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8785A -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 Google Patents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8785A
CN101418785A CNA2007101673441A CN200710167344A CN101418785A CN 101418785 A CN101418785 A CN 101418785A CN A2007101673441 A CNA2007101673441 A CN A2007101673441A CN 200710167344 A CN200710167344 A CN 200710167344A CN 101418785 A CN101418785 A CN 101418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housing
ball portion
inflator
shock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73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树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71016734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187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18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87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避震器专用打气筒,是指一种专用于避震器的打气筒,包括有一具有圆球部的接头,令圆球部以可相对枢转的方式设在壳体,壳体一端接有盖体,壳体另一端结合于接头,壳体可相对于接头自由旋转,同时气密件不被压缩且不产生摩擦,而具有较长使用寿命,当操作打气筒时,利用打气筒的气嘴螺锁在盖体,并经由挤压让气密件抵压在接头而产生变形,使气体不外泄,本发明的打气筒的接头可自由旋转而适用于避震器,且气密件仅在使用时才受到挤压,让气密件使用寿命加长。

Description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气筒,尤其是指一种使用于避震器的打气筒,且具有多方向转动的打气筒。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为了骑乘舒适会在车体设有避震器,利用避震器吸收冲击,通常避震器会设在车架、前叉或后叉的位置。避震器利用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填充气体,所以具有较佳的吸收冲击能力。但一般使用者在进行打气时,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自行车的避震器安装的位置通常不利于进行打气,会受到避震器与自行车车体结合时角度的限制,要在如此狭小的角度内让打气筒的接头伸入确实存有相当的难度,况且一般的打气筒其接头91与唧筒92是以刚性的方式成型,如图1所示。图1的打气筒揭示了一种通气道93呈一平直状的型态,现有的打气筒欲使用在自行车避震器时,存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打气筒需具有一定的长度,利用唧筒92往复作动达到唧气效果。现有的这种打气筒,常因为唧筒92被自行车车体所限制,而无法进行打气作业,因此,现有的打气筒并不适用于避震器,确实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参照图2揭示了一种打气装置的万向气嘴结构,其中以关节件94达到万向的功效,关节件94的颈部941穿置在连接件95第一壳件951再螺接在气嘴本体96,关节件94的头部942穿置在连接件95的第二壳体952,使气嘴本体96与关节件94结合不产生角度变化,而连接件95与关节件94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结合。惟,关节件94结合连接件95后,且两者要产生相对转动时,连接件95与气嘴本体96会产生干涉,而有转动角度的限制。另外,现有的打气装置是使用在美式或法式气嘴,并无法适用于避震器的充气。现有的设计除了不适用于避震器之外,还存有一个缺失,现有的打气筒内安装有两个O型环97,这两个O型环97都常态性的被压迫来达到气密功效,当O型环97长期处在挤压状态,同时旋转转动时O型环97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让转动变得不顺畅且很吃力,此时O型环97将容易发生疲劳导致损坏,而失去气密功效,纵使将现有的设计应用于避震器,还是存有上述无法改善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人有鉴于背景技术的打气筒依然有需加以改善的空间,而希望凭借本发明排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艺所遭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现有的打气筒使用在自行车的避震器时,会因为空间的限制使打气筒的接头无法伸入,而无法进行打气,同时现有的气密件长期处在压迫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而失去气密功效,为了彻底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人乃针对此一不便利的问题,致力研发创造出一种具多方向转动接头的打气筒,凭借接头可以转动的设计,而适用于任何位置的避震器进行充器,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同时现有虽然有揭示一种具有万向气嘴的结构,但其乃应用于美式或法式气嘴,同时其设计方式受到转动角度限制,而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接头,一端为一圆球部,另一端为一连接部,一通孔连通所述的圆球部与所述的连接部;
一壳体,一端为一套置端,另一端设有一结合部与一容室,其中所述的套置端套置所述的圆球部,且所述的圆球部可相对于所述的壳体转动;
一顶掣件,一端设有一气密件选择性抵顶在所述的圆球部的表面,另一端设有一气嘴部,同时两端之间以一气道贯通,且所述的气道与所述的接头的通孔相通;
一盖体,设有一结合部结合于所述的壳体的结合部;
如此,所述的壳体结合于所述的接头时,所述的壳体、所述的顶掣件与所述的盖体可相对所述的接头自由转动,同时气密件不被压缩,当配合避震器使用时,避震器的气嘴压迫所述的顶掣件,并使气密件抵顶在所述的圆球部表面,达到气密功效。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打气筒使用在避震器时死角较少,而可以容易的进行打气动作。且气密件仅在使用时才受到挤压,让气密件使用寿命加长,同时打气筒的使用寿命也随之加长。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使用在避震器时,不受到空间或角度的限制,可以顺利进行打气。
2.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的接头具有圆球部,接头设在壳体内,同时圆球部与壳体可以最大角度转动,而具有多方向转动的功效。
3.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接头的圆球部与顶掣件之间具有缝隙,利用缝隙的设计使两者纵使错位,打气的气体依然可以由缝隙进入顶掣件的气道。
4.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的气密件仅有进行进气作业时才会被挤压变形,具有较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打气筒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打气装置的万向气嘴结构;
图3:为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由图3所取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由图3的5-5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表接头的通孔与顶掣件的气道呈一直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延续,表通孔与气道错位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由图5的延续,表通孔与气道错位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打气筒进行打气的细部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打气筒使用在避震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91-接头;92-唧筒;93-通气道;94-关节件;941-颈部;942-头部;95-连接件;951-第一壳体;952-第二壳体;96-气嘴本体;97-O型环;1-气嘴;10-接头;11-圆球部;12-连接部;13-挡缘;14-颈部;15-通孔;20-管体夹;30-管体;40-壳体;41-套置端;42-结合部;43-容室;50-阻隔环;60-顶掣件;61-容部;62-容部;621-弧状曲面;63-气密件;64-气嘴部;65-气道;70-软质塞;71-孔;80-盖体;81-结合部;82-容置室;83-螺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3与图4,为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的立体外观图及立体分解图。本发明的打气筒包含有一接头10,接头10一端接有一管体夹20与一管体30,接头10另一端接有一壳体40、一阻隔环50、一顶掣件60、一软质塞70与一盖体80。其中接头10与壳体40相接的一端形成圆球部11,使接头10与壳体40以多方向相对转动。
请同时参照图5,为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的剖面示意图。接头10相反于圆球部11的一端为一连接部12,连接部12形成有数个呈棘齿状的环状凸起,圆球部11与连接部12之间形成有一挡缘13与一颈部14,同时一通孔15贯穿于接头10。
管体夹20将管体30固接在接头10的连接部12,并以挡缘13凸露于管体夹20。
壳体40一端为套置端41,另一端外周面为一螺纹状的结合部42,内周缘为一容室43,容室43并相通在套置端41。其中壳体40套置端41以迫紧的方式套置在接头10的圆球部11,并且圆球部11可相对于壳体40作多方向转动。
阻隔环50容置在壳体40的容室43,并凸伸在壳体40容室43的壁面。
顶掣件60一端由外往内设有两容部61、62,其中容部61内设有一为O型环的气密件63,利用气密件63抵顶在接头10圆球部11表面,而容部62形成对应于圆球部11的弧状曲面621,同时容部62与圆球部11之间形成有缝隙。顶掣件60另一端设有避震器专用的气嘴部64,且一气道65延轴线贯穿顶掣件60。
软质塞70具有孔71套置着顶掣件60。
盖体80一端形成一具有内螺纹状的结合部81,盖体80内部形成一容置室82,盖体80另一端形成一螺接部83。令容置室82套置在阻隔环50凸出在壳体40的一端,阻隔环50具有封闭壳体40与盖体80相接处的功效。盖体80的内螺纹结合部81螺锁在壳体40外螺纹结合部42。
参照图6与图7,为本发明的接头10做多方向转动的示意图。壳体40的套置端41套置在接头10的圆球部11,当接头10的通孔15与顶掣件60的气道65呈一直线时(如图4所示),接头10与壳体40、盖体80与顶掣件60并未相对转动,当接头10的通孔15与顶掣件60的气道65呈错位时,接头10与壳体40、盖体80与顶掣件60有相对转动。让壳体40结合于接头10时,壳体40、盖体80与内部的构件可以相对于接头10自由旋转,同时气密件63不被压缩且不产生摩擦,而具有较长使用寿命。
参照图8,为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进行打气的细部示意图。当打气筒使用时,令盖体80与一气嘴1螺接,使软质塞70受到气嘴1抵压产生变形,此时,顶掣件60向接头10的圆球部11抵压,并使气密件63迫紧的被限位于圆球部11的表面,让通孔15与气道65相通且气体不外泄,当通孔15与气道65错位时,利用顶掣件60容部62以弧状曲面621的方式设计,使弧状曲面621与圆球部11之间形成的缝隙达到最小缝隙,让气体可经由缝隙进入顶掣件60,缝隙的目的为当通孔15与气道65错位时,气体可以经由缝隙进入气道65,同时为达到确实气密的功效,缝隙的设计是越小越能符合要求,而可以兼具达到较大的转动角度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气密件63仅在使用时才会受到挤压变形,当进行进气作业时,打气筒的气嘴1螺接在盖体80,同时压迫软质塞70,进一步使气密件63抵压在接头10的圆球部11,达到气体不外泄的目的。因为气密件63只有进气时才会变形,因此可加长气密件63的使用寿命。
再者,因为接头10相邻在圆球部11的处形成颈部14,使壳体40相对于接头10转动时,可旋转至最大角度,而不受到接头10体积而影响转动角度。同时因为圆球部11延伸而形成颈部14,利用壳体40的套置端41套置着圆球部11,令圆球部11仅局部未受壳体40套置,使壳体40与圆球部11的结合牢固。而颈部14使壳体40与圆球部11具有较大的枢转空间。
参照图9,为本发明打气筒对避震器进行打气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避震器其气嘴1邻近自行车上叉,且此处的空间相当狭小,一般的打气筒并无法伸入。利用本发明的打气筒具有多方向转动的特点,使顶掣件60(图中未示)与避震器的气嘴1相接,而打气筒的管体30与接头10可与气嘴1作适当的转动,而达到方便进行打气作业。
本发明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是利用接头设有一圆球部,令圆球部以可相对枢转的方式设在壳体,壳体一端接有盖体,壳体另一端结合于接头,壳体可相对于接头自由旋转,同时气密件不被压缩且不产生摩擦,而具有较长使用寿命,当操作打气筒时,利用打气筒的气嘴螺锁在盖体,并经由挤压让气密件抵压在接头而产生变形,使气体不外泄,本发明的打气筒的接头可自由旋转而适用于避震器,且气密件仅在使用时才受到挤压,让气密件使用寿命加长。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使用在避震器时,不受到空间或角度的限制,可以顺利进行打气。
2.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的接头具有圆球部,接头设在壳体内,同时圆球部与壳体可以最大角度转动,而具有多方向转动的功效。
3.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接头的圆球部与顶掣件之间具有缝隙,利用缝隙的设计使两者纵使错位,打气的气体依然可以由缝隙进入顶掣件的气道。
4.本发明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中本发明的气密件仅有进行进气作业时才会被挤压变形,具有较长使用寿命。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接头,一端为一圆球部,另一端为一连接部,一通孔连通所述的圆球部与所述的连接部;
一壳体,一端为一套置端,另一端设有一结合部与一容室,其中所述的套置端套置所述的圆球部,且所述的圆球部可相对于所述的壳体转动;
一顶掣件,一端设有一气密件选择性抵顶在所述的圆球部的表面,另一端设有一气嘴部,同时两端之间以一气道贯通,且所述的气道与所述的接头的通孔相通;
一盖体,设有一结合部结合于所述的壳体的结合部;
如此,所述的壳体结合于所述的接头时,所述的壳体、所述的顶掣件与所述的盖体可相对所述的接头自由转动,同时气密件不被压缩,当配合避震器使用时,避震器的气嘴压迫所述的顶掣件,并使气密件抵顶在所述的圆球部表面,达到气密功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掣件相反于气嘴部的一端设有一容部容置所述的气密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掣件相反于气嘴部的一端设有一容部,所述的容部与所述的接头的圆球部形成缝隙,当气道与通孔错位时,气体由缝隙进入气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部形成一弧状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头的圆球部与连接部之间形成一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颈部与所述的连接部之间形成一挡缘,挡设在所述的管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与所述的接头相接处设有一管体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盖体相接处,在所述的壳体的容室内设有一阻隔环,所述的阻隔环封闭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盖体相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器专用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掣件的气嘴部穿过一软质塞。
CNA2007101673441A 2007-10-25 2007-10-25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Pending CN1014187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73441A CN101418785A (zh) 2007-10-25 2007-10-25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673441A CN101418785A (zh) 2007-10-25 2007-10-25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8785A true CN101418785A (zh) 2009-04-29

Family

ID=40629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73441A Pending CN101418785A (zh) 2007-10-25 2007-10-25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1878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500A (zh) * 2016-08-30 2016-12-21 陈丽君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打气筒的组成方法
CN107176232A (zh) * 2017-06-08 2017-09-19 吴武坡 一种气囊避震杆
TWI764218B (zh) * 2020-07-31 2022-05-11 吳樹木 能夠適用多種氣嘴之風嘴頭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6500A (zh) * 2016-08-30 2016-12-21 陈丽君 一种多功能自行车打气筒的组成方法
CN107176232A (zh) * 2017-06-08 2017-09-19 吴武坡 一种气囊避震杆
TWI764218B (zh) * 2020-07-31 2022-05-11 吳樹木 能夠適用多種氣嘴之風嘴頭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99313B (zh) 旋转切换式风嘴头
US8402987B2 (en) Schrader valve/Presta valve dual-mode valve cap
TW201600722A (zh) 空氣壓縮機裝置
CN103306942B (zh) 具万向转动气嘴的打气筒
CN101418785A (zh) 避震器专用打气筒
US20150176715A1 (en) One-way valve assembly
CN205383054U (zh) 一种扭转衔紧式打气筒
TWI422743B (zh) Pump structure
CN102620087A (zh) 用于打气筒的气嘴装置
CN210769398U (zh) 一种可内、外置的气泵组件和充气产品
CN202040049U (zh) 打气装置之气嘴结构及打气装置
CN200940550Y (zh) 万向打气筒
TWM527509U (zh) 短頭型美法氣嘴通用接頭
CN214367994U (zh) 实用性强的金属充气嘴组件
TWI720770B (zh) 可變壓力打氣筒
TWI593903B (zh) Short head American gas nozzle common connector
CN210454770U (zh) 一种多向便捷操作胎压枪
TWM500182U (zh) 旋轉切換式風嘴頭
CN209725551U (zh) 一种水管连接件
CN215805455U (zh) 泵阀一体式气动装置
CN213574510U (zh) 一种方便携带的充气泵
TWI652406B (zh) 攜帶式打氣筒
CN220623207U (zh) 气嘴及充气文胸
CN214836948U (zh) 一种双管打气筒
CN213016704U (zh) 一种充气管可折叠的充气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42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