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2079A -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2079A
CN101382079A CNA200810144488XA CN200810144488A CN101382079A CN 101382079 A CN101382079 A CN 101382079A CN A200810144488X A CNA200810144488X A CN A200810144488XA CN 200810144488 A CN200810144488 A CN 200810144488A CN 101382079 A CN101382079 A CN 101382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alve
spring
combustion engine
valve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44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谷川展之
嵯峨田宗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2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2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3/00Lift-valve,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Parts or accessories thereof
    • F01L3/10Connecting springs to 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12Transmitting gear between valve drive and valve
    • F01L1/14Tappets; Push r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机构。该内燃机的气门机构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其中,气门机构(1)包括气门(2)、弹簧座圈(3)、1对楔(4)、气门弹簧(5)和气门挺杆(6)。气门(2)具有由汽缸盖(9)可向轴向移动地支承的气门杆(22)和设于气门杆(22)的B1侧端部的气门体(21)。弹簧座圈(3)借助楔(4)安装在气门杆(22)的B2侧端部。气门弹簧(5)配置在汽缸盖(9)和弹簧座圈(3)之间。气门挺杆(6)与气门杆(22)的头部(23)抵接地设置。弹簧座圈(3)包括支承气门弹簧(5)的端部的支承部(35)、和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向支承部(35)引导的肋(34)。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进行燃烧室的进气以及排气,在以往的内燃机上设有气门机构。该气门机构主要由气门、弹簧座圈、1对楔、气门弹簧和气门挺杆构成。
气门包括气门杆和气门体;上述气门杆由汽缸盖可移动地支承;上述气门体设在气门杆的一端。在气门杆的另一端上借助1对楔安装有弹簧座圈。在汽缸盖上固定有气门弹簧座圈。在弹簧座圈和气门弹簧座圈之间配置有气门弹簧。在气门弹簧的端部以覆盖气门弹簧的端部、弹簧座圈的状态设有气门挺杆(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978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气门机构中,气门挺杆的内径设得比气门弹簧的外径大,在气门挺杆和气门弹簧之间在径向形成有间隙。因此,在装配时,例如即使气门弹簧的端部相对于弹簧座圈沿径向偏离,气门提升阀也收纳在规定的位置。此时,因为利用气门挺杆覆盖气门弹簧的端部以及弹簧座圈,所以不能从外部判断气门弹簧的端部是否相对于弹簧座圈发生偏离,有可能以气门弹簧装配不良的状态出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本发明中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包括气门、支承构件、气门弹簧和气门挺杆。气门具有由汽缸盖可向轴向移动地支承的气门杆和设于气门杆的第1端部的气门体。支承构件安装在气门杆的第2端部。气门弹簧配置在汽缸盖和支承构件之间。气门挺杆与气门杆的第2端部抵接地设置。支承构件具有支承气门弹簧的端部的支承部。支承部具有环状的抵接面和限制面;上述抵接面与气门弹簧的端部沿轴向抵接;上述限制面配置在抵接面的径向内侧,可在正交于轴向的方向上与气门弹簧的端部抵接。支承构件以及气门挺杆中至少一方具有将气门弹簧的端部向支承部引导的引导部。
在该气门机构中,气门弹簧的端部由引导部向支承部引导,因此在装配时即使气门弹簧相对于支承构件的位置发生偏离,也能够将气门弹簧的端部引导到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
在本发明的气门机构中,气门弹簧的端部由引导部向支承部引导,因此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气门机构的局部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弹簧座圈以及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弹簧座圈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装配时的弹簧座圈的状态图的一个例子(第1实施方式)
图5是装配时的弹簧座圈的状态图的一个例子(第1实施方式)
图6是气门机构的局部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
图7是气门挺杆以及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
图8是装配时的气门挺杆的状态图的一个例子(第2实施方式)
图9是装配时的气门挺杆的状态图的一个例子(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弹簧座圈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11是弹簧座圈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再一实施方式)
图12是弹簧座圈的剖视图(又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气门机构的整体结构
采用图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机构1进行说明。图1是气门机构1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所示,气门机构1主要由气门2、弹簧座圈3、1对楔4、气门弹簧5和气门挺杆6构成。
气门2具有气门杆22和气门体21;上述气门杆22由汽缸盖9可移动地支承。气门杆22是具有中心轴线A的棒状的部分,具有棒状的气门杆主体25和设在气门杆主体25的端部的头部23。气门杆主体25由固定在汽缸盖9上的圆筒状的气门导管91支承成可向沿着中心轴线A的方向(以下,称作轴向)移动。气门体21设于气门杆22的轴向B1侧的端部(第1端部),可沿轴向与固定在汽缸盖9上的阀座92抵接。在气门杆22的外周侧设有气门弹簧座圈7以及油封8。
气门弹簧5例如是螺旋弹簧,可在轴向压缩地配置在气门杆22的外周侧。具体地说,气门弹簧5的轴向B1侧的端部由气门弹簧座圈7支承,气门弹簧5的轴向B2侧的端部由安装在气门杆22的轴向B2侧的端部(第2端部)的弹簧座圈3支承。通过气门弹簧座圈7以及弹簧座圈3限制气门弹簧5向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径向)的移动。气门弹簧5的中心轴线大致与气门杆22的中心轴线A重合。气门弹簧5以预先压缩的状态配置在汽缸盖9和弹簧座圈3之间。利用气门弹簧5的弹力将气门体21按压到固定在汽缸盖9上的阀座92上。
气门挺杆6是相对固定于凸轮轴(未图示)的凸轮而滑动的构件,覆盖气门弹簧5的端部以及弹簧座圈3。具体地说,气门挺杆6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61和圆板状的盖部62;上述筒状部61配置在弹簧座圈3的外周侧;上述盖部62设于筒状部61的轴向B2侧的端部。
气门挺杆6由汽缸盖9可向轴向移动地支承,同时由气门2沿轴向支承。具体地说,筒状部61插入汽缸盖9的顶杆孔93中,盖部62沿轴向与气门杆22的头部23抵接。在筒状部61和气门弹簧5的端部的径向之间确保有间隙。
弹簧座圈以及其周边构件的结构
该气门机构1在弹簧座圈3的结构上具有特征。使用图2以及图3,对弹簧座圈3及其周边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弹簧座圈3及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弹簧座圈3的俯视图以及剖视图。
如图2所示,弹簧座圈3是相对于气门2支承气门弹簧5的端部用的构件,借助1对楔4安装在气门杆22的轴向B2侧的端部。
1对楔4由半圆状的2个构件构成,夹着气门杆主体25地安装在头部23的轴向B1侧。楔4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41,突出部41嵌入形成于气门杆主体25的轴向B2侧的槽24中。由此,进行楔4相对于气门杆22的轴向定位。
在1对楔4的外周部嵌入有弹簧座圈3。具体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弹簧座圈3具有筒状的凸台部31、自凸台部3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支承部35、和作为第1引导部的3个肋34(第1肋)。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凸台部31具有锥形状的孔31a,1对楔4嵌入在孔31a中。楔4的外周部与孔31a同样为锥形状,因此能够限制弹簧座圈3相对于楔4向轴向B2侧的移动。通过上述的结构,决定弹簧座圈3相对于气门2的的轴向的位置以及角度。
支承部35具有抵接部32和限制部33;上述抵接部32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端部)沿轴向支承;上述限制部33将端部磨平圈51沿径向支承。抵接部32是支承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用的环状的部分,具有与端部磨平圈51沿轴向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面32a。例如,抵接面32a与正交于中心轴线A的面平行配置。
在抵接部32的轴向B1侧形成有限制部33。限制部33具有限制面33a和环状面33b;上述限制面33a可沿径向与端部磨平圈51抵接;上述环状面33b朝向轴向B1侧。限制面33a是垂直于径向的周面,配置在抵接面32a的径向内侧。通过限制部33限制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相对于弹簧座圈3的径向的移动。通过抵接面32a以及限制面33a在弹簧座圈3的外周部形成有收容端部磨平圈51的收容空间S。
肋34是自凸台部3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部分,例如与凸台部31以及支承部35一体成型。如图3(a)所示,3个肋34以等间距地配置在中心轴线A周围。肋34以连结凸台部31以及支承部35的状态配置在限制部33的轴向B1侧,形成在环状面33b上。
肋34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朝径向倾斜的作为第1引导面的引导面34a。引导面34a是朝向轴向B1侧以及径向外侧的平面,形成为径向的位置随着去往轴向的B2侧而接近抵接面32a以及限制面33a。换言之,引导面34a形成为轴向的位置随着去往径向外侧(随着远离中心轴线A)而接近抵接面32a以及限制面33a。
自轴向观察时,肋34自凸台部31向径向外侧延伸到抵接面32a的内周边缘。更详细地说,引导面34a自凸台部31的端面31b向径向外侧延伸到抵接面32a以及限制面33a。引导面34a的径向内侧的边缘大致与端面31b的外周边缘对齐,引导面34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大致与限制面33a的轴向B1侧的边缘对齐。因此,可以说端面31b、引导面34a以及限制面33a连续地形成(连接着)。
装配工序
在该气门机构1中,弹簧座圈3具有肋34,因此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在此,采用图1~图5对气门机构1的装配工序进行说明。图4以及图5是装配时的弹簧座圈3的状态图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首先,在汽缸盖9的气门导管91中插入气门杆22,自燃烧室侧利用夹具(未图示)支承气门2,使得气门杆22不会下降到燃烧室侧(图1中轴向B1侧)。接下来,油封8以及气门弹簧座圈7插入气门杆22上,在气门弹簧座圈7上配置气门弹簧5。
之后,将弹簧座圈3暂时放置在气门弹簧5的端部,在弹簧座圈3的孔31a中插入1对楔4。将弹簧座圈3以及楔4相对于气门杆22向轴向B1侧推下,直到楔4的突出部41嵌入到气门杆22的槽24中。将楔4的突出部41嵌入槽24中后,解除对弹簧座圈3的推压力。其结果,通过气门弹簧5的弹力将弹簧座圈3向轴向B2上推,锥形状的楔4嵌入锥形状的孔31a中。这样,利用锥形状的楔4以及气门弹簧5的弹力,能够进行弹簧座圈3相对于气门2的定位。
并且,气门挺杆6被嵌入顶杆孔93中,在弹簧座圈3以及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上安装气门挺杆6。之后,在汽缸盖9上装配未图示的凸轮轴,气门机构1的装配结束。
在此,设想以弹簧座圈3相对于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偏离的状态暂时放置的情况(图4(a))。此时,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未嵌入限制部33中,而与肋34接触。
暂时放置弹簧座圈3后,相对于气门杆22向下推弹簧座圈3,因此向轴向B1侧的按压力F1作用于弹簧座圈3,借助引导面34a径向外侧的力F2作用于端部磨平圈51(图4(a))。其结果,气门弹簧5沿着肋34的引导面34a相对于弹簧座圈3沿径向移动(或者,弹簧座圈3相对于气门弹簧5沿径向移动),将端部磨平圈51引导到弹簧座圈3的收容空间。其结果,端部磨平圈51嵌入到限制部33(图4(b))中。将楔4安装在气门杆22上后,在解除对弹簧座圈3的按压力F1时,利用楔4以及气门弹簧5的弹力将弹簧座圈3相对于气门2定位在规定的位置(图5)。由此,也将气门弹簧5相对于气门2以及弹簧座圈3配置在规定的位置。
这样,在该气门机构1中,利用肋34将气门弹簧5引导到相对于弹簧座圈3的规定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气门弹簧5以及弹簧座圈3等零件的装配不良。
特征
气门机构1的特征如下所述。
(1)
如上所述,在该气门机构1中,在装配时,即使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相对于弹簧座圈3发生偏离,利用肋34能够将端部磨平圈51向支承部35(更详细地说,由限制部33以及抵接面32a形成的收容空间S)引导。其结果,在装配结束后,将端部磨平圈51以及弹簧座圈3互相不会偏离地配置于规定的位置。
这样,在该气门机构1中,能够防止气门弹簧5以及弹簧座圈3等零件的装配不良。
(2)
自轴向观察时,具有引导面34a的肋34自凸台部31向径向外侧延伸到抵接面32a的内周边缘。换言之,自轴向观察时,肋34自抵接面32a的内周边缘向径向内侧延伸。另外,3个引导面34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与限定面33a的边缘大致对齐。
这样,在引导面34a和限制面33a之间未形成其他平面等,引导面34a和限制面33a连续地形成,因此利用引导面34a能够准确地将端部磨平圈51向支承部35引导。
(3)
肋34具有相对于气门杆22的中心轴线A朝径向倾斜的引导面34a。更具体地说,引导面34a形成为径向的位置随着去往轴向B2侧而接近抵接面32a。因此,作用在弹簧座圈3以及气门弹簧5之间的轴向的按压力F1通过肋34变换为径向外侧的力F2。由此,利用装配时的轴向的按压力,能够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向规定的位置引导。
(4)
引导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的部分(引导部)由板状的肋34形成。因此,能够将弹簧座圈3的重量的增加控制在最小限度。另外,利用肋34能够高效地提高弹簧座圈3的强度。
并且,3个肋34以等间距地配置在中心轴线A周围。因此能够将肋34的数量控制在最小限度,即,将弹簧座圈3的重量的增加控制在最小限度,同时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引导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的部分设在弹簧座圈3上。但是,设有引导部的构件不限于弹簧座圈3。在此,采用图6以及图7对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机构101进行说明。图6是气门机构101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气门挺杆106以及其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实质上具有同样功能的结构,标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同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气门机构的结构
在该气门机构101中,在气门挺杆6上设有引导部。具体如图6所示,弹簧座圈103不是如上述弹簧座圈3那样具有肋34。因此,弹簧座圈103没有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向支承部35引导的功能。
对此,如图7所示,气门挺杆106具有筒状部161、形成在筒状部161的轴向B2侧的盖部162、和作为第2引导部的3个肋163(第2肋)。
肋163是自筒状部161的内周边缘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板状的部分,例如与筒状部161以及盖部162一体成形。3个肋163以等间距地配置在中心轴线A周围,隔着间隙配置在支承部35的径向外侧。
肋163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A朝径向倾斜的作为第2引导面的引导面163a。引导面163a是朝向轴向B1侧以及径向内侧的平面,形成为径向的位置随着去往轴向B2侧而接近抵接面32a。换言之,引导面163a形成为轴向的位置随着去往径向内侧(随着接近中心轴线A)而接近抵接面32a以及限制面33a。引导面163a的径向内侧的边缘以与盖部162和头部23抵接的状态,配置在与抵接面32a相同的轴向的位置。
装配工序
例如,设想以弹簧座圈103是相对于气门2被固定的状态下,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相对于弹簧座圈103发生偏离的情况(图8(a))。此时,因为端部磨平圈51的一部分向抵接部32的径向外侧突出,所以在相对于气门弹簧5安装气门挺杆106时,肋163的引导面163a与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抵接(图8(b))。在该状态下,气门挺杆106的盖部162未与头部23抵接。
例如,在通过作业者、组装装置等按压气门挺杆106时,向轴向B1侧的按压力F11作用在气门挺杆106上。其结果,向径向内侧的力F12借助引导面163a起作用。由此,如图9所示,在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嵌入到限制部33的同时,气门挺杆106收纳在规定的位置。
另外,作为该按压力F11,除了由作业者、组装装置所付与的按压力以外,也想到例如在使凸轮轴旋转时自凸轮向气门挺杆106传递的按压力。
另外,如图8(b)所示,在气门挺杆106的肋163与端部磨平圈51抵接时,气门挺杆106的位置与规定的位置相比位于轴向B2侧。因此,通过在装配气门挺杆106后确认气门挺杆106的轴向位置,能够从外部识别出气门弹簧5是否配置在规定的位置。
特征
气门机构101的特征如下所述。
(1)
在该气门机构101中,在装配时,即使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相对于弹簧座圈103发生偏离,利用肋163能将端部磨平圈51向支承部35(更详细地说,由限制部33以及抵接面32a形成的收容空间S)引导。其结果,例如在装配结束后,端部磨平圈51以及弹簧座圈103互相不偏离地配置于规定的位置。由此,在该气门机构101中,能够防止气门弹簧5以及弹簧座圈3等的零件的装配不良。
另外,通过确认气门挺杆106的轴向位置,可以从外部识别气门弹簧5是否配置在规定的位置上,据此能够进行例如零件的位置的再调整。
根据上述说明,在该气门机构101中,能够防止气门弹簧5以及弹簧座圈103等的零件的装配不良。
(2)
肋163具有相对于气门杆22的中心轴线A朝径向倾斜的引导面163a。更具体地说,肋163的引导面163a形成为径向的位置随着去往轴向B2侧而接近抵接面32a。因此,作用在气门挺杆106以及气门弹簧5之间的轴向的按压力F11通过肋163变换为径向内侧的力F12。由此,利用在装配时的轴向的按压力,能够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向规定的位置引导。
(3)
引导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的部分(引导部)由板状的肋163形成。因此,能够将气门挺杆106的重量的增加控制在最小限度。另外,利用肋163能够高效地提高气门挺杆106的强度。
并且,3个肋163以等间距地配置在中心轴线A周围,因此能够将肋163的数量控制在最小限度,即,将气门挺杆106的重量的增加控制在最小限度,同时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
(4)
在将气门挺杆106配置在规定的位置时(气门挺杆106的盖部162与气门杆22的头部23抵接时),引导面163a的径向内侧的边缘配置在与抵接面32a相同的轴向位置上。因此,利用肋163能够可靠地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向支承部35引导。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作种种变更以及修正。
(A)
能够将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具体地说,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机构1中也可以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挺杆106来代替气门挺杆6。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是由3个肋34或者3个肋163构成,但是肋34以及肋163的数量并不限于3个。
另外,肋34是板状的部分,但引导部也可以是一体的部分。例如如图10所示,弹簧座圈203具有凸台部31、支承部35和引导部234。引导部234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A倾斜的引导面234a。
此时,例如与弹簧座圈3相比,弹簧座圈203的重量虽然增加,但是在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相对于弹簧座圈203发生偏离时,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可靠地与引导面234a抵接。由此,能够将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更可靠地向支承部35引导。
另外,与气门挺杆106的情况同样地也可以将板状的引导部做成环状的引导部。
(C)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弹簧座圈3的限制面33a设在限制部33上。但是,例如也想到将限制面33a设在肋34上。具体地说,如图11所示的弹簧座圈303具有凸台部31、支承部35和3个肋334。肋334具有引导面334a和限制面334b。引导面334a是相当于上述的引导面34a的面,限制面334b是相当于上述的限制面33a的面。引导面334a和限制面334b相连接,连续地形成。
此时,限制端部磨平圈51的径向移动的限制面33形成为肋334的一部分,因此与上述的弹簧座圈3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轻量化。
(D)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弹簧座圈3的引导面34a由平面构成。但是,引导面34a不限于平面,例如也可以由曲面或者平面和曲面的组合形成。
例如,在如图12(a)所示的弹簧座圈403中,肋434具有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弯曲的引导面434a。此种情况,与上述的肋34相比,引导面434a相对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平面的倾斜角在限制面33a周边变大,因此,特别是能提高限制面33a周边的肋434a的引导功能。
另外,在如图12(b)所示的弹簧座圈503中,肋534具有以凹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弯曲的引导面534a。此时,与上述的肋34相比,可使弹簧座圈503轻量化。
(E)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弹簧座圈3的肋34以等间距地配置在中心轴线A周围。但是,在无损肋34的引导功能的范围内也可以以不等间距地配置肋34。
另外,与肋34的情况同样,在无损气门挺杆106的肋163的引导功能范围内也可以以偏离等间距的状态配置肋163。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面34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与限制面33a的轴向B1侧的边缘大致对齐。在此,“大致对齐”也包含在无损肋34的引导功能的范围内,引导面34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与限制面33a的轴向B1侧的边缘位置错开的情况。
(G)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以盖部162与头部23抵接的状态下,将肋163的引导面163a的边缘在轴向配置在与抵接面32a相同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将引导面163a配置在抵接面32a的轴向B1侧。即,也可以将肋163更长地向轴向B1侧形成。此时,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气门挺杆106的重量虽然增加,但是提高了引导气门弹簧5的端部磨平圈51的功能或者从外部识别气门弹簧5发生偏离的功能。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气门机构能够防止零件的装配不良。因此,本发明在内燃机的气门机构的领域中是有用的。

Claims (12)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中,该气门机构包括气门、支承构件、气门弹簧和气门挺杆;
上述气门具有由汽缸盖可向轴向移动地支承的气门杆、和设于上述气门杆的第1端部的气门体;
上述支承构件安装在上述气门杆的第2端部上;
上述气门弹簧配置在上述汽缸盖和上述支承构件之间;
上述气门挺杆与上述气门杆的第2端部抵接地设置;
上述支承构件具有支承上述气门弹簧的端部的支承部;
上述支承部具有环形的抵接面和限制面;上述抵接面与上述气门弹簧的端部沿上述轴向抵接;上述限制面配置在上述抵接面的径向内侧,可沿正交于上述轴向的方向与上述气门弹簧的端部抵接;
上述支承构件以及气门弹簧中至少一方具有将上述气门弹簧的端部向上述支承部引导的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气门杆的中心轴线倾斜的引导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中,上述支承构件具有相对于上述限制面配置在上述中心轴线侧且上述气门杆的第1端部侧的作为上述引导部的第1引导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引导部具有作为上述引导面的第1引导面,该第1引导面形成为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随着去往上述轴向的上述第2端部侧而接近上述抵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离上述中心轴线最远的上述第1引导面的边缘大致与上述限制面的边缘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1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引导部是沿上述轴向延伸的至少3个板状的第1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3个的第1肋大致等间距地配置在上述中心轴线周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气门挺杆具有配置在上述支承部的外侧的作为上述引导部的第2引导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引导部具有作为上述引导面的第2引导面,该第2引导面形成为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随着去往上述轴向的上述第2端部侧而接近上述抵接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引导部是沿上述轴向延伸的至少3个板状的第2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3个的第2肋大致等间距地配置在上述中心轴线周围。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1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机构,其特征在于,离上述中心轴线最近的上述第2引导面的边缘在上述轴向配置在与上述抵接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上述抵接面靠上述气门杆的第1端部侧的位置。
CNA200810144488XA 2007-09-04 2008-08-05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Pending CN1013820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9151A JP2009062829A (ja) 2007-09-04 2007-09-04 内燃機関の動弁機構
JP2007229151 2007-09-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2079A true CN101382079A (zh) 2009-03-11

Family

ID=40091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44488XA Pending CN101382079A (zh) 2007-09-04 2008-08-05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034140A3 (zh)
JP (1) JP2009062829A (zh)
CN (1) CN10138207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659A (zh) * 2012-08-01 2012-10-31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利于气门旋转的内燃机气门锁夹机构
CN105041398A (zh) * 2015-06-29 2015-11-11 唐萍 发动机气门顶杆
CN110552752A (zh) * 2019-09-11 2019-12-10 瑞安市大顺气门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发动机气门及其制备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244Y2 (zh) * 1986-12-03 1993-07-02
US5226229A (en) * 1991-08-29 1993-07-13 Pierce Daniel H Self-locking valve spring retainer
DE4301608A1 (de) * 1993-01-22 1994-07-28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mindestens einer Ventilfeder
DE19601981C2 (de) * 1996-01-20 1998-10-29 Audi Ag Ventilfederteller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DE10031618A1 (de) * 2000-06-29 2002-01-10 Fev Motorentech Gmbh Anordnung eines Gaswechselventils an einer Kolbenbrennkraftmaschine
JP2004027978A (ja) 2002-06-26 2004-01-29 Fuji Oozx Inc 内燃機関用動弁部品集合体及びそ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への組付方法
JP4644133B2 (ja) * 2005-03-30 2011-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ルブスプリング用リテーナ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659A (zh) * 2012-08-01 2012-10-31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利于气门旋转的内燃机气门锁夹机构
CN105041398A (zh) * 2015-06-29 2015-11-11 唐萍 发动机气门顶杆
CN110552752A (zh) * 2019-09-11 2019-12-10 瑞安市大顺气门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发动机气门及其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62829A (ja) 2009-03-26
EP2034140A2 (en) 2009-03-11
EP2034140A3 (en) 201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5966B (zh) 阀驱动装置的防转定位挺杆
CN101235779B (zh) 固定燃料喷射器的系统和方法
US8136496B2 (en) Valve rotator assembly
US7007651B2 (en) Anti-rotation guide for a deactivation hydraulic valve lifter
JP6782848B2 (ja) 取り外し可能なバルブブ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バルブ作動システム
US7878166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taining a valve bridge
CN106555629B (zh) 阀致动系统
CN101382079A (zh) 内燃机的气门机构
CN108291459B (zh) 发动机阀门
US6302075B1 (en) Roller finger follower shaft retention apparatus
US8286599B2 (en) Engine having variable lift valvetrain
CN102265007B (zh) 推杆保持器、摇杆臂和将推杆和摇杆臂保持在一起的方法
US20190107092A1 (en) Decoupling element for a fuel injection device
US7159553B2 (en) Valve train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4285043A (zh) 具有带失准限制键销的气门挺杆组件的内燃发动机
US11788440B2 (en) Cover body for valve rotating device, corresponding valve rota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cover body
CN107345506B (zh) 多件式的刮油环
WO1997022792A1 (fr) Bague antifuite d'huile
JP6387663B2 (ja) エンジンの動弁構造
JP6295721B2 (ja) エンジンのバルブ構造
US6684859B2 (en) Fuel injector tappet retention mechanism
EP3647555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vehicle
CN116464590A (zh) 用于内燃机的燃料泵驱动装置的推杆
JP2020143603A (ja) エンジンのバルブ構造
JP2020143601A (ja) エンジンのバルブ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