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6327A - 一种抗菌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菌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6327A
CN101406327A CNA2008101670293A CN200810167029A CN101406327A CN 101406327 A CN101406327 A CN 101406327A CN A2008101670293 A CNA2008101670293 A CN A2008101670293A CN 200810167029 A CN200810167029 A CN 200810167029A CN 101406327 A CN101406327 A CN 101406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th mask
layer
flaxen fiber
cloth
mas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670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忠
胡立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edbud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edbud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edbud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edbud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8101670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063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1406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6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卫生防护用品,具体是一种抗菌口罩。所述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束紧装置,所述口罩本体由多层叠合而成,并包括至少一层麻纤维布层。由于麻纤维天然的抗菌性能,麻纤维抗菌特性在加工过程中未受到任何破坏,所以由麻纤维制得的所述口罩具有优于所述竹纤维口罩的抗菌性能;同时又由于麻纤维加工技术成熟,加工、制造成本非常低,大大降低了口罩生产成本。由于麻纤维在加工过程中未受到破坏,仍然保持天然麻纤维的结构特征:即横截面为带空腔的八角形,具有良好的吸湿和透气性,提高口罩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抗菌口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生防护用品,更具体地是一种抗菌口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口罩为了获得抗菌效果,一种方法是通过添加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等抗菌物质实现,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642344Y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抗菌卫生口罩,所述口罩表层由纳米银抗菌防霉织物制成;同样,公告号为CN2613274Y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纳米银抗菌口罩,其口罩的内外两层均为纳米银织物层;再比如,公告号为CN2606602Y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抗菌口罩,所述口罩包括表面有一层纳米银颗粒层或者纳米氧化锌颗粒层的无纺布或者针织布。上述口罩都是通过添加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等抗菌物质获得抗菌效果,但是上述抗菌物质很容易从口罩脱离而被吸入人体,又由于银、锌等金属均为重金属,吸入后对人体有害,当吸入一定量后会中毒甚至死亡。所以从健康角度考虑,上述口罩不宜长期使用。况且,上述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等抗菌物质的价格高昂,提高了口罩的生产成本。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抗菌试剂处理口罩获得抗菌效果,比如公开号为CN1565672A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非药物抗菌口罩,就是通过用抗菌卫生整理剂处理口罩上的抗菌布制得。通过抗菌试剂处理得到的抗菌口罩,由于使用了化学试剂,非常不环保;同时长期使用对身体有害;再有,随着抗菌剂含量的减少和效力的降低,口罩的抗菌性会逐渐降低,所述口罩的抗菌效果不持久。而且使用抗菌试剂处理增加了口罩的制造成本。
公开号为CN1446600A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具有天然抗菌作用的口罩,在传统口罩主体的内层、中间层、外层中,至少内层采用由竹纤维原料制成的纱布或者无纺布,所述内层指靠近人体口鼻部位的一侧的布层。由于竹纤维纱布或者无纺布质地较硬,口鼻直接接触感觉不舒服,上述结构非常不合理。通过竹纤维天然具有的抗菌性能获得具有天然抗菌效果、防臭、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的口罩。事实上,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原竹纤维都是由竹浆纺丝制得,是一种化学纤维,并不天然环保。所述通过竹浆纺丝制得的竹纤维,其截面为实心圆面,导致由上述竹纤维制得的口罩的吸湿和透气性能都很差。而且原竹经打成竹浆,再纺出竹纤维这一系列过程,大大增加了口罩的制造成本。更为严重的是,经过上述一系列过程,竹子抗菌防臭的特性大部分已经失去,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抗菌防臭的作用。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吸湿和透气性、无需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且提高抗菌效果的口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和束紧装置,所述口罩本体由多层叠合而成,所述口罩本体包括至少一层麻纤维布层。
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所述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
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棉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
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所述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0%。
所述麻纤维布层构成所述口罩本体的至少一个次外层。
所述麻纤维布层构成所述口罩本体的中间层。
所述口罩本体的各层均为所述麻纤维布层。
所述麻纤维布层为麻纤维纱布层或者麻纤维无纺布层。
所述麻纤维为黄麻纤维、大麻纤维、亚麻纤维、苎麻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
所述麻纤维为脱胶后的麻纤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口罩包括由多层叠合而成的口罩本体和束紧装置,所述口罩本体包括至少一层麻纤维布层。由于麻纤维天然具有抗菌效果,麻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又未受到破坏,仍然保持麻纤维天然抗菌的特性,所以麻纤维布具有天然的抗菌效果,由此制得的口罩天然环保且具有抗菌性能;由于麻纤维加工技术成熟,加工、制造成本非常低,大大降低了口罩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麻纤维在加工过程中未受到破坏,仍然保持天然麻纤维的结构特征:即横截面为带空腔的八角形,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提高口罩的舒适度。本发明的口罩在加工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抗菌物质,也无需任何抗菌试剂浸泡,所以获得的口罩天然环保。所述口罩的两个次外层均为麻纤维布层,其他各层均为棉布层。上述结构的抗菌口罩,能最大限度的保持传统口罩的外观、质地,佩戴非常舒适;同时还获得良好的抗菌效果:选择在口罩本体的次外层设置麻纤维布层,能保证吸进空气中的细菌被充分过滤,次外层设置的麻纤维布层使得呼出和吸进的气体能立即被充分过滤,不仅由最外层吸进的气体被充分过滤,而且从多层侧边吸进的气体在进入口鼻之前也能经靠近口鼻一边的麻纤维布次外层被充分过滤;呼出的气体经由口鼻一边的次外层首先被过滤,防止呼出的含病毒的气体扩散,所述两个次外层都为麻纤维布层,保证所述口罩在两面佩戴时能发挥同样的抗菌效果。所述麻纤维布层构成所述口罩本体的中间层,所述口罩本体的其他各层均为棉布层,即佩戴舒适,又抗菌抑菌。所述口罩的各层均为麻纤维布层,能获得比较好的抗菌效果。所述麻纤维选用麻纤维、大麻纤维、亚麻纤维、苎麻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由于不同种类的麻纤维对不用的菌种的杀菌、抑菌效果不同,通过选用不同种类的麻纤维混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获得对多种菌的杀菌效果都比较好的口罩。由于脱胶后的麻纤维质地柔软,使用脱胶后的麻纤维制造口罩能提高佩戴的舒适度。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所述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0%,能获得最好的抗菌效果。所述麻纤维布层中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余量为棉纤维,既能获得良好的抗菌性能,又质地比较柔软。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抗菌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口罩本体,2-束紧装置,12-麻纤维纱布层,13-麻纤维无纺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束紧装置2,所述束紧装置2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与所述口罩本体1连接,所述束紧装置2将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于使用者的口鼻处。所述口罩本体1由20层叠合而成。所述口罩本体1的两个次外层分别为麻纤维纱布层12和麻纤维无纺布层13,其他18层均为棉纱布层。所述麻纤维纱布层12由质量百分含量为50%的脱胶后的黄麻纤维和质量百分含量为50%的棉纤维构成。所述黄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保证制得的麻纤维布层具有良好的吸湿和透气性,使用所述脱胶后的黄麻纤维能大大改善所述黄麻纤维的柔软性;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所述棉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0%,保证所述麻纤维布层具有更好的柔软度。更一步地,所述麻纤维纱布层12中含棉纤维50%,能获得良好的可纺性,降低对用于纺纱的所述黄麻纤维的精度要求(即降低所述黄麻纤维在长度、细度和柔软度方面的要求),进而降低所述黄麻纤维的加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所述黄麻纤维的废品率,提高所述黄麻纤维的利用率,最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述结构的抗菌口罩,能最大限度的保持传统纯棉口罩的外观、质地,佩戴非常舒适;同时还获得良好的抗菌效果。次外层设置的麻纤维布层使得呼出和吸进的气体能立即被充分过滤,不仅由最外层吸进的气体被充分过滤,而且从多层侧边吸进的气体在进入口鼻之前也能被靠近口鼻一边的麻纤维布次外层充分过滤;呼出的气体经由口鼻一边的次外层首先被过滤,防止呼出的含病毒的气体扩散,所述两个次外层都为麻纤维布层,保证所述口罩在两面佩戴时能发挥同样的抗菌效果。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可以仅将所述口罩本体1的一个次外层设置为麻纤维布层,所述口罩本体1的其他各层均设置为棉布层,佩戴时将与所述麻纤维布层直接连接的最外层覆盖在口鼻处,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束紧装置2,所述束紧装置2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与所述口罩本体1连接,所述束紧装置2将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于使用者的口鼻处。所述口罩本体1由40层叠合而成,所述口罩本体1的一个最外层为棉无纺布层,所述口罩本体1的其他39层均为麻纤维纱布层12。所述麻纤维纱布层12中所述脱胶后的大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棉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0%,大大提高所述麻纤维纱布层12的柔软度,获得柔软性能良好的所述麻纤维纱布层12,同时获得了更好的可纺性,降低对所述大麻纤维加工精度的要求,进而降低所述大麻纤维的加工成本。佩戴口罩时,将所述纯棉无纺布层所在的面靠近口鼻,由于棉无纺布层质地非常柔软,直接接触人的皮肤感觉非常舒服。当然为了方便两面使用本实施例的口罩,可以将所述口罩本体1两个最外层都做成棉无纺布层,所述口罩本体1的其他38层为麻纤维纱布层12。由于麻纤维纱布层12良好的吸湿透气性,佩戴上述40层的口罩也不会感到憋闷,提高口罩的舒适度。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为进一步提高所述口罩的柔软度,也可将所述口罩两个外表面相邻的若干层,比如2-3层都设为棉无纺布层。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束紧装置2,所述束紧装置2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与所述口罩本体1连接,所述束紧装置2将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于使用者的口鼻处。所述口罩本体1由8层麻纤维无纺布层13构成,这样能获得更好的抗菌效果。所述麻纤维布层为脱胶后的纯苎麻纤维布层,这样能获得更好的抗菌效果,使用所述脱胶后的苎麻纤维,能改善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的柔软度,提高佩戴的舒适度。
作为本发明的最后一个实施例,本发明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束紧装置2,所述束紧装置2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与所述口罩本体1连接,所述束紧装置2将所述口罩本体1固定于使用者的口鼻处。所述口罩本体1由3层构成,其中,所述中间层为麻纤维无纺布层13,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上包裹有棉纱布层。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中含黄麻纤维80%,含棉纤维20%,由于所述棉纤维的存在,无需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即可用现有技术中的水刺工艺获得连接牢度相对较高的无纺布层13。而且所述含80%黄麻纤维的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的吸湿和透气性能良好,佩戴者无任何憋闷和潮湿的不良感觉。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的厚度可根据需要随意获得,所以采用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不用铺设过多的布层,可减化口罩的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所述棉纱布层在保证所述口罩本体1的最外层柔软的同时,还起到包裹固定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防止其变形、散开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构成所述口罩本体1的中间层,本发明中的所述中间层指位于所述口罩本体1的中间位置的一层或者多层所述麻纤维布层,所述中间位置指所述一层或者多层所述麻纤维无纺布层13两边叠加的布层数目相差不超过3层。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麻纤维纱布层12和麻纤维无纺布层13均可替换使用,只要是麻纤维布层,均能实现本发明的抗菌的目的。同理,所述各实施例中的棉纱布层和棉无纺布层也可替换,只要是棉布层均能很好的实现本发明获得柔软口罩的目的。本发明中的所述麻纤维布层特指麻纤维纱布层12或者麻纤维无纺布层13。本发明中的所述棉布层指棉纱布层或者棉无纺布层。所述棉纤维可以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天然纤维代替,能获得加入的所述天然纤维的有益性能。
本发明中所述的麻纤维为黄麻纤维、大麻纤维、亚麻纤维、苎麻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由于不同种类的麻纤维对不用的菌种的杀菌、抑菌效果不同,通过选用不同种类的麻纤维混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获得对多种菌的杀菌效果都比较好的口罩。
再由于脱胶后的麻纤维质地柔软,选用脱胶后的麻纤维制造口罩能提高佩戴的舒适度。
本发明中口罩本体1的层数为3-40,优选为10-32层,保证获得良好的抗菌性能和保持口罩的轻薄。由于麻纤维天然吸湿透气的特性,即使口罩本体1达到40层之厚,佩戴者也不会有潮湿、憋闷的感觉。
本发明的口罩本体1只要包括至少一层麻纤维布层,就能使得本发明口罩具有天然抗菌的效果。所述麻纤维布层越多,所述麻纤维布层中的麻纤维含量越高,则制得的口罩的抗菌性能越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抗菌口罩,包括口罩本体(1)和束紧装置(2),所述口罩本体(1)由多层叠合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至少一层麻纤维布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所述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棉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布层中所述麻纤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布层构成所述口罩本体(1)的至少一个次外层。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布层构成所述口罩本体(1)的中间层。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1)的各层均为所述麻纤维布层。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布层为麻纤维纱布层(12)或者麻纤维无纺布层(13)。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为黄麻纤维、大麻纤维、亚麻纤维、苎麻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为脱胶后的麻纤维。
CNA2008101670293A 2008-10-09 2008-10-09 一种抗菌口罩 Pending CN1014063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670293A CN101406327A (zh) 2008-10-09 2008-10-09 一种抗菌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670293A CN101406327A (zh) 2008-10-09 2008-10-09 一种抗菌口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6327A true CN101406327A (zh) 2009-04-15

Family

ID=40569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670293A Pending CN101406327A (zh) 2008-10-09 2008-10-09 一种抗菌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0632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8716A (zh) * 2012-03-27 2012-08-29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抑菌活性的黄麻纤维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及其用途
CN103445328A (zh) * 2013-07-29 2013-12-18 天津开发区金衫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基于纯棉纱布的抗菌防尘口罩及其加工方法
CN103653406A (zh) * 2013-12-17 2014-03-26 江苏波波熊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式抗菌防霾口罩
CN103653407A (zh) * 2013-12-17 2014-03-26 江苏波波熊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式抗菌防霾口罩及其后处理方法
CN106808750A (zh) * 2016-12-20 2017-06-09 朱建林 一种抑菌抗静电的复合布
CN114190632A (zh) * 2021-02-01 2022-03-18 高守垒 一种抗菌透气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8716A (zh) * 2012-03-27 2012-08-29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抑菌活性的黄麻纤维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及其用途
CN103445328A (zh) * 2013-07-29 2013-12-18 天津开发区金衫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基于纯棉纱布的抗菌防尘口罩及其加工方法
CN103445328B (zh) * 2013-07-29 2016-03-30 天津开发区金衫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基于纯棉纱布的抗菌防尘口罩及其加工方法
CN103653406A (zh) * 2013-12-17 2014-03-26 江苏波波熊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式抗菌防霾口罩
CN103653407A (zh) * 2013-12-17 2014-03-26 江苏波波熊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式抗菌防霾口罩及其后处理方法
CN106808750A (zh) * 2016-12-20 2017-06-09 朱建林 一种抑菌抗静电的复合布
CN114190632A (zh) * 2021-02-01 2022-03-18 高守垒 一种抗菌透气口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36891B (zh) 一种除螨抗菌无纺布医用口罩
CN101406327A (zh) 一种抗菌口罩
CN105146812B (zh) 一种隐形植物源纤维抗菌口罩及其生产方法
CN201200212Y (zh) 一种抗菌保健真丝被
CN201683074U (zh) 一种透气全棉医用防护服
CN109846103A (zh) 一种新型高效抗寒纳料羽绒服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21481A (zh) 含有银离子的抗菌面料及抗菌纺织品
CN105286155A (zh) 一种吸湿排汗抗菌耐磨面料
CN208930859U (zh) 一种抗菌护肤面料
CN201286363Y (zh) 抗菌口罩
CN106757599A (zh) 一种用于床上用品的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1902A (zh) 一种有治疗功效的内裤面料
CN208232464U (zh) 一种抗菌吸湿面料
CN106592034A (zh) 一种抑菌防臭运动内衣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2393957U (zh) 一种抗菌麻口罩
CN216628907U (zh) 一种抗菌舒适型纸尿裤
CN205390407U (zh) 竹纤维防雾霾口罩
CN214060819U (zh) 一种抗菌针织面料
JP2002223916A (ja) 繊維構造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寝装品
CN107856366A (zh) 一种耐磨抗静电复合服装面料
CN209869605U (zh) 一种不织布基层布料
CN209971736U (zh) 一种真丝织物的耐磨复合面料
CN209534377U (zh) 一种新型防辐射面料
CN106087244A (zh) 一种具有非对称传输特性的非织造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CN208877010U (zh) 一种具有牛奶蛋白纤维面料的纸尿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