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3073B -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3073B
CN101293073B CN 200710097519 CN200710097519A CN101293073B CN 101293073 B CN101293073 B CN 101293073B CN 200710097519 CN200710097519 CN 200710097519 CN 200710097519 A CN200710097519 A CN 200710097519A CN 101293073 B CN101293073 B CN 101293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ms
chinese medicine
radix
medicine composition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9751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3073A (zh
Inventor
范永升
温成平
唐晓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ZCM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ZCM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ZCM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ZCMU
Priority to CN 20071009751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93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93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3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3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3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生地黄、白花蛇舌草、青蒿、鸡冠花、紫茉莉、赤芍与生麦芽的中药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

Description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地黄、白花蛇舌草、青蒿、鸡冠花、紫茉莉、赤芍与生麦芽的中药组合物,可用于制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
背景技术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往往侵犯结缔组织、血管、内皮肤等多种器官并伴有免疫学异常的全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B细胞功能亢进而产生大量自体抗体,引起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特别是肾小球内基底膜内沉着(狼疮性肾常是致死的原因)导致III型变态反应。
近年来红斑狼疮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美国Siegel和Fessel对纽约和旧金山人群调查,患病率分别为13.4/10万和50.8/10万。国内上海纺织系统人群调查患病率为70.4/10万(女性则为113.3/10万)故有关本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已日益受到国内外重视。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多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部分患者可控制病情,但长期用药则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甚至成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针,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例如中国专利申请91103109公开了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34种中药;中国专利申请94103378公开了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含有十多种中药。上述这些中药组合物一般都是处方药,使用时一般都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药物组合物的成分进行取舍。尽管也有中成药,但因为其成分多,制备复杂,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不是非常方便。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申请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生地黄、白花蛇舌草、青蒿、鸡冠花、紫茉莉、赤芍与生麦芽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生地黄、白花蛇舌草、青蒿、鸡冠花、紫茉莉、赤芍与生麦芽的组合。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生地黄10至20克、白花蛇舌草15至20克、青蒿20至40克、鸡冠花10至20克、紫茉莉10至20克、赤芍10至15克、生麦芽20至40克。
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羚羊角粉0.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安宫牛黄丸一剂用量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紫草30克、凌霄花9克、槐花9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生甘草6克、黄芩9克、苦参10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全瓜蒌15克、葛根12克、丹参15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海桐皮30克、威灵仙15克、秦艽12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黑蒲黄10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生黄芪30克,芡实12克,金樱子15克的组合。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茵陈15克、虎杖12克、垂盆草15克的组合。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直接混合各中药原料,得到中药混合物;可选地,和
(2)用水和/或醇提取上述(1)所得混合物,得到中药提取物。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方法所制备的中药混合物或中药提取物。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本发明中药混合物或中药提取物的用途,用于制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提供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以本发明中药混合物或中药组合物作为有效成分。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以本发明中药混合物或中药组合物和任选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药一起作为有效成分。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代表性的例子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等,和/或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来氟米特、硫唑嘌呤等等。
利用下列实验方法可以证明本发明组合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能力。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1.1.1纳入标准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符合中医辨证属“热毒、血瘀、阴虚”证者(辨证标准参照文献[2])。
1.1.2排除标准①除外其它结缔组织病、药物性狼疮症候群、结核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合并严重感染者;④年龄在15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或临床资料不全者。
1.1.3SLE病情轻重程度的评估标准[3]
(1)轻型:指诊断明确而症状轻微者,可表现为皮疹、关节炎、光过敏或轻度浆膜炎等而无明显内脏损害。
(2)重型:指明显内脏损害和/或危及生命的SLE,如:①心血管:冠状动脉受累,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填塞,恶性高血压。②呼吸系统:肺动脉高压,肺出血,肺炎,肺梗死,肺萎缩,肺间质纤维化。③消化系统:肠系膜血管炎,急性胰腺炎。④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1×109/L),血小板减少(<50×109/L),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静脉血栓形成。⑤肾脏:肾小球肾炎持续不缓解,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⑥精神神经:抽搐,急性意识障碍,昏迷,脑卒中,横贯性脊髓炎,单神经炎/多神经炎,精神性发作,脱髓鞘综合征。⑦其他:包括皮肤血管炎,弥漫性严重的皮损、溃疡、大疱,肌炎,非感染性高热有衰竭表现等。
1.1.4SLE活动性评价标准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ys temic lupus erythema tosus disease active index,SLEDAI)进行积分,并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3, 4,5]。即:重度活动期:SLE-DAI≥15分;中度活动期:10分≤SLE-DAI≤14分;轻度活动期5分≤SLE-DAI≤9分;稳定期:SLE-DAI≤4分。
1.2病例来源
所有SLE患者来自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共212例SLE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定的SLE诊断标准[1],病情活动性参照SLE-DAI积分标准[5],其中重度活动期期(SLE-DAI≥15分)31例,轻中度活动期(5分≤SLE-DAI≤14分)145例,稳定期(SLE-DAI≤4分)36例。
2研究方法
2.1分组与治疗
总147例SLE患者按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为了考虑组间的可比性,分组时收集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分期等因素。其中中西结合组123例,其中初诊患者19例,病程≤3个月者27例,3个月<病程≤2年者56例,病程>2年者21例,平均病程8.2个月;年龄19~47岁,平均29.7岁;重度活动期18例,轻中度活动期84例,稳定期21例;西药组89例,其中初诊患者13例,病程≤3个月者16例,3个月<病程≤2年者46例,病程>2年者14例,平均病程8.4个月;年龄20~46岁,平均30.2岁;重度活动期13例,轻中度活动期61例,稳定期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活动性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并对中西医结合组中的25例和西医组中的16例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随访。
2.2治疗方法
2.2.1西医组治疗方案口服强的松为主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重度活动期用大剂量激素≥1mg/kg/天,必要时结合标准环磷酰胺冲击疗法(0.5g/m2体表面积,每4周1次);轻中度活动期用中等剂量激素0.5mg/kg/天、稳定期用小剂量激素<15mg/天治疗,皮肤红斑明显者结合抗疟药治疗、关节痛明显者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病情稳定后均严格按激素减量法渐次减量。
2.2.2中西结合组治疗方案中西药结合治疗,西药用法、用量同前,中药主要由生地黄15g、蛇舌草18g、青蒿30g、鸡冠花15g、紫茉莉15g、赤芍12g、生麦芽30g等解毒、祛瘀、滋阴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服用。若热重加羚羊角粉0.6g、生石膏30g、知母15g;神昏、谵语、抽搐加安宫牛黄丸;面部斑疹隐现加紫草30g、凌霄花9g、槐花9g;口腔溃疡加生甘草6g、黄芩9g、苦参10g;胸闷、心悸加全瓜蒌15g、葛根12g、丹参15g;关节痛加海桐皮30g、威灵仙15g、秦艽12g;紫癜、尿血加白茅根30g、仙鹤草30g、黑蒲黄10g;腰酸神疲,下肢浮肿、小便清长或尿浊者加、生黄芪30g,芡实12g,金樱子15g;合并狼疮性肝炎,加茵陈15g、虎杖12g、垂盆草15g等。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观察2个疗程,对随访患者连续跟踪观察两年。
2.3观察指标与方法
2.3.1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皮肤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雷诺氏现象、光敏反应、月经不调、精神异常,以及合并全身各个器官如肾、肝、心、肺等病变情况。
2.3.2实验室指标:
2.3.2.1一般实验室指标三大常规、血沉(ESR)、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常规生化检测方法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双缩脲比色法。
2.3.2.2免疫学指标ANA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ds-DNA抗体:金标法检测;ENA抗体(包括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U1RNP抗体等)、抗心磷脂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补体C3、C4、IgG:免疫比浊法检测。
2.3.3血脂水平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检测用CHOP-PA法,CX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h—man coulter公司生产);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和脂蛋白a(LPa),用REP自动电泳分析系统(美国Hallena公司生产)。
2.3.4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骨密度(BM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检测患者腰椎L2-4的BMD,按照WHO的推荐的标准,将患者BMD低于同性别峰值BMD平均值2.5标准差(T≤-2.5)诊断为骨质疏松[6]。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及尿钙、尿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IPTH)及25-(OH)D3用放射免疫法;BGP放免试剂盒、IPTH放免试剂盒为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产品,25-(OH)D3放免试剂盒Diasorin公司产品。
2.3.3激素使用情况记录从治疗开始的第1天至治疗结束的第180天的激素用量,计算出6个月内的总量、平均用量、不同剂量的维持时间,以及撤减过程中反跳现象的发生情况。
2.3.4副作用及并发症主要包括继发感染、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胃痛等)、Cushing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肝损害、骨质疏松、月经不调、皮肤痤疮、多毛以及失眠、精神抑郁等。
2.3.5劳动力恢复情况家务劳动恢复情况,如洗衣物、做饭等;普通劳动恢复情况,如平时日常工作处理、上下班的体力情况等。
2.4统计学方法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发生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秩和检验。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以α=0.05(twotailed)为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研究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修订。完全缓解:治疗3个月或以上,主症、兼症均消失,实验室指标符合完全缓解条件;连续服药能保持缓解,主要实验室指标趋于完全正常。显效:治疗3个月或以上,主症好转,兼症大部分消失,实验室指标基本符合缓解条件;连续服药能维持病情稳定。有效:治疗3个月或以上,主症好转,兼症有所好转,部分实验室指标符合缓解条件;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期间,主症、兼症虽有所改善但并不稳定,且常见活动指征者。
3.2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中西结合组的完全缓解率为11.38%、显效率为30.08%、总有效率为92.68%,均显著高于西药组(分别为5.62%、22.47%和86.52%)。见表1。
表1两组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n(%)
Figure S07197519620070508D000071
注:两组比较,*P<0.05
3.3临床表现变化
两组治疗后各临床表现皆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关节痛、光过敏、肾脏损害变、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中西结合组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而发热、红斑、口腔溃疡、脱发、雷诺现象、月经失调等临床表现之间的差异则更有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各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表现变化n(%)
Figure S07197519620070508D000081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P>0.05
3.4实验室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后各主要实验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血沉增快、血红蛋白减少、抗ds-DNA阳性的发生率,中西结合组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IgG增高、补体C3降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更是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ANA、抗Sm、抗磷脂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各组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n(%)
Figure S07197519620070508D000082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P>0.05
3.5各组强的松用量
随着病情得到控制后,两组均按激素撤减方法逐渐减量,第3个月(90天)用量统计,中西结合组虽然低于西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6个月(180天)统计,两组间差异则有显著性;单例患者6个月激素使用总量统计,中西结合组为3241.5±113.2mg,西药组为4627.8±136.5mg,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反复而需要增加激素用量的,中西结合组4例(4.88%),西药组11例(12.36%),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见表4。
表4各组强的松用量(x±s)mg
Figure S07197519620070508D000092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P<0.01,△P>0.05
3.6副作用及并发症
3.6.1副作用及并发症判断标准高血压:参照1999年WHO/ISH确定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值(2hPG)>7.7mmol/L。高血脂:空腹血浆中胆固醇(TC)>5.7mmol/L,甘油三脂(TG)>1.81mmol/L(《实用内科学第8版》)。消化道溃疡:参照全国高等院校《内科学》(第5版)有关消化道溃疡诊断标准,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并经胃镜检查确诊。骨质疏松:符合1994年WHO制定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低于峰值骨量2.5SD以上。继发性感染:激素治疗过程中所引起严重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上述副作用或并发症中,若在治疗前就存在者不予纳入。
3.6.2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6个月后两组比较,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柯兴氏征、骨质疏松、痤疮或多毛等皮肤症状、失眠或抑郁等情绪异常、真菌或病毒等感染等副作用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中西医结合组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或P<0.01),在消化道溃疡和眼部病变等其它副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中西结合组中的25例和西药组中的16例随访两年比较,上述各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或P<0.01)。见表5。
表5各组治疗后副作用或并发症发生情况n(%)
Figure S07197519620070508D000101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P>0.05
3.7劳动力恢复情况
经治疗后,两组无论对家务劳动或普通工作的正常劳动之胜任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治疗6个月后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家务劳动恢复率(72.36%)显著高于西药组(61.80%)(P<0.05),正常劳动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2年比较,中西结合组的家务劳动和正常劳动恢复率分别为88.00%、64.00%,均显著高于西药组(68.75%、50.00%)(P<0.01)。见表6。
表6各组治疗后劳动力恢复情况n(%)
Figure S07197519620070508D000102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P<0.01,△P>0.05
4讨论
4.1SLE的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
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发病率近年有递增的趋势,在我国约74.5/10万,高于西方国家[7,8]。本病的发生与遗传背景(如HLA-A1、DR2、DW4)、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化学药物、病毒感染)、内分泌异常(如性激素水平失调)和免疫紊乱(如B细胞功能亢进和大量自身抗体出现)等有关,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搞清。SLE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和重型,前者指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但所累及的靶器官功能正常或稳定;后者按照红斑狼疮国际临床协作组和美国风湿病学会(SLICC/ACR)提出的SLE损伤指数来评估器官损害程度。重型患者根据SLE-DAI又分为重度活动期(SLE-DAI≥15分)、轻中度活动(5分≤SLE-DAI≤14)和稳定期(SLE-DAI≤4分)[3,4,5]。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的方法或药物,但正确、恰当的治疗可以使多数病情趋于缓解。对于轻型SLE,多采用小剂量激素治疗为主,若关节炎明显者结合非甾体抗炎药,皮疹或光敏反应明显者结合抗疟药治疗。对于重型SLE,则分诱导缓解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采用大剂量激素(泼尼松或甲强龙)或结合环磷酰按(CTX)冲击治疗为主,霉酚酸酯(MMF)、来氟米特、硫唑嘌呤和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对阻止狼疮性肾炎等病理损害的加重也具有较好的作用。处于研究应用阶段的还有血浆置换疗法、干细胞移植、生物制剂(如抗CD20、CD22等)、性激素(如DHEA、他莫昔芬)和基因疗法等,但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考察。关于SLE的治疗,如下一系列问题或方面值得临床重视: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高度怀疑者要密切观察,并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适当干预治疗措施。②轻型SLE可因过敏、感染、妊娠生育或环境变化等因素加重,甚至进入狼疮危象,切不可忽视。③重型SLE诱导缓解的目的在于迅速控制病情、阻止或逆转内脏损害,力求疾病完全缓解(包括血清学指标,症状和受损器官的功能恢复),而多数患者的诱导缓解期需要超过半年以上,不可急于求成。④狼疮危象的治疗目的在于挽救生命、保护受累脏器、防止后遗症,所以处理一定要及时、到位,度过危象后不可掉以轻心,按重型SLE的原则继续诱导缓解和巩固治疗。⑤注意以下各药物副作用:激素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引起的电解质紊乱、高血压、高血脂、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痤疮或多毛等皮肤变化、失眠或抑郁等神志异常以及既发感染等;CTX等免疫抑制剂应用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性腺抑制、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等;抗炎镇痛药引起的消化道溃疡;抗疟药应用引起的眼球调节反射障碍、角膜及视网膜病变等等。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个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往往不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及时作出适当调整。临床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对患者疗效/风险比率高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4.2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增效解毒作用
SLE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古籍中“日晒疮”、“阴阳毒”、“痹证”等病证。病因方面,先天不足、肝肾精血亏虚是SLE发生的根本原因;七情内伤、肝失疏泄为SLE的内在诱因,外界邪毒的入侵为其外在诱因。而由此所形成的气血失和、邪毒内郁化热,为SLE发病的主要机制[9]。热毒伤阴、灼伤营血而产生红斑皮疹、口腔溃疡;热伤血脉、瘀血阻络而致关节肿痛、活动不利;内热郁久伤阴、肝肾精血更亏而出现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脱发、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综上所述,我们认为SLE在活动期、慢性缓解期的大部分病程阶段,均表现为一种以肝肾阴虚为本,毒、热、瘀为标的虚实兼夹之征。因此我们确立了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滋阴益肾为主的治疗法则[10]。清热解毒类药物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和诱导淋巴细胞正常凋亡等作用;活血祛瘀类药物具有促进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改善SLE浓、粘、凝聚病理状态等作用;滋阴有利于脉道充盈,滋阴与活血同用能促进活血祛瘀的功效,同时滋阴益肾类药物具有提高机体调节自身免疫内环境的作用。临床上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筛选出生地、赤芍、丹皮、升麻、鳖甲等中药组成解毒祛瘀滋阴方。其中,生地凉血解毒,兼能“填精髓,逐血痹”(《本经》);赤芍、丹皮均有凉血散瘀,消痈解毒的作用;鳖甲滋阴益肾,能“补经血,除骨蒸”(《药性论》),诸药合用,共奏解毒、祛瘀、滋阴之效。
通过本研究发现,中西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结合激素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为11.38%、显效率为30.08%、总有效率为92.68%,均显著高于西药组(分别为5.62%、22.47%和86.52%)。临床表现方面,中西结合组对口腔溃疡、关节痛、光过敏、肾脏病变、神经系统异常和发热、红斑、脱发、雷诺现象、月经失调等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分别为P<0.05和P<0.01);实验室指标方面,中西结合组对血沉、血红蛋白、抗ds-DNA和白细胞、血小板、IgG、补体C3等调节作用均显著优于西药组(分别为P<0.05和P<0.01)。由此说明,中西医结合结合激素治疗SLE,与单用激素等西药相比,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在改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第180天强的松日用量和单例患者6个月总量均显著低于西药组(分别为P<0.05和P<0.01);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反复而需要增加激素用量的情况,中西结合组也显著少于西药组。提示:中西结合治疗更有利于病情趋向稳定缓解,从而能有效地撤减激素,并减少反跳现象和防止病情反复。副作用或并发症方面,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柯兴氏征、骨质疏松、痤疮或多毛等皮肤症状、失眠或抑郁等情绪异常、真菌或病毒等感染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组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在消化道溃疡和眼部病变等其它副作用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两年比较,上述各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则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中西医结合组家务劳动恢复率家务劳动恢复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正常劳动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2年比较,中西结合组的家务劳动和正常劳动恢复率均显著高于西药组。
提示:中西结合治疗SLE,能防止或减少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所引起的一系列副作用或并发症,有效促进体力和劳动力的恢复,且随着结合治疗的时间越长,其减毒(副)作用的效果越明显。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与单用激素等西药治疗相比,具有显著地增效减毒(副)作用,且随着结合治疗时间的延长,远期综合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优势越显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实施例
下列实施例仅供阐述发明,不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限制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取生地黄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青蒿20克、鸡冠花10克、紫茉莉10克、赤芍10克、生麦芽2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2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3
取生地黄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青蒿40克、鸡冠花20克、紫茉莉20克、赤芍15克、生麦芽4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4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羚羊角粉0.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
实施例5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与安宫牛黄丸一剂用量联合使用。
实施例6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紫草30克、凌霄花9克、槐花9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7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生甘草6克、黄芩9克、苦参1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8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全瓜蒌15克、葛根12克、丹参15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9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海桐皮30克、威灵仙15克、秦艽12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10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黑蒲黄1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11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生黄芪30克,芡实12克,金樱子15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12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茵陈15克、虎杖12克、垂盆草15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水煎煮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实施例13
取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直接混合装入胶囊;或者用乙醇提取,过滤,浓缩,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常用载体,压片。
参考文献
1.陈志强摘.美国风湿病学会对SLE修订的最新标准.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24(6):3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210-213
3.Gladman DD,Ibanez Detal.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Activity Index2000.J Rheumatol,2002,29(2):288-291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指南(草案).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8):508-513
5.HawkerG.published erratum appears in J Rheumatol,1993,20(4):657-660A reliability study of SLEDAI:a diease activityindex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Rheumatol,1993,20(6):1091
6.WHO Study Group.Osteoporosis.In:WHO,eds.Technical reportseries843:assement of fracture risk and its application toscreening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Geneva:WHO,1884.2-25
7.蒋明.风湿病学.科学出版社,1995,1042-1044
8.J acobson DJ,Grange SJ,RoseNR,et al.Epidemiology andestimated popu lation burden of selected autoimmune diseast inthe United States.Clinical Lmmunol Immuopathol,1997,84(3):223
9.蒋明,DAVID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86-943
10.范永升,温成平.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中医药学报,1998,13(2):34-37

Claims (16)

1.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生地黄10至20克、白花蛇舌草15至20克、青蒿20至40克、鸡冠花10至20克、紫茉莉10至20克、赤芍10至15克与生麦芽20至40克的组合。
2.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青蒿30克、鸡冠花15克、紫茉莉15克、赤芍12克、生麦芽30克。
3.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羚羊角粉0.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的组合。
4.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组合物与安宫牛黄丸一剂用量的组合。
5.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紫草30克、凌霄花9克、槐花9克的组合。
6.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生甘草6克、黄芩9克、苦参10克的组合。
7.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全瓜蒌15克、葛根12克、丹参15克的组合。
8.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海桐皮30克、威灵仙15克、秦艽12克的组合。
9.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黑蒲黄10克的组合。
10.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生黄芪30克,芡实12克,金樱子15克的组合。
11.权利要求1或2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与茵陈15克、虎杖12克、垂盆草15克的组合。
12.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由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的中药组合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组成。
13.制备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直接混合各中药原料,得到中药混合物;可选地,和
(2)用水和/或醇提取上述(1)所得混合物,得到中药提取物。
14.按照权利要求13的方法所制备的中药混合物或中药提取物。
15.权利要求14的中药混合物或中药提取物的用途,用于制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
16.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以权利要求14的中药混合物或中药提取物和任选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药作为有效成分。
CN 200710097519 2007-04-26 2007-04-26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Active CN101293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097519 CN101293073B (zh) 2007-04-26 2007-04-26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097519 CN101293073B (zh) 2007-04-26 2007-04-26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3073A CN101293073A (zh) 2008-10-29
CN101293073B true CN101293073B (zh) 2010-12-01

Family

ID=40063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097519 Active CN101293073B (zh) 2007-04-26 2007-04-26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930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0080B (zh) * 2010-06-03 2011-09-14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一种可减轻激素副作用的中药组合物
CN105079753A (zh) * 2015-08-27 2015-11-25 青岛海之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复方缓释片及制备方法
CN105106883A (zh) * 2015-08-27 2015-12-02 青岛海之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复方氢化可的松药贴及制备方法
CN106581523A (zh) * 2016-11-22 2017-04-26 贵州苗林王绿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花藤饮片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643A (zh) * 2001-12-06 2003-06-11 高大海 一种治疗红斑狼疮的口服药丸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643A (zh) * 2001-12-06 2003-06-11 高大海 一种治疗红斑狼疮的口服药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3073A (zh) 2008-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0402A (zh) 一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方剂及其应用
CN103520618B (zh) 一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制药用途
CN101293073B (zh) 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CN101797335B (zh) 一种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药组合物
CN105381039B (zh) 一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29002A (zh) 一种治疗抑郁情绪障碍性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58696B (zh) 治疗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的复方中药及应用
CN107837384A (zh) 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91399A (zh) 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中药组合物
CN106110124A (zh) 一种抗结核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0361683C (zh) 用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4388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21019B (zh) 一种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1458824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
CN115624582B (zh) 新定膝痛方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8355124A (zh) 一种治疗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106847B (zh) 一种治疗月经过多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772575A (zh) 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6880828A (zh) 一种治疗脾肾气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
CN106668669A (zh) 一种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药配方
CN102552545B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的新用途
CN1994452A (zh) 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内服中药
CN105943700A (zh) 一种补肾通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008642B (zh) 治疗红斑狼疮并抑制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中药及其应用
CN117122661A (zh) 一种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郁胆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