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1521A -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1521A
CN101451521A CNA2007101959010A CN200710195901A CN101451521A CN 101451521 A CN101451521 A CN 101451521A CN A2007101959010 A CNA2007101959010 A CN A2007101959010A CN 200710195901 A CN200710195901 A CN 200710195901A CN 101451521 A CN101451521 A CN 101451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etallic shim
stiffening rib
compressor
val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959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本泰生
杉本和禧
小池良明
板桥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101959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51521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51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15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使用金属垫片作为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件时可以容易地调整顶部间隙的压缩机。该压缩机(1)是由往复运动的活塞(41A)在构成壳体(5)的壳体主体(5A)的气缸(40A)内进行压缩做功,并且隔着密封件(13)及阀板(5G)用螺栓将气缸盖(5H)固定在壳体主体上而成的,将多片金属垫片(13A、13B)重叠来构成设置在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件(13)。

Description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螺栓将气缸盖固定在壳体主体上而成的、由活塞的往复运动进行压缩做功的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通过使活塞在气缸内进行往复运动进行制冷剂的压缩做功的往复式半密闭型压缩机中,用螺栓将阀板和气缸盖固定在壳体主体上来构成壳体。另外,在气缸盖和阀板之间、在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设置密封件来进行各构件之间的密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1071号公报
作为这种场合的密封件以往通常使用由石棉构成的垫片。另外,在这种往复式的压缩机中,活塞的顶部间隙(气缸和阀板之间的间隙)成为重要的要素。在此,由于石棉制的垫片的板厚精度低,即使用相同的板厚制造,实际的板厚会成为各种不同的板厚。因此,在组装压缩机时,按实际的板厚将石棉制的垫片划分类,通过从上述各类中选择使用设置在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垫片来调整活塞的顶部间隙。
但是,近年来,由于石棉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因此石棉材料已不能使用,作为这种压缩机的垫片,必须使用如上述专利文献说明的那样的由冷轧钢板或不锈钢钢板等构成的金属垫片。
可是,由于金属垫片与石棉垫片相比,板厚精度非常高,因此,如上述那样相同名义板厚条件下的分类变得困难。另外,在这种金属垫片上,为了提高其压接强度并得到必要的密封表面压力,形成有加强筋,但是,在做成与石棉制垫片相同的厚度尺寸时,产生不能进行加强筋加工或者加强筋加工极为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技术问题而作成的,提供一种在使用金属垫片作为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件时,可以容易调整顶部间隙的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的压缩机是由往复运动的活塞在构成壳体的壳体主体的气缸内进行压缩做功,并且,隔着密封件及阀板将气缸盖用螺栓固定在壳体主体上而成的,其特征在于,通过重叠多片金属垫片来构成设置在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件。
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多片金属垫片中的第1金属垫片上形成加强筋,在第2金属垫片上不形成加强筋。
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重叠两金属垫片,使第1金属垫片的加强筋的突起的顶点位于第2金属垫片侧。
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的压缩机中,使第2金属垫片位于上述阀板侧,使第1金属垫片位于壳体主体侧并使两金属垫片重叠。
技术方案5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第1金属垫片上形成内外二条加强筋。
技术方案6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5的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两金属垫片上形成有与阀板的吸入口对应的吸入口孔,在第1金属垫片上,在吸入口孔的外侧形成有连结内外二条加强筋的加强筋。
技术方案7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6的本发明的压缩机中,在两金属垫片上,形成有与阀板的排出口对应的排出口孔和供螺栓贯通的螺栓孔,在第1金属垫片上,在排出口孔及螺栓孔的周围形成有加强筋。
技术方案8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螺栓孔周围的加强筋形成在与比螺栓的头部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对应的部分上。
技术方案9的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制造方法,该压缩机是由往复运动的活塞在构成壳体的壳体主体的气缸内进行压缩做功,并且隔着密封件及阀板将气缸盖用螺栓固定在壳体主体上而成的,其特征在于,在制造该压缩机时,将多片金属垫片重叠来构成设置在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件,通过从多种板厚的垫片中选择使用任何一个或多个金属垫片来调整活塞的顶部间隙。
技术方案10的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为了调整顶部间隙而选择板厚的金属垫片上不形成加强筋,在除了该金属垫片以外的金属垫片上形成加强筋。
根据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9的发明,由于由多片金属垫片构成设置在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件,因此从多种板厚的垫片中选择使用任何一个或多个金属垫片,可以非常容易调整活塞的顶部间隙。
特别是,如果像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10的发明那样,在多片金属垫片中的某一的第1金属垫片上形成加强筋,在其余的第2金属垫片上不形成加强筋,使用可以容易形成加强筋的板厚的金属垫片作为第1金属垫片,可以选择第2金属垫片的板厚来进行顶部间隙的调整。由此,可以使用金属垫片容易地调整顶部间隙,并且没有障碍地进行加强筋加工并确保密封性。特别是因为不选择形成加强筋的第1金属垫片的板厚而是通过选择不形成加强筋的第2金属垫片的板厚来调整顶部间隙,因此,不需要使第1金属垫片的板厚变薄,也就是说,可以维持能确保第1金属垫片的板厚并得到规定表面压力的充分的弹簧常数,使得可以使表面压力恒定来提高密封性。另外,由于增加了各金属垫片的板厚的自由度,因此即使形状复杂化也可以容易地应对,并且也可以容易地进行更换维护。
另外,如果像技术方案3的发明那样,重叠两金属垫片,并使第1金属垫片的加强筋的突起的顶点位于第2金属垫片侧,由于第1金属垫片的加强筋的突起的顶点与第2金属垫片抵接,因此,与使加强筋的凹下侧与第2金属垫片抵接时相比,可以增加两金属垫片相互的压接强度,可以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如果像技术方案4的发明那样,使第2金属垫片位于阀板侧、使第1金属垫片位于壳体主体侧来重叠两金属垫片,由于使形成了加强筋的第1金属垫片压接在平面精度低的壳体主体上,因此,可以良好地确保金属垫片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性。
再有,如果像技术方案5的发明那样,在第1金属垫片上形成内外二条加强筋,在气缸的外侧,可以双重地构成金属垫片的压接强度高的部分,可以使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果像技术方案6的发明那样,在与阀板的吸入口对应的第1金属垫片的吸入口孔的外侧形成连结内外二条加强筋的加强筋,在压力低的吸入口部分,可以简化加强筋的形状并提高加工性。
另一方面,如果像技术方案7的发明那样,在与第1金属垫片的阀板的排出口对应的排出口孔和供螺栓贯通的螺栓孔的周围形成加强筋,可以确保压力高的排出口部分和螺栓部分的密封性。
特别是,如果像技术方案8的发明那样,将螺栓孔周围的加强筋形成在与比螺栓的头部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对应的部分上,可以使加强筋与用螺栓紧固的范围对应来进一步提高螺栓周围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半密闭型压缩机的俯视图(实施例1)。
图2是图1的压缩机的纵向剖视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压缩机的局部纵向剖视侧视图。
图4是图1的压缩机的分解纵向剖视主视图。
图5是图1的压缩机的分解局部纵向剖视侧视图。
图6是安装在图1的压缩机上的第1金属垫片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第1金属垫片的加强筋的图案的图。
图8是图6的第1金属垫片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图6的第1金属垫片的加强筋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的第1金属垫片的螺栓孔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安装在图1的压缩机上的第2垫片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半密闭型压缩机的分解局部纵向剖视侧视图(实施例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半密闭型压缩机1的俯视图,图2是压缩机1的纵向剖视主视图,图3是压缩机1的局部纵向剖视侧视图,图4是压缩机1的分解纵向剖视主视图,图5是压缩机1的分解局部纵向剖视侧视图,图6是安装在压缩机1上的第1金属垫片13A的俯视图,图11是安装在压缩机1上的第2金属垫片13B的俯视图。
实施例的压缩机1由电动机(驱动要素)2、动力转换部件3、压缩部件4与收容它们的壳体5等构成,该电动机2产生旋转动力,该动力转换部件3将由该电动机2产生的旋转动力转换成往复动力,该压缩部件4被通过该动力转换部件3转换的往复动力驱动来压缩制冷剂(例如,二氧化碳等自然制冷剂或R—134a、R—22等)。另外,实施例的压缩部件4被做成具有第1压缩部11A和第2压缩部11B的双气缸结构。
壳体5由壳体主体5A、电动机侧盖5B、区划板5C、底盖5D、曲轴侧盖5E、轴盖5F、阀板5G、气缸盖5H等构成,该壳体主体5A是以球墨铸铁等作为材料而制成的,这些构件隔着密封件13由多根螺栓14牢固地固定在壳体主体5A上,组装成密闭状态。
采用了如下结构:在壳体主体5A的底部储存有润滑油,该润滑油用于润滑压缩机1中的各滑动部,可以由侧面玻璃(透视窗)16确认油量。由区划板5C将壳体主体5A的内部空间划分成电动机室18和曲轴室19。另外,采用了如下结构:在区划板5C上形成有多个通孔17,通过该通孔17,电动机室18和曲轴室19的气体和润滑油可以往来。
另外,采用了如下结构:在与电动机室18对应的壳体主体5A的外侧面上,形成许多壳体散热片20,从壳体5高效率地进行散热。另外,在电动机侧盖5B上形成有润滑油槽21,在区划板5C上形成主轴承22,在曲轴侧盖5E上形成副轴承23。
将动力转换部件3与电动机2的电动机轴24形成为一体,具有通过相对于电动机轴24的轴心偏心旋转而将旋转动力转换成往复动力的曲轴25A、25B和分别与这些曲轴25A、25B连接的连杆26A、26B等。另外,曲轴25A与连杆26A被设置成与上述第1压缩部11A对应,曲轴25B及连杆26B被设置成与上述第2压缩部11B对应。
电动机2是被嵌合安装在电动机室18内的密封式电动机,在其电动机轴24的轴心上设置规定直径的孔来构成主润滑油路28。另外,在电动机轴24上还形成有流向连杆26A、26B的大端部和小端部的润滑油的润滑通路、并且构成流向主轴承22和副轴承23的润滑油的润滑通路的副润滑油路29。
而且,将该电动机轴24的一端从润滑油槽21侧面插入该润滑油槽21内,另一端在穿过主轴承22之后,与设置在曲轴侧盖5E上的副轴承23配合,由这些主轴承22和副轴承23可自由旋转地支承该电动机轴24。
另外,在电动机2的转子上安装润滑油搅上片30,被做成与电动机轴24一起旋转。由此,当润滑油搅上片30随着电动机2旋转进行旋转时,储存在壳体5底部的润滑油附着在润滑油搅上片30上被搅上来,此时滴下来的润滑油存留在润滑油槽21内。由于将电动机轴24穿入该润滑油槽21,而且在该电动机轴24上形成了主润滑油路28,因此,存在润滑油槽21内的润滑油流入主润滑油路28并向曲轴侧盖5E流动。
由于电动机轴24的旋转,流入主润滑油路28的润滑油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分流到副润滑油路29,供给到主轴承22、副轴承23、连杆26A,26B的大端部和小端部等的滑动面。另外,如后述的那样,在构成压缩部件4的活塞和气缸之间也供给润滑油,提高压缩室的机械密封性。而且,没有用于各滑动部的润滑的润滑油(剩余的润滑油)从在曲轴侧盖5E上形成的润滑油返回路(未图示)被排出后返回到壳体5的底部。
另外,在与电动机2上方对应位置上的壳体主体5A上设置了连接端子箱33,该连接端子箱33收容用于向电动机2供给电力的连接端子32。
压缩部件4具有上述的第1压缩部11A和第2压缩部11B,压缩部11A由第1气缸40A和第1活塞41A构成,压缩部11B由第2气缸40B和第2活塞41B构成,该第1气缸40A、第2气缸40B形成在壳体主体5A内,该第1活塞41A在气缸40A内做往复运动,该第2活塞41B在气缸40B内做往复运动,用气缸40A和活塞41A构成第1压缩室42A,用气缸40B和活塞41B构成第2压缩室42B。
另外,采用如下结构:活塞41A与活塞41B的往复运动的相位错开180度,活塞41A下降时(吸入制冷剂),活塞41B上升并压缩制冷剂。由此,谋求施加在电动机2上的负荷一致化。另外,在实施例中,将活塞41A、41B的直径和往复运动距离(孔径和行程)设定成相同。由此,在实施例中,使各压缩部11A和11B的排除容积相同。另外,由销子45将活塞41A、41B与连杆26A、26B的小端部可自由摆动地结合,活塞41A、41B借助连杆26A、26B的往复动力进行往复运动。
气缸盖5H是盘状的构件,其内部空间由分隔壁50形成有吸入室51和排出室52。吸入室51是供给来自机外的制冷剂的空间,将该吸入室51的制冷剂供给到各压缩室42A、42B。排出室52是排出被各压缩室42A、42B压缩了的制冷剂的室,将该制冷剂供给到机外。
此时,在与吸入室51、排出室52对应的阀板5G上分别形成有吸入口53、排出口54。另外,在阀板5G上,在吸入室51与各气缸40A、40B分别对应的二个位置上形成吸入孔56,并且在排出室52与各气缸40A、40B分别对应的二个位置上形成排出孔57。
而且,分别在各吸入孔56上设置有吸入阀58来堵塞各吸入孔56,在各排出孔57上设置有排出阀59来堵塞各排出孔57。各阀是板簧状的阀,将吸入阀58安装在阀板5G的压缩室42A、42B侧的面上,将排出阀59安装在阀板5G的排出室52侧的面上。各阀起到单向阀的作用,使制冷剂的流动成为一个方向。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电动机2旋转,曲轴25A,25B相对于电动机轴24进行偏心旋转运动,而与曲轴25A、25B连结的连杆26A、26B进行往复运动。在连杆26A、26B上连结活塞41A、41B,当活塞41A下降时,压缩室42A的空间容积扩大并产生吸入压(负压),由该吸入压打开吸入阀58,机外的制冷剂从吸入口53进入吸入室51,从这里经过吸入孔56流入压缩室42A。当活塞41A上升时,压缩室42A缩小且该室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压缩做功)。当制冷剂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排出阀59打开,制冷剂从排出孔57排出到排出室52内。
同样地,当相差180度相位差的活塞41B下降时,压缩室42B的空间容积扩大并产生吸入压(负压),由该吸入压打开吸入阀58,机外的制冷剂从吸入口53进入吸入室51,从这里经过孔56流入压缩室42B。当活塞41B上升时,压缩室42B缩小来压缩该室内的制冷剂。当制冷剂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排出阀59打开,制冷剂从排出孔57排出到排出室52内。然后,在各压缩室42A、42B被压缩、排出到排出室52内的制冷剂从排出口54排出到机外。
下面,对设置在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件13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构成壳体5的各构件隔着密封件13由螺栓14组装在壳体主体5A上。此时,关于气缸盖5H、阀板5G及壳体主体5A的组装部分,在壳体主体5A和阀板5G之间设置密封件13,而且在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也设置有密封件13。夹设于各构件之间的密封件13是在冷轧钢板(SPCC)或不锈钢钢板(SUS316)等金属板的表面上涂覆腈橡胶(NBR)等具有耐高温高压性且具有耐油性的弹性材料而构成的板材。
在此,设置在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件13,也起到调整各气缸40A、40B的顶部间隙,即各活塞41A、41B与阀板5G之间的间隙的作用。为此,以往使用石棉制的垫片作为密封件13,例如,从以板厚0.8t被制造的垫片中,根据偏差从厚垫片到薄垫片分成3个等级,从它们之中的一个等级进行选择来调整顶部间隙,但由于不能使用石棉垫片,因此在本发明中重叠多片金属垫片、在实施例中重叠两片金属垫片(第1金属垫片13A、第2金属垫片13B)来构成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件13。
两金属垫片13A、13B也如上述那样是在冷轧钢板(SPCC)或不锈钢钢板(SUS 316)等金属板的表面上涂覆腈橡胶(NBR)等具有耐高温高压性和耐油性的弹性材料而构成的板材。而且,如图6~图11所示,在两金属垫片13A、13B上,在其中央在长度方向上并列形成有与气缸40A、40B对应的气缸孔62A、62B,在与两气缸孔62A、62B之间对应的壁的一侧及另一侧上,形成分别与上述吸入口53及排出口54对应的吸入口孔63及排出口孔64。另外,在周围八个位置与由吸入口孔和气缸孔62A、62B围起来的壁的一个位置的总计九个位置上,形成供上述螺栓14穿过的螺栓孔66,另外,在二个位置上形成供未图示的定位销穿过的定位孔67。
此时,在金属垫片13A上形成如图6~图10所示的加强筋61,在金属垫片13B上不形成加强筋而做成平板状(另外,其他的密封件13也使用带加强筋的金属垫片)。特别是形成在金属垫片13A上的加强筋61整体由内侧加强筋61A与外侧加强筋61B共计二条加强筋构成,该内侧加强筋61A围绕气缸孔62A、62B周围,该外侧加强筋61B围绕该内侧加强筋61A的外侧。另外,在排出口孔64、各螺栓孔66、各定位孔67的周围也形成有加强筋61C,位于内侧的排出口孔64和三个螺栓孔66与内侧加强筋61A连接,位于外侧的六个螺栓孔66和定位孔67与外侧加强筋61B连接。此时,加强筋61A、61B朝着各孔64、66、67的中心与加强筋61C连接。由此,考虑使在连接部分上施加均等的力。另外,考虑使加强筋61A、61B尽可能地形成为以金属垫片13A的中央部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作为整体,在金属垫片13A、13b上均等地施加力。
另外,在压力变低的吸入口孔63的周围不形成加强筋,代替它,在吸入口孔63的外侧(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连结内侧加强筋61A和外侧加强筋61B的加强筋61D。再有,将在周围壁宽(空间)狭窄的排出口孔64及其两侧的螺栓孔66周围的加强筋61C做成图8或图10所示的半加强筋,其它部分的加强筋61A、61B、61C、61D做成图9所示的全加强筋。另外,将螺栓孔66周围的加强筋61C形成在与比螺栓14的头部的外缘靠内侧(螺栓孔66侧)对应的位置的部分。
而且,在实施例中,使用0.38t的板厚的垫片的一种作为第1金属垫片13A。该板厚是可以没有障碍、比较容易地进行加强筋加工的厚度。而且,准备了例如板厚为0.3t、0.38t、0.45t三种垫片作为第2金属垫片13B。然后选择某种板厚的金属垫片13B,与金属垫片13A重叠来调整整体尺寸之后,夹在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组装压缩机1。由此,将活塞41A、41B和阀板5G之间的顶部间隙调整到最优值。
此时,重叠金属垫片,使第1金属垫片13A的突起成为第2金属垫片13B侧。另外,使第2金属垫片13位于为阀板5G侧,使第1金属垫片13A位于壳体主体5A侧。
这样,由于使形成了加强筋61的第1金属垫片13A和没有形成加强筋的第2金属垫片13B重叠来构成夹设于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件13,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使用没有形成加强筋的第2金属垫片13B的板厚,来调整活塞41A、41B的顶部间隙。
此时,若选择形成加强筋61的金属垫片13A的板厚来调整,若金属垫片13A的板厚大,则难以形成加强筋61。即,根据本发明,使用可以比较容易形成加强筋61的板厚的垫片作为第1金属垫片13A,通过选择第2金属垫片13B的板厚来进行顶部间隙调整,因此,可以使用金属垫片容易地调整顶部间隙,并且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加强筋加工并可靠地进行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另外,在通过选择形成加强筋61的金属垫片13A的板厚来调整顶部间隙时,当金属垫片13A的板厚过薄时,金属垫片13A自身的弹簧常数小,即使形成了加强筋61也不能得到需要的表面压力,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选择不形成加强筋的第2金属垫片13B的板厚来调整顶部间隙,因此,不会使形成加强筋61的金属垫片13A的板厚比必要板厚薄,从而可以确保弹簧常数并使由加强筋产生的表面压力恒定,可以谋求提高密封性。另外,由于增加了两金属垫片13A、13B的板厚的自由度,因此即使形状复杂化也可以容易地应对,并且还可以容易地进行更换维护。
另外,由于重叠两金属垫片13A、13B,使第1金属垫片13A的加强筋61的突起的顶点位于第2金属垫片13B侧,因此,第1金属垫片13A的加强筋61的突起的顶点与第2金属垫片13B抵接。从而,与加强筋61的凹下侧与第2金属垫片13B抵接时相比,两金属垫片13A、13B相互的压接强度增加,两者间的密封性变高。
再有,由于重叠两金属垫片13A、13B,使第2金属垫片13B位于阀板5G侧,使第1金属垫片13A位于壳体主体5A侧,因此,无论如何都使形成有加强筋61的金属垫片13A压接在平面精度低的壳体主体5A上,可以良好地确保金属垫片13A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性。
在此,当使第1金属垫片13A位于阀板5G侧,使第2金属垫片13B位于壳体主体5A侧时,由于平面精度低的壳体主体5A侧成为平面,与实施例相比,密封性降低。另外,在该状态下,当将第1金属垫片13A的加强筋61的突起位于阀板5G侧时,由于在两金属垫片13A、13B之间出现加强筋61的凹下,因此,与实施例相比,金属垫片13A、13B相互的压接强度变低。再有,当在两金属垫片13A、13B上形成加强筋时,由于在重叠时无论如何都会产生金属垫片13A侧的加强筋和金属垫片13B侧的加强筋的位置偏移,因此,密封性变得不稳定。因此,实施例的配置与重叠方式成为最佳方案。
再有,在实施例中,由于在第1金属垫片13A上形成内外二条加强筋61A、61B,因此,使得在气缸40A、40B(气缸孔62A、62B)的外侧,可以双重构成金属垫片13A、13B的压接强度高的部分,可以将与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性提高一个层次。
另外,由于在与阀板5G的吸入口53对应的第1金属垫片13A的吸入口孔63的外侧,形成有连结内外二条加强筋61A、61B的加强筋61D,因此,在压力低的吸入口53部分,可以简化加强筋61的形状来提高加工性。
另一方面,由于在第1金属垫片13A的与阀板5G的排出口54对应的排出口孔64和螺栓14贯通的螺栓孔66的周围形成加强筋61C,因此,可以确保压力变高的排出口54部分和螺栓14部分的密封性。
特别是,由于将螺栓孔66周围的加强筋61C形成在比螺栓14的头部的外缘靠内侧对应的部分上,因此,可以使加强筋61C与用螺栓14紧固的范围相对应,可以进一步提高螺栓14周围的密封性。
实施例2
另外,图12是表示V型4气缸往复式半密闭型压缩机1的例子的分解局部纵向剖视侧视图。此时在壳体主体5A上形成四个气缸40,分别收容活塞41。而且,在壳体主体5A和各气缸盖5H的阀板5G之间设置重叠上述同样的金属垫片13A、13B而成的密封件13。即使在这样V型压缩机1中,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使两片金属垫片(第1金属垫片13A和第2金属垫片13B)重叠起来设置在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但不受此限制,也可以使3片以上的金属垫片(包含全部是相同的板厚或者任何一个或全部的板厚不同的情况)重叠来调整顶部间隙。在该情况下,当然,优选是仍然在可以容易地形成加强筋的板厚的金属垫片上形成加强筋,采用在壳体主体5A侧设置形成了加强筋的金属垫片、在其加强筋的突起侧设置没有形成加强筋的金属垫片、另外在其阀板5G侧设置形成了加强筋的金属垫片的重叠方式。
再有,在实施例中,通过选择没有形成加强筋61的第2金属垫片13B的板厚来调整顶部间隙,但也可以预先准备多种板厚的形成有加强筋61的第1金属垫片13A,进行选择使用来调整顶部间隙。另外,在实施例中,用重叠形成有加强筋的金属垫片和没有形成加强筋的金属垫片来说明本发明,但对于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9来说,也可以用全部未形成有加强筋的多片金属垫片构成阀板5G和壳体主体5A之间的密封件13来调整顶部间隙。
而且,在实施例中,以两气缸或四气缸单级的半密闭型压缩机为例说明本发明,但并不限于此,在多级压缩式(特别是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压缩机)的半密闭型压缩机上,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是由往复运动的活塞在构成壳体的壳体主体的气缸内进行压缩做功,同时,隔着密封件及阀板将气缸盖用螺栓固定在上述壳体主体上而成的,其特征在于,
使多片金属垫片重叠起来来构成设置在上述阀板和壳体主体之间的上述密封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片金属垫片之中的第1金属垫片上形成有加强筋,在第2金属垫片上未形成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重叠两金属垫片,并使上述第1金属垫片的加强筋的突起的顶点位于上述第2金属垫片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第2金属垫片位于上述阀板侧、使上述第1金属垫片位于上述壳体主体侧来将两金属垫片相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金属垫片上形成有内外二条上述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金属垫片上形成有与上述阀板的吸入口对应的吸入口孔,在上述第1金属垫片上的上述吸入口孔的外侧形成有连结上述内外二条加强筋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金属垫片上形成有与上述阀板的排出口对应的排出口孔和供螺栓贯通的螺栓孔,在上述第1金属垫片上的上述排出口孔及螺栓孔的周围形成有上述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栓孔周围的加强筋形成在与比上述螺栓的头部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对应的部分上。
9.一种压缩机的制造方法,该压缩机是由往复运动的活塞在构成壳体的壳体主体的气缸内进行压缩做功,并且隔着密封件及阀板将气缸盖用螺栓固定在上述壳体主体上而成的,其特征在于,
重叠多片金属垫片来构成设置在上述阀板和上述壳体主体之间的上述密封件,通过从多种板厚的垫片中选择使用一个或多个上述金属垫片来调整上述活塞的顶部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为了调整顶部间隙而选择板厚的上述金属垫片上未形成加强筋,在除了该金属垫片以外的金属垫片上形成加强筋。
CNA2007101959010A 2007-11-30 2007-11-30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4515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959010A CN101451521A (zh) 2007-11-30 2007-11-30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959010A CN101451521A (zh) 2007-11-30 2007-11-30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1521A true CN101451521A (zh) 2009-06-10

Family

ID=40733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959010A Pending CN101451521A (zh) 2007-11-30 2007-11-30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515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41393B2 (en) Thermally compensated scroll machine
EP0994253B1 (en) Linear compressor
US10920762B2 (en) Cylinder head assembly for a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including a cylinder head with an integral valve plate
US8251682B2 (en) Multi stage rotary expand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EP3434898A1 (en) Cylinder head assembly for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CN208564994U (zh) 一种全封闭中间补气双缸活塞制冷压缩机
CN208330653U (zh) 中间补气的全封闭单缸活塞制冷压缩机
US20090175743A1 (en) Compres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7862307B2 (en) Swash plate compressor
US20080056925A1 (en) Vane room unit and rotary compressor having the same
CN101451521A (zh)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82661B (zh) 制冷剂压缩机
JPH06264881A (ja) ロータリ圧縮機
CN101191474A (zh) 压缩机
CN101191473B (zh) 压缩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108747A (ja)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JP2009108750A (ja) ピストン型圧縮機
JP4922729B2 (ja) 圧縮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89089B1 (ko) 압축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0106172U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机构和制冷装置
JP2019035391A (ja) 圧縮機
US20230407877A1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home appliance including the same
EP2078858B1 (en) Compres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KR20170002185A (ko) 압축기용 가스켓
JP4354627B2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機用コンプレッ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