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5342A -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 Google Patents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5342A
CN101355342A CNA2007101384668A CN200710138466A CN101355342A CN 101355342 A CN101355342 A CN 101355342A CN A2007101384668 A CNA2007101384668 A CN A2007101384668A CN 200710138466 A CN200710138466 A CN 200710138466A CN 101355342 A CN101355342 A CN 101355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ed
voltage
voltage control
oscillator
coupling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384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DA ELECTRONIC CO Ltd
Uniband Elec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ENGD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DA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D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1013846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5534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55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53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ance-Capacitance Distribution Constants And Capacitance-Resistance Oscill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具有一对振荡器输出端,包括:一电流控制单元,耦接于一相对高电压与一相对低电压之间;一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一电感单元、一电容单元以及一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单元等,以并联形式耦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并以串叠形式耦接于该电流控制器与该相对高电压之间;其中,该电感单元还提供有一中央接点;以及一电压控制器,耦接于该中央接点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并根据多个电压控制信号控制电容单元后,至该对振荡器输出端输出。

Description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压控制振荡器(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特别是有关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CMOS Cross-CoupledDifferential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其所示是显示现有的电压控制振荡器1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压控制振荡器1包括:电流控制单元11、PMOS交互耦合差动对12、电感单元13、电容单元14、NMOS交互耦合差动对15、以及电压控制单元16等。在不同频率下,所需的电容值不同,故需调整电容单元14的变容器SWCAP1、SWCAP2、SWCAP3、SWCAP4等的开关状态。但是电压控制单元16是由VDD和GND提供电源电压,故当变容器为关闭状态,其两端电位会形成为不同的电位,导致变容器关闭电容值COFF增加,减少开启电容值CON与关闭电容值COFF二者间的调动范围(tuning range);另外,而来自VDD和振荡器输出端VCOP/VCON所提供的低频杂讯(flicker noise)不同,会导致AM至PM杂讯(AM-to-PMnoise),使得相位杂讯(phase noise)增加,影响频率准确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可降低变容器的关闭电容值,提升开启电容值与关闭电容值间的调动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使得变容器两端的低频杂讯相同,抑制相位杂讯产生。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可以滤除电感单元共用接点处的二次谐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通过提供一种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来完成。上述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具有一对振荡器输出端,包括:一电流控制单元,耦接于一相对高电压与一相对低电压之间;一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一电感单元、一电容单元、以及一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单元等,以并联形式耦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并以串叠形式耦接于该电流控制器与该相对高电压之间;其中,该电感单元还提供有一中央接点;以及一电压控制器,其耦接于该中央接点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并根据多个电压控制信号控制电容单元后,至该对振荡器输出端输出。
另外,本发明还可通过提供一种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来完成。上述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具有一对振荡器输出端,包括:一电流控制单元,其耦接于一相对高电压与一相对低电压之间;一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一电感单元、一电容单元、以及一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单元等,以并联形式耦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并以串叠形式耦接于该电流控制器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其中,该电感单元还提供有一中央接点;以及一电压控制器,耦接于该中央接点与该相对高电压之间,并根据多个电压控制信号控制电容单元后,至该对振荡器输出端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现有电压控制振荡器的电路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以及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其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的电压控制振荡器2包括:电源供应电压V1和V2、电流控制单元10、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cross-coupled differential pair)20、电感单元30、电容单元40、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50、电压控制单元60、多个电压控制信号VC1、VC2、…、VCN、以及振荡器输出端VCON和VCOP。根据本发明,电源供应电压V1的电压值较电源供应电压V2高,例如:V1与V2的组合可以是VDD与GND、VDD与-VDD、或是GND与-VDD,GND通常代表接地电位,VDD可以是5V、3.3V、2.5V、1.8V等电位,却仅为举例之用,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电流控制单元10包括电流源(current source)110、两个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下文简称NMOS场效应晶体管)120和130。NMOS场效应晶体管120的漏极和栅极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栅极互为耦接,NMOS场效应晶体管120和130的源极均耦接至电源供应电压V2,而电流源110则耦接于电源供应电压V1和NMOS场效应晶体管120的漏极之间,用以提供参考电流IREF,使电流控制单元10构成电流镜(current mirror)。
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20、电感单元30、电容单元40以及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50等,大致以串叠(cascade)的方式耦接于电源供应电压V1和电流控制单元10之间。交互耦合差动对20包括两个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下文简称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和220,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220的源极均耦接至电源供应电压V1;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的栅极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220的漏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N,而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的漏极则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220的栅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P。
电感单元30耦接于振荡器输出端VCON与VCOP之间,可包含两个电感器310和320并于共用接点330处耦接。当然电感单元30也可以单一电感器实现,并在单一电感器近中央处取一共用接点330即可。
电容单元40是由多个开关电容组SW1、SW2、…、SWN所组成,这些开关电容组SW1、SW2、…、SWN以并联形式耦接于振荡器输出端VCON与VCOP之间。如图2所示,开关电容组SW1具有两个变容器(varactor)410和412,两个变容器410和412耦接处即为偏压点414;开关电容组SW2具有两个变容器(varactor)420和422,两个变容器420和422耦接处即为偏压点424;同理,开关电容组SWN也具有两个变容器430和432,两个变容器430和432耦接处即为偏压点434。而上述变容器可以是接面变容器(junction varactor),也可以MOS晶体管实现。
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50耦接于振荡器输出端VCON与VCOP之间,包括两个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和520,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520的源极均耦接至电流控制单元10的NMOS场效应晶体管130的漏极。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的栅极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520的漏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N,而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的漏极则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520的栅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P。
电压控制单元60耦接于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由此二者提供电源。电压控制单元60具有多个反相器或缓冲器(buffer)610、620、…、630,分别对应于电压控制信号VC1、VC2、…、VCN,用以将电压控制信号VC1、VC2、…、VCN反相处理后,分别耦接至开关电容组SW1、SW2、…、SWN的偏压点414、424、…、434等处做一控制。由于电压控制单元60是由共用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提供电源,故反相器610、620、…、630等也均由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供应电源。
在不同的频率下,所需的电容值不同,必须控制电容组SW1、SW2、…、SWN的变容器的开关状态。根据本发明,当变容器被关闭时,变容器两端电压大致相同,故能增加开启电容值CON与关闭电容值COFF间的调动范围。另外,由于反相器610、620、…、630等均耦接至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提供电源电压,故与振荡器输出端VCOP和VCON所提供的低频杂讯(flicker noise)大致相同,故可抑制相位杂讯产生。
请参照图3,其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相较于图2,图3所示电压控制振荡器3还设置有一电容器CF,可设置于电感单元30的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由于振荡器输出端VCOP和VCON处为差动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故于电感单元30的接点330处会产生二次谐波(2nd harmonic),根据本实施例,设置电容器CF于于电感单元30的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而与电感单元30构成一低通滤波器,以滤除二次谐波。
请参照图4,其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的电压控制振荡器4包括:电源供应电压V1和V2、电流控制单元10、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cross-coupled differential pair)20、电感单元30、电容单元40、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50、电压控制单元60、多个电压控制信号VC1、VC2、…、VCN、以及振荡器输出端VCON和VCOP。根据本发明,电源供应电压V1的电压值较电源供应电压V2高,例如:V1与V2的组合可以是VDD与GND、VDD与-VDD、或是GND与-VDD,GND通常代表接地电位,VDD可以是5V、3.3V、2.5V、1.8V等电位,却仅为举例之用,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电流控制单元10包括电流源(current source)110、两个PMOS场效应晶体管140和150。PMOS场效应晶体管140的漏极和栅极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150的栅极互为耦接,PMOS场效应晶体管140和150的源极均耦接至电源供应电压V1,而电流源110则耦接于PMOS场效应晶体管140的漏极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用以提供参考电流IREF,使电流控制单元10构成电流镜(currentmirror)。
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20、电感单元30、电容单元40、以及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50等,大致以串叠(cascade)的方式耦接于电流控制单元1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交互耦合差动对20包括两个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210和220,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220的源极均耦接至电流控制单元10的PMOS场效应晶体管150的漏极;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的栅极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220的漏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N,而PMOS场效应晶体管210的漏极则与PMOS场效应晶体管220的栅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P。
电感单元30耦接于振荡器输出端VCON与VCOP之间,可包含两个电感器310和320并于共用接点330处耦接。当然电感单元30也可以单一电感器实现,并在单一电感器近中央处取一共用接点330即可。
电容单元40是由多个开关电容组SW1、SW2、…、SWN所组成,这些开关电容组SW1、SW2、…、SWN以并联形式耦接于振荡器输出端VCON与VCOP之间。如图4所示,开关电容组SW1具有两个变容器(varactor)410和412,两个变容器410和412耦接处即为偏压点414;开关电容组SW2具有两个变容器(varactor)420和422,两个变容器420和422耦接处即为偏压点424;同理,开关电容组SWN也具有两个变容器430和432,两个变容器430和432耦接处即为偏压点434。而上述变容器可以是接面变容器(junction varactor),也可以MOS晶体管实现。
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50是耦接于振荡器输出端VCON与VCOP之间,包括两个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和520,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520的源极均耦接至电源供应电压V2。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的栅极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520的漏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N,而NMOS场效应晶体管510的漏极则与NMOS场效应晶体管520的栅极均耦接至振荡器输出端VCOP。
电压控制单元60耦接于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1之间,由此二者提供电源。电压控制单元60具有多个反相器(inverter)或缓冲器(buffer)610、620、…、630,分别对应于电压控制信号VC1、VC2、…、VCN,用以将电压控制信号VC1、VC2、…、VCN反相处理后,分别耦接至开关电容组SW1、SW2、…、SWN的偏压点414、424、…、434等处做一控制。由于电压控制单元60耦接于电源供应电压V1和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之间的供应电压,故反相器610、620、…、630等也均由电源供应电压V1和接点330供应电源电压。
在不同的频率下,所需的电容值不同,必须控制电容组SW1、SW2、…、SWN的变容器的开关状态。根据本发明,当变容器被关闭时,变容器两端电压大致相同,故能增加开启电容值CON与关闭电容值COFF间的调动范围。另外,由于反相器610、620、…、630等均耦接至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提供电源电压,故与振荡器输出端VCOP和VCON所提供的低频杂讯(flicker noise)大致相同,故可抑制相位杂讯产生。
请参照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电压控制振荡器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图。相较于图4,图5所示电压控制振荡器5还设置有一电容器CF,可设置于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由于振荡器输出端VCOP和VCON处为差动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故于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处会产生二次谐波(2nd harmonic),根据本实施例,设置电容器CF于电感单元30的共用接点330和电源供应电压V2之间,而与电感单元30构成一低通滤波器,以滤除二次谐波。
综上所述,本发明无论就目的、手段及功效,均显示其迥异于现有技术的特征,为一大突破。但须注意,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悉本技术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精神下,对实施例作修改与变化。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后述的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所述。

Claims (18)

1.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具有一对振荡器输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流控制单元,其耦接于一相对高电压与一相对低电压之间;
一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一电感单元、一电容单元、以及一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单元,以并联形式耦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并以串叠形式耦接于该电流控制器与该相对高电压之间;其中,该电感单元还提供有一共用接点;以及
一电压控制器,耦接于该共用接点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并根据多个电压控制信号控制该电容单元后,至该对振荡器输出端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感单元具有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串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而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的连接处即为该共用接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感单元为单一电感器,靠近该单一电感器中央处为该共用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容单元具有多个开关电容组,并联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开关电容组具有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串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该第一电容与该第二电容连接处是一偏压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压控制单元具有多个缓冲器,用以将这些电压控制信号处理后,耦接至这些开关电容组中之一的该偏压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是由一对PMOS场效应晶体管交互耦合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是由一对NMOS场效应晶体管交互耦合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容器,其耦接于该共用接点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
10.一种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具有一对振荡器输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电流控制单元,耦接于一相对高电压与一相对低电压之间;
一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一电感单元、一电容单元以及一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单元,以并联形式耦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并以串叠形式耦接于该电流控制器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其中,该电感单元还提供有一共用接点;以及
一电压控制器,其耦接于该共用接点与该相对高电压之间,并根据多个电压控制信号控制电容单元后,至该对振荡器输出端输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感单元具有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串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而该第一电感器与该第二电感器的连接处为该共用接点。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感单元为单一电感器,靠近该单一电感器中央处为该共用接点。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容单元具有多个开关电容组,并联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开关电容组具有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串接于该对振荡器输出端之间,该第一电容与该第二电容连接处是一偏压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压控制单元具有多个缓冲器,用以将这些电压控制信号处理后,耦接至这些开关电容组中之一的该偏压点。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交互耦合差动对是由一对PMOS场效应晶体管交互耦合而成。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交互耦合差动对是由一对NMOS场效应晶体管交互耦合而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容器,其耦接于该共用接点与该相对低电压之间。
CNA2007101384668A 2007-07-26 2007-07-26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Pending CN1013553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384668A CN101355342A (zh) 2007-07-26 2007-07-26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384668A CN101355342A (zh) 2007-07-26 2007-07-26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5342A true CN101355342A (zh) 2009-01-28

Family

ID=40307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384668A Pending CN101355342A (zh) 2007-07-26 2007-07-26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5534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2980A (zh) * 2009-06-03 2015-02-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频率产生的设备和方法
CN104333379B (zh) * 2014-11-05 2017-11-03 遵义师范学院 一种高线性频率调节范围的cmos压控振荡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2980A (zh) * 2009-06-03 2015-02-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频率产生的设备和方法
CN104362980B (zh) * 2009-06-03 2017-09-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频率产生的设备和方法
CN104333379B (zh) * 2014-11-05 2017-11-03 遵义师范学院 一种高线性频率调节范围的cmos压控振荡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7244B1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biasing switches
JP5009123B2 (ja) 広い電圧範囲と温度範囲で振幅が制御可能な水晶発振器
CN107404307B (zh) 测量装置、电平变换器电路、电荷泵级和电荷泵及其方法
US7167029B2 (en) Sampling and level shifting circuit
US9548739B2 (en) Drive for cascode stack of power FETs
US6777988B2 (en) 2-level series-gated current mode logic with inductive components for high-speed circuits
CN104012003A (zh) 电平移位器
US86188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 resonant oscillator separately driving two independent functions
US11011981B1 (en) Differential clock level translator for charge pumps
CN113654575B (zh) 测量装置、电平变换器电路、电荷泵级和电荷泵及其方法
US20030122627A1 (en) Variable delay circuit, and differential voltage-controlled ring oscillator using the same, and PLL using the oscillator
US5039953A (en) Class AB CMOS output amplifier
EP3437181B1 (en) Negative charge pump and audio asic with such negative charge pump
US8159303B2 (en) Operational amplifier
CN101355342A (zh) Cmos交互耦合差动式电压控制振荡器
CN108347242A (zh) 环形振荡器
CN105281565A (zh) 正负电位生成电路
US20090021317A1 (en) CMOS cross-coupled differential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JP2023549550A (ja) 低温ドリフトリング発振器、チップ及び通信端末
CN103023446A (zh) 运算放大器电路结构
US6853240B2 (en) Master clock input circuit
US7064598B2 (en) Radio frequency CMOS buffer circuit and method
US11831278B2 (en)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 device
Souliotis 0.8 V PLL-based automatic frequency tuning system for current-mode filters
CN117526861A (zh) 单边带混频器和选通反相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