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的项作为“普通测量集合”。此外,控制部分228设置未被包括在“普通测量集合”中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的项作为新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步骤S364)。然后,控制部分228设置用基站的上述“普通测量集合”(HT)和用于直接路径的上述新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HT),作为测量样式#3(步骤S366)。
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在步骤S362中,基站30与所有的“直接链接测量集合”兼容,则其设置该“直接链接测量集合”作为“普通测量集合”(步骤S370)。
然后,在步骤S354、S360、S366和S370之后,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是否是T x BF兼容的(步骤S372)。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都是T x BF兼容的,则T x BF被作为选项添加到用于直接路径的测量集合(步骤S374)。不将T x BF选项添加到普通测量集合。
图8是示出了“普通测量集合”和“直接链接测量集合”的例子的示例图。更具体地,图8示出了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与3个流、T x BF以及20MHz和40MHz带宽兼容、而基站30尽管是HT兼容的但仅支持1个流以及20MHz和40MHz带宽时,由控制部分228设置的“普通测量集合”和“直接链接测量集合”的具体例子。
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分228顺次进行如图7所示的步骤S352、S356和S358,并到达步骤S360。然后,在步骤S360中,控制部分228将用于基站路径的普通测量集合的测量项设置为20MHz和40MHz带宽的1个流,形成如图8所示的测量样式#3。而且在步骤S360中,控制部分228进一步将用于直接路径上的直接链接测量的测量项设置为20MHz和40MHz以及T x BF的3个流,形成如图8所示的测量样式#3。
链接质量测量过程:传输质量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无线通信设备20B不是HT兼容的,并由控制部分22设置测量样式#1。
首先,无线通信设备20A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帧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402和步骤S404)。“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的内容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BSSID)和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还包括测量样式和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测量项的列表。更具体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包括分别用于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由无线通信设备20A传送的探测帧的测量样式、要测量的流的数量的列表、要测量的带宽的列表以及T x BF测量选项的存在或不存在等。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并翻译“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时,其经由基站30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发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406和步骤S408)。“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包括关于所请求的测量是否可能的信息。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开始无线通信设备20A的传输质量的测量(步骤S410)。
在此,当无线通信设备20A经由基站30发送探测帧时,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从基站30发送的探测帧和从无线通信设备20A发送的探测帧两者。换句话说,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包括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RA的探测帧和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探测帧。可替换地,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TA的探测帧,或者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探测帧。假设无线通信设备20A已经识别了特有DLS设置过程中的事件。
然后,如果“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中所包括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可测量”,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开始传输探测帧,以致使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传输质量(步骤S412)。更具体地,无线通信设备20A将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TA和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DA的遗留探测帧传输指定次数。基站30将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的每个探测帧的R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将TA改变为基站30的地址,并传输探测帧(步骤S414、步骤S416和步骤S418)。
其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帧(步骤S420),并且基站30将该“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422)。
直到无线通信设备20B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除从基站30传输的、包括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探测帧之外,其接收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包括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TA的探测帧(步骤S424)。
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所接收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并且将平均值存储在存储器232中。流SNR是对于分离的通信信道中的每个流的质量(示出了进行信号分离的计算后的每个元件的质量),并且是用于MIMO通信的有效信道质量指示符。然而,在在此给出的第一操作例子中,由于由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探测帧是遗留帧,因此不需要进行流分离。
一完成用于测量报告的准备,已经完成了探测帧的测量的无线通信设备20B就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帧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426和步骤S428)。“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其TA是基站30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以及其TA是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接收并翻译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时,其前进到接收质量测量过程。
图10是示出了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的具体例子的示例图。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用于正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的、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探测帧的SNR,并在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上列出测量值。在图9所示的例子,由于无线通信设备20A仅传输遗留探测帧,因此不存在除1个流SNR的特别列表。
链接质量测量过程:接收质量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操作例子的接收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如图11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A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请求”帧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452和步骤S454)。“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请求”的内容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BSSID)和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请求”还包括测量样式和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测量项的列表。更具体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包括分别用于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由无线通信设备20B传输的探测帧的测量样式、要测量的流的数量的列表、要测量的带宽的列表、以及T x BF测量选项的存在或不存在。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并翻译“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请求”时,其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响应”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456和步骤S458)。“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响应”包括关于所请求的测量是否可能的信息。
然后,如果“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响应”中所包括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可测量”,则开始从无线通信设备20B传输的探测帧的接收质量测量(步骤S460)。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将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TA、以及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DA的遗留探测帧传输指定的次数。此外,基站30将从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的探测帧的R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并将TA改变为基站30的地址,并传输探测帧(步骤S464、步骤S465和步骤S466)。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B传输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完成”(步骤S468),并且基站30将“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完成”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470)。
直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直接链接接收质量测量完成”,其接收从基站30传输的包括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RA的探测帧、以及从无线通信设备20B传输的包括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TA的探测帧两者(步骤S472)。
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A测量用于所接收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将平均值存储在存储器232中,并结束接收质量测量。可以在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之间的路径之后规律地进行链接质量测量过程,并且如需要可以改变所使用的通信路径和功能。
路径确定过程
图12是示出了路径确定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无线通信设备20A获取链接质量测量过程中的对于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两者的探测帧传输质量和接收质量。更具体地,除了“用于从基站30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链接的流SNR”和“用于从无线通信设备20A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链接的流SNR”之外,无线通信设备20A还获取关于“用于从基站30到无线通信设备20A的链接的流SNR”以及“用于从无线通信设备20B到无线通信设备20A的链接的流SNR”的信息。
基于上述信息,无线通信设备20A确定是使用基站路径还是使用直接链接路径用于从无线通信设备20A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帧传输。作为本实施例中的质量评估,评估值被定义为期望的所需的传输时间。可以考虑以下类型的进程作为计算评估值的进程。
首先,使用已知的表格等来从流SNR计算调制和编码集合(MCS)(对于遗留,这是比率),其达到流SNR中的某个分组错误率(PER),同时还是达到该PER的MCS中的最高物理层比率。对于各个路径,MCS(在遗留的情况下是比率)的物理层比率是PHYRATE无线通信设备20A-无线通信设备20B、PHYRATE基站30-无线通信设备20A、以及PHYRATE基站30-无线通信设备20B
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下示出的公式3来表示直接链接路径评估值和基站路径评估值(步骤S482)。
公式3
直接路径评估值=1/PHYRATE无线通信设备20A-无线通信设备20B
基站路径评估值=(1/PHYRATE基站30-无线通信设备20A)+(1/PHYRATE基站30-无线通信设备20B)(公式3)
当存在2个或更多流的多个流时,基于PER是否分别达到每个流而选择MCS。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都与T x BF兼容,则以相同的方式来评估通过测量而获得的采取的T x BF流SNR。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还都与40MHz带宽兼容,则以相同的方式来评估通过测量而获得的用于40MHz带宽的流SNR。以上述方式,从当存在选项功能和多个流时分别获得的评估值之中选定最小的评估值(步骤S484)。然后,控制部分228比较在步骤S484中所选定的基站路径的评估值与直接链接路径的评估值(步骤S486)。
控制部分228比较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评估值,并确定以下关系是否成立:[直接链接路径评估值≤AP路径评估值]。换句话说,控制部分228确定直接链接路径是否比基站路径更有优势(步骤S488)。然后,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关系[直接链接路径评估值≤AP路径评估值]不成立,则其确定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通信路径是基站路径(步骤S490)。
此外,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关系[直接链接路径评估值≤AP路径评估值]成立,则其进一步确定使得直接链接路径更有优势的、关于选项功能的使用的条件的存在或不存在,比如T x BF和40MHz带宽(步骤S492)。然后,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不存在条件,则其确定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通信路径是直接链接路径(步骤S494)。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条件存在,则其确定到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通信路径是具有条件的直接链接路径(步骤S496)。
下文中,可以进行与已经使用基于优点和缺点的评估而确定的路径为其建立了DLS的无线通信设备20B的通信。如果在路径确定过程中所确定的路径是带有条件的直接链接路径,则条件也被通知给硬件,并在使用路径时而应用。
3-2.第二操作例子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第一操作例子。在第一操作例子的链接质量测量过程中,使用测量样式#1进行传输质量测量和接收质量测量,而在第二操作例子中,不同点是测量样式#2的使用。下面,将参考图13和14说明根据第二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关于接收质量测量,探测帧传输的方向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方向相反。在其他方面,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内容,接收质量测量过程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此省略了其说明。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二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如图13所示,首先,无线通信设备20A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经由基站30发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502和步骤S504)。“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的内容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BSSID)和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还包括测量样式和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测量项的列表。更具体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包括分别用于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由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探测帧的测量样式、要测量的流的数量的列表、要测量的带宽的列表、以及T x BF测量选项的存在或不存在等。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并翻译“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时,其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506和步骤S508)。“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包括关于所请求的测量是否可能的信息。这包括关于除了正常流SNR之外是否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信息。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开始无线通信设备20A的传输质量的测量。
然后,如果“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中所包括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可测量”,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开始传输探测帧,以致使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传输质量(步骤S512)。更具体地,无线通信设备20A将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TA和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DA的遗留探测帧传输指定的次数。基站30将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所接收的每个探测帧的R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将TA改变为基站30的地址,并传输探测帧(步骤S514、步骤S516和步骤S518)。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从基站30传输的遗留探测帧,然后测量并存储流SNR。
之后,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520),并且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具体地说,是根据与传输方共享的引导矩阵的计算范例的流SNR的估计),以及进行正常流SNR测量(步骤S522),则无线通信设备20B与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测量一起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526)。另一方面,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其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524)。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中所包括的所有格式(流、带宽的数量)(步骤S528、步骤S530、步骤S532和步骤S534)。例如,如果直接链接测量列表指示与流1到3的数量、以及与20MHz和40MHz的带宽的兼容性,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以20MHZ的频率以MCS0(1个流)、MCS8(2个流)和MCS16(3个流)、以及以40MHZ的频率以MCS0(1个流)、MCS8(2个流)和MCS16(3个流)顺次传输探测帧。
接下来,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536),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540的过程(步骤S538)。另一方面,如果T x BF测试选项未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或者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558的过程。
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在步骤S538中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进行同时的测量,则其传送“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步骤S540和步骤S542)。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该“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时,其响应于该“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传送“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步骤S544和步骤S546)。
当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时,其实现T x BF,并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确定的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上的所有格式(流的数量,带宽)(步骤S548、步骤S552、步骤S554和步骤S556)。同时,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确定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了T x BF探测帧,并开始探测帧的流SNR的测量(步骤S550)。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将所测量的流SNR存储在存储器232中,作为当实现T xBF时的数据。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步骤S558),并且基站30将该“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560)。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时,其结束传输质量测量(步骤S562)。一完成对于测量报告的准备,无线通信设备20B就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具有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564和步骤S566)。“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其TA是基站30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以及其TA是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接收并翻译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时,其前进到接收质量测量过程。
图14是示出了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的具体例子的示例图。如图14所示,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对于每个所使用的通信功能的、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探测帧的流SNR,并将测量值列表在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上。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基站路径上仅传输遗留探测帧,因此不存在除1个流SNR之外的特别列表。另一方面,在直接链接路径上传输以20MHz频率的使用正常流(流1到3)和T x BF流(流1到3)的探测帧,并因此在可应用的栏中示出了dB值。
3-3 第三操作例子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第二操作例子。接下来,将参考图15说明根据使用测量样式#3的第三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关于接收质量测量,探测帧传输的方向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方向相反。在其他方面,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内容,接收质量测量过程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此省略了其说明。
图15是示出了根据第三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首先,无线通信设备20A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602和步骤S604)。“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的内容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BSSID)和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还包括测量样式和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列出的测量项。更具体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包括测量样式#3、要测量的带宽的列表以及T x BF测量选项的存在或不存在等。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并翻译“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则其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606和步骤S608)。“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包括关于所请求的测量是否可能的信息。这包括关于除了正常流SNR之外是否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信息。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开始无线通信设备20A的传输 质量的测量(步骤S609)。
然后,如果“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中所包括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可测量”,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开始传输探测帧,以致使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传输质量(步骤S610)。更具体地,根据普通测量集合,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TA和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DA的探测帧。基站30将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的每个探测帧的R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将T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并传输探测帧(步骤S612、步骤S614和步骤S616)。无线通信设备20B根据普通测量集合接收从基站30传输的探测帧,并且还直接接收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探测帧,测量流SNR并存储值。
接下来,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618),并且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具体地,根据与传输方共享的引导矩阵的计算范例的流SNR的 估计),以及进行正常流SNR测量(步骤S620),则无线通信设备20B与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测量一起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624)。另一方面,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其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622)。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中所包括的所有格式(流的数量,带宽)(步骤S626、步骤S628、步骤S630和步骤S632)。例如,如果直接链接测量列表指示与流1到3的数量以及与20MHZ和40MHz的带宽的兼容性,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以20MHz频率以MCS0(1个流)、MCS8(2个流)和MCS16(3个流)、以及以40MHz频率以MCS0(1个流)、MCS8(2个流)和MCS16(3个流)顺次传输探测帧。
接下来,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634),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638的过程(步骤S636)。另一方面,如果T x BF测试选项未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或者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658的过程。
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在步骤S636中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进行同时的测量,则其传输“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步骤S638和步骤S640)。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时,其响应于“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传输“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步骤S642和步骤S644)。
当无线通信设备20A从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时,其实现T x BF,并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确定的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上的所有格式(流的数量、带宽)(步骤S648、步骤S652和步骤S656)。同时,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确认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T x BF探测帧,并开始探测帧的流SNR的测量(步骤S650)。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将所测量的流SNR存储在存储器232中,作为当实现T x BF时的数据。
随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并且基站30将该“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B(S660)。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直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时,其结束传输质量的测量(步骤S6262)。一完成对于测量报告的准备,无线通信设备20B就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664和步骤S666)。“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其TA是基站30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以及其TA是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接收并翻译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时,其前进到接收质量测量过程。
3-4第四操作例子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第三操作例子。接下来,将参考图16描述根据使用测量样式#4的第四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关于接收质量测量,探测帧传输的方向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方向相反。在其他方面,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内容,接收质量测量过程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此省略了其说明。
图16是示出了根据第四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首先,无线通信设备20A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702和步骤S704)。“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的例子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BSSID)、以及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还包括测量样式和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列表测量项。更具体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包括测量样式#4、要测量的流的数量的列表、要测量的带宽的列表、以及T x BF测量选项的存在或不存在等。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并翻译“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时,其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经由基站30传输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706和步骤S708)。“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包括关于所请求的测量是否可能的信息。这包括关于除正常流SNR之外是否可用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信息。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开始无线通信设备20A的传输质量的测量(步骤S710)。
然后,如果“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中所包括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可测量”,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开始传输探测帧,以致使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传输质量(步骤S712)。更具体地,无线通信设备20A根据普通测量集合传输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TA、以及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的DA的探测帧。基站30将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所接收的每个探测帧的R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将TA改变为基站30的地址,并传输探测帧(步骤S714、步骤S716和步骤S718)。无线通信设备20B根据普通测量集合而接收从基站30传输的探测帧,并且还根据普通测量集合直接接收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的探测帧,测量流SNR并存储测量值。
之后,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720),并且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具体地,根据与传输方共享的引导矩阵的计算范例的流SNR的估计),以及进行正常流SNR测量(步骤S722),则无线通信设备20B与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测量一起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726)。另一方面,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其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724)。
接下来,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728),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732的过程(步骤S730)。另一方面,如果T x BF测试选项未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或者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752的过程。
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在步骤S730中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进行同时的测量,则其传输“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步骤S732和步骤S736)。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时,其响应于“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传输“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步骤S738和步骤S740)。
当无线通信设备20A从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时,其实现T x BF,并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确定的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上的所有格式(流的数量、带宽)(步骤S744、步骤S748和步骤S750)。同时,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确认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T x BF探测帧,并开始探测帧的流SNR的测量(步骤S742)。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将所测量的流SNR存储在存储器232中,作为当实现T x BF时的数据。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并且基站30将该“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B(S754)。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直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时,其结束传输质量的测量(步骤S756)。一完成对于测量报告的准备,无线通信设备20B就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758和步骤S760)。“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其TA是基站30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以及其TA是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接收并翻译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时,其前进到接收质量测量过程。
3-5.第五操作例子
以上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第一到第四操作例子。在上述操作例子中,测量样式根据基站30是否是HT兼容的而不同。在此,第五操作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基站30的功能无关地决定测量样式,并且独立于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而传输探测帧。下文中,将参考图17和图18说明第五操作例子。
测量方法选择过程
图17是示出了根据第五操作例子的测量方法选择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首先,无线通信设备20A的控制部分228参考关于在存储器232中所存储的无线通信设备20B的性能的信息,并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无线通信设备20B两者是否是HT兼容的(步骤S762)。然后,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不是HT兼容的,则其将基站路径设置为可选方法,并将直接路径设置为遗留,作为测量样式#1(步骤S764)。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是否是HT兼容的,则其将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具有的HT功能添加到“直接链接测量集合”(步骤S766)。例如,将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所兼容的用于调制和编码集合(MCS)的流的数量、以及带宽(20MHz、40MHz)添加到“直接链接测量集合”。
接下来,控制部分228将基站路径设置为可选的,并将直接路径设置为上述“直接链接测量设置”,作为测量样式#2(步骤S768)。然后,在步骤S764和步骤S768之后,控制部分228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是否是Tx BF兼容的(步骤S770)。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和20B两者是T x BF兼容的,则T x BF被作为选项添加到直接链接测量集合。(步骤S772)。
接下来,将参考图18说明当在上述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选择测量样式#2时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
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五操作例子的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首先,无线通信设备20A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经由基站30传输到无线通信设备20B(步骤S802和步骤S804)。“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的内容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BSSID)和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还包括测量样式和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选择的列表测量项。更具体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包括根据第五操作例子的测量样式#2、要测量的流的数量的列表、要测量的带宽的列表、以及T x BF测量选项的存在或不存在等。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接收并翻译“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其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经由基站30传输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806和步骤S808)。“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包括关于所请求的测量是否可能的信息。这包括关于是否可用测量除了正常流SNR之外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信息。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开始无线通信设备20A的传输质量的测量(步骤S810)。
然后,如果“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响应”中所包括的成功和失败信息指示“可测量”,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开始传输探测帧以致使无线通信设备20B测量传输质量(步骤S812)。更具体地,无线通信设备20A将包括其中描述了基站30的地址的RA、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TA、以及其中描述了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DA的可选(例如,遗留)探测帧传输指定的次数。基站30将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所接收的每个探测帧的RA改变为无线通信设备20B的地址,将TA改变为基站30的地址,并传输探测帧(步骤S814、步骤S816和步骤S818)。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从基站30传输的遗留探测帧,测量流SNR并存储测量值。
之后,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820),并且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具体地,根据与传输方共享的引导矩阵的计算范例的流SNR的估计),以及进行正常流SNR测量(步骤S822),则无线通信设备20B与所采取的T x BF流SNR的测量一起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826)。另一方面,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其进行正常流SNR的测量(步骤S824)。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中所包括的所有格式(流的数量,带宽)(步骤S828、步骤S830、步骤S832和步骤S834)。例如,如果直接链接测量列表指示与流1到3的数量以及与20MHZ和40MHz的带宽的兼容性,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以20MHz频率以MCS0(1个流)、MCS8(2个流)和MCS16(3个流)、以及以40MHz频率以MCS0(1个流)、MCS8(2个流)和MCS16(3个流)顺次传输探测帧。
接下来,如果T x BF测试选项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步骤S836),并且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840的过程(步骤S838)。另一方面,如果T x BF测试选项未被添加到“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请求”,或者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B可以测量所采取的T x BF流SNR以及正常流SNR,则无线通信设备20A前进到步骤S858的过程。
如果无线通信设备20A在步骤S838中确定无线通信设备20B不能进行同时的测量,则其传输“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步骤S840和步骤S842)。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时,其响应于“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传输“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步骤S844和步骤S846)。
当无线通信设备20A从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T x BF测量开始响应”时,其实现T x BF,并顺次传输不同格式的探测帧,以覆盖在测量方法选择过程中所确定的直接链接测量列表上的所有格式(流的数量、带宽)(步骤S850、步骤S852、步骤S854和步骤S856)。同时,无线通信设备20B通过从无线通信设备20A接收“T x BF测量开始通知”而确认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T x BF探测帧,并开始探测帧的流SNR的测量(步骤S848)。然后,无线通信设备20B将所测量的流SNR存储在存储器232中,作为当实现T x BF时的数据。
之后,无线通信设备20A传输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步骤S858),并且基站30将该“直接链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转发到无线通信设备20B(S860)。
当无线通信设备20B接收“直接传输质量测量完成”时,其结束传输质量的测量(步骤S862)。一完成对于测量报告的准备,无线通信设备20B就将作为专用转发数据帧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经由基站30传送到无线通信设备20A(步骤S864和步骤S866)。“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包括基站30的MAC地址、其TA是基站30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无线通信设备20A的MAC地址、以及其TA是无线通信设备20A的地址的探测帧的平均流SNR。当无线通信设备20A可以接收并翻译来自无线通信设备20B的“直接链接传输测量报告”时,其前进到接收质量测量过程。关于接收质量测量,探测帧传输的方向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方向相反。在其他方面,从传输质量测量过程的内容,接收质量测量过程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此省略了其说明。
4.结论
如上所述,即使在使用诸如多个IEEE802.11n标准流的HT格式时,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页可以在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之一之间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且,通过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当例如使用IEEE802.11n标准选项功能时可以比较链接质量。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可以基于链接质量在基站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之一之间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需用特定功能装配基站3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其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不需要按沿着以流程图所述的顺序的时间序列来进行无线通信系统1的各个处理步骤。例如,无线通信系统1的各个处理步骤可以包括并行或单独进行的处理(例如并行处理或目标处理)。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12月26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334206有关的主题,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合并于此。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转发无线通信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经由所述基站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直接通信之一,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获取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并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两者都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来传输数据帧,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测量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以及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一基于所述通信质量来确定是否进行所述间接通信和所述直接通信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基站所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数据帧传输到所述基站,
所述基站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传输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以及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测量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接收的数据帧和从所述基站所接收的数据帧两者的通信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另外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并且所述基站不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数据帧直接传输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基站所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所述数据帧传输到所述基站,并且还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将所述数据帧直接传输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
所述基站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所接收的数据帧传输到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以及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顺次测量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帧和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数据帧两者的通信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将所测量的通信质量传输到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以及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基于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接收的通信质量来确定进行所述间接通信还是所述直接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测量可以通过分离通信信道而获得的每个空间流作为通信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间建立了通信之后,间歇地进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的通信质量的测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在将使用波束成形功能的数据帧传输通知给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所述波束成形功能开始所述数据帧的传输。
9.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进行经由基站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之一,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获取部分,其获取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
选择部分,其基于由所述获取部分所获得的通信功能来选择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两者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
传输部分,其使用由所述选择部分所选择的通信功能来传输数据帧;以及
确定部分,其基于由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所测量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来确定所述通信功能的使用和不使用之一,并且还确定进行所述间接通信还是所述直接通信。
10.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进行经由基站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之一,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传输部分,其将所述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传输到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
接收部分,其使用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来接收从所述无线通信设备所传输的数据帧;以及
测量部分,其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来测量由所述接收部分所接收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其中
所述传输部分将由所述测量部分所测量的通信质量传输到所述另一无线通信设备。
11.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无线通信设备、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和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转发无线通信的基站,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步骤:
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获取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类型;
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两者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来传输数据帧;
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对于所使用的每个通信功能测量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传输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以及
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之一基于所述通信质量来确定进行经由所述基站的间接通信还是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直接通信。
12.一种程序,包括命令作为进行经由基站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间接通信和不经由所述基站传递的与另一无线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之一的计算机担当为以下的指令:
选择部分,选择所述第一无线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兼容的通信功能的至少一个;
传输部分,使用由所述选择部分所选择的通信功能传输数据帧;以及
确定部分,基于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设备所测量的数据帧的通信质量来确定进行间接通信还是直接通信。
CN200810190661XA 2007-12-26 2008-12-26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23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34206A JP4506829B2 (ja) 2007-12-26 2007-12-26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334206/07 2007-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2319A true CN101472319A (zh) 2009-07-01
CN101472319B CN101472319B (zh) 2012-06-13

Family

ID=4052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66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72319B (zh) 2007-12-26 2008-12-26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11755B2 (zh)
EP (1) EP2076092A3 (zh)
JP (1) JP4506829B2 (zh)
KR (1) KR20090071438A (zh)
CN (1) CN101472319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75094A (en) * 2009-11-06 2011-05-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lective enabling of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CN102598827A (zh) * 2009-10-29 2012-07-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点调度的对等式通信
CN102752878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Dlna网络中建立直接连线的方法与电子装置
CN103780596A (zh) * 2012-10-26 2014-05-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字生活网络联盟的方法及装置
CN103814621A (zh) * 2011-09-09 2014-05-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广播拆除装置和方法
TWI751565B (zh) * 2019-05-28 2022-01-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統、通信裝置、程式及通信確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0570B2 (en) * 2008-06-17 2013-08-27 Nintendo Co., Ltd.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JP4334602B1 (ja) * 2008-06-17 2009-09-30 任天堂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US9351340B2 (en) * 2009-04-08 2016-05-2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e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8644851B2 (en) * 2009-10-20 2014-02-04 Nokia Corporation Channel availability for white-space devices, associ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20110103240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forwarding in peer-to-pe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976850B2 (en) * 2010-03-11 2015-03-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in a 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U-MIMO) environment
KR101670058B1 (ko) * 2010-03-11 2016-1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사용자 다중 입출력 환경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 공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10223953A1 (en) * 2010-03-15 2011-09-15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EP2586264B1 (en) * 2010-06-22 2017-03-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direct mode communication
CN102378236A (zh) * 2010-08-13 2012-03-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最小化路测方法、系统和设备
US9049695B2 (en) * 2010-11-18 2015-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rules based on channel quality for peer-to-peer and WAN communication
US10091636B2 (en) 2010-11-19 2018-10-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be messaging for direct link connections
US9271136B2 (en) * 2010-11-19 2016-0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be messaging for direct link connections
WO2012111261A1 (ja) 2011-02-16 2012-08-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EP2605465A1 (en) * 2011-12-16 2013-06-19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OFDM symbols representative of plural streams
JP6269684B2 (ja) * 2013-12-27 2018-01-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KR101590707B1 (ko) * 2014-06-02 2016-02-01 재단법인 씨윗코리아 적응형 스트리밍 제공방법
JP6331947B2 (ja) * 2014-10-09 2018-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101951804B1 (ko) * 2017-10-13 2019-02-25 인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밀리미터파 대역에서 디바이스 간 통신 경로를 선택하는 장치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US11140457B1 (en) * 2018-09-20 2021-10-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Network routing selections for wireless devices
EP3917201B1 (en) * 2019-03-29 2024-01-10 Honda Motor Co.,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GB202000125D0 (en) * 2020-01-06 2020-0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dynaminc path selection
US20230198645A1 (en) * 2021-12-21 2023-06-22 Dish Network Technologies India Private Limited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distributing content in community of over-the-air broadcast content receiv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2933B1 (en) * 2000-10-06 2006-02-21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Wireless mobile network with an adaptive locally linked mobile network for locally routing multimedia content
JP4018449B2 (ja) 2002-05-24 2007-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WO2004064333A1 (ja) * 2003-01-10 2006-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要求信号、応答信号、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3632693B2 (ja) * 2003-02-17 2005-03-23 Kddi株式会社 異なる無線通信メディアの切替方法及びその通信状態測定方法
KR20040076979A (ko) * 2003-02-27 2004-09-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lan 및 무선 lan 스테이션들사이에서 다이렉트링크 프로토콜 설정방법
WO2005122478A1 (en) * 2004-06-08 2005-12-22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use as a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30778A3 (en) * 2004-08-12 2011-11-0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dium
JP4533085B2 (ja) * 2004-10-27 2010-08-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I262680B (en) * 2004-11-23 2006-09-2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Improved direct 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LAN
US7542723B2 (en) * 2005-05-24 2009-06-02 Intel Corporation Direct link establish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7577125B2 (en) * 2005-07-08 2009-08-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Direct wireless client to client communication
CN100401659C (zh) * 2005-07-28 2008-07-09 华南理工大学 数字对讲机及其利用中转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方法
JP4847085B2 (ja) * 2005-09-29 2011-12-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装置
CN101258450B (zh) * 2005-11-08 2012-06-06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EP1802038B1 (en) * 2005-12-23 2009-01-07 Sony Deutschland GmbH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service and device discovery in a UPnP-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381607B1 (en) * 2006-04-21 2013-01-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Mimo receiver apparatus and mimo transmitter apparatus
JP4952135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8827A (zh) * 2009-10-29 2012-07-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点调度的对等式通信
US9237585B2 (en) 2009-10-29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schedul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CN102598827B (zh) * 2009-10-29 2016-06-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点调度的对等式通信
GB2475094A (en) * 2009-11-06 2011-05-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lective enabling of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GB2475094B (en) * 2009-11-06 2013-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lective enabling of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US9462523B2 (en) 2009-11-06 2016-10-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lective enabling of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CN102752878A (zh) * 2011-04-20 2012-10-24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Dlna网络中建立直接连线的方法与电子装置
CN103814621A (zh) * 2011-09-09 2014-05-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广播拆除装置和方法
CN103780596A (zh) * 2012-10-26 2014-05-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字生活网络联盟的方法及装置
TWI751565B (zh) * 2019-05-28 2022-01-0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統、通信裝置、程式及通信確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6092A2 (en) 2009-07-01
EP2076092A3 (en) 2013-05-29
US8711755B2 (en) 2014-04-29
US20090168689A1 (en) 2009-07-02
KR20090071438A (ko) 2009-07-01
JP2009159233A (ja) 2009-07-16
CN101472319B (zh) 2012-06-13
JP4506829B2 (ja) 201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2319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US1142480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mediu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6040244B2 (ja) 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に基づく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ビームスキャニングによる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JP7147790B2 (ja) 電子機器、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21272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overing and tracking communication directions with asymmetric antenna systems
CN105992236B (zh) 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波束形成执行无线通信的方法
KR101303652B1 (ko) 협력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2015016385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up a relay 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9005405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reliable beac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472318A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程序
GB2555061A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an optimum communication rout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10945796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方向性的装置和方法
CN106134250A (zh) 用于操作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方法及其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
RU2739588C2 (ru)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способ и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CN106465232A (zh) 基于集群的信标信号传送
EP3685604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6325875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870515B2 (en) Priority-based MU-MIMO pairing threshold for codebook beamforming in 5G NR massive MIMO systems
CN113678381B (zh) 基站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60382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TWI451795B (zh) 無線電通訊系統、無線電通訊裝置、無線電通訊方法及程式
US11990973B2 (en) Beam management for a radio transceiver device
CN109314874B (zh) 用于网络控制端和网络节点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Mohamed et al. Experimental work on WiGig coverage area management and beamforming training using Wi-Fi fingerprint
JP2005341344A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