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5633A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频测量和异频测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频测量和异频测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5633A
CN101305633A CNA2006800400351A CN200680040035A CN101305633A CN 101305633 A CN101305633 A CN 101305633A CN A2006800400351 A CNA2006800400351 A CN A2006800400351A CN 200680040035 A CN200680040035 A CN 200680040035A CN 101305633 A CN101305633 A CN 101305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pich
signal
receiving intensity
frequency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00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5633B (zh
Inventor
M·迪林格
J·洛
J·潘
E·舒尔茨
P·斯拉尼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1305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5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5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5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其中接收器(MS)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第一信号并确定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接收器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按照本发明,接收器(MS)采用特定的接收强度和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对以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第二信号进行至少一次测量。本发明还涉及执行该方法的无线站(MS)。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频测量和异频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其中接收器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第一信号,并确定该信号的接收强度。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例如具有语音信息、图像信息、视频信息、SMS(短消息业务)、MMS(多媒体消息收发业务)或其他数据的消息借助电磁波通过无线接口在发送站和接收站之间传送。这样的站可以根据无线通信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涉及不同类型的用户端的无线站或网络端的无线设备,如转发器、无线接入点或基站。在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端的无线站的至少一部分是移动无线站。电磁波的辐射以载波频率进行,该载波频率位于为相应系统设置的频带中。
移动无线通信系统通常实施为例如按照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或UMTS(统一移动电信系统)的蜂窝系统,具有例如由基站、用于检查和控制基站的设备以及其它网络方面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基本结构。除了这些松散组织(超局部)的蜂窝式、分层的无线网络之外,还存在无线局域网(WLAN),其具有通常在空间上明显更为有限的无线电覆盖范围。WLAN的不同标准的例子是HiperLan、DECT、IEEE802.11、蓝牙和WATM。
很多用户端的无线站可以在不同的频率范围内并且必要时在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技术的条件下彼此通信。在进行这样的通信之前,通常需要由无线站对各频率范围的信号进行测量。但是对于当前在第一频率范围通信的无线站来说,在第二频率范围中进行测量通常是很费事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无线电通信的有效方法,其中接收器接收和测量处于第一无线电频率的信号。此外,还应当展示用于执行该方法的无线站。
该技术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方法和具有并列权利要求的特征的装置解决。优选实施方式和扩展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
在本发明用于通过无线电通信的方法中,接收器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第一信号并确定接收强度。此外,接收器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涉及该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按照本发明,接收器采用特定的接收强度和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对以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第二信号进行至少一次测量。
接收器优选是用户站。接收器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信号和涉及该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第一无线电频率可以根据无线通信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涉及窄频带或宽频带。优选地,接收器当前以第一无线电频率通信,即除了所述信号和涉及该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之外还接收并分析其它以第一无线电频率发射的消息,以及在必要时以第一无线电频率发送消息。第一信号和涉及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优选是不仅用于所考察的接收器而且用于多个接收器的信息。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可以是第一信号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其它消息的组成部分。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例如可以涉及在特定位置的接收强度,或者是在特定范围内平均的接收强度的度量。
接收器决定是否应当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其中第二信号是用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第二无线电频率与第一无线电频率一样根据无线通信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而涉及窄频带或宽频带。第一和第二无线电频率互不相同,是频带或频率范围,因此第一和第二无线电频率优选没有交叉。为了决定是否执行测量,引入特定的接收强度和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这意味着,基于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的消息来决定是否进行涉及另一无线电频率的过程。
优选地,对第二无线电频率的消息的分析对于该决定来说是不需要的。除了特定的接收强度和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之外,接收器必要时还可以在决定时引入其它参数。
接收器决定是否执行的至少一次测量,优选是一个或多个用于准备将接收器的无线电频率从第一无线电频率转换为第二无线电频率的测量,即可用于决定是否进行这样的转换。
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取决于接收器的当前位置。因此有利的是,接收器在接收第一信号和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的时刻与决定是否执行测量的时刻之间进行不是太宽或太快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扩展中,如果特定的接收强度大于通过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给出的值,则接收器对第二信号进行至少一次测量。两个接收强度的比较相当于参照用通过所述信息推导的强度接收第一信号的位置来估计接收器的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位置。至少一次测量还可以在两个接收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扩展,如果特定的接收强度小于通过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给出的值,则接收器不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还可以在两个接收强度相同时不执行测量。
优选的,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由第一信号的发射器发射。第二信号可以由同一个发射器或其它发射器发射。
按照本发明的扩展,所述第一信号在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内被发射,第二信号在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内被发射,其中两个无线电覆盖范围重叠。两个无线电覆盖范围覆盖意味着,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也是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的组成部分。从而例如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是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的组成部分或反之。两个信号的发射器可以相同或不同。
按照本发明的优选扩展,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包括第一信号在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的边缘的接收强度的度量。如果第一信号在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的边缘的接收强度不是处处相等,则可能接收强度的度量给出的是边缘特定部分的接收强度,或者是边缘上的接收强度的平均值。
第二信号是以不同于第一信号的无线电技术发射的。从而对于第一信号可以使用按照UMTS的CDMA技术,对于第二信号可以使用OFDM(正交分频多路复用)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器优选是多模式接收器,其可以连续或同时借助不同的无线技术通信。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接收器对第二信号执行至少一次测量,其中该至少一次测量在决定从第一无线电频率转换为第二无线电频率之后采用。在该转换之后,接收器继续以第二无线电频率继续其在转换之前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执行的任务。如果接收器例如在转换之前以第一无线电频率发送信令信息,则接收器在转换之后以第二无线电频率发送该信令信息。决定执行该转换是由接收器或其它请求接收器执行该转换的装置做出的。
优选的,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直接向其他接收器指明不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该其它接收器由此与接收器一样分析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但是,该其它接收器可以与该接收器相反直接从该信息中推断该其它接收器不应当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而该接收器为了决定是否执行测量至少需要由它确定的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事先在无线站的共同作用下获得,该无线站对以第一和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消息进行测量。通过该测量例如可以获得在特定位置与第二无线电频率的消息相比第一无线电频率的消息的接收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本发明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站具有用于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第一信号的装置,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装置,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的装置,以及决定是否对以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第二信号进行测量的装置。
本发明的无线站尤其适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方法,其中也可以涉及上述实施方式和扩展。为此该无线站可以包括其它合适的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实施例详细解释本发明。在此示出:
图1是无线通信系统的第一片段,
图2是信令消息的结构,
图3是无线通信系统的第二片段。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片段包括基站BS和用户站MS;为清楚起见没有示出无线通信系统的其它组成部件。所考察的无线通信系统是按照根据FDD运行方式的UMTS标准的系统。基站BS在至少两个不同的频率范围内与用户站通信,其中对于这两个不同的频率范围存在不同大小的无线电覆盖范围。在无线小区FZ_F2内基站BS与用户站在频率范围F2内通信,在无线小区FZ_F1内基站BS与用户站在频率范围F1内通信。
无线小区FZ_F2和FZ_F1在图1中作为圆示出,这是为简单起见,它们通常并不对应于实际上的无线小区形状。下面无线小区应当理解为是与其具体形状和大小无关的地理区域,其中用户站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可以在特定的频率范围中和/或使用特定的无线技术来进行。要考虑存在具有不同频率的两个无线小区的情况,其中一个无线小区是另一个无线小区的组成部分。
对于UTRA FDD,定义称为“核心带”的1920-1980MHz的频率范围用于向上方向,定义2110-2170MHz用于向下方向。为了考虑非对称的无线电传输,还提供2500-2690MHz的频率范围,该频率范围由UTRA FDD用作“扩展带”。“扩展带”既可以用于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也可以仅用于向下方向。图1的频率范围F1例如可以是“扩展带”用于FDD向下方向的不成对部分。
下面假定用户站MS在两个频率范围之一F1或F2中与基站BS通信。针对不同的目的,例如小区选择/重选或转接准备,需要用户站MS对由基站发射的另一个频率范围的信号进行测量,即异频(Interfrequenz)测量。小区选择是通过用户站选择无线小区来“露营”,这与“空闲模式”有关,或者在“不在服务区”的情况下也与“连接模式”有关。小区重选是指已经进行的这种选择的重新选择。由于当前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和被执行测量的无线电频率彼此不同,因此通常采用压缩模式来实现该测量。在此以增大的数据率发送处于当前用于通信的频率的消息,从而在由此节省的时间内可以用其它频率执行所要求的测量。但是这导致干涉的增加。同时可以在两个不同的频率范围内通信的用户站(双模式或多模式设备),虽然不需要压缩模式,但是必须同时以两个不同的频率进行测量。在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执行异频测量,从而导致各用户站的电池消耗增大。
由于无线小区FZ_F2和FZ_F1的大小不同,因此出现不需要执行异频测量的情况。这例如涉及当前在频率范围F2中通信的用户站,该用户站位于图1的位置01。由于其停留位置01位于无线小区FZ_F1之外,因此对无线电频率范围F1的信号不存在足够的接收。因此在频率范围F1中执行测量的尝试是白费力气。由于执行异频测量以及执行该测量的尝试都会引入上述缺点,因此应当避免这种白费力气的尝试。
下面描述一种方法,用户站借助该方法可以决定执行异频测量是否是有意义的。为此,用户站在其当前的停留位置测量当前由其使用的频率范围的CPICH(公共导频信道)的接收功率。由用户站使用的频率范围在下面应理解为这样的频率范围,即用户站在该频率范围分析基站的信号并在必要时将该信号发送给基站。CPICH是由基站针对每个广播发射的信道,其包含用于支持用户站的信道估计的固定位模式(Bitmuster)。在用户站当前停留位置的频率范围F2中CPICH的接收功率在下面称为F2_CPICH_RSCP,在频率范围F1中CPICH的接收功率称为F1_CPICH_RSCP。
如果用户站当前在频率范围F2中通信,则用户站从当前由其用于通信的频率范围的CPICH或其它信令信道中提取在下面称为F2_CPICH@FZ_F1_BOUNDARY的参数,如果用户站当前在频率范围F1中通信,则用户站提取在下面称为F1_CPICH@FZ_F1_BOUNDARY的参数。在此,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是频率范围F2的CPICH在无线小区FZ_F1边缘的接收功率的度量,参数F1_CPICH@FZ_F2_BOUNDARY是频率范围F1的CPICH在无线小区FZ_F2边缘的接收功率的度量。
用户站将其测量F2_CPICH_RSCP与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比较,或将其测量F1_CPICH_RSCP与参数F1_CPICH@FZ_F2_BOUNDARY比较,以决定执行异频测量是否有意义。如果测量值F2_CPICH_RSCP大于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则在频率范围F1内的异频测量是有意义的,如果测量值F2_CPICH_RSCP小于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则应当放弃在频率范围F1内的异频测量。相应的也适用于测量值F1_CPICH_RSCP与参数F1_CPICH@FZ_F2_BOUNDARY的比较。
如果用户站例如位于地点01,并且当前在频率范围F2中通信,则确定其测量值F2_CPICH_RSCP小于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这意味着,用户站离基站BS的距离比无线小区FZ_F1的边缘离基站的距离更大,即用户站位于无线小区FZ_F1之外。异频测量因此在频率范围F1内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用户站位于位置02,则确定测量值F2_CPICH_RSCP大于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这意味着,用户站离基站BS的距离比无线小区FZ_F1的边缘离基站的距离更小,即用户站位于无线小区FZ_F1之内。因此可以执行频率范围F1内的异频测量。
相反,如果用户站位于位置02,并且当前在频率范围F1中通信,则确定其测量值F1_CPICH_RSCP大于参数F1_CPICH@FZ_F2_BOUNDARY。参数F1_CPICH@FZ_F2_BOUNDARY在无线小区FZ_Z1是无线小区FZ_Z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是0值。这意味着,用户站离基站BS的距离比无线小区FZ_F2的边缘离基站的距离更小,即用户站位于无线小区FZ_F2之内。因此可以在频率范围F2内进行异频测量。这显然涉及无线小区FZ_F1内的任何停留位置。
为了影响用户站在什么停留位置执行异频测量,或者在分别另一个频率的无线小区的附近什么地方进行这样的异频测量,可以采用阈值THRESHOLD@FZ_F1或THRESHOLD@FZ_F2,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和F1_CPICH@FZ_F2_BOUNDARY将围绕该阈值变化。通过采用阈值可以进行频率范围F1和F2中通信之间的负荷平衡。如果例如多次从频率范围F2转接到频率范围F1,则可以为THRESHOLD@FZ_F1选择更大的值,该值要从F2_CPICH@FZ_F1_BOUNDARY中减去,从而很多用户站在频率范围F1中执行异频测量。采用该阈值来给出以下条件:
对于目前在频率范围F2中通信的用户站:
(1.1)
如果F2_CPICH_RSCP>F2_CPICH@FZ_F1_BOUNDARY-THRESHOLD@FZ_F1成立,则可以或者必须在频率范围F1中进行异频测量。
(1.2)
如果F2_CPICH_RSCP<F2_CPICH@FZ_F1_BOUNDARY-THRESHOLD@FZ_F1成立,则不必在频率范围F1中进行异频测量。
对于目前在频率范围F1中通信的用户站:
(2.1)
如果F1_CPICH_RSCP≥F1_CPICH@FZ_F2_BOUNDARY-THRESHOLD@FZ_F2成立,则可以或者必须在频率范围F2中进行异频测量。
(2.2)
如果F2_CPICH_RSCP<F2_CPICH@FZ_F1_BOUNDARY-THRESHOLD@FZ_F2成立,则不必在频率范围F2中进行异频测量。
在此不需要以用户站知道两个无线小区FZ_F1或FZ_F2中哪个更大为前提。
所述过程的优点是首先只需要执行同频(intrafrequenz)测量。对于该同频测量不需要压缩模式,从而首先不会通过这些测量导致干扰的提高。异频测量仅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执行,即用户站位于另一个无线小区中并因此该另一个无线小区是小区选择/重选或转接的潜在候选人。
图2示出信令消息SIG的结构,借助该信令消息向用户站告知由其决定是否执行异频测量所需要的参数。该信令消息SIG在用户站当前通信的频率范围内发射,优选在BCCH(广播控制信道)上。消息SIG包含以下信息:
F:异频测量所涉及的无线电频率范围;
可选的参数RAT:说明在无线频率范围F中使用的无线电技术;
阈值:公式(1.1)、(1.2)、(2.1)、(2.2)的上述阈值;
CPICH@BOUNDARY:在无线电频率范围F的无线小区的边缘辐射消息SIG时的该频率范围的CPICH的接收强度;
可选的参数T:指明参数F、RAT、阈值和CPICH@BOUNDARY有效的时间段。
如果频率范围F的无线电技术以及消息SIG的频率范围的无线电技术是相同的无线电技术,则可以不说明无线电技术RAT。对无线电技术的说明RAT支持不同类型无线通信系统之间的转接,例如在UMTS和WiMAX系统之间。
可以不同于图2所示的参数F、RAT、阈值、CPICH@BOUNDARY和T的顺序。此外,消息SIG可以包括其它未在图2中示出的参数,如涉及自己的无线小区的信息。参数F、RAT、阈值、CPICH@BOUNDARY和T可以用于多个频率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消息SIG可以包括多组这样的参数,可替换的还可以为每一组使用自己的消息SIG。
如果小区选择/重选或转接限制为另一个无线小区,则可以不发送涉及该无线小区的频率范围的信号SIG。如果仅允许用户站在执行了借助公式(1.1)、(1.2)、(2.1)、(2.2)解释的比较之后才执行异频测量,则用户站不能在以下这样的频率范围内进行异频测量:即它没有接收到有关于该频率范围的消息SIG。
参数“阈值”可以通过上面解释的其用途而用于通报特殊的情况:
-如果在图1中例如不存在无线小区FZ_F1或者该无线小区临时无法使用,则可以在频率范围F2的信令中没有破坏地发射涉及频率范围F1的参数F、RAT、阈值、CPICH@BOUNDARY和T,其中针对参数“阈值”使用特殊的值,该值表明无线小区FZ_F1不可用。
-尤其是针对通过转接而从无线小区FZ_F2外进入无线小区FZ_F2内的用户站来说,有意义的是通报无线小区FZ_F1小于无线小区FZ_F2。这可以例如这样来实现:将参数THRESHOLD@FZ_F2设置为特殊的值,该值表明无线小区FZ_F2包含无线小区FZ_F1。如果用户站来自相邻的无线小区,在该无线小区内用户站在频率范围F2中通信,则用户站在转接到无线小区FZ_F2之后,即在位于无线小区FZ_F2的边缘时,立即借助参数THRESHOLD@FZ_F2的特殊值识别不需要以无线电频率F1进行异频测量,从而用户站首先仅以无线电频率F2进行同频测量。相邻无线小区的用户站-该用户站在该无线小区中以频率范围F1通信,从参数THRESHOLD@FZ_F2中提取该特殊值,从而以无线电频率F2进行异频测量。上述公式(2.1)和(2.2)可用于其它用户站,其中特殊值可以被作为0来对待。参数THRESHOLD@FZ_F2的特殊值是负值,用户站将它们解释为0以用于公式(2.1)和(2.2)。
无线小区的大小在UTRA FDD中通过这样的范围来确定,即在该范围内用户站可以用足够的质量接收和分析各基站的CPICH。该范围不是恒定的,小区可以“呼吸”。如果基站用于发射其COICH的功率变化,则必须匹配相应的参数CPICH@BOUNDARY。该参数CPICH@BOUNDARY可以在无线电网络规划的框架下确定。参数CPICH@BOUNDARY的确定例如还可以如下所述地进行。在此假定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是新确定的,例如由于无线小区FZ_F2的CPICH的发射功率改变了。
1)在网络端,在无线小区FZ_F1的边缘确定无线小区FZ_F1的CPICH的接收功率。向用户站通报,如果其确定当前对频率F1的CPICH的接收功率等于该确定的值,则应当测量频率F2的CPICH的接收功率。在此可以不要求所有用户站都执行用于确定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的测量。必须要执行该测量的用户站例如可以被选择出来,其方法是在连接模式下向每个用户站发送一个随机数,这些用户站产生自己的随机数并与接收的随机数比较。依据自己的随机数是大于还是小于接收的随机数,用户站必须或是不必执行该测量。在选择要测量的用户站时,可以优先选择不需要压缩模式来执行异频测量的用户站,和/或其电池功率受到较少限制的用户站。
2)用户站测量无线小区FZ_F1以及无线小区FZ_F2的CPICH的接收功率。如果无线小区FZ_F1的CPICH的接收功率等于在步骤1)中确定的值,则测量无线小区FZ_F2的CPICH的接收功率值并发送给基站。
3)在网络端,收集由用户站发送的测量结果并从中确定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如果无线小区FZ_F2不是近似圆形的无线小区,则优选对该测量结果求平均值或加权。然后如上所述借助信号SIG向用户站发送在网络端计算的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的值。
如果对频率范围F2的CPICH的多个发射功率执行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则可以将参数F2_CPICH@FZ_F1_BOUNDARY内插为频率范围F2的CPICH的其它发射功率值。
而对于无线小区FZ_F1,不需要这样确定F1_CPICH@FZ_F2_BOUNDARY,因为根据图1无线小区FZ_F1是无线小区FZ_F2的组成部分,从而参数F1_CPICH@FZ_F2_BOUNDARY可以被强制地设置为0。
在图1中示出基站BS既供应无线小区FZ_F1又供应无线小区FZ_F2的情况,但替换的还可以将这些无线小区由不同的基站供应。此外本发明还可以用于无线小区FZ_F1不是无线小区FZ_F2的组成部分,而是无线小区FZ_F1和无线小区FZ_F2只是重叠的无线小区的情况,如图3所示。按照图3,第一基站BS1负责供应无线小区FZ_F1,与第一基站相邻的第二基站BS2负责供应无线小区FZ_F2,两个无线小区FZ_F1和FZ_F2都在边缘具有重叠区域L。本发明允许位于重叠区域L中的用户站执行异频测量,并规定位于无线小区FZ_F1或FZ_F2的其余部分的用户站不能执行异频测量。相应的,本发明还可用于这样的情况:两个相邻的无线小区是使用特定天线模式的基站的重叠区域,其中对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频率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解释比公式(1.1)、(1.2)、(2.1)、(2.2)更复杂的计算,以便能决定是否应当执行异频测量。在此可以找到以下参数:
-当前用于通信的频率范围的CPICH的接收功率由于用户站的运动而发生的改变,即该接收功率的变异。
-在当前用于通信的频率范围内相邻无线小区的CPICH的接收功率。

Claims (12)

1.一种用于通过无线电通信的方法,其中接收器(MS)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第一信号并确定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而且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MS)采用特定的接收强度和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来决定是否对以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第二信号进行至少一次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特定的接收强度大于通过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给出的值,则所述接收器(MS)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至少一次测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特定的接收强度小于通过涉及该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给出的值,则所述接收器(MS)决定不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由第一信号的发射器发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在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2)内被发射,第二信号在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1)内被发射,其中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2)和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1)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2)是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1)的一部分,或者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1)是第一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2)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包括针对第一信号在第二无线电覆盖范围(FZ_F1)的边缘的接收强度的度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是以不同于第一信号的无线电技术发射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器(MS)对第二信号执行至少一次测量,并且该至少一次测量在决定从第一无线电频率转换为第二无线电频率之后采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直接向其他接收器表明不应当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涉及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事先在无线站的共同作用下获得,该无线站对以第一和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消息进行测量。
1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站(MS),具有
用于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第一信号的装置,
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装置,
以第一无线电频率接收涉及第一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信息(阈值,CPICH@BOUNDARY)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决定是否对以第二无线电频率发射的第二信号进行至少一次测量的装置。
CN2006800400351A 2005-10-25 2006-09-26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频测量和异频测量 Active CN1013056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5023264A EP1781056A1 (de) 2005-10-25 2005-10-25 Intrafrequenz- und Interfrequenzmessungen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EP05023264.4 2005-10-25
PCT/EP2006/066734 WO2007048673A1 (de) 2005-10-25 2006-09-26 Intrafrequenz- und interfrequenzmessungen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5633A true CN101305633A (zh) 2008-11-12
CN101305633B CN101305633B (zh) 2013-02-13

Family

ID=35907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400351A Active CN101305633B (zh) 2005-10-25 2006-09-26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频测量和异频测量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432869B2 (zh)
EP (2) EP1781056A1 (zh)
CN (1) CN101305633B (zh)
AT (1) ATE498286T1 (zh)
DE (1) DE502006008892D1 (zh)
RU (1) RU2417557C2 (zh)
WO (1) WO2007048673A1 (zh)
ZA (1) ZA20080296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7532A (zh) * 2011-01-10 2012-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点信息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202051A (zh) * 2010-10-01 2013-07-10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 用于观测到达时间差的异频测量
CN104244283A (zh) * 2013-06-06 2014-12-24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03202051B (zh) * 2010-10-01 2016-11-30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观测到达时间差的异频测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0835B (zh) * 2007-11-29 2011-09-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扫描触发机制和切换控制机制
KR20140043170A (ko) * 2008-03-21 2014-04-08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피드백 시그널링의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31981B (zh) * 2009-06-18 2013-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最小化路测日志测量方法及装置
EP2296394B1 (en) * 2009-09-10 2016-08-10 Alcatel Lucent Base st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load balancing in a group of base stations
US11303954B1 (en) 2021-01-04 2022-04-12 Sony Corporation Long duration error correction with fast channel change for ATSC 3.0 real-time broadcast mobile application
US11451853B1 (en) 2021-08-06 2022-09-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Measuring ATSC 3 RF environment using autonomous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92594A (en) * 1975-05-30 1978-05-30 Masco Corporation Of Indiana Crystalless scanning radio receiver controlled by processing means
US5287354A (en) * 1990-08-28 1994-02-15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Data protocol and monitoring system for RF trunking multisite switch global serial channel
US5293641A (en) * 1991-10-03 1994-03-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Signal strength controlled directed retry in a mobile radiotelephone system
NZ255617A (en) 1992-09-04 1996-11-2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Tdma digital radio: measuring path loss and setting transmission power accordingly
JPH07298340A (ja) * 1994-03-02 1995-11-10 Fujitsu Ltd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局
US6236365B1 (en) * 1996-09-09 2001-05-22 Tracbeam, Llc Location of a mobile station using a plurality of commercial wireless infrastructures
FI107008B (fi) * 1997-04-22 2001-05-15 Nokia Networks Oy Multimode-päätelaitteen kytkeytyminen verkkoo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US6349094B1 (en) * 1997-07-03 2002-02-19 Mdivers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mploying control for broadcast transmission
US6252861B1 (en) * 1998-03-26 2001-06-2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requency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337414A (en) * 1998-05-14 1999-11-17 Fujitsu Ltd Soft handoff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US6208858B1 (en) * 1998-07-21 2001-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all dropping rates in a multi-beam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339994B (en) * 1998-07-25 2000-10-11 Motorola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081977A1 (en) * 1999-08-31 2001-03-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ubscriber station, network control means and method for triggering 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081979A1 (en) * 1999-08-31 2001-03-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ubscriber station, network control means and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845238B1 (en) * 1999-09-15 2005-0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 and handov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6615044B2 (en) * 2001-06-06 2003-09-02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thod of WCDMA coverage based handover triggering
WO2003005759A1 (en) * 2001-07-03 2003-0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of ranking neighbour cells as candidates for an hand over
JP2003116162A (ja) 2001-10-05 2003-04-18 Toshiba Corp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及びシステム選択方法
US7853260B2 (en) * 2002-04-29 2010-12-1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ell identification for uplink interference avoidance using inter-frequency measurements
AU2003903826A0 (en) * 2003-07-24 2003-08-07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An ofdm receiver structure
US7535846B2 (en) * 2002-05-21 2009-05-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handling inter-RAT measurement and report in a dual-mode user equipment
CN1324828C (zh) * 2002-06-11 2007-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Cdma通信系统中异系统间切换的方法
JP2004088522A (ja) * 2002-08-28 2004-03-18 Nec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その周波数間ho方法、移動局、基地局、基地局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GB2396080B (en) * 2002-11-26 2006-03-01 Nec Technologies Improvements in standby time for dual 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WO2005083912A1 (en) * 2004-03-02 2005-09-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handover between different type mmmb systems
FR2871980B1 (fr) * 2004-06-22 2006-08-04 Radiotelephone Sfr Procede et systeme de calcul du voisinage 2g-3g pour un transfert automatique de connexion entre des systemes 2g et 3g
GB2420047B (en) * 2004-08-02 2007-09-19 Nec Technologies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between networks therefor
US20070004445A1 (en) * 2005-06-29 2007-01-04 Dorsey Donald 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ell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2051A (zh) * 2010-10-01 2013-07-10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 用于观测到达时间差的异频测量
CN103202051B (zh) * 2010-10-01 2016-11-30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观测到达时间差的异频测量
CN102387532A (zh) * 2011-01-10 2012-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点信息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2387532B (zh) * 2011-01-10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点信息处理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398507B2 (en) 2011-01-10 2016-07-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rocessing frequency information
US10034216B2 (en) 2011-01-10 2018-07-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rocessing frequency information
CN104244283A (zh) * 2013-06-06 2014-12-24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498286T1 (de) 2011-02-15
US20090253458A1 (en) 2009-10-08
EP1943853B1 (de) 2011-02-09
US9432869B2 (en) 2016-08-30
CN101305633B (zh) 2013-02-13
EP1943853A1 (de) 2008-07-16
ZA200802968B (en) 2009-01-28
RU2008120677A (ru) 2009-12-10
RU2417557C2 (ru) 2011-04-27
WO2007048673A1 (de) 2007-05-03
EP1781056A1 (de) 2007-05-02
DE502006008892D1 (de) 201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96911B2 (en) Network-controlled E-UTRAN neighbor cell measurements
CN101305633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同频测量和异频测量
Ratasuk et al.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using licensed-assisted access
CN107635273B (zh) 小小区发现方法、用户设备及存储器
CA2283986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local traffic measurements in a cellular telephone network
KR100939057B1 (ko) 무선랜에서 핸드오버 정보를 브로드캐스팅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2972060B (zh) 空白空间频率上的设备发现
CN102870451B (zh) 用于激活不活动小区的方法和电信基础设施
CN100508654C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动态频率选择
CN102884818B (zh) 控制通信系统中测量数据的收集的装置和方法
CN106031209B (zh) 在非授权频带中的用户设备辅助部署
CN103563427B (zh) 用于高速用户的小区划分
CN103179663A (zh) 接入点选择作业信道的方法及选择作业信道的接入点
CN105103631A (zh) 对具有重叠带宽的载波执行异频测量
US11496934B2 (en) Cell (re-)selection mechanisms with using cell quality determinations
CN114554520A (zh) 干扰测量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3858475A (zh) 多rat网络下的无线资源协调调度方法
CN101523958A (zh) 通过满负荷信息来补充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相邻小区清单
KR102386465B1 (ko) 이동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mdt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NOKIA COMMUNICATION GMBH + CO. K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DEVIC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OKIA COMMUNICATION GMBH + CO. KG

Effective date: 2015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17

Address after: American Texas

Patentee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