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4871A -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4871A
CN101414871A CNA2007101633073A CN200710163307A CN101414871A CN 101414871 A CN101414871 A CN 101414871A CN A2007101633073 A CNA2007101633073 A CN A2007101633073A CN 200710163307 A CN200710163307 A CN 200710163307A CN 101414871 A CN101414871 A CN 101414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ambler
sub
combination
basic
distri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33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4871B (zh
Inventor
张坚强
李克
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 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TD 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 Tech Ltd filed Critical TD 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633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148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14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4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48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扰码配置方法和扰码配置装置,主要包括: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并根据对应较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上述方法及装置将扰码的配置转化为基本扰码组的配置以及扰码的选择两个过程,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实现扰码配置,并且充分考虑不同扩频比情况下所配置扰码所在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性,基本保证相邻小区所使用的扰码之间不会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在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扰码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一个小区的基站或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所接收到的信号中除了来自本小区UE或基站的信号外,还包括来自其他小区UE或基站的信号,则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引入小区间干扰。如果CDMA系统的扩频比(SF,Spread Factor)较小,两个小区使用的进行扩频的复合码(CSC,composite spread code)就可能具有较强的互相关性,从而导致该CDMA系统存在较强的小区间干扰。其中,CDMA系统每个小区使用的复合码为每个小区所使用的扰码与扩频码相乘并旋转一定角度得到的码字。扩频比即扩频码的长度。若扩频比小于扰码长度,则扩频码只使用扰码的一个片段进行加扰。由于每个小区进行扩频的复合码与为该小区配置的扰码密切相关,因此,在为每个小区配置扰码时,需要考虑相邻小区的复合码相关性,以避免相邻小区进行扩频的复合码具有较大的互相关性。由于除了互相关性的约束之外,CDMA系统的扰码配置还存在其他多种约束条件,其复杂度很高,因此,如果没有好的配置方法或使用手工配置方式往往会导致无线通信系统内的某些小区没有可配置的扰码的情况。
在CDMA系统中,每个小区均配置有一个复合码集合,也就是说,一个小区的上行或下行链路使用的多个复合码构成一个集合,该小区内的不同UE分别使用该复合码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复合码对传输的上行或下行数据进行扩频。
对应某个扩频比,CDMA系统可用的复合码集合越多且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越小,复合码集合的配置就越简单。在最理想情况下,系统可用的复合码集合足够多且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足够小,则可随意配置复合码集合而不会造成小区间的强干扰。但通常来说,对于任何扩频比,系统可用的复合码集合是有限的,且某些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可能很大,这就引入了复合码集合配置的问题,也就是为CDMA系统的各小区配置复合码集合的问题。由于扩频比越小,系统可用的复合码集合越少,则在进行复合码集合配置的时候需要首先选择某个扩频比,使该扩频比对应的复合码集合数量足够多,并且,尽量避免相邻小区使用互相关性较大的复合码集合。在理想的网络拓扑环境中,为保证系统中的各相邻小区所使用的复合码集合不同,至少使用3个复合码集合才可以完成整个系统的复合码集合配置。而在实际的网络拓扑环境中,实际需要的复合码集合数量要根据具体的网络环境以及小区间干扰的分布情况来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扰码配置方法及扰码配置装置,以实现码分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快速、有效并且合理的扰码配置。
本发明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
根据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
其中,所述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包括:
在网络中选择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区域中的所有小区及第一区域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
生成所述第二区域内所有小区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互相关特性,对生成的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
从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组合,将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小区。
其中,所述对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包括: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一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的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一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对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分别统计该小区的紧密邻区与该小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互相关门限的次数,若存在一个小区的统计结果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次数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所述对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进一步包括: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两个小区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且两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最小距离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组合外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最小距离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对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统计其紧密邻区中与该小区基本扰码组在同一较低扩频比扰码组内的紧密邻区数量,若存在一个小区的统计结果大于该小区紧密邻区的数量与预先设置的同低扩频比扰码组百分比参数的乘积,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所述从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组合包括: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的两个小区以及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两个紧密邻区以及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紧密邻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第二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并在第二区域内求第一和;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与一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在同一低扩频比扰码组内且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该小区紧密邻区的数量,并在第二区域内求第二和;计算在第二区域内对当前基本扰码组配置的改动的数量;选择所述最小距离最大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选择所述第一和最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选择所述第二和最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选择所述改动的数量最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选择所述最小距离较大和/或所述第一和较小和/或所述第二和较小和/或所述改动的数量较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所述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包括:
选择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其中,所述第四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所述第五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
生成所述第四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根据对应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及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所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
若第四区域中某些小区不属于第五区域,则从扰码组合中删除这些小区对应的扰码,并基于已生成的扰码组合生成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过滤所生成的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配置到第三区域中的所有小区。
其中,在生成第四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之前进一步包括:在第五区域中,遍历每个小区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如果某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某个扰码与该小区的任一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都有冲突,则从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去除所述扰码。
所述根据对应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及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所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包括:若扰码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三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该扰码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该扰码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三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四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次数门限,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所述过滤所生成的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包括: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为相邻小区且使用同一下行同步序列标识,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为相邻小区且使用同一下行同步序列标识,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所述过滤所生成的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进一步包括: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使用相同的扰码,且其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该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使用相同的扰码,且其距离小于所述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且其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该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且其距离小于所述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所述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包括:计算使用相同扰码的,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或扰码组合内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计算在
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的组合内两个小区或组合内一个小区与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的最小复用距离;分别计算扰码组合内每个小区与其紧密邻区以及与组合外已配置扰码的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四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并在第五区域的范围内求和;计算在第五区域内对当前扰码配置的改动的数量;选择所述最小距离最大的扰码组合;或者选择所述最小复用距离最大的扰码组合;或者选择所述和最小的扰码组合;或者选择所述改动的数量最小的扰码组合;或者选择所述最小距离较大,和/或所述最小复用距离较大,和/或所述和较小,和/或所述改动数量较小的扰码组合。
本发明所述的扰码配置装置,包括:
扰码组配置模块,用于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
扰码配置模块,用于根据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
其中,所述扰码组配置模块包括:
第一区域选择单元,在网络中选择一个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小区以及第一区域内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
基本扰码组组合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二区域内所有小区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基本扰码组组合过滤单元,用于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互相关特性,将生成的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
基本扰码组组合选择单元,用于从过滤后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基本扰码组组合,将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小区。
所述扰码配置模块包括:
第二区域选择单元,用于在系统中选择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其中,所述第四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所述第五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
第一扰码组合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四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第一扰码组合过滤单元,用于根据对应所述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及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
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用于从第一扰码组合过滤单元输出的扰码组合中删除第四区域中不属于第五区域的小区对应的扰码,再生成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第二扰码组合过滤单元,用于过滤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输出的所有扰码组合;
扰码组合选择单元,用于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配置到第三区域中的所有小区。
所述扰码配置模块进一步包括:扰码冲突消除单元,用于在第五区域中,遍历每个小区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如果某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某个扰码与该小区的任一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都有冲突,则从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删除所述扰码。
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扰码配置方法及扰码配置装置将扰码的配置转化为扰码组配置以及扰码选择两个过程,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实现扰码配置,并且上述两个过程充分考虑不同扩频比的情况下所配置扰码所在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性,从而保证相邻小区所使用的扰码之间不会有很强的相关性,提高系统性能。
更进一步,由于本发明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及扰码配置装置采用了在较大区域内计算扰码组合,但仅为其中较小区域配置扰码的方式,使得扰码配置过程不仅仅考虑了已配置扰码(或扰码组)的小区对当前待配置小区的约束,而且还考虑了其他未配置扰码(或扰码组)小区对待配置小区的约束,降低了一个区域的扰码配置结果导致其他区域没有扰码可以配置的无解情况的发生概率,增加了扰码配置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扰码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扰码组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选取扰码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扰码配置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TD-SCDMA系统中,每个扰码对应一个复合码集合,该集合中的复合码是由各扩频码与该扰码逐码片(chip)相乘并旋转一定角度得到的。其中,有关复合码的生成方法可以参考相应的3GPP TS 25.223标准,这里不再赘述。针对某扩频比,不同扰码的复合码集合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将对应于相同复合码集合的扰码组成一组,构成一个扰码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扩频比情况下,扰码的分组情况是不同的。由于复合码集合与扰码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系统复合码集合的配置可以转化为扰码的配置,即在确定了每个小区所使用的扰码之后,每个小区所使用的复合码集合也随之确定了。
下面将以不同的SF为例分别说明复合码集合与扰码组之间的关系。
1)SF=16时的复合码、复合码集合、扰码组以及各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
在SF=16时,一个复合码由一个扩频码与一个扰码逐码片相乘并旋转一定角度得到,用于扩频一个数据符号(data symbol)。表1给出一个复合码(16,1)的例子,其中,该复合码对应的扰码的标识为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中扩频码与虚单位i的整数次幂的相乘操作不予考虑,并且该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射信号中同相支路和正交支路的信号功率平衡,因此并不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为了进行复合码的排序以及为了分析方便,每个复合码需要分别除以它的第一个码片取值以保证每个复合码的第一个码片取值为1,并且该操作并不影响复合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扩频码 11111111-1-1-1-1
扰码 -11-1-1-11-1-11-111-11-1-1
复合码 1-1111-1111-111-11-1-1
表1 复合码(16,1)
已知,每个复合码的码片取值为1或-1,若令SF表示扩频比,n表示复合码中码片的位置,CSC(n)则表示复合码第n个码片的取值,则定义复合码的简单表示形式为 Σ n = 0 SF - 1 CSC ( n ) + 1 2 2 SF - 1 - n . 例如,上面表1所示的复合码(16,1)“1-1111-1111-111-11-1-1”的简单表示形式为48052。
接下来,由于此时扩频比为16,则对每个扰码对应的16个复合码的简单表示形式进行排序并命名为一个复合码集合。在TD-SCDMA系统共定义了128个扰码,则对所有128个扰码进行上面的操作后,可以发现128个扰码对应的复合码集合实际上只有12个不同的复合码集合,并且这12个复合码集合中任一集合的任一复合码与另一集合中的任一复合码都不同。对应这12个复合码集合,128个扰码可以分为12组。表2给出12个复合码集合的简单表示形式,表3给出对应表2所示的复合码集合得到的128个扰码的分组情况。
 
集合1 集合2 集合3 集合4 集合5 集合6
34679 37642 34628 33863 38156 37712
34696 37877 34747 33976 38387 37807
34936 39941 34891 35656 39427 40031
34951 40186 34996 35767 39676 40096
46148 41017 46199 46964 42559 41059
46267 41158 46216 46987 42688 41116
47947 44854 47992 47227 43312 44908
48052 45001 48007 47236 43471 44947
53794 50783 53777 53522 49241 50693
53981 50848 53998 53741 49318 50938
56621 51536 56606 56861 53078 51466
56786 51631 56801 57058 53161 51701
57617 62828 57634 57889 62314 62774
57838 62867 57821 58078 62357 62921
60958 64099 60973 60718 64613 64057
 
61153 64156 61138 60881 64666 64198
集合7 集合8 集合9 集合10 集合11 集合12
33137 36956 37727 33358 36947 33101
33166 37027 37792 33457 37036 33202
36478 40787 40016 36161 40796 36418
36481 40876 40111 36286 40867 36541
45634 41839 41068 45437 41824 45694
45757 41872 41107 45442 41887 45697
48461 44128 44899 48754 44143 48497
48562 44191 44956 48781 44176 48526
54308 50441 50698 55067 50438 54296
54491 50678 50933 55268 50681 54503
56107 51718 51461 55316 51721 56087
56276 51961 51706 55531 51958 56296
59159 63034 62777 58408 63029 59179
59368 63173 62918 58583 63178 59348
59416 63797 64054 60199 63802 59428
59623 63946 64201 60376 63941 59611
表2 SF=16时12个复合码集合的简单表示形式
 
扰码组 扰码标识
1 0 4 25 26 28 29 33 39 41 42 48 52 54 56 84 89
 
2 1 5 7 10 15 20 40 46 47 49 61 64 75 82 118 126
3 2 3 6 11 12 17 22 23 34 35 36 38 45 50 65 86
4 8 9 13 14 18 19 24 27 32 37 44 67 70 104 116 117
5 16 21 30 31 43 59 78 85 92 94 99 105 107 109 124 125
6 51 58 102 127
7 53 80 91 100 120
8 55 60 71 83 87 112 115
9 57 77 81 88 96 97 101
10 62 68 69 76 108 122
11 63 66 72 79 93 95 106 110 113 123
12 73 74 90 98 103 111 114 119 121
表3 SF=16时128个扰码的分组情况
计算结果表明,在SF=16的复合码集合中,不同复合码集合的复合码之间的互相关特性并不一致,比如复合码集合2与复合码集合9中所有复合码之间的最大互相关为0.9375,而复合码集合1与复合码集合2中所有复合码之间的最大互相关为0.5625。表4为SF=16时各复合码集合间的最大互相关。某些复合码集合间的最大互相关可能较大,例如0.875、0.9375,如果相邻小区使用这样的复合码集合可能导致较强的小区间干扰,因而在扰码配置中须尽量避免。在这里,除非特别说明,复合码集合之间的互相关是指分别来自两个复合码集合的两个复合码之间的互相关的绝对值,同时考虑到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两个复合码之间的码片偏移一般为正负一至两个码片。并且,为了表述方便,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再区分扰码组互相关和复合码集合互相关的概念,所提到的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即指复合码集合中复合码之间的互相关。
 
集合对 最大互相关 集合对 最大互相关 集合对 最大互相关
1,2 0.5625 3,5 0.5625 5,12 0.9375
1,3 0.8750 3,6 0.6875 6,7 0.8750
 
1,4 0.8750 3,7 0.6875 6,8 0.7500
1,5 0.5625 3,8 0.5625 6,9 0.5625
1,6 0.5625 3,9 0.5625 6,10 0.6250
1,7 0.5625 3,10 0.5625 6,11 0.7500
1,8 0.5625 3,11 0.6875 6,12 0.6250
1,9 0.5625 3,12 0.5625 7,8 0.6250
1,10 0.5625 4,5 0.5625 7,9 0.6250
1,11 0.5625 4,6 0.6875 7,10 0.5625
1,12 0.5625 4,7 0.6875 7,11 0.8750
2,3 0.5625 4,8 0.5625 7,12 0.5625
2,4 0.5625 4,9 0.5625 8,9 0.7500
2,5 0.7500 4,10 0.5625 8,10 0.8750
2,6 0.5625 4,11 0.6875 8,11 0.5625
2,7 0.5625 4,12 0.5625 8,12 0.8750
2,8 0.8125 5,6 0.6875 9,10 0.8750
2,9 0.9375 5,7 0.5625 9,11 0.7500
2,10 0.9375 5,8 0.9375 9,12 0.8750
2,11 0.6875 5,9 0.8125 10,11 0.6250
2,12 0.8125 5,10 0.8125 10,12 0.7500
3,4 0.7500 5,11 0.5625 11,12 0.6250
表4 SF=16时各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
另外,在每个扰码组中,所有扰码的复合码集合是相同的,但复合码的编号顺序有所不同。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广播信道复合码的两个小区通常需要间隔足够的距离以降低互相之间的干扰。比如,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CPCH)信道使用所述SF=16的复合码中的前两个复合码,则虽然两个小区可能使用不同的扰码,但这两个扰码均属于同一个扰码组,则这两个扰码所对应的前两个复合码可能是相同的,或者前两个复合码的编号顺序相反,这样将会对PCCPCH的接收造成干扰。因此,在扰码的配置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广播信道,例如PCCPCH信道所使用相同复合码的复用距离。经过分析,一些导致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CPCH)上述复合码冲突的扰码对列表如表5所示。
 
0,25 7,82 13,27 19,104 28,52 39,42 55,115 66,72 93,95
1,118 8,67 14,116 20,126 29,89 41,84 58,102 78,99 94,109
2,6 9,44 15,61 21,107 30,105 45,50 59,124 80,120 98,103
3,65 10,40 16,92 23,34 31,43 46,64 60,71 85,125 110,113
4,33 11,22 17,86 24,70 35,38 48,54 62,68 87,112 111,114
5,47 12,36 18,32 26,56 37,117 49,75 63,123 90,121
表5 出现PCCPCH冲突的扰码对
2)SF=8时的复合码、复合码集合、扰码组以及各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
在SF=8时,一个长度为8码片的扩频码将先后与一个长度为16码片的扰码逐码片相乘两次,形成2个复合码,分别用于扩频先后2个数据符号。对所有128个扰码进行这样的操作后,分别考察前后两个数据符号所使用的复合码,均可以发现128个扰码对应的复合码集合实际上只有7个不同的复合码集合,并且这7个复合码集合中任一集合中的任一复合码与另一集合中的任一复合码都不同。对应这7个复合码集合,128个扰码可以分为7组。表6给出7个复合码集合的简单表示形式,表7给出128个扰码的7个分组。表8为SF=8时各复合码集合间的最大互相关。
 
集合1 集合2 集合3 集合4 集合5 集合6 集合7
135 147 132 149 129 144 130
136 156 139 154 142 159 141
180 160 183 166 178 163 177
187 175 184 169 189 172 190
 
210 198 209 192 212 197 215
221 201 222 207 219 202 216
225 245 226 243 231 246 228
238 250 237 252 232 249 235
表6 SF=8时7个复合码集合的简单表示形式
 
扰码组 扰码标识
1 0 2 3 4 6 11 12 17 22 23 25 26 28 29 33 34 35 36 38 39 41 4245 48 50 52 54 56 65 84 86 89
2 1 5 7 10 15 20 40 46 47 49 51 57 58 61 64 75 77 81 82 88 96 97101 102 118 126 127
3 8 9 13 14 18 19 24 27 32 37 44 67 70 104 116 117
4 16 21 30 31 43 59 78 85 92 94 99 105 107 109 124 125
5 53 73 74 80 90 91 98 100 103 111 114 119 120 121
6 55 60 63 66 71 72 79 83 87 93 95 106 110 112 113 115 123
7 62 68 69 76 108 122
表7 SF=8时128个扰码的分组情况
 
集合对 最大互相关 集合对 最大互相关 集合对 最大互相关
1,2 0.625 2,4 0.625 3,7 0.625
1,3 0.750 2,5 0.750 4,5 0.875
1,4 0.625 2,6 0.625 4,6 0.875
1,5 0.625 2,7 0.875 4,7 0.625
 
1,6 0.625 3,4 0.625 5,6 0.750
1,7 0.625 3,5 0.875 5,7 0.625
2,3 0.625 3,6 0.875 6,7 0.750
表8 SF=8时各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
3)SF=4时的复合码、复合码集合、扰码组以及各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
在SF=4时,一个长度为4码片的扩频码将先后与一个长度为16码片的扰码逐码片相乘4次,形成4个复合码,分别用于扩频先后4个数据符号。对所有128个扰码进行这样的操作后,分别考察前后4个数据符号所使用的复合码,均可以发现128个扰码对应的复合码集合实际上只有2个不同的复合码集合,并且这2个复合码集合中一集合的任一复合码与另一集合中的任一复合码都不同。相应地,128个扰码可以分为2组。表9给出2个复合码集合的简单表示形式,表10给出128个扰码的2个分组。由于只有两个扰码组或是说复合码集合,一个小区不可能与其所有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复合码集合,在扰码配置中只能尽力减少与该小区使用同一复合码集合的相邻小区的数量。
 
集合1 集合2
8 9
11 10
13 12
14 15
表9 SF=4时2个复合码集合的简单表示形式
 
扰码组 扰码标识
1 0 2 3 4 6 8 9 11 12 13 14 17 18 19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2 33 34 3536 37 38 39 41 42 44 45 48 50 52 53 54 56 62 65 67 68 69 70 73 74 7680 84 86 89 90 91 98 100 103 104 108 111 114 116 117 119 120 121 122
 
2 1 5 7 10 15 16 20 21 30 31 40 43 46 47 49 51 55 57 58 59 60 61 63 6466 71 72 75 77 78 79 81 82 83 85 87 88 92 93 94 95 96 97 99 101 102 105106 107 109 110 112 113 115 118 123 124 125 126 127
表10 SF=4时128个扰码的分组情况
4)SF=2或SF=1时的情况
对于SF=2的情况,CDMA系统可用的复合码集合只有一个,该集合只包含11和1-1两个复合码。而对于SF=1的情况,系统可用的复合码集合只有一个,并且该集合只有一个复合码,即1。因此,SF=2和SF=1时不能满足上文所述的CDMA系统至少需要3个复合码集合的要求。故在本发明的扰码配置方案中不考虑SF=1和SF=2的情况。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表11所示的扰码分组情况。
Figure A200710163307D00201
表11 128个扰码的分组情况
下面就通过TD-SCDMA系统中的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扰码配置方法。
由于在不同扩频比的情况下,扰码的分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配置扰码之前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扩频比,称为基本扩频比,以使待配置的复合码集合的数量,或扰码组的数量满足扰码配置的需要。为了表述方便,将与基本扩频比对应的扰码分组称为基本扰码分组,对应的复合码集合称为基本复合码集合。
在TD-SCDMA系统中,可选择的扩频比有1、2、4、8及16,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较佳地,所选择基本扩频比为8,其对应的基本复合码集合有7个,分别对应7个基本扰码组,基本扰码组的分组情况参见上述表7,基本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如表8所示。相对于上述基本扩频比8,较低扩频比为4,对应较低扩频比的扰码组(又称为低扩频比扰码组)分组情况如表10所示。相对于上述基本扩频比8,较高扩频比为16,对应较高扩频比的扰码组(又称为高扩频比扰码组)分组情况如表3所示,所述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如表4所示。
在选择了基本扩频比、基本扰码组以及基本复合码集合之后,就可以进行扰码配置了,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101: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以保证紧密邻区所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较小。
在该步骤中,在为每个小区选择基本扰码组的时候需要保证紧密邻区所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相对较小,例如保证最大互相关小于一个预定的阈值。
为了下文说明方便,首先介绍几个概念:本发明中所述的相邻小区即是指位置邻近的小区。相邻小区中包括紧密邻区、非紧密邻区以及第三种邻区,其中,紧密邻区具体是指,如果两个小区的基站之间的中垂线附近区域与两个小区的覆盖范围有较大面积的重合,则这两个小区称为紧密邻区,实际情况中,紧密邻区一般为直接相邻的两个小区。非紧密邻区具体是指,如果两个小区的基站之间的中垂线附近区域与两个小区的覆盖范围有较小面积的重合,则这两个小区称为非紧密邻区,实际情况中,非紧密邻区一般为间接相邻的两个小区。第三种邻区具体是指,如果两个小区既不是紧密邻区,也不是非紧密邻区,但都是一个小区的紧密邻区或非紧密邻区,则这两个小区称为第三种邻区。通常情况下,每个小区有5至10个甚至更多的相邻小区,但每个小区的紧密邻区一般不会超过6个。
由于在上述扰码组的配置过程中,仅仅对紧密邻区所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的相关性进行了约束,而没有约束其它不为紧密邻区的相邻小区之间所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的相关性,因此,互为相邻小区但不是紧密邻区的两个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基本扰码组。这样的配置方法可使得即使每个小区有很多相邻小区也不会出现扰码组不足的现象。实践证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扰码配置方法中,仅使用7个基本扰码组就可以实现系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配置,大大降低了对扰码组数量上的要求。
102:根据各个高扩频比扰码组间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
由于TD-SCDMA系统标准中规定互为相邻小区的两个小区不能使用同一个下行同步序列(SYNC_DL)标识,因此在该步骤中,在为每个小区选择一个扰码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所述高扩频比扰码组的互相关特性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可能出现的相邻小区的下行同步序列冲突以及广播信道,例如PCCPCH信道所使用相同复合码的复用距离。
通过上述方法,由于在进行扰码配置时统筹考虑了使用不同扩频比,例如,SF为16、8、4时小区间的干扰,从而使得使用不同扩频比的小区间的干扰尽量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步骤101和步骤102的执行过程。
上述步骤101所述的为TD-SCDMA系统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的过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
步骤201:根据系统中的相邻小区列表,选择紧密邻区,给出紧密邻区列表。
步骤202:在系统的覆盖区域中选择一个区域C,假设包括N’个小区,再选择一个新区域B包含N(N大于N’)个小区,并且区域B包括已选择的N’个小区以及所述N’个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
为了表述的清楚与简便,本发明中定义了上述紧密邻区的“层”的概念,其具体是指:所述N’个小区的紧密邻区称为所述N’个小区的第1层紧密邻区,继而所述第1层紧密邻区的紧密邻区称为所述N’个小区的第2层紧密邻区,并依此类推。
在上述步骤中,在选择区域C时,应当优先选择优先级较高的区域,和/或基站密集的区域,和/或无线环境复杂的区域,和/或紧密邻区较多的区域等等。其中,所述优先级由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在现场给出。另外,在选择区域B时,区域B中包括所述N’个小区的紧密邻区的层数的选择取决于系统的运算能力及扰码配置的难度等因素。
步骤203:生成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在该步骤中,区域B内的每个小区均可以从所有基本扰码组中选择一个基本扰码组,即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候选集最初均为所有基本扰码组。若某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已确定,例如由系统管理员手工直接设置,则从其所有紧密邻区的扰码组候选集,即可选的扰码组集合中须删除该组。若此操作导致某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候选集为空,则须修改包含该小区的局部区域内几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并使改动的范围尽量小。
由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候选集最初均为所有基本扰码组,因此,在基本扩频比为8的情况下,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有7N个,这一数目将随着N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很有可能导致扰码组选择过程的计算量过大。
为了降低扰码组选择过程的计算量,在上述步骤203执行完毕后,还可以进一步根据预先设定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将步骤203生成的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的数目限制在上述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以内,具体可以采用等距法、随机选择法或其他适当的方法,删除步骤203生成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的一些基本扰码组组合,直至其数量小于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其中,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可以根据系统的计算能力来设置。
作为替代方案,在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的数目大于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时,还可以返回步骤202重新选择区域C,减少区域C所包含的小区数目N’,以达到将步骤203生成的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的数目限制在上述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以内的目的。
步骤204: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互相关特性,对步骤203生成的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删除不符合相关性要求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在该步骤中,所述对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的步骤包括:
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一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Corr1,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特别地,上述删除条件可以对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的两个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同一基本扰码组的情况进行过滤;
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的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一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Corr1,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同理,上述删除条件还可以对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同一基本扰码组的情况进行过滤;
然后,对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分别统计该小区的紧密邻区与该小区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Corr2的次数,若存在一个小区的统计结果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次数门限Th_MaxNum_SingleCellCorrBreak,则删除相应的基本扰码组组合。其中,所述紧密邻区包括所述小区在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所有紧密邻区以及在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所有紧密邻区。
上述过滤步骤实现了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互相关特性的过滤,除了上述过滤过程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距离对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主要包括:
若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两个小区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且两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最小距离门限Th_MinDistance_SameCSCset,则删除相应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若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最小距离门限Th_MinDistance_SameCSCset,则删除相应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上述最小距离门限Th_MinDistance_SameCSCset定义了两个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或两个小区覆盖区域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相应的,所述小区间的距离也采用同样的表达方法,例如,包括:
a)使用绝对距离表示,例如,设置最小距离门限Th_MinDistance_SameCSCset为500米;
b)使用等效小区半径的倍数表示,例如,若两个基站的连线穿过几个半径不等的小区,则该距离可以表示为
Figure A200710163307D00241
其中,i表示所述连线穿过的小区标号,1(i)表示所述连线在第i个小区内的实际长度,r(i)表示第i个小区的半径;
c)使用接收信号电平的最大门限表示,比如-140dBm。在小区基站的下行最大发射功率确定的情况下,两个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必须满足在任一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用户设备接收到的另一小区基站的信号电平小于上述信号电平的最大门限。
除了上述距离限制条件之外,由于不同的基本扰码组可能处于同一低扩频比扰码组,因此还可以根据紧密邻区的基本扰码组是否处于同一低扩频比扰码组的情况对基本扰码组组合作进一步过滤。具体过程包括:对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分别统计在该小区的所有紧密邻区中与该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在同一较低扩频比扰码组情况下的紧密邻区数量,若存在一个小区的所述统计结果大于该小区所有紧密邻区的数量与预先设置的低扩频比扰码组百分比参数Th_SameLowSFGroup_percent的乘积,则删除相应的基本扰码组组合。其中,所述所有紧密邻区包括在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所有紧密邻区以及在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所有紧密邻区。上述过滤操作的重复次数取决于小于基本扩频比的扩频比的数量,也即较低扩频比的数量。
如果系统预先设置的上述各门限比较苛刻,则可能导致所有的基本扰码组组合被删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约束条件,根据实际的情况重新设置上述各门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门限的应用范围可以是系统中的局部区域或者是整个系统。
为了简化上述对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的步骤,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在上述步骤203中,可以先生成n(小于N)个小区的所有基本扰码组组合,再执行步骤204,即进行基本扰码组组合的过滤,然后再增加n,并执行步骤203~204,直至n=N。这样,可以减小基本扰码组组合的数量,降低计算量。
步骤205:从步骤204过滤后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组合,将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区域C内的N’个小区。
本步骤所述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方法,例如随机选择一种组合。较佳地,所述选择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a)计算每个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的两个小区以及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MinDistance_AllSameCSCset,从中选择MinDistance_AllSameCSCset最大的基本扰码组组合。其中,所述距离的定义可参考上述最小距离门限。
b)计算每个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紧密邻区以及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紧密邻区所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第二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Corr2的次数,并在所述N个小区范围内求和,得Sum_CorrBreak,选择Sum_CorrBreak最小的组合。
c)对每个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分别计算,该小区的紧密邻区中基本扰码组与该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在同一低扩频比扰码组内的紧密邻区数量,并在所述N个小区范围内累加,得Sum_SameLowSFgroup,选择Sum_SameLowSFgroup最小的组合。该操作的重复次数取决于小于基本扩频比的扩频比的数量,也即较低扩频比的数量。
d)在新增、删除站点或对网络参数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在所述N个小区范围内对一基本扰码组配置的改动的数量,也即基本扰码组被修改的小区的数量SumModified_CSCset,选择SumModified_CSCset最小的组合。
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可以折衷综合考虑上述a)、b)、c)及d)四个条件,例如,选择MinDistance_AllSameCSCset较大、Sum_CorrBreak较小、Sum_SameLowSFgroup较小和/或SumModified_CSCset较小的组合。
从上述表11中扰码组所包含的扰码数目可以看出,各个扰码组中包含的扰码数量严重不均衡。如果每个扰码组出现的概率相等,则扰码数量较少的扰码组中的扰码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扰码,可能使得这些扰码组中扰码的复用距离过小,从而造成上行同步信号误检的情况。因此,在选择基本扰码组组合时,最好能够尽量保证在所述区域B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以及所述区域B内的小区中,基本扰码组出现的概率与基本扰码组中扰码的数量基本吻合,即某个基本扰码组中扰码越少,该基本扰码组出现的概率越小,从而保证使用同一扰码的两个小区距离足够远。该条件可以单独使用或与上述a)、b)、c)及d)四个条件联合使用,来选择较佳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通过上述步骤201~205,实现了区域C内的扰码组配置,接下来可以继续选择一个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进行扰码组配置,直到整个系统的所有区域均被配置了扰码组。这里所述选择新的区域并进行扰码组配置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步骤201~205。较佳地,所选择的新的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或至少包含一个小区,它具有至少一个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紧密邻区。
在新增、删除站点,或进行网络参数调整,或某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候选集为空的情况下,需要对系统中某些已配置的扰码组进行重新配置。所述重新配置扰码组的过程包括:首先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包含K’个小区的区域,该区域包含至少一个小区及其至少一层紧密邻区,该区域内所有小区都可以修改或重新配置基本扰码组。再在系统中选择一个新区域包含K(大于K’)个小区,该区域包含前述K’个小区以及它们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然后重复执行上述步骤201~205,配置K’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
当整个系统或系统的某个区域中的每个小区都被配置了一个基本扰码组后,就可以通过所述步骤102为每个小区从其对应的基本扰码组中选取扰码了。其中,为每个小区配置的基本扰码组即为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所述步骤102选择扰码的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区域A”,该区域A”包括1个小区或紧密相邻的几个小区,再选择区域A’和区域A,其中,所述区域A’包含区域A”以及区域A”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所述区域A包含区域A”以及区域A”中所有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需要注意的是,A’不一定是A的子集。
在该步骤中,选择区域A”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可以优先考虑优先级较高的小区,和/或优先考虑有增加、删除站点或网络优化调整的区域,和/或优先考虑产生扰码冲突较多的区域,和/或优先考虑扰码候选集合较小即扰码数量较少的区域,和/或优先考虑基站密集的区域,和/或无线环境复杂的区域,和/或有较多相邻小区已配置扰码的区域。其中,所述优先级是由网络优化/规划工程师现场指定的。
步骤302:在区域A中,遍历查找每个小区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对应其中每个扰码,如果某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某个扰码与该小区的任一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都有冲突,则该扰码被剔除出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
其中,所述扰码冲突通常为下行同步序列冲突,即两个相邻小区使用同一下行同步序列标识。
步骤303:生成所述区域A’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扰码组合。
步骤304:根据对应的各个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步骤303所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
在该步骤中,所述对每个扰码组合进行过滤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扰码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三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HighSFCorr1,则删除相应的扰码组合;
若所述扰码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三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HighSFCorr1,则删除相应的扰码组合;
若所述扰码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四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HighSFCorr2的次数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次数门限Th_MaxNum_SingleCellHighSFCorrBreak,则删除相应的扰码组合。
上述过滤操作的重复次数取决于大于基本扩频比的扩频比的数量,也即较高扩频比的数量。
其中,在计算某两个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时,首先根据所述表11中高扩频比的扰码分组得到某个扰码所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然后根据表4得到相应的高扩频比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
如前所述,比较苛刻的门限条件可能导致所有的扰码组合被删除,此时则须适当放宽约束条件,重新确定上述门限。
为了简化上述对每个扰码组合进行过滤的步骤,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在上述步骤303中,可以先生成n(小于区域A’中小区的数目)个小区的所有扰码组合,再执行步骤304,进行扰码组合的过滤,然后再增加n并执行步骤303~304,直至n=区域A’小区的数目,这样可以减小组合的数量,降低计算量。
步骤305:若区域A’中某些小区不属于区域A,则把步骤304得到的所有组合中这些小区对应的扰码删除。
步骤306:在步骤305得到的所有扰码组合中,加入属于区域A但不属于区域A’的小区,产生区域A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扰码组合。
为了降低计算量,在该步骤之后,若生成的扰码组合数量超出一预先设定的扰码组合数量门限Th_MaxNum_ScrCombine,则可以等距或随机或采用其它适当的方法删除其中一些组合,使扰码组合的数目限制在所述扰码组合数量门限Th_MaxNum_ScrCombine之内。
作为上述方法的替代方案,若生成的扰码组合数量超出所述的扰码组合数量门限Th_MaxNum_ScrCombine,则返回301重新选择区域A”,减少区域A”所包含的小区数目。
步骤307:过滤步骤306得到的扰码组合,去除不符合配置条件的扰码组合。
该步骤所述过滤可以包括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再次根据下行同步序列冲突进行过滤,具体包括: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互为相邻小区且有下行同步序列冲突,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为相邻小区且有下行同步序列冲突,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另外,由于UE通常使用较大的功率发射上行同步信号,为了降低使用相同扰码的小区之间上行同步信号的误检概率,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两个使用相同扰码的小区间的距离对所述扰码组合进行过滤,具体包括: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使用相同的扰码,且其间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Th_MinDistance_Scr_reuse,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使用相同的扰码,且其间距离小于所述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Th_MinDistance_Scr_reuse,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除此之外,由于广播信道的功率一般较大,如果两个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相同的复合码则会造成严重的干扰,因此,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在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的两个小区之间的距离来进行扰码组合过滤,以尽量避免上述广播信道之间的干扰,具体包括: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且其间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相同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Th_MinDistance_BCH_reuse,则删除该扰码组合;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且其间距离小于所述相同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Th_MinDistance_BCH_reuse,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Th_MinDistance_Scr_reuse以及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Th_MinDistance_BCH_reuse的定义可参考上述最小距离门限的定义。
为了简化上述对每个扰码组合进行过滤的步骤,降低计算的复杂度,在上述步骤306中,可以先生成n(小于区域A中小区的数目)个小区的所有扰码组合,再执行步骤307,进行扰码组合的过滤,然后再增加n并执行步骤306~307,直至n=区域A小区的数目,这样可以减小组合的数量,降低计算量。
若本步骤无解,则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之一解决:
a)如果区域A外的某个或某些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严重阻碍区域A的扰码配置,则把该小区纳入区域A”并重复上述步骤301~307;
b)修改某些小区的扰码;
c)适当放宽门限约束条件。
步骤308: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配置到区域A”中的所有小区,完成区域A”内所有小区的扰码配置。
本步骤所述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方法,例如随机选择一种扰码组合。较佳地,所述选择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a)计算使用相同扰码的所述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或所述扰码组合内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MinDistance_Scr_reuse,选择MinDistance_Scr_reuse最大的扰码组合。
b)计算在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的所述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或扰码组合内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距离的最小值MinDistance_BCH_reuse,选择MinDistance_BCH_reuse最大的扰码组合。
c)如果新增、删除站点或对站点参数进行调整的情况,计算对当前扰码配置的改动数量,也即扰码被修改的小区的数量SumModified_cpi,选择SumModified_cpi最小的扰码组合。
d)分别计算所述扰码组合内每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内的紧密邻区以及与该扰码组合外已配置扰码的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第四最大互相关门限Th_Max_InterGroupCross_HighSFCorr2的次数,并在区域A的范围内求和,得Sum_HighSFCorrBreak,选择Sum_HighSFCorrBreak最小的扰码组合。
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可以折衷综合考虑上述a)、b)、c)及d)四个条件,例如,选择MinDistance_Scr_reuse较大、MinDistance_BCH_reuse较大、SumModified_cpi较小和/或Sum_HighSFCorrBreak较小的扰码组合。
通过上述步骤301~308,实现了区域A”内的扰码配置,接下来可以继续选择一个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进行扰码配置,直到整个系统的所有区域均被配置扰码,然后根据每个小区的扰码确定上行同步码、下行同步码和中间码。这里所述选择新的区域并进行扰码配置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1~308。较佳地,所选择的新的区域最好至少有一个小区有至少一个已配置扰码的紧密邻区。
在新增、删除站点,或进行网络参数调整,或某小区的扰码候选集为空的情况下,需要对系统中某些已配置的扰码进行重新配置。所述重新配置扰码的过程包括:首先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包含至少一个小区的区域,该区域中至少包括增加站点的小区及其紧密邻区或删除站点的小区的紧密邻区,或至少包括网络优化调整涉及的区域,然后执行上述步骤301~308,得到该区域内的扰码组合。
可替代地,所述重新配置扰码的过程还可以包括:
选择一个区域C”包括需要修改的小区及其紧密邻区,每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有128个扰码,不关心每个小区已配置的基本扰码组。
根据区域C”外已配置扰码的小区,若其紧密邻区在区域C”内,则该小区的扰码所属的基本扰码组内的所有扰码被从所述紧密邻区的扰码候选集中删除;
根据区域C”外已配置扰码的小区,若其相邻小区区在区域C”内,则与该小区的扰码存在下行同步序列冲突的所有扰码被从所述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中删除;
然后,参考步骤301选择区域C,直接在区域C内生成所有的组合,并根据上述步骤204、302、304、307删除一些组合,并根据步骤308的计算结果选择一个组合,配置到区域C”内的所有小区。
在图2所示的基本扰码组配置方法中,在步骤202选择了两个区域C和B,并在步骤205得到区域B内所有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后,仅将其中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区域C内的小区。对应地,在图3所示的扰码配置方法中,在步骤301选择了三个区域A”,A’以及A,而在步骤308得到区域A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后,仅将其中对应的扰码配置给区域A”中的所有小区。这种在较大区域内计算扰码组合,但仅为较小区域配置扰码的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为每个小区配置扰码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已配置扰码(或基本扰码组)的小区对当前待配置小区的约束,而且还考虑了其它未配置扰码(或基本扰码组)小区对当前待配置小区的约束,降低了一个区域的扰码配置结果导致其它区域没有扰码可以配置的情况的发生概率,增加了扰码配置的成功率。作为上述实施例的替代方案,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基本扰码组配置的步骤202中仅选择一个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执行步骤203~205的基本扰码组配置工作,也可以在扰码配置的步骤301中仅选择一个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执行后续的步骤302~308,其中,步骤305及步骤306可以省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给出了一种扰码配置装置,主要包括:
扰码组配置模块40,主要用于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CDMA系统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以保证紧密邻区所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较小;
扰码配置模块41,主要用于根据各个高扩频比扰码组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
其中,所述扰码组配置模块40主要包括:
第一区域选择单元401,用于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区域C,该区域中包括N’个小区,再选择一个新区域B包含N(大于N’)个小区,并且区域B包括已选择的N’个小区以及所述N’个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
基本扰码组组合生成单元402,用于生成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如前文步骤203所述,所述基本扰码组组合生成单元4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基本扰码组组合选择子单元,用于根据预先设定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将基本扰码组组合生成单元402生成的所述区域B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基本扰码组组合的数目,限制在上述基本扰码组组合数目门限Th_MaxNum_ScrSetCombine以内。
基本扰码组组合过滤单元403,用于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互相关特性,对生成的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删除不符合配置条件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基本扰码组组合选择单元404,用于从过滤后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组合,将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区域C内的N’个小区。
上述扰码组配置模块40所包括的各个单元的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文所述的步骤202~205。
上述扰码配置模块41主要包括:
第二区域选择单元411,用于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区域A”,该区域A”包括1个小区或紧密相邻的几个小区,再选择区域A’和区域A,其中,所述区域A’包含区域A”以及区域A”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所述区域A包含区域A”以及区域A”中所有小区的相邻小区。
扰码冲突消除单元412,用于在区域A中,遍历每个小区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如果某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某个扰码与该小区的任一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都有冲突,则该扰码被剔除出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其中,所述扰码冲突通常为下行同步序列冲突,即两个相邻小区使用同一下行同步序列标识。
第一扰码组合生成单元413,用于生成所述区域A’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扰码组合。
第一扰码组合过滤单元414,用于根据对应的各个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
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415,用于从第一扰码组合过滤单元414输出的扰码组合中删除区域A’中不属于区域A的小区的对应的扰码,再生成区域A内所有小区所有可能的扰码组合。
为了降低计算量,上述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415也可以包含一个扰码组合选择子单元,用于在生成的扰码组合数目超出某一预先设定的扰码组合数量门限Th_MaxNum_ScrCombine时,通过等距或随机或其它方法删除其中一些组合,使扰码组合的数目限制在所述扰码组合数量门限Th_MaxNum_ScrCombine之内。
第二扰码组合过滤单元416,用于过滤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415输出的所有扰码组合,去除不符合配置条件的扰码组合。
扰码组合选择单元417,用于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配置到区域A”中的所有小区,完成区域A”内所有小区的扰码配置。
上述扰码配置模块41所包括的各个单元的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文所述的步骤301~308。
本发明的扰码配置方法和配置装置,将扰码的配置转化为基本扰码组的配置以及扰码的选择两个过程,可以快速且有效地实现扰码配置,并且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扩频比的情况下所配置扰码所在的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性,基本保证相邻小区所使用的扰码之间不会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达到降低系统内小区间干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并且,由于本发明的扰码配置方法和装置采用了在较大区域内计算,为较小区域配置扰码的方法,使得扰码配置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已配置扰码(或基本扰码组)的小区对当前待配置小区的约束,而且还考虑了其它未配置扰码(或基本扰码组)小区对当前待配置小区的约束,降低了一个区域的扰码配置结果导致其它区域没有扰码可以配置的情况的发生概率,增加了扰码配置的成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码分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系统中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
根据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系统中的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包括:
在系统中选择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区域中的所有小区及第一区域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
生成所述第二区域内所有小区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对生成的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
从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组合,将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小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包括:
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一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的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一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对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分别统计其紧密邻区与该小区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互相关门限的次数,若存在一个小区的统计结果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次数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进一步包括:
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两个小区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且两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最小距离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组合外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最小距离门限,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对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每个小区,分别统计其紧密邻区中与该小区基本扰码组在同一较低扩频比扰码组内的紧密邻区数量,若存在一个小区的统计结果大于该小区紧密邻区的数量与预先设置的同低扩频比扰码组百分比参数的乘积,则删除该基本扰码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剩余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组合包括:
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的两个小区以及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从中选择所述最小距离最大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
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两个紧密邻区以及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紧密邻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第二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并在第二区域内求和,选择和最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
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与一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在同一低扩频比扰码组内且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该小区紧密邻区的数量,并在第二区域内求和,选择和最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
计算在第二区域内对当前基本扰码组配置的改动的数量,选择改动数量最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或者
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使用相同基本扰码组的两个小区以及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中已配置相同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的两个紧密邻区以及该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一小区与基本扰码组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紧密邻区使用的基本复合码集合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第二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并在第二区域内求第一和;计算每个剩余基本扰码组组合内与一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在同一低扩频比扰码组内且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该小区紧密邻区的数量,并在第二区域内求第二和;计算在第二区域内对当前基本扰码组配置的改动的数量;选择所述最小距离较大和/或所述第一和较小和/或所述第二和较小和/或所述改动的数量较小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包括:
选择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其中,所述第四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所述第五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
生成所述第四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根据对应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及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所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
若第四区域中某些小区不属于第五区域,则从扰码组合中删除这些小区对应的扰码,并基于已生成的扰码组合生成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过滤所生成的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配置到第三区域中的所有小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成第四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之前进一步包括:
在第五区域中,遍历每个小区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如果某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某个扰码与该小区的任一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都有冲突,则从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去除所述扰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对应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及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每个扰码组合进行过滤包括:
若扰码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三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若该扰码组合内存在一个小区与该扰码组合外已配置基本扰码组的小区为紧密邻区,且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三互相关门限,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若扰码组合内存在两个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预先设定的第四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次数门限,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所生成的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包括:
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为相邻小区且使用同一下行同步序列标识,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为相邻小区且使用同一下行同步序列标识,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所生成的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进一步包括:
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使用相同的扰码,且其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该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使用相同的扰码,且其距离小于所述扰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若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且其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若扰码组合内某个小区与该扰码组合外某个已设置扰码的小区的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且其距离小于所述广播信道复合码的最小复用距离,则删除该扰码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扰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包括:
计算使用相同扰码的,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或扰码组合内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选择所述最小距离最大的扰码组合;或者
计算在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的,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或扰码组合内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距离的最小值,选择距离最大的扰码组合;或者
分别计算扰码组合内每个小区与其紧密邻区以及与组合外已配置扰码的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四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并在第五区域的范围内求和,选择和最小的扰码组合;或者
计算在第五区域内对当前扰码配置的改动的数量,选择改动数量最小的扰码组合;或者
计算使用相同扰码的,扰码组合内两个小区或扰码组合内一个小区与扰码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的最小距离;计算在广播信道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复合码的组合内两个小区或组合内一个小区与组合外一个已配置扰码的小区之间的最小复用距离;分别计算扰码组合内每个小区与其紧密邻区以及与组合外已配置扰码的紧密邻区使用的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最大互相关大于所述第四互相关门限的次数,并在第五区域的范围内求和;计算在第五区域内对当前扰码配置的改动的数量;选择所述最小距离较大,和/或所述最小复用距离较大,和/或所述和较小,和/或所述改动数量较小的扰码组合。
12、一种码分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扰码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扰码组配置模块,用于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为每个小区配置一个基本扰码组;
扰码配置模块,用于根据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互相关特性,从每个小区的基本扰码组中为该小区选取一个扰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扰码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组配置模块包括:
第一区域选择单元,在网络中选择一个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小区以及第一区域内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
基本扰码组组合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二区域内所有小区的基本扰码组组合;
基本扰码组组合过滤单元,用于根据基本扰码组之间互相关特性,将生成的每个基本扰码组组合进行过滤;
基本扰码组组合选择单元,用于从过滤后的基本扰码组组合中选择一种基本扰码组组合,将对应的基本扰码组配置给第一区域内的所有小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扰码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配置模块包括:
第二区域选择单元,用于在系统中选择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其中,所述第四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至少1层紧密邻区,所述第五区域包含第三区域以及第三区域中所有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
第一扰码组合生成单元,用于生成所述第四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第一扰码组合过滤单元,用于根据对应所述高扩频比的高扩频比扰码组及高扩频比扰码组之间的最大互相关对生成的扰码组合进行过滤;
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用于从第一扰码组合过滤单元输出的扰码组合中删除第四区域中不属于第五区域的小区对应的扰码,再生成第五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扰码组合;
第二扰码组合过滤单元,用于过滤第二扰码组合生成单元输出的所有扰码组合;
扰码组合选择单元,用于从剩余的扰码组合中选择一个扰码组合,配置到第三区域中的所有小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扰码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配置模块进一步包括:扰码冲突消除单元,用于在第五区域中,遍历每个小区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如果某个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某个扰码与该小区的任一相邻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的所有扰码都有冲突,则从该小区的扰码候选集合中删除所述扰码。
CN2007101633073A 2007-10-19 2007-10-19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8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33073A CN101414871B (zh) 2007-10-19 2007-10-19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33073A CN101414871B (zh) 2007-10-19 2007-10-19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4871A true CN101414871A (zh) 2009-04-22
CN101414871B CN101414871B (zh) 2013-03-13

Family

ID=40595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330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14871B (zh) 2007-10-19 2007-10-19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1487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1868A (zh) * 2011-02-23 2012-08-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容小区扰码规划的方法及系统
CN104917544A (zh) * 2014-03-13 2015-09-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扰码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8141036A (zh) * 2015-10-08 2018-06-08 埃伦贝格尔及珀恩斯根有限公司 电子保护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5954C (zh) * 2004-06-10 2008-01-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小区扰码分配方法
CN100555921C (zh) * 2004-07-27 2009-10-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小区码字规划方法
BRPI0519320A2 (pt) * 2005-01-14 2009-01-13 Thomson Licensing hardware pesquisador para realizar uma determinaÇço de càdigo de misturaÇço
CN100596348C (zh) * 2005-06-06 2010-03-3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道化码分配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1868A (zh) * 2011-02-23 2012-08-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容小区扰码规划的方法及系统
CN102651868B (zh) * 2011-02-23 2014-12-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扩容小区扰码规划的方法及系统
CN104917544A (zh) * 2014-03-13 2015-09-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扰码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4917544B (zh) * 2014-03-13 2017-07-14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扰码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8141036A (zh) * 2015-10-08 2018-06-08 埃伦贝格尔及珀恩斯根有限公司 电子保护开关
CN108141036B (zh) * 2015-10-08 2020-02-14 埃伦贝格尔及珀恩斯根有限公司 电子保护开关
US10720768B2 (en) 2015-10-08 2020-07-21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Electronic circuit break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4871B (zh) 201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6836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CN107733497A (zh) 跟踪波束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04812074B (zh) 一种终端设备及其发送上行数据的方法
CN104066092A (zh) 一种频谱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817210A (zh) 参考信号序列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2355730A (zh) 认知无线电中基于系统收益的频谱分配方法
CN110505708A (zh) 一种非授权频谱通信的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02932796A (zh) 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覆盖频率的动态频谱分配方法
CN101414871B (zh) 扰码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1272585A (zh) 一种td-scdma系统码资源分配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4620649B (zh) 一种多载波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CN111629394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06658724A (zh) 一种基于非授权载波的信令配置、传输方法、站点、终端
CN103079275B (zh) 基于多背包问题的聚合频谱分配方法
CN103179607B (zh) 一种网络频率扰码的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0407600C (zh)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组网中小区码字资源的配置方法
CN106793106A (zh) 上行信号配置方法、发送方法、基站及用户终端
CN100365954C (zh) 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小区扰码分配方法
CN100502252C (zh) 一种基于延时特性的码分多址系统扰码分配方法
CN102340874B (zh) Pucch的无线资源分配方法及无线资源管理器
CN101951275B (zh) 联合idma与ovcdma的小区同频组网方法
CN101325429B (zh)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小区码字分配方法
CN102223725B (zh) 一种扰码分配方法
CN107347004A (zh) 探测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734830A (zh) 一种配置频段的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