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5628B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5628B
CN101425628B CN 200710168282 CN200710168282A CN101425628B CN 101425628 B CN101425628 B CN 101425628B CN 200710168282 CN200710168282 CN 200710168282 CN 200710168282 A CN200710168282 A CN 200710168282A CN 101425628 B CN101425628 B CN 1014256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ontrol circuit
section
grounding parts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682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5628A (zh
Inventor
賴明佑
巫宗祐
范永琪
王俊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 20071016828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256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25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56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56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56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天线装置,包括一基板、一接地层、一第一馈入组件、一第二馈入组件、一第一控制电路、一第二控制电路。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接地层设置于下表面,包括一第一接地部、一第二接地部及一第三接地部。第三接地部分别与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以一第一沟槽及一第二沟槽相隔开。第一馈入组件及第二馈入组件分别包括一第一馈入传导线及一第二馈入传导线,第一馈入传导线及第二馈入传导线分别跨越第一沟槽及第二沟槽,并分别与第一接地部及第二接地部电性连接。根据选择性的操作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第三控制电路及第四控制电路,可以改变天线装置的辐射场型。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天线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一种可调整辐射场型的多重输入多重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传输速率的提升,可适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微型天线所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目前先进的天线技术中,多重输入多重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为未来无线通讯的主流技术。有别于传统单线运作的设计,MIMO系统为多重天线同时运作,使无线网络能进行多径传输。除了可加大数据传输量外。目前IEEE 802.11n(WiFi)、802.16d/e(WiMAX)等,都已经将MIMO技术纳入标准。近年来还提出所谓适应性MIMO系统(adaptiveMIMO system),也就是指一个MIMO系统中编码方法、天线特性等为可调整,因此可以根据无线信道的实时状况调整成最佳的工作组态。而在适应性MIMO系统,如何设计出辐射特性可调整的天线为其中的关键。
传统单一天线的设计已占用无线通讯产品许多体积,若要在产品上实作多根辐射特性可调整的天线十分困难。因此若要在产品内建多个工作于不同频带的通讯系统并采用MIMO技术时,天线的设计是一个重大的瓶颈。
因此,体积小、可调整辐射特性的MIMO天线系统,为未来小型电子装置是否能充分利用无线网络资源的重要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天线装置,采用至少两组独立的槽型天线,并配合各自独立的控制电路,设计出小体积的MIMO天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天线装置,包括一基板、一接地层、一第一馈入元件、一第二馈入元件、一第一控制电路、一第二控制电路、一第三控制电路及一第四控制电路。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接地层设置于下表面,包括一第一接地部、一第二接地部及一第三接地部。第三接地部分别与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以一第一沟槽及一第二沟槽相隔开,第一沟槽具有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第一段及第二段形成一第一夹角。第二沟槽具有一第三段及一第四段,第三段及第四段形成一第二夹角。第一馈入元件及第二馈入元件设于上表面,分别包括一第一馈入传导线及一第二馈入传导线,第一馈入传导线及第二馈入传导线分别跨越第一沟槽及第二沟槽,并分别穿过基板与第一接地部及第二接地部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设置于上表面,分别包括一第一导线及一第二导线,第一导线跨越第一沟槽的第一段于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基板电性连接至第一接地部。第二导线跨越第一沟槽的第二段于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基板电性连接至第一接地部。第三控制电路及第四控制电路设置于上表面,分别包括一第三导线及一第四导线,第三导线跨越第二沟槽的第三段于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基板电性连接至第二接地部。第四导线跨越第二沟槽的第四段于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基板电性连接至第二接地部,其中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至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第二导线电性连接至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三控制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三导线电性连接至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四控制电路包括第四二极管,第四导线电性连接至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其中,藉由个别控制这些二极管的阳极的电压,以选择性地导通这些二极管。
本发明所提出的天线装置,使MIMO技术可用于小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并可对应通讯环境改变场型达到最佳的通讯品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配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A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天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1B所示为沿图1A的剖面线AA’的剖面图;
图2所示为图1A的天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3A-图3F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工作模态XY下的实测与模拟场型图;
图4A-图4F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工作模态YY下的实测与模拟场型图;
图5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不同工作模态下的反射系数S11的频率响应图;
图5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不同工作模态下的隔离度S12的频率响应图;
图6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天线装置的平面图;以及
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天线装置于不同工作模态,及不同的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值的反射系数S11的频率响应。
图8A所示为操作于X工作模态时,第一沟槽附近的电流路径图。
图8B所示为操作于Y工作模态时,第一沟槽附近的电流路径图。
图9所示为第一控制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10所示为第一控制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A,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天线装置的平面图,并请同时参照图2,其所示为图1A的天线装置的透视图。天线装置10包括基板100、接地层110、第一馈入组件120、一第二馈入组件130、一第一控制电路140、一第二控制电路150、一第三控制电路160及一第四控制电路170。基板100具有上表面102及下表面104。
请参照图1B,其所示为沿图1A的剖面线AA’的剖面图。如图1B所示,接地层110设置于下表面104上,包括第一接地部110a、第二接地部110b及第三接地部110c。第三接地部110c分别与第一接地部110a、第二接地部110b以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相隔开。
请参照图1A,第一沟槽101具有一第一段101a及第二段101b,第一段101a及第二段101b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二沟槽103具有一第三段103a及一第四段103b,第三段103a及第四段103b的延伸方向不同。较佳地,第一段101a及第二段101b的分别往X轴的正向及Y轴的正向延伸,第一段101a及第二段101b之间的夹角实质上为90度。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以基板100沿Y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成镜像对称,使得第三段103a及第四段103b的延伸方向分别往X轴的负向及Y轴的正向延伸,因此第三段103a及第四段103b之间的夹角实质上亦为90度。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段101a的长度较佳地等于第二段101b的长度,第三段103a的长度较佳地等于第四段103b的长度。
如图1A所示,第一馈入组件120及第二馈入组件130设置于上表面102,并分别包括一第一馈入传导线F1及一第二馈入传导线F2。第一馈入传导线F1及第二馈入传导线F2分别跨越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并分别通过贯孔(via)穿过基板100与第一接地部110a及第二接地部110b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用以达成槽型天线(slot antenna)。由第一馈入组件120及第二馈入组件130馈入信号之后,将有电流于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旁边的接地面流动,而辐射出电磁波信号。此外,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也可做为接收天线以接收无线信号。
如图1A所示,第一馈入组件120还包括一第一微带线M1,第一微带线M1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第一微带线M1的一端电性连接至第一馈入传导线F1,第一微带线M1的另一端与第三接地部110c电性连接。同样的,第二馈入组件130还包括一第二微带线M2,第二微带线M2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第二微带线M2的一端电性连接至第二馈入传导线F2,第二微带线M2的另一端与第三接地部110c电性连接。
如图1A及图2所示,第一控制电路140及第二控制电路150设置于上表面102,分别包括一第一导线L1及一第二导线L2,第一导线L1跨越第一沟槽101的第一段101a于上表面102的对应位置,并通过贯孔穿过基板100电性连接至第一接地部110a。第二导线L2跨越第一沟槽101的第二段101b于上表面102的对应位置,并通过贯孔穿过基板100电性连接至第一接地部110a。第三控制电路160及第四控制电路170亦设置于上表面102,分别包括一第三导线L3及一第四导线L4。第三导线L3跨越第二沟槽103的第三段103a于上表面102的对应位置,并通过贯孔穿过基板100电性连接至第二接地部110b。第四导线L4跨越第二沟槽103的第四段103a于上表面102的对应位置,并通过贯孔穿过基板100电性连接至第二接地部110b。
更进一步来说,第一控制电路140还包括一第一二极管D1,第一导线L1电性连接至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二控制电路150还包括一第二二极管D2,第二导线L2电性连接至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通过分别控制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1施加于阳极的电压,可以选择性地导通第一二极管D1及第二二极管D2。因此,可以通过分别控制第一导线L1及第二导线L2上的电流的有无,来改变第一沟槽101附近的电流分布,使得第一沟槽101所形成的天线的辐射场型改变。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控制电路140及第二控制电路150来控制第一沟槽101的天线的辐射场型。
同样地,第三控制电路160还包括一第三二极管D3,第三导线L3电性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四控制电路170亦还包括一第四二极管D4,第四导线L4电性连接至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通过分别控制第三二极管D3及第四二极管D4的导通与否,第三控制电路160及第四控制电路170可用以使第二沟槽103的天线的辐射场型改变。此外,第一沟槽101及第二沟槽103所形成的天线为独立的天线,且分别具有独立的馈入组件及控制电路,因此天线装置10具有多重输入多重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的架构,同时也具有改变辐射场型的能力。因此,本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0除了可以增加数据传输速率,增强信号传递的能力及提高稳定性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辐射场型找出最佳的信号收发模态。
针对本实施例的改变不同工作模态的操作方式进一步说明如下。本实施例的两个独立天线分别由两个独立的控制电路所控制,以产生四种工作模态。例如,当第二二极管D2导通时,第一沟槽101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段101a为主要辐射体,而操作于X工作模态。此时第一沟槽101附近的电流路径例如由图8A所示。当第一二极管D1导通时,第一沟槽101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段101b为主要辐射体,而操作于Y工作模态。此时第一沟槽101附近的电流路径例如由图8B所示。同样地,当第四二极管D4导通时,第二沟槽103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第三段103a为主要辐射体,而操作于X工作模态。当第三二极管D3导通时,第三沟槽103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四段103b为主要辐射体,而操作于Y工作模态。
由于第一沟槽101、第二沟槽103以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为主要辐射体时,已被定义为操作于X工作模态,而以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为主要辐射体时,已被定义为操作于Y工作模态。再定义XY工作模态为,第一沟槽101的天线操作于X工作模态,且第二沟槽103的天线操作于Y工作模态时的工作模态。天线装置10亦可操作于XY、YX、YY三种工作模态。XY工作模态是指第一沟槽101与第二沟槽103的天线分别操作于X工作模态与Y工作模态。YX工作模态是指第一沟槽101与第二沟槽103的天线分别操作于Y工作模态与X工作模态。YY工作模态是指第一沟槽101与第二沟槽103的天线分别操作于Y工作模态与Y工作模态。
请再参照图1A。假设第一导线L1两侧的第一段的长度分别为Li1与Lc1,而第二导线L2两侧的第二段的长度分别为Li2与Lc2。较佳地,其满足下式
Li1+Lc1+Lc2=0.4λg
Li2+Lc1+Lc2=0.4λg
其中λg为导波波长。
在上述的设计下,不论是运作于哪一种工作模态,导波可以与第一沟槽101产生共振而发出所要的频率的电磁波信号。然,X工作模态与Y工作模态所发出的电磁波亦可设计成不同的频率,只要让Li1+Lc1+Lc2与Li2+Lc1+Lc2的值相异即可达成。
同样的,假设第三导线L3两侧的第三段的长度分别为Li3与Lc3,而第四导线L4两侧的第四段的长度分别为Li4与Lc4。较佳地,其亦满足下列条件:
Li3+Lc3+Lc4=0.4λg
Li4+Lc1+Lc2=0.4λg
此外,第一控制电路140及第二控制电路150还分别包括一第一电容器C1及一第二电容器C2,第一电容器C1及第二电容器C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及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耦接,另一端与第三接地部110c耦接,如图2所示。第一电容器C1及第二电容器C2的另一端与第三接地部110c电性连接。
同样的,第三控制电路160及第四控制电路170还分别包括一第三电容器C3及一第四电容器C4,第三电容器C3及第四电容器C4的一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及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耦接。第三电容器C3及第四电容器C4的另一端与第三接地部110c电性连接。
第一控制电路140还包括一第五电容器C5及一第五导线L5,第二控制电路150还包括一第六电容器C6及一第六导线L6。第五电容器C5及第六电容器C6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接地部110c电性连接。第五导线L5连接第一电容器C1与第五电容器C5,第六导线L6连接第二电容器C2与第六电容器C6。第五导线L5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第六导线L6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
同样地,第三控制电路160还包括一第七电容器C7及一第七导线L7,第四控制电路170还包括一第八电容器C8及一第八导线L8。第七电容器C7及第八电容器C8的一端分别与第三接地部110c电性连接。第七导线L7连接第三电容器C3与第七电容器C7,第八导线L8连接第四电容器C4与第八电容器C8,第七导线L7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第八导线L8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
第一控制电路140还包括一第一电阻R1,耦接于第一控制电路140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五电容器C5的一端之间。第二控制电路150还包括一第二电阻R2,耦接于第二控制电路150的信号输入端与第六电容器C6的一端之间。第三控制电路160还包括一第三电阻R3,耦接于第三控制电路160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七电容器C7之间。第四控制电路170还包括一第四电阻R4,耦接于第四控制电路170的信号输入端与第八电容器C8的一端之间。通过电阻器的设置,可避免控制电路有过高的电流产生。
请参照图9,其所示为第一控制电路140的等效电路图。第五电容器C5的设置可以使得节点N1于高频时接地,但节点N1的直流电压却不受影响。如此,第五导线L5的一端于高频时可视为接地,而输入至第一控制电路140的控制信号Ctrl的直流电压成分又通过节点N1来控制第一二极管D1。
为了达成共振,由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看进去的等效阻抗Z1的虚部当为零。由于第一二极管D1正向导通时,第一二极管D1有电感效应存在。由于第五导线L5的长度大致上为1/4导波波长,且其一端于高频时等效接地,故由第五导线L5的另一侧看进去的等效阻抗Z2为无限大。因此,只需通过设置第一电容器C1,并适当地选择第一电容器C1的电容值,即可使第一电容器C1的阻抗与第一二极管D1正向导通时的等效电感的阻抗和的虚部可以为零,以符合共振的条件。其它控制电路的操作原理亦类似,于此不予赘述。
请参照图3A-图3F,其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工作模态XY下的实测与模拟场型图。其中,图3A、3C、3E为EΨ的场型图,而图3B、3D、3F为Eθ的场型图。请同时参照图4A-4F,其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工作模态YY下的实测与模拟场型图,其中,图4A、4C、4E分别为XY平面、XZ平面及YZ平面上EΨ的场型图,而图4B、4D、4F分别为XY平面、XZ平面及YZ平面上Eθ的场型图。由场型图可以看出,在不同工作模态下,天线装置10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辐射场型。故,本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0提供了多种辐射场型来让系统进行选择。于操作天线装置10时,系统可以依据天线装置10接收信号的状态,来判断是否要将天线装置10切换成不同的模式,以选择较适合的辐射场型,来提高数据接收率,或是提高信号接收的品质。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所示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于不同工作模态下的反射系数S11及隔离度S21的频率响应图。假设工作频带约为2.2GHz-2.6GHz。曲线502对应至所有二极管皆不导通的情况。由图5B可看出,在工作频带2.2GHz-2.6GHz中,天线装置的两个沟槽的天线所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在规格所规定的范围内。由图5A及图5B可知,本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0确实可达到良好的信号收发的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其所示为依照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天线装置的平面图。天线装置20与实施例一的天线装置10的差异,在于控制电路及馈入组件的设计不同。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组件继续沿用其标号,并不再赘述其功能。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处之一为,第一控制电路240中的第一电容器C1’,第二控制电路250中的第二电容器C2’,第三控制电路260中的第三电容器C3’,以及第四控制电路270中的第四电容器C4’,是采用可变电容器,此可变电容器例如是以变容器二极管(varactor diode)来达成。可以通过改变此可变电容器的两端跨压,即可达到改变其电容值的目的。因此,各控制电路可以通过调整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值,第一沟槽及第二沟槽于不同工作模态操作时,即可收发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如此,使天线装置20除了可以调整辐射场型外,也具有收发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的功能。
另一个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为,于第一馈入组件220中,第一微带线M1’通过一第九电容器C9电性连接第三接地部110c,且第九电容器C9并联一第五电阻R5。同样的,第二微带线M2’通过一第十电容器C10电性连接第三接地部110c,且第十电容器C10并联一第六电阻R6。
此外,第一馈入传导线F1更通过一第十一电容器C11电性连接第三接地部110c,而第二馈入传导线F2则是通过一第十二电容器C12电性连接第三接地部110c。
请参照图10,其所示为第一控制电路240的等效电路图。由于共振发生于第一电容器C1’的阻抗与第一二极管D1正向导通时的等效电感的阻抗和的虚部为零之时。通过改变第一电容器C1’的电容值,可以改变共振时的频率,而可使第一沟槽101的天线收发的电磁波的频率改变,使得使第一沟槽101的天线收发的电磁波的频率为可调整的。
此外,当第一电容器C1’通过改变第一电容器C1’的两端跨压来达成时,第五电阻R5的设置可以使得节点N2的电压为可调整的,而不会被固定于第一二极管D1的顺向跨压。节点N2的电压将为第一二极管D1的顺向跨压与第五电阻R5的跨压和。如此,可通过改变控制信号Ctrl’的电压,来达到调整第一电容器C1’的电容值的目的。
而第九电容器C9用以使第一微带线M1’的一端于高频时接地。第十二电容器C12作为直流电压隔离之用。第九电容器C9与第十二电容器C12将可以有效地隔绝掉第一二极管D1于阴极的直流电压对于第一导槽101的天线的影响。其它控制电路的操作原理亦类似,于此不予赘述。
请参照图7,其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天线装置于不同工作模态,及不同的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值下的反射系数S11的频率响应图。由图7可以看出,确实通过改变可变电容器的电容值,可让天线装置20于不同频带下工作,而使得天线装置20具有频带可调的功能。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天线装置,具有两组特定结构的槽型天线,使得具有MIMO技术的天线装置得以小型化、轻薄化。此外,各组槽型天线搭配两组独立的控制电路,使得天线装置可以调整辐射场型,可以对应通讯环境找出最佳的信号传输模态,以提升数据传输率。而在控制电路中,若采用可变电容器,可使天线装置除了可调整场型外,还具有调整频率的功能。因此,本发明所提出的天线装置,使MIMO技术可用于小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并可对应通讯环境改变场型达到最佳的通讯品质。而进一步采用调频的电路设计,还可使电子装置可以采用不同的通讯协议,可以设计出双模、甚至多模的通讯装置。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等同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
一接地层,设置于所述下表面,包括:
一第一接地部;
一第二接地部;及
一第三接地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二接地部以一第一沟槽及一第二沟槽相隔开,所述第一沟槽具有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形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沟槽具有一第三段及一第四段,所述第三段及所述第四段形成一第二夹角;
一第一馈入元件及一第二馈入元件,设于所述上表面,分别包括一第一馈入传导线及一第二馈入传导线,所述第一馈入传导线及所述第二馈入传导线分别跨越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并分别穿过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接地部及所述第二接地部电性连接;
一第一控制电路及一第二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上表面,分别包括一第一导线及一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跨越所述第一沟槽的所述第一段于所述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所述基板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二导线跨越所述第一沟槽的所述第二段于所述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所述基板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以及
一第三控制电路及一第四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上表面,分别包括一第三导线及一第四导线,所述第三导线跨越所述第二沟槽的所述第三段于所述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所述基板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所述第四导线跨越所述第二沟槽的所述第四段于所述上表面的对应位置,并穿过所述基板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
其中,上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二极管,上述第一导线电性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
上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二二极管,上述第二导线电性连接至上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
上述第三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三二极管,上述第三导线电性连接至上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
上述第四控制电路包括一第四二极管,上述第四导线电性连接至上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
其中,藉由个别控制上述这些二极管的阳极的电压,以选择性地导通上述这些二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馈入传导线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交接之处,与所述第一接地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馈入传导线于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交接之处,与所述第二接地部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的所述第一夹角为90度,所述第三段及所述第四段的所述第二夹角为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及所述第二控制电路还分别包括一第一电容器及一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一电容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耦接,所述第一电容器及所述第二电容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地部电性连接;
所述第三控制电路及所述第四控制电路还分别包括一第三电容器及一第四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及所述第四电容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及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耦接,所述第三电容器及所述第四电容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地部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五电容器及一第五导线,所述第二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六电容器及一第六导线,所述第五导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五电容器,所述第六导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六电容器,所述第五导线的长度为1/4导波波长,所述第六导线的长度为1/4导波波长;
所述第三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七电容器及一第七导线,所述第四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八电容器及一第八导线,所述第七导线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器与所述第七电容器,所述第八导线连接所述第四电容器与所述第八电容器,所述第七导线的长度为1/4导波波长,所述第八导线的长度为1/4导波波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一电阻,配置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五电容器之间,所述第二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二电阻,配置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六电容器之间;
所述第三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三电阻,配置于所述第三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七电容器之间,所述第四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四电阻,配置于所述第四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八电容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馈入元件还包括一第一微带线,所述第一微带线的长度为1/4导波波长,所述第一微带线的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馈入传导线,所述第一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地部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馈入元件还包括一第二微带线,所述第二微带线的长度为1/4导波波长,所述第二微带线的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馈入传导线,所述第二微带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地部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三电容器及所述第四电容器均为可变电容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微带线经由一第九电容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接地部,且所述第九电容器并联一第五电阻;
所述第二微带线通过一第十电容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接地部,且所述第十电容器并联一第六电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馈入传导线通过一第十一电容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接地部,所述第二馈入传导线通过一第十二电容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接地部。
CN 200710168282 2007-11-01 2007-11-01 天线装置 Active CN1014256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168282 CN101425628B (zh) 2007-11-01 2007-11-01 天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168282 CN101425628B (zh) 2007-11-01 2007-11-01 天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5628A CN101425628A (zh) 2009-05-06
CN101425628B true CN101425628B (zh) 2012-12-26

Family

ID=40616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168282 Active CN101425628B (zh) 2007-11-01 2007-11-01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2562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5647A (ja) * 2004-06-17 2006-01-05 Toshiba Corp 自己補対アンテナ装置
CN1780173A (zh) * 2004-11-17 2006-05-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发送天线多接收天线系统中下行链路多用户调度方法
WO2006071140A1 (en) * 2004-12-27 2006-07-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triple polarized slot antenna
WO2007076105A2 (en) * 2005-12-23 2007-07-05 Ruckus Wireless, Inc. Antennas with polarization diversit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05647A (ja) * 2004-06-17 2006-01-05 Toshiba Corp 自己補対アンテナ装置
CN1780173A (zh) * 2004-11-17 2006-05-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发送天线多接收天线系统中下行链路多用户调度方法
WO2006071140A1 (en) * 2004-12-27 2006-07-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triple polarized slot antenna
WO2007076105A2 (en) * 2005-12-23 2007-07-05 Ruckus Wireless, Inc. Antennas with polarization divers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5628A (zh) 2009-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7761B2 (en) Array antenna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two feeding elements and operable in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JP6374971B2 (ja) アンテナユニット及び端末
EP2186144B1 (en) Multi-frequency antenna with active elements
CN108232443B (zh) 一种方向图可重构的微带缝隙天线
KR101166089B1 (ko) 다중 대역 mimo안테나
KR100951228B1 (ko) 안테나
US8264414B2 (en) Antenna apparatus including multiple antenna portions on one antenna element
CN100407672C (zh) 平面缝隙天线的改进结构
US20080231526A1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Wireless Unit Employing It
WO2012124248A1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N202759016U (zh) 可调谐耦合馈电天线系统
US9306275B2 (en) Multi-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924237B2 (en) Antenna device
CN108155478B (zh)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天线和移动终端
TW201635647A (zh) 可重組的多頻多功能天線
CN106450752A (zh) 一种用于智能手机实现高隔离度的mimo天线技术
US9634404B1 (en) Beam steering multiband architecture
CN112838371A (zh) 一种天线复用系统和终端
CN101425628B (zh) 天线装置
CN108232436B (zh) 一种基于寄生地结构的高隔离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CN103095353B (zh) 波束赋形和多输入多输出多天线复用的切换系统
CN103199332B (zh) 一种内置多频带lte mimo天线
CN103187622B (zh) 一种非对称天线及具有该非对称天线的mimo天线
CN102437419B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立体宽带可重构天线系统
CN112909503A (zh)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天线及其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