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5885A -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 Google Patents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5885A
CN101205885A CNA2006101304349A CN200610130434A CN101205885A CN 101205885 A CN101205885 A CN 101205885A CN A2006101304349 A CNA2006101304349 A CN A2006101304349A CN 200610130434 A CN200610130434 A CN 200610130434A CN 101205885 A CN101205885 A CN 101205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exhaust valve
body frame
loop pipe
j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04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亮俊
李敏雨
姜庆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LG Electronics Refrig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LG Electronics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LG Electronics Refrig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LG Electronics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6101304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058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05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5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气缸一端固定在本体框架上;活塞插入到所述气缸后,在所述气缸内形成压缩空间;排气阀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上,对所述气缸的一端进行开闭;环状管与所述排气阀组件相连接而将冷媒排向外部;喷油口形成在所述气缸与排气阀组件之间,从而喷射出循环于所述气缸与活塞之间的冷却用机油;隔离装置设置在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之间,防止冷却用机油被飞溅到所述环状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防止冷却用机油飞溅到流动有高温高压的环状管上,因此能够防止高温高压的冷媒与低温的机油相接触而降温,并且能够消除由于低温的机油所导致的压缩效率的降低,以及循环系统的冷媒冷却能力的降低。

Description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线式压缩机,尤其涉及即使有循环在气缸和活塞之间的冷却用机油喷射出也不会与高温高压的排放冷媒相接触,能够提高压缩效率的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直线式压缩机的部分侧剖视图,图2及图3是现有技术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的部分正面图及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直线式压缩机在壳体(未图示)内部的密封空间里,气缸2的一端被本体框架3固定支撑,活塞4的一端插入到所述气缸2的内侧而在气缸2内形成压缩空间P,所述活塞4与直线式电机10相连后沿着气缸2轴向做往复运动,从而向所述压缩空间P吸入冷媒后再进行排放。
在所述活塞4的一端,为使冷媒被吸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而沿气缸2轴向贯通形成有吸入孔4h,螺钉固定薄型吸气阀6,在气缸2的一端设有能够使压缩空间P里的压缩冷媒排出的排气阀组件8。
对所述排气阀组件8来讲,通过排气阀弹簧8c沿气缸2轴向的弹性支撑而设有遮盖所述气缸2一端的排气阀8a,在固定在所述气缸2一端的排气帽8b的内侧,在所述排气帽8b上设置有将高温高压的冷媒引向外部的环状管R,从而降低冷媒的流动振动及噪音。
另外,所述直线式电机10由内定子12、外定子14以及永磁铁16构成,在电磁力作用下使所述永磁铁做往复直线运动。
所述内定子12的一端被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3的同时另一端通过固定环(未图示)固定在所述气缸2的外周面;所述外定子14沿着径向与所述内定子12相隔一定距离,其一端被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3的同时另一端在通过单独的电机盖22而被支撑的状态下,所述电机盖22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本体框架3上,所述永磁铁16通过单独的连接部件24与所述活塞4的另一端相连,维持所述内定子12与外定子14之间的间距。
如上所述,所述内定子12及外定子14被支撑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3的一面,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本体框架3在中央形成有孔3h,而使所述气缸2的一端固定,并且在其周围凸出形成有固定端3a,将所述排气帽8b用螺钉固定。
另外,在所述本体框架3的另一面下侧,与储藏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机油相连通设置有向所述气缸2与活塞4之间供给机油的供油装置26,所述供油装置26通过所述气缸2与活塞4之间的振动泵唧机油而使机油循环,进行冷却及润滑。
所述供油装置26,通过形成于所述本体框架3内部的供油流路(未图示)以及与所述供油流路(未图示)相连通设置,使冷媒循环并且形成于所述本体框架3与所述气缸2的一端之间的喷油口(未图示)使机油喷出,从而机油可重新被回收到所述壳体的底部。
所述外定子14接通电源后,所述永磁铁16在与所述内定子12和外定子14之间的电磁力作用下做往复直线运动,带动所述活塞4在所述气缸2的内部做往复直线运动,并使压缩空间P的内部压力改变,所述吸气阀6及排气阀8a,根据所述压缩空间P的内部压力的变化进行开闭,从而将冷媒吸入进行压缩后再次排出。
当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压力低于设定吸入压力时,所述吸气阀6被开启而吸入冷媒,当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压力高于设定排放压力时,所述排气阀8a被开启而排放冷媒,将高温高压冷媒通过所述排气帽8b流经所述环状管R,并通过环状管R将冷媒的振动及噪音降低后再向外部排出。
因所述气缸2与活塞4之间产生振动,随之所述供油装置26泵唧储藏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机油,该机油流经所述供油流路及回油流路而起到冷却及润滑的作用。
现有技术的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其所述气缸2的一端被贯通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3的中央,同时所述排气阀组件8固定设置在所述气缸2的一端及所述本体框架3上,因此被供给到所述气缸2与活塞4之间的机油会喷射到所述气缸2的一端与所述本体框架3之间,而该被喷射的机油会飞溅到与所述排气阀组件8相连的环状管R上,因此低温的机油与高温高压的排气冷媒相遇后排气冷媒会被加热。
所述壳体内部的整体温度会因被加热的机油而上升,由此会降低再吸入冷媒的密度,这不仅影响压缩效率,而且会降低循环在直线式压缩机所包含的制冷循环系统里的冷媒制冷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即使有循环在气缸与活塞之间的冷却用机油喷射出,也能够防止冷却用机油飞溅到排放着高温高压冷媒的环状管上的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包括:气缸、活塞、排气阀组件、环状管、喷油口和隔离装置;所述气缸一端固定在本体框架上;所述活塞插入到所述气缸后,在所述气缸内形成压缩空间,并通过进行往复直线运动而吸入及压缩冷媒;所述排气阀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上,对所述气缸的一端进行开闭,排放压缩空间内被压缩的冷媒;所述环状管与所述排气阀组件相连接将冷媒排向外部;所述喷油口形成在所述气缸与排气阀组件之间,从而喷射出循环在所述气缸与活塞之间的冷却用机油;所述隔离装置设置在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之间,防止冷却用机油飞溅到所述环状管。
所述排气阀组件包括:排气阀、排气帽和排气阀弹簧;所述排气阀遮盖所述气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气缸一端的排气帽的内侧,通过排气阀弹簧而弹性支撑;所述隔离装置将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相互隔离而从所述排气帽延长而形成的分隔板。
所述隔离装置还包括辅助分隔板,所述辅助分隔板由分隔板的部分垂直弯折而形成。
所述隔离装置还包括分隔用凸出部,将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相互隔离并从所述本体框架凸出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循环于气缸和活塞之间的冷却用机油即使通过形成于气缸一端与本体框架之间的喷油口喷射出,也会被形成在本体框架与排气阀组件之间的分隔板及分隔用凸出部遮挡,而防止其飞溅到流动有高温高压的排放冷媒的环状管上,因此能够防止高温高压的冷媒与低温的机油相接触而降温,并且能够消除由于低温的机油所导致的压缩效率的降低,以及循环系统的冷媒冷却能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直线式压缩机的部分侧剖视图;
图2及图3是现有技术中直线式压缩机冷媒排放结构的部分正面示意图及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直线式压缩机的部分侧剖视图;
图5及图6是本发明直线式压缩机冷媒排放结构的部分正面示意图及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中:
52.气缸             53.本体框架
53a.固定端          54.活塞
56.吸气阀           58.排气阀组件
58a.排气阀          58b.排气帽
58c.排气阀弹簧      58d.缓冲帽
60.直线式电机       62.内定子
64.外定子           66.永磁铁
82.分隔板           82a.辅助分隔板
84.分隔用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4是本发明直线式压缩机的部分侧剖视图,图5及图6是本发明直线式压缩机冷媒排放结构的部分正面示意图及分解立体示意图。
如图4所示,对本发明的直线式压缩机,在壳体(未图示)内部的密封空间内,气缸52的一端被本体框架53固定支撑,同时活塞54的一端插入到所述气缸52的内侧后在其之间形成压缩空间P,所述活塞54与直线式电机60相连而进行轴向往复运动,从而向所述压缩空间P里吸入冷媒后再排放,在所述活塞54的一端,为了向所述压缩空间P里吸入冷媒而轴向贯通的吸入孔54h上,用螺钉固定有吸气阀56,在所述气缸52的一端设置有排气阀组件58,使所述压缩空间P里被压缩的冷媒流经两个排气空间的同时,降低其振动及噪音后排放。
具体来讲,所述排气阀组件58,在所述气缸的一端由排气阀58a、排气帽58b以及排气阀弹簧58c构成而形成第一个排气空间,所述排气阀58a遮挡所述气缸52的一端,所述排气帽58b固定在所述气缸52的一端而暂时储藏向外部排放之前的压缩冷媒,所述排气阀弹簧58c是螺旋弹簧,它使排气阀58a沿着所述气缸52轴向弹性支撑在所述排气帽58b的内侧。
所述排气阀组件58由缓冲帽58d以及连接管R1形成第二个排气空间,所述缓冲帽58d与所述排气帽58b相隔一定间距而固定在所述本体框架53上,所述连接管R1连接所述排气帽58b和缓冲帽58d而使冷媒流动。
在所述缓冲帽58d上连接设置有环状管R2,所述环状管R2降低冷媒之振动及噪音的同时使之引向外部。
所述直线式电机60,由以多个叠片(lamination)沿圆周方向叠层而形成的环状内定子62,和在线圈沿圆周方向缠绕线圈的缠绕体的外侧有多个叠片沿圆周方向叠层而形成的环状的外定子64,和在所述内定子62和外定子64之间保持间隙的同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而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永磁铁66构成。
所述内定子62,其一端被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53,另一端通过固定环(未图示)固定在所述气缸52的外周面;所述外定子64沿着径向与所述内定子62的外周面相隔一定间距,而且其一端被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53的同时,另一端在通过单独的电机盖72而被支撑,所述电机盖72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本体框架53上;所述永磁铁66通过单独的连接部件74与所述活塞54的另一端相连。
如上所述,所述内定子62及外定子64被支撑在所述本体框架53的一面,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本体框架53在中央形成有孔53h而使所述气缸52的一端固定,在其周围凸出形成有固定端53a,用螺钉固定所述排气帽58b,同时在其旁侧的所述缓冲帽58d固定设置在与所述排气帽58b不相同的平面上。
在所述本体框架53的另外一面,所述排气帽58b和缓冲帽58d设置在互不相同的平面上,所述缓冲帽58d呈现比所述排气帽58b体积小的帽状,在所述缓冲帽58d的内部所述连接管R1的末端与所述环状管R2的末端应当相隔甚远,具体说,所述连接管R1的末端要较深地设置在所述缓冲帽58d里,而所述环状管R2的末端要较浅地设置在所述缓冲帽58d里。
进而,即使从所述压缩空间P有高压的冷媒排放,在所述排气帽58d降低一定压力后,冷媒的脉动在所述缓冲帽58d降低后通过所述环状管R2排放到外部。
另外,在所述本体框架53的另一面的下侧,与储藏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机油相连通而设置有向所述气缸52与活塞54之间供给机油的供油装置76,所述供油装置76通过所述气缸52与活塞54之间的振动泵唧机油而使机油循环,由此进行冷却及润滑作用。
所述供油装置76,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框架53内部的供油流路(未图示)以及与所述供油流路(未图示)相连通设置而使冷媒循环并且形成于所述本体框架53与所述气缸52的一端之间的喷油口(未图示)使机油喷出,从而机油可重新被回收到所述壳体的底部。
尤其在所述本体框架53的另外一面,被所述供油装置76泵唧的机油,通过形成于所述气缸52的一端与本体框架53之间的喷油口(未图示)而喷出,为了防止如上所述被喷出的机油飞溅到所述环状管R2而与高温高压的排放冷媒相接触,在所述本体框架53与排气阀组件58之间形成有分隔板82或者分隔用凸出部84。
所述分隔板82从所述排气帽58b的上端向上延长形成,由此相互隔离所述环状管R2和喷油口,进而防止通过所述喷油口沿着轴向喷射出的机油被传递到所述环状管R2。
另外,所述分隔板82还包括其一侧面垂直弯折的辅助分隔板82a,由此能够防止通过所述喷油口沿径向喷射出的机油被传递到所述环状管R2。
所述分隔用凸出部84从所述本体框架的固定端53a向上凸出形成,从而也相互隔离所述环状管R2和喷油口,同时所述分隔用凸出部84抱住所述喷油口的周围而与所述辅助分隔板82a相面对,从而也能够防止通过所述喷油口径向喷射出的机油被传递到所述环状管R2。
即,由于所述分隔板82、辅助分隔板82a以及分隔用凸出部84从三个方向环抱所述喷油口设置,因此不仅能够防止通过所述喷油口沿着多个方向喷射出的机油飞溅到所述环状管R2,而且还能够有效防止机油飞溅到所述缓冲帽58d上。
下面,对直线式压缩机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所述外定子64接通电源,所述永磁铁66通过与所述内定子62和外定子64之间的电磁力作用下做往复直线运动,使所述活塞54在所述气缸52的内部做往复直线运动。
当压缩空间P内部的压力低于设定吸入压力时,所述吸气阀56被开启而吸入冷媒,当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压力高于设定排放压力时,所述排气阀58a被开启而排放冷媒,从而高温高压的排放冷媒从所述排气帽58b流经所述连接管R1以及缓冲帽58d,其脉动噪音被降低,然后流经所述环状管R2的同时其振动及噪音又被降低后排放到外部。
在所述气缸52与活塞54之间产生振动后,所述供油装置76泵唧储藏在所述壳体底部的机油,该机油流经所述供油流路及回油流路而起到冷却及润滑作用。
被所述供油装置76泵唧的机油通过所述喷油口喷出,而即使通过所述喷油口喷射出了低温的机油,也会被所述分隔板82、辅助分隔板82a以及分隔用凸出部84遮挡而不会飞溅到所述环状管R2以及缓冲帽58d上,其结果能够防止低温的机油与高温高压的排放冷媒相接触。
即,通过所述喷油口喷射出的机油不会与高温高压的排放冷媒相接触,由于机油的温度低而能够防止所述壳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进而不仅能够增大压缩效率,而且也能提高整个系统的冷却性能。
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构思,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的实施方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52)、活塞(54)、排气阀组件(58)、环状管、喷油口和隔离装置;所述气缸(52)一端固定在本体框架(53)上;所述活塞(54)插入到所述气缸(52)后,在所述气缸(52)内形成压缩空间,并通过进行往复直线运动而吸入及压缩冷媒;所述排气阀组件(58)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53)上,对所述气缸(52)的一端进行开闭,排放压缩空间内被压缩的冷媒;所述环状管与所述排气阀组件(58)相连接将冷媒排向外部;所述喷油口形成在所述气缸(52)与排气阀组件(58)之间,从而喷射出循环在所述气缸(52)与活塞(54)之间的冷却用机油;所述隔离装置设置在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之间,防止冷却用机油飞溅到所述环状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阀组件(58)包括:排气阀(58a)、排气帽(58b)和排气阀弹簧(58c);所述排气阀(58a)遮盖所述气缸(5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气缸(52)一端的排气帽(58b)的内侧,通过排气阀弹簧(58c)而弹性支撑;所述隔离装置将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相互隔离而从所述排气帽(58b)延长而形成的分隔板(8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还包括辅助分隔板(82a),所述辅助分隔板(82a)由分隔板(82)的部分垂直弯折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还包括分隔用凸出部(84),将所述环状管与喷油口相互隔离并从所述本体框架凸出形成。
CNA2006101304349A 2006-12-20 2006-12-20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Pending CN1012058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304349A CN101205885A (zh) 2006-12-20 2006-12-20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304349A CN101205885A (zh) 2006-12-20 2006-12-20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5885A true CN101205885A (zh) 2008-06-25

Family

ID=39566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304349A Pending CN101205885A (zh) 2006-12-20 2006-12-20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0588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0360A (zh) * 2013-04-22 2014-10-22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直线压缩机及其润滑方法
CN108302004A (zh) * 2017-01-12 2018-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线性压缩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0360A (zh) * 2013-04-22 2014-10-22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直线压缩机及其润滑方法
CN104110360B (zh) * 2013-04-22 2016-09-28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直线压缩机及其润滑方法
CN108302004A (zh) * 2017-01-12 2018-07-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线性压缩机
US10865783B2 (en) 2017-01-12 2020-12-15 Lg Electronics Inc. Linear compress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7264B2 (ja) リニア圧縮機
JP3662813B2 (ja) リニア圧縮機
KR20090041719A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0712916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101205885A (zh) 直线式压缩机的冷媒排放结构
JP2005061411A (ja) 往復動式圧縮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KR100292512B1 (ko) 리니어압축기의오일공급구조
KR100480092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의 오일분리구조
KR100292522B1 (ko) 리니어압축기의누설가스배출구조
CN101375056B (zh) 直线压缩机的供油阀组件
KR100292516B1 (ko) 리니어압축기
JP2004052749A (ja) 往復動式圧縮機
KR100253239B1 (ko) 압축기의 오일 입출구조
EP4345310A1 (en) Linear compressor
KR101301845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413933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0296280B1 (ko) 리니어압축기
KR20060039181A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20090095113A (ko) 리니어 압축기의 오일밸브 어셈블리
KR101409684B1 (ko) 오일밸브 어셈블리
KR100314061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의 피스톤 윤활구조
KR100273361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의 냉각구조
KR100504864B1 (ko) 왕복동식 압축기의 과열 방지 구조
KR100504905B1 (ko) 왕복동식 압축기의 토출장치
KR100301474B1 (ko) 리니어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