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6307A - 频域信号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频域信号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6307A
CN101366307A CNA200680035778XA CN200680035778A CN101366307A CN 101366307 A CN101366307 A CN 101366307A CN A200680035778X A CNA200680035778X A CN A200680035778XA CN 200680035778 A CN200680035778 A CN 200680035778A CN 101366307 A CN101366307 A CN 101366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grouping
null symbol
code element
data symbo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357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66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63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03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H04B1/7105Joint detection techniques, e.g. linear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1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ath interference
    • H04B1/7115Constructive combining of multi-path signals, i.e. RAKE receivers
    • H04B1/712Weighting of fingers for combining, e.g. amplitude control or phase rotation using an inner lo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1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featuring pilot assisted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18Particular systems or standards
    • H04B2201/70719CDMA200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97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interference
    • H04B2201/709727GRAKE type RAKE re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发送该导频码元和该数据码元之间发送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Description

频域信号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号处理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对频域信号处理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蜂窝电信领域,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使用术语1G、2G和3G。这些术语指所使用的蜂窝技术的代数。1G指第一代,2G指第二代,而3G指第三代。
1G指被称为AMPS(高级移动电话服务)电话系统的模拟电话系统。2G一般用来指代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数字蜂窝系统,并且包括CDMAOne、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和时分多址(TDMA)。2G系统可以在密集区域中比1G系统支持更多数量的用户。
3G一般指目前正在部署的数字蜂窝系统。这些3G通信系统在概念上互相类似,但是具有一些显著区别。
目前,无线通信系统被设计为以高终端速度提供高数据率。同时,无线通信系统试图提供可靠的信息发送。与以高数据率提供可靠信息相关联的一个主要阻碍就是干扰。更具体地说,码间干扰(ISI)影响可靠发送。在这里,ISI指相邻的码元对当前码元的影响。除非ISI被适当地处理,否则它可能导致在接收器处恢复发生序列时的高误码率(BER)。结果,已经开发并且正在开发各种方法来降低ISI的影响,由此增加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不可靠的发送可能是由在信号到达接收端之前通过衰落信道的失真信号而导致的。为了提供更可靠的发送并使由ISI导致的信号失真最小,可以在接收端以及发送端采用各种信号处理方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频域信号处理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和装置,其本质上消除了由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导致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标是提供被构成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数据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的分组。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以及特征的一部分将在随后的说明中进行阐述,而一部分在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研究了下面的内容后会变得清楚,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获知。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可以由在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而实现并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文中所具体体现和广泛描述的发明宗旨,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发送所述导频码元和所述数据码元之间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空码元。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发送所述导频码元和所述数据码元之间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空码元。这里,在发送所述导频码元和所述数据码元之间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每个分组中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导频码元、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空码元。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码元是在发送所述导频码元和所述数据码元之间发送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一种被构成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数据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的分组包括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空码元被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导频码元和所述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之间。
应当理解,上文对本发明的概述与下文对本发明的详述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旨在提供对如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进来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其被并入且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例示无线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图2A例示CDMA扩频和解扩处理;
图2B例示使用多个扩频序列的CDMA扩频和解扩处理;
图3例示用于cdma2000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协议体系结构层;
图4例示cdma2000呼叫处理;
图5例示cdma2000初始化状态;
图6例示cdma2000系统接入状态;
图7例示常规的cdma2000接入尝试;
图8例示常规的cdma2000接入子尝试;
图9例示使用时隙偏移的常规cdma2000系统接入状态;
图10例示针对1x和1xEV-DO的cdma2000的比较;
图11例示用于1xEV-DO无线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层;
图12例示1xEV-DO默认协议体系结构;
图13例示1xEV-DO非默认协议体系结构;
图14例示1xEV-DO会话建立;
图15例示1xEV-DO连接层协议;
图16例示在发送端对静默块/时段相对于导频块和数据块的设置;以及
图17例示在接收端对静默块相对于导频块和数据块的设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实施例在附图中例示。只要有可能,就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标号来指代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参照图1,例示了无线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用户使用移动站(MS)2来接入网络服务。MS 2可以是便携式通信单元(例如手持式蜂窝电话)、安装在交通工具上的通信单元,或者固定位置的通信单元。
基站收发机系统(BTS)3(也被称为节点B)发送MS 2的电磁波。BTS 3由诸如天线的无线电装置和用于发送并接收无线电波的设备组成。BS 6控制器(BSC)4接收来自一个或更多个BTS的发送。BSC 4通过与BT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5或内部IP网络交换消息来提供对来自每个BTS 3的无线电发送的控制和管理。BTS 3和BSC 4是BS 6(BS)6的一部分。
BS 6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CSCN)7和分组交换核心网络(PSCN)8交换消息并且向它们发送数据。CSCN 7提供传统的语音通信,而PSCN8提供因特网应用和多媒体服务。
CSCN 7的移动交换中心(MSC)5部分为到MS2和来自MS 2的传统语音通信提供交换,并且可以存储信息以支持这些能力。MSC 2可以连接到更多个BS 6中的一个以及其他公网,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未示出)或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未示出)。访问者位置寄存器(VLR)9用来检索用于处理到访问用户或来自访问用户的语音通信的信息。VLR 9可以在MSC 5内,并且可以为多于一个的MSC服务。
为了进行记录,向CSCN 7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10分配使用者标识,例如用户信息(如电子序列号(ESN))、移动目录号码(MDR)、概览信息、当前位置和认证时段。认证中心(AC)11管理与MS2相关的认证信息。AC 11可以在HLR 10内,并且可以为多于一个的HLR服务。MSC 5和HLR/AC10、11之间的接口是IS-41标准接口18。
PSCN 8的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12部分为到MS 2和来自MS2的分组数据业务提供路由。PDSN 12建立、维持和终止到MS 2的链路层会话,并且可以与多个BS 6之一以及多个PSCN 8之一进行接口。
认证、授权和记账(AAA)13服务器提供与分组数据业务相关的网际协议认证、授权和记账功能。本地代理(HA)14提供对MS 2 IP注册的认证,对到PDSN 8的外地代理(FA)15部件和来自PDSN 8的外地代理(FA)15部件的分组数据进行重定向,并且从AAA 13接收对使用者的供应信息。HA 14还可以建立、维持和终止到PDSN 12的安全通信,并且可以指定动态IP地址。PDSN 12通过内部IP网络与AAA 13、HA 14和因特网16通信。
存在几种类型的多址方案,具体来说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在FDMA中,通过频率来分开使用者通信,例如通过使用30KHz信道来分开。在TDMA中,通过频率和时间来分开使用者通信,例如通过使用具有6个时隙的30KHz信道来分开。在CDMA中,通过数字码元来分来使用者通信。
在CDMA中,所有使用者在同一频谱(例如1.25MHz)上。每个使用者具有唯一的数字码标识符,并且该数字码区分开使用者以防止干扰。
CDMA信号使用很多码片来传送单个信息比特。每个使用者具有唯一的码片模式,所述码片模式本质上是码信道。为了恢复比特,根据使用者的已知码片模式来整合大量码片。其他使用者的码模式表现为随机的,并且以自消除的方式整合,因此不会打扰根据使用者的适当码模式而做出的比特解码确定。
输入数据与快速扩频序列组合,并且作为扩频数据流被发送。接收机使用相同的扩频序列来提取原始数据。图2A例示扩频和解扩处理。如图2B所例示的,可以组合多个扩频序列来创建唯一的、鲁棒的信道。
沃什码是一种扩频序列。每个沃什码为64码片长,并且与所有其他沃什码精确正交。该码易于产生,并且小得足以储存在只读存储器(ROM)中。
短PN码是另一种类型的扩频序列。短PN码由两个PN序列(I和Q)组成,每个PN序列为32,768码片长,并且是以类似方式生成的,但是不同抽头的15位移位寄存器。这两个序列在I和Q相位信道上对信息进行扰频。
长PN码是另一种类型的扩频序列。长PN码是以42位的寄存器生成的,并且长于40天,或者大约4X1013码片长。由于其长度,长PN码不能存储在终端的ROM中,因此是逐码片生成的。
每个MS2用PN长码以及唯一的偏移或公共的长码掩码(这是使用32比特的长PN码ESN和系统设置的10比特而计算所得的)来对它的信号进行编码。该公共长码掩码产生唯一的移位。私用长码掩码可以用来改进私密性。当在如64码片这么短的时段上进行整合时,具有不同长PN码偏移的MS2实质上表现为正交。
CDMA通信使用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前向信道用于从BTS3到MS2的信号,而反向信道用于从MS到BTS的信号。
前向信道使用它专用的指定沃什码和用于扇区的专用PN偏移,一个使用者能够在同时具有多个信道类型。前向信道是通过它的CDMARF载波频率、该扇区的唯一的短码PN偏移和使用者唯一的沃什码来标识的。CDMA前向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和业务信道。
导频信道是“结构性信标”,其不包含字符流,而是用于系统探测和在切换期间作为测量装置的定时序列。导频信道使用沃什码0。
同步信道承载系统识别数据流和MS在系统探测期间使用的参数信息。同步信道使用沃什码32。
根据容量要求,可能存在从一个到七个寻呼信道。寻呼信道承载寻呼、系统参数信息和呼叫建立顺序。寻呼信道使用沃什码1-7。
业务信道被指定给各个使用者以承载呼叫业务。业务信道使用服从于受噪声所限的总容量的任何剩余沃什码。
反向信道用于从MS 2到BTS 3的信号,并且使用沃什码和该MS专用的长PN序列偏移,一个使用者能够同时发送多种类型的信道。反向信道通过它的CDMA RF载波频率和各个MS 2的唯一的长码PN偏移来识别。反向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接入信道。
各个使用者在实际的呼叫期间使用业务信道来发送业务到BTS 3。反向业务信道基本上是使用者专用的公共或私用长码掩码,并且当存在多少CDMA终端时即存在多少反向业务信道。
呼叫尚未涉及的MS 2使用接入信道来发送注册请求、呼叫建立请求、寻呼响应、顺序响应和其他信令信息。接入信道基本上是对BTS 3扇区唯一的公共长码偏移。接入信道与寻呼信道配对,每个寻呼信道具有多至32个接入信道。
CDMA通信提供很多优势。优势中的一部分在于可变速率声音编码和复用、功率控制、RAKE接收机的使用以及软切换。
CDMA允许使用可变速率声音编码器来压缩语音,降低比特率并大大地提高容量。可变速率声音编码在说话期间提供全比特率,在说话暂停期间提供低数据率,并且提供增加的容量和自然的声音。复用使得语音、信令和使用者次级数据可以混合在CDMA帧中。
通过利用前向功率控制,BTS 3连续减小每个用户的前向基带码片流的强度。当特定MS 2在前向链路上发生误差时,请求更多能量,并且在能量再次减小后提供能量的快速上升。
使用RAKE接收机允许MS 2每帧使用三个通信相关器或“RAKE指(finger)”的组合输出。每个RAKE指可以独立地恢复特定的PN偏移和沃什码。可以使这些指的目标为不同BTS 3的延迟多径反射,用搜索器连续检查导频信号。
MS 2驱动软切换。MS 2连续检查可获得的导频信号,并向BTS 3报告关于它当前观察到的导频信号。BTS3指定至多六个扇区,并且MS2据此指定其指。在没有噪声静默的情况下按暗淡—突发(dim-and-burst)的方式发送所有消息。通信链路的各端逐个帧地选择最佳配置,切换对于用户是透明的。
cdma2000系统是第三代(3G)宽带:使用CDMA技术的增强服务潜力以促进数据容量(例如因特网和内部网接入、多媒体应用、高速商业事务以及遥测)的扩频频谱无线电接口系统。和其他第三代系统一样,cdma2000的焦点在网络节约和无线电发送设计上,以克服无线电频谱可用量有限的限制。
图3例示用于cdma2000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协议体系结构层20。数据链路协议体系结构层20包括上层60、链路层30以及物理层21。
上层60包括三个子层:数据服务子层61;语音服务子层62以及信令服务子层63。数据服务61是代表移动端用户传送任意形式的数据并包括分组数据应用(例如IP服务)、电路数据应用(例如异步传真和B-ISDN仿真服务)以及SMS的服务。语音服务62包括PSTN接入、移动到移动的语音服务以及因特网电话。信令63控制移动操作的所有方面。
信令服务子层63处理在MS 2和BS 6之间交换的所有消息。这些消息控制诸如呼叫建立和断开、切换、特征激活、系统配置、注册以及认证的功能。
链路层30再分为链路接入控制(LAC)子层32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子层31。链路层30为数据传输服务提供协议支持和控制机制,并且执行将上层60的数据传输需要映射到物理层21的特定功能和特性所必要的功能。链路层30可以被视为上层60和物理层20之间的接口。
上层60服务支持广泛范围的需要、以及对在广泛性能范围(特别是从1.2Kbps到大于2Mbps的范围)上提供高效率并且低等待时间的数据服务的要求推动了MAC 31和LAC 32子层的分离。其他的推动因素是对支持电路和分组数据服务的高质量服务(QoS)传送的需要(例如在可接受延迟和/或数据BER(误码率)上的限制),以及对各自具有不同QoS需要的多个高级多媒体服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要求LAC子层32在点对点无线电发送链路42上提供可靠的按顺序传送发送控制功能。LAC子层32在上层60实体之间管理点对点通信信道,并且提供框架来支持广泛范围的不同的端对端可靠链路层30协议。
链路接入控制(LAC)子层32提供信令消息的正确传送。功能包括要求确认的有保证传送、不要求确认的无保证传送、副本消息检测、将消息传送到单独的MS 2的地址控制、将消息分割成大小合适的片以在物理介质上传递、对所接收消息的重新组装和验证、以及全局询问认证(global challenge authentication)。
MAC子层31促进了对于每个活动服务具有QoS管理能力的3G无线系统的复杂多媒体、多服务能力。MAC子层31给物理层21提供了用于控制分组数据和电路数据服务的接入的过程,包括来自无线系统中的单个用户以及在竞争用户之间的多服务之间的争用控制。MAC子层31还执行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将来自多个源的数据复用到单个物理信道上,并使用最有效级别可靠性的无线电链路协议(RLP)33在无线链路层上提供合理可靠的发送。信令无线电突发协议(SRBP)35是为信令消息提供无连接协议的实体。复用和QoS控制34负责通过调解来自竞争服务的冲突请求来强制执行协商的QoS级别,并且负责对接入请求的正确优先级区分。
物理层20负责对在空中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物理层20调整来自高层的数字数据,从而可以在移动无线电信道上可靠地发送这些数据。
物理层20将MAC子层31在多个传输信道上传送的用户数据和信令映射到物理信道,并在无线电接口上发送这些信息。在发送方向,物理层20执行的功能包括信道编码、交织、扰码、扩频以及调制。在接收方向,颠倒这些功能的顺序以在接收机恢复发送的数据。
图4例示呼叫处理的概况。处理呼叫包括导频和同步信道处理、寻呼信道处理、接入信道处理以及业务信道处理。
导频和同步信道处理指MS 2处理导频和同步信道以获得MS 2初始化状态并在MS2初始化状态下与CDMA系统同步。寻呼信道处理指MS2在空闲状态下监视寻呼信道或前向公共控制信道(F-CCCH)以从BS 6接收开销和朝向移动端的消息。接入信道处理指MS 2在系统接入状态下在接入信道或增强的接入信道上将消息发送到BS 6,BS 6始终监听这些信道并且在寻呼信道或F-CCCH上响应MS。业务信道处理指BS 6和MS 2在业务信道状态下在MS 2控制下使用专用前向和反向业务信道进行通信,所述专用前向和反向业务信道承载用户信息,例如语音和数据。
图5例示MS 2的初始化状态。该初始化状态包括系统确定子状态、导频信道获取、同步信道获取、定时改变子状态以及移动站空闲状态。
系统确定是这样的处理,MS 2通过该处理确定从哪个系统获得服务。该处理可以包括诸如模拟对数字、蜂窝对PCS以及A载波对B载波的确定。客户选择处理可以控制系统确定。使用重定向处理的服务提供商也可以控制系统确定。在MS 2选择系统后,它必须确定在系统内的哪个信道上搜索服务。一般来说,MS 2使用优先级信道列表来选择信道。
导频信道处理是这样的处理,MS 2通过该处理首先通过搜索可用的导频信号获得关于系统定时的信息。导频信道不包括信息,但是MS 2可以通过与导频信道相关来对齐它自己的定时。一旦完成此相关,MS 2就与同步信道同步并且可以读取同步信道消息以进一步改进它的定时。允许MS 2在宣布失败并返回系统确定以选择另一个信道或另一个系统之前在单个导频信道上搜索长达15秒。搜索过程未标准化,获取系统的时间取决于实施情况。
在cdma2000中,在单个信道上可以存在许多导频信道,例如OTD导频、STS导频以及辅助导频。在系统获取期间,因为这些导频信道使用不同的沃什码并且MS仅搜索沃什0,所以MS 2将不能找到这些导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
在同步信道上连续发送同步信道消息,同步信道消息给MS 2提供信息以改进定时并读取寻呼信道。移动端在同步信道消息中接收来自BS 6的信息,所述信息允许移动端确定它是否能与该BS通信。
在空闲状态下,MS 2接收一个寻呼信道并处理该信道上的消息。将开销或配置消息与存储的序列号进行比较,以保证MS 2具有最新参数。检查到MS 2的消息以确定针对的用户。
BS 6可以支持多个寻呼信道和/或多个CDMA信道(频率)。MS 2基于它的IMSI使用散列函数以确定在空闲状态下监视哪个信道和频率。BS 6使用相同的散列函数来确定当寻呼MS2时使用哪个信道和频率。
在寻呼信道和F-CCCH上使用时隙周期索引(SCI)支持时隙寻呼。时隙寻呼的主要目的是保存MS 2中的电池功率。MS 2和BS 6都同意在哪些时隙中寻呼MS。MS 2可以在未指定的时隙期间对它的一部分处理电路断电。可以使用一般寻呼消息或通用寻呼消息以在F-CCCH上寻呼移动端。还支持快速寻呼信道,所述快速寻呼信道允许对MS 2加电比仅使用F-PCH或F-CCCH上的时隙寻呼时可能的时间段更短的时间段。
图6例示系统接入状态。系统接入处理中的第一步是更新开销信息以保证MS 2正在使用正确的接入信道参数,例如初始功率电平以及功率步长增量。MS 2随机选择接入信道并且在不与BS 6或其他MS协调的情况下进行发送。这种随机接入过程可能导致冲突。可以采取几个步骤来减小冲突的可能性,例如使用时隙结构、使用多接入信道、在随机启动时间进行发送以及采用拥塞控制(例如过载类别)。
MS 2可以在接入信道上发送请求或响应消息。请求是自动发送的消息,例如起始消息。响应是响应于从BS 6接收到的消息发送的消息。例如,寻呼响应消息是对一般寻呼消息或通用消息的响应。
接入尝试表示发送一个层2封装的PDU并接收对该PDU的确认的整个处理,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接入子尝试,如图7中所例示。接入子尝试包括对接入探测序列的收集,如图8中所例示。通过随机退避间隔(RS)和持续延迟(PD)来分离接入子尝试中的序列。PD仅应用于接入信道请求,而不应用于响应。图9例示通过使用0-511时隙的时隙偏移来避免冲突的系统接入状态。
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既具有发送功能又具有接收功能。发送功能组合来自各种源(例如数据服务61、信令服务63或语音服务62)的信息,并形成用于发送的物理层SDU和PDCHCF SDU。接收功能分离在物理层21和PDCHCF SDU中包含的信息,并将该信息导向正确的实体,例如数据服务61、上层信令63或语音服务62。
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与物理层21同步地进行操作。如果物理层21用非零帧偏移进行发送,则复用和QoS子层34按相对于系统时间的合适帧偏移通过物理层传送物理层SDU以进行发送。
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使用原始的物理信道专用服务接口集将物理层21 SDU传送到物理层。物理层21使用物理信道专用接收指示服务接口操作将物理层SDU传送到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
SRBP子层35包括同步信道、前向公共控制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以及接入信道过程。
LAC子层32向层360提供服务。在层360与LAC子层32之间传递SDU。LAC子层32将SDU的合适封装提供到LAC PDU,LAC PDU经过分割和重新组装并作为封装的PDU片传送到MAC子层31。
按顺序进行LAC子层32中的处理,处理实体按照良好建立的顺序相互传递部分形成的LAC PDU。处理并且沿功能路径传送SDU和PDU,而无需上层知道物理信道的无线电特性。然而,上层可以知道物理信道的特性,并且可以指导层230使用特定物理信道来发送特定PDU。
针对分组数据服务对1xEV-DO系统进行优化,1xEV-DO系统的特征在于仅用于数据的单个1.25MHz载波(“1x”)或优化的数据(“DO”)。此外,在前向链路上存在峰值数据率2.4Mbps或3.072Mbps,在反向链路上存在峰值数据率153.6Kbps或1.8432Mbps。此外,1xEV-DO系统提供与1x系统分离的频带和网际连接。图10例示用于1x系统和1xEV-DO系统的cdma2000的比较。
在CDMA2000中,存在并行服务,由此在实践中以最大数据率614.4kbps和307.2kbps一同发送语音和数据。MS 2针对语音呼叫与MSC5进行通信,针对数据呼叫与PDSN12进行通信。cdma2000系统的特征在于与沃什码分离的前向业务信道有可变功率的固定速率。
在1xEV-DO系统中,最大数据率为2.4Mbps或3.072Mbps,并且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7没有通信。1xEV-DO系统的特征在于与时分复用的单个前向信道是固定功率和可变速率。
图11例示1xEV-DO系统体系结构。在1xEV-DO系统中,帧包括16个时隙(600时隙/秒)并且具有26.67ms或32,768个码片的持续时间。单个时隙为1.6667ms长并且具有2048个码片。控制/业务信道在一时隙中具有1600个码片,导频信道在一时隙中具有192个码片,并且MAC信道在一时隙中具有256个码片。1xEV-DO系统有助于更简单和更快速的信道估计以及时间同步。
图12例示1xEV-DO默认协议体系结构。图13例示1xEV-DO非默认协议体系结构。
与1xEV-DO系统中的会话相关的信息包括MS 2或接入终端(AT)和BS 6或接入网络(AN)在空中链路上使用的协议集、单播接入终端标识符(UATI)、AT和AN在空中链路上使用的协议结构、以及当前AT位置的估计。
应用层提供最佳效用(由此将消息发送一次)和可靠传送(由此可以将该消息重发送一次或更多次)。流层提供对一个AT 2复用多达4(默认)或255(非默认)个应用流的能力。
会话层保证会话仍然有效并且管理会话的关闭、指定用于初始UATI分配的过程、维护AT地址、并且协商/规定会话期间使用的协议和用于这些协议的配置参数。
图14例示1xEV-DO会话的建立。如图14中所例示,建立会话包括地址配置、连接建立、会话配置以及交换密钥。
地址配置表示地址管理协议指定UATI和子网掩码。连接建立表示连接层协议建立无线电链路。会话配置表示会话配置协议配置所有协议。交换密钥表示安全层中的密钥交换协议建立用于认证的密钥。
“会话”表示AT 2和RNC之间的逻辑通信链路,其保持接通数小时(默认为54小时)。会话持续直到PPP会话也激活。会话信息被AN 6中的RNC控制并维护。
当开启了连接时,AT 2可以被指定前向业务信道并被指定反向业务信道以及反向功率控制信道。单个会话期间可以发生多个连接。
连接层管理网络和通信的初始获取。此外,连接层保持大致的AT 2定位并管理AT 2和AN 6之间的无线电链路。此外,连接层执行对从会话层接收到的发送数据的监管、划分优先级和封装、将划分了优先级的数据转发到安全层,并且,将从安全层接收到的数据解封装并将其转发到会话层。
图15例示连接层协议。
在初始化状态下,AT 2获取AN 6并激活初始化状态协议。在空闲状态下,启动断开的连接,并且激活空闲状态协议。在连接状态下,启动接通的连接,并且激活连接状态协议。
断开的连接指这样的状态:AT 2未被指定任何专用的空中链路资源,在接入信道和控制信道上进行AT和AN 6之间的通信。接通的连接指这样的状态:AT 2可以被指定前向业务信道、被指定反向功率控制信道以及反向业务信道,在这些指定的信道以及在控制信道上进行AT 2与AN 6之间的通信。
初始化状态协议执行与获取AN 6相关联的动作。空闲状态协议执行与已经获取了AN 6但是不具有接通连接的AT 2相关联的动作,例如使用路由更新协议来跟踪AT位置。连接状态协议执行与具有接通连接的AT 2相关联的动作,例如管理AT和AN 6之间的无线电链路并管理导向断开连接的过程。路由更新协议执行与跟踪AT 2位置并保持AT与AN 6之间的无线电链路相关联的动作。开销消息协议在控制信道上广播关键参数,例如快速配置、扇区参数以及接入参数的消息。作为分组指定优先级和目标信道以及在接收机上提供分组解复用的功能,分组合并协议合并分组并对分组划分优先级以进行发送。
安全层包括密钥交换功能、认证功能以及加密功能。密钥交换功能提供AN 2和AT 6遵循的过程以对业务进行认证。认证功能提供AN 2和AT 6遵循的过程以交换用于认证和加密的安全密钥。加密功能提供AN 2和AT 6遵循的过程以对业务进行加密。
1xEV-DO前向链路的特征在于不支持功率控制和软切换。AN 6以恒定功率进行发送并且AT 2在前向链路上请求可变速率。因为不同用户可以按TDM在不同时间进行发送,所以很难实现从针对单个用户的不同BS 6的分集发送。
在MAC层中,跨过物理层传输两种起源于高层的消息,具体是用户数据消息和信令消息。使用两种协议来处理这两种消息,具体是用于用户数据消息的前向业务信道MAC协议和用于信令消息的控制信道MAC协议。
物理层的特征在于1.2288Mcps的扩频率、由16个时隙和26.67ms(一个时隙为1.67ms和2048个码片)组成的帧。前向链路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前向业务信道或控制信道以及MAC信道。
该导频信道类似于cdma2000导频信道,因为对于时隙它包括所有的“0”信息位和按192码片的W0的沃什扩频。
前向业务信道的特征在于从38.4kbps到2.4576Mbps或者从4.8kbps到3.072Mbps变化的数据率。可以在1到16个时隙中发送物理层分组,并且当分配了多于一个的时隙时,发送时隙使用4个时隙交错。如果在发送所有分配的时隙之前在反向链路ACK信道上接收到ACK,则不应该发送剩下的时隙。
控制信道类似于cdma2000中的同步信道和寻呼信道。控制信道的特征在于256个时隙或427.52ms的周期,1024位或128、256、512和1024位的物理层分组长度,以及38.4kbps或76.8kbps或19.2kbps、38.4kbps或76.8kbps的数据率。
1xEV-DO反向链路特征在于,AN 6可以通过使用反向功率控制来对反向链路进行功率控制,并且多于一个的AN可以通过软切换来接收AT
2的发送。此外,在反向链路上不存在TDM,通过使用长PN码的沃什码来对反向链路进行信道化。
AT 2使用接入信道来开始与AN 6的通信或者响应针对AT的消息。接入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和数据信道。
AT 2在接入信道上发送一系列接入探测,直到从AN 6接收到响应或者定时器期满。接入探测包括前同步码和一个或更多个接入信道物理层分组。接入信道的基本数据率为9.6kbps,可获得更高的数据率19.2kbps和38.4kbps。
当使用相同控制信道分组寻呼多于一个的AT 2时,可能同时发送多个接入探测,并且可能出现分组冲突。当多个AT 2共处一地、位于群组呼叫中或者具有相似的传播延迟时,问题可能更严重。
可能冲突的一个原因是当前常规方法中的持续测试的低效。因为AT2可能要求较短的连接建立时间,所以当利用持续测试时,寻呼的AT可以和另一个被寻呼的AT同时发送接入探测。
因为要求较短连接建立时间和/或作为群组呼叫的一部分的各个AT2可能具有相同的持续值(典型地设置为0),所以使用持续测试的常规方法并不够用。如果多个AT 2共处一地(例如在群组呼叫中),则接入探测同时到达An 6,从而导致接入冲突并增加连接建立时间。
因此,对于来自要求较短连接时间的共处一地的移动终端的接入探测发送,需要更高效的方法。本发明解决此需要和其他需要。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信号到达接收端之前,信号通常穿过衰落信道而失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上面所讨论的,在接收端和发送端采用了各种信号处理方案,以恢复失真引起的期望的信号。
许多频域信号处理技术可用来处理接收到的时域信号,例如对接收块时域的频域信道均衡。然而,当将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或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应用于接收到的信号时,可能发生时间混叠问题。
为了帮助接收端估计信道响应,发送侧可以执行预处理操作。即,发送侧可以通过在发送各个导频子块之前设置静默时段来执行对导频码元和数据码元的特殊设置。换种说法,将导频码元和数据码元分离。
在发送数据时,不希望让数据部分与导频部分相干扰。因此,如上面所提及的,可以使用静默时段或静默块。静默时段或静默块可以是空码元。更具体地说,可以在数据码元之后、导频码元之前布置静默块/时段。另选的是,可以在发送端将静默块(例如空码元)布置在导频码元和数据码元之间。可以使用静默时段来分离数据和导频。
图16例示在发送端静默块/时段相对于导频块和数据块的设置。如图16中所例示的,在通过发送端发送导频块之前存在静默时段。换种说法,通过静默块分离数据块和导频块。
图16可以用于各种目的,包括减轻对导频块的干扰影响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执行信道估计和均衡、使信道响应矩阵对角化、以及节省发送机功率和减轻可能的干扰(特别是蜂窝系统中可能的干扰)。
通过发送端处的这种安排,当发送数据码元和导频码元时可以将可能的干扰消除或最小化。此外,通过这种设置,可以解决定时偏移。更具体地说,假设发送端使用多于两个的天线进行发送(例如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即使同时发送数据码元和导频码元,由于发送期间可能的延迟,接收端可能不会同时接收到发送的码元。换言之,接收端在接收中可能经受定时偏移。通过设置在数据码元和导频码元之间设置的静默块,可以补偿定时偏移。即,可以用静默块来覆盖或补偿接收时间差。
在接收端,为了更好地估计信道响应,可以简化接收机信号处理。图17例示在接收端静默块相对于导频块和数据块的设置。通过这种预处理方法,对频域中的下一抽头信道均衡的信道响应矩阵的对角化变得更简单。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中所例示,将静默块或静默时段添加或设置在数据块之前以及在数据块和导频块之间。通过这种设置,例如,因为用零表示静默块或空码元,所以接收端不需要采取任何动作,但是在常规情况下,要在接收端移除循环前缀。
可以根据信道条件调整静默块的大小和长度。例如,如果信道条件较差,则静默块或静默时段可以较长,以补偿发送中可能的延迟和/或干扰。另选的是,如果信道条件很好,则静默时段/块的长度可以缩短,甚至将其去除。
在用来将时域信号变换到对应频域信号的下一FFT/DFT过程中,FFT/DFT长度可以等于可获得信号的长度,而不是使用双倍或更长的长度来避免时间混叠问题。例如,如果在N个样本的接收信号r=[r1r2...rN]T的块上执行频域信道估计,则典型方式是使用M点DFT/FFT来避免时间混叠问题,其中M≥2N。通过应用前面提到的处理技术(其中FFT/DFT长度等于可获得信号的长度),需要更小的N点FFT/DFT,而不是更大的M点DFT/FFT。因此,可以在后面的频域信道均衡中简化并减小与FFT/DFT处理相关联的计算复杂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清楚,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因而,如果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则本发明亦涵盖这些修改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发送该导频码元和该数据码元之间发送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分组中设置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分组包括至少一个子分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子分组中设置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零填充该空码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空码元具有可变持续时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可变持续时间设置在0与预定最大值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执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码分复用(CDM)、码分多址(CDMA)、多载波码分复用(MC-CDM)或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中的任意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时域中发送该至少一个分组。
10.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发送该导频码元和该数据码元之间发送该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在每个分组中设置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11.一种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至少一个分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该至少一个空码元是在发送该导频码元和该数据码元之间发送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分组中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分组包括至少一个子分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子分组中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空码元是用零填补的。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空码元具有可变持续时间。
17.一种被构成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数据从发送端发送到接收端的分组,该分组包括:
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至少一个空码元,其中,该至少一个空码元位于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和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分组中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分组中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每个子分组中设置有该至少一个导频码元、该至少一个数据码元以及该至少一个空码元。
CNA200680035778XA 2005-09-28 2006-09-28 频域信号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13663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2201805P 2005-09-28 2005-09-28
US60/722,018 2005-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6307A true CN101366307A (zh) 2009-02-11

Family

ID=3790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619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0298B (zh) 2005-09-28 2006-09-28 用于信道估计的方法和装置
CNA2006800359395A Pending CN101313479A (zh) 2005-09-28 2006-09-28 用于减轻多用户接入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A200680035778XA Pending CN101366307A (zh) 2005-09-28 2006-09-28 频域信号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619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0298B (zh) 2005-09-28 2006-09-28 用于信道估计的方法和装置
CNA2006800359395A Pending CN101313479A (zh) 2005-09-28 2006-09-28 用于减轻多用户接入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20070072550A1 (zh)
EP (3) EP1929822A2 (zh)
KR (3) KR20080054410A (zh)
CN (3) CN101390298B (zh)
WO (3) WO200703763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08885A2 (en) 2006-02-28 2007-09-27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US8920343B2 (en) 2006-03-23 2014-12-30 Michael Edward Sabatino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of physiological auditory signals
US8059567B1 (en) * 2006-06-29 2011-11-15 Ericsson Ab Distributing mobile stations across carriers of plural frequency bands
US8978103B2 (en) * 2006-08-21 2015-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authorization of dual stack operation
US8174995B2 (en) * 2006-08-21 2012-05-08 Qualco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pilot pattern
EP2055078B1 (en) 2006-08-21 2017-03-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authorization of dual stack operation
US8358633B1 (en) 2006-11-08 2013-01-22 Sprint Spectrum L.P. Dynamic determination of EV-DO control-channel bit rate based on forward-link timeslot utilization
KR100946197B1 (ko) * 2007-01-29 2010-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US8306012B2 (en) * 2007-11-07 2012-11-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hannel estimation for synchronized cells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71563B1 (ko) * 2008-07-10 2014-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지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프레임간 자원공유를 위한 방법및 장치
US8160034B1 (en) * 2008-09-09 2012-04-17 Sprint Spectrum L.P. Dynamic determination of EV-DO control-channel bit rate based on forward-link-timeslot utilization, control-channel occupancy, and amount of buffered forward-link traffic data
KR101239318B1 (ko) * 2008-12-22 2013-03-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음질 향상 장치와 음성 인식 시스템 및 방법
US8400952B2 (en) * 2009-04-03 2013-03-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a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028165B2 (en) * 2009-09-01 2018-07-17 Zte Corporation Reverse link reliability through re-assembling multiple partially decoded connectionless fram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10172072B2 (en) * 2009-09-01 2019-01-01 Zte Corporation Connectionless modes for wireless machine to machine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1873278B (zh) * 2010-06-10 2012-12-05 北京邮电大学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02281525B (zh) * 2010-06-12 2014-06-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用户接入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
US9369885B2 (en) 2011-04-12 2016-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reference signal tones for decoding a channel
CN102340326B (zh) * 2011-09-09 2016-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盲多用户检测方法及装置
US9439225B2 (en) * 2012-08-23 2016-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pid network acquisition and overhead message storage for machine-to-machine devices
US9014249B2 (en) 2012-11-02 2015-04-21 Harri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receiver with channel identification using A-priori generated gain vecto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WO2014142594A1 (ko) * 2013-03-13 2014-09-18 주식회사 아이디어웨어 시그널 검출장치 및 방법과 기록매체
TWI651009B (zh) * 2014-02-26 2019-02-1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送訊裝置、收訊裝置及資訊處理方法
US10003986B2 (en) * 2014-09-26 2018-06-1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with variable-duration reference signals
WO2016090591A1 (zh) * 2014-12-11 2016-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抵抗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KR102017823B1 (ko) * 2016-08-30 2019-09-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협대역 사물 인터넷 단말의 채널 추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0513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相位回复装置及相位回复方法
CN108462949B (zh) * 2018-01-16 2019-04-1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群组的业务传输方法
KR102156501B1 (ko) * 2019-08-26 2020-09-15 한국교통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Mmse 기반으로 하는 채널추정장치
KR102149610B1 (ko) * 2019-08-26 2020-08-28 한국교통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Ofdm 시스템에서의 mrc 기반 채널추정장치 및 그 채널추정방법
CN113747413B (zh) * 2021-11-04 2022-02-22 北京百瑞互联技术有限公司 多网络多模车载紧急呼叫方法、系统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20282C3 (de) 1982-05-28 1995-05-18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m betrieblichen Erfassen eines Maßes für die Feuchtmittelmenge auf der rotierenden Druckplatte in Offset-Druckmaschinen
DE4425713C1 (de) * 1994-07-20 1995-04-20 Inst Rundfunktechnik Gmbh Verfahren zur Vielträger Modulation und Demodulation von digital codierten Daten
US5872292A (en) 1997-01-24 1999-02-16 Bayer Corporation Stable aromatic amine composition,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color stable aromatic amin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light colored aromatic amine-based polyether polyols
US5848357A (en) * 1997-03-31 1998-12-08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a frequency reuse plan
US6151484A (en) 1997-08-08 2000-11-21 Ericsson Inc.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based on mobility characteristics
WO1999055033A1 (fr) 1998-04-23 1999-10-28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Recepteur amdc et emetteur/recepteur amdc
JP4147438B2 (ja) * 1998-09-04 2008-09-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復調器
CA2277252A1 (en) * 1999-03-25 2000-09-25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ies Semi-blind multi-user detectors for cdma
KR100362571B1 (ko) 1999-07-05 2002-11-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 파일럿 심볼을 이용한 주파수 오류 보상장치 및 방법
EP1073241A3 (en) * 1999-07-29 2006-05-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ymbol synchronisation in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US6278726B1 (en) * 1999-09-10 2001-08-2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700933B2 (ja) 2001-07-27 2005-09-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受信機および通信端末
JP3443113B2 (ja) * 2001-08-08 2003-09-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US7031336B2 (en) * 2002-08-26 2006-04-18 Colubris Networks, Inc. Space-time-power schedul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WO2004095713A2 (en) * 2003-04-14 2004-11-04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Joint symbol, amplitude, and rate estimator
KR100965660B1 (ko) 2004-03-05 2010-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채널 할당 및 레인징 신호 송/수신장치 및 방법
US7426175B2 (en) * 2004-03-30 2008-09-1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37637A2 (en) 2007-04-05
US20070086405A1 (en) 2007-04-19
KR20080066733A (ko) 2008-07-16
WO2007037637A3 (en) 2008-08-14
EP1929650A2 (en) 2008-06-11
WO2007037634A3 (en) 2008-05-02
EP1929822A2 (en) 2008-06-11
WO2007037639A2 (en) 2007-04-05
EP1929651A2 (en) 2008-06-11
WO2007037639A3 (en) 2008-06-05
CN101390298B (zh) 2011-12-14
US20070070945A1 (en) 2007-03-29
WO2007037634A2 (en) 2007-04-05
US7684523B2 (en) 2010-03-23
CN101390298A (zh) 2009-03-18
US20070072550A1 (en) 2007-03-29
KR20080053943A (ko) 2008-06-16
KR20080054410A (ko) 2008-06-17
CN101313479A (zh) 2008-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6307A (zh) 频域信号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126871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试探随机化
CN101288243B (zh) 在多载波无线系统中建立附加反向链路载波
CN101366306B (zh) 用于在多载波无线网络中复用多个反向反馈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8417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前导以支持数据符号传输的方法和结构
CN101632277B (zh) 对hrpd系统的多项改进
JP509037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に基づく一つ以上のサブパケットを転送する方法
RU2419975C2 (ru) Способ и аппаратур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максимальной мощности передатчика мобильного терминала
CA2627179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head reduction of signaling messages
CN101606427B (zh) 减少多输入、多输出发送系统的开销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