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1046A -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1046A
CN101321046A CNA2007101539601A CN200710153960A CN101321046A CN 101321046 A CN101321046 A CN 101321046A CN A2007101539601 A CNA2007101539601 A CN A2007101539601A CN 200710153960 A CN200710153960 A CN 200710153960A CN 101321046 A CN101321046 A CN 101321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tu
transmission
ruined
container
sub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539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1046B (zh
Inventor
拉菲尔·卡西尔
贝努瓦·克里斯蒂恩
迈格尔·皮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Zyray Wireles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yray Wireless Inc filed Critical Zyray Wireles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21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1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1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1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77Buffer management for semi-reliable protocols, e.g. for less sensitive applications like streaming vide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所述装置包括以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PMS-TC层。所述装置还包括实现在所述PMS-TC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Description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使用数据重传技术在数字用户线路(xDSL)内传送数据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早在ADSL1标准推出时,xDSL内传输错误的恢复依靠纠错码如里德-所罗门编码(Reed-Solomon,缩写为RS)以及交错技术来实现。除了提供脉冲噪声校正外,RS编码的使用提供了额外的编码增益,因而提高了DSL系统可获得的数据率。
发展到ADSL2+和VDSL2标准时,并未探究对抗脉冲噪声的问题。但是,扩展脉冲噪声要求所获得的高数据,使得必须使用具有大量RS奇偶校验字节的非常小的RS码字(code word)。因此,RS净编码增益严重呈负值,使可获得的比特率降低。
当前的DSL系统通过RS向前纠错(FEC)及关联的交错技术来提供脉冲噪声保护(Impulse Noise Protection,缩写为INP)。当需要高INP以及小的延时约束(或可用交错存储器受限)时,这种技术具有一些缺点,例如RS码字引入了大量的开销,从而在降低比特率的情况下(RS编码增益呈负值)才能提供高的INP保护,而且如果系统不能校正错误,大量的用户数据都会受到影响。此外,在低噪声容限下,RS解码器的性能已着重用于校正残留的固定误差,从而使得RS解码器不能完全用于校正脉冲噪声。显然,使用典型的xDSL和RS解码器以及交错器设置,脉冲噪声校正能力实际上不会低于2dB噪声容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在xDSL系统内发送数据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以数据传输单元(data transmission unit,缩写为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物理媒介专用传输汇聚(physicalmedia specific-transmission convergence,缩写为PMS-TC)子层;
实现在所述PMS-TC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retransmit container)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其中,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待重传的DTU进一步由在PMS-TC子层内加入所述DTU的唯一的标识序号(SID)来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向前纠错单元,连接至所述重传缓冲器,用于编码所述DTU。
作为优选,所述向前纠错单元使用RS编码。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一组n个连续的码字。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来自异步传送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mode,缩写为ATM)单元的固定数量的字节。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来自分组传送模式(packet transfer mode,缩写为PTM)单元的固定数量的字节。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至所述PMS-TC子层的重传控制信道,所述重传控制信道接收来自接收器的所述重传请求,并重传所请求的存储的DTU。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xDSL系统内发送数据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以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传输协议专用传输汇聚(transport protocol specific-transmission convergence,缩写为TPS-TC)子层和PMS-TC子层;
设置在所述TPS-TC子层和PMS-TC子层之间的重传子层;
实现在所述重传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其中,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待重传的DTU进一步由在所述重传子层内加入所述DTU的唯一的标识序号来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来自ATM单元的固定数量的字节。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来自PTM单元的固定数量的字节。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映射到单个离散多音频(discrete multi-tone,缩写为DMT)符号内的一组L个比特。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至所述PMS-TC子层的重传控制信道,所述重传控制信道接收来自接收器的所述重传请求,并重传所请求的存储的DTU。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xDSL系统内发送数据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以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PMS-TC子层和物理媒介相关(physical media dependent,缩写为PMD)子层;
设置在所述PMS-TC子层和PMD子层之间的重传子层;
实现在所述重传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其中,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待重传的DTU进一步由在所述重传子层内加入所述DTU的唯一的标识序号来标识。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来自ATM单元的固定数量的字节。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来自PTM单元的固定数量的字节。
作为优选,所述DTU定义为映射到单个DMT符号内的一组L个比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传送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定义将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的DTU;
定义重传容器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保存所述发送的DTU的副本以及对应的重传容器的索引;
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所述DTU;
确定发送的DTU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
通过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每个被破坏的DTU;
重传由所述对应的重传容器所标识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标识序号来标识所述定义的DTU,其中所述被破坏的DTU通过其标识序号在重传信号内标识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保存所述发送的DTU的副本一段时间,所述一段时间足以确定出是否有任何的DTU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定义所述DTU为一组n个连续的码字,其中n=1/S且S是整数。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定义所述DTU为一组D个RS码字、一块ATM单元或一块PTM单元。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定义所述DTU为映射到DMT符号上的一组L个比特。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定义所述DTU为包括有支持所述标识序号的开销字节(overhead byte),所述开销字节为8比特的回卷计数器(wrap-around counter),每定义一个新的DTU便加1。
作为优选,所述确定步骤进一步包括:
接收指出发送的DTU被破坏的重传请求,并请求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所述重传请求内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重传控制信道上的第一方向上接收所述重传请求;
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来代替新的DTU。
作为优选,所述确定步骤进一步包括:
确定是否收到针对发送的DTU的确认;
针对每个未被确认的DTU,生成重传请求,通过DTU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所述未被确认的DTU。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来自发送器的xDSL数据流,所述xDSL数据流具有重传容器内的一个定义的DTU,其中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所述DTU的时隙;
保存所述重传容器的索引;
确定接收到的DTU是否被破坏;
针对每个被破坏的DTU,发送重传请求,请求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重传信号内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接收来自所述发送器重传的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
替换所述xDSL数据流内的所述被破坏的DTU为所述未被破坏的DTU副本。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由标识序号来定义的DTU,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数据流内通过其对应的标识序号标识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定义为一组n个连续的码字的DTU,其中n=1/S且S是整数。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定义为一组D个RS码字、一块ATM单元或一块PTM单元的DTU。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定义为映射到DMT符号上的一组L个比特的DTU。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接收进一步由支持所述标识序号的开销字节定义的DTU,其中所述开销字节为8比特的回卷计数器,每定义一个新的DTU便加1。
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针对每个接收到的未被破坏的DTU,在重传控制信道上发送确认,其中所述未被破坏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数据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定义将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的DTU的装置;
用于定义重传容器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的装置;
用于保存所述发送的DTU的副本以及对应的重传容器的索引的装置;
用于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所述DTU的装置;
用于确定发送的DTU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的装置;
用于通过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每个被破坏的DTU的装置;
用于重传由所述对应的重传容器所标识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通过标识序号来标识所述定义的DTU的装置,其中所述被破坏的DTU通过其标识序号在重传信号内标识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保存所述发送的DTU的副本一段时间的装置,所述一段时间足以确定出是否有任何的DTU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
作为优选,所述确定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接收指出发送的DTU被破坏的重传请求的装置,以及用于请求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所述重传请求内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
用于在重传控制信道上的第一方向上接收所述重传请求的装置;
用于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来代替新的DTU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传送数据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接收来自发送器的xDSL数据流的装置,所述xDSL数据流具有重传容器内的一个定义的DTU,其中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所述DTU的时隙;
用于保存所述重传容器的索引的装置;
用于确定接收到的DTU是否被破坏的装置;
针对每个被破坏的DTU,用于发送重传请求以请求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重传信号内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发送器重传的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
用于替换所述xDSL数据流内的所述被破坏的DTU为所述未被破坏的DTU副本的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由标识序号来定义的DTU的装置,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数据流内通过其对应的标识序号标识出来。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
针对每个接收到的未被破坏的DTU,用于在重传控制信道上发送确认的装置,其中所述未被破坏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附图说明
图1A-1C分别是发送器的示意框图;
图2是重传单元和块交错操作的示意框图;
图3A和3B分别是重传方案的示意框图;
图4是基本传输机制的示意图;
图5是发送器所执行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接收器执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交错器方案的性能的示意图;
图8是重传和交错方案之间的保证率的比较示意图;
图9是重传的延时和交错的延时之间的比率的示意图;
图10是交错器和重传所需的存储器由Rline进行标准化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标准xDSL系统在其配置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缩写为MIB)内提供有称为minINP(最小脉冲噪声保护)的参数。minINP定义了通信链路应该能够维持而无错误的脉冲噪声长度。配置MIB还定义了最大传输延时,即maxDelay。由于(N,R)RS码能够校正R/2的错误,并且由于交错器在至多maxDelay毫秒上扩展码字,标准的xDSL系统可使用的开销率等于至少:(R/2)/N>=minINP/maxDelay,例如,对于典型的minINP值(500us)和maxDelay(4ms),R/N>25%。
能够在达到所请求的minINP和maxDelay约束的同时实现接近其所能达到的速率而无需脉冲噪声保护(即无需付出高的RS开销率)的系统,可以使用除RS码外的其它技术来实现其不受脉冲噪声影响。根据以下公开的内容,出现的脉冲噪声长度几乎等于最大链路延时的无错误通信链路在使用以下公开的数据重传方案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虽然使用重传会引入抖动(jitter),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以限制重传过程中引入的抖动。
以下描述一种在xDSL系统内处理数据重传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数据重传,同时尽可能多的限制对现有系统需要进行的改动。该方法可实现在例如现有的xDSL CO(中心局)和CPE(用户驻地设备)芯片组上。若中心局保存其下行发送的所有数据块的副本,一般保存5-8ms的一段时间,则可以实现数据重传的主要原理。当CPE检测到被破坏的数据块,便请求中心局重传该被破坏的块。
一个实施例中,重传可提供的INP为至少8个符号,其可允许CPE在使用栅格结构结合RS向前纠错(FEC)的情况下最大化能够获得的编码增益。
这是因为RS开销不需要提供INP,但可单独选择来最大化编码增益。因此,在进行RS校正之前,可使用最小的交错来分散栅格错误。
图1A是发送器100的局部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在xDSL调制解调器中会出现的三个单独的子层。第一层150是TPS-TC(传送协议相关汇聚子层),第二层152是PMS-TC(物理媒质相关汇聚子层),第三层154是PMD(物理媒质子层)。xDSL通信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熟知这三个子层的基本功能并能够确定它们典型的基于OSI的通信堆栈中的对应位置。此外,具有这样的子层用于中心局和CPE应用的xDSL发送器和接收器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这样的示例有美国博通公司的BCM6410/6420 BladeRunnerTM ADSL2+中心局芯片组和BCM6348单芯片ADSL2+用户驻地设备芯片。
在图1所示的配置中,本发明所介绍的数据重传系统和方法可实现在PMS-TC子层152内,作为新的功能单元,即重传单元104。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其实现非常简单。将重传单元104放在PMS-TC子层内,可使其靠近最多错误发生的PMD子层。此外,这种设置针对现有的性能监控功能提供了较大的透明度。这种设置的实施例将在后续给出介绍。
在图1B-1C所示的其它可选配置中,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将重传单元104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例如,如图1B所示,重传传输汇聚(retransmissiontransmission convergence,缩写为RTX-TC)子层定义在TPS-TC子层和PMS-TC子层之间,亦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一技术的一个优点是其保持现有的框架结构未改变。另一种如图1C所示的配置中,将RTX-TC子层放置在PMS-TC子层和PMD子层之间。本申请后续介绍的大部分的原理都有效且适应于这三种可选的方案,并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修改本申请中介绍的原理。
根据本申请介绍的重传原理,定义了数据块或数据传输单元(DTU)。之前发送的DTU可以暂时存储在中央局处。若确定在传输过程中DTU被破坏,则可重传该DTU。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是,当前的xDSL标准定义了至少三种类型的TPS-TC功能:同步传送模式(STM)、异步传送模式(ATM,常用于ADSL系统)以及分组传送模式(PTM,其为以太网和通用分组接口,常用于VDSL系统)。由此数据块或DTU可定义为一个或几个RS码字,或某些不同的东西如ATM单元块、PTM单元块或65字节的数据包。
中央局将其下行发送的所有DTU的副本保存一段时间。一个典型实施例中,DTU被保存5ms的时间。这段时间应该足以用于确定是否有任何发送的DTU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并据此请求重传。若CPE检测到被破坏的数据块,则可发送信号给中央局,请求重传该被破坏的数据块。
数据块或DTU的大小可定义为n=1/S个码字,其中1/S的值为整数。这使得数据块或DTU准确的匹配一个DMT(离散多音频技术)符号的大小。在只有一个被破坏的DMT符号的情况下,这一方案的好处在于只破坏一个数据块。但是,这种简化是可以选择的。如果采用了这种简化,重复的数据块将成为重复的DMT符号。例如,为了克服因重复的DMT符号而具有相同的波顶因素(crest factor)的可能性,可使用新的加扰器或某些其它类型的数据随机化方案。
通过用D个符号上的块交错器202(如图2所示,即不会花费任何交错存储器的码字内交错方案)来代替卷积交错器102,可以实现进一步的简化,并且不会引入任何额外的传输延时。
进一步定义出重传容器,用以标识出哪个被破坏的DTU需要被重传,而不用考虑DTU被破坏的方式或程度。在本申请公开的重传方案中,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DTU的“数据间隙(data slot)”或“时隙”。重传容器可在xDSL系统的发送器(Tx)和接收器(Rx)两侧均有保存。只要发送和接收侧的xDSL数据率相等,则两侧的重传容器索引便是正确且同步的,即便在出现大量传输错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重传容器索引可以用来可靠地标识出需要重传的数据块或DTU。对应于该重传容器的数据块或DTU可包括n个RS码字。参数n可选择接近但低于或等于1/S,使得一个DMT符号的破坏仅会导致一个或两个DTU的重传。两个连续的容器可以不包括有两个连续的数据块,例如在容器中包含有已经被发送的数据块时进行重传便是如此。
每个数据块还可由标识序号(SID)131来唯一的标识。SID 131信息可在n个字节上重复,一个字节插入每个码字,作为每个码字的第一字节。SID 131可以一个明显大于重传队列的深度的最大计数求模而顺序递增。复用器130结合设置在PMS-TC子层152内,用于将SID 131添加到数据块内。SID 131可在加扰器模块120之后添加,但是在FEC模块122之前,如图1所示。数据块或DTU可包括一组数据字节,组成一组来由SID来标识。一个典型的数据块或DTU 206如图2所示。SID 131随着每个新数据块的生成而增加,用于标识新的数据块以区别于重传的数据块。
再如图1所示,发送器100还包括有卷积交错器102。交错器102接收一个(或几分之一个)RS码字作为输入,并每个符号生成L0比特。标准的发送器内,对每个符号,该交错器期望从FEC模块122接收到L0个比特。FEC 122可以是例如RS编码器。
重传单元104处理重传请求。重传单元104可存储和管理重传容器和重传容器索引,以用于表示发送和存储的DTU。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的是,重传单元104也可放置在FEC 122之后,例如位于RS编码器之后。这一等效实施例(图中未示出)显示,重传队列204(如图2所示)还可以存储RS奇偶校验字节。这样的实施例会增加存储器约束,但是减少了计算负荷。重传单元104的操作将在后续给出详细的介绍。
图2是一个典型的重传单元104的示意框图。重传单元104包括用于接收来自复用器130的输入数据和重传请求214的复用器230。此外,复用器203接收将从重传缓冲器204发送235的数据块或DTU。如前所述,待发送235的DTU由其重传容器来标识。
图2还示出了块交错器202的操作。当工作在典型的块重复模式(blockrepetition mode)下时,某些设置可以应用于数据块206的框架结构。一种设置是将D个RS码字组成一组形成数据块206。支持的D的值可以是1、2、4、8或者更多。N和D的值可由接收器(图中未示出)进行选择,使得数据块的大小小于或等于DMT符号的大小(L/8个字节)。这些数值范围仅是示例,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一种设置是在每个RS码字的第一个数据字节之前加入开销字节,即SID字节131。SID字节131提供有数据块序号ID,可以是例如8比特的回卷计数器,从0开始计数并在每生成一个新的数据块206时加1。相同的SID字节131可加入在同一数据块的每个RS码字内。
另一种设置是将数据块或DTU存储在重传单元内。该重传单元的输出是重传容器(如上所述),包含有其接收到的最后数据块或者其已经存储的之前数据块之一。输出数据块可在重传容器内循环回转,偏移的字节等于重传容器计数器的模数256。重传容器计数器在每次发送了新的重传容器后递增。以上的循环回转是可选的,可以在DTU大小准确匹配DMT符号的大小时发生。
再一种设置是用对一个DTU或数据块作用的块交错器202来代替卷积交错器102。交错深度D可设置为等于DTU内RS码字的数量。在索引k=mod(j,Nfec)*D+floor(j/Nfec),交错器将输出字节Bj,j=0...Nfec*D-1。
又一种设置是使用“重传控制信道”110来发送和接收重传请求。重传控制信道110可以是例如3比特/符号的固定速率信道,在gamma接口上复用为隐式额外潜伏路径(extra latency path)LPi+1=LPRCC,且LRCC=24,预先设置在数据路径的L1+L0字节之前。若在反方向上启用了块重传模式,重传控制信道110可出现在一个方向上,如图1所示。在使用ADSL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使用2字节/符号的信道。另一个使用VDSL的实施例中,使用3字节。
FEC奇偶校验字节的数量R和码字长度N可进行选择,以保证RS解码器能够可靠地检测到无法校正的码字。例如,在R=16且N<=232时,可计算到检测不到无法校正的码字的可能性低于10-5,即105个中有一个错误将检测不到,假设每秒有10个错误,则每两个小时会有一个未检测到的错误。通过增大R,减小N,或通过仅允许RS解码器校正低于R/2的错误,则可以实现较低的残留未检测未校正码字率。参数R和D可进行选择,以使栅格解码器错误猝发串能够被校正。由于这样的猝发串通常跨10个音调的范围,可使用比10*12比特/音调=15字节(通常地)大的校正能力。例如,D=4,R>=8。或者,可选择RS编码以仅提供错误检测。这种情况下,可选择R=2或4。
基于从CPE(用户室内设备)接收到的信息,重传单元104判断其是否应该从RS解码器提取新的数据块,或者是否应该从其自己的重传缓冲器重传数据块。注意,若重传应用于下行流方向,如此所述,接收器与CPE关联,发送器与中央局关联。若重传应用于上行流方向,则使用相反的规定。
对于下行流方向上的重传,重传单元104使用重传索引来保存哪个数据块206已经在哪个重传容器中被发送的跟踪信息。重传给定容器的请求可由发送器100接受一次。但是,相同的数据块或DTU可在不同的重传容器内重传几次。发送器100保存其已第一次发送给定DTU或数据块的时间,并且不会接受包含的数据块比给定阈值旧的重传容器的重传。这一阈值可配置为等于MIB最大延时参数。
在接收端,接收器可解交错发送来的数据,并验证和校正重传容器传输的数据块内出现的RS码字。该接收器还验证重传容器内出现的SID的正确性。就这点而言,接收器具有与其中一个码字是否无法校正以及SID是否在传输中被破坏有关的信息。基于这两种指示信息,接收器可决定对接收到的RS码字做些什么。接收器可能会采取的一些动作有:丢弃该数据块;针对刚接收到的容器向中央局发送重传请求;用新到达的数据块替换已经存在在接收缓冲器FIFO 304(参见图3A和3B)内的数据块;将该数据块加入到接收缓冲器FIFO304内并同时从该接收缓冲器FIFO 304中取出一个数据块,然后使用该数据块中出现的RS码字继续正常的解帧处理(deframing processing)。
接收缓冲器FIFO 304可以是m个接收的数据块的FIFO,其长度足以允许在数据块离开该FIFO之前接收到重传。对于接收缓冲器FIFO 304中出现的每个数据块或DTU,该FIFO能够确定其是否包含有错误。在初时化时间,接收缓冲器FIFO填满了正确的虚设(dummy)数据块。因此解帧器(图中未示出)将不会使用接收缓冲器FIFO 304中取出的头m个数据块。
重传请求
任何重传方案都依赖于接收器的反馈。该反馈必须是高度可靠的。一个实施例中,发送器接收来自接收器的重传请求214。重传请求214可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期望的是在请求中具有冗余。这样的话,必须重传的DTU最好包含在多个请求中,如果某些请求丢失的话,还是存在接收到重传通知的可能。
此外,重传请求214最好要求尽可能小的比特率,以最小化开销(例如,在不同实施例中,每个符号2或3字节)。因此,格式要紧凑,请求中应该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换句话说,应该最好的使用可用开销。此外,包含在重传请求214中信息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有意思的,且与历史信息无关。换句话说,重传请求最好自己具有意思,而不取决于任何之前发送的请求。最后,重传请求214应该通过某些类型的错误检验来进行保护,例如校验和,以便接收器能够准确的区分正确的请求和出错的请求。
在发送重传请求214时,重传信号可指出重传容器ID,被重传的上一个容器的ID,以及该容器之后带重传的容器的数量。该信号还包括有上一个接收的容器的ID,以及指出哪个容器需要给重传的比特图(bitmap)。例如,如果上一个容器ID是Cid,若Cid-I需要被重传,则比特图的比特I设为1。
未压缩的重传请求格式的典型数据结构包括{FCS,statusBitmap,lastContainerIdx}。例如:
lastContainerIdx:其提供接收器的“时间戳”。通过使用这一字段,发送器能够知道其重传FIFO队列内的哪些范围已经被接收到并与statusBitmap有关。一个实施例中,lastContainerIdx只包含有索引的少数LSB(最低有效位)。实际上,知道来回程延时(roundtrip delay)接近恒定的情况下,发送器很容易重新构建MSB。
statusBitmap:一个比特,用于前n个接收的容器中每一个。LSB携带容器lastContainerIdx的状态,比特i携带容器lastContainerIdx-i的状态。或者,代替每个容器携带1个比特,可通过几种不同方法对信息进行压缩。一种方法是计算未压缩状态的尾随零(trailing zero),即,发送接收到的连续错误容器的数量,从lastContainerIdx开始向后计数。
FCS:用于验证请求的正确性的校验和。
接收到数据后,将检验DTU或数据块的错误,并基于数据块中是否存在错误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动作。若在收到的一个RS码字中或在接收到的SID中存在不可恢复的错误,该数据块将被加入队列,作为下一个预期数据块(FIFO的尾部),并且该数据块在队列中将标识为出错数据块。如果接收缓冲器FIFO304包含有至少一个正确数据块,则发送重传请求给中央局。但是,如果接收缓冲器FIFO 304中只包含有错误的数据块,则极有可能不会按时发生重传,结果,重传被禁用直到接收缓冲器FIFO 304再次部分填充有正确的DTU。检验数据后,可判断出DTU中没有残留的错误。这种情况下,SID等于下一个预期的SID。因此,数据块被加入接收缓冲器FIFO 304内并标记为正确数据块。
另一种情况下,检验数据后,可判断出SID不是预期的一个,则需要重传。如果SID与接收缓冲器FIFO 304内的索引不匹配,则若该FIFO内没有正确的数据包,该DTU将比丢弃。长时间出错的情况下,这可导致可能会丧失的同步的恢复。接收到的码字会被丢弃直至再次实现同步。若在TPS-TC层处理了重复时,不需要再同步,接收到的数据块立即加入到接收缓冲器FIFO304内。但是,若FIFO内有一些正确的数据块,则接收到的数据块会被置入队列的起始处,并标记为错误数据块,而不请求重传。
或者,若判断出该SID不是预期的一个且需要重传,如果FIFO内对应于接收到的数据块的位置处已经存在一个正确的数据块,则可推定接收到了未对其请求重传的数据块。这一数据块可置于FIFO的起始处,标记为错误数据块。此外,若判断出该SID不是预期的一个且需要重传,如果FIFO内出现在对应于接收到的数据块的位置处的数据块为错误数据块,则将其替换并标记为正确数据块。
各个实施例,对重传方案以及标准交错模式的支持可以在通信系统内握手的过程中进行协商。一旦建立,在CLR和CL消息内,CPE和CO可分别宣称其在接收方向上支持此模式,在发送方向上支持此模式,它们自己最差情况下的中间(half-way)来回程延时,以及发送器侧循环FIFO的最大大小。
图1所示的重传控制信道110可每个符号携带一个重传请求。重传请求的格式如下:已经接收到的最近重传容器索引的一部分(例如4个LSB);自上一个无错容器开始接收的无错容器的数量;必须重复的重传容器的数量;消息校验和。
以上介绍的传输方案的其它实施例和原理将结合图3A和图3B给出进一步的描述。端到端重传方案的一般原理如图3A所示。所有发送的DTU都存储在发送器侧的重传缓冲器204内。接收到DTU后,检查其帧校验序列(FCS),若发现其被破坏,则立即发送重传请求。尽管被破坏,该DTU还是被加入到接收缓冲器304内。如果重传的DTU到达时被破坏的一个还存在于接收缓冲器304中,则替换掉该被破坏的DTU。如果重传的数据单元未准时到达,则由接收器数据路径对该被破坏的DTU进行进一步处理。
具体的传送机制如下所述(Wret表示DTU内的重传窗口大小)。如果没有待处理的重传,将新的数据字节存储在新的DTU内,然后通过线路发送该DTU并同时将其存储在重传缓冲器204内。然而,如果请求了重传,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所请求的DTU的第一次传送发生在当前时间之前的Wret*TDTU秒之内。这种情况下,该DTU被重传。第二种情况是,所请求的DTU的第一次传送发生在当前时间之前的Wret*TDTU秒之前。这种情况下,请求被丢弃并发送新的DTU。
这种机制的两个例子将结合图4给出。两种情况下,Wret都等于8个DTU。图中上部的例子中,来回程延时等于4TDTU。DTU#4第一次被破坏并请求重传。由于在第一次传送后的4TDTU请求的第一次重传,该重传发生。该同一DTU#4再次被破坏,发回第二次请求。第二次请求在第一次请求前的8TDTU内收到,因此第二次重传发生,DTU#4在延时8TDTU后收到。
图4中下部的例子中,也是DTU#4的两次传送都给破坏,但这次来回程延时是5TDTU。由于第二次请求在第一次传送后8TDTU后到达,该请求被丢弃,DTU#4不会被发送,即该线路上发生错误。由于接收器知道在8TDTU之后,没有机会再收到DTU#4,DTU#5将在重排队列中停留不超过8TDTU
另一种端对端重传方案在图3B中示出。在此加入了速率匹配FIFO 306来模拟数字用户线路物理层的输入处的网络处理器。假设DTU的传送率(等效于净承载速率)为Rd,保障服务(guaranteed service)的速率为Rin,原则如下:对于新DTU的每次传送,Rin*TDTU比特进入速率匹配FIFO 306,而至多Rd*TDTU比特离开速率匹配FIFO 306。如果速率匹配FIFO 306内包含的比特小于Rd*TDTU,则由TPS-TC的速率匹配处理通过ATM下的空单元插入或PTM下的空字节插入来将丢失的比特加入进去,因为DTU总是包含有Rd*TDTU比特。注意,这一处理是统计学上的,并遵循ATM或PTM TPS-TC的速率匹配规则。所述的实施例中,DTU的每次重传,Rin*TDTU比特进入速率匹配FIFO而没有比特离开速率匹配FIFO 306。
如前所述,某些实施例中,重传可在TPS-TC和PMS-TC之间控制。作为新的“重传层”,数据块可被定义为一组ATM单元、PTM单元或65字节的数据包。这一方法保持现有的帧结构不被改变。此外,使用这种方法可为数据块提供新的保护方案,即新的CRC。
示例方法
图5所示为传送数据的方法500的流程图。图5所示的方法500从位于中央局设备中的发送器的角度来执行。步骤505中,定义数据传输单元(DTU)。一个实施例中,该DTU以xDSL数据流的形式发送。如上所述,数据块或DTU可以定义为一个或几个RS码字,或其它不同的东西如ATM单元块、PTM单元块或65字节的数据包。
步骤510中,进一步定义重传容器为对应于一个发送的DTU的时隙或数据间隙。重传容器可使用总是增加的索引(初始时从0开始)来标识。如步骤515所述,重传容器索引与发送的DTU的对应副本一起保存在发送器处,并可能附有标识出该DTU第一次传输的时间的时间戳。只要xDSL数据率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完全相同,重传容器索引便是正确的并在两侧同步,即便出现大量传输错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而可以使用重传容器索引来可靠地识别出需要进行重传的数据块或DTU。
步骤520中,以xDSL数据流发送DTU。然后在步骤525中,发送器判断发送的DTU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发送器至少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来判断发送的DTU是否被破坏。一个实施例中,会接收到请求重传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副本的重传请求。这样的实施例中,步骤530中,在重传请求内通过对应的重传容器将DTU的未破坏副本标识出来。该重传请求可通过重传控制信道在反方向上接收到,然后返回该DTU的未破坏副本来代替下行流(中央局发送器的情况下)方向上的新DTU。
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针对每个有效传送的DTU都预期收到确认。如果未收到确认,则可认为该DTU未有效地接收到并可能被破坏。这种情况下,发送器可由自己产生重传请求。再根据步骤530,该重传请求通过与DTU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未得到确认的DTU。然后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将以上两种方法一起使用,以增强被破坏的DTU都被标识出来以便重传的可靠性,并优化重传发生之前的延时。
一旦处理了重传请求并且对应的DTU已经通过其重传容器标识出来,则在步骤532中校验从该DTU的第一次传输开始所消耗的时间。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消耗的时间落入允许的重传窗(retransmit window)内,则在步骤535中重传该DTU的未破坏副本。
图6所示为传送数据的方法600的流程图。图6所示的方法600是从位于CPE侧的接收器的角度来执行的。步骤605中,在重传容器内接收到来自发送器的定义了DTU的xDSL数据流。该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一个接收到的DTU的时隙。步骤610中,保存该重传容器的索引。
接着,步骤615中,接收器判断接收到的DTU是否被破坏。接收器可以使用现有的各种错误校验方案。步骤620中,针对每个被破坏的DTU,发送重传请求,请求重传该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副本;或者,针对每个接收的DTU,发送肯定或否定的确认应答,让发送器知道哪个DTU需要进行重传。该DTU的未被破坏副本在重传请求中通过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该重传请求将在对应的发送器侧进行处理,然后步骤625中,接收器将从发送器接收到重传的未被破坏DTU副本。最后步骤630中,用未被破坏DTU代替xDSL数据流内被破坏的DTU。如上所述,为此目的使用了重传缓冲器。
控制参数
基于使用速率匹配队列的重传模型,可以得出三个高级参数:
-以毫秒(ms)为单位的延时,等于(Nret+Wret)*TDTU。注意,该延时可拆分成因重传的再排序而产生的延时WretTDTU和因DTU的重传而产生的延时NretTDTU
-脉冲噪声保护(INP),在DMT符号内等于NretTDTU/Ts,Ts为符号持续时间(symbol duration,例如250us)。
-两个最差脉冲之间可支持的最小达到间隔(IA),即(Nret+Nint)*TDTU
这些参数如DelayMax、INPmin和IAmin的上下限,为操作者提供了对重传方案的完全控制。一个实施例中,DelayMax提供了对交错器延时的限制。注意,配置的DelayMax应该大于来回程延时。INPmin提供了对脉冲噪声保护的限制。IAmin提供了最小保证率,Rin=(IAmin-INPmin)/IAmin*Rd
出现重传的某些特定端对端数据传输行为需要新的控制参数来依据可用用户数据和抖动提供保证性能和预计性能。一个典型实施例中,可使用以下参数,并且这些参数都是可针对每条线路以及每个方向单独配置的。
-maxDelay(表示为ms)——该参数(正常交错中已有使用)定义了最大允许的标称延时,其由调制解调器用于设置允许的接收器重传队列大小的上限。由于该参数必须至少等于来回程延时,若配置的maxDelay小于4ms,则无法启动重传。
-minimunRate(表示为kb/s)——该参数(正常交错中已有使用)定义了最小保证用户数据率。用于重传的可用带宽等于线路上的当前数据率和配置的最小输率之间的差。
-INPmin(表示为符号的第10)——该参数(正常交错中已有使用)定义了最小保证脉冲噪声保护,倘若允许用于重传的可用数据带宽未被超出。
-INPmax(表示为符号的第10)——该参数(正常交错中已有使用)定义了可能发生的连续重传的数量,并因此限制了因重传造成的最大抖动。默认的零值不限制连续重传的数量(但是永远不会超过maxDelay*4个符号)。
-minRtxRatio(表示为第1/256,相对于最小数据率)——该参数允许在最小数据率之外规定最小保证重传带宽。在已知最大长度和周期的脉冲重复的情况下,这一参数可用于保证重复的脉冲噪声能够被校正。默认的零值不会限制任何额外的用于重传的保证数据带宽。
-minRSoverhead(表示为第1/256)——这一新参数允许限制最小RS开销量(R/N)。该参数可用来保证特定量的稳态校错能力。默认的零值不限制RS开销的使用。
在使用VDSL2的实施例中,当使用标准交错方案时,公共交错存储器被动态地拆分为上行流(US)方向和下行流(DS)方向。通过类似的方式,当启用重传方案时,重传存储器被拆分为上行流方向和下行流方向。两种情况下,这种拆分都是以上行和下行速率与针对每条线路单独配置的给定比率相匹配的方式来执行的。
具体实施例的表现
基于前述的模型,对典型VDSL2配置内的交错器和重复循环方案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使用的VDSL2系统中,符号持续时间Ts=250us,来回程延时为5ms,交错器存储器为65536字节或重传队列为32768字节(假设交错器存储器可重复用于重传),DTU持续时间TDTU=260us。
实现INPmin的最小连续重传数量等于
Figure A20071015396000241
处理来回程延时和连续重传数量的最小DTU数量等于
Figure A20071015396000242
DTU的最大传送率(等效于承载速率)等于
R d = RetFIFOSize W ret . T TDU
DTU的保证传送率和最大传送率之间的比值为:
Figure A20071015396000244
基于这些等式,可针对不同的INPmin获得DTU的最大传送率、总的延时、速率匹配FIFO和重传重排队列导致的延时之间的拆分,如表1所示。保证速率和净速率之间的比值如表2所示。与交错方案相比,针对相同的INPmin和MaxDelay,可得到方案(profile)8a的标准参数下的最大速率。结果在表3中列出,并还列出了RS编码的开销。
通过比较这些表,可确定,对于相同的延时,在用于低INP需求(例如1或2个DMT符号)的最大可实现速率方面,交错器的表现比重传更好。如果降低来回程延时,重传方案会具有更好的性能。不管怎么样,交错器方案会产生高的RS编码开销。这一高开销导致低的或负的编码增益。此外,即使线路不受脉冲影响,重传方案在好的线路条件下会自动增加净数据速率。
  INPmin   Nret   Wret   延时重排(ms)   延时速率匹配FIFO(ms)   总延时(ms)   最大Rd(Mbps)
  1   1   20   5.2   0.26   5.46   50.4123
  2   2   20   5.2   0.52   5.72   50.413
  4   4   20   5.2   1.04   6.24   50.413
  8   8   20   5.2   2.08   7.28   50.413
  16   16   20   5.2   4.16   9.36   50.413
表1:针对不同INPmin的最大承载速率
Figure A20071015396000251
表2:针对不同达到间隔时间和INP的保证速率与净速率比
  INPmin   MaxDelay(ms)   最大净速率(Mbps)   RS开销d(R/N)
  1   6   101.22   10.8%
  2   6   64.44   16.7%
  4   7   30.72   28.6%
  8   8   12.28   50%
  16   10   无解   元解
表3:不同MaxDelay和INPmin下交错器方案的最大净速率为了检验低或负编码增益造成的影响,将使用表3中列出的INPmin和MaxDelay的交错器方案的性能与RS编码开销接近最优(例如RS(239,255))的重传机制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在实际回路和脉冲噪声情况下交错器和重传方案之间的比较结果如图7所示。
带圆点和矩形的两条曲线分别示出了建议的最大延时为8ms和INPmin为8个DMT符号的重传方案的性能。第一种情况下,由于其应该是120Hz REIN(重复脉冲噪声)的情形,到达间隔时间设为8ms。重传的性能(带矩形的曲线)比使用等效的FEC方案获得的性能(带三角的曲线)要好。图7中,对于REIN情形下的相同性能,重传提供的INP比FEC方案多两倍。
第二种情况下,性能是以达到间隔时间为128ms来计算的,因为其处于SHINE(单高脉冲噪声事件)环境。该环境下,其性能几乎等于最佳编码增益RDTU下可获得的最大性能。这相比于FEC方案来说是一种改进,此时开销量与最坏情况下的脉冲频率无关。
比较理想交错/理想重传
前述部分使用标准的限制来比较交错和重传方案,但还可以以更一般的方法来比较这两个方案。表4中的等式便可用于这种比较。这些等式是在假设没有诸如存储器大小、Dmax、DTU的大小和交错与重传设置内的理想保证性这一类的限制的情况下得到的。这些等式可视为实际实现等式的继续扩展。表4中:
-Rline是RS编码器输出处的数据率,以kbit/s表示;
-DelayMax是最大延时,以ms表示;
-INPmin是持续时间为Ts的DMT符号内的最小INP;
-R是RS编码开销,N是RS码字长度;
-Roundctrip是来回程时间,以ms表示;
-IAmin是最小到达间隔时间,以ms表示(如前述部分所定义的)。
Figure A20071015396000271
表4:针对理想重传和交错的等式
根据这些等式,可以从可用保证数据速率、延时、针对给定工作点(workingpoint)的存储器使用这些方面比较重传和交错方案的性能。工作点由以下来定义:一组包括INPmin、DelayMax和IAmin的MIB配置;Rline定义的某个回路和噪声条件;来回程延时Roundtrip。针对所有的实施例,来回程延时都可以设为5ms。
图8是重传和交错方案之间的保证速率的比较示意图。图8示出了针对不同INPmin和IAmin的DelayMax,用于重传和交错的保证速率之间的比值。如图所示,针对DelayMax大于(roundtrip+INPmin*Ts)ms的情形,使用重传的性能通常比交错方案的要好。此外,INPmin值越高,重传的优势越大。这些结果都与Rline无关,因此对于给定的回路和噪声条件,重传通常都比交错方案提供更好的速率。注意,IAmin=8ms对应于类似REIN的配置(当DelayMax大于IAmin时,IAmin设为等于DelayMax)。
图9所示为针对重传和交错的延时之间的比,其不依赖于IAmin。使用重传时的总延时低于交错方案。此外,由于重传的总延时与最大延时无关,因而重传的优势随着DelayMax的增加而增大。这些结果都与Rline无关,因此对于给定的回路和噪声条件,重传通常都比交错方案提供更好的速率。
图10是交错和重传方案所需的存储器由Rline进行标准化后的示意图。该比率不依赖于INPmin和IAmin。如图所示,重传使用固定的存储器大小,而交错方案所需的存储器大小随着延时的增加而增大。实际上,DelayMax大于9ms时,对于相同的INPmin和Rline,重传使用的存储器空间更小。
图7-10是非常一般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普通情况下,使用了重传时,即DelayMax大于来回程延时时,重传在效率和延时方面都能比交错方案提供更好的性能。INPmin大于2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档延时超过9ms时,重传通常比交错方案需要的存储器空间更小。
以上介绍的实施例可适用于现有的使用ADSL2和VDSL2标准的系统内,并可以透明的方式引入重传。更具体来说,某些实施例可明显地限制重传事件所引入的抖动;可兼容传输的各种类型的数据(ATM、PTM或任何类型的封包协议);可最小化对现有系统的改动;可与发生问题的物理链路连接;并且可以应对不能处理任何数据损失的固定数据帧格式约束范围内的重传。一种变形实施例中,可以选择最佳的位置在现有xDSL数据流内插入“重传层”。
错误检测
重传方案使用了一些错误检测器。该错误检测器可以不同方式实现,考虑到重传方案的可行性,错误检测器的具体实现方式是不重要的。重传技术使用被破坏的接收数据的重传来实现目标BER要求。一个重要的操作是被破坏数据的识别。为了使该方案有效,错误检测器必须可靠。xDSL系统内,可以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类型的错误检测器,包括:
●基于加入到发送的数据内的一些开销的专用检测器
●使用已经存在的CRC校验和
●使用已经存在的RS开销
RS FEC冗余将短来回程延时和xDSL系统内的可用性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基于RS的错误检测
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长度为N的码字内的R个字节作为RS开销。RS解码器可校正该码字内的高达R/2个字节。根据作出的校正的数量,可计算出错误校正(未恢复出原始的正确数据的校正)的可能性。该可能性随着对码字作出的校正的数量越小而越小。对于给定数量的校正,该可能性随码字长度的减小而变小。
对于上少描述的重传方案的实施例,下面两个特征是期望得到的。第一,错误检测器应该具有某些校正能力。例如,假设每个符号有5%的码字数据被破坏(5%的传送音调突然在一段长时间内变成噪声),若错误检测器没有校正能力,该方案将针对所有符号请求重传,很快变导致传输冻结。第二,错误检测器应该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由于重传技术允许去除数据校正技术或至少允许降低其校正能力,因此,任何被破坏的数据都能检测出来以被重传是很重要的。否则,被破坏的数据传送通过而没有或仅有有限的可能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校正。
RS开销通常适用于应对这两个特征。实际上,基于选择的错误校正可能性Pmis-corr,若错误校正可能性低于Pmis-corr,该检测器应该检测接收到的码字。这种情况下,不会有重传请求。此外,若错误校正可能性高于Pmis-corr,检测器应该请求进行重传。这时,接收到的码字会被校正,以便在重传未按时到达(在码字必须传送到上层之前)的情况下传送最可能的码字。
因此,以上介绍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软、硬件结合来实现。本发明可以在至少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以集中方式实现,或者由分布在几个互连的计算机系统中的不同部分以分散方式实现。任何可以实现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系统或其它设备都是可适用的。常用软硬件的结合可以是安装有计算机程序的通用计算机系统,通过安装和执行所述程序控制计算机系统,使其按所述方法运行。在计算机系统中,利用处理器和存储单元来实现所述方法。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产品进行实施,所述程序包含能够实现本发明方法的全部特征,当其安装到计算机系统中时,通过运行,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方法。本文件中的计算机程序所指的是:可以采用任何程序语言、代码或符号编写的一组指令的任何表达式,该指令组使系统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以直接实现特定功能,或在进行下述一个或两个步骤之后实现特定功能:a)转换成其它语言、编码或符号;b)以不同的格式再现。
本发明是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换及等同替代。另外,针对特定情形或具体情况,可以对本发明做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在xDSL系统内发送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以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PMS-TC子层;
实现在所述PMS-TC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其中,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重传的DTU进一步由在PMS-TC子层内加入所述DTU的唯一的标识序号来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向前纠错单元,连接至所述重传缓冲器,用于编码所述DTU。
4、一种在xDSL系统内发送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以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TPS-TC子层和PMS-TC子层;
设置在所述TPS-TC子层和PMS-TC子层之间的重传子层;
实现在所述重传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其中,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重传的DTU进一步由在所述重传子层内加入所述DTU的唯一的标识序号来标识。
6、一种在xDSL系统内发送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以DTU的形式在xDSL系统上发送数据的发送器,所述发送器具有PMS-TC子层和PMD子层;
设置在所述PMS-TC子层和PMD子层之间的重传子层;
实现在所述重传子层内的重传单元,所述重传单元包括有重传缓冲器,用于存储和索引重传容器内被发送的DTU,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其中,所述重传单元对指出哪个存储的DTU需要被重传的重传请求作出响应,其中所述存储的待重传的DTU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
7、一种传送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定义将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的DTU;
定义重传容器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
保存所述发送的DTU的副本以及对应的重传容器的索引;
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所述DTU;
确定发送的DTU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
通过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每个被破坏的DTU;
重传由所述对应的重传容器所标识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
8、一种传送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来自发送器的xDSL数据流,所述xDSL数据流具有重传容器内的一个定义的DTU,其中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所述DTU的时隙;
保存所述重传容器的索引;
确定接收到的DTU是否被破坏;
针对每个被破坏的DTU,发送重传请求,请求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重传信号内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接收来自所述发送器重传的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
替换所述xDSL数据流内的所述被破坏的DTU为所述未被破坏的DTU副本。
9、一种传送数据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定义将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的DTU的装置;
用于定义重传容器为对应于发送的DTU的时隙的装置;
用于保存所述发送的DTU的副本以及对应的重传容器的索引的装置;
用于在xDSL数据流内发送所述DTU的装置;
用于确定发送的DTU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破坏的装置;
用于通过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每个被破坏的DTU的装置;
用于重传由所述对应的重传容器所标识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
10、一种传送数据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用于接收来自发送器的xDSL数据流的装置,所述xDSL数据流具有重传容器内的一个定义的DTU,其中所述重传容器定义为对应于所述DTU的时隙;
用于保存所述重传容器的索引的装置;
用于确定接收到的DTU是否被破坏的装置;
针对每个被破坏的DTU,用于发送重传请求以请求重传所述被破坏的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其中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在重传信号内由其对应的重传容器来标识出来;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发送器重传的所述DTU的未被破坏的副本的装置;
用于替换所述xDSL数据流内的所述被破坏的DTU为所述未被破坏的DTU副本的装置。
CN2007101539601A 2006-09-13 2007-09-13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13210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2554206P 2006-09-13 2006-09-13
US60/825,542 2006-09-13
US90783307P 2007-04-18 2007-04-18
US60/907,833 2007-04-18
US11/853,532 2007-09-11
US11/853,532 US8320248B2 (en) 2006-09-13 2007-09-11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1046A true CN101321046A (zh) 2008-12-10
CN101321046B CN101321046B (zh) 2013-05-29

Family

ID=38834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39601A Active CN101321046B (zh) 2006-09-13 2007-09-13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20248B2 (zh)
EP (1) EP1901470B1 (zh)
KR (1) KR100935377B1 (zh)
CN (1) CN101321046B (zh)
HK (1) HK1125235A1 (zh)
TW (1) TWI418172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5378A1 (zh) * 2009-04-09 2010-10-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用户线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0133184A1 (zh) * 2009-05-22 2010-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4704764A (zh) * 2012-10-16 2015-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填充重传队列
CN105357271A (zh) * 2015-09-30 2016-0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对应装置
CN103746766B (zh) * 2012-04-12 2017-06-09 兰蒂克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重传往返校正方法
CN103795656B (zh) * 2012-10-28 2017-07-25 领特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来自分布点的多服务操作的分组封装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0480B (zh) 2004-10-15 2011-08-31 阿瓦雷公司 脉冲噪声下的dmt符号重复
US8381055B2 (en) 2006-09-13 2013-02-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US7970733B2 (en) * 2006-09-13 2011-06-28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US8223628B2 (en) * 2007-01-10 2012-07-17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er, receiver, transceiver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US9686045B2 (en) * 2007-04-04 2017-06-20 Lantiq Beteiligungs-GmbH & Co. KG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transmission
US8468427B2 (en) * 2007-10-02 2013-06-18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Retransmission scheme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2045951A3 (en) * 2007-10-02 2012-08-29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Retransmission scheme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351464B2 (en) * 2007-10-02 2013-01-08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Retransmission i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250441B2 (en) * 2007-12-11 2012-08-21 Wi-Lan Inc. Outer coding framework for application packet error rate minimization
JP5346956B2 (ja) 2008-01-03 2013-11-20 イカノス テクノロジー エルティーディー 汎用認識インパルスノイズ保護
US8381057B2 (en) * 2008-08-04 2013-02-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eamless change of retransmission and rescheduling queu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50713B2 (en) * 2008-08-12 2016-09-20 Lantiq Beteiligungs-GmbH & Co. KG Retransmitting data with time-marker information
CN101674156B (zh) * 2008-09-12 2013-09-11 领特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的重发方案
US8910006B2 (en) * 2008-09-12 2014-12-0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gulating delay between network interfaces
US8463955B2 (en) * 2009-01-19 2013-06-11 Ikanos Communications, Inc. Transport frame structure for retransmission in DSL
US9075696B2 (en) * 2009-03-09 2015-07-07 Tektronix,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burst triggering in a test and measurement instrument
US8677226B2 (en) * 2009-05-04 2014-03-18 Ikanos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transmission return channel error detection
US8782483B2 (en) * 2009-09-17 2014-07-15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transmission
US8504888B2 (en) * 2010-05-04 2013-08-06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with online parameter change
EP2797249B1 (en) * 2013-04-23 2016-04-20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retransmission parameters
CN111342555B (zh) * 2020-02-27 2021-10-08 致能装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分布式dtu配电终端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1072B2 (ja) * 1993-02-26 1995-06-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衛星通信システム
US5959994A (en) 1996-08-19 1999-09-28 Ncr Corporation ATM/SONET network enhanced as a universal computer system interconnect
US5970253A (en) * 1997-01-09 1999-10-19 Unisys Corporation Priority logic for selecting and stacking data
US20020167949A1 (en) * 1998-02-26 2002-11-14 Gordon Brem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adaptive time domain duplex (ATDD) communication
US7058027B1 (en) 1998-09-16 2006-06-06 Scientific Research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nd internet protocol
US6373842B1 (en) * 1998-11-19 2002-04-1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Unidirectional streaming services in wireless systems
US6694470B1 (en) 1999-05-21 2004-02-17 Panasonic Communications Co., Ltd. Retransmission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for handshaking protocol
WO2000072495A2 (en) 1999-05-21 2000-11-30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Retransmission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for handshaking protocol
KR100624618B1 (ko) 2000-06-26 2006-09-18 유티스타콤코리아 유한회사 제어 패이로드데이터유닛을 이용한 데이터와 제어정보의병렬 송수신 방법
US6907005B1 (en) * 2000-07-24 2005-06-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ARQ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KR100649300B1 (ko) 2000-11-07 2006-11-2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적인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7782933B2 (en) 2001-05-08 2010-08-24 Alistair Malcolm Macdonald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iagnostic system
US6718493B1 (en) 2001-05-17 2004-04-06 3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on of ARQ parameters and estimation of improved communications
SE0101846D0 (sv) 2001-05-22 2001-05-2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US7120429B2 (en) 2001-08-13 2006-10-10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censing applications on wireless devices over a wireless network
EP1417807B1 (en) 2001-08-16 2006-04-12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Burst reservation multiple access scheme with free and on demand bandwidth assignment
SE0102775D0 (sv) 2001-08-17 2001-08-1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system of retransmission
US20030076826A1 (en) * 2001-10-23 2003-04-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Reliably transmitting a frame to multiple destinations by embedding sequence numbers in the frame
US7561523B1 (en) 2001-11-15 2009-07-14 Netapp,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ow control in a reliable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30432B1 (en) * 2001-11-15 2008-02-12 Network Applianc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channel bandwidth utilization by simultaneous reliable transmission of sets of multiple data transfer units (DTUs)
KR100840733B1 (ko) 2002-01-05 2008-06-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처리하는 방법 그 시스템 및 그 수신 장치
US20030208772A1 (en) * 2002-05-02 2003-11-06 Celite Systems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head-end
JP2004072267A (ja) * 2002-08-02 2004-03-04 Panasonic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slモデム装置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US7234086B1 (en) * 2003-01-16 2007-06-19 Pmc Sierra, Inc. Overlapping jumping window for SONET/SDH bit error rate monitoring
SE0300443D0 (sv) 2003-02-17 2003-02-1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hod and system of channel adaption
JP2005045589A (ja) 2003-07-23 2005-02-17 Yokogawa Electric Corp xDSL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7283814B2 (en) 2003-07-31 2007-10-1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data networks
EP1507352B1 (en) 2003-08-14 2007-01-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ime monitoring of packet retransmissions during soft handover
US7512144B2 (en) * 2003-12-19 2009-03-31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retransmit processing
US7630862B2 (en) 2004-03-26 2009-12-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Load test simulator
US20050286566A1 (en) * 2004-06-23 2005-12-29 Po Tong Versatile erasure forecasting system for impulse noise mitigation
US7742501B2 (en) 2004-08-06 2010-06-22 Ipeak Network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er throughput through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N101040480B (zh) * 2004-10-15 2011-08-31 阿瓦雷公司 脉冲噪声下的dmt符号重复
US20060133355A1 (en) 2004-12-22 2006-06-22 Thomas Anschutz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error correction by retransmitting errored packets over a data link
US20060215689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Alcatel System-level communication link bon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8381055B2 (en) 2006-09-13 2013-02-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US7970733B2 (en) 2006-09-13 2011-06-28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US7865610B2 (en) 2007-03-12 2011-01-04 Nautel Limited Point to multipoint reliable protocol for synchronous streaming data in a lossy IP network
US8381057B2 (en) 2008-08-04 2013-02-19 Broadcom Corporation Seamless change of retransmission and rescheduling queu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5378A1 (zh) * 2009-04-09 2010-10-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用户线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860422B (zh) * 2009-04-09 2014-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用户线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021326B2 (en) 2009-04-09 2015-04-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on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WO2010133184A1 (zh) * 2009-05-22 2010-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送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US8526513B2 (en) 2009-05-22 2013-09-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746766B (zh) * 2012-04-12 2017-06-09 兰蒂克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重传往返校正方法
CN104704764A (zh) * 2012-10-16 2015-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填充重传队列
CN104704764B (zh) * 2012-10-16 2018-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填充重传队列
CN103795656B (zh) * 2012-10-28 2017-07-25 领特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来自分布点的多服务操作的分组封装的方法
CN105357271A (zh) * 2015-09-30 2016-0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对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25235A1 (en) 2009-07-31
TW200830778A (en) 2008-07-16
KR100935377B1 (ko) 2010-01-06
US20080062872A1 (en) 2008-03-13
EP1901470A2 (en) 2008-03-19
TWI418172B (zh) 2013-12-01
EP1901470B1 (en) 2019-01-16
CN101321046B (zh) 2013-05-29
US8320248B2 (en) 2012-11-27
EP1901470A3 (en) 2012-09-05
KR20080024456A (ko) 2008-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1046B (zh) xDSL系统内传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8898533B2 (en)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US8219589B2 (e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in xDSL using data retransmission
US1127168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transmission
US811268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ng impulse noise
US891000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gulating delay between network interfaces
EP2385646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with online parameter change
Kim et al. Throughput analysis for two ARQ schemes using combined transition matrix
US898923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transmission with on-line reconfiguration
EP3582418A1 (en) Dtu encoding and decoding for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US6460154B1 (en) Data error correction system
US2016027715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retransmission in dsl systems
Bizinelli et al. Proposal of a New Algorithm to Improve TCP Performance over ADSL
Schelstraet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G. 998.4: Improved Impulse Noise Prot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52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2523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3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Address before: Alton Park Road, Irvine, California, 16215, 92618-7013

Patentee before: Zyray Wireles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02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Annwa high tech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before: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