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2425A -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2425A
CN101212425A CN200610169727.8A CN200610169727A CN101212425A CN 101212425 A CN101212425 A CN 101212425A CN 200610169727 A CN200610169727 A CN 200610169727A CN 101212425 A CN101212425 A CN 101212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centerdot
service
acces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697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科
杨水根
张思东
秦雅娟
周华春
郜帅
刘颖
苏伟
王博
杨冬
董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6101697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12425A/zh
Priority to PCT/CN2007/001395 priority patent/WO20080802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212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24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是一种提供多种服务的网络体系结构。本发明设计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使得能够在一种网络上支持多种服务,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包括: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电视网、自组网,构建步骤:建立网通层;在所述网通层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层;在所述服务层的基础上安装各种服务插件。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在服务扩展、可信性以及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可信性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可控可管性。本发明从现有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入手,提出了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新体系结构,并在该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案。

Description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是一种网络通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提供多种服务的网络体系结构,以及路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已成为当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信息网络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有信息网络的原始设计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网络支撑一种主要服务的解耦模式,在此基础上的演进与发展难以突破原始设计思想的局限,无法满足网络及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例如电信网当初是面向语音业务传输设计的,它能够提供电信级的对称话务质量,但是其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三层树状平面拓扑结构决定了其网络效率低下,同时,电信网带宽受限导致其难以适应宽带流媒体业务等的需要。
互联网当初是面向数据业务传输设计的,遵从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包括子网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采用面向无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传输数据并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它的传输速率高并且可以进行异构网络的互连。但是,互联网提供的尽力而为服务特性根本不能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并且由传输层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引入的重传时延对于语音、视频等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业务来说也是不能忍受的,因此它不适合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需求,不能为多元化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另外,互联网设计之初是为固定终端服务的,它不能很好的支持终端的移动性。互联网的拓扑结构是具有幂律结构的无标度网络,正是这种无标度的幂律结构拓扑导致互联网对恶意攻击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
把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业务综合起来传送,达到全业务信息的迅速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新信息网络体系的基础研究。
2002年,日本的NTT公司就制定了名为RENA(Resonant NetworkArchitecture)的下一代网络与网络结构发展计划,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通信的网络。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宽带接入的大规模部署,RENA计划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许多增值的新型业务。同时,在实现可管理的服务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通用的移动性以及对终端用户的友好性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RENA计划没有解决互联网面临的广泛移动性、可信性、多业务融合、普适性等众多基本问题,只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权宜之计。
2003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750万美元启动了著名的“100x100”下一代网络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到2010年实现一亿家庭用100Mb/s上网的目标,同时建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通讯网络,让网络像电话一样普及,在这个网络上试验新的设计原理、网络技术、管理技术和应用程序。该项目的倡导者认为在目前的基于无连接网络中实现服务质量控制是很困难的事情,建议在现有因特网中引入类似传统电信网的面向连接特性。“100x100”项目虽然提出了一种解决因特网面临的部分难题如服务质量控制、网络有效管理等的方法,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信息网络传输多种不同类型业务的普适要求。
2004年,英国电信提出了预计投资8000万英镑的“21CN”下一代网络建设计划。它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下一代网络,替代现有的电话交换网及互联网,形成多业务融合的网络。它的总体目标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以任何速率接入网络。“21CN”演进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实现接入层面的融合,降低接入成本,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在业务边缘,通过利用城域网路由器大幅降低业务边缘设备的数量;在核心网,利用核心网路由器代替原来的核心网交换机,建设一个安全、有服务质量能力的下一代核心网络。“21CN”计划部分解决了诸如移动性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但是该项目并没有对信息网络今后的发展提出根本性的理论支持,只是当前网络技术的较大修补与改进。
2005年8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全球网络环境革新”(GENI,Global Environment for Networking Innovations)项目,该项目投资3亿美元,拟从根本上重新设计互联网,以解决现有的各种问题,打造一个更适合未来计算机环境的下一代互联网。它主要包括一个研究计划和搭建一个测试环境。该项目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设计一个新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可以和新的无线技术、光通信技术、普及计算技术互相合作等。该项目是首次从基础理论上为新一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导方向。
2005年12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未来互联网络设计”(FIND,Future Internet Network Design)项目,设计一个未来15年之内的网络结构。该项目主要研究网络体系结构、原理和设计。该项目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支持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等的网络结构;在该新网络结构下的信息接入、位置管理、身份管理;设计核心网的体系结构,该核心网体系结构可以光通信技术互相合作等。该项目为新一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指导方向。
综合上述,现有信息网络由于原创模式的局限,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前关于新一代信息网络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基础理论的原创性创新,因此迫切需要突破原有网络的局限,设计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创建出兼有各家之长又能适应长远应用需求的一体化网络,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在服务扩展、可信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管性)以及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有信息网络基本是在一种网络支撑一种主要服务的原创模式下融合发展演进的,由于原创模式的局限,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从本质上满足当前乃至未来服务多元化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突破原有网络的局限,设计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创建出兼有各家之长又能适应长远应用需求的一体化网络结构,使得能够在一种网络上支持多种服务,并解决现有信息网络在服务扩展、可信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控可管性)以及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新体系结构”,该发明内容和美国“全球网络环境革新”(GENI,GlobalEnvironment for Networking Innovations)以及“未来互联网络设计”(FIND,Future Internet Network Design)计划的研究内容吻合,提出了新一代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原理、机理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包括: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电视网、自组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
建立网通层;
在所述网通层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层;
在所述服务层的基础上安装各种服务插件。
在所述的网通层构建步骤:
在网通层构建虚拟接入子层;
在网通层构建虚拟骨干子层;
在所述的虚拟接入子层和虚拟骨干子层之间引入接入标识解析映射。
所述的接入标识解析映射为:
z 1 ( n ) RID z 2 ( n ) RID . . . z M ( n ) RID = Δ Ω x 11 ( n ) JID , x 12 ( n ) JID , . . . . . . , x 1 N ( n ) JID x 21 ( n ) JID , x 22 ( n ) JID , . . . . . . , x 2 N ( n ) JID . . . x M 1 ( n ) JID , x M 2 ( n ) JID , . . . . . . , x MN ( n ) JID M × N
所述的网通层中的通讯步骤:
发送端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发送数据包;
虚拟骨干子层用交换路由标识代替接入标识转发数据包;
接收端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接收数据包。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路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持一体化网络的终端移动、子网移动以及动态变化网络的新的网络协议装置;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相应装置;为用户提供多粒度的服务质量保证的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管理装置;各种无线网络接口和传感网络接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从现有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入手,提出了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新体系结构,并在该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使得各种接入网络与终端(如互联网中的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传感网络,电信网中的各种接入网络和终端等)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接入骨干网,克服了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的接入网络单一问题,拓展了网络服务的范围。
(2)保证用户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各种接入网络的接入标识代表它们的身份,而交换路由标识仅仅用于核心网络进行交换路由。接入标识和交换路由标识分离后,代表用户身份的接入标识不会在核心网络上传播,使得其他用户不可能通过截获核心网络的信息分析用户的身份,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性;也不可能通过用户的身份来截获他们的信息,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3)保证了网络的可控可管性。各种接入网络在申请接入标识时,网络管理者根据用户的签约信息,对各种接入网络进行接入控制和鉴权,鉴权的结果决定是否接受用户连接请求,同时决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
(4)保证了各种接入网络及用户的移动性和传感性。各种接入网络在移动到其它位置之后,仅其交换路由标识需要发生变化,代表用户身份的接入标识不需要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交换路由标识和接入标识的映射关系。这样,用户的连接不需要中断就可以保证用户继续接受各种服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释。
图1为本发明的体系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网通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广义路由体系结构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硬件包括: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电视网、自组网,以及所有用于传递数据、语音、图像、视频或流媒体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中建立一体化网络与普遍适用的服务的步骤是:
建立网通层;
在所述网通层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层;
在所述服务层的基础上安装各种服务插件。
实现本发明的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新型体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它包括“网通层”和“服务层”两个大的部分。
“网通层”包括虚拟接入子层和虚拟骨干子层,为数据、语音等业务提供的一体化网络通信平台。各种业务在“网通层”中以统一的“特定”分组方式进行传输。“网通层”采用“间接通信”模式:虚拟接入子层采用接入标识转发数据,而在虚拟骨干子层采用内部的交换路由标识替代接入标识转发,到达通信对端的广义交换路由器后,数据包的交换路由标识被置换回原来的接入标识;虚拟接入子层负责通信终端的接入,虚拟骨干子层解决位置管理和交换路由理论,用户的隐私性、网络的安全性、可控可管性和移动性在“网通层”得以很好的实现。
“服务层”负责各种业务的会话、控制和管理,这些业务包括由运营商或第三方增值服务商提供的各种网络业务,主要是语音、数据、流媒体等,不同的业务用同一个“服务层”承载。各种业务、网络资源和用户都采用唯一标识符识别,各个应用都要绑定于服务标识符,并且进行从服务标识符到连接标识符的解析、从连接标识符到交换路由标识符的解析,从而建立普适服务的服务标识和连接标识解析映射理论。运营商或第三方增值服务商将通过一体化网络个性化服务模型向用户提供有保障的个性化服务。服务层还包括多种服务功能组件,其中有媒体转换、媒体分发、计费和位置服务、虚拟归属环境等服务组件和会话管理、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可信性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管理组件。
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是一种不同于开放系统互联(OSI,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七层网络体系和互联网四层网络体系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将用户、业务和网络资源三者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很好的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并为用户提供普适服务。本发明的最终目标是用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结构来替代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从而建立一个的一体化网络平台,为多业务的传输提供多粒度的服务质量,确保向用户提供的普适服务。
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为了在一体化网络平台上提供多元化的网络和终端接入,保证信息交互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可管性、移动性和传感性等,并有提供普适服务的能力,在一体化网络与普适服务新型体系结构中的“网通层”建立了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网通层构建步骤:
在网通层构建虚拟接入子层;
在网通层构建虚拟骨干子层;
在所述的虚拟接入子层和虚拟骨干子层之间引入接入标识解析映射。
在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中提出了一体化网络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创建并引入了两个虚拟子层:虚拟接入子层和虚拟骨干子层;一个解析映射:接入标识解析映射。虚拟接入子层引入接入标识ID的概念和机制,实现各种固定、移动、传感网络等的统一接入;虚拟骨干子层为各种接入网络提供交换路由标识ID,用于核心网络上的广义交换路由和寻路;接入标识解析映射将多个交换路由标识ID映射到多个连接标识ID。
“网通层”采用“间接通信”模式:虚拟接入子层采用接入标识转发数据,而在虚拟骨干子层采用内部的交换路由标识替代接入标识转发,到达通信对端的广义交换路由器后,数据包的交换路由标识被置换回原来的接入标识;虚拟接入子层负责通信终端的接入,虚拟骨干子层解决位置管理和交换路由理论,用户的隐私性、网络的安全性、可控性、可控可管性和移动性等在“网通层”得以很好的实现。
网通层中的通讯步骤:
发送端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发送数据包;发送端所发送的数据包中,包含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接入标识,发送端的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发送数据包;
虚拟骨干子层用交换路由标识代替接入标识;当发送端发送出来的数据包到达接入端的一体化接入交换路由器时,一体化接入交换路由器把数据包中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接入标识分别替换成源节点的交换路由标识、目的节点的交换路由标识,并且把改数据包发送给虚拟骨干子层,虚拟骨干子层中的广义交换路由器使用该数据包中的交换路由标识进行选路、传输。
接收端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接收数据包;当数据包到达接收端的一体化接入交换路由器时,该一体化接入交换路由器把数据包中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交换路由标识分别替换成源节点的接入标识、目的节点的接入标识,并且使用该接入标识把数据包转发给接收端。
虚拟接入子层:该层引入了接入标识ID,作为终端接入的身份标识。每个终端都具有一个全球唯一的身份标识,也就是每个终端都具有一个全球唯一的接入标识ID。各种接入网络或终端(如互联网中的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传感网络,电信网中的各种接入网络和终端等)以一种统一的方式接入,克服了传统信息网络中接入网络和接入终端单一的问题,拓展了网络服务的范围。另外,当各种接入网络或终端移动到其它位置时,终端的接入标识ID不需要改变,使得用户的连接不需要中断。
虚拟骨干子层:该层引入了交换路由标识ID,用于核心网络上的广义交换路由和寻路。当数据包在骨干网上进行传输时,虚拟骨干子层采用内部的交换路由标识ID替代接入标识ID进行转发;到达通信对端的广义交换路由器后,数据包的交换路由标识ID被置换为原来的接入标识ID。这样,当数据包在核心网络上传输时,其他用户不可能通过截获核心网络的信息分析用户的身份,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性;也不可能通过用户的身份来截获他们的信息,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接入标识解析映射:接入标识解析映射将多个交换路由标识ID映射到多个连接标识ID或者将多个连接标识ID映射到多个交换路由标识ID。接入标识解析映射定义如下:
z 1 ( n ) RID z 2 ( n ) RID . . . z M ( n ) RID = Δ Ω x 11 ( n ) JID , x 12 ( n ) JID , . . . . . . , x 1 N ( n ) JID x 21 ( n ) JID , x 22 ( n ) JID , . . . . . . , x 2 N ( n ) JID . . . x M 1 ( n ) JID , x M 2 ( n ) JID , . . . . . . , x MN ( n ) JID M × N
上式中zM(n)RID表示网络中的交换路由标识,M表示某次选路,RID表示交换路由标识ID;xMN(n)JID表示端系统的接入标识,M表示交换路由标识下标,N表示接入位置,JID表示接入标识ID;式中Ω(·)是一对多的映射函数,完成一个交换路由标识ID到多个接入标识ID的映射;其逆映射Ω-1(·)将不同的接入标识ID映射回交换路由标识ID。
在“网通层”,引入接入标识ID、交换路由标识ID、接入标识解析映射理论具有如下主要作用:
(1)使得网通层实现了多元化接入网络与终端(如互联网中的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传感网络等,电信网中的各种接入网络和终端等)的统一接入,克服了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的接入网络单一的问题,拓展了网络服务的范围。
(2)保证用户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各种接入网络的接入标识代表它们的身份,而交换路由标识仅仅用于核心网络进行交换路由。接入标识和交换路由标识分离后,代表用户身份的接入标识不会在核心网络上传播,使得其他用户不可能通过截获核心网络的信息分析用户的身份,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性;也不可能通过用户的身份来截获他们的信息,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3)保证了网络的可控可管性。各种接入网络在申请接入标识时,网络管理者根据用户的签约信息,对各种接入网络进行接入控制和鉴权,鉴权的结果决定是否接受用户连接请求,同时决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
(4)保证了各种接入网络及用户的移动性和传感性。各种接入网络在移动到其它位置之后,仅其交换路由标识需要发生变化,代表用户身份的接入标识不需要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交换路由标识和接入标识的映射关系。这样,用户的连接不需要中断就可以保证用户继续接受各种服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一体化网络中使用的路由装置,是架构和理论,以虚拟装置形式的描述。简单回顾一下,电信网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关键支撑理论与技术,都是通过交换路由理论与技术实现和完成的。在归纳总结、深入分析了传统各种信息网络交换路由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各种信息网络虽然交换/路由的工作机理和机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完成对各种数据包的交换与转发,区别在于各种数据包的格式和所承载的服务内涵不同,导致各种数据包对网络的资源需求不同。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新体系结构引入了广义交换路由的概念与机制,力图使用一体化网络中的广义交换路由理论,普适的解决承载不同服务内涵的数据报文的交换路由问题,同时解决多元化接入网络与终端的移动性、隐私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管性问题。
在一体化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下,遵循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原创设计思路,囊括接纳控制、调度、业务成型、路由、状态控制等全局优化理论与技术,以传统交换路由体系结构模型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广义交换路由体系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包括支持一体化网络的终端移动、子网移动以及动态变化网络的新的网络协议装置;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相应装置;为用户提供多粒度的服务质量保证的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管理装置;各种无线网络接口和传感网络接口。各种无线网络接口和传感网络接口把各种接入网络和终端机接入到网络中,提供多元化的网络和终端接入能力;为用户提供多粒度的服务质量保证的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管理装置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相应装置保证用户的隐私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管性;支持一体化网络的终端移动、子网移动以及动态变化网络的新的网络协议装置给用户分配接入标识及交换路由标识,使得数据包在虚拟接入子层中使用接入标识进行通信,在虚拟骨干子层中使用交换路由标识进行数据包的选路转发,支持网络和用户的移动接入。上述装置互相配合工作,共同完成通信双方的通信过程。在广义交换路由体系结构模型中,首次引入了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相应装置以及支持一体化网络的终端移动、子网移动以及动态变化网络的新的网络协议装置,使得通信双方的数据包在虚拟接入子层中使用接入标识进行通信,在虚拟骨干子层中使用交换路由标识进行数据包的选路转发,并且保证用户的隐私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管性,支持网络和用户的移动接入。
广义交换路由体系结构模型,除了保留传统交换路由体系结构模型原有的关键模块之外,为了支持一体化网络和用户的移动性、传感性,原创性地引入了支持一体化网络的终端移动、子网移动以及动态变化网络的新的网络理论和协议规范;为了支持一体化网络和用户的隐私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管性,原创性的引入了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相应模块,不仅提供了网络和用户的隐私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管性,同时还支持了移动性;为了给一体化网络中的用户提供多粒度的服务质量保证,引入了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完成了合理的网络资源调度,实现了网络实时流量工程能力;为了一体化网络能够接入各种移动和传感网络与终端,在保留了传统的各种有线接口之外,又新引入了各种无线网络接口和传感网络接口,提供了多元化的网络和终端接入能力。

Claims (5)

1.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包括:互联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电视网、自组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
建立网通层;
在所述网通层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层;
在所述服务层的基础上安装各种服务插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网通层构建步骤:
在网通层构建虚拟接入子层;
在网通层构建虚拟骨干子层;
在所述的虚拟接入子层和虚拟骨干子层之间引入接入标识解析映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接入标识解析映射为:
z 1 ( n ) RID z 2 ( n ) RID · · · z M ( n ) RID = Δ Ω x 11 ( n ) JID , x 12 ( n ) JID , · · · · · · , x 1 N ( n ) JID x 21 ( n ) JID , x 22 ( n ) JID , · · · · · · , x 2 N ( n ) JID · · · x M 1 ( n ) JID , x M 2 ( n ) JID , · · · · · · , x MN ( n ) JID M × N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通层中的通讯步骤:
发送端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发送数据包;
虚拟骨干子层用交换路由标识代替接入标识转发数据包;
接收端虚拟接入子层用接入标识接收数据包。
5.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路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持一体化网络的终端移动、子网移动以及动态变化网络的新的网络协议装置;基于一体化网络的接入标识与交换路由标识分离聚合映射理论的相应装置;为用户提供多粒度的服务质量保证的网络资源与服务质量管理装置;各种无线网络接口和传感网络接口。
CN200610169727.8A 2006-12-28 2006-12-28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Pending CN1012124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69727.8A CN101212425A (zh) 2006-12-28 2006-12-28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PCT/CN2007/001395 WO2008080275A1 (fr) 2006-12-28 2007-04-26 Procédé de construction d'un réseau intégré et dispositif d'acheminement globalement modifiable dans le réseau intégr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69727.8A CN101212425A (zh) 2006-12-28 2006-12-28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2425A true CN101212425A (zh) 2008-07-02

Family

ID=39588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9727.8A Pending CN101212425A (zh) 2006-12-28 2006-12-28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12425A (zh)
WO (1) WO200808027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5667A1 (zh) * 2009-09-25 2011-03-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网间漫游的方法、系统及查询和网络附着方法及系统
CN102065464A (zh) * 2010-12-27 2011-05-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异构网络下分层流传输的子层绑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098649A (zh) * 2010-12-09 2011-06-15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策略计费控制系统的增值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045373B (zh) * 2009-10-10 2012-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数据报文主动推送能力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43286B1 (en) * 1999-05-14 2003-11-04 Dunti Corporation Modular switches interconnected across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achieve minimal address mapping or translation between termination devices
EP1076440A1 (en) * 1999-08-11 2001-02-14 Inalp Networks AG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data over a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 and a gateway
AU2002230461A1 (en) * 2000-11-09 2002-05-21 Visitalk.Com, Inc. Distributed dynamic data system and method
TWI223945B (en) * 2003-03-06 2004-11-1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and system for applying MPLS network to support QoS in GPRS
KR100580169B1 (ko) * 2003-06-05 2006-05-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 isp들을 유동적으로 선택하여 라우팅하는 장치 및방법
CN1305279C (zh) * 2004-07-09 2007-03-14 清华大学 核心网无状态的端到端多约束准入控制方法
CN100556027C (zh) * 2004-11-01 2009-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网络密钥交换协议的地址更新方法
CN100417067C (zh) * 2005-12-19 2008-09-03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实现一体化网络服务的体系结构
CN100428719C (zh) * 2006-01-23 2008-10-2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的互联网接入方法
CN1809075A (zh) * 2006-01-23 2006-07-26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建立一体化网络服务的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35667A1 (zh) * 2009-09-25 2011-03-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网间漫游的方法、系统及查询和网络附着方法及系统
CN102036215A (zh) * 2009-09-25 2011-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网间漫游的方法、系统及查询和网络附着方法及系统
CN102036215B (zh) * 2009-09-25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网间漫游的方法、系统及查询和网络附着方法及系统
US8665849B2 (en) 2009-09-25 2014-03-04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plementing inter-network roam, querying and attaching network
CN102045373B (zh) * 2009-10-10 2012-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数据报文主动推送能力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2098649A (zh) * 2010-12-09 2011-06-15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策略计费控制系统的增值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098649B (zh) * 2010-12-09 2014-09-17 华为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基于策略计费控制系统的增值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065464A (zh) * 2010-12-27 2011-05-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异构网络下分层流传输的子层绑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065464B (zh) * 2010-12-27 2013-09-11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异构网络下分层流传输的子层绑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80275A1 (fr) 200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4341B (zh) 维护路由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US840146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multi-hop relay network
EP1758307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lan base st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radio lan base station device
CA2199763C (en) Cellular system architectures supporting data services
CN101764709B (zh) 基于snmp的网络物理拓扑发现方法及网管服务器
CN101925125B (zh) 一种与移动ip结合的具有移动性的多路径tcp的方法
MXPA06009248A (es) Movilidad de estacion entre puntos de acceso.
CN102164368B (zh) 一种接入无线局域网的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1212464B (zh) 实现一体化网络中普适服务的方法
CN102932957A (zh) 一种虚拟重构的异构融合泛在网络体系架构
CN101958910B (zh) 基于双代理的一体化标识网络个人通信移动管理方法
RU2010142370A (ru) Сеть, включающая базовую станцию, находящуюся в частном владении и соединенную с общедоступным сетевым элементом
CN101212425A (zh) 支持多种服务的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路由装置
CN101483606A (zh) 家庭网关内部数据交换控制方法和家庭网关
CN102404192A (zh) 报文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2369766B (zh) 执行段内切换的方法
JP4977315B2 (ja) 移動通信網システム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CN100341296C (zh) 一种用于MIPv6实验的移动节点切换控制方法
CN112566183A (zh) 一种自动开通5g传输电路的sdn控制器
CN201774543U (zh) 一种四网互联互通控制装置
CN101232454A (zh) 一种整合的异构无线网络及其通信方法
CN115277720A (zh) 组播组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096499B (zh) 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JPH10108252A (ja) セルラー電話ネットワークの固定無線局間の自己適応型相互通信用プロトコル
JPS63193634A (ja) ネツトワ−ク接続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