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5646A - 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 Google Patents

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646A
CN101335646A CNA2008101276174A CN200810127617A CN101335646A CN 101335646 A CN101335646 A CN 101335646A CN A2008101276174 A CNA2008101276174 A CN A2008101276174A CN 200810127617 A CN200810127617 A CN 200810127617A CN 101335646 A CN101335646 A CN 101335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trol
packet switch
control data
port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276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凯文·Q·丹尼斯
斯科特·丹尼尔·维尔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rld Wide Packe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World Wide Packe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rld Wide Packets Inc filed Critical World Wide Packe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35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6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1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 H04L41/082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the condition being updates or upgrades of network function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的方法,以及执行该方法的分组交换机。在该方法中,元件管理器和处理方法从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信息。所述信息是从通过通道从第二分组交换机中继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第二层(数据链层)控制数据分组中得到的。所述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至少部分基于获取的信息,元件管理器和处理方法确定通道对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规定该通道不应该对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作为一种选择或补充,元件管理器和处理方法可检测期望的通道配置和该通道之间的其它差异。

Description

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相关申请资料
本申请与同时提交的题为“Progressively Determining a NetworkTopology and Using Neighbor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NetworkTopology(渐次地确定网络拓扑并使用相邻元件信息确定网络拓扑)”、发明人为Scott Daniel Wilsey、K.Gintaras Atkinson、Darren WilliamOye、Bo Wen以及Louis Reis的第11/771,080号美国专利申请相关,与同时提交的题为“Obtain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for aNeighboring Network Element(获得相邻网络元件的识别信息)”、发明人为Eric Stewart Davison、K.Gintaras Atkinson、Scott Daniel Wilsey、Darren William Oye、Bo Wen以及Louis Reis的第11/771,118号美国专利申请相关,并与同时提交的题为“Determining a Logic Neighbor of aNetwork Element(确定网络元件的逻辑相邻元件)”、发明人为Kevin QDaines和Scott Daniel Wilsey的第11/771,620号美国专利申请相关。
技术领域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涉及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背景技术
元件(例如分组交换机、服务器、路由器等)的网络可由元件管理器来管理。元件管理器可实现各种功能,例如,从元件处接收警报、对元件上的软件或固件进行升级、以及对元件进行配置。为了管理网络中的元件,元件管理器可使用元件的地址,通过这些元件地址,元件管理器可与元件通信。在某些情况下,网络操作员可手动地向元件管理器提供地址。
对于某些管理功能,元件管理器可需要描述元件如何相互连接的连接信息以显示网络拓扑。在某些配置中,网络拓扑可模拟元件之间的物理连接。通常,在这样的配置中,网络操作员向元件管理器手动地提供描述元件之间的物理连接的连接信息。
在某些元件配置中,两个元件可通过通道逻辑连接,但每个元件都可与有助于通道的不同的中间元件物理连接。通常,元件管理器不能区分逻辑连接和物理连接。
通道可配置以对符合某些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并可配置以对符合其它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不进行中继。由网络操作员提供的期望的通道配置可指定将对哪些第二层协议进行通道传送,而对哪些通道将不会进行通道传送。在某些网络中,元件管理器可能无法验证通道是否正在对由期望的通道布局指定的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中继。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元件的网络;
图2示出了第一元件拓扑和包含相邻元件信息的第一表;
图3示出了第二元件拓扑和包含相邻元件信息的第二表;
图4示出了通道拓扑;
图5示出了通道、包含相邻元件信息的第三表、以及包含相邻元件信息的第四表的框图;
图6示出了第一元件的端口拓扑和第二元件的端口拓扑;
图7示出了第一显示拓扑模型和第二显示拓扑模型;
图8示出了包含通道配置信息的第一表;
图9示出了包含通道配置信息的第二表;以及
图10示出了包含期望的通道配置的第二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元件102、104、106、112、114、116和128的网络100。这些元件可为:分组交换机、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或能够连接到网络的其它设备。网络100的元件通过链路140和142互连。每个链路将网络100的两个元件直接地连接在一起。链路140中的某些可为传导电缆,某些可为光纤电缆,某些可为无线链路。链路142被示为无线链路。
元件管理器150通过链路140连接到元件102。尽管元件管理器150与元件102直接物理相连,但是链路140和142还向元件管理器150提供了和网络100的其它元件的连通性。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技术与网络100的元件通信。例如,该通信可通过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消息、XML(可扩展标记标识语言)消息、CLI(命令行接口)命令、RMI(远程方法启用)或者NETCONF消息而发生。
在某些配置中,元件管理器150可实现为一个或多个服务器上的软件操作。元件管理器150能够管理的元件个数可依赖于安装该软件的服务器的规格。例如,低端服务器可能能够管理较少的元件,而一串高端服务器则可能能够管理较多的设备。
对于网络100的元件,元件管理器150可实现各种不同的管理功能。例如,元件管理150可发现网络100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发现网络100内的通道,以及检测通道的错误配置,这些将在下面做详细描述。元件管理器150可向网络操作员提供关于网络100的信息。
尽管元件104与元件128在物理上间接相连,但是其通过通道132在逻辑上直接相连。通道132可将数据分组从元件104中继到元件128。通道132还可把数据分组从元件128中继到元件104。通过如图4至5所示的中间元件,可促进通道132的功能,这将在后面会详细描述。尽管中间元件有助于通道132,但是,穿过通道132的数据分组不会在中间元件处退出通道132。而且,从元件104发送到通道132的数据分组可采用相同的路径从元件104到达元件128。
元件管理器150可确定网络100的元件的拓扑。可将网络拓扑存储为对网络100的元件及元件间的连接进行描述的模型。元件管理器150可以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个模型。例如,该模型可为一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对象和关系可存储在数据库中。可选择地,可将该模型存储为一组变量、记录、或其它数据结构。元件管理器150可通过从网络100的元件中获取描述元件如何互联的信息来构造该模型。元件管理器150可以多种不同的方法获取该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元件管理器操作方法包括:如果连接于相邻分组交换机的选定分组交换机使识别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第一信息对元件管理器可用,那么,则从与相邻分组交换机相连的该选定分组交换机获取第一信息。如果第一信息对元件管理器不可用,并且如果选定分组交换机使识别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第二信息对元件管理器可用,元件管理器则从选定分组交换机获取第二信息。
如果对于元件管理器,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都不可用,那么,如果选定分组交换机使第三信息对元件管理器可用,那么,该方法可包括从选定分组交换机获取第三信息。
选定分组交换机通过第一协议从选定分组交换机和相邻分组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得到第一信息。第一协议可为第二层(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选定分组交换机通过第二协议从选定分组交换机和相邻分组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得到第二信息。第二协议也可为第二层协议。第一协议和第二协议是不同的协议并且可由用户选择。
选定分组交换机通过第三协议从选定分组交换机和相邻分组交换机之间的通信得到第三信息。在某些情况下,第一、第二和第三协议可为不同的协议。
第一协议可为下述协议之一,即:LLDP(链路层发现协议)、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802.3ah操作OAM(管理和维护);IEEE802.3ad LACP(链路聚合控制协议)、STP(生成树协议)、STP快速上行、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MSTP(多生成树协议)、CDP(Cisco发现协议)、PVST(每VLAN生成树)、基于网络访问控制的IEEE802.1x端口、UDLD(单向链路检测)、(PAGP端口聚合协议)、或标记协议。第二协议可为LLDP、IEEE 802.3ah OAM、LACP、STP、STP快速上行、RSTP、MSTP、CDP、PVST、IEEE 802.1x、UDLD、PAGP、或标记协议中的另一个协议。
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通过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之一从选定的分组交换机获取管理接口:SNMP消息、XML消息、对CLI命令的响应、RMI的应答、或NETCONF消息。
识别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第一信息可包括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管理界面的IP(因特网协议)地址。识别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第二信息可包括与相邻分组交换机的机箱相关联的MAC(媒质接入控制)地址。作为一种替代或补充,识别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第二信息可包括与相邻分组交换机中与选定分组交换机相连接的端口相关联的MAC地址。
选定分组交换机的端口可通过单一的物理通路与相邻分组交换机的端口相连,所述物理通路例如传导电缆、光纤电缆或无线链路。
该方法可重复用于连接到选定分组交换机的其它端口的相邻分组交换机。
图2示出了图1中的元件102的元件拓扑200,包括元件102和与元件102直接相连的元件,即,元件104和106。此外,将元件管理器150示为在物理上与元件102直接相连。元件102包括IP地址202和基本MAC地址204。尽管示出的基本MAC地址具有4个十六进制数字,但应该理解,本文描述的基本MAC地址204和其它MAC地址可具有多于4个的十六进制数字。为了简便,本文使用具有4个十六进制数字的MAC地址。
元件102还包括两个端口206和208。端口206分配有端口MAC地址210,而端口210分配有端口MAC地址212。端口MAC地址210和212可与基本MAC地址204相关。例如,端口MAC地址210和212可与基本MAC地址204具有几个共同的十六进制数字。在某些情况下,基本MAC地址204可从端口MAC地址210或端口MAC地址212得到。换句话说,知道了端口MAC地址210,就可确定基本MAC地址204。
元件104包括IP地址222和基本MAC地址224。而且,元件104包括端口226,该端口分配有端口MAC地址228。同样地,元件106包括IP地址214、基本MAC地址216和端口218。端口218分配有端口MAC地址220。
因为端口208和226之间没有中间元件,因此元件102的端口208在物理上与元件104的端口226直接相连。类似地,元件102的端口206在物理上与元件106的端口218直接相连。相反,如图1所示,元件106通过两个物理通路在物理上与元件104间接相连,上述两个物理通路中的一个连接元件106和102,而另一个连接元件102和104。
元件102可通过第二层控制协议数据分组接收识别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元件104和106的信息。接收第二层控制协议数据分组之后,元件102可从该数据分组中提取识别信息。如前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可与多种不同的第二层控制协议相一致。
表250示出了元件102可从接收自相邻元件104和106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中提取的信息。举例来说,列252示出了元件102在端口206上接收到来自元件106的OAM数据分组,并且从该OAM数据分组中提取出了端口MAC地址220(该地址用于识别元件106的端口218)。类似地,列252示出了元件102接收了来自元件106的LACP数据分组,并且从该LACP数据分组中提取出了端口MAC地址220。
表250的列254示出了,元件102在端口208上接收到来自元件104的包含IP地址222的LLDP数据分组。此外,元件102在端口208上接收到来自元件104的包含端口MAC地址228的OAM数据分组以及包含端口MAC地址228的LACP数据分组。IP地址222和端口MAC地址228可唯一地识别元件104。
元件102可通过多种不同方式使从这些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中提取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对元件管理器150可用。例如,层102可使该信息在一个或多个MIB(管理信息库)中可用。元件管理器150可通过SNMP消息、XML消息、NETCONF消息、CLI消息、RMI或其它方法从元件102获取表250中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元件管理器150可从端口MAC地址220得到IP地址214。在此过程中,元件管理器150可首先从端口MAC地址220得到基本MAC地址216,然后通过在包含基本MAC地址216和IP地址214之间的映射关系的目录(例如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目录)中进行对基本MAC地址216的查找,使用基本MAC地址216得到IP地址214。
元件管理器150可通过多种不同方式从元件102中获取表250中的全部或部分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或表250中未示出的其它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在一个配置中,元件管理器150可优选特定类型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例如,在从元件102获取识别元件104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时,元件管理器150可首先尝试获取从元件102与104之间的LLDP通信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从LLDP通信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可为优选的,因为其可提供IP地址222。因为从LLDP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是来自元件102的可用信息,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不用从元件102进一步获取识别元件104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例如端口MAC地址228)。
相反地,因为元件106可能不支持LLDP,因此元件102提供的由LLDP通信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可能不能用于元件106。在这种情况下,元件管理器150可确定,从元件102的LLDP通信得到的识别元件106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是不可用的,并可响应于此,从元件102与106之间的OAM通信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因为从元件106发送到元件102的OAM数据分组可能不包括IP地址214,因此从OAM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可能不包括IP地址214。然而,从元件106发送到元件102的OAM数据分组可包括端口MAC地址220。元件管理器150可从元件102获取端口MAC地址220,然后根据端口MAC地址220得到IP地址214。接着,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IP地址214与元件106通信。
如果元件既不支持LLDP,也不支持OAM,那么元件管理器150可获取从第三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例如,从LACP数据分组得到的相邻元件信息。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根据第二层控制协议的优先次序获取相邻元件信息。当然,可以将附加的第二层控制协议增加到优先次序中。
第二层控制协议的优先次序可由网络操作员指定。例如,网络操作员可指定这样的优先次序:LLDP、OAM、LACP和RSTP。在某些情况下,不同元件的优先次序可能不同。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的元件(例如支持LLDP的元件),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为LLDP、OAM、LACP和RSTP的优先次序,而对于其它类型的元件(例如不支持LLDP的元件),优先次序为OAM、RSTP和LACP。
作为使用优先次序的替代方法,元件150可以其它方式从元件102中获取表250的全部或部分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或表250中未示出的其它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元件管理器操作方法包括从选定网络元件接收相邻元件信息。相邻元件信息描述了与选定网络元件相连的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的网络元件。在某些配置中,选定网络元件和相邻的网络元件可为以太网分组交换机。
元件管理器利用从在选定网络元件和第一相邻网络元件之间通过第一协议进行的通信得到的相邻元件信息的第一子集,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的识别信息。
元件管理器还利用在选定网络元件和第二相邻网络元件之间通过第二协议进行的通信得到的相邻元件信息的第二子集,确定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的识别信息。第一协议和第二协议是不同的协议。
第一相邻网络元件可通过第一单一物理通路与选定网络元件的第一端口相连,而第二相邻网络元件可通过第二单一物理通路与选定网络元件的第二端口相连。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可为不同的端口,且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可为不同的通路。
作为一种选择,第一相邻网络元件可通过第一单一物理通路与选定网络元件的第一端口相连,而第二相邻网络元件也可通过第一单一物理通路与选定网络元件的第一端口相连。这种配置的一个实施例将在下文参照图5至8详细讨论。
在某些配置中,元件150可获取由元件102根据不同的第二层协议的元件102接收到的数据分组中得到的、识别单一相邻元件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例如,元件管理器150可获取从来自元件102的LLDP通信得到的、识别元件104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并可获取从来自元件102的OAM和LACP通信得到的、识别元件104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同样地,元件管理器150可获取从来自元件102的OAM和LACP通信得到的、识别元件106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在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之后,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所需的相邻元件标识对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进行分类,并丢弃剩下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这种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的方法在下述情况下是有利的,即,元件管理器150优选地同时对从元件多个端口的多个第二层控制协议中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进行获取(即使某些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是多余的或无用的),而不是对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中的优选部分一个一个地进行获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网络元件操作方法包括:从连接于网络元件的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网络元件处接收相邻元件信息。通过符合第一协议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接收用于至少一个相邻网络元件的相邻元件信息,而通过符合不同的第二协议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接收用于至少一个其它相邻网络元件的相邻元件信息。第一协议可为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而第二协议可为不同的第二层控制协议。
网络元件确定唯一地识别两个或更多个相邻网络元件中的每一个网络元件的识别信息,该信息是从接收到的相邻元件信息中得到的。网络元件接收用于识别信息的请求,并响应于接收到的请求,发送识别信息。唯一地识别单个网络元件的识别信息可为该单个网络元件的IP地址和该单个网络元件的MAC地址中的一个或两个。
这里的发送包括通过以下各项中至少之一发送识别信息:SNMP消息、XML消息、对CLI命令的响应、对RMI的应答、或NETCONF消息。
在其他配置中,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另一种方法来获取相邻元件标识。根据该方法,元件102可从包含相邻元件识别信息的元件104和106接收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元件102(而不是元件管理器150)可在每个端口上挑选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从而得到元件104的单一标识符和元件106的单一标识符。例如,元件102可选择IP地址222作为元件104的标识符,并可选择端口MAC地址220作为元件106的标识符。元件102可使用上文所述的优先次序进行信息分类。
在元件102选择了元件104的单一标识符和元件106的单一标识符之后,元件管理器150则可从元件102获取这两个单一标识符。
如前所述,在某些情况下,元件102能够从端口MAC地址得到IP地址。因此,元件102可根据端口MAC地址220确定IP地址214。因为从端口MAC地址得到IP地址是由元件实现而不是通过元件管理器150执行的,因此,这种方法是有利的。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元件106的元件拓扑300,包括元件106和与元件106直接相连的元件,即,102、112、114和116。此外,将元件管理器150示为与元件106间接相连。如前所述,元件106包括IP地址214、基本MAC地址216、端口218和端口MAC地址220。此外,元件106包括端口302、304和306。将端口MAC地址308分配给端口302,将端口MAC地址310分配给端口304,并将端口MAC地址312分配给端口306。
元件102可包括图1中的IP地址202、基本MAC地址204、端口206和端口MAC地址210。元件102的端口206连接于元件106的端口218,如图2所示。
元件112可包括IP地址316、基本MAC地址318、端口320和分配给端口320的端口MAC地址322。元件114可包括IP地址326、基本MAC地址328、端口330和分配给端口330的端口MAC地址332。元件116包括IP地址336、基本MAC地址338、端口340和分配给端口340的端口MAC地址342。
如前所述,元件112的端口320通过单一物理通路连接于元件106的端口302,所述物理通路例如传导电缆或光纤电缆。同样地,元件114的端口330通过元件106的单一物理通路连接于元件106的端口304。元件116的端口340也通过单一物理通路连接于元件106的端口306,在本实例中为无线链路。
元件管理器150可与元件106通信,以获取识别相邻元件102、112、114和116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表350示出了这样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表350的列352指出,元件106在端口302上接收到了来自元件112的包含端口MAC地址322的OAM数据分组。元件106还在端口302上接收到来自元件112的包含端口MAC地址322的LACP数据分组。
列354指出,元件106在端口304上接收到包含端口MAC地址332的OAM数据分组,并且在端口304上接收到包含端口MAC地址332的LACP数据分组。列356指出,元件106在端口306上接收到包含端口MAC地址342的OAM数据分组,并且在端口306上接收到包含端口MAC地址342的LACP数据分组。表350的列358指出,元件106在端口218上接收到来自元件102的包含端口MAC地址210的OAM数据分组,并且在端口218上接收到来自元件102的包含端口MAC地址210的LACP数据分组。
在某些配置中,元件102和106可为分组交换机。元件102可比元件106聚集更多的通信量。因此,元件102可为第一类分组交换机,即,支持大量协议的高容量复杂分组交换机,而元件106可为第二类分组交换机,即,具有低于元件102的容量且支持较少协议的、更简单更经济的分组交换机。因此,元件102可支持LLDP,而元件106可不支持LLDP。
元件管理器150可能够确定元件106的类型,并可根据其类型请求来自元件106的信息,这种请求方式与向元件102请求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从元件106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时,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不同于从元件102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时使用的优先次序。
如表350所示,元件106可不获取从LLDP通信得到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元件管理器150可识别,元件106为不支持LLDP的类型,并因此可使用不包含LLDP但包含OAM和LACP的适当的优先次序。使用合适于元件类型的优先次序可增加元件管理器150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的效率。
如上文参照图1所述,元件104通过通道132与元件128直接相连。图4示出了通道132的拓扑400。拓扑400包括元件104和128以及通道132。拓扑400还包括三个中间元件402、404和406。中间元件402、404和406有助于通道132。元件104通过通道132在逻辑上与元件128直接相连。然而,元件104在物理上与元件128间接相连。
相反,元件104在物理上与元件402直接相连,而元件402在物理上与元件404直接相连。元件404在物理上还与元件406直接相连,而元件406在物理上与元件128直接相连。中间元件402、404和406将与通道132相关联的数据分组从元件104中继到元件128和/或从元件128中继到元件104,而不将数据分组从通道132中移除。
通道132可中继控制数据分组和非控制数据分组。特别地,通道132可中继某些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但不是所有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例如,可将通道132配置为中继第一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但不中继第二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为此,可将元件402配置为以至少三种不同方法中的一种对接收自元件104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处理。
元件402可对第一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通过通道132将这些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中继到元件128。响应于对第一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的接收,元件128可将第一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发送给元件104。以这种方式,元件104和元件128可通过第一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相互通信。
通过从元件104接收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并对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处理,而不是将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转发给元件128,元件402可对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peer)”。对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处理可包括:响应于对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的接收,向元件104发送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以这种方式,元件104和402通过第二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相互通信。例如,如果第二协议是LLDP,那么元件104可将包含描述元件104的识别信息的LLDP数据分组发送给元件402。响应于对LLDP数据分组的接收,元件402可给将包含描述元件402的识别信息的LLDP数据分组发送给元件104。
可选地,元件402可以第三种方式来处理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可将元件402配置为丢弃第三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如果元件104将第三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发送给元件402,而不是通过通道132将第三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转发给元件128或者对第三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做出响应,那么,元件402可丢弃第三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
可将元件402配置为对接收自元件104的一组第二层控制协议中的每个进行通道传送、本地处理、或丢弃。例如,元件402可被配置为对LLDP数据分组本地处理,对OAM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以及将802.1x数据分组丢弃。对于元件402的每个端口,元件402可具有不同的配置。换句话说,可将元件402配置为对在一个端口上接收的LLDP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而对在不同的端口上接收的LLDP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
上面的讨论描述了元件402在从元件104接收控制数据分组之后的行动。元件406可被配置为对从元件128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分组具有于此相似的行动。
应该注意到,因为元件104在物理上与元件402直接相连并且通过通道132在逻辑上与元件128直接相连,因此元件104与元件402和128均为直接相连。从而,元件104在其单一端口上与两个相邻元件(元件402和128)直接相连。
图5示出了拓扑400的方框图500。元件104包括参照图2所述的IP地址222。此外,元件104包括基本MAC地址224、端口502、以及分配给端口502的端口MAC地址504。元件402包括IP地址508、基本MAC地址510、端口512、以及分配给端口512的端口MAC地址514。元件104的端口502通过单一通信信道516与元件402的端口512相连。
元件402连接于元件404,而元件404又连接于元件406。元件406包括IP地址522、基本MAC地址524、端口526、以及分配给端口526的端口MAC地址528。在某些配置中,元件104和128可由第一网络操作员操作,并且可由管理器150管理,而元件402、404和406则可由不同的第二操作员操作,并且因而不能由管理器150管理。在某些配置中,包围元件402、404和406的定界符542可由第二网络操作员操作。
元件128包括IP地址530、基本MAC地址532、端口534、以及分配给端口534的端口MAC地址536。元件128的端口534通过单一通信信道538与元件406的端口526相连。
如图5所示,通道132将元件104的端口502与元件128的端口534相连。应该注意到,通道132用虚线表示,表示将元件104和128在逻辑上直接相连。但是,表示通道132的虚线不是直接的物理连接,这是因为通道132的数据分组在物理上是通过元件402、404和406在元件104和元件128之间中继的。示出的元件管理器150在590处与元件104间接相连,并且在592处与元件128间接相连。
通过从元件402和128接收到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元件104可从元件402和128接收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表550示出了元件104可从接收自元件402和128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中提取的一部分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例如,表550示出了,元件104从通过通道132从元件128发送至元件104的LLDP数据分组中提取了元件128的IP地址530。
表550还示出了,元件104从元件402接收了OAM数据分组,并且从OAM数据分组中提取了端口MAC地址514。元件管理器150可从元件104获取表550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中的全部或部分。元件管理器150还可从元件104获取表150中未示出的另外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然后,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例如上文所述的方法得到与端口MAC地址514相关联的IP地址,并且确定得到的IP地址不同于元件管理器150从元件104获取的IP地址530。因此,元件150可确定元件104的端口502直接连接于两个不同的元件,并且可更进一步得到这样的结论:元件104在物理上与其中一个元件直接相连,而在逻辑上通过通道与另一个元件直接相连。
元件128可从元件104和406获得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该识别信息可从元件128接收自元件104和406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得到。表580示出了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应该注意到,元件128可接收表580中未示出的另外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为了简单起见,表580中只示出了部分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元件管理器150可从元件128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例如表580所示的识别信息),并且可在得到与元件管理器150获取的端口MAC地址528相关联的IP地址以后,确定元件128的端口534在物理上与一个相邻元件直接相连,而在逻辑上与另一个相邻元件直接相连。
图6示出了元件104的端口502的端口拓扑600以及元件128的端口534的端口拓扑650。端口拓扑600示出了这样的情况,其中,元件104的端口502与元件402和元件128均直接相连。在发现端口502具有两个相邻元件之后,元件管理器150则可得出结论:一个相邻元件是逻辑相邻元件,而另一个相邻元件是物理相邻元件。同样地,端口拓扑650示出了这样的情况,其中,元件128的端口534与元件406和元件104均直接相连。
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来确定与单一端口直接相连的两个相邻元件中的哪个是逻辑相邻元件,哪个是物理相邻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元件管理器操作方法包括:从选定网络元件接收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第一相邻元件信息描述与选定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第二相邻元件信息描述与选定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不同的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第一相邻网络和第二相邻网络可连接到选定网络元件的同一个端口。
至少部分地基于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元件管理器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是逻辑相邻元件,其通过通道连接于选定网络元件并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分组交换机与选定网络元件相耦合。
至少部分地基于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元件管理器还可确定第二相邻网络元件是通过单一物理通路在物理上与选定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物理相邻元件。在某些配置中,元件管理器可通过从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得到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的IP地址并确定该IP地址不在元件管理器管理的IP地址范围内,来确定第二相邻网络元件是物理相邻元件。
在一个配置中,元件管理器可通过从第一相邻网络元件获取描述与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第三相邻网络元件的第三相邻元件信息以及描述与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不同的第四相邻网络元件的第四相邻元件信息,来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是逻辑元件。
基于第三相邻元件信息和第四相邻元件信息,元件管理器可确定第三相邻网络元件是选定网络元件,第四相邻网络元件是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的物理相邻元件,以及第二相邻网络元件是选定网络元件的物理相邻元件。通过第四相邻网络元件促进通道的功能。
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可从通过选定网络元件和第一相邻网络元件之间的第一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的通信得到,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可从通过选定网络元件和第二相邻网络元件之间的第二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的通信得到。第一和第二控制协议可为不同的协议。
此外,第三相邻元件信息可从通过第三相邻网络元件和第一相邻网络元件之间的第一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的通信得到,而第四相邻元件信息可从通过第一相邻网络元件和第四相邻网络元件之间的第二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的通信得到。
在另一个配置中,元件管理器可通过从第二相邻网络元件获取这样的配置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为逻辑相邻元件,所述配置指示第二相邻网络元件被配置为对其接收到的符合第二第二层协议的控制数据分组做出响应、通过在接收到的数据分组中增加通道标识符来对接收到的符合第一第二层协议的数据分组进行修改、以及通过通道转发修改后的数据分组,这种配置是通过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的管理界面获取的。
通道标识符可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之一:至少一个VLAN(虚拟局域网)标识符、至少一个MPLS(多协议标签切换)标签、PB(供应商桥接)标识符、PBB(供应商骨干桥接)标识符、PBT(供应商骨干传输)标识符、PBB-TE(供应商骨干桥接交通工程)标签、或者VPLS(虚拟私有局域网服务)标识符。
元件管理器还可显示包括符号的网络图,所述符号代表选定网络元件、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第四相邻网络元件、连接选定网络元件和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的第一链路、连接第一相邻网络元件和第四相邻网络元件的第二链路、以及连接第二网络元件和第四网络元件的第三链路。可将代表第三链路的符号在视觉上区别于代表第一和第二链路的符号。
可选择地,元件管理器可显示这样的网络图,其包括代表选定网络元件的符号、代表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的符号、以及代表连接第一网络元件和选定网络元件的链路的符号。可将代表该链路的符号在视觉上与区别于网络图中代表物理链路的任何符号。
现在回到图6,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从元件104和128获取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来确定元件104的端口502的两个相邻元件中的哪一个是逻辑相邻元件,哪一个是物理逻辑元件,并确定元件128的端口534的两个相邻元件中的哪一个是逻辑相邻元件,哪一个是物理相邻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元件管理器操作方法包括从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第一信息,和从第二分组交换机获取第二信息。第一信息识别第一分组交换机从哪些分组交换机接收到了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第二信息识别第二分组交换机是从哪些分组交换机接收到了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
至少部分地基于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元件管理器无需访问第三分组交换机的任何管理界面,就可确定第一分组交换机通过单一物理通路与第三分组交换机在物理上直接相连,并通过受益于该单一物理通路的通道与第二分组交换机在逻辑上直接相连。
元件管理器可确定,第三分组交换机的地址与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物理相邻元件的地址匹配,而第二分组交换机的地址与第一分组交换机的逻辑相邻元件的地址匹配。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端口可具有单一的物理相邻元件和单一的逻辑相邻元件。第二分组交换机可为这样的设备之一,即,第一分组交换机从这些设备接收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
获取第一信息可包括通过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管理界面获取第一信息,获取第二信息可包括通过第二分组交换机的管理界面获取第二信息。第一信息可包括第二分组交换机的地址和第三分组交换机的地址,第二信息可包括第一分组交换机的地址。
根据一个方法,元件管理器150可注意到元件104和元件128都在单一端口上具有两个相邻元件。元件管理器150可将元件104的相邻元件和元件128的相邻元件进行比较,以确定元件104是否连接于元件128。此时,元件管理器150可确认,因为元件104将元件128作为相邻元件,并且元件128将元件104作为相邻元件,因此元件104与元件128逻辑相连。因此,因为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因此元件402是元件104的物理相邻元件。类似地,元件406是元件128的物理相邻元件。
基于这种确定,元件管理器150向网络管理员显示通道132的物理拓扑。图7示出了显示通道的物理拓扑的两种方法。在拓扑700中,元件管理器150显示通过第一链路516连接到元件402的元件104、通过第二链路540连接到元件406的元件402、以及通过第三链路538连接到元件128的元件406。
应该注意,链路516和538都用实线显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链路516和538是将元件104连接到其物理相邻元件402和将元件128连接到其物理相邻元件406的物理链路。链路540用虚线显示,说明元件402无需与元件406物理相连,而是将通道132从元件402中继到元件406。
当然,也可使用除了实线和虚线之外的其它标记,只要链路516和538具有共同的形式而链路540具有不同的形式,以使网络操作员可检测出链路516和538是物理链路而链路540表示通道。
图7还示出了第二拓扑750。在拓扑750中,将元件104示为通过用虚线示出的链路542连接于元件128。链路542表示元件104和128之间的逻辑链路(即,通道),并且指示元件104不必在物理上连接于元件128,但是,可提供将元件104连接于元件128的中间元件,例如元件402、404和406。链路542不必为虚线,但可显示为不同于在拓扑750旁显示的物理链路,从而使网络操作员可容易地将链路542识别为与通道相关联的逻辑链路,而不是物理链路。
现在回到图5,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元件402是元件402的逻辑相邻元件还是物理相邻元件,以及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还是物理相邻元件。
应该注意,在先前的方法中,元件管理器150从元件104和128获取相邻元件识别信息,但并不与元件402、404或406通信。这种通信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元件管理器150能够根据表550和580确定确定这些相邻元件是逻辑的还是物理的。
根据第二方法,元件管理器150可从元件402获取描述与第二层控制协议相关的端口配置的配置信息。当元件管理器150管理元件402时,该方法是可行的。在某些情况下,元件104、402、404、406和128可由相同的网络操作员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元件管理器150可访问元件402。在其它情况下,元件402、404和406可由允许元件管理器150访问元件402的另一个网络操作员来操作。
图8示出了描述元件402的端口512的布局信息的表800。表800示出了将对在端口512上接收到的LLDP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换句话说,在端口512接收LLDP数据分组之后,元件402将通过通道132从而通过元件404和406将LLDP数据分组转发至元件128。在转发LLDP数据分组之前,元件402可在LLDP数据分组中增加传送标识符,例如表800中所示的SVLAN(服务VLAN)。传送标识符可指示后面的元件(例如元件404和406),这些元件将在通道132中对LLDP数据分组进行中继,而不是将其进行本地处理或丢弃。作为一种选择,传送标识符可防止后面的元件检测LLDP数据分组是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
表800还示出了,将对在端口512上接收到的OAM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也就是说,在端口512接收OAM数据分组之后,元件402被配置为通过向元件104发送OAM数据分组而对OAM数据分组作出响应(如果根据协议为适当的话)。根据接收到的特定OAM数据分组的内容,元件402可不必对该特定OAM数据分组作出响应。然而,如果根据OAM协议认为做出响应是合适的,那么元件402可通过向元件104的端口502发送OAM数据分组而对接收到的OAM数据分组作出响应。如图8所示,表800还示出了,将对在端口512上接收到的LACPA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并且将在端口512上接收到的802.1x数据分组将丢弃。
在从元件402获取表800的内容以后,元件管理器150可确定,LLDP数据分组被配置为通过通道132转发给元件128。在知道了将LLDP数据分组在元件402处通过通道进行转发之后,根据表800,元件管理器150可得到结论:与表550中的LLDP相关联的IP地址是IP地址530,即,元件128的IP地址。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得知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
元件管理器150可类似地从元件406获取元件406的端口526的通道配置信息,并且使用端口526的通道配置信息确定元件104是元件128的逻辑相邻元件而元件406是元件128的物理相邻元件。
在某些网络配置中,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另一个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元件402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还是物理相邻元件,以及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还是物理相邻元件。如果元件402、404和406是由与元件104和128不同的网络操作员操作,那么IP地址508和522(以及元件104的IP地址)可与不同于IP地址222和530的IP子网相关联。获取表550和580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并且从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得到IP地址之后,元件管理器可认为IP地址530来源于和IP地址222相同的子网,并推断出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作为一种补充或替代,元件管理器150可认为IP地址508来源于不同于IP地址222的子网,并且推断出元件402是元件104的物理相邻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网络元件操作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第一相邻元件信息描述与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第二相邻元件信息描述与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不同的第二相邻网络元件。
至少部分基于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元件管理器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是由通道连接于网络元件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分组交换机耦合于网络元件的逻辑相邻元件。
通过从第一相邻网络元件获取描述与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第三相邻网络元件的第三相邻元件信息以及描述与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不同的第四相邻网络元件的第四相邻元件信息,网络元件可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为逻辑相邻元件。基于第三相邻元件信息和第四相邻元件信息,网络元件可确定第三相邻网络元件是网络元件,第四相邻网络元件是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的物理相邻元件,以及第二相邻网络元件是网络元件的物理相邻元件。第四相邻网络元件促进通道的功能。
还有一种方法可用来确定元件402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还是物理相邻元件,以及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还是物理相邻元件。根据该方法,元件104(而不是元件管理器150)从元件128获取表580中包含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然后,元件104按照前面描述的一个或多个方法确定元件128是逻辑相邻元件,而元件402是物理相邻元件。类似地,元件128可从元件104获取表550中包含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并推断出元件406是物理相邻元件而元件104是逻辑相邻元件。有利地,这种方法可将确定元件的逻辑相邻元件和物理相邻元件的负担分配给元件,而不是增加元件管理器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元件管理操作方法包括从选定网络元件接收描述与选定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第一相邻网络元件的第一相邻元件信息,以及描述与选定网络元件直接相连的不同的第二相邻网络元件的第二相邻元件信息。第一相邻元件信息是与第二层控制协议相关联的。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可能不与该第二层控制信息相关联,而是与不同的第二层控制信息相关联。
至少部分基于第一相邻元件信息和第二相邻元件信息,元件管理器确定第一相邻网络元件是这样的逻辑相邻元件,其通过通道连接于选定网络元件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分组交换机与选定网络元件相连,并且确定该通道被配置为对符合协议的第二层数据分组进行中继。在某些情况下,元件管理器无需访问任何中间分组交换机的任何管理界面就可作出这种确定。
元件管理器确定,根据通道的期望通道配置,中间分组交换机不应被配置为通过通道对符合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元件管理器可能知道该期望的通道配置,但中间分组交换机可能不知道或不执行该期望的通道配置。作为响应,元件管理器可警告网络操作员,中间分组交换机不应该配置为通过通道对符合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图9示出了描述和一组第二层控制协议有关的元件402的配置的表900。表900示出了,元件402被配置为对通道132在端口502上接收到的LLDP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对在端口512上接收到的OAM和LACP数据分组本地处理,并丢弃在端口512上接收到的802.1x数据分组。
表900与表800的不同指出在于,表800示出了从元件402获取的元件402的端口512的配置,而表900示出了从不同于元件402的元件推断出的元件402的端口512的配置。获取表800的信息仅包括从元件402请求信息。相反地,推断表900的信息可包括对来自元件104和128的相邻元件识别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与获取表900的信息相比,获取表800的信息可需要更少的时间和处理能力。
然而,获得表800的数据分组包括访问元件402。如前所讨论的,在某些配置中,因为对元件402进行操作的网络操作员可能与和元件管理器150相关联的网络操作员不同,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能不能访问元件402。
在某些配置中,元件管理器150可推断出表900所示的配置信息。如前所述,元件管理器150可基于表550和580确定元件128是元件104的逻辑相邻元件而元件402是元件104的物理相邻元件。元件管理器150可(通过使用表550和580的内容)进一步确定,因为元件128具有IP地址530而IP地址530是元件104通过LLDP数据分组而接收的,因此,对LLDP数据分组在元件104和128中间进行通道传送。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推断出元件402被配置为对在端口512接收到LLDP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
此外,根据表550的内容,元件管理器150可确定,因为元件104接收到的OAM数据分组包括端口MAC地址514(分配给元件402的端口512的端口MAC地址),因此元件402对从端口502发送的OAM数据分组本地处理。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得到结论,元件402被配置为对从端口502接收到的OAM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
通常,为了确定元件402是被配置为对从端口502接收到的符合特殊第二层协议的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本地处理或丢弃,元件管理器150可从元件104获取关于特定的第二层协议的信息。获取的信息可从与元件104已经从元件402处得到的第二层协议相符的数据分组得到。获取的信息可包括相邻元件标识符,该标识符用于识别向元件104发送符号第二层协议的数据分组的元件。该标识符可为IP地址、端口MAC地址、基本MAC地址或者其它标识符。如果该相邻标识符不是IP地址,元件管理器150则可使用上文所述的方法得到与该相邻标识符相关联的IP地址。
如果该IP地址与物理相邻元件(元件402)的IP地址匹配,那么元件管理器150可推断元件402被配置为对符合第二层协议的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如果LACP数据分组的IP地址与逻辑相邻元件(元件128)的IP地址匹配,那么元件管理器150可推断元件402被配置为对符合第二层协议的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举例来说,元件管理器150可使用这种技术来确定元件402的端口512被配置为对LACP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
元件管理器150可确定元件402的端口512被配置为将符合某些第二层控制协议的数据分组丢弃。例如,元件管理器150可试图从元件104获取802.1x信息。然而,元件104可能未在端口502上接收到任何802.1x数据分组,并且因此可能不具有与802.1x数据分组相关联的任何相邻元件识别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元件管理器150可查看元件104的配置从而确定元件104是否被配置为在端口502上发送802.1x数据分组。如果元件104被配置为在端口502上传送802.1x数据分组,但并未在端口502上接收到响应于发送的802.1x数据分组的802.1x数据分组,那么元件管理器150可推断出802.1x数据分组已被元件丢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分组交换机操作方法包括在分组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从与该端口直接相连的相邻分组交换机处接收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以及至少部分基于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分组,确定相邻分组交换机是通过通道连接于分组交换机。
分组交换机还接收元件管理器发出用于描述端口上的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状态的信息的请求,并且响应于该请求,通知元件管理器通道被配置为对符合该通道的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元件管理器可被配置为将指示对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通道传送的信息和期望通道配置进行比较,并且如果根据该期望通道配置,不应该对该第二层控制协议进行通道传送,那么则警告网络操作员。
在某些配置中,分组交换机可确定相邻分组交换机是这样一种公知的分组交换机,其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分组的地址,通过通道对符合不同的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分组交换机可在该端口上发送符合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由于未对符合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做出响应,分组交换机可确定直接连接于端口的另一个相邻分组交换机被配置为将从该分组交换机接收到的符合其它第二层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丢弃。
在某些配置中,元件104(而不是元件管理器150)可推断出表900描述的配置信息。为此,元件104可使用如前关于元件管理器150推断如表900描述的布局信息所述相同的步骤。元件104推断出表900的配置信息之后,元件104则可根据请求向元件管理器150提供配置信息。
除了表900的配置信息外,元件管理器150还可访问用于元件402的端口512的期望的通道配置。图10示出了用于元件402的端口512的期望通道配置,其示出了,应该对LLDP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对OAM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对LACP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以及将802.1x数据分组丢弃。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描述了网络操作员期望实现的元件402的端口512的特定配置。
然而,尽管在元件管理器150中可提供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但元件管理器150可能不能根据期望通道配置1000来配置元件402。在某些情况下,元件管理器150可由第一网络操作员来操作,而元件402可由不同的第二网络操作员来操作。在这些情况下,因为第二网络操作员可能不允许元件管理器150访问元件402,因此元件管理器150可能不能向元件402发送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
相反,在了解第二网络操作员将根据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来配置元件402的情况下,第一网络操作员可向第二网络操作员提供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然而,负责元件402的第二网络操作员可能无意地(或有意地)没能按照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配置元件402。第一网络操作员可能不知道第二网络操作员未能配置元件40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元件管理器操作方法包括从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信息,该信息是从通过通道从第二分组交换机中继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符合第二层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中得到的。
至少部分基于获取的信息,元件管理器确定,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指出该通道不应该被配置为对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但仍将该通道配置为对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元件管理器可警告网络操作员,不管期望的通道配置如何,该通道都被配置为对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在某些情况下,元件管理器可从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附加信息,附加信息是从第三分组交换机中继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附加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得到的,附加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符合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并且第三分组交换机通过一个单一物理通路连接到第一分组交换机。
基于获取的附加信息,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规定该通道应该被配置为对符合其它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但元件管理器仍可确定,该通道未被配置为对符合其它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第三分组交换机促进该通道的功能。
作为响应,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规定通道应该被配置为对符合其它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但是元件管理器仍可警告网络操作员该通道未被配置为对符合其它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根据从第三分组交换机中继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附加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元件管理器还可确定,第三分组交换机被配置为对符合从第一分组交换机发送到第三分组交换机的其它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处理和做出响应。
元件管理器可知道期望的通道配置,但中间交换机可能不知道或不能执行期望的通道配置。
元件管理器150可被配置为通过将表900的内容(通过如前描述的元件管理器150或元件104推断出来的)和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进行比较并识别其差异,来检测未根据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对元件402进行配置的情况。例如,表900显示了元件402被配置为对端口512上接收到的LLDP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而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显示出应该对LLDP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
响应于发现的差异,元件管理器150可向第一网络操作员告知该差异。例如,元件管理器150可在图形用户界面内创建可视警报;可发送电子邮件、短消息、页面或文本消息;或者可利用趋向于对该差异发出警报的任何其它机制。在某些配置中,元件管理器150还可将该差异向第二网络操作员告知。
元件管理器150可类似地发现其它差别。例如,根据表900,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规定应该对OAM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但是,仍将对OAM数据分组进行本地处理;而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规定应该对802.1x数据分组进行通道传送,但仍将会将802.1x数据分组丢弃。
找出实现的通道配置(表900)和期望的通道配置1000之间的差异有助于避免不希望的网络行为。例如,当打算将RSTP数据分组丢弃时,如果将其本地处理,那么其则可具有这样的无意识结果,即,改变元件402和连接于元件402的其它元件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制造的产品包括这样的介质,该介质中包括配置以使处理电路(例如微处理器)执行前述一个或多个方法的处理的程序。该程序可实现在制成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或商品中,其可包含、储存或维护程序、数据和/或数字信息,用于由包含处理电路的指令执行系统使用或与之结合。在某些情况下,该程序可被指软件、硬件或固件。
例如,该介质可为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介质。产品的一些更特殊的实施例包括但不局限于:便携式磁性计算机磁盘(例如:软磁盘)、压缩磁盘、硬盘驱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闪速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和/或能够存储程序、数据或其它数字信息的其它配置。
为了符合法令,本文或多或少地只对本发明在结构上和方法上的性质进行了描述。然而,应该理解,由于本文描述的装置包括的是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形式,因此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示出的和描述的具体性质。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为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所限定的适当范围内的任何形式或修改。

Claims (27)

1.一种元件管理操作方法,包括:
从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信息,所述信息是从通过通道从第二分组交换机中继到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第二层(数据链层)控制数据分组中得到的,所述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以及
至少部分基于获取的信息,确定所述通道对符合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尽管期望的通道配置规定所述通道不应该对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通知网络操作员,不管所述期望的通道配置如何,所述通道都对符合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附加信息,所述附加信息是从第三分组交换机中继到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附加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得到的,所述附加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符合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通过单一物理通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
确定所述通道不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尽管所述期望的通道配置规定所述通道应该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用于促进所述通道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通知网络操作员,尽管所述期望的通道配置规定所述通道应该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但所述通道并不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其中所述单一物理通路包括传导电缆、光纤电缆或无线链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从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中继到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所述附加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确定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从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发送到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处理并做出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是第一第二层控制协议,而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是第二第二层控制协议;
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向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发送符合第三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并且指示未接收到对符合所述第三第二层控制协议的所述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的响应;以及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获取未接收到响应的指示;以及
基于获取的指示,确定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被配置为将符合所述第三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丢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通知网络操作员,尽管期望的配置规定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不应该丢弃符合所述第三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但是所述第三分组交换机将符合所述第三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丢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取所述信息的步骤包括:通过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之一,从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的管理界面获取所述信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消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消息、对命令行接口(CLI)命令的响应、对远程方法调用(RMI)的应答或者NETCONF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分组交换机与所述第二分组交换机耦合,所述中间分组交换机促进所述通道的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元件管理器知道所述期望的配置,但所述中间交换机不知道所述期望的配置或不执行所述期望的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步骤包括无需访问任何所述中间分组交换机的任何管理界面而做出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分组交换机的地址,而所述确定步骤包括基于所述地址,确定所述第二分组交换机是已知用来通过所述通道对符合不同的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的分组交换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地址是因特网协议(IP)地址、媒质接入控制(MAC)地址和端口MAC地址中之一。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信息指示所述通道将数据分组从所述第二分组交换机中继至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包括下述协议之一: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3ah操作维护管理(OAM)、IEEE 802.3ad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生成树协议(STP)、STP上行快速、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多生成树协议(MSTP)、Cisco发现协议(CDP)、单位VLAN生成树(PVST)、基于IEEE 802.1x端口的网络接入控制、单向链路检测(UDLD)、端口聚合协议(PAGP)或标记协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道仅在所述第一分组交换机和所述第二分组交换机之间对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18.一种包括媒质的产品,所述媒质包括被配置以使处理电路执行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程序。
19.一种分组交换机操作方法,包括:
在所述分组交换机的端口上,从与所述端口直接相连的相邻分组交换机处接收符合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
至少部分基于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分组,确定所述相邻分组交换机是通过通道连接于所述分组交换机的;
在所述端口从元件管理器接收请求,所述请求用来请求描述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状态的信息;以及
响应于所述请求,通知所述元件管理器所述通道对符合所述通道的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元件管理器将指示为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设置通道的信息与期望的通道配置进行比较,并且,如果根据所述期望的通道配置,不应该为所述第二层控制协议设置通道,则向网络操作员发出警报。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组交换机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分组交换机与所述相邻分组交换机耦合,所述中间分组交换机促进所述通道的功能。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步骤包括无需访问任何所述中间分组交换机的任何管理界面来做出确定。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步骤包括:基于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分组的地址,确定所述相邻分组交换机是已知用来通过所述通道对符合不同的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的分组交换机。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地址是IP地址、机箱MAC地址或端口MAC地址中的一个。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分组交换机的所述端口上,从与所述端口直接相连的另一个相邻分组交换机接收符合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另一个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以及
至少部分基于接收到的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确定所述另一个相邻分组交换机通过单一物理通路与所述分组交换机相连,并确定所述通道不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控制数据分组进行中继。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端口上发送符合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以及
基于未对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做出响应,确定直接连接于所述端口的所述另一个相邻分组交换机将从所述分组交换机接收到的符合所述另一个第二层协议的第二层控制数据分组丢弃。
27.一种执行权利要求19所述方法的分组交换机。
CNA2008101276174A 2007-06-29 2008-06-30 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Pending CN1013356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771,746 US7835297B2 (en) 2007-06-29 2007-06-29 Determining the state of a tunnel with respect to a control protocol
US11/771,746 2007-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646A true CN101335646A (zh) 2008-12-31

Family

ID=40160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276174A Pending CN101335646A (zh) 2007-06-29 2008-06-30 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835297B2 (zh)
CN (1) CN10133564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3081A (zh) * 2010-01-08 2011-07-13 西门子公司 用于通信网络的网络节点
WO2017020615A1 (en) * 2015-08-06 2017-02-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port network tunnel setup based upon control protocol snooping
CN106612207A (zh) * 2016-11-16 2017-05-0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以太网设备rstp信息的管控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84786B2 (en) * 2003-08-26 2010-03-2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network elements
US7778201B2 (en) * 2007-06-29 2010-08-17 World Wide Packets, Inc. Determining a logical neighbor of a network element
US8805982B1 (en) 2007-06-29 2014-08-12 Ciena Corporation Progressively determining a network topology and using neighbor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network topology
US7773541B2 (en) * 2007-06-29 2010-08-10 World Wide Packets, Inc. Obtain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for a neighboring network element
US8085688B2 (en) * 2008-12-23 2011-12-2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a network data path
TWI395420B (zh) * 2008-12-30 2013-05-01 Ind Tech Res Inst 中繼站、無線網路通信系統與方法
US8804732B1 (en) * 2010-01-29 2014-08-12 Trapeze Network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parate control and data plan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2215124B (zh) * 2011-06-08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汇聚节点及光网络保护系统
US9264328B2 (en) * 2011-11-07 2016-02-16 Ciena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US20130179549A1 (en) * 2012-01-06 2013-07-11 Fiber Logic Communications, Inc. Intelligent method of building up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683028B2 (en) 2012-03-09 2014-03-25 Ciena Corporation Generic multi-layer provisioning service management layer systems and methods
US8929254B2 (en) 2012-10-30 2015-01-06 Ciena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trained forwarding based packet network connectivity
WO2015072129A1 (ja) * 2013-11-15 2015-05-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装置、管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情報通知方法、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8083A (en) 1995-10-30 1998-05-26 Sun Micro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between network managers
US7065050B1 (en) * 1998-07-08 2006-06-20 Broadcom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ata flow in a network switch
US6944130B1 (en) 2000-05-31 2005-09-1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layer 2 path in a switched network
US7103653B2 (en) * 2000-06-05 2006-09-05 Fujitsu Limited Storage area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US7324447B1 (en) * 2002-09-30 2008-01-29 Packeteer, Inc.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acilitating concurrent class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tunneled and non-tunneled network traffic
US7321291B2 (en) * 2004-10-26 2008-01-22 Current Technologies, Llc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TW200518526A (en) * 2003-11-17 2005-06-01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050138157A1 (en) 2003-12-23 2005-06-23 Ken-Ju Jung Network device dis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KR100703488B1 (ko) * 2004-06-01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라우터 이중화 시스템에서 백업 라우터의 상태 천이 방법및 장치
US8059664B2 (en) 2004-07-30 2011-11-15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Multifabric global header
US7447233B2 (en) * 2004-09-29 2008-11-04 Intel Corporation Packet aggregation protocol for advanced switching
US7869382B2 (en) * 2004-12-06 2011-0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Network management assisted discovery
US7672459B2 (en) * 2005-02-18 2010-03-02 Cisco Technology, Inc. Key distribution and caching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client handoffs in wireless network systems
US7474617B2 (en) * 2005-03-04 2009-01-06 Ibahn General Holdings Corporation Detection of multiple users of a network access node
JP4794917B2 (ja) * 2005-06-20 2011-10-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障害検出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障害検出方法
EP1780943A1 (en) * 2005-10-31 2007-05-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scovery of ISO Layer-2 Topology
US20070110072A1 (en) * 2005-11-16 2007-05-17 Mark Elias Digital subscriber link interconnection to a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US20070201384A1 (en) 2006-02-28 2007-08-30 Microsoft Corporation Network explorer
JP4791252B2 (ja) * 2006-05-22 2011-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ケット転送装置、パケット転送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転送方法
US8910275B2 (en) * 2007-02-14 2014-12-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Network monitoring
US8442030B2 (en) * 2007-03-01 2013-05-14 Extreme Networks, Inc. Software control plane for switches and routers
US7778201B2 (en) 2007-06-29 2010-08-17 World Wide Packets, Inc. Determining a logical neighbor of a network element
US7773541B2 (en) 2007-06-29 2010-08-10 World Wide Packets, Inc. Obtain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for a neighboring network element
JP4500836B2 (ja) * 2007-08-17 2010-07-14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冗長化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ネットワークスイッチ装置
US8005065B2 (en) * 2007-09-11 2011-08-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Keep-alive for wireless network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23081A (zh) * 2010-01-08 2011-07-13 西门子公司 用于通信网络的网络节点
CN102123081B (zh) * 2010-01-08 2015-07-01 西门子公司 用于通信网络的网络节点
US9385885B2 (en) 2010-01-08 2016-07-0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Network node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having a first subnetwork using a spanning tree protocol and a second subnetwork connected to the first subnetwork
WO2017020615A1 (en) * 2015-08-06 2017-02-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port network tunnel setup based upon control protocol snooping
CN107078939A (zh) * 2015-08-06 2017-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控制协议侦听的传输网络隧道设置
US9781001B2 (en) 2015-08-06 2017-10-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port network tunnel setup based upon control protocol snooping
CN106612207A (zh) * 2016-11-16 2017-05-0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以太网设备rstp信息的管控方法和装置
CN106612207B (zh) * 2016-11-16 2019-05-10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以太网设备rstp信息的管控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35297B2 (en) 2010-11-16
US20090003337A1 (en) 200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5646A (zh) 基于控制协议确定通道的状态
CN101335711A (zh) 确定网络元件的逻辑相邻元件
CN101335645A (zh) 获取相邻网络元件的识别信息
US10243790B2 (en) Dynamic network device configuration
US6628623B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switch connection topology on ethernet LANs
EP2226973B1 (en) Routing of frames in a TRILL network using VLAN identifiers
US9225641B2 (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trogenous networks
USRE41750E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irection of network management messages in a cluster of network devices
US1005711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nd managing network element equipment, and network element equipment
US8005013B2 (en) Managing connectivity in a virtual network
CN1592259B (zh) 网络用交换装置、路径管理服务器、网络接口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5837989B2 (ja) コントローラでネットワークハードウェアアドレス要求を管理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7385939B2 (en) Network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opology of a network
US7869439B1 (en) Varying packet switch behavior based on a quantity of virtual interfaces associated with a virtual switch
US7606939B1 (en) Scaling private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s (VLANs) across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MANs).
JP5765623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1405998A (zh) 用于数据通信网络的逻辑群组端点发现
CN105099848A (zh) 网络扩展群组
CN105007169A (zh) 自动配给数据中心
US7986695B1 (en) Automatic selection of site-IDs for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JP2013026829A (ja) 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5187311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4205729B (zh) 网络中的设备配置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4702478B (zh) 虚拟路由转发实例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447130A (zh) 一种连通性检测会话的创建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