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1963A - 地月星动仪 - Google Patents
地月星动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51963A CN101251963A CNA2008100272405A CN200810027240A CN101251963A CN 101251963 A CN101251963 A CN 101251963A CN A2008100272405 A CNA2008100272405 A CN A2008100272405A CN 200810027240 A CN200810027240 A CN 200810027240A CN 101251963 A CN101251963 A CN 1012519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th
- moon
- geoid
- sun
- so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一种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地球体和月球体,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其地球体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或下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设置在地球体背向太阳体的位置上;地球体和月球体均绕太阳体公转,公转轨迹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月球体与地球体之间设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公转轨迹平面以一定直径的轨迹绕地球体转动。本发明是根据已知的天文数据和天文现象,对地球的轨道重新设计,能让人们了解到太阳系的动力来源,计算出太阳系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其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适用于科研与教学,有利于人们认识整个太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文教学仪器,特别是一种地月星动仪。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172508Y中公开一种模拟天体运动立体教具,主要由三角支架、旋转架、动力源、公制刻度盘、平行光源、太阳、月球、地球、时差刻度盘、农历刻度盘组成,可演示太阳、地球、月球运行轨迹及与其位置相对应的农历、公历时刻,当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运行位置符合一定条件时,可显示月全食、月偏食和日全食、日偏食。该结构是针对现有书本上解释的天体运动轨迹而设计。
人类生长在地球上对于夜上出现的月亮和星星已有了长时间的观察,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已有观星的记载,到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天文学家衡对天文的认识已很了解,到了十六世纪中期西方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后被世界天文学认可。西方的学说就占了主导地位,但在计算地球运行轨道时忽视了我国天文学家早已发现太阳射线与黄道成23°26′角的数据,只用了赤道与黄道成23°26′的数据,经过详细分析东西方发现的两个23°26′的关系,双方都有对的地方。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发现的23°26′的是指轨迹,西方发现的23°26′是指地球的纬度,地球的轨迹是不变的,地球的纬度是会因地球的自转而改变的,按地球在地球轨道上自转一年内赤道会与太阳出现两次23°26′的夹角,而太阳与黄道的23°26′夹角要满足365天的条件,所以设计地球轨道时要优先对太阳与黄道的夹角关系考虑,地球在轨道上自转也会出现两次赤道与太阳成23°26′的夹角,那就是我国的农历,夏至日,冬至日就可以溶合东西文化古今中外天文科学家长期观察的结果,解释天文学存在的种种疑问。
现在天文学认可的太阳系的运转规律是:八大行星和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在接近于一个平面运转,位置会改变的星体是行星,位置永远都不变的叫恒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环绕着地球运转月球受太阳的照射反光反射到地球,就是我们看到的月亮,但是与现实人们看到的天文现象有些不符的问题。具体有如下5点:
(1)大家都知道我们生长在地球上,当人们所在的位置朝向太阳的方向就是白天,背向太阳的方向就是夜晚,就会看到落天的星星,如果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和星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星星也要和地球向着太阳同步运转才能重现星像。
(2)如果八大行星都各自的速度,各自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转,行星行到地球朝太阳的方向时,从地球上就看不见那颗行星了,就像时钟一样三枝指针走在一起也要有周期的变化,地球看到其它行星每年就有一半时间看不到八大行星,但没有这样的天文记录。
(3)根据现在地球环绕太阳转的图解显示,地球与太阳没有周期的变化就不能解释一年四季的交换。
(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已知月球有月面和月背之分,月面是朝向太阳的一面,月背是背着太阳的一面,永远都见不到太阳,如果环绕着地球转月球就会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走在地球向太阳的前方,地球夜晚的地方就看不见月亮了。
(5)已知月球不是在地球的赤道上空转动,它的运转轨道又在何方。
现解释的日食和月食的原因:
人们一向都把月食的天文现象认为是地球挡着了太阳的光线,从以上的说明已知地球挡着太阳光线的时间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的前后,怎会在月明之夜呢?而日食现象则认为是月球挡着太阳光线。
慧星的解释:
慧星是一种不常见,周期性出现的天文现象,哈雷慧星要76年才出现一次,按太阳系的立体形状分析,慧星带就是太阳系旋涡的末端,也是太阳系的边缘,由于它的旋转速度没有地球在轨道上的旋转速度快,地球用76年的时间就比哈雷慧星转多一圈,就像运动员绕运动场作长跑比赛一样,前边的运动员跑若干圈后就追上了后边的运动员,人们看到某颗慧星时,就是地球赶上和超过这慧星的时期,慧星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越长,下次重现的时间也要越长。
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祖先已经知道,太阳的光线与地球的黄道23°26′的斜射角度,在北京的故宫的各大宫殿前的平台,都没有测量时间的日规仪,它都是有相对的倾斜来吻合太阳的光线角度,现在人们在设计地球轨道时忽视了这一点,把地球的轨道平面作为0度计算,就会不能把地球的运动原理解析出来,就不能解析地球的动力来源。
在计算星体的距离时,地球轨道的设计不同,计算的方法也不同,差之亳厘失之千里,星星的距离一般的常数都不够用,要用光年来计算,星星在宇宙中就像在太平洋上漂流一个苹果一样漂渺,宇宙的空间就会变得零星布着星体与我们所见天文星像有很大的差距。
地球和月球有着永不分离的密切关系,形成了地月系,从古代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观察着月亮的周期变化,现在先进的国家已能发射出人造卫星,和宇航员簦陆月球,我国的嫦娥一号已在月球的低空探测月球,但是人们对月球的运行规律和动力来源都在探索,本人发现当前人们对月球的运行规律与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出现的现象有不符的地方。1、如果月球环绕地球转,月球就会有15天的时间在地球距太阳的前方,人们就不能看见月亮。2、如果月球环绕地球转,月球就不会有月背见不到太阳的现象。
本人发现天文学知识对地球设计时忽略了中国古代早已得出太阳射线与黄道成23°26′夹角的重要数据,在地球轨道设计时只用了赤道与黄道成23°26′的关系,造成了很多与现实天文现象不符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把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运转规律显示出来的地月星动仪,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地球体和月球体,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其结构特征是地球体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或下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设置在地球体背向太阳体的位置上;地球体和月球体均绕太阳体公转,公转轨迹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月球体与地球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公转轨迹平面以一定直径的轨迹绕地球体转动。
所述支架竖直设置,中部设置太阳体,顶部设置有与水平面成66°34′夹角的转轴或轴套,并与环形轨道中心连接,环形轨道为地球体和月球体的公转轨迹,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地球体和月球体设置在环形轨道上。
所述月球体绕地球体转动的轨迹直径为地球体直径与月球体直径之和。
所述地球体和月球体分别设置在环形轨道下方和上方,月球体通过垂直环形轨道平面的L形转轴与环形轨道连接,转轴中心偏离地球体中心一个月球体半径的距离,转轴弯臂长度为地球体半径减月球体半径的长度。
所述地球体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金星体和水星体,地球体北侧设置有北斗星体,月球体背后方向设置有火星体、木星体和土星体。
所述环形轨道上设有若干星体,星体通过线条或连杆与环形轨道连接。
所述支架表面正对转轴或轴套的倾斜方向俯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均布设置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标示。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月球周期仪,包括分别根据地球体和月球体大小比例设置的大小两块圆板,大圆板固定设置在支架上,背部设置有摆杆,摆杆长度为大圆板半径长度,一端偏离大圆板中心一个小圆板半径的距离与支架或大圆板连接,另一端与小圆板外径连接。
本发明根据已知的天文数据和天文现象,对地球的轨道重新设计,能让人们了解到太阳系的动力来源,计算出太阳系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地球轨道的设计大大地扩大了太阳系家簇星体数量,更加认识到天外有天的奥秘,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探索,明确到探索外星生物的方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一定会发现到前所末见的景观。其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适用于科研与教学,有利于人们认识整个太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4,本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1、地球体4和月球体6,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12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地球体4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6设置在地球体4背向太阳体1的位置上。地球体4和月球体6均绕太阳体1公转。支架12竖直设置,中部设置太阳体1,顶部设置有与水平面成66°34′夹角的轴套14,并与环形轨道10中心连接,环形轨道10为地球体4和月球体6的公转轨迹,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地球体4和月球体6分别设置在环形轨道10的下方和上方。月球体6与地球体4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环形轨道平面以地球体直径与月球体直径之和的直径轨迹绕地球体4转动。月球体6通过垂直环形轨道平面的L形转轴11与环形轨道10连接,转轴中心偏离地球体中心一个月球体半径的距离,转轴弯臂长度为地球体半径减月球体半径的长度。地球体4与太阳体1之间设置有金星体3和水星体2,地球体北侧设置有北斗星体5,月球体6背后方向设置有火星体7、木星体9和土星体8。环形轨道10上设置有若干星体13,星体通过线条或连杆与环形轨道连接。支架12表面正对轴套14的倾斜方向俯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均布设置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标示(夏至和秋分标示图中未示出)。支架12上设置有月球周期仪,包括分别根据地球体和月球体大小比例设置的大小两块圆板,大圆板15固定设置在支架12上,背部设置有摆杆16,摆杆长度为大圆板半径长度,一端偏离大圆板中心一个小圆板17半径的距离与支架或大圆板连接,另一端与小圆板外径连接。
以下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位置与规律、月球运转规律、太阳系的动力来源、星体的分别和距离计算方法和地球的轨道设计方法所作的解释: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位置与规律:
要解决这些不足之处就要根据人们对太阳系了解的已知条件,已见的天文现像,对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已知条件,已知数据作出详细分析逐一破解。
已知地球的运行轨道,我国称之为黄道,是与太阳的23°26′的交角,地球的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距离太阳149597870千米,黄道与地球的中转轴也是成23°26′的交角,要满足数据关系就要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求地球的轨道半径,已知太阳距离地球149597870千米查三函数得知地球轨道半径是65045000千米,从这方面得出太阳与轨道成了一个倒三角锥形的立体状,但末满足黄道与地球水平面23°26′的交角的关系,再把轨度作23°26′的倾斜,地球的轨道就有了远日点和近日点了,地球的南北极平衡于太阳自转,太阳的射线就会保持着与黄道面成23°26′的交角,与现状吻合。
地球在轨道的春分点上赤道就会与太阳成一直线,日照面积就会扩大,地球就日夜的时间平均,地球每天以接近一度的移动,北半球,每天的日照量增加,天气就会变热,每天日出的时间就会提前,日落的时间就会推迟,当地球行到阳光全天照到北极就会出现极昼,南极就是极夜的天文现象,当地球行到夏至点上,太阳与赤道也成了23°26′的交角,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最长的日照量,白天最长的一天,随着地球的移动,白天的时间就会逐渐缩短,夜间的时间增长。
当地球行到秋分点时,地球的赤道与太阳成一直线,地球上的昼夜时间平均,随着地球移动阳光长时间照在南极,南极就是极昼,北极就是极夜,北半球的日照量缩小,日积面积减小,天气就会变凉,逐渐变冷,地球行到冬至点上,太阳与赤道成了23°26′的交角,就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随着地球的移动白天的时间会增长,夜间的时间会缩小,地球到了春分点上,太阳又会与赤道成了一直线,昼夜的时间平均,成了一年四季的气侯交换。
按太阳和地球运转轨道的关系,和人们已知的各行星和太阳的距离,要满足每天夜上都能看见各个行星,就把各行星,按已知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布在太阳与地球的一条线面上,随着地球的轨道环绕就会形成一个漏斗形多层面的立体形状,随着地球转到轨道的任何位置都会看到各大行星,因为地球在自转各大行星的位置有所变动。
月球的运转规律:
月球是排列在地球的背面,夜上就会看到月亮由初三的娥眉月,逐晚扩大到圆月之夜,再逐渐缩小成一个弯月的周期变化,就是我国的农历,已知月亮是不会发光的星球体,是靠月面把太阳光反射到地球的,月背是从来都没有受到阳光的照射,就可知月球没有运转到地球的朝日方向,如果它在地球的朝日方向,只有两个现象,它的月背朝向太阳,就与现状不符,它的月面向着太阳,人们就看不见月亮的光照,它要环绕地球转动,月球就会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地球的朝日方向,有半个月在地球的背日方向,与现实的月亮圆缺变化不符,就要根据月亮的规律去找答案。
由于地球和月亮是一对永不分离的球体,形成了地月系的星系组成,根据太阳系的各行星的轨道层面排列,就可知月球也有它的运转轨道,因为它的主星是地球,月球的轨道半径就会很小,月球就会在它的轨道上移动,由于月球轨道在离地球38万千米处,是地球在太阳的热风作用形成下形成的一个旋涡,是受地球在轨道上前进的牵引,所以月球的轨道就在地球受太阳光照射阴影后了一个月球直径的位置,而月球的轨道直径刚好是地球直径+月球直径的和,地球的中轴是平行于太阳的,月球轨道大于地球直径部份就在地球的北方向,当月球行到轨道的北方整个月球就会完全暴露在太阳光上,在地球上就会看见一轮完整无缺的圆月,那就是农历的十五,随道月球的转动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影子,月球的光照面积就会减小就会出现月缺,当月球行到正南方时,月球就会全部进入了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月亮那就是农历的初一日,当月球走出地球的影子,地球上就看到一小点的新弯月,逐渐扩大成一轮圆月就是农历每个月月亮的圆缺变化,完全吻合了人们所看到的天文现象。地球与太阳成了23°26′的交角,地球的影子没有完全把月球的轨道摭盖,当月球行到地球的影子内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月亮,当月球有一小部分被太阳照射,在地球上就看到一弯娥眉月,随着月球的移动,月球被太阳照射的面积逐渐扩大,月亮的光面亦逐渐扩大,当月亮完全走出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就看到一个完整的圆月,就是农历的十五,随着月球的移动,月球的光照面积变小,月亮也会变小逐渐变成一个小弯月,与月亮初现时的弯月成了对称的弯状,成了农历每个月的月亮圆缺的变化规律,完全吻合人们看到天文现象。
月球的运转规律吻合了月球不用转到地球的朝日方向,在地球上看到月亮的变化,把月球的月面的月背的原理作出最好的答案。
日食和月食的原因:
因为月球距太阳之间,除地球之外,还有金星和水星,所以挡着太阳光线的就是它们的其中一个星体。
日食的天文现象也不是月球的摭挡,月球一直都在地球的背后,在地球距太阳之间有金星和水星,按两颗星的大小,距离推算日食就是金星进入了太阳的光球圈,挡着了太阳,水星的体积小,距太阳近离地球远,水星进入太阳的光球,在地球上只能看到一个小星点在太阳内,那就是水星凌日的天文现象。根据地球和各行星的运转规律,和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天文现象,就可以推算出太阳系是由一个巨大的旋涡组成的,就象龙卷风一样成了一个巨大的气旋,无数的星体在这个旋涡中漂移着,在天文观测也发现其它的星体旋涡。地球就是太阳系旋涡中的其中一个星体,地球就在距太阳149597870千米的一个点上受太阳的气旋漂移着旋转,形成了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本身也朝着太阳以每周24小时的速度自转,各大行星也在近似一各直线面上旋转,各自有不同的平面位置。
由于地球每天都有接近一度角的漂移,斗转星移,每天晚上看到星星的位置都有轻微的变动,在地球上每日夜都会看到满天的星星,但是这些星星绝大部分都不是太阳系的,证明这方向有无边的天际,只有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星星才是太阳系的星星,这些星星只是太阳系的极小一部分,在地球上能够看到太阳系的角度是极小的,就象一个巨大的转盘上,中间有一道巨大的光源就是太阳光无法看到转盘的对面,整个太阳系的星体一齐同步旋转,在地球上永远都不能看到太阳系其它角度的景物,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的极昼线就是地球观察太阳系星星的最佳位置,在那里可以看到别的地方看不见的角度位置,会看到更多的新星体。
太阳系的动力来源:
根据太阳,水星,金星,地球,月球,火星,等行星的排列形成了立体形,旋转状的星群就是太阳系,就可得知几大行星的公转轨道中心是有一条威力巨大的热气流,象龙卷风的现象就可得知太阳会把一些星体宇宙物质被吸进太阳燃烧裂变太阳就成了一个大灶炉,燃料会源源不断地补充,就成了太阳永恒不灭的原因了,不必担心太阳的燃料问题。
当宇宙物质在太阳处燃烧裂变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热气流,把无数的星体旋动,形成一个巨大的星球旋涡,就是整个太阳系,旋涡的中心就象一个大烟通把热浪喷出,当宇宙物质燃烧剩下一点时会被热气流抽起经烟通喷出,这个原烟通道就是旋涡的中空位置,也是各星体的轨道轴心位置,就成了流星雨的天文现象了,有一部分经过地球附近时被地球吸下,就是我们见到的陨石,它们都是经过高温燃烧的,他的原理就象我们在夜间看到工厂的大烟通都喷出无数火星,工厂附近有很多的煤灰跌落一样道理。
从这个构造原理上就可知月球不是绕着地球转动,由于太阳的热气喷出在地球的背方向一定会形成一个旋涡,月球是被这个旋涡带动着转动的就形成了地月系,如火星,木星,土星等星,它们在背太阳方向也会有一个气流的旋涡,形成了各自的星系,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都可以看见,如在河流的桥墩背水流的一方在急流时必有一个旋涡,航标灯的浮墩在急流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个旋涡,这一现角在天文星象图也有很多出现。
在整个太阳系中必然有很多的星球分布在和地球的同一层面或附近,也十分适合生物的生存环境的,所以有外星人的概率很大,现在人们探索的星球都是与太阳纵向的,要探索外星人就要行走与太阳的横向更为理想。
太阳系是无数的星球组成的旋涡形状的星球群,是由太阳的热流驱动旋转,各大行星也朝着太阳自转来保持星球的距太阳位置,星球的背日方向会形成一个气流旋涡,气流旋涡的大小就星球的大小而不同,所以大的星球就会吸进较小的星球在气流旋涡中旋转形成了各自的星系。成了它的卫星,体积大的星球的卫星数量就会更多,地球是整个太阳系的其中的一个球体,它的体积不算大,在背日方向的气流旋涡只有一个球体就是月球,形成了地月系,在地球的朝日方向的水星,金星,由于体积小所以就没有卫星,在地球的背日方向的火星,木星,土星由于体积比地球大所以它们的卫星都比地球多形成了各自的星系。
在地球上能看到太阳系星体的角度很小,绝大部份都在太阳的照射方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份,要扩阔视野就要有持久高速的飞行器在南半球的极昼线向南方就可以有新发现,有特科学发展去探索观测,把人类的生存空间由地球扩展到太阳系的其它球系。
星体的分别和距离计算方法:
要测量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就要按地球在太阳系旋涡中的动转规律来入手,因为地球在轨道上都是南极前行,星座也会在南方向先出现,向北转移后再消失,就像人们乘坐火车一样,窗外的景物离铁路近的一现即逝已到了火车的后边了,远的景物就会长时间才会在视野中消失,一路上都会有新的景物出现有见过的景象消失。
地球在轨道上行走也是一样的原理,每天晚上都有太阳系以外的星体出现,每天晚上都有天空中保留了一段时间的星体消失,根据地球的运转规律和人们在地球上的可视角角,每一颗太阳系以外的星体在发现的时间到消失的时间,星体与两个点都是成90度的角度,(92天以内)出现的天数越小距地球的距离就越近。(我国古氏道教观天理论,28星宿轮值天庭,西方的星座轮换交接,每颗星星出现的时间到消失的时间都不会超过92天,地球在地球轨道上行90度的时间时91.35天,与中西方的算法完全吻合。)
地球行走了90度,星星与地球的两个点也成90度的夹角,就可知星星距离地球的长度就是地球轨道的半径,所以我国古代道教定出的28星宿,和西方学说的星座都是在距离地球65045000千米之间,从这方面的了解就可知太阳系的横向半径不会大于130090000千米。(早在1800年前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已提到“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证明张衡当时已经测量到太阳系的长度,因当时人们都是以地球为中心,所以把半径称为直径,不超过13009000千米,与古代天文学家的数据吻合。)
按照太阳系的星群旋涡运转规律就可得知,人们全年每天夜上都能看见,而位置不变的恒星就是太阳系成员,就是地球的邻居,每夜都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是在太阳系的不同层面或同层面不同轨道直径,如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有六颗就是太阳系的成员,其中的有一颗就是太阳系以外的星星,只是出现在北斗星的视觉区内它的出现期不会超过92天。
地球最近的邻居就是每天晚上都固定在天空正中的恒星,它是位于和地球-23°26′的层面上,只是轨道直径比地球大,最远的就是太阳系边线,所以在人们头顶上的星星距离地球不会超过65045000千米,它的距日长度是和地球一样。
根据三角形的各边关系就可知,北斗六星环上中天到南边的恒星距太阳长度都是一样的,只是与太阳的水平高度和环绕轨道的直径不同,它们都具备各种生物生存的条件,地球不是独一无二具备这个条件的星球,其它的有比地球更好更优越的,也有比地球更差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这些都是太阳系星簇中人们能够看到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在地球上是不能见到的。
地球的轨道设计方法:
按照各种天文现象的分析,就对地球月球在太阳系的轨道作出设计,已知地球距离地球149597870千米,已知黄道面与太阳成23°26′夹角,已知黄道面与地球水平线成23°26′夹角,已知太阳射线与地球平面成66°34′度夹角,已知地球赤道与太阳最大的夹角度是23°26′。
首先利用太阳距地球149597870千米,就可以得知地球轨道的半径是65045000千米,再从地球轨道分出四个点以1个天文单位作长度与太阳连线,就会成为一个倒锥形,就完成了太阳与黄道23°26′的要求,但不能满足地球水平线与黄道面23°26′的现实,就在对称的两个点作出调整一个向下移23°26′,另一个点就会上调23°26′,设地球的中轴平行于黄道,地球的水平线就会与黄道面成了23°26′的夹角,地球的水平线自然与太阳光线成了66°34′的夹角,就会出现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再把地球的模形设计在近日点,就是我国农历的春分日,南极前行地球自转地球赤道与太阳的夹角就会,由0度起逐渐扩大,到了夏至日的点上太阳与赤道和整个地球的纬度线。所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很容易测量出来,只要在家中有阳光的平面地方在春分时早上记一条太阳光的直线,到夏至时的光影重叠就会看到23°26′的交角,地球再往前移,赤道与太阳的夹角就会回归缩小,可以缩小到秋分点赤道与太阳的角度就回归到0度,就可以完全把已知的条件作出引进,明确了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和运转规律。
利用地球的轨道设计就可以把一年四季的气侯变化成因勾划出来,可以把月亮的月圆月缺的周期变化作出解释,就可以把太阳系内星体与系外星体划分出来,明确了恒星与行星的区别,会更加精确地计算出星体的距离,了解到地球在轨道运行的动力来源,从太阳系星体的运动形态,就可以推测到太阳的燃料来源,明白到太阳永恒不息奥秘,不用担心太阳燃料的用尽。
根据人们能看到的月亮出现到消失,农历每月的月象变化,对月球的轨道作出分析。文中已解释了太阳系的动力来源,可知月球的轨道就是太阳的热气流在地球的背日方向形成的气流旋涡,月球就在地球背日方向距离地球380000千米被旋涡旋动形成轨道环形漂移。
根据月象的圆缺变化,就可推测到月球轨道的直径,就是地球直径和月球直径的和,就是17396千米,周长是54651千米,月球在轨道上以每小时77.011千米的速度在轨道上移动。
由于月球轨道是地球背后的旋涡,由地球拖移,所以月球轨道就与地球拖后了2.45度,也就是半个月球的直径,地球被太阳照射的黑影就正好投到月球的轨道范围,地球南极的影边线重叠在月球轨道在南极方向,把北极方向的轨道暴露了一个月球的光照区,月球的轨迹在地球的黑影边形成一道大弯形,月球就在地球的圆形黑影边线移动,月球就会出现被术阳照射的光照面由小到多,到全被阳光照射,那就是农历的十五前后,再由光照面多变小到完全进入地球的黑影就是农历的初一前后的周期变化,由于地球的黑影是圆的所以月缺的时侯月亮也会去了一个圆弧的牙迹。
人们在地球上观看星象,月象都会受到地平线的制约,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就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转动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东西方向就会每天对换一次,当观察人所在位置,太阳在地平线升起就是每天的早上,月亮升起的时间每天都不同,看见月亮的时间农历的上半月都在上半夜,下半月都在下半夜,原因就是上半月月球是在地球轨道外方向运行,当地球转到朝向月亮时,月亮就在地平线升起,太阳还末落下就会出现西边太阳东边月亮的天文现象,由于月亮升得早地球转到月亮已经到了西方向落下地平线,开还末亮,所以上半月就在上半夜看到月亮了。
当月亮运行到地球的北方向,月球就会完全在阳光的照射下就是农历的十五,月亮行到地球轨道的中心方向就是农历的下半月,太阳在西方的地平线消失后东方的地平线还末到月亮的位置,要经过一段时间月亮才会在东方的地平线出现,当太阳在东方升起后,月亮还在西方的地平线以上,人们就看到东边太阳西边月亮了,所以月亮下半月却是出现在下半夜。
由于月球是不会自转的,一直都在地球背太阳方向的旋涡运转,所以有一面永运向着太阳,有一面背着太阳,就形成了月面,月背的分别。月球一直都在地球的背日方向,它不会挡着太阳形成日食,地球到太阳方向还有金星和水星两颗行星,日食是它们其中的一颗行星进入了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上才形成日食现象,月食也不是地球星影进入了月亮,地球的黑影一直都几乎把整个月球轨道挡住,月亮进入会把整个月亮摭住,也是金星或水星进入了太阳与月亮的直线上才会出现月食,所以日食和月食都与地球和月亮的摭挡没有关系的。
从地月系的运转规律可知,地球和月球的运转动力都是来源于太阳的旋涡气流,可知太阳气流旋涡的威力巨大,驱动了整个太阳系的星体。
Claims (8)
1.一种地月星动仪,包括有太阳体(1)、地球体(4)和月球体(6),太阳体固定设置在一支架(12)上,地球体朝着太阳体公转,其特征是地球体设置在与太阳体上方或下方,并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水平距离,月球体设置在地球体背向太阳体的位置上;地球体和月球体均绕太阳体公转,公转轨迹所在平面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月球体与地球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并平行于公转轨迹平面以一定直径的轨迹绕地球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竖直设置,中部设置太阳体,顶部设置有与水平面成66°34′夹角的转轴或轴套(14),并与环形轨道(10)中心连接,环形轨道为地球体和月球体的公转轨迹,与水平面成23°26′夹角,地球体和月球体设置在环形轨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月球体绕地球体转动的轨迹直径为地球体直径与月球体直径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地球体和月球体分别设置在环形轨道下方和上方,月球体通过垂直环形轨道平面的L形转轴(11)与环形轨道连接,转轴中心偏离地球体中心一个月球体半径的距离,转轴弯臂长度为地球体半径减月球体半径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地球体与太阳体之间设置有金星体(3)和水星体(2),地球体北侧设置有北斗星体(5),月球体背后方向设置有火星体(7)、木星体(9)和土星体(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环形轨道上设置有若干星体(13),星体通过线条或连杆与环形轨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架表面正对转轴或轴套的倾斜方向俯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均布设置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标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月星动仪,其特征是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月球周期仪,包括分别根据地球体和月球体大小比例设置的大小两块圆板,大圆板(15)固定设置在支架上,背部设置有摆杆(16),摆杆长度为大圆板半径长度,一端偏离大圆板中心一个小圆板(17)半径的距离与支架或大圆板连接,另一端与小圆板外径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8100272405A CN101251963A (zh) | 2008-04-01 | 2008-04-01 | 地月星动仪 |
CN2008101678647A CN101373564B (zh) | 2008-04-01 | 2008-10-14 | 地月星动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8100272405A CN101251963A (zh) | 2008-04-01 | 2008-04-01 | 地月星动仪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51963A true CN101251963A (zh) | 2008-08-27 |
Family
ID=399553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0272405A Pending CN101251963A (zh) | 2008-04-01 | 2008-04-01 | 地月星动仪 |
CN2008101678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3564B (zh) | 2008-04-01 | 2008-10-14 | 地月星动仪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678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3564B (zh) | 2008-04-01 | 2008-10-14 | 地月星动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125196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92208A (zh) * | 2012-03-22 | 2012-09-26 | 廖云开 | 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 |
CN102914287A (zh) * | 2012-10-16 | 2013-02-06 | 廖云开 | 日地距离的测量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5807B (zh) * | 2012-08-23 | 2014-04-23 | 廖云开 | 月球运动模型 |
CN102855808A (zh) * | 2012-09-14 | 2013-01-02 | 廖云开 | 太阳年地球四季模型 |
CN108922371A (zh) * | 2018-04-16 | 2018-11-30 | 张全乐 | 一种测量太阳直径地球黄道轨道模具 |
-
2008
- 2008-04-01 CN CNA2008100272405A patent/CN101251963A/zh active Pending
- 2008-10-14 CN CN2008101678647A patent/CN1013735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92208A (zh) * | 2012-03-22 | 2012-09-26 | 廖云开 | 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 |
CN102914287A (zh) * | 2012-10-16 | 2013-02-06 | 廖云开 | 日地距离的测量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73564A (zh) | 2009-02-25 |
CN101373564B (zh) | 2011-10-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yden et al. | Foundations of astrophysics | |
Wallace | Is Mars habitabl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Professor Percival Lowell's book" Mars and its canals," with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 |
CN101373564B (zh) | 地月星动仪 | |
CN102692208A (zh) | 宇宙星体的测量方法 | |
Moore et al. | The sky at night | |
CN102542900A (zh) | 中国历法模型 | |
Iannaccone |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synchretism and 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cosmological theories | |
CN217085991U (zh) | 天文地球仪 | |
CN201177915Y (zh) | 地月星动仪 | |
Zim | Stars | |
CN207199189U (zh) | 一种四球仪 | |
Jansen | Star Maps for Southern Africa | |
Lisle | The Stargazer's Guide to the Night Sky | |
Cattermole | Mars in the Solar System | |
Hicks | Saturn | |
Beet | A text book of elementary astronomy | |
Holden | The sciences: a reading book for children: astronomy, physics--heat, light, sound, electricity, magnetism--chemistry, physiography, meteorology | |
McCue | Where Are the Sunspots? | |
Wilkinson | Introducing the Moon | |
Jardine et al. | The Earth and Beyond | |
Forma | The sky | |
Thurston et al. | Early Stargazers | |
CN102855807B (zh) | 月球运动模型 | |
Smith | Smith's illustrated astronomy | |
CN116203819A (zh) | 一种圆锥体立体公转轨道日晷直观赤纬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