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5853A - 保持器具 - Google Patents
保持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05853A CN101305853A CNA2008100988434A CN200810098843A CN101305853A CN 101305853 A CN101305853 A CN 101305853A CN A2008100988434 A CNA2008100988434 A CN A2008100988434A CN 200810098843 A CN200810098843 A CN 200810098843A CN 101305853 A CN101305853 A CN 1013058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nap
- bending part
- fit element
- base portion
- stu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5/00—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 F16B5/06—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 F16B5/0685—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to strips or b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0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 F16B7/0433—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parallel relationshi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Adornments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Abstract
一种保持器具,具有:基部(10);从基部一端延伸出的第1折弯部(20);以及从基部的另一端或第1折弯部延伸出的第2折弯部(30)。第1折弯部具有与基部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21),第2折弯部具有与基部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31)。由基部及第1折弯部形成将被保持物保持的第1收纳空间(27),由基部及第2折弯部形成将被保持物保持的第2收纳空间(37)。在第2折弯部及第2卡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移动阻止装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器具,例如涉及对绳带等长形物进行保持的保持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装饰品,已知有手镯、项链等,其具有将多个绳带等的长形物并排保持的保持器具。
以往,作为这种装饰品所使用的保持器具,已知有例如如图21所示,在截面为长圆的短柱状材料贯通设有二个孔的保持器具6。在保持器具6的孔中分别插通有断开的环状的二根绳带7,然后分别对各绳带7两端之间进行缝制、粘接或固定,从而可将绳带并排保持制成环状。
另外,作为对长形的棒状物进行保持固定的卡止件,已知有例如文献1(日本实公平4-16007号公报)所揭示的棒状物卡止件。
该棒状物卡止件安装在突出设于安装面的双头螺栓上,沿安装面对棒状物进行保持,且由塑料制的本体和金属制的保持板构成。在本体上设有:对棒状物进行保持的保持部;向与棒状物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穿设并在内壁具有卡止台阶的双头螺栓安装孔。保持板带状地卷装在本体外周部上,两端构成为可插入双头螺栓安装孔内。在可插入双头螺栓安装孔内的保持板两端部设有:卡止在卡止台阶上的第1卡止爪;逆向止动地卡止在插入于双头螺栓安装孔内的双头螺栓螺纹部上的第2卡止爪。
在将棒状物插入保持部后,若将保持板两端部插入在双头螺栓安装孔内,则第1卡止爪被卡止在双头螺栓安装孔的卡止台阶上。在该状态下,将卡止件的双头螺栓安装孔贴着双头螺栓、将卡止件压入到双头螺栓上时,第2卡止爪卡止在双头螺栓螺纹部(螺纹牙)上被止脱。由此,可保持棒状物与安装面平行。
但是,在图21所示的保持器具中,必须在处理绳带端部前,预先使绳带插通于保持器具,因此,不能预先对封闭的环状绳带安装保持器具。
另外,在上述文献1所揭示的卡止件中,只将保持板两端部插入双头螺栓安装孔内,仅第1卡止爪卡止在双头螺栓安装孔的卡止台阶上,因此卡止力较弱。为了提高卡止力,必须在双头螺栓安装孔内插入双头螺栓,需要新零件,零件个数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对封闭的环状被保持物也可保持并可提高保持力的保持器具。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的特点是,具有:基部,其具有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第1折弯部,其从所述基部一端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折弯;以及第2折弯部,其从所述基部的另一端或所述第1折弯部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折弯,所述第1折弯部具有与所述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所述第2折弯部具有与所述基部的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当所述第1卡合元件与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时,由所述基部及所述第1折弯部形成将被保持物保持的第1收纳空间,当所述第2卡合元件与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时,由所述基部及所述第2折弯部形成将被保持物保持的第2收纳空间,所述第2折弯部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移动阻止装置,阻止所述第1卡合元件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
采用该结构,在第1折弯部及第2折弯部的内侧配置被保持物后,首先将第1折弯部向基部折弯,使设在第1折弯部上的第1卡合元件与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卡合。这样,由基部及第1折弯部形成第1收纳空间,由该第1收纳空间保持被保持物。
接着,将第2折弯部向基部折弯,使设在第2折弯部上的第2卡合元件与基部的第2被卡合元件卡合。这样,由基部及第2折弯部形成第2收纳空间,由该第2收纳空间保持被保持物。
因此对封闭的环状被保持物也可予以保持。
另外,第2折弯部及第2卡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移动阻止装置,阻止第1卡合元件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因此,各卡合元件难以脱开,故可提高保持力。
例如,若通过被保持物而将使第1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第1折弯部,在该外力施加在设于第1折弯部的第1卡合元件和设于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的卡合部分上,同时通过移动阻止装置也施加在设于第2折弯部的第2卡合元件和设于基部的第2被卡合元件的卡合部分上。也就是说,外力可由第1卡合元件和第2卡合元件分散承受,因此即使施加外力,第1卡合元件和第2卡合元件分别联动地产生保持的力,这些卡合元件难以脱开,因此可提高保持力。
在本发明的保持器具中,最好所述移动阻止装置具有:设在所述第1折弯部上的第3被卡合元件;设在所述第2折弯部上、与所述第3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3卡合元件,所述第3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3卡合元件中的任一个由凸部形成,另一个由与所述凸部相卡合的凹部形成,所述凸部及凹部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上相邻配置。
采用该结构,由于移动阻止装置包括设在第1折弯部上的凹部或凸部、和设在第2折弯部上的凸部或凹部,故第1折弯部因例如通过被保持物而施加在第1折弯部上的外力而欲向第1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时,设在第1折弯部上的凹部或凸部与设在第2折弯部上的凸部或凹部抵接,限制移动。此时,凸部及凹部在第1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上相邻配置,即使凹部与凸部抵接,第1折弯部也不会发生扭转力,因此,可通过凸部及凹部使外力可靠地向第2折弯部分散。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在所述基部形成有开口,在该开口的里部形成有卡合凹部,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由所述卡合凹部形成,所述第1卡合元件包含:在所述第1折弯部顶端突出的第1轴部;以及在该第1轴部顶端向与第1轴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可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第1卡合片,所述第2卡合元件包含:在所述第2折弯部顶端突出的第2轴部;在该第2轴部顶端向与第2轴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可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第2卡合片。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第2被卡合元件由设在基部上的卡合凹部形成,而第1、第2卡合元件包含分别在第1、第2折弯部顶端突出的第1、第2轴部、和在该第1、第2轴部各自顶端向与各轴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1、第2卡合片,因此,当将第1、第2折弯部向基部折弯时,第1、第2卡合片与卡合凹部卡合,可简单地进行这些卡合操作。而且,在卡合后的状态下,由于是向与各轴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各卡合片与卡合凹部卡合的结构,因此难以脱开。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所述第1卡合片及所述第2卡合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不同的二个以上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卡合片及第2卡合片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不同的二个以上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在不同的二个以上的方向被卡合,因此,即使施加各种方向的外力,解除卡合的可能性较小。所以能可靠地保持被保持物。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所述第1卡合片最好具有向与所述第2卡合片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卡合片具有向与第2卡合片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即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因此与上述相同,即使施加各种方向的外力,解除卡合的可能性较小。尤其采用该结构,因由第1卡合片和第2卡合片分担所施加的外力方向,故能将第1卡合片和第2卡合片做成满足各自被要求的功能的形状和结构,能提高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当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分别与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时,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形成为互相相邻,所述第1卡合元件通过所述第1折弯部弹性变形而与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所述第2卡合元件通过所述第2卡合片弹性变形而与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卡合元件通过第1折弯部弹性变形而与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因此,通过将第1卡合片形成为不产生弹性变形的厚度,可做成难以拔出的结构。但是,由于第1折弯部产生弹性变形,故有拔出的可能性。
第2卡合元件通过第2卡合片弹性变形而与第2被卡合元件向卡合,在卡合后的状态下,与第1卡合元件相邻,因此,可防止第1折弯部向第1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利用该结构也可提高保持力。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形成为,在所述第1收纳空间及所述第2收纳空间中的至少一个收纳空间的中心轴方向相邻。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在收纳空间的中心轴向邻接形成,因此第2卡合元件作为第1卡合元件的移动阻止装置而起到较佳的功能。另外,可将保持器具的形态做成紧凑。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之间相对的面上形成有所述第3卡合元件及第3被卡合元件。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之间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第3卡合元件及第3被卡合元件,即卡合部分集中配置在一个部位,因此可在一个部位进行卡合操作,且结构可紧凑化。另外,由于卡合的部分未分散,故可减少各部分的松动,还可提高整体强度。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所述第2折弯部从所述基部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1折弯部及所述第2折弯部形成为互相向内侧倾斜的状态,且所述第1折弯部形成为比所述第2折弯部还向内侧倾斜的状态。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折弯部及第2折弯部形成为互相向内侧倾斜的状态,因此,可容易进行将第1折弯部及第2折弯部向基部折弯的操作即卡合操作。而且,由于第1折弯部形成为比第2折弯部还向内侧倾斜的状态,因此,最初对第1折弯部进行折弯操作后,对第2折弯部进行折弯操作。也就是说,可装配顺序不会搞错地进行装配操作。
本发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从所述第1折弯部及所述第2折弯部的各自顶端向所述基部延伸形成。
采用该结构,由于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从第1折弯部及第2折弯部的各自顶端向基部延伸形成,因此,只要将第1折弯部及第2折弯部向基部折弯操作,就可使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与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所以可非常简单地进行卡合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例的保持器具卡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例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该实施例的保持器具的一方的折弯部卡合后状态的示图。
图5是图4中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例的保持器具的中央横截面的示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例的保持器具的中央纵截面的示图。
图8是图5中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1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中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将所述变形例1的保持器具的一方的折弯部卡合后状态的示图。
图14是图13中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所述变形例1的保持器具卡合后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3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4的保持器具的示图。
图20是图19中XX-XX线的剖视图。
图21是以往的保持器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的构成)
图1~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保持器具。图1是表示该保持器具卡合前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保持器具卡合后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保持器具卡合前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从该图3的状态将一方的折弯部(第1折弯部)卡合后状态的示图,图5是图4中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该保持器具卡合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该保持器具的中央纵截面图,图8是图5中VIII-VIII线的剖视图。
(整体结构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保持器具1将作为被保持物的二根绳带7平行保持,具有:基部10;从基部10一端(图1中的右端)延伸出、可向基部10折弯的第1折弯部20;以及从基部10的另一端(图1中的左端)延伸出、可向基部10折弯的第2折弯部30。这些基部10、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的射出成形或射出压缩成形而成形为一体。
如图2所示,在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与基部10卡合后的状态下,俯视看到的轮廓形状成形为长圆的短柱形。
如图3所示,在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未与基部10卡合的状态下,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成形为互相向内侧倾斜的状态,且第1折弯部20成形为比第2折弯部30还向内侧倾斜。
(基部说明)
基部10成形为上下方向尺寸(高度尺寸)较宽度方向尺寸及进深方向尺寸为大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从正面看为纵向长的矩形)。
在基部10的正面,在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从上下方向下部位置至上表面开口的槽部11,该槽部11的宽度尺寸相对于基部10的正面宽度尺寸约为1/2左右,并且在两侧,导向爪12向外侧一体地突出成形为圆弧状。在正面形成的槽部11的内底面形成有纵向长的矩形的开口13,在该开口13的里部形成有孔部14。孔部14的宽度尺寸比开口13的宽度尺寸大,并在基部10的上表面开口。因此,形成开口13的框体中,在面向孔部14侧的一侧,沿开口13的上缘及左右缘形成有作为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的卡合凹部15。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形成开口13的框体是矩形,故具有向上下左右的四个方向延伸的卡合凹部15。
(第1折弯部说明)
第1折弯部20的厚度尺寸大致一样,且成形为带状,其上下方向尺寸与基部10的上下方向尺寸大致相同,并从基部10侧面成形为一体,至少一部分做成可弹性变形。由此,第1折弯部20形成为可向基部10折弯,具体地说,如图1、图3所看到的那样,厚度随着从基部10右侧面向右外方而逐渐变薄地延伸出,以后以相同的厚度向正面侧弯曲成圆弧状,然后成形为向基部10的正面中央斜向倾斜的形状。
在第1折弯部20的顶端部分,形成为上下方向下半部分被切去的状态,在上半部分,向基部10延伸并一体地形成有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21。
第1卡合元件21包含:在第1折弯部20顶端部内表面以相对于第1折弯部20顶端侧大致直角的状态突出的第1轴部22;第1卡合片23,其在该第1轴部22顶端向第1轴部22的截面形状的外侧即向与第1轴部2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第1轴部22截面形成为矩形。第1卡合片23具有:从第1轴部22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第1延伸部24;向与该第1延伸部24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从第1轴部22侧面向侧方延伸的第2延伸部25。也就是说,第1卡合片23具有向不同的二个以上方向延伸出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
这些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形成为相对第1轴部22不产生弹性变形的厚度。另外,具有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的第1卡合片23的顶端面26,俯视看到的形状是大致半圆状(参照图3、图4),且形成为随着从上下方向中间位置向上表面而向第1轴部22侧倾斜的倾斜面(参照图5)。因此,当第1卡合元件21压入到基部10的开口13时,第1卡合片23的顶端面26就与开口13的上缘及侧缘抵接,第1卡合元件21利用该顶端面26而向下方变位,即第1折弯部20向下方弹性变形。然后,在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越过形成有开口13的框体的同时,向下方弹性变形的第1折弯部20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上方位置),因此,第1卡合片23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与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当第1卡合片23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与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卡合时,由基部10的侧面、导向爪12及第1折弯部20的内周面形成大致圆状的第1收纳空间27,由该第1收纳空间27保持绳带7。
(第2折弯部说明)
第2折弯部30的厚度尺寸大致一样,且成形为带状,其上下方向尺寸与基部10的上下方向尺寸大致相同,并从基部10的侧面成形为一体,至少一部分做成可弹性变形。由此,第2折弯部30也形成为可向基部10折弯,具体地说,如图1、图3所看到的那样,厚度随着从基部10左侧面向左外方而逐渐变薄地延伸出,以后以相同的厚度向正面侧弯曲成圆弧状,然后成形为向基部10的正面中央斜向倾斜的形状。
在第2折弯部30的顶端部分,形成为上下方向上半部分被切去的状态,在下半部分,向基部10延伸并一体地形成有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31。
第2卡合元件31包含:在第2折弯部30顶端部内表面以相对于第2折弯部30顶端侧大致直角的状态突出的第2轴部32;在该第2轴部32顶端向第2轴部32的顶端截面形状的外侧即向与第2轴部3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的第2卡合片33。第2轴部32截面形成为矩形,顶端侧形成为更小的截面矩形。第2卡合片33具有从第2轴部32两侧面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箭头状的二个延伸部34、35。因此,若从第1卡合片23看,第1卡合片23具有向与第2卡合片33延伸部34、35的延伸方向交叉方向即向第1轴部22上表面侧延伸的延伸部24。
这些延伸部34、35形成为相对第2轴部32可弹性变形的厚度。因此,当第2卡合元件31压入到基部10的开口13时,延伸部34、35与开口13的左右缘抵接并弹性变形后,在延伸部34、35越过形成有开口13的框体的同时,弹性变形的延伸部34、35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参照图6),因此,第2卡合片33的延伸部34、35与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当第2卡合元件31与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时,由基部10的侧面、导向爪12及第2折弯部30的内周面形成大致圆状的第2收纳空间37,由该第2收纳空间37保持绳带7。
当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分别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时,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形成为互相邻接(参照图7)。即,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在第1收纳空间27及第2收纳空间37中至少一个收纳空间的中心轴向(上下方向)邻接(大致接触)形成。
(移动阻止装置说明)
在第2折弯部30的顶端部分设有移动阻止装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
移动阻止装置40包括:设在第1折弯部20上的第3被卡合元件44;设在第2折弯部30上、与第3被卡合元件44卡合的第3卡合元件41,它们设在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之间相对的面上。
第3卡合元件41由沿第2卡合元件31的第2轴部32的轴向突出的凸部42形成。在凸部42的顶端具有向侧方突出成钩状的钩部43。
第3被卡合元件44由与第3卡合元件41凸部42相卡合的凹部45形成,且在第1卡合元件21被解除卡合的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元件21与第3卡合元件41之间。凹部45具有与凸部42的钩部43相卡合的钩槽46。
(实施例的作用、效果)
在这种结构中,在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的内侧配置绳带7后,使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折弯,使其与基部10卡合。
此时,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因是合成树脂制,故可弹性变形,而且成形为互相向内侧倾斜的状态,容易使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向基部折弯。此外,第1折弯部20成形为比第2折弯部30还向内侧倾斜的状态,因此在最初对第1折弯部20进行折弯操作后,可对第2折弯部30进行折弯操作。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那样有装配顺序的场合,可在不搞错装配顺序的情况下进行装配操作。
首先,使第1折弯部20向基部10弹性变形,穿过基部10的开口13使设在第1折弯部20上的第1卡合元件21与卡合凹部15卡合。此时,由于第1卡合元件21从第1折弯部20顶端向基部10延伸形成,故只要使第1折弯部20向基部10弹性变形即可。
若第1卡合元件21的第1卡合片23压入到基部10的开口13,第1卡合片23的顶端面26就与开口13的上缘及侧缘抵接,第1卡合元件21利用该顶端面26而向下方变位。也就是说,由于第1折弯部20向下方弹性变形,故第1卡合片23经过开口13而与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当第1卡合片23与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卡合时,由于由基部10的侧面、导向爪12及第1折弯部20的内周面形成大致圆状的第1收纳空间27,故由该第1收纳空间27保持绳带7。
此时,由于第1卡合片23形成为不产生弹性变形的厚度,故很少产生第1卡合片23因第1卡合片23的弹性变形而从卡合凹部15脱开。
接着,使第2折弯部30向基部10弹性变形,使设在第2折弯部30上的第2卡合元件31经过基部10的开口13而与卡合凹部15卡合。此时,由于第2卡合元件31从第2折弯部30顶端向基部10延伸形成,故只要使第2折弯部30向基部10折弯并使其向中央方向弹性变形即可。
当第2卡合元件31的第2卡合片33压入到基部10的开口时,构成第2卡合片33的延伸部34、35就与开口13的左右缘抵接并弹性变形,因此,第2卡合片33经过开口13而与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当第2卡合片33与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卡合时,由于由基部10的侧面、导向爪12及第2折弯部30的内周面形成大致圆状的第2收纳空间37,故由该第2收纳空间37保持绳带7。这样,即使是封闭的环状绳带也可将其保持。
此时。由于第2卡合元件31在上下方向可与第1卡合元件21接触地邻接,故起到移动阻止装置的作用,阻止第1折弯部20向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弹性变形。
也就是说,在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卡合的状态下,由于第2卡合元件31与第1卡合元件21邻接接触,故可防止第1折弯部20向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第2卡合元件31起到移动阻止装置的作用,阻止第1折弯部20向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弹性变形。
这样,在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卡合的状态下,由于第1卡合元件21的第1卡合片23形成为不产生弹性变形的厚度,故不容易拔出。另外,第1卡合片23的第一延伸部24和第二延伸部25向上方和侧方延伸,第2卡合片33的延伸部34、35向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1卡合片23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在不同的二个方向与卡合凹部15相卡合,且在与第2卡合片33的延伸部34、35不同的方向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故即使施加各种方向的外力,卡合被解除的可能性也很少,因此能可靠地保持绳带7。
尤其,采用这种结构,由于由第1卡合片23和第2卡合片33分担所施加的外力方向,故可将第1卡合片23和第2卡合片33做成满足各自被要求的功能的形状和结构,可提高设计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2折弯部30上,与起到第1卡合元件21的移动阻止装置作用的第2卡合元件31分开地设有移动阻止装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故各卡合元件21、31难以脱开,因此也可提高保持力。
例如,当将使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的外力通过绳带7施加在第1折弯部20上时,该外力就施加在设于第1折弯部20的第1卡合元件21与设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的卡合部分上,同时,通过移动阻止装置40也施加在设于第2折弯部30的第2卡合元件31与设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的卡合部分上。也就是说,外力可由第1卡合元件21和第2卡合元件31分散承担,故即使施加外力,由于第1卡合元件21和第2卡合元件31分别联动地产生保持的力,这些卡合元件难以脱开。因此,可提高保持力。
另外,移动阻止装置40包括设在第1折弯部20上的凹部45、和设在第2折弯部30上的凸部42,因此,例如当第1折弯部20因通过绳带7施加在第1折弯部20上的外力而欲向第1卡合元件21被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时,设在第1折弯部20上的凹部45就与设在第2折弯部30上的凸部42抵接,移动受到限制。此时,由于凹部45在第1卡合元件21被解除卡合的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元件21与凸部42之间,故即使凹部45与设在第2折弯部30上的凸部42抵接,第1折弯部20也不会发生扭转力,可通过凸部42使外力分散到第2折弯部30上。
另外,由于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形成于在第1、第2收纳空间27、37中心轴向邻接的位置,在该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之间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第3卡合元件41及第3被卡合元件44,也就是说卡合部分集中配置在一个部位,故可在一个部位进行卡合操作,结构也可紧凑化。另外,由于卡合的部分未分散,故还可减少各部分的松动,还可提高整体的强度。
(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说明的结构的保持器具1,还包含如下那样的变形例。在说明变形例时,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或将其简略化。
(变形例1)
图9~图16表示变形例1的保持器具2。图9是表示保持器具2卡合前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图9中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9中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9中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将保持器具2的一方的折弯部(第1折弯部)卡合后状态的示图,图14是图13中XIV-XIV线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保持器具2卡合后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图15中XVI-XVI线的剖视图。
变形例1的保持器具2,其第2折弯部30从第1折弯部20顶端延伸设置,这一点与上述实施例的保持器具1不同。即,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基部10的两侧设有第2折弯部30及第1折弯部20,而在变形例1中,从基部(被卡合部16)延长第1折弯部20,在其顶端再延长第2折弯部30。与其相关,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基部10、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第3卡合元件41的各结构也局部有所不同。
在第1折弯部20上设有相当于上述实施例的基部10的被卡合部16,作为基部的被卡合部16从第1折弯部20的内端突出。在被卡合部16的突出端面形成有与孔部14连通的开口13A,同时在背面也形成有与孔部14连通的开口13B。开口13A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孔部14的宽度尺寸宽。由此,在开口13A的内底面,沿开口13A的外周缘形成有作为第2被卡合元件的卡合凹部15B(参照图10),在孔部14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作为第1被卡合元件的卡合凹部15A。
第1卡合元件21包括:从第1折弯部20与第2折弯部30的中间位置突出的第1轴部22;以及第1卡合片23,该第1卡合片23在该第1轴部22顶端具有向与第1轴部2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在第1轴部22的下表面形成有第3被卡合元件44。第3被卡合元件44包括:沿第1轴部22下表面形成的槽条44A;以及形成在该槽条44A顶端的卡止槽部44B。
第2卡合元件31包括:从第2折弯部30顶端突出的第2轴部32;以及第2卡合片33,该第2卡合片33在该第2轴部32顶端具有向与第2轴部3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二个延伸部34、35。
第3卡合元件41包括:在第2折弯部30及第2轴部32的上表面沿第2轴部32的轴向延伸的凸条41A;以及在该凸条41A顶端突出成钩状的卡止突起41B。
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首先,使第1折弯部20弹性变形,使第1卡合元件21的第1卡合片23与被卡合部16的卡合凹部15A(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接着,如图15及图16所示,使第2折弯部30弹性变形,使第2卡合元件31的第2卡合片33与被卡合部16的卡合凹部15B(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这样,第3卡合元件41的凸条41A及卡止突起41B无间隙地与第3被卡合元件44的槽条44A及卡止槽部44B相卡合。因此,在卡合状态下,可装配成松动较小的状态。
(实施例2)
图17表示变形例2的保持器具3。图17是表示保持器具3卡合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变形例2的保持器具3是将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做成相同形状的结构。也就是说,将上述实施例说明的第2卡合元件31用于变形例2的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这一点不同于上述实施例。
另外,在第1收纳空间27及第2收纳空间37的内周面,每隔一定间隔形成有向收纳空间内部突出的三角形的突起51。在上述实施例中,没有限制绳带7向长度方向的移动,但若本实施例这样的话,可更牢固地保持绳带7。
(变形例3)
图18表示变形例3的保持器具4。图18是表示保持器具4卡合前状态的俯视图。
变形例3的保持器具4在保持器具4的基部10上设有卡止件61。卡止件61包括:一体地设在基部10背面上的抵接构件62;从该抵接构件62中央突出设置的支柱63;以及在该支柱63顶端与抵接构件62隔开规定间隔地延伸的弹性片64。
若做成用卡止件61的抵接构件62和弹性片64将保持器具4卡止在车辆的车体等被固定物65上的状态,则可沿车体的面将电线8等的被保持物予以固定。
(变形例4)
图19及图20表示变形例4的保持器具5。图19是表示保持器具5的侧视图,图20是图19中XX-XX线的剖视图。
变形例4的保持器具5,其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从基部10弯曲成互相正交的状态,设在顶端上的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卡合在基部10的相同面上。
采用这种结构,可由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将一根绳带7等的被保持物保持成弯曲的状态。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中,基部10、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是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形为一体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利用金属材料等成形为一体。
另外,第1折弯部20及第2折弯部30构成为,通过弹性变形而可向基部10折弯,但也可构成为,例如通过铰链可向基部10折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2卡合元件31自身起到对于第1卡合元件21的移动阻止装置的功能,此外,由设在第2折弯部30顶端上的第3卡合元件41和设在第1折弯部20顶端上的第3卡合元件44构成移动阻止装置4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第2折弯部30上设置凸部,使该凸部与第1折弯部20的外侧面(无论是凹部还是平面)抵接。
另外,对于设置移动阻止装置40的位置,不限于第2折弯部30,也可设在第2卡合元件31上。
在上述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中,设置了移动阻止装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但不一定设置移动阻止装置40,也可期待大致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及各变形例中,将第3卡合元件41做成了凸部42,将第3被卡合元件44做成了凹部45,但它们也可是相反的。即,也可将第3卡合元件41做成凹部,将第3卡合元件44做成凸部。
Claims (10)
1.一种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部(10),其具有第1被卡合元件(15)及第2被卡合元件(15);
第1折弯部(20),其从所述基部(10)一端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10)折弯;以及
第2折弯部(30),其从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或所述第1折弯部(20)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10)折弯,
所述第1折弯部(20)具有与所述基部(10)的第1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21),
所述第2折弯部(30)具有与所述基部(10)的第2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31),
当所述第1卡合元件(21)与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时,由所述基部(10)及所述第1折弯部(20)形成将被保持物保持的第1收纳空间(27),
当所述第2卡合元件(31)与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时,由所述基部(10)及所述第2折弯部(30)形成将被保持物保持的第2收纳空间(37),
所述第2折弯部(30)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移动阻止装置,阻止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阻止装置(40)具有:设在所述第1折弯部(20)上的第3被卡合元件(44);设在所述第2折弯部(30)上、与所述第3被卡合元件(44)相卡合的第3卡合元件(41),
所述第3被卡合元件(44)及所述第3卡合元件(41)中的任一个由凸部(42)形成,另一个由与所述凸部(42)相卡合的凹部(45)形成,
所述凸部(42)及凹部(45)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上相邻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10)形成有开口(13),在该开口(13)的里部形成有卡合凹部(15),
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由所述卡合凹部(15)形成,
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包含:在所述第1折弯部(20)顶端突出的第1轴部(22);以及第1卡合片(23),其在该第1轴部(22)顶端向与第1轴部(2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可与所述卡合凹部(15)卡合,
所述第2卡合元件(31)包含:在所述第2折弯部(30)顶端突出的第2轴部(32);以及第2卡合片(33),其在该第2轴部(32)顶端向与第2轴部(3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可与所述卡合凹部(15)卡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片(23)及所述第2卡合片(33)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向不同的二个以上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25、34、3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片(23)具有向与所述第2卡合片(33)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25)。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分别与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时,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形成为互相相邻,
所述第1卡合元件(21)通过所述第1折弯部(20)弹性变形而与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所述第2卡合元件(31)通过所述第2卡合片(33)弹性变形而与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形成为,在所述第1收纳空间(27)及所述第2收纳空间(37)中的至少一个收纳空间的中心轴方向相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之间相对的面上形成有所述第3卡合元件(41)及第3被卡合元件(44)。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折弯部(30)从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延伸出,
所述第1折弯部(20)及所述第2折弯部(30)形成为互相向内侧倾斜的状态,且所述第1折弯部(20)形成为比所述第2折弯部(30)还向内侧倾斜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从所述第1折弯部(20)及所述第2折弯部(30)的各自顶端向所述基部(10)延伸而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28028 | 2007-05-14 | ||
JP2007128028A JP2008281169A (ja) | 2007-05-14 | 2007-05-14 | 保持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05853A true CN101305853A (zh) | 2008-11-19 |
Family
ID=40026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0988434A Pending CN101305853A (zh) | 2007-05-14 | 2008-05-14 | 保持器具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283688A1 (zh) |
JP (1) | JP2008281169A (zh) |
CN (1) | CN10130585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22582A (zh) * | 2010-03-16 | 2012-12-12 | 舒普拉尼尔吉公司 | 管隔离器 |
CN103920209A (zh) * | 2014-04-04 | 2014-07-16 | 顾恒云 | 一种带接头卡的输液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69663B2 (ja) | 2008-10-31 | 2012-11-07 | ジャパンスーパークォーツ株式会社 | 多層構造を有する石英ガラスルツボ |
WO2012142209A2 (en) * | 2011-04-12 | 2012-10-18 | Duval Earl Wilbu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rd ownership recognition |
EP2647785B1 (en) * | 2012-04-03 | 2016-08-03 | K. Hartwall Oy AB | One-piece hinge body and hinge assembly for pivoting elements |
US9038247B2 (en) | 2013-01-03 | 2015-05-26 | Benjamin Dodge | Rope clasp |
GB2512075B (en) * | 2013-03-19 | 2020-09-02 | Jsp Ltd | Safety barrier connector |
US9788667B2 (en) * | 2013-07-16 | 2017-10-17 | Fasteners For Retail, Inc. | Lock for securing front rail to wire shelving |
US11213731B1 (en) * | 2019-05-10 | 2022-01-04 | Joseph M. Anderson | Adjustable target system |
EP4029367B1 (en) * | 2021-01-14 | 2023-10-18 | Daios, Asterios | Tying system employing an accessory bearing a quick attachment hook for tying a plastic film covering for linear cultivations |
-
2007
- 2007-05-14 JP JP2007128028A patent/JP2008281169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
- 2008-05-08 US US12/117,369 patent/US2008028368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5-14 CN CNA2008100988434A patent/CN10130585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22582A (zh) * | 2010-03-16 | 2012-12-12 | 舒普拉尼尔吉公司 | 管隔离器 |
CN102822582B (zh) * | 2010-03-16 | 2015-07-22 | 舒普拉尼尔吉公司 | 管隔离器 |
CN103920209A (zh) * | 2014-04-04 | 2014-07-16 | 顾恒云 | 一种带接头卡的输液器 |
CN103920209B (zh) * | 2014-04-04 | 2016-05-18 | 顾恒云 | 一种带接头卡的输液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281169A (ja) | 2008-11-20 |
US20080283688A1 (en) | 2008-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05853A (zh) | 保持器具 | |
CN101336763B (zh) | 带扣 | |
CN102328523B (zh) | 名片盒 | |
CN101209142B (zh) | 拉链顶端止码 | |
TWI376211B (zh) | ||
CN106170630B (zh) | 固定机构 | |
JPH052386U (ja) | コネクタ | |
CN101648557A (zh) | 把车玻璃刮雨刷固定在臂上的装置 | |
CN100508813C (zh) | 带扣 | |
CN108626267B (zh) | 可选择的单向离合器 | |
US6149043A (en) | Hold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 |
US4179767A (en) | Wiping arrangement for wiping a vehicle window | |
JP6774217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100120277A1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 |
KR101045120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EP2002379B1 (de) | Kartenleser nach dem push-push-system | |
US6481044B1 (en) | Motor vehicle wiper comprising a connector with a safety lock | |
CN103328725A (zh) | 铁轨紧固扣件和绝缘子 | |
EP2489887B1 (en) |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attachment tool | |
CN100348880C (zh) | 轴体和联轴节的结合构造 | |
CN208503308U (zh) | 盘式制动器用摩擦衬垫组装体 | |
EP1798069B1 (en) | Stud for studded tyre | |
CN101307673A (zh) | 用于遮阳窗帘的牵引型材 | |
CN103859706B (zh) | 带扣 | |
JP4835524B2 (ja) | 宅配ボック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