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2872A - 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2872A
CN101292872A CNA2008100959323A CN200810095932A CN101292872A CN 101292872 A CN101292872 A CN 101292872A CN A2008100959323 A CNA2008100959323 A CN A2008100959323A CN 200810095932 A CN200810095932 A CN 200810095932A CN 101292872 A CN101292872 A CN 101292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board
mentioned
subject
framework part
diagnostic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59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樋山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Canon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92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28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接近诊视床装置的方向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载置到顶板上的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本发明的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被检体的顶板、支撑顶板并使顶板能够进入架台的开口部内的拍摄区域的顶板框体部分框体部分、以及上下移动框体部分,上述上下移动框体部分支撑顶板框体部分并使顶板框体部分能够转动,利用设置在比顶板框体部分的转动轴靠架台一侧的V字形连接机构和缸,上述上下移动框体部分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本申请享受2007年4月2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号2007-119489和2008年3月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号2008-52292的优先权利益,本申请沿用该日本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图像诊断装置的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装置或X射线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造影)装置等图像诊断装置一般包括架台和载置被检体的诊视床装置,上述架台具有供被检体插入的开口部和拍摄配置在开口部内的拍摄区域中的被检体图像的拍摄单元。
图24为表示现有技术的图像诊断装置的图。如该图所示,用于图像诊断装置的诊视床装置具备设置在架台的开口部前面并用于载置被检体的顶板。并且,诊视床装置具备通过沿长度方向移动顶板使被检体向位于架台内部的拍摄空间的内外移动的功能(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6-129938号公报或日本特开平2-55042号公报)。
但是,上述图像诊断装置一般设置在放射线科等专用的摄影室内,根据该摄影室布局的不同,有时会限制接近诊视床装置的方向。图25为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像诊断装置的问题图。例如该图所示,接近诊视床装置的方向局限于与诊视床装置垂直的左右方向。此时,在将用担架(stretcher)搬送的被检体载置到顶板上时,需要改变担架的方向,使之与顶板平行排列。
但是,在摄影室狭窄或载置在担架上的被检体打着点滴等情况下,有时很难改变担架的方向。如果不改变担架的方向就移动被检体,则不仅移动困难,而且存在有可能给作为被检体的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的问题。
并且,用于图像诊断装置的诊视床装置一般在顶板的下部具有使顶板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因此,在将被检体载置到顶板上时,顶板的下面不能确保足够放脚的立足之处,负责人不得不以不合适的姿势移动被检体。
由于被检体一般情况下几乎都是生病或受伤的患者,因此移动被检体时,负责人必须小心谨慎。因此,怎样才能够在接近诊视床装置的方向受限的情况下容易地将被检体载置到顶板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接近诊视床装置的方向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载置到顶板上的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被检体的顶板和框体部分,上述框体部分设置在用于使上述被检体成像的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使上述顶板能够进入架台内部的拍摄区域并且在上述拍摄区域外能够转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形态的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被检体的顶板和上下移动机构,上述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用于使上述被检体成像的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并使上述顶板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形态的图像诊断装置包括用于使被检体成像的架台和载置上述被检体的诊视床装置;上述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上述被检体的顶板和框体部分,上述框体部分设置在上述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使上述顶板能够进入架台内部的拍摄区域并且在上述拍摄区域外能够转动。
本发明的再一个形态的图像诊断装置包括用于使被检体成像的架台和载置上述被检体的诊视床装置;上述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上述被检体的顶板和上下移动机构,上述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上述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并使上述顶板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形态的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未,支撑载置被检体的顶板的顶板框体部分转动到将上述被检体载置到上述顶板上的规定的被检体载置位置;上述顶板框体部分从上述被检体载置位置转动到上述顶板与架台的开口部前面垂直的规定的顶板基准位置,上述架台用于使上述被检体成像;上下移动机构使上述顶板框体部分从上述顶板基准位置移动到能够将上述顶板内插到上述架台的开口部内的高度的顶板内插待机位置,上述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上述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框体部分并使上述顶板框体部分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上述顶板从上述顶板内插待机位置移动到位于上述架台内部的拍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概念的图。
图2A、2B及2C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整个结构的外观图。
图3A、3B及3C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转动时的顶板框体部分的图。
图5是设置在顶板框体部分和上部支撑构件上的转动机构的图。
图6是设置在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中的RF线圈连接器(coilconnector)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在拍摄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8B及8C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MRI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
图9A、9B及9C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MRI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结构图。
图10A和10B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上下移动框体部分的上下移动机构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移动的图(1)。
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移动的图(2)。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移动的图(3)。
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移动的图(4)。
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移动的图(5)。
图16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诊视床装置向担架移动的图(1)。
图17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诊视床装置向担架移动的图(2)。
图18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诊视床装置向担架移动的图(3)。
图19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诊视床装置向担架移动的图(4)。
图20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诊视床装置向担架移动的图(5)。
图21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从诊视床装置向担架移动的图(6)。
图22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框体部分不转动时顶板的移动的图(1)。
图23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框体部分不转动时顶板的移动的图(2)。
图2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图像诊断装置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图像诊断装置的问题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涉及的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的优选实施例。另外,以下叙述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用于具备诊视床装置的MRI装置时的情况。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概念。图1A和1B为用于说明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概念的图。如图1A所示,该MRI装置包括架台1和诊视床装置2。
架台1具有供被检体P插入的开口部3,并且在位于开口部3内的拍摄区域产生静磁场和梯度磁场,对载置在产生的磁场内的被检体P照射RF(Radio Frequency,无线电波)脉冲。该RF脉冲使被检体P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并且,从被检体P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由例如安装在被检体P上的RF线圈检测到,发送给计算机等图像处理装置(图中没有表示)。在图像处理装置中,根据发送来的信号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结果为重构被检体P的图像。
诊视床装置2设置在架台1的外侧,如图1B所示,具备载置被检体P的顶板4、从下方支撑顶板4的顶板框体部分5、以及从下方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的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
这里,顶板框体部分5使顶板4能够进入架台1的开口部3内的拍摄区域内地支撑顶板4。并且,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A转动地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且在遮盖部分6的内侧具有设置在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架台1一侧的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由这些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
即,在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中,由于能够使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因此在载置被检体P时,即使担架的方向不能改变,也能够将顶板4的位置改变成便于载置被检体P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中,由于将用来使顶板框体部分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设置在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架台1一侧,因此在顶板4的下面能够获得立足处的空间。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中,即使在接近诊视床装置2的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整体结构。图2A、2B和2C为表示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其中,图2A为从上面观看MRI装置的外观图,图2B为从侧面观看的外观图,图2C为从正面观看的外观图。如各图所示,该MRI装置包括架台1和诊视床装置2。
架台1具有供被检体P插入的开口部3,并且具有在位于开口部3内的拍摄区域产生静磁场的静磁场磁铁、产生梯度磁场的梯度磁场线圈、以及对放置在静磁场磁铁产生的磁场内的被检体P照射RF脉冲的RF发送部(图中没有表示静磁场磁铁、梯度磁场线圈和RF发送部)。
当在该架台1的内部照射RF脉冲时,使被检体P产生核磁共振信号。从被检体P发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用例如安装在被检体P上的RF线圈检测,并发送给计算机等图像处理装置(图中没有表示)。并且,在图像处理装置中根据发送来的信号进行规定的运算处理,重构被检体P的图像。
诊视床装置2设置在架台1的外侧,具备载置被检体P的顶板4、顶板框体部分5和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
顶板框体部分5构成为,支撑顶板4并使顶板4能够进入架台1的开口部3内的拍摄区域内。具体采用下述结构:该顶板框体部分5从下方支撑顶板4,并且在内部具有图中没有表示的电动机等,利用该电动机,能够按照来自操作者的指示使顶板4沿长度方向在位于架台1前面的规定的顶板内插待机位置与位于架台1的开口部3内的规定的拍摄位置之间移动。
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A转动,并且具有使顶板框体部分5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图3A、3B和3C为表示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结构图。其中,图3A为从上面观看MRI装置的结构图,图3B为从侧面观看的结构图,图3C为从正面观看的结构图。
如各图所示,具体来说,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具有从下方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A转动的上部支撑构件13和放置于地板上的下部支撑构件14,而且,在上部支撑构件13与下部支撑构件14之间,作为上述上下移动机构,具有由交叉成V字形的2根连接机构11a和11b构成的V字形连接机构11以及作为使V字形连接机构11的交叉角度改变的驱动装置的缸12。
其中,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构成为,通过缸12使V字形连接机构11的交叉角度变化,从而能够通过上部支撑构件13使顶板框体部分5沿上下方向移动,两者都设置在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架台1的一侧。
这样一来,通过将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设置在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架台1的一侧,在顶板4的下面能够获得立足处的空间。由此,在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时,负责人能够将脚放入顶板4的下方,从而确保足够的立足之处,能够容易地移动被检体P。
并且如图3A所示,在上部支撑构件13与顶板框体部分5之间,具有旋转轴承15和定位部16。旋转轴承15为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绕规定的转动轴A旋转的轴承。定位部16为以规定的转动角度定位顶板框体部分5的定位机构。另外,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既可以手动进行,也可以在上部支撑构件13上设置电动机等驱动装置,利用该驱动装置进行。
图4为表示转动时的顶板框体部分5的图。如该图所示,具体来说,上部支撑构件13将顶板框体部分5定位在以转动轴A为中心、从与架台1的前面垂直的位置向右转动大约90度的位置上。将该位置作为用于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的位置,以下称为“被检体载置位置”。并且,以下将使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之前的、顶板4与架台1的前面成为垂直的位置(图2A、2B和2C所示的顶板框体部分5的位置)称为“顶板基准位置”。
下面详细说明用于进行上述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和定位的转动机构。图5为表示设置在顶板框体部分5和上部支撑构件13上的转动机构的图。该图表示图3A所示的旋转轴承15周边的上部支撑构件13和顶板框体部分5的结构。
该图所示的定位部16以及旋转制动器17a和17b分别设置在上部支撑构件13的上面,旋转制动器18a和18b以及定位销19a和19b分别设置在顶板框体部分5的下面。
其中,上部支撑构件13上设置的定位部16为将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角度定位在规定的转动角度的卡合机构,顶板框体部分5上设置的定位销19a和19b分别为与定位部16卡合的被卡合机构。
具体来说,如该图所示,上部支撑构件13的定位部16和顶板框体部分5的定位销19a及19b设置在以转动轴A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在顶板框体部分5向右或向左方向转动到转动角度为90度的位置上时,通过定位销19a或19b与定位部16相抵接,将顶板框体部分5的位置定位在上述被检体载置位置。
这样一来,由于定位部16与定位销19a或19b相抵接,将顶板框体部分5的位置定位在被检体载置位置,因此在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上时能够防止顶板框体部分5不稳定地晃动。由此,在使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后的状态下,责任者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
并且,上部支撑构件13上设置的旋转制动器17a和17b以及顶板框体部分5上设置的旋转制动器18a和18b分别为将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制动在规定的转动角度上的制动机构。
如该图所示,具体来说,这些旋转制动器分别设置在以转动轴A为中心的同心圆上,当顶板框体部分5向右或左方向转动到转动角度为90度的位置上时,旋转制动器17a与18a以及旋转制动器17b与18b分别卡合,制动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由此,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角度被限制在从上述顶板基准位置向左或向右方向不超过90度。
另外,虽然这里说明的是将顶板框体部分5定位在转动角度为90度的位置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在顶板框体部分5或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的任意位置上设置挂钩或销钉等能够定位的定位机构,将顶板框体部分5定位在不超过90度的任意转动角度上。由此,即使在接近诊视床装置2的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顶板框体部分5定位在沿该方向的任意角度上,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
此外,在MRI装置所使用的诊视床装置中,一般在顶板上设置有用来连接拍摄时安装到被检体P上的RF线圈的RF线圈连接器。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2也在顶板4的两端设置有RF线圈连接器。图6为表示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2上设置的RF线圈连接器的图。如该图所示,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2中,在顶板框体部分5位于顶板基准位置下成为架台1一侧的端部,设置有RF线圈连接器7a,在另一端设置RF线圈连接器7b。
并且,在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2中,如该图所示,配设有例如从RF线圈连接器7b通到图中没有表示的RF控制部的RF电缆8,该RF电缆8分别通过顶板4的内部、上述转动机构的内部和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的内部(包围V字形连接机构的遮盖部分6的内侧)。
由此,通过设置RF电缆8,即使在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的上方可以旋转地设置顶板框体部分5的情况下,也能够不露出到MRI装置外面地配设RF电缆8。由此,在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时,能够不受RF电缆8的干扰。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旋转制动器17a、17b、18a和18b限制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使转动角度从顶板基准位置向左或右方向不超过90度,因此能够防止由于RF电缆8过于拧转而老化或断线的情况。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2拍摄时的动作。图7为表示本实施例1的诊视床装置2拍摄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如该图所示,在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中,在进行被检体P的拍摄时,首先使诊视床装置2的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到用于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的被检体载置位置(步骤S101)。
并且,在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之后,顶板框体部分5从被检体载置位置转动到顶板4与架台1的开口部3的前面垂直的顶板基准位置(步骤S102)。
接着,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使顶板框体部分5,从顶板基准位置移动到顶板4能够内插到架台1的开口部3中的高度的顶板内插待机位置(步骤S103)。
然后,顶板4从顶板内插待机位置移动到位于架台1内部的拍摄位置(步骤S104),在该拍摄位置进行被检体P的拍摄。
这样一来,在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时,通过转动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提高MRI装置在拍摄时的操作性。
另外,上述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和顶板4的移动既可以由操作者手动进行,也可以使用电动机等驱动装置或控制装置等自动地进行。
并且,上述步骤S102和步骤S103所示的诊视床装置2的动作的顺序也可以交换。具体为,也可以在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之后,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使顶板框体部分5从顶板基准位置移动到顶板内插待机位置(步骤S103),然后使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到顶板基准位置(步骤S102)。
如以上叙述过的那样,在本实施例1的MRI装置中,由于构成为,诊视床装置2具备:顶板4,载置被检体P;顶板框体部分5,支撑顶板4使顶板4能够进入架台1的开口部内的拍摄区域;以及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转动,并且利用设置于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近架台1一侧的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上述上下移动框体部分1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在接近诊视床装置2的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是用V字形连接机构11和缸12作为用于沿上下方向移动顶板框体部分5的上下移动机构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使用外周上形成有螺纹齿的丝杠(lead screw)也可以实现该上下移动机构。因此,下面说明使用了丝杠时的情况作为实施例2。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实施例1中参照的附图所示的各部分起相同作用的功能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2的MRI装置的整体结构。图8A、8B和8C为表示本实施例2的MRI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其中,图8A为从上面观看MRI装置的外观图,图8B为从侧面观看的外观图,图8C为从正面观看的外观图。如各图所示,该MRI装置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MRI装置一样包括架台1和诊视床装置2。
其中,诊视床装置2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诊视床装置2一样设置在架台1的外侧,具备载置被检体P的顶板4、顶板框体部分5和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
其中,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以规定的转动轴A转动,并且具有丝杠,作为用于沿上下方向移动顶板框体部分5的上下移动机构。图9A、9B和9C为表示本实施例2的MRI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结构图。其中,图9A为从上面观看MRI装置的结构图,图9B为从侧面观看的结构图,图9C为从正面观看的结构图。
如各图所示,具体来说,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具有支撑构件22,该支撑构件22从下方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使顶板框体部分5能够以规定的转动轴A转动,而且作为上述上下移动机构,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还具有从下方支撑支撑构件22的丝杠21和旋转驱动丝杠21的上下移动电动机23及传动带24。
图10A和10B为表示本实施例2的上下移动框体部分的上下移动机构的图。如各图所示,丝杠21立设在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近架台1一侧。并且如该图所示,支撑构件22在架台1一侧的端部具有设置了与丝杠21的螺纹齿螺合的螺纹孔的螺母部分25。并且,如该图所示,在支撑构件22的螺母部分与丝杠21螺合的状态下,通过上下移动电动机23和传动带24旋转驱动丝杠21,支撑构件22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这样一来,通过将丝杠21设置在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架台1的一侧,在顶板4的下方能够获得作为立足处的空间。由此,在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时,负责人能够将脚放入顶板4的下方,从而确保足够的立足之处,能够容易地移动被检体P。
如以上叙述过的那样,在本实施例2的MRI装置中,由于构成为,诊视床装置2具备:顶板4,载置被检体P;顶板框体部分5,支撑顶板4并使顶板4能够进入架台1的开口部内的拍摄区域;以及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支撑顶板框体部分5并且使顶板框体部分5可以转动,并且利用设置于比顶板框体部分5的转动轴A靠近架台1一侧的丝杠21,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在接近诊视床装置2的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被检体P载置到顶板4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说明了用顶板框体部分5支撑顶板4并使顶板4能够进入架台1的开口部3内的拍摄区域内的情况,但也可以例如使诊视床装置2所具有的顶板4能够拆装,将顶板4作为搬运被检体P的担架的一部分使用。
因此,下面作为实施例3说明使顶板4能够拆装,将顶板4作为担架的一部分使用时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说明使用了实施例2的MRI装置时的情况,对于与已经说明过的各部分起相同作用的功能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诊视床装置2所具有的顶板4由顶板框体部分5可拆装地支撑。并且,通过将该顶板4从顶板框体部分5上拆下后安装到带脚轮的台车上,能够作为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一部分使用。下面说明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4在诊视床装置2与担架之间的移动。
先说明顶板4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2的移动。图11~图15为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4从担架向诊视床装置2移动的图(1)~(5)。另外,这里假设诊视床装置2的顶板框体部分5已经定位在转动了大约90度的位置上。
首先,图11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和担架30的结构。如该图所示,担架30采用将从诊视床装置2上拆下的顶板4安装到下部具有脚轮32的台车31上的结构。
图12为用于说明将顶板4安装到台车31上的图。该图表示台车31中安装顶板4的地方。如该图所示,在担架30的台车31的安装顶板4的地方设置有规定数量的挂钩33。另一方面,在顶板4的上部设置有数量与挂钩33相等的钩挂在台车31的挂钩33上的钩环4a。于是,通过沿该图所示箭头的方向移动顶板4,钩环4a钩挂在挂钩33上,顶板4安装到台车31上。另一方面,如果向与该图所示箭头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话,则从台车31上拆下顶板4。
接着,图13表示担架30移动到顶板4位于顶板框体部分5的正上方时的状态。并且,如果在该状态下用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向上方移动顶板框体部分5的话,则如图14所示,安装在台车31上的顶板4安装到顶板框体部分5的上部。
这里,如果采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由于与实施例1和2一样能够在顶板框体部分5的下方获得空间(图14中虚线表示的空间),因此通过将腿部插入该空间内,能够将担架30横在诊视床装置2上。
接着,如果如图15所示那样向离开顶板框体部分5的方向移动担架30,则从台车31的挂钩33上拆下钩环4a,顶板4留置在顶板框体部分5的上部。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4可拆装地设置在顶板框体部分5上,能够拆下安装在担架30上的顶板4安装到诊视床装置2上。由此,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能够将由担架30搬运来的被检体P随着顶板4移动到诊视床装置2上,而且能够容易地使被检体P向诊视床装置2移动。
下面说明顶板4从诊视床装置2向担架30的移动。图16~图21为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顶板4从诊视床装置2向担架30移动的图(1)~(6)。图16表示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之前的MRI装置的状态。并且从该状态开始,像图17所示那样转动顶板框体部分5。
接着如图18所示,使担架30移动,靠近MRI装置。此时,假设顶板框体部分5已经向上移动到顶板4的钩环4a与台车31的挂钩33相同高度的位置上。此时,如图19所示,如果担架30移动到与顶板框体部分5重合的位置上,则钩环4a钩挂在台车31的挂钩33上,顶板4安装到台车31上。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利用上下移动框体部分20使顶板框体部分5向下移动的话,则如图20所示,顶板4从顶板框体部分5的上部脱离。于是,如图21所示,如果向离开顶板框体部分5的方向移动担架30的话,则顶板4也与担架30一起移动。
另外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将RF线圈连接器7a和7b配设在顶板框体部分5的端部,以便即使在拆下顶板4的情况下RF线圈连接器7a和7b也遗留在诊视床装置2上。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将顶板4可拆装地设置在顶板框体部分5上,能够拆下安装在诊视床装置2上的顶板4,安装到担架30上。由此,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能够使载置在诊视床装置2上的被检体P随着顶板4移动到担架30上,而且能够容易地使被检体P向诊视床装置2移动。
并且,虽然这里说明的是在顶板框体部分5转动后的状态下使顶板4在顶板框体部分5与担架30之间移动时的情况,但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即使在不转动顶板框体部分的状态下也同样能够移动顶板4。图22和图25为表示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不转动顶板框体部分5时移动顶板4的图(1)和图(2)。
具体如图22所示,如果采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与实施例1和2一样,即使在不转动顶板框体部分5的状态下也能够在顶板框体部分5的下面获得空间。因此,在本实施例3的MRI装置中,即使在不转动顶板框体部分5的状态下,如图23所示那样通过将腿脚插入顶板框体部分5下方确保的空间内,能够将担架30横放在诊视床装置2上,能够在它们之间移动顶板4。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用于MRI装置所使用的诊视床装置时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同样可以用于X射线CT装置等其他图像诊断装置所使用的诊视床装置。

Claims (15)

1.一种诊视床装置,具备:顶板,载置被检体;以及
框体部分,设置在用于使上述被检体成像的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使上述顶板能够进入架台内部的拍摄区域并且在上述拍摄区域外能够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顶板由上述框体部分可拆装地支撑,并且能够安装到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台车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框体部分包括:第一框体部分,支撑上述顶板并使上述顶板能够进入上述拍摄区域内;以及第二框体部分,支撑上述第一框体部分并使上述第一框体部分能够转动,
上述第一框体部分具有设置在以上述顶板的转动轴为中心的同心圆上的定位卡合部分;
上述第二框体部分与上述第一框体部分之间具有在规定的转动角度上与上述定位卡合部分抵接而被定位的被卡合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顶板由上述框体部分可拆装地支撑,并且能够安装到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台车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被卡合部分被定位在大致90度的转动角度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顶板由上述框体部分可拆装地支撑,并且能够安装到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台车上。
7.一种诊视床装置,具备:顶板,载置被检体;以及
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用于使上述被检体成像的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使上述顶板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上下移动机构经由顶板框体部分支撑上述顶板;
上述顶板由上述顶板框体部分可拆装地支撑,并且能够安装到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台车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上下移动机构包括支撑上述顶板的V字形连接机构和使该V字形连接机构的交叉角度变化的驱动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上下移动机构经由顶板框体部分支撑上述顶板;
上述顶板由上述顶板框体部分可拆装地支撑,并且能够安装到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台车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上下移动机构包括支撑上述顶板的支撑构件、与该支撑构件上设置的螺母部分螺合的丝杠以及旋转驱动该丝杠的驱动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诊视床装置,上述上下移动机构经由顶板框体部分支撑上述顶板;
上述顶板由上述顶板框体部分可拆装地支撑,并且能够安装到搬运上述被检体的担架的台车上。
13.一种图像诊断装置,包括用于使被检体成像的架台和载置上述被检体的诊视床装置;
上述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上述被检体的顶板;以及
框体部分,设置在上述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使上述顶板能够进入架台内部的拍摄区域并且在上述拍摄区域外能够转动。
14.一种图像诊断装置,包括用于使被检体成像的架台和载置上述被检体的诊视床装置;
上述诊视床装置具备:载置上述被检体的顶板;以及
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上述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并使上述顶板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15.一种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包括:
支撑载置被检体的顶板的顶板框体部分转动到将上述被检体载置到上述顶板上的规定的被检体载置位置的步骤;
上述顶板框体部分从上述被检体载置位置转动到上述顶板与架台的开口部前面垂直的规定的顶板基准位置的步骤,上述架台用于使上述被检体成像;
上下移动机构使上述顶板框体部分从上述顶板基准位置移动到能够将上述顶板内插到上述架台的开口部内的高度的顶板内插待机位置的步骤,上述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上述架台上,支撑上述顶板框体部分并使上述顶板框体部分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上述顶板从上述顶板内插待机位置移动到位于上述架台内部的规定拍摄位置的步骤。
CNA2008100959323A 2007-04-27 2008-04-25 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Pending CN1012928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19489 2007-04-27
JP119489/2007 2007-04-27
JP052292/2008 2008-03-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2872A true CN101292872A (zh) 2008-10-29

Family

ID=40063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959323A Pending CN101292872A (zh) 2007-04-27 2008-04-25 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289854A (zh)
CN (1) CN10129287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1662A (zh) * 2011-03-30 2012-12-05 株式会社东芝 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7257658A (zh) * 2015-02-27 2017-10-1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患者承载架的磁共振检查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23027B1 (en) * 2010-09-30 2017-04-19 Hitachi, Lt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ice
EP3975854A4 (en) 2019-06-03 2023-08-02 Planmeca OY COMPUTER-ASSISTED TOMOGRAPHY IMAGING APPARATU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1662A (zh) * 2011-03-30 2012-12-05 株式会社东芝 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2811662B (zh) * 2011-03-30 2014-12-03 株式会社东芝 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
CN107257658A (zh) * 2015-02-27 2017-10-1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患者承载架的磁共振检查系统
US11269029B2 (en) 2015-02-27 2022-03-08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a moveable patient carrier
CN107257658B (zh) * 2015-02-27 2022-05-10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患者承载架的磁共振检查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89854A (ja) 200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7443B (zh) 用于多轴成像的悬臂式x射线ct系统
US8442617B2 (en) System fo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X-ray imaging
US6906328B2 (en) Gamma camera workflow automation
JPH08206104A (ja) 医療診断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07023894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patient during medical imaging
US20190298285A1 (en) Modular and configurabl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assembly
JP5019199B2 (ja) 医用画像撮影装置
CN101292872A (zh) 诊视床装置、图像诊断装置及诊视床装置的动作方法
US9392981B2 (en) Compact gantry system using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detectors
US10582899B2 (en) Imaging system subject support
US20080267358A1 (en) Patient couch apparatus, diagnostic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patient couch apparatus
US20180146940A1 (en) Radiation-irradiation device
US751567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e beam x-ray source and detector arrangement in computed tomography systems
JP2011218220A (ja) 医用画像撮影装置
CN103876741A (zh) 可调mri头部线圈装置以及mri系统
US6373915B1 (en) Exchange jig, bed device,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WO2016094354A1 (en) Fixed/mobile patient handling system
KR100712312B1 (ko) 뇌 정위틀 위치 세팅 장치
US20100172477A1 (en) Electrical wheel lock system and method
EP3866695B1 (en) Patient support mechanism for a portable medical scanner
JP5859589B2 (ja) 天井設置式医療撮像システム
WO2015070488A1 (zh)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JP3003868B2 (ja) X線ctスキャナ
JPH01308532A (ja) Ct装置
JPH02263183A (ja) エミッションct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