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9447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39447A CN101339447A CNA2008101282940A CN200810128294A CN101339447A CN 101339447 A CN101339447 A CN 101339447A CN A2008101282940 A CNA2008101282940 A CN A2008101282940A CN 200810128294 A CN200810128294 A CN 200810128294A CN 101339447 A CN101339447 A CN 1013394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destal
- retaining member
- electronic equipment
- periphery
-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单元、驱动电路和基架。驱动电路被配置成驱动显示单元。基架由透明材料制成,并包括从显示单元的周边的至少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设置有用于操作驱动电路的操作按钮。
Description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与于2007年7月5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176929和于2007年8月24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218930有关的主题,通过引用将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个人计算机、电视和PDA(个人数字助理)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视具有显示面板和集成在其中的设备主体,而由于作为家电注重便利性和设计的结果,近来作为产品的个人计算机的设备主体被安装在显示面板的背表面上。
在这样的电子设备中,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前侧设置由透明材料形成的面板部来另外改善设计(例如,见第2004-72239号日本专利申请公报)(在下文中,称作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子设备中,包括显示面板的显示单元被布置在作为矩形框架的托架内部,并且从前面覆盖显示单元的透明前面板被安装在托架的前表面上。前面板的轮廓被形成为比显示面板的轮廓大,前面板的外周部位于显示面板的外周侧。
另外,近来的个人计算机具有通常在屏幕上操作的音乐再现功能等,但是也有如下的设备,其被配置成通过在键盘上设置的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了作为家电的便利性(例如,见第2002-163060号日本专利申请公报(第(0011)段、图2))。
发明内容
然而,利用设置在键盘上的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的操作提供了较低的操作直观性,并且因为无法将设置在键盘上的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与键盘内的其它键区分,所以其操作在多数情况下是利用鼠标等在屏幕上执行的。此外,当在键盘上设置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时,损害了键盘的简单设计。
鉴于上面提到的情况,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操作用于音乐再现等的操作按钮时的直观性并能够改善设计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显示单元、驱动电路和基架(base chassis)的电子设备。所述驱动电路被配置成驱动所述显示单元。所述基架由透明材料制成,并包括从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的至少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用于操作所述驱动电路的操作按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操作按钮被布置在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基架上,根据对所述操作按钮的输入,通过所述驱动电路来控制包括音乐再现的操作。因此,可以利用设置在与所述显示单元相邻的基架上的操作按钮来执行包括音乐再现的操作,从而提高了操作的直观性。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操作按钮包括布置在所述基架中的透明电极。通过这样使用透明电极,可保持基架的在用户可见区域中的透明度,并且可改善电子设备的设计。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基架包括在平面上与所述显示单元重叠的第二区域,沿着所述基架的第一区域的外周设置有多个所述操作按钮,通过长度相等的透明的第一配线将所述多个操作按钮引到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配线分别连接到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对应的第二配线,每条所述第二配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配线的电导率高的电导率,并且所述第二配线聚集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点处。通过这样将第一配线设置为透明且长度相等,并且对于布置在作为被显示单元隐藏的不可见区域的第二区域中的第二配线使用电导率比第一配线的电导率高的材料,可以在保持基架在其可见区域中的透明度的同时,使电子设备在配线之间的信号响应特性的变化被抑制,并使电子设备具有关于操作按钮的有利操作特性。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每条所述第一配线由铟锡氧化物(ITO)制成,每条所述第二配线由银和铜之一制成。因而可以对第一配线使用透明的ITO。此外,由于布置在不可见区域中的第二配线几乎不需要是透明的,所以可以任意选择具有高电导率的材料,例如银和铜。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透明电极之外的区域被透明地电极围绕,所述基架由于所述透明电极和所述地电极而部分地用作触摸板。因此可以为基架提供触摸板功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被设置成覆盖所述基架的外周的至少一端。此外,在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基架包括凹部,所述透明电极和所述地电极被布置在所述凹部内,所述地电极和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在平面上彼此重叠的部分。因此,因为在凹部和地电极之间无心产生的间隙被保持构件覆盖,所以基架的透明度没有因该间隙而受到损害。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安装有检测电路的基板,该检测电路被配置成检测触摸板的电容变化,该基板被布置在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基架之间。因而可以使用电容传感器来判断是否对操作按钮进行了输入。此外,通过设置安装有检测电路的基板,还可以在基板上安装例如用于照明操作按钮的照明装置,诸如LED。此外,当在基板上安装被配置成响应于对操作按钮的输入来控制照明装置的点亮的控制电路时,可以立即发送点亮信号等来控制LED的点亮,由此实现了有利的操作响应。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基架包括沿着该基架的外周设置的引导槽(guide groove),并且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至第四保持构件和连结构件。所述第一至第四保持构件均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第一至第四保持构件通过分别沿着所述基架的上外周、所述基架的左侧外周、所述基架的右侧外周和所述基架的下外周设置的引导槽进行引导。所述连结构件分别被配置成在所述基架的左上角附近和所述基架的右上角附近,将沿着上外周引导的第一保持构件与沿着左侧外周引导的第二保持构件以及沿着右侧外周引导的第三保持构件分别连结。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分别在所述基架的左上角和右上角附近,连接构件分别将沿着上外周引导的第一保持构件与沿着左侧外周引导的第二保持构件以及沿着右侧外周引导的第三保持构件连结,所以与使用螺钉的情况相比,可以在不损害外观的情况下减小在连结部处保持构件之间的间隙。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第四保持构件在所述基架的下端部被螺纹连接到所述基架,使得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三保持构件被向上推。因而,可以消除在第四保持构件与第二保持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和在第四保持构件与第三保持构件之间形成的间隙。此外,由于螺钉在基架的用户不能看见的下端部处封闭,所以没有损害电子设备的外观。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在所述基架的左上角和右上角的附近分别设置已去除了引导槽的连结空间。类似地,在所述基架的左下角和右下角的附近分别设置已去除了引导槽的连结空间。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连结构件均具有倒L形状,所述连结构件可被设置为使所述连结构件在其端部(水平部)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对应端部啮合,并使各个所述连结构件的另一端(垂直部)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三保持构件之一的一端啮合。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各个具有倒L形状的所述连结构件可被构造成在其一端(水平部)在纵向方向上具有弹力(例如,悬臂结构),并且可被构造成在其另一端(垂直部)至少在横向方向上具有弹力(例如,诸如将悬臂在横向方向上分成两个时获得的结构),所述一端在其上表面上具有被配置成与形成在所述引导槽上的第一凹部啮合的第一凸部,所述另一端在其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之一上具有被配置成与形成在所述引导槽上的第二凹部啮合的第二凸部。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引导槽在其预定位置处可以均具有用于防止谐振的第三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显示单元、基架、键盘和屏幕显示部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区域。所述基架由透明材料制成,并包括从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的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垂直布置的用于操作驱动电路的多个操作按钮。所述键盘可枢转地连接到基架的下部从而可打开和闭合,并且能够在闭合时露出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所述屏幕显示部被配置成当键盘闭合时在显示区域的露出部分显示画面,通过利用多个操作按钮来操作该画面。此外,在该电子设备中,通过所述多个操作按钮中的与显示区域的露出部分对应的至少一个操作按钮,来操作由所述屏幕显示部显示的画面中的特定画面(例如,菜单画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用户可以直观地掌握用于操作被显示的特定画面所必需的操作按钮的位置,由此提高了操作性。
期望所述特定画面是这样的菜单画面,即利用该菜单画面可以至少执行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程序。
当在执行能够再现音乐的应用程序的同时键盘从闭合状态打开时,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画面可以与操作系统的画面一起显示在显示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当音乐在闭合键盘时正被再现时,保持再现音乐就足够了。当在键盘闭合之前在操作系统的画面上执行该应用程序时,操作画面可以作为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画面而被显示;当在键盘闭合之前在操作系统的画面上没有执行该应用程序时,可以在操作系统的画面上的任务栏里进行预定显示,作为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画面。
当键盘从操作系统的画面被显示在显示区域中并且正执行该应用程序的打开状态闭合时,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画面可以被显示在显示区域中。当键盘从没有执行该应用程序的状态闭合时,可以显示例如关于日期和时间的预定设置画面。
菜单画面上的焦点可以是一中心焦点,该中心焦点聚焦在在垂直方向上显示的多个项目中的大致布置在中心的项目上。
在项目的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情况下,可以循环显示这些项目。如上所述,当不能在菜单画面上显示所有项目时,可以在画面的右侧显示滚动条。因此,当项目的数量增多时,用户可以容易地掌握所有项目的数量和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高操作电子设备的操作按钮时的直观性,并且可以改善设计。
如附图所示,根据以下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3是图1和图2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从与图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看到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基架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保持构件安装到基架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基架和安装到基架的保持构件的正视图;
图8是沿着还示出了器件安装基板、半导体发光器件等的图7中的VIII-VIII线截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沿着图7中的IX-IX线截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了半导体发光器件与蓄光灯部和反射灯部的位置关系的放大正视图;
图11是沿着还示出了器件安装基板、半导体发光器件等的图7中的XI-XI线截取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了被反射灯部反射的光的出射方向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了基架的下端部、保持构件和安装垫片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了在将安装垫片安装到保持构件之前的安装垫片和保持构件的放大截面图;
图15是示出了在将安装垫片安装到保持构件的过程中的安装垫片和保持构件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示出了在将安装垫片安装到保持构件之后的安装垫片和保持构件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了基架的设置有操作按钮的触摸板电极基板的附近的局部平面图,并且为了易于示出电路板的结构和柔性配线基板的构造,该图还示出了柔性配线基板被延伸的状态;
图18A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A-XVIIIA线截取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图18B是沿着17中的XVIIIB-XVIIIB线截取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图18C是沿着17中的XVIIIC-XVIIIC线截取的示意性放大截面图,图18A、图18B和图18C都示出了柔性配线基板已折叠的状态;
图19是沿着17中的XIX-XIX线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了触摸板电极基板的配线状态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1是示出了触摸板电极基板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了柔性配线基板和电路板的B面侧的平面图;
图23A和图23B是示出了电路板的变型例的平面图,其中,图23A从B表面侧示出了电路板,图23B从A面侧示出了电路板;
图24A至图24C是示出了根据该变型例的操作按钮的操作状态的平面图;
图25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变型例的基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6A至图26C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变型例的操作按钮的各种操作形式的图;
图27是示出了在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时的标准使用状态和基准状态下摄像机单元的拍摄镜头的光轴方向的示意图;
图28是示出了根据另一变型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9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基架和保持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示出了用于防止谐振的凸部的立体图;
图31是示出了基架的外周部的下外周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图29中示出的上连结空间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33是图29中示出的下连结空间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34A是图29中示出的上侧保持构件和左侧保持构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34B是上侧保持构件的底面图;
图35是示出了图29中示出的左侧保持构件的右侧平面图;
图36A是示出了图29中示出的下侧保持构件和左侧保持构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36B是下侧保持构件的底面图;
图37是示出了图29中示出的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38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9是示出了关于键盘的打开/闭合的显示操作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了将半屏(half-skin)显示切换到全屏显示时执行操作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了半屏显示中的日期/时间画面的图;
图42是示出了半屏显示中的再现CD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43是示出了半屏显示中的再现唱片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44是示出了半屏显示中的受托频道(entrusted channel)再现时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45是示出了将全屏显示切换到半屏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6是示出了微型播放器的最小化状态的图;
图47是示出了在微型播放器的OS画面上不显示列表的状态的图;
图48是示出了在微型播放器的OS画面上显示列表的状态的图;
图49是示出了在其它应用程序的最前面显示没有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的状态的图;
图50是示出了按下音乐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1是示出了按下向上和向下箭头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2是示出了按下OK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3是示出了按下音量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4是示出了按下节目运行(program-run)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5是示出了按下弹出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56是示出了菜单画面的图;以及
图57是示出了牵引配线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子设备适用于个人计算机。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应用范围不限于个人计算机,而是可广泛地适用于例如各种信息处理设备(例如PDA(个人数字助理)、网络终端、移动信息终端和工作站)和各种电子设备(例如声学设备和包括电视的家用电器)。
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用户观看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屏的方向被分别设为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向前方向、向后方向、左手方向和右手方向。前侧(用户侧)被设为前方,用户的左手方向和右手方向被分别设为左方和右方。另外,为了易于理解结构,在一些情况下,部件的缩小比例和数量不同于实际结构部件的缩小比例和数量。
电子设备(个人计算机)1包括设备主体2、键盘3和可旋转地支撑在设备主体2的背表面2a上的支架(stand)4(见图1)。
例如,键盘3与设备主体2分开设置,预定的操作键3a设置在键盘3上。当对键盘3的操作键3a进行操作时,输出与被操作的操作键3a对应的信号,然后通过无线电将该信号输入到设置在设备主体2中的接收部(未示出),从而根据操作键3a的操作来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电子设备1中,因为键盘3与设备主体2分开设置,所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任意地点使用键盘3,只要设备主体2在能够接收到来自键盘3的无线电信号的范围内即可。
应当注意的是,可采用例如电子设备1A来代替在其中键盘3与设备主体2分开设置的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1A包括:设备主体2;键盘3,被支撑在设备主体2的前表面2b上,从而可被打开和闭合;支架4,可旋转地支撑在设备主体2的背表面2a上。在电子设备1A中,可以在不使用时闭合键盘3,因此提供了如下优点:例如,当不使用键盘3时或者在执行诸如音乐再现的操作时,减小了用于键盘3的布置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设备主体2由安装在基架5的前表面和背表面上的必要部件构成。设备主体2包括基架5、安装在基架5的前表面上的显示单元6、安装在基架5的背表面上的控制电路板7、后盖8以及用于将控制电路板7和基架5电连接的电路板300。
基架5例如被形成为面向前方、垂直放置的框架,并且使用诸如丙烯酸树脂的透明材料通过注模而形成。基架5的前表面用作第一安装表面部5a,基架5的背表面用作第二安装表面部5b。
均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32和32′被安装到基架5的外周。
具有向前开口的凹形安装部9形成在基架5中。凹形安装部9被形成为作为侧壁部的连结部12所围绕的空间,该侧壁部是通过连结基架5的不包括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内周与底表面部11的外周而获得的,连结部12被设置成基本垂直于外周部10和底表面部11。
通过使用相对于外周部10和底表面部11弯曲的连结部12来连结这两部分来形成基架5,增强了基架5的强度。
如图5所示,在基架5中,外周部10的厚度T1被设置为大于底表面部11的厚度T2,即,例如将外周部10的厚度T1设为5mm,而将底表面部11的厚度T2设为2.4mm。
通过将外周部10的厚度T1设置得比底表面部11的厚度T2大,可以在确保基架5的高级别强度的同时,减小基架5的厚度。
如图5、图6和图8所示,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外周形成有与随后描述的保持构件32和32′相配的槽状凹部113。槽状凹部113分别被设置在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外周的前表面和背表面上,外周部10的截面具有看起来被部分收束的形状。此外,凹部113几乎沿着外周部10的外周设置,但是从平面上看设置得比外周略微靠近内侧。
如图13所示,在基架5的外周部10的下端部上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各形成有三个均具有向下开口的凹形保持部10c,这三个凹形保持部10c相互隔离。
蓄光灯部13形成在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右上部。蓄光灯部13例如为指示电源接通/断开状态的灯部,当电源接通时,蓄光灯部13点亮,而当电源断开时,蓄光灯部13不亮。
通过在基架5中形成均具有向后开口的槽来形成蓄光灯部13(见图8)。如图7和图8所示,蓄光灯部13由弧形部14和直线部15组成,弧形部14形成具有向上开口的弧形,直线部15位于弧形部14的尖端之间并沿着垂直方向延伸。
弧形部14的后表面部14a倾斜成朝着向上方向向前移位,弧形部14的槽的深度被形成为朝着向上方向增大(见图8和图9)。
如图8所示,直线部15的后表面部15a倾斜成朝着向上方向向前移位,直线部15的槽的深度被形成为朝着向上方向增大。直线部15的下端处的槽的深度被形成为与弧形部14的在直线部15正下方的部分的上端处的槽的深度相同。
例如,对弧形部14的后表面部14a和直线部15的后表面部15a进行表面形貌加工(grain processing)等,以形成精细凹凸形状。
第一器件安装基板16被布置在蓄光灯部13下方(见图8和图10)。第一器件安装基板16被水平放置,并被布置成使第一器件安装基板16的一部分插入到形成在基架5中的上器件布置孔10d(见图7)中。上器件布置孔10d形成在蓄光灯部13的正下方。
例如,在横向方向上均相互隔离的三个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被安装在第一器件安装基板16的上表面上(见图10),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布置在蓄光灯部13的正下方。例如,中间的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是发射橙光的器件,其两侧的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是发射绿光的器件。
从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发射的光P1(见图8)进入蓄光灯部13的后表面部14a和15a。然而,如上所述,通过将蓄光灯部13形成为使后表面部14a和15a倾斜、弧形部14和直线部15中的每个的槽的深度朝着向上方向增大、并且直线部15下端处的槽的深度与弧形部14的在直线部15正下方的部分的上端处的槽的深度相同,从而使光P1均匀地入射在后表面部14a和15a上,由此可以提高光的入射效率。
当光P1进入蓄光灯部13时,光P1被在后表面部14a和15a中形成的精细凹凸形状漫反射,然后来自蓄光灯部13的光P1穿透基架5的内部而朝着前方出射。
在电子设备1中,例如,在正常操作模式下,从位于两侧的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发射光P1,而在暂停模式下,从中间的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发射光P1。
如上所述,在电子设备1中,蓄光灯部13被设置在基架5中,使从第一半导体发光器件17发射的光P1通过蓄光灯部13出射。因此,可以在确保在仅在基架5中形成蓄光灯部13的简单结构的同时,提高可见度。
基架5的外周部10在其右下部形成有反射灯部18(见图7)。反射灯部18例如为指示无线LAN(局域网)连接状态、HDD(硬盘驱动器)访问状态等的灯部,并且当连接无线LAN或访问HDD时,各反射灯部18点亮或闪烁,而当没有进行连接或访问时,各反射灯部18不亮。
通过在基架5中形成均具有向后开口的槽来形成反射灯部18(见图11)。
反射灯部18的后表面部18a倾斜成朝着向下方向向前移位(见图11)。此外,反射灯部18的后表面部18a还倾斜成朝着右方向前移位(见图12)。
反射灯部18的后表面部18a形成为镜面。面向前方垂直放置的第二器件安装基板19被布置在反射灯部18上方(见图10和图11)。
例如,在横向方向上均相互隔离的两个第二半导体发光器件20被安装在第二器件安装基板19的前表面上,第二半导体发光器件20被布置在基架5中形成的下器件布置孔10e(见图7)中,并位于相应的反射灯部18的正上方(见图11)。下器件布置孔10e形成在反射灯部18的正上方。
使从第二半导体发光器件20发射的光P2(见图11)入射在反射灯部18的后表面部18a上。
当光P2进入反射灯部18时,光P2被后表面部18a引起内反射,然后来自反射灯部18的光P2穿透基架5的内部而朝着前方出射。
此时,如上所述,因为反射灯部18的后表面部18a倾斜成朝着右方向前移位,所以光P2被朝着电子设备1的中心反射,即,沿着朝着与显示单元6的中心相交的法线H(见图12)的方向反射。
因此,电子设备1的用户可以容易地看到被反射灯部18反射的光P2。结果,可以在确保仅通过在基架5中形成槽而形成反射灯部18的简单结构的同时,提高可见度。
扬声器布置孔11a、连接线通孔11b、冷却空气流通孔11c等形成在基架5的底表面部11上的预定位置处。此外,包括用于螺纹连接的安装凸台(mounting boss)、定位突部、定位孔、安装突起、安装孔等的部件也被形成在底表面部11和连结部12上的相应位置处。
显示单元6包括显示面板21和前面板22(见图1至图4)。
显示面板21例如为液晶面板,并且显示面板21的轮廓被形成为比基架5的底表面部11的轮廓稍小。
前面板22被形成为矩形框架,前面板22的轮廓被形成为比基架5的底表面部11的轮廓稍大。
显示面板21被插入到基架5的凹形安装部9中,并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适当手段被安装在基架5的底表面部11上。在将显示面板21安装在基架5上的同时,在前面板22从前方覆盖外周部10的内周的状态下,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适当手段将前面板22固定到基架5。由前面板22从前方挤压显示面板21的外周。
显示面板21的驱动伴随着驱动产生热,而产生的热经由在基架5中形成的冷却空气流通孔11c而流通到基架5的背表面侧,由此从在后盖8中形成的散热孔(未示出)排到外面。因此,抑制了显示面板21的温度升高。
控制电路板7是用于执行整个电子设备1的控制处理的电路板。控制电路板7包括基板23和作为安装在基板23上的驱动电路的预定电子部件23a(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或芯片组)(见图3和图4)。
控制电路板7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适当手段被安装在作为基架5的背表面的第二安装表面部5b上的预定位置处。在将控制电路板7安装在第二安装表面部5b上的同时,连接线(未示出)通过在基架5中形成的连接线通孔11b插入,并且通过该连接线来连接显示面板21和控制电路板7的面板驱动电路。
诸如包括盘驱动器和卡插槽的介质驱动部24与冷却风扇25的预定部件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适当手段被安装在基架5的第二安装表面部5b上。
扬声器26被分别插入到在基架5中形成的扬声器布置孔11a中,然后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适当手段将扬声器26固定到基架5。
与将扬声器26安装在基架5的第一安装表面部5a上的情况相比,通过将扬声器26插入到扬声器布置孔11a中来固定扬声器26,减少了扬声器26向前突出的量,由此可以获得厚度减小的电子设备1。
如上所述,在将诸如控制电路板7、介质驱动部24和冷却风扇25的预定部件以及诸如扬声器26的必要部件安装在基架5的第二安装表面部5b上时,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适当手段将后盖8固定到第二安装表面部5b,以便从后方覆盖这些部件。
后盖8包括:垂直放置并几乎面向前方的基部27,以及从基部27的上端和下端向前突出的突部28。后盖8形成有多个散热孔(未示出)。
基部27具有基本在其中心处的支架支撑部29(见图4)和在支架支撑部29下方的维修开口27a。使用可从基部27拆卸的盖30来打开和闭合维修开口27a。
当从基部27去除盖30以打开维修开口27a时,控制电路板7等被露出。因此,可对控制电路板7等执行维修。
侧盖31被分别安装在后盖8的两个侧面。
如上所述,通过将必要部件安装在基架5的第一安装表面部5a和基架5的第二安装表面部5b上,使用透明材料将基架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在其中,从而构成电子设备1。因此,可以在部件数量减少且装配工序较少的情况下使电子设备1的结构保持简单。
均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框状保持构件32和32′被安装到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外周(见图3、图4和图7)。在下文中,保持构件32和32′的各部分将被称作外框架结构600,将在下面给出对外框架结构600的详细描述。
(关于外框架结构600的结构)
图29是基架5与保持构件32和32′的分解立体图。外框架结构600包括基架5、上保持构件32、左侧保持构件32、右侧保持构件32′、下保持构件32、左上侧连结构件610、右上侧连结构件610和下保持构件安装螺钉620。
例如,基架5的外周部10由透明的丙烯酸材料形成,并通过注模形成。
沿着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外周(即,上外周622、左侧外周623和右侧外周624,不包括下外周621),凹部113被设置在基架5的外周部10的前表面和背表面上,凹部113具有与外周622至624类似的纵向形状(见图6)。用于谐振防止的凸部660被设置在每个凹部113上的预定位置处(见图30)。应当注意的是,随后将给出对用于防止谐振的凸部660的描述。
沿着基架5的外周部10的下外周621,面向下的凸部625被设置在下外周621的端表面上。例如在沿着下外周621在凸部625上具有预定间隙的四个位置处形成用于螺纹连接下保持构件安装螺钉620的孔626(见图31)。
在与基架5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处的凹部113对应的位置处设置连结空间627(见图29和图32)。每个连结空间627的长度比倒L形的左上侧和右上侧连结构件610中的每个的一边的长度稍长。
在与基架5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处的凹部113以及凸部625对应的位置处设置连结空间628(见图29和图33)。每个连结空间628在纵向方向(对应于凹部113)的长度与连结空间627的一侧上的长度基本相同,每个连结空间628在横向方向(对应于凸部625)的长度比连结空间627的一侧上的长度短。
例如,上保持构件32由含铝(作为主要原料)材料制成,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并设置有槽部631,在横向方向槽部631的长度与基架5的长度基本相同,并且槽部631的截面呈T形(见图34)。槽部631与基架5的前后设置有凹部113的上外周622啮合。在上保持构件32的左端部,它的与槽部631对应的部分被挖(gouge)到T形槽部631的上基部,从而提供与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上端部啮合的啮合表面632。啮合表面632包括倾斜表面632A和水平表面632B。啮合表面632的水平表面632B设置有非穿透孔634,该非穿透孔634与在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上端部的上端表面上形成的突部633啮合。上保持构件32的在其左端部附近的T形槽部631的上基部设置有非穿透孔635,该非穿透孔635与在左上侧连结构件610上形成的凸部611啮合。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图34中示出的上保持构件32在左侧的结构与在右侧的结构对称,所以将省略对其的图示和描述。
例如,左侧保持构件32由含铝(作为主要原料)材料制成,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并设置有槽部636,槽部636的长度与基架5的高度基本相同,并且槽部636的截面呈T形(见图35)。槽部636与基架5的前后设置有凹部113的左侧外周623啮合。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上端部设置有与上保持构件32的啮合表面632啮合的啮合表面637。啮合表面637包括倾斜表面637A和上端表面637B。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上端表面637B设置有与上保持构件32的非穿透孔634啮合的突部633。左侧保持构件32的在其上端部附近的T形槽部636的两侧的壁表面设置有啮合槽639,所述啮合槽639分别与在左上侧连结构件610上形成的凸部612啮合。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下端部设置有与下保持构件32的啮合表面645啮合的啮合表面640。啮合表面640包括倾斜表面640A和下端表面640B。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下端表面640B设置有与下保持构件32的非穿透孔643啮合的突部641。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图35中示出的左侧保持构件32的结构与右侧保持构件32′的结构对称,所以将省略对右侧保持构件32′的图示和描述。
例如,下保持构件32由含铝(作为主要原料)材料制成,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并设置有槽部644,在横向方向上槽部644的长度与基架5的长度基本相同,并且槽部644的截面是凹的(见图36)。槽部644与在基架5的下外周621的下端上形成的凸部625啮合。在下保持构件32的左端部,它的与槽部644对应的部分被挖到凹形槽部644的下基部,从而提供与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下端部啮合的啮合表面645。啮合表面645包括倾斜表面645A和水平表面645B。啮合表面645的水平表面645B设置有非穿透孔646,该非穿透孔646与在左侧保持构件32的下端部的下端表面上形成的突部641啮合。下保持构件安装螺钉620所穿透的穿透孔647形成在凹形槽部644的下基部上的预定位置(例如,四个位置)处。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图36中示出的下保持构件32在左侧的结构与在右侧的结构对称,所以将省略对右侧的下保持构件的图示和描述。
左上侧连结构件610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力的塑性材料(例如,POM)制成,并具有其截面具有内凸结构的倒L形(见图37)。倒L形的左上侧连结构件610的水平部648包括悬臂支撑部649,悬臂支撑部649具有朝向倒L形的拐角的开口端。与上保持构件32的非穿透孔635啮合的凸部611设置在悬臂支撑部649的尖端部的上表面上。这样构成的悬臂支撑部649使凸部611能利用弹力在垂直方向上移位。
倒L形的左上侧连结构件610的垂直部650包括悬臂支撑部651,悬臂支撑部651具有朝向倒L形的拐角的开口端。悬臂支撑部651从开口端侧分叉成两个(也可以认为是平行设置了两个悬臂支撑部651)。悬臂支撑部651的尖端部在其两侧设置有分别与左侧保持构件32的啮合槽639啮合的凸部612。这样构成的悬臂支撑部651使凸部612能利用弹力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移位。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图37中示出的左上侧连结构件610的结构与右上侧连结构件610的结构对称,所以将省略对右上侧连结构件610的图示和描述。
通过在如上所述的上部处设置作为定位部件的连结构件,保持构件之间的间隙可分别用长度短的相同部件来实现。因此,可以用轻的插入来实现小间隙。
(关于外框架结构600的装配方法)
将对用于外框架结构600的装配方法的示例给予描述,外框架结构600的部件按上面所描述的进行构造(见图29)。
(1)将上保持构件32的槽部631与基架5的上外周622啮合。
(2)分别将左上侧连结构件610和右上侧连结构件610插到上保持构件32的两侧,将突部633与上保持构件32的非穿透孔634啮合。
(3)分别将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从下方向上插到基架5的左侧外周623和右侧外周624,分别将左侧保持构件32的尖端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尖端插到左上侧连结构件610和右上侧连结构件610。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上端部处的啮合表面637分别与上保持构件32的啮合表面632啮合。此时,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啮合槽639分别与左上侧连结构件610和右上侧连结构件610的凸部612啮合。另外,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上端部处的突部633分别与上保持构件32的非穿透孔634啮合。
(4)将下保持构件32从下面向上插到基架5的下外周621。此时,下保持构件32的槽部644与基架5的凸部625啮合。另外,下保持构件32的两端上的啮合表面645分别与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下端部啮合。然后,啮合表面645的非穿透孔646分别与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突部641啮合。
(5)将下保持构件安装螺钉620经由下保持构件32的穿透孔647螺纹连接到基架5的孔626,从而将下保持构件32固定到基架5上。由于底表面仅是该装置中用户看不到的区域,所以如上所述地从底部进行螺纹连接使所有的安装物稳定。例如,采用由树脂制成的自攻螺钉作为下保持构件安装螺钉620带来如下效果:即使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也可将左侧保持构件32、右侧保持构件32′和下保持构件32固定到基架5。因此,由于螺纹连接而可以将左侧保持构件32、右侧保持构件32′和下保持构件32略微向上推,结果,还可以管理下部处的间隙,并且将这些间隙保持在小的值。
(关于外框架结构600的作用)
在上保持构件32、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被螺纹连接到基架5的情况下,例如,基于用于螺纹连接的孔的位置来确定上保持构件32与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 ′的位置关系。然而,不能使该位置关系精确到普通加工精度。因此,在上保持构件32和左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处以及在上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高,这导致外观损害。此外,将螺钉露出给用户也很可能损害外观。
鉴于上文,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外框架结构600中,因为分别使用左上侧连结构件610和右上侧连结构件610将上保持构件32固定到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所以与基架5的加工无关地确定了上保持构件32与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的位置关系。因此,在上保持构件32和左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上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变低。此外,因为连结空间627分别设置在基架5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处,并且上保持构件32在连结空间627处连结到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所以用于连结的边缘空间也就产生那么多,由此在上保持构件32和左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上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又变低。此外,由于没有使用螺钉,所以外观未受损害。
此外,即使将下保持构件32构造成要进行螺纹连接,因为螺钉位于下端部,所以用户看不到螺钉,因而外观未受损害。此外,因为连结空间628分别设置在基架5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处,所以当下保持构件32连结到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时,由连结空间628产生一定量的边缘空间,由此在下保持构件32和左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以及下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连接的部分处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又变低。因此,即使将下保持构件32构造成要进行螺纹连接,外观也未受损害。
(关于用于防止谐振的凸部660)
在上面描述的外框架结构600的情况下,不是必须将上保持构件32、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牢固地固定到基架5。因此,由于从扬声器输出的可听声音而造成上保持构件32、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谐振,从而产生异常噪声。当按上文所述构造外框架结构600时,新发现了上面的目的。
规格如下。应当注意的是,已经描述了所使用的材料。
(1)上保持构件32
长度:485mm
深度:6mm
高度:5mm
T形槽的最大宽度:3.3mm
T形槽的最小宽度:2.0mm
(2)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
长度:375mm
深度:6mm
高度:5mm
T形槽的最大宽度:3.3mm
T形槽的最小宽度:2.0mm
(3)基架5
外周的最大厚度:3mm
外周的最小厚度(基架5的前后与凹部对应的位置):1.5mm
在上述条件下来自于扬声器的可听声音的输出在160Hz和300Hz造成谐振。谐振模式是沿着以各保持构件32和32′的纵向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
这里,用于防止谐振的每个凸部660的高度被设为0.15mm,凸部660被分别设置在外周上的各个凹部113前后的底部和尖端部。
此外,用于防止谐振的凸部660之间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间隔被设为125mm。用于防止谐振的凸部660被设置在上保持构件32上的四个位置处,并被设置在左侧保持构件32和右侧保持构件32′上的三个位置处。因此,没有产生谐振以导致异常噪声。应当注意的是,只要用于防止谐振的凸部660之间的在纵向方向上的间隔在100mm至150mm的范围内,就不会造成谐振。
如上所述,均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框状保持构件32和32′被安装在基架5的外周上(见图3、图4和图7)。保持构件32和32′由诸如铝的薄板状金属材料形成(见图6、图13、图18A-C)。各保持构件32和32′由下表面部33和从下表面部33的前后端向上突出的突表面部34组成。突表面部34的与其下表面部相对的端部被构造成与基架5的凹部113相配。
通过将框状保持构件32和32′安装到基架5,基架5的凹部113和基架5的位于凹部113的外侧的外周被由下表面部33和突表面部34限定的空间39覆盖。如图3和图4所示,四个保持构件32和32′被分别设置到矩形基架5的边(hem)。在这四个保持构件中与设置有操作按钮410至419的边对应的保持构件32′具有与其它保持构件32的形状部分不同的形状。当在平面上看电子设备1时,各突表面部34的尖端部被形成为使得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地电极420被保持构件32′部分覆盖。
此外,如上所述,当装配电子设备1时,使保持构件32和32′沿着基架5的与保持构件对应的各边滑动,如图6所示,从而将保持构件32和32′嵌合到基架5的包括凹部113的外周。设置如上所述的槽形凹部113能够防止保持构件32和3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与基架5的下边对应的保持构件32的下表面部33的左侧和右侧的端部处各形成三个插孔35。通过在前后方向上横向连结宽部35a和比宽部35a的宽度小的窄部35b来形成每个插孔35。
安装下边上的保持构件32,以使其覆盖形成在基架5中的安装凹口10b。在保持构件32被安装到基架5的状态下,在下表面部33和基架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见图14)。在保持构件32被安装到基架5的状态下,插孔35的窄部35b位于基架5的相应凹形保持部10c的正下方。
安装垫片36安装到保持构件32(见图13)。安装垫片36具有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而一体形成的面向上方的水平放置的板状安装表面部37和被保持部38, 被保持部38从安装表面部37向上突出。被保持部38在横向方向上相互隔离。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垂直连结被插入部38a和宽度比被插入部38a的宽度小的收束部38b来形成每个被保持部38。收束部38b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与保持构件32的窄部35b的宽度基本相同。
将安装垫片36如下安装到保持构件32(见图15和图16)。
首先,在将保持构件32安装到基架5(见图14)的同时,将安装垫片36的被保持部38分别插入到保持构件32的插孔35的宽部35a中,并且将被保持部38对着基架5的下表面稳固地向上推。
当将被保持部38对着基架5的下表面稳固地向上推时,被保持部38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被从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压扁(见图15)。
当在这种状态下侧向滑动安装垫片36时,收束部38b被分别插入到窄部35b中,并且被插入部38a对应于基架5的凹形保持部10c被定位。因此,被保持部38从弹性变形恢复,被插入部38a被分别插入到凹形保持部10c中(见图16)。安装垫片36因此被安装到保持构件32。
如随后将描述的,使安装到保持构件32的安装垫片36的安装表面部37与安装有电子设备1的桌子等的安装表面接触。
如上所述,在电子设备1中,保持构件32被安装到基架5的下端部,具有弹性的安装垫片36被安装到保持构件32,使得安装表面部37与安装有电子设备1的桌子等的安装表面接触。因而,能够使安装表面上的电子设备1的安装状态稳定。
此外,因为安装垫片36与安装表面接触,所以防止了安装表面和基架5的下端部受到损害。
如图1和图2所示,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矩形基架5具有从电子设备1中的显示单元6的外周向外延伸的形状,并且基架5的外周被定位成围绕显示单元6。操作按钮410至419设置在显示单元6的右侧。
虽然在该实施例中,操作按钮410至419被设置在显示单元6的右侧,但是当然可以适当地进行设计上的更改,例如在显示单元6的左侧或者在显示单元6的上方或下方设置操作按钮410至419。此外,基架5不限于在其所有四边上从矩形显示单元6向外延伸的形状;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形状:基架5从显示单元6局部向外延伸,即,基架5仅从上下边或者仅从左右侧边向外延伸。
通过将操作按钮410至419这样设置在与显示单元6相邻的基架5上,提高了操作的直观性。此外,因为不必在键盘3设置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所以可使键盘设计没有音乐再现操作输入部从而保持简单,这导致了键盘设计的改进。
图17是示出了基架5的操作按钮410至419附近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在图17中,用实线示出基架5,保持构件32和32′用点划线示出,前面板22的外周部22a用双点划线示出。在电子设备1中,用于电连接电路板300和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柔性配线基板200是弯曲的,各操作按钮410至419的透明电极设置在触摸板电极基板400上,并且电路板300被设置成使其平面平行于基架5的连结部12。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图17示出了柔性配线基板200没有弯曲并且柔性配线基板200、电路板300和触摸板电极基板400被基本布置在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图18A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A-XVIIIA线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8B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B-XVIIIB线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8C是沿着图17中的XVIIIC-XVIIIC线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18A、图18B和图18C都示出了电子设备1已装配的状态。在图18A、图18B和图18C中,柔性配线基板200是弯曲的,电路板300的平面与被布置成与连结部12的平面基本平行。
图19是沿着图17中的XIX-XIX线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了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配线状态的平面图。
图21是示出了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了该实施例的电路板300和柔性配线基板200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7示出了电路板300的A面300a侧,而图22示出了电路板300的与A面300a相对的B面300b侧。
如图1至图4和图17所示,基架5设置有操作按钮410至419。如图17和图20所示,多个操作按钮410至419沿着基架5的第一区域501的外周设置,基架5的第一区域501从矩形显示单元6的一边向外延伸。此外,基架5包括在平面上与重叠在显示单元6上的第二区域502。
在该实施例中,操作按钮410是用于例如启动或关闭在电子设备1中设置的音乐软件的按钮。操作按钮411和412是用于选择歌曲的按钮。操作按钮413是用于决定所选择的歌曲的按钮。操作按钮414和415是用于调节音量的按钮。操作按钮416是用于再现和暂停的按钮。操作按钮417是倒退按钮,操作按钮418是快进按钮。操作按钮419是用于弹出盘的弹出按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为对操作按钮的输入操作采用电容传感器,可以通过用手指按下操作按钮来执行切换操作。操作按钮410至419包括分别相应设置的透明电极430至439。各透明电极430至439外部的区域被透明地电极420包围。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当用手指按下相应的操作按钮410至419时透明电极430至439与地电极420之间的电容变化的技术,来判定是否已按下操作按钮。换言之,基架5的布置有操作按钮410至419的区域用作操作表面,因此基架5因透明电极430至439和地电极420而部分起着触摸板的作用。对电容变化的检测是在并入到驱动IC 304中的检测电路中进行的。当驱动IC 304判定已对操作按钮进行了输入时,例如用于启动音乐软件的信号从驱动IC 304发送到控制电路板7。此外,用于控制LED的点亮的控制电路也被并入到驱动IC 304中。
如图17所示,操作按钮410至419分别包括具有圆角的白方框41 0a至419a和在白框410a至419a内的标记410b至419b,诸如以木炭色印刷的音符或箭头。例如,白框410a至419a和标记410b至419b被印刷在基架5的背表面侧。例如,包含作为照射光漫射成分的介质的墨水可被用作用于白框410a至419a的墨水。因此,光照射到操作按钮410至419使白框410a至419a发出略带白色的光。
透明电极430至439、地电极420等被设置在厚度为约0.7mm的触摸板电极基板400上。如图17所示,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平面为具有圆角的矩形形状,触摸板电极基板400包括上边部400a、下边部400b、右侧边400c和左侧边400d。
如图17至图19所示,触摸板电极基板400被布置并附着在凹部108内,凹部108的平面为矩形形状且其深度为约0.7mm,凹部108设置在基架5的背表面侧。从基架5的与设置有凹部108的背表面相对的前表面侧进行对操作按钮410至419的输入操作。
如图17、图18A-C所示,触摸板电极基板400和右侧保持构件32′在平面上彼此部分重叠,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右侧边400c和凹部108之间的间隙被右侧保持构件32′的突表面部34的尖端部32′a遮蔽。换言之,存在着在触摸板电极基板400上形成的地电极420和右侧保持构件32′相互重叠的部分。
此外,触摸板电极基板400和显示单元6的前面板22在平面上彼此部分重叠,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左侧边400d和凹部108之间的间隙在平面上被前面板22遮蔽。
因此,因为在右侧边400c处和左侧边400d处触摸板电极基板400与凹部108之间的间隙被右侧保持构件32′和显示单元6遮蔽,所以不能看见这些间隙,因而整个基架5的透明度没有因这些间隙而在视觉上受到损害。因此,可保持电子设备1的有利设计。
另外,如图19所示,在上边部400a处和下边部400b处,将透明树脂401涂敷于形成在触摸板电极基板400与凹部108之间的间隙。因此,对于电子设备1,几乎看不到在上边部400a和下边部400b处触摸板电极基板400与凹部108之间的边界。因此,可保持电子设备1的有利设计以及整个基架5的透明度。
如图21所示,触摸板电极基板400具有三层结构,在该结构中,层压了三个透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402至404。放置在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顶部和底部的透明PET膜402和404在它们与连接到柔性配线基板200的各区域对应的部分处分别包括凹口402a和404a。中间的透明PET膜403未设置有凹口,所以当层压这三层时,中间的透明PET膜403的对应于凹口402a和404a的区域被露出。因此,这个区域用作用于接附柔性配线基板200的柔性配线基板接附区域403a。中间的透明PET膜403包括彼此面对的上表面403b和下表面403c。虽然在该实施例中操作按钮的白框和标记已被印刷在基架5上,但是可将白框和标记印刷在构成触摸板电极基板400的任一透明PET膜上。
如图20和图21所示,中间的透明PET膜403的下表面403c设置有:园形透明电极430至439,其分别构成操作按钮410至419;第一配线470至479,其分别连接到透明电极430至439;地电极420;垫片部460,用于将各个第一配线470至479中与地电极420电连接;以及引出配线440至450,作为用于将地电极420、透明电极430至439和与之对应的垫片部460电连接的第二配线。
通过长度相同的透明的第一配线470至479将多个操作按钮410至41 9引到第二区域502。第一配线470至479分别连接到电导率比第一配线470至479的电导率高的对应引出配线440至450。引出配线440至450设置在第二区域502中。应当注意的是,在图20和图21中,即使在中间的透明PET膜403上形成的透明电极和配线被形成在该透明PET膜403的下表面403c侧而不是上表面403b上,其透明电极和配线也用实线示出,以便易于描述其在图中的配置。
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配线470至479和地电极420均由含有ITO(铟锡氧化物)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引出配线440至450和垫片部460均由电导率比ITO的电导率高的材料(例如,银)形成。
由于柔性配线基板接附区域430a被底部的透明PET膜404的凹口404a露出,所以垫片部460被露出。在第二区域502中,引出配线440至450在柔性配线基板接附区域403a中聚集成一个点。
地电极402被形成为围绕透明电极430至439和第一配线470至479的外部区域,同时与透明电极430至439和第一配线470至479电分离。
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配线470至479和地电极420的形成在与第二区域502相邻的第三区域503上的部分被布置在用户可见的区域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用透明材料来形成设置在可见区域中的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配线470至479和地电极420,在电子设备1中几乎看不见透明电极430至439、第一配线470至479和地电极420,由此可保持电子设备1的有利设计以及整个基架5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在第二区域502中由银形成的引出配线440至450和垫片部460被电子设备1中的显示单元6的前面板22遮蔽,这意味着引出配线440至450和垫片部460布置在用户可见区域中。当使用电导率比用于透明电极的ITO的电导率高的有色银或铜时,对于引出配线,通过在引出配线上方布置显示单元使得在平面上显示单元重叠在引出配线上,引出配线被显示单元遮蔽而变得不可见。因此,保持了基架5在可见区域中的透明度。
第一配线470至479被形成得短且具有相同的长度。通过这样将第一配线470至479形成得短且具有相同的长度,可以使操作按钮之间的响应速度一致,从而可获得有利的响应。因此,使响应精度稳定来实现有利的操作性。
垫片部460和引出配线440至450由银形成,银的电导率比形成在作为可见区域的第三区域503中的透明电极430至439等的电导率高。通过这样由具有高电导率的银形成引出配线440至450,与使用1TO的情况相比,可以缩短在判定已按下操作按钮410至419之后开始处理所需的响应时间,从而得到有利的操作响应。此外,与使用ITO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引出配线440至450的配线长度变化导致的信号延迟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使在判定已按下操作按钮410至419之后开始处理所需的响应时间在操作按钮410至419之间基本一致,从而得到有利的操作性。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中使用的材料不限于该实施例中的银,作为代替,可以使用铜等。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在可见区域中形成的电极等由透明材料形成,在可见区域中形成的第一配线被形成得短且具有相同的长度,在可见区域中形成的第二配线(引出配线)由电导率比在可见区域中形成的电极使用的材料的电导率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可以在保持电子设备1的有利设计以及整个基架5的透明度的同时,获得操作按钮的有利操作性。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当待检测物体(例如,手指)与操作按钮接触时造成的电容变化的检测电路来检测对操作按钮410至419的输入。该检测电路被并入到安装在电路板300的B面300b上的驱动IC304中。驱动IC 304通过柔性配线基板200与透明电极430至439以及地电极420电连接。随着手指等按下操作按钮410至419而增大的电容被输出到驱动IC 304,驱动IC 304基于电容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已按下操作按钮。当判定已按下操作按钮时,该操作按钮的信号被从驱动IC 304输出到控制电路板7,并且响应于该信号,执行包括启动音乐再现软件的控制。此外,驱动IC 304还基于对操作按钮的输入来控制安装在电路板300上的LED的点亮。
在该实施例中,为基架5设置操作按钮使得能够直接在包括显示单元的设备主体上进行操作,因而在电子设备1的使用方面使选择范围变宽。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键盘3可被闭合的电子设备1中,即使在键盘3闭合时,也能够利用设置在基架5上的操作按钮来执行歌曲选择、音量调节等。如上所述为基架5设置操作按钮不仅能够利用键盘3来进行操作,还能够利用与显示单元6相邻的基架5来进行操作。结果,能够利用操作按钮来增强操作直观性,并且能够在电子设备1的使用方面使选择范围变宽。
柔性配线基板200电连接到电路板300和垫片部460。如图18C所示,在电子设备1中,柔性配线基板200是弯曲的,电路板300被布置成使电路板300的平面基本垂直于基架5的第一安装表面部5a。如图17和图18A-C所示,电路板300被相对于第一安装表面部5a垂直突出的长方体支撑突起105a、105b和105c支撑成基本垂直于第一安装表面5a,即,被支撑成基本平行于连结部112。电路板300位于显示单元6和基架5之间。因为电路板300被布置成在平面上重叠在基架5的可见区域上,所以基架5的透明度没有因电路板300而受损。
如图17和图22所示,电路板300包括相互面对的A面300a和B面300b。电路板300包括分别对应于操作按钮410至419的十个孔301。驱动IC 304和对应于孔301而设置的作为照明装置的白色LED(发光二极管)302被安装在B面300b侧。应当注意的是,当从A面300a侧看电路板300时,可以看出,白色LED 302实际上设置在各个孔301的大致中心处。然而,在图17中省略了白色LED 302的图示。如图18B所示,当点亮白色LED 302时,它的光穿过孔301从下方照亮对应的操作按钮,从而照亮对应的操作按钮的附近。
在该实施例中,执行控制以使白色LED仅在按下操作按钮410至419中的任何一个时才点亮。具有在按下操作按钮时点亮的功能的LED被称作功能LED,白色LED 302用作功能LED。对白色LED 302进行控制,使得它的发光在被点亮时淡入(fade in),而在被关闭时逐渐淡出(fade out)。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了孔301,并设置白色LED 302使得白色LED 302的光穿过相应的孔301。然而,白色LED302可以设置在没有设置孔的A面300a侧。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了单色LED,但是也可以设置双色LED来根据操作状态改变照明颜色,将在下文参照图23A至图24C给出对其的描述。
图23A和图23B是分别示出了在设置双色LED的情况下的电路板1300的A面1300a和B面1300b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4A至图24C是示出了在使用双色LED的情况下的操作示例的图。
如图23A和图23B所示,电路板1300包括分别与操作按钮对应的孔1301。如图23A所示,电路板1300在其B面1300b侧设置有作为第一颜色照明装置的、分别与孔1301对应的白色LED 1302以及驱动IC 1304。另一方面,如图23B所示,电路板1300在其A面1300a侧设置有作为第二颜色照明装置的蓝色LED 1303,蓝色LED 1303与相应的白色LED 1302相邻地设置。换言之,白色LED 1302和蓝色LED 1303一一对应于每个操作按钮。
当使用双色LED时,可根据操作状态来区别显示每个操作按钮的照明颜色。例如,可以为作为第二颜色照明装置的蓝色LED 1303提供功能LED的功能,即仅在按下操作按钮时才照亮操作按钮;并且可以为作为第一颜色照明装置的白色LED 1302提供背光LED的功能,即仅照亮可操作的操作按钮。这里,仅照亮可操作的操作按钮的LED被称作背光LED。如图24A所示,例如,由于没有插入音乐盘,所以弹出按钮419因处于不可操作状态而未点亮。如图24B所示,当插入了盘时,由于弹出按钮419处于可操作状态,所以白色LED 1302被点亮,从而用白光照明弹出按钮419。换言之,可以在视觉上识别盘的插入状态和未插入状态的方式是,当弹出按钮419以白色点亮时插入了盘,而弹出按钮419未点亮时没有插入盘。如图24C所示,当在插入了盘的时候按下弹出按钮419时,蓝色LED 1303点亮,从而用蓝光照明弹出按钮419。通过这样根据操作状态来区别显示操作按钮的照明颜色,改善了操作性。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因为由反射光的铝制成的保持构件32′被安装到基架5的外周,所以来自LED 302、1301或1302的光被保持构件32′反射,由此与没有设置保持构件32′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强用于照明操作按钮的光的亮度。
此外,如图25所示,可以对连结部112的表面115和116和保持构件32′之嵌合的各槽形凹部113的表面113a(从LED照射的光在到达照明区域之前穿过所述各表面)进行作为光漫射加工的表面形貌加工,从而使光被漫射以增强用于照明操作按钮的光的亮度。例如,要被执行表面形貌加工的区域是与操作按钮对应的区域。表面形貌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为例如大约100μm。
此外,可通过将用于漫射光的漫射构件114应用到操作按钮的与其操作表面相对的背表面上来增强照明光的亮度。
如图26A所示,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操作按钮500通过在其操作表面上的一点501处被按下而进行操作,即,对操作按钮500进行了0维(0-D)操作。相反,如图26B所示,可以通过在手指与操作按钮510的操作表面接触的同时沿着线511的方向在该操作表面上移动手指等来操作操作按钮510,即,可以对操作按钮510进行一维(1-D)操作。例如,这可以应用于调节音乐音量的操作按钮,并且仅需如下执行,即,手指在与操作表面接触的同时在操作表面上向上移动用于调高音量,并且手指在与操作表面接触的同时在操作表面上向下移动用于调低音量。此外,如图26C所示,可通过在手指与操作按钮520的操作表面接触的同时,沿着相互垂直的线512和513的方向在该操作表面上移动手指等对操作按钮520进行操作,即,可对操作按钮520进行二维(2-D)操作。例如,这可应用于用于选择歌曲的操作按钮。例如,在多个歌曲标题按n列m行的排列显示在显示面板上并且通过改变所选歌曲的显示颜色(加亮)来显示该歌曲的情况下,该操作仅需要如下执行,即,当在行方向上移动加亮的显示时,手指在与操作表面接触的同时沿着线512移动,而当在列方向上移动加亮的显示时,手指在与操作表面接触的同时沿着线513移动。
后盖8的支架支撑部29利用旋转机构39可旋转地支撑支架4(见图1至图4)。因此,可以在不使用状态下闭合支架4,从而提高运输等的便利性。
一般而言,如图27所示,在用户101使用电子设备1时的标准使用状态下,椅子102的高度为40cm,桌子103的高度为70cm,用户101从地面100起的眼睛水平高度为120cm。
放置在桌子103上的电子设备1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25°的角度,用户101从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成85°的角度来观看该显示表面。
如图1至图4所示,摄像机孔22b形成在前面板22中,摄像机60设置到摄像机孔22b中。摄像机例如是用于TV电话的摄像机。
(关于显示和操作控制方法)
将详细描述图2中示出的电子设备1A的显示和操作。
图38是示出了作为个人计算机的电子设备1A的示意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38所示,电子设备1A包括:控制部701,用于控制整个设备;存储部702,作为执行控制所需的程序的工作区;显示控制部703,用于控制显示面板21的显示;输入部704,包括操作按钮410至419;以及检测部705,用于检测键盘3的打开/闭合状态(闭合操作)。应当注意的是,作为检测部705,可将在与闭合的键盘3接触时接通的开关设置到设备主体2,或者当然可以设置非接触式开关作为代替。此外,这样的开关可以设置在键盘3侧,或者当然可以使用另一装置来代替。
下面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的含义如下。
“半屏”是指键盘3闭合时在显示面板21上显示的画面。在“半屏”模式下,在被闭合的键盘3隐藏的区域中不显示画面,在剩余区域中(即在显示面板21的上部区域中)显示画面。
“全屏”是指在例如显示诸如Windows(注册商标)的OS(操作系统)画面的显示面板21上显示的普通画面。
“微型播放器”是指电子设备1A中用于再现音乐等的程序之一。例如,该程序在诸如Windows(注册商标)的OS上运行。
“耐指纹触摸按钮(clear-touch button)”是指操作按钮410至419中的每个。“1号耐指纹触摸按钮”对应于操作按钮410,“2号耐指纹触摸按钮”对应于操作按钮411,以此类推。
(用于在全画面显示和半屏显示之间切换的操作)
图39是示出了用于在全画面显示和半屏显示之间切换的操作的流程图。
控制部701通过检测部705监视键盘3的打开/闭合。具体地讲,控制部701每N毫秒开始监视操作,以检查检测部(传感器)705是否已检测到变化(步骤3901至3904)。在检测部705检测到变化时,控制部701将该事实通知OS,OS开始GUI切换处理(步骤3905)。
在GUI切换处理中,首先检查模式(步骤3906)。换言之,检查是否已闭合(或打开)键盘3。当键盘3闭合时,直到那时一直在进行的全屏显示被切换到半屏显示(步骤3907);当键盘3打开时,直到那时一直在进行的半屏显示被切换到全屏显示(步骤3908)。
(从全屏显示到半屏显示的切换)
图40是示出了全屏显示切换到半屏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从全屏显示切换到半屏显示时(步骤4001),判断在全屏显示期间是否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的音乐再现程序(步骤4002)。
当判定在全屏显示期间没有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时,显示日期/时间画面(见图41)(步骤4003)。
当判定在全屏显示期间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时,显示与该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对应的音乐再现画面(见图42至图44)(步骤4004)。当在全屏显示期间通过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再现音乐时,即使当显示被切换到半屏显示时也继续再现音乐。此外,即使当在全屏显示期间除了微型播放器之外还启动了另一应用程序的情况下,也按上文所述进行其显示和再现。这里,图42示出了“CD再现画面”,图43示出了“唱片再现画面”,图44示出了“受托频道再现画面”。这些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取决于微型播放器在全屏显示中的再现画面。“受托频道再现画面”例如是在设备侧通过按音乐频率分析等进行预定的分类来确定特定类型的属性并为每种属性分配一个频道而获得的再现画面。
(从半屏显示到全屏显示的切换)
图45是示出了半屏显示切换到全屏显示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在从半屏显示切换到全屏显示时(步骤4501),判断是否在半屏显示期间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步骤4502)。
当判定在半屏显示期间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时,判断在切换到半屏显示之前的全屏显示期间是否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步骤4503)。
当判定在切换到半屏显示之前的全屏显示期间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时,在一窗口画面上显示与该微型播放器等对应的画面(见图46至图49)(步骤4504);当判定没有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时,在任务栏中显示微型播放器等的栏(步骤4505)。当在半屏显示期间由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再现音乐时,即使显示被切换到全屏显示也继续再现音乐。
当在步骤4502判定在半屏显示期间没有启动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时,再次显示不显示微型播放器或其它音乐再现程序的普通OS画面(步骤4506)。
这里,图46示出了最小化的微型播放器的状态。图47示出了OS画面中的无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的状态。图48示出了OS画面中的具有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的状态。图49示出了在另一应用程序的最前面显示无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的状态。在该实施例中,即使在切换到半屏显示之前的全屏显示中另一应用程序显示在最前面,也将无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显示在最前面。因此,可以进行更直接的音乐操作。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具有列表显示的微型播放器的情况,同样适用。当在切换到半屏显示之前的全屏显示中显示微型播放器以及选项画面或帮助画面时,将选项画面或帮助画面显示在最前面。这是因为对于用户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选项画面或帮助画面比微型播放器的优先度要高。
(耐指纹触摸按钮的分配)
在半屏显示和全屏显示中,耐指纹触摸按钮在功能上如下进行分配。
●在半屏显示的情况下
1号:选择菜单画面的显示/不显示。
2号:在菜单画面上向上移动。按住则加速移动。
3号:在菜单画面上向下移动。按住则加速移动。
4号:确定菜单画面上的项目。
5号:调高音量5%。当静音功能打开时,取消静音。
6号:调低音量5%。当静音功能打开时,取消静音。
7号:再现/暂停歌曲。
8号:回到正被再现歌曲的开头。双击则返回到前一首歌曲。
9号:前进到下一首歌曲。
10号:弹出插入的CD。
●在全屏显示的情况下
1号:在主画面上启动微型播放器(具有列表显示)。
2号:在列表中向上移动。
3号:在列表中向下移动。
4号:确定菜单画面上的项目。
5号:调高音量5%。当静音功能打开时,取消静音。
6号:调低音量5%。当静音功能打开时,取消静音。
7号:再现/暂停歌曲。
8号:回到正被再现歌曲的开头。双击则返回到前一首歌曲。
9号:前进到下一首歌曲。
10号:弹出插入的CD。
●通过对耐指纹触摸按钮进行操作而执行的操作
在下文中,将对控制部侧的在耐指纹触摸按钮被操作时执行的操作给予描述。
图50是示出了按下1号耐指纹触摸按钮(音乐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按下音乐按钮时(步骤5001),首先检查模式(50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当判定键盘3闭合时,判断在半屏显示期间是否已显示菜单画面(步骤5003)。当判定已显示菜单画面时,闭合菜单画面(步骤5004);当判定没有显示菜单画面时,显示菜单画面(步骤5005)。
当判定键盘3打开时,判断是否已启动微型播放器(步骤5006)。当判定没有启动微型播放器时,启动微型播放器(步骤5007)。
应当注意的是,随后将描述菜单画面。
图51是示出了按下2号和3号耐指纹触摸按钮(向上/向下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按下向上或向下按钮时(步骤51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1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当判定键盘3闭合时,判断在半屏显示期间是否已显示菜单画面(步骤5103)。
当判定已显示菜单画面时,在菜单画面上向上或向下移动一次光标(步骤5104)。
当在N毫秒之后按钮仍被按着时(步骤5105和步骤5106),加速向上或向下移动光标,并显示滚动条(步骤5107)。
当在步骤5102判定键盘3打开时,对Windows标准键盘中的向上/向下箭头键的键码的处理被移交给OS(步骤5108)。具体地讲,OS执行与按下普通的向上/向下箭头键时执行的操作相同的操作。
图52是示出了当按下4号耐指纹触摸按钮(OK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按下OK按钮时(步骤52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2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当判定键盘3闭合时,判断在半屏显示的GUI状态下由OK按钮选择的对象(项目)是否有效(步骤5203)。当选择了有效的对象时,确定所选择的项目(步骤5204)。
当在步骤5202判定键盘3打开时,对Windows标准键盘中的回车键的键码的处理被移交给OS(步骤5205)。具体地讲,OS执行与按下普通的回车键时执行的操作相同的操作。
图53是示出了当按下5号和6号耐指纹触摸按钮(音量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按下音量按钮时(步骤53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3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打开)。
当键盘3闭合时,将音量调高或调低1级,例如在OSD(在屏显示)上显示指示音量变化的图标达3秒(步骤5303)。
当在N毫秒之后该按钮仍被按着时(步骤5304和步骤5305),持续地改变音量(步骤5306)。
当在步骤5302判定键盘3打开时,处理被移交给OS(步骤5307)。
图54是示出了当按下7号至9号耐指纹触摸按钮(行进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按下行进按钮时(步骤54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4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当判定键盘3闭合时,判断是否设定了另一应用程序(不同于微型播放器)的模式(步骤5403),当设定了另一应用程序的模式时,与该按钮对应的键码被发送到所设定的应用程序(步骤5404)。
当没有设定另一应用程序时,判断在半屏显示的GUI状态下是否显示再现画面(步骤5405)。当显示再现画面时,执行与该按钮对应的行进操作(步骤5406)。
当在步骤5402判定键盘3打开时,判断微型播放器是否被启动(步骤5407)。当被启动时,执行与该按钮对应的行进操作(步骤5408);当没有被启动时,对Windows标准键盘中的行进操作键的键码的处理被移交给OS(步骤5409)。具体地讲,OS执行与按下普通的行进操作键时执行的操作相同的操作。
图55是示出了按下10号耐指纹触摸按钮(弹出按钮)时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当按下弹出按钮时(步骤5501),首先检查模式(步骤5502)。换言之,检查键盘3是否闭合(或打开)。
当判定键盘3闭合时,弹出盘,并在OSD上显示指示弹出的图标例如3秒(步骤5503)
另外,当判定键盘3打开时,弹出盘,在OSD上显示指示弹出的图标例如3秒(步骤5504)。
(菜单画面)
图56是示出了半屏显示中的菜单画面的图。
如上所述,当按下音乐按钮时,显示图56中示出的菜单画面。
如下是菜单项的配置的示例。
(1)“CD”
(2)唱片+右向三角标记
(3)受托频道
(4)近来播放的唱片
近来播放的唱片标题1(最近显示的唱片标题)
近来播放的唱片标题2
近来播放的唱片标题3
近来播放的唱片标题4
近来播放的唱片标题5
(5)近来添加的唱片
近来添加的唱片标题1(最近添加的唱片标题)
近来添加的唱片标题2
近来添加的唱片标题3
(6)设置
再现模式:正常再现/重复/单曲重复/随机/无效 右向三角标记
和声再现:开/关/无效
睡眠定时器:关/设定时间 右向三角标记
闹铃:关/设定时间 右向三角标记
背景选择:右向三角标记
这里,菜单画面上的焦点F(光标的位置)是聚焦在大致中心处的中心聚焦。在该情况下的显示项目的最大数目为6,超过6个的项目通过循环进行显示。
应当注意的是,当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被显示在菜单画面上时,滚动条被设定为显示在菜单画面的右侧。因此,用户能够在项目的数量增多时容易地掌握所有项目的数量和位置。
在图56中,在操作按钮410至419中,在菜单画面上进行操作所必需的操作按钮410至413被定位成对应于包括菜单画面的显示部分的半屏显示区域(参见上面的“耐指纹触摸按钮的分配”中的“在半屏显示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具体地讲,在图56中,在菜单画面上进行操作所必需的操作按钮410至413被定位在半屏显示区域的右侧,其余的操作按钮414至419被定位在闭合的键盘3的右侧。因此,用户能够直观地掌握在所显示的菜单画面上进行操作所必需的操作按钮410至413,从而得到操作性的改进。
(牵引配线的方法)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个人计算机中,再现音乐等的功能是上面已经描述的极为重要的功能。因此,期望增大每个扬声器26的尺寸,以改善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图57是示出了鉴于上述目而牵引配线以布置扬声器26的方法的图。
如图57所示,在基架5的大致中心处布置矩形显示面板21。在显示面板21的左右两侧,在显示面板21和基架5的外周部10之间分别设置大约30mm至50mm的间隙。在该间隙的上部(在纵向方向上占据间隙的60%至80%的区域)分别布置细长的扬声器26。在右侧扬声器26的下部的剩余区域中布置USB接口基板801。例如,在接口基板的右端部设置两个USB端口(未示出)。USB端口露出在基架5的右侧表面上。配线也被从与触摸板电极基板400连接的电路板300牵引到USB接口基板801。换言之,USB接口基板801除了用作USB接口基板之外,还用作触摸板配线基板。USB接口基板801连接到布置在显示面板21的背表面侧的控制电路板7。触摸板的输入信号通过触摸板电极基板400和USB接口基板801被发送到控制电路板7。
因为触摸板电极基板400布置在右端表面上,所以当试图将其配线直接连接到控制电路板7时,用于布置各个扬声器26的区域减小,但是因为在该实施例中,配线通过USB接口基板801连接到控制电路板7,所以用于布置各个扬声器26的区域增大了那么多,从而得到声学性能的改善。
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方便起见,在上面的描述中仅使用了前后/上下/左右方向,而本发明不限于其任一应用中的那些方向。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虽然在用户看不到的位置布置了扬声器26,但是可以将一对扬声器2000设置成将基架1005夹在中间,与图28中示出的作为电子设备的电视1001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用于将设备主体和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各个扬声器26电连接的配线1030,可以保持整个基架1005的透明度,由此可以保持电子设备1001的有利设计。如图28所示,在电视1001中,基架1005被定位成围绕包括显示面板1021和前面板1022的显示单元1006。与上面的实施例一样,透明电极被用于与可见区域中的操作按钮1400对应的电极。
上面的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结构只是用于具体表达本发明的示例,因而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不能被解释为是限制性的。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单元;
驱动电路,其被配置成驱动所述显示单元;以及
基架,其由透明材料制成,并包括从所述显示单元的外周的至少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用于操作所述驱动电路的操作按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操作按钮包括布置在所述基架中的透明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基架包括在平面上与所述显示单元重叠的第二区域,
其中沿着所述基架的第一区域的外周设置有多个所述操作按钮,通过长度相等的透明的第一配线将所述多个操作按钮引到所述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配线分别连接到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对应的第二配线,每条所述第二配线具有比所述第一配线的电导率高的电导率,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配线聚集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点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
其中每条所述第一配线由铟锡氧化物制成,并且
其中每条所述第二配线由银和铜之一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透明电极之外的区域被透明地电极围绕,并且
其中,所述基架由于所述透明电极和所述地电极而部分地用作触摸板。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被设置成覆盖所述基架的外周的至少一端,
其中所述基架包括凹部,
其中所述透明电极和所述地电极被布置在所述凹部内,并且
其中所述地电极和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在平面上彼此重叠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安装有检测电路的基板,该检测电路被配置成检测触摸板的电容的变化,该基板被布置在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基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基架包括沿着该基架的外周设置的引导槽,并且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均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第一至第四保持构件,第一至第四保持构件通过分别沿着所述基架的上外周、所述基架的左侧外周、所述基架的右侧外周和所述基架的下外周设置的引导槽进行引导;以及
连结构件,分别被配置成在所述基架的左上角附近和所述基架的右上角附近,将沿着上外周引导的第一保持构件与沿着左侧外周引导的第二保持构件以及沿着右侧外周引导的第三保持构件分别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四保持构件在所述基架的下端部被螺纹连接到所述基架,使得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三保持构件被向上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所述基架的左上角和右上角的附近分别设置已去除了引导槽的连结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
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均具有倒L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在其端部处与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对应端部啮合,各个所述连结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持构件和所述第三保持构件之一的一端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各个具有倒L形状的所述连结构件被构造成在其一端在纵向方向上具有弹力,并且被构造成在其另一端至少在横向方向上具有弹力,所述一端在其上表面上具有被配置成与形成在所述引导槽上的第一凹部啮合的第一凸部,所述另一端在其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之一上具有被配置成与形成在所述引导槽上的第二凹部啮合的第二凸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引导槽在其预定位置处均具有用于防止谐振的第三凸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76929 | 2007-07-05 | ||
JP2007176929 | 2007-07-05 | ||
JP2007-176929 | 2007-07-05 | ||
JP2007218930A JP5088545B2 (ja) | 2007-07-05 | 2007-08-24 | 電子機器 |
JP2007-218930 | 2007-08-24 | ||
JP2007218930 | 2007-08-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39447A true CN101339447A (zh) | 2009-01-07 |
CN101339447B CN101339447B (zh) | 2012-06-27 |
Family
ID=4021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2829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9447B (zh) | 2007-07-05 | 2008-07-04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88545B2 (zh) |
CN (1) | CN101339447B (zh) |
TW (1) | TWI368864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3048B (zh) * | 2009-03-31 | 2012-06-0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可调节的图像显示及采集装置 |
CN102548314A (zh) * | 2010-12-13 | 2012-07-04 | 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强固型平板终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83343B (zh) * | 2010-05-21 | 2013-01-21 | Wistron Corp | 可提供顯示面板平面支撐之電子裝置 |
KR101765071B1 (ko) * | 2010-07-21 | 2017-08-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단말기 |
JP5590258B2 (ja) | 2013-01-23 | 2014-09-17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Ag合金膜形成用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およびAg合金膜、Ag合金反射膜、Ag合金導電膜、Ag合金半透過膜 |
JP5850077B2 (ja) | 2014-04-09 | 2016-02-03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Ag合金膜及びAg合金膜形成用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
JP2019143242A (ja) | 2018-02-20 | 2019-08-29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Ag合金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Ag合金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の製造方法 |
CN111782092B (zh) * | 2020-05-22 | 2024-08-30 | 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 | 非接触式密码键盘输入装置及输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68046B2 (en) * | 2000-11-17 | 2005-03-15 | Asulab S.A. | Electronic watch including capacitive keys on its crystal |
US6819316B2 (en) * | 2001-04-17 | 2004-11-1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Flexible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
CN1242356C (zh) * | 2001-11-14 | 2006-02-15 | Lg.飞利浦Lcd有限公司 | 触摸面板 |
KR100531590B1 (ko) * | 2002-06-06 | 2005-11-28 | 알프스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
US20040085299A1 (en) * | 2002-10-30 | 2004-05-06 | Jianming Huang | Combined touchscreen and membrane switch |
JP2004213114A (ja) * | 2002-12-27 | 2004-07-29 | Pentel Corp | 静電容量型デジタル式タッチパネル |
CN2886807Y (zh) * | 2005-12-14 | 2007-04-04 | 李毅 | 太阳能光伏组件边框护角 |
-
2007
- 2007-08-24 JP JP2007218930A patent/JP50885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6-02 TW TW097120492A patent/TWI36886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7-04 CN CN2008101282940A patent/CN10133944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3048B (zh) * | 2009-03-31 | 2012-06-06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可调节的图像显示及采集装置 |
CN102548314A (zh) * | 2010-12-13 | 2012-07-04 | 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强固型平板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88545B2 (ja) | 2012-12-05 |
JP2009031705A (ja) | 2009-02-12 |
CN101339447B (zh) | 2012-06-27 |
TW200907751A (en) | 2009-02-16 |
TWI368864B (en) | 2012-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39447B (zh) | 电子设备 | |
US7929287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1339448B (zh) | 电子装置 | |
US11023081B2 (en) | Multi-functional keyboard assemblies | |
US8619040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KR101385969B1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
JP4580738B2 (ja) | 電子機器 | |
US7253369B2 (en) | Backlight button assemblage | |
US7515143B2 (en) | Uniform illumination of interactive display panel | |
US8102081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2209174B (zh) | 图像读取设备 | |
TW201517098A (zh) | 鍵盤 | |
US20200401261A1 (en) | Dynamic display panel system containing push button assemblies | |
CN104345893B (zh) | 键盘装置 | |
JP2006330790A (ja) | 座標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端末装置 | |
US20070046644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buttons without forming gaps therein | |
US20120229435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5049800A (ja) | キーボード装置 | |
CN105793643B (zh) | 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 |
CN107949147A (zh) | 一种柔性电路板和触控设备 | |
JP4655112B2 (ja) |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部品 | |
JP2020201559A (ja) | キーボー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217902402U (zh) | 一种显示与触摸智能交互装置及触控电器 | |
US20060152486A1 (en) | Motion-controlle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JP7552329B2 (ja) | 画像投影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4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