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0566A - 用于显示器的多功能厚膜反射偏振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显示器的多功能厚膜反射偏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0566A
CN101180566A CNA2006800181091A CN200680018109A CN101180566A CN 101180566 A CN101180566 A CN 101180566A CN A2006800181091 A CNA2006800181091 A CN A2006800181091A CN 200680018109 A CN200680018109 A CN 200680018109A CN 101180566 A CN101180566 A CN 101180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olarization
polarization plates
polymeric lay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81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德鲁·J·欧德科克
蒂莫西·J·内维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ublication of CN101180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05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45Dielectric stack polaris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层反射偏振片,该偏振片利用厚膜多层膜堆并且该偏振片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该公开的偏振片可为机械刚性的且适合作为显示器内其它光控制膜的底板或基底。该偏振片还可包括漫射机构,以散射通过态的透射光或散射阻挡态的反射光,或者既散射通过态的透射光又散射阻挡态的反射光。

Description

用于显示器的多功能厚膜反射偏振片
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要求提交于2005年4月18日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0/672964的优先权,该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以引用的方式被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偏振片、漫射片、反射片等光学体,尤其是用于可见光应用领域(如液晶显示(LCD)装置和其他电子显示装置)中的那些,本发明还涉及这些光学体以及引入了这种光学体的显示装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公众可获得的显示装置的数量和种类方面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计算机(无论是桌上型、膝上型还是笔记本型)、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和薄LCD TV只是其中少数几个例子。尽管这些装置中的某一些能够利用普通的周围环境光来观看显示内容,但大部分装置还具有背光以使得显示内容能够被看见。
很多这种背光属于“边缘照明方式”或“直接照明方式”范畴。这两种类型的区别在于光源相对于背光输出面的布置方式不同,背光输出面限定了显示装置的可视面积。在边缘照明背光中,光源沿背光结构的外边界设置,并位于对应于输出面的范围或区域之外。该光源通常将光发射至导光片中,其中导光片的长、宽尺寸与输出面的相似,并且光从该导光片中取出以照明输出面。在直接照明背光中,光源阵列被设置在输出面的正后方,且漫射片被置于光源之前以提供更均匀的光输出。一些直接照明背光还引入了安装在边缘的光源,从而使该背光既能进行直接照明操作又能进行边缘照明操作。
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阵列作为直接照明背光光源是已知的。为刚性片或板的形式、且被安装在距光源一定位置处的框架中的漫射片也是已知的。板的机械刚性有助于使得漫射片在常规操作条件下、在仅在漫射片外围使用边缘固定件的情况下,横跨输出面表面保持于距光源名义上固定的位置处。漫射片还可用作稳定的基底,可将附加的光控制膜置于其背面。这些附加的膜相对于刚性的漫射板而言通常为薄且柔软的,在某些情况下附加的膜可包括附加的漫射薄膜、棱镜增亮膜(如可得自3M公司的VikuitiTM品牌的增亮膜(BEF))和反射偏振膜(如可得自3M公司VikuitiTM品牌的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BEF))。
薄膜多层反射偏振片可通过挤出加工来制备,在挤出加工中,大量交替的透光性聚合物材料通过模头、可任选地穿过一个或多个层倍增器而被共挤出,然后被浇铸在浇铸轮或浇铸表面上,随后被拉伸以便使相邻的层沿面内x方向形成折射率失配Δnx,而沿正交的面内y方向形成折射率匹配(Δny=0)。参见(例如)美国专利5,486,949(Schrenk等)、5,882,774(Jonza等)、6,531,230(Weber等)、以及6,827,886(Neavin等)。这种全聚合物型薄膜多层反射偏振片不需要供成形或操作之用的单独的基底,而是通常以薄且柔软的膜或片状形式出售。
一般来说,光学部件(诸如用于液晶显示器中的漫射板和偏振片)的物理大小应与输出屏幕的大小基本匹配。随着对更大屏幕尺寸的需求的增长,对具有更大物理大小的这些光学部件(包括反射偏振片)的样品的需求也增加了。但是,由于大多数用于显示器中的反射偏振片为依赖于由相邻层界面产生的光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的薄膜多层器件。这种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为单层厚度及其它几何因素的强函数。通常需要特别小心地确保这些层被限制在狭窄的公差范围内,以保证反射偏振片正常工作。随着这些偏振片物理大小的增加则需要更加小心。增加薄膜反射偏振片的物理大小也会增加诸如起皱、翘曲以及分层之类的潜在的力学上的问题。
发明概述
本专利申请尤其公开了可将以前由多个不同部件提供的多种机械和/或光学功能结合起来的厚膜反射偏振片。这种反射偏振片可被有益地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构造中,其可使这些液晶显示器等与现有的显示器和显示器部件相比具有设计更简单、构建更容易、且不易受到某些诸如薄膜翘曲、皱折以及分层之类的失效形式影响的优点。
一种这样的反射偏振片被构造为刚性板且其包括由光学厚的聚合物材料层构成的叠堆。这些层对偏振板的反射率具有实质性的贡献作用。该偏振板还可起到漫射板的作用。优选的是,这些聚合物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是双折射的,从而使相邻层沿一个面内轴具有大的折射率失配Δnx,且沿一正交面内轴的折射率失配Δny为零或相对于Δnx较小。沿y轴为零或较小的折射率失配限定了“通过”偏振态,而沿x轴的折射率失配限定了“阻挡”偏振态。根据构建方法的不同,相邻层沿面外z轴的折射率失配Δnz可为零或相对于Δnx其数量级较小或其数量级与Δnx相当。各交替聚合物层不仅为光学厚的,而且优选具有足够的物理厚度以提供给光学体充足的机械刚性,从而预防当将光学体边缘固定在显示器中时其在显示器可视区域内发生下垂、翘曲或皱折。优选的是,各聚合物层的平均光学厚度为至少约(5/4)λ0,其中λ0为设计波长,例如,选取550nm作为可见光谱的平均值或代表值。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其平均光学厚度为约(5/4)λ0至5λ0或10λ0,且反射偏振片的总的物理厚度为约1至10毫米,更优选为约1至5mm或甚至2至4mm。
在一些情况下可通过将数十或数百个交替聚合物层共挤出以形成厚膜多层挤出物,然后进行浇铸并使用单轴拉伸装置对其进行取向,由此来制备光学体。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拉伸装置进行无约束的单轴拉伸,(例如)通过使用在挤出物连续料片上操作的抛物线形拉幅机来实现。光学体也可以通过将多个单独的层部件层压在一起而制得,其中这些层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为经拉伸的聚合物膜或片,单层或多层的膜或片均可。
光学体还优选地包括漫射机构(diffusing means),可将该漫射机构设计成能够漫反射阻挡偏振态的光和/或漫透射通过偏振态的光。
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方面及其它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任何情况下以上发明概述不应当被解释为是对要求保护的主题进行限制,该主题仅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并可在审查过程中进行修改。
附图简要说明
整篇说明书都参照附图,在这些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其中:
图1为直接照明液晶显示(LCD)电视或类似显示装置的所选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a-d为各种厚膜多层偏振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为适合对厚的多层挤出物进行单轴拉伸以形成厚膜多层偏振板或其部分的抛物线拉幅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我们看到直接照明液晶显示(LCD)装置10所选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装置10可以是电视机、计算机监视器、或可向观看者12显示可编程图像的任何其他装置。在装置10中,图像由像素化的液晶(LC)面板14提供。LC面板14包括夹在玻璃板之间的可电子寻址的液晶阵列。尽管诸如吸收偏振片、保护层之类的其他光学部件可位于LC面板和观看者之间,但LC面板14的侧面尺寸限定了可观看的前表面或区域16。
装置10还包括从后面照明LC面板以使前面的观看者可看到图像的光源18。光源18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其它任何能够提供足量的白光以充分地照明显示器的合适光源或光源组合。例如,光源也可以是白光发光二极管(LED)或彩色(例如,红/绿/蓝)LED阵列。光源被置于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式背反射片20的前面,其有助于将那些在没有该背反射片的情况下会被损失或损耗的光导向LC面板14。
图1还描绘了设置在光源18之前和LC面板14之后的厚膜反射偏振板22。这里的“板”是指这样一种延伸体(extended body),其成分和尺寸(如厚度和宽度)可使得该拉伸体在预计应用中在其边缘被夹持并受到重力和/或正常的操作力作用时,能基本保持其自身的形状且基本抗下垂、弯曲、挠曲等等。实际上,图1中将反射偏振板22描绘成其边缘被固定在包围着光学部件和可视前表面16的框架24中。另外优选将光源18安装在相对于框架24基本固定的位置上,无论光源18是直接还是间接地与该框架连接均是如此。
在这些附图中本文所公开的偏振板22及其他偏振板被示意性地描绘成基本上为平的延伸光学体。但是读者将会理解到,这些板不必都为平面的或平的,也可以将其模制或用其它方式将其形成为弯曲的、成角度的非平面体或其他非平面体。这些板可以在一个平面内弯曲(简单弯曲)或者在两个正交平面内弯曲(复合弯曲),或者可具有任何其它所需的非平面形状。
如图所示,反射偏振板22基本透射一种被称为通过态的偏振态的光,并基本反射一种被称为阻挡态的正交偏振态的光。该图中示出了被漫透射而形成半角为α的圆锥的通过态,以及被镜面反射的阻挡态。但是透射和反射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均可为镜面的,或者任意一者或两者均可为漫射的,这取决于下面将进一步讨论的设计细节。如果二者均为漫射的,则一者可比另一者更为发散,即,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漫射半角可以是不同的。在直接照明显示系统中偏振板以漫射的方式透射通过态偏振光可能是有益的,这样有助于隐藏与附近光源相关联的亮点并使得前表面16上的显示内容在亮度上更为均匀。漫射圆锥半角α可从最大强度I0方向(通常对应于镜面方向)与强度降至一半(即I0/2)的方向二者之间的夹角测得。漫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例如,为椭圆状的,其中沿一个横轴的光较沿另一个(例如,正交的)横轴的光更为发散。
使用将阻挡态的光反射而非吸收的偏振片的一个好处是:当该偏振片与另一反射片结合、优选地与一个或多个偏振转换元件结合而形成光循环腔时,效率有可能提高。例如,如果背反射片20为漫反射型,则其可将一种偏振态的入射光束混杂成两种偏振态的反射光束,这两种偏振态中的其中一种对应于偏振板22的通过态。偏振转换器的另一例子为延迟膜,如单一的四分之一波长膜或层。通过使用这种偏振转换元件,至少部分由于处于阻挡偏振态而最初被偏振片反射回的光能够最终借助于该偏振转换元件而被透射,从而使净亮度增加。显示器10还可包括位于反射偏振片与LC面板14之间的吸收偏振片(未示出),其中反射偏振板22的通过轴与该吸收偏振片的通过轴对准。
在图2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第一和第二主表面30a、30b的部分厚膜反射偏振板30,其中以角度θ入射在偏振板上的非偏振光束32被反射为反射光束32a(阻挡偏振态)并被透射为透射光束32b(通过偏振态)。该图示出了以外层34a、34b(统称为34)作为边界的N层中间层组,总共为N+2层,其中该图将层厚描述为光学厚度而非物理厚度,该图还包含笛卡尔x-y-z坐标系,其中各层平行于x-y平面延伸,且z轴对应于偏振片的厚度轴。在一些情况中外层34可在某些方面区别于与中间N层。例如,中间N层可主要由两种交替共挤出的透光性聚合物材料A、B构成,而两个外层均可由因为其光学、机械或化学特性而被选择并且其不同于上述透光性聚合物材料A、B的透光性聚合物材料制成。参见(例如)美国专利6,368,699(Gilbert等)。例如,外层34可通过含有硬涂层组合物而提供抗划痕性、可通过基质材料中的紫外线吸收剂或抑制剂而提供紫外线防护、可提供抗静电特性、可通过含有增滑剂而提供滑动性、可通过含有漫射剂、着色剂、染料、颜料等等而提供外观修饰特性和/或可提供抗翘曲性。外层34的厚度也可与中间N层有实质性的不同,其可实质性地比中间N层薄或厚。或者,外层34的厚度可与中间N层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中外层34仅仅是由其它层所建立的模式的端部。也可省略外层34中的一个或两个。尽管组成反射偏振板20的透光性材料的种类数可多达反射片的构成层数(例如,N、N+1或N+2),而使得没有任何两层具有相同的组成,然而通常更可行的是将两种、三种或另一较小数目的透光性材料以诸如...ABAB...或者...ABCABC...等等的交替方式排列。
光学厚膜多层反射片区别于其薄膜对应物之处在于,从所关注的波长的角度来看,光学厚膜多层反射片各层的较厚厚度使人认为从光学体中相邻界面反射出的第一光分量和第二光分量会基本上不相干地合并在一起。一个例子为“板堆”(pile-of-plates)偏振片。例如,当所关注的波长为人可见光的波长时,这意味着对于照射到两相邻界面并产生相应的反射和透射两种光分量的可见光线或光束而言,如果层厚改变量较小,则观看最终的反射或透射光的观察者将不会注意到所观察光的亮度或颜色(光谱分布)的变化。也可参见(例如)美国专利5,122,905(Wheatley等),其提及了一种“各层应具有使得没有可见的虹彩能够从光学体反射出的光学厚度”的光学厚的多层反射片。专利文献‘905(Wheatley)将厚层描述为光学厚度至少为0.45微米的那些。作为另一个例子,美国专利5,808,798(Weber等)描述了由材料A和B的交替层组成的“板堆”或“厚膜”膜堆,其中膜堆中层的平均光学厚度为待反射光平均波长的至少5/4倍。
各层针对沿x轴、y轴和z轴偏振的光的折射率分别为nx、ny和nz。相邻层间沿这些轴的折射率差值(这些差值通常为零或非零)分别为Δnx、Δny和Δnz。对于反射偏振片,当依照约定人为地将面内折射率差值最大的方向指定为x轴时,则Δny为零或者其数量级相对于Δnx较小。在那种情况下x轴对应于偏振片的阻挡轴而y轴对应于通过轴。在聚合物构造体中通过这样的“A”层和“B”层来制备偏振片通常是较为方便的,其中“A”层在拉伸过程中可形成应力致双折射,而“B”层保持为各向同性。但这不是必需的,因为两种层均形成应力致双折射也是可以的,只要相邻层间的一个面内折射率差值(Δnx)实质性地大于另一面内折射率差值(Δny)即可。
在图2a中,所示各层的光学厚度稍大于设计波长λ0,例如,为(5/4)λ0或更大,且该厚度无论如何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会认为是光学厚的。至少部分层厚也可约为λ0或更小,且一些、大部分或基本上全部层厚可大于(5/4)λ0,或者大于2λ0、5λ0或10λ0或更大,而没有严格的上限。在一些情况中也可能需要将一个或多个厚膜膜堆与一个或多个薄膜膜堆(比如四分之一波长干涉膜堆)相结合以制成混杂的多层反射片。也可将厚膜多层反射偏振片描述为具有N个这样一种单层的那些,其中各个单层的光学厚度、或其平均厚度至少为(5/4)λ0,并且N足够大从而使得这些光学厚的层对偏振片的反射率和/或透射率具有实质性的贡献作用。例如,数量N可足够大,从而使得这些光学厚的层可产生设计波长λ0处的反射率的至少一半,或者甚至产生该设计波长处的反射率的几乎全部。
所关注的光学厚度为约(5/4)λ0至约5λ0或10λ0,当在整个可见光谱上发挥作用时,设计波长λ0可以取可见区域的近似中部(约550纳米),或者可以取可见区域的长波长端(约700nm)。光学厚度处于该范围内的厚膜层在本文中称作适中厚度。这种适中厚度的厚膜多层反射片可通过具有一定程度非均匀的层光学厚度分布(这种非均匀的层光学厚度分布在提交于2005年4月18日、标题为“MultilayerReflector With Randomized Layer Thickness Profile”的共同受让的共同待审美国专利申请No.11/109,212中有所描述)而在特定方面获益。例如,通过对层的光学厚度进行设计以制成梯度的或随机化的层分布,从而可使得适中厚度的厚膜多层反射片在可见光区表现出平均反射率的增加以及反射率波动的降低。
所公开的反射偏振片能够在几乎整个可见光谱中大量反射一种偏振态的光。例如,本公开的反射片对约400至700nm的阻挡偏振态的法向入射光的平均反射率理想地为至少约30%、40%或甚至45%。这可通过控制各透光层折射率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足够高的层间折射率差值、并确保膜堆中这些层的数量N足够多而达到。但是,也优选地控制折射率间的关系以确保沿正交方向具有足够小的折射率差值,从而使得可见光谱中的通过态的光基本被透射,而非基本被反射。
在设计厚膜多层反射偏振片的过程中,可通过首先规定最终反射偏振片所需的总厚度以及偏振片所需的反射率或透射率来确定或计算各层层厚,条件是特定透光性聚合物材料具有可预知的折射率特性。如果偏振板通过(例如)一种包括对单层或多层浇铸聚合物料片进行单轴拉伸的工艺而制得,则设计者将会由拉伸工艺的细节以及聚合物材料特性的知识得知在这些工艺条件下可预计得到怎样的层与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值。根据这些折射率信息,(例如)可估计用以提供所需阻挡态反射率的层数N。然后,如果偏振片的目标总物理厚度为D,例如D为1到10mm或甚至为1到4mm,以获得相对高的机械刚度但同时使板的剖面相对较薄,则可估算各层的标称物理厚度为D/N。
可将厚膜反射偏振板30设计为:使其能够针对反射和/或透射光表现出受控量的散射或漫射。该附加功能有助于减少或消除显示系统中其它位置对漫射元件的需求。与薄膜反射偏振片相比,向厚膜反射偏振片中加入漫射机构的好处在于其可提供更长的通过偏振片的光路,从而使得该漫射机构——无论其包含颗粒、表面粗糙特征物和/或其他已经公开的结构——的分布密度与其它情形中所要求的分布密度相比可得到降低。另一个好处在于漫射机构对各层的光学厚度或均匀性干扰的程度,由于薄膜多层反射片对层厚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因此与薄膜多层反射片相比,这些干扰对厚膜多层反射片的反射特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
现在转向图2b,我们看到具有第一和第二主表面40a、40b的厚膜多层反射偏振片40。该偏振片具有由(例如)以交替AB方式布置的N个透光性厚层构成的中间层组,该中间层组以可任选的外层44a、44b(统称为44)作为边界。偏振片40的其他特征与图2a的偏振片30类似。但是,偏振片40的各层表面基本上为粗糙的,以增强光的散射。图中,基本所有的各层表面,包括与空气接触的两个最外表面40a、40b以及聚合物/聚合物界面处的其余所有(内部)表面都显示为粗糙的。对于通过聚合物多层共挤出而制成的反射偏振片而言,可通过对共挤出工艺进行控制以产生流动不稳定性,从而产生非光滑的层界面,由此获得内部表面的粗糙化。可通过微压花法或通过将熔融的多层挤出物在微纹理化的浇铸轮或浇铸表面上淬火而使一个或两个外表面粗糙化。如果在构造厚膜多层偏振片的过程中使用层压工序,则可通过将待层压的各个片或层(其中各个片或层自身可基本仅由一层构成或可包含经共挤出且经取向的层堆构成的多层)的任一或所有外表面粗糙化,并随后将各个片或层进行层压从而达到内部表面的粗糙化。其他技术还包括向一个或多个层中引入某些可引起界面粗糙化的材料。合适的材料包括无机颗粒或纤维、不混溶的聚合物分散体、液晶、相分离液体以及聚合物颗粒。合适的聚合物颗粒包括交联微球体以及热固性或热塑性聚合物纤维。也可仅使某些表面粗糙化,例如,仅粗糙化内部表面、或仅粗糙化所选内部表面。这可通过在共挤出中使用不同的聚合物流以制成不同的层而达到。例如,可制成ABA′B层堆,其中B为一种聚合物,A为第二聚合物,且A′为含有某种材料或具有不同流变性或这两种情况兼具的第二聚合物,从而使得取向后BA′B之间的界面被粗糙化。可使厚膜膜堆中的表面沿厚度或z轴对称或不对称地表面粗糙化。若使其不对称粗糙化,例如,使靠近外层44a的内部表面较靠近外层44b的内部表面得到更大程度的表面粗糙化,则薄膜的反射和透射特性会根据入射光入射到反射偏振片的哪一侧而变化。
回顾之前所提到的对于通过态偏振光而言相邻层的折射率差异很小或没有折射率差异,而对于阻挡态偏振光而言层间折射率差值最大或较大,由此,与阻挡态偏振光相比,任何粗糙化的内部表面对通过态偏振光没有影响或至少影响大大降低。因此,与通过态透射光相比,使用内部表面粗糙化作为漫射手段可使阻挡态反射光的散射量大大增加,且半角α的值增大。这不同于由于外表面粗糙化而引起的散射,由于聚合物/空气折射率差值对阻挡态和通过态而言均较大,因此这种由于外表面粗糙化而引起的散射对这两种偏振态的影响更为平均。与某些基于颗粒的漫射片相比表面粗糙化还可更好地控制散射角范围,且表面粗糙化更易于椭圆漫射片(elliptical diffuser)的形成。也可形成具有光滑特征(如正弦结构或凸起)的粗糙表面、或具有带尖锐边缘的结构(包括棱柱)的粗糙表面。这种结构的大小可为约0.5微米至约1000微米,且其可具有规则的或随机的间距。合适的特征高度取决于特征基面宽度,但其一般为基面尺寸的约10%至约100%。
在图2c中,我们看到与偏振片30类似的另一厚膜多层反射偏振片50。偏振片50具有第一和第二主表面50a、50b以及由(例如)以交替AB方式布置的N个透光性厚层构成的中间层组,其中该中间层组以可任选的外层54a、54b(统称为54)作为边界。与偏振片40一样,偏振片50包括可使光散射的漫射机构。但在偏振片50中,漫射机构包括遍布于至少某些交替的内部层A、B中的颗粒56a。图中,这些颗粒仅仅遍布于A层中。优选的是,颗粒56a由透光性材料构成,但颗粒56a的折射率与之嵌入其中的材料的折射率至少沿一个面内方向(x方向、y方向)是不同的。通过恰当地选择材料和工艺条件,可产生各种不同的漫射特性。
例如,如果颗粒56a嵌入其中的A层的折射率为各向同性的(nx=ny=nz),且如果颗粒56a也是各向同性的但其折射率区别于A层中的连续相材料,那么这种经改变的A层将名义上同等地散射阻挡态和通过态的光。
或者,A层还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但颗粒56a可以是双折射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中,颗粒56a的双折射率可以与双折射B层的双折射率相同或相似,从而使得颗粒56a和A层中的连续相材料二者的折射率差值沿x轴出现最大值,而沿y轴出现最小值或为零。在这种情况中漫射颗粒56a可在最小程度上散射被透射的通过态的光,而显著地散射被反射的阻挡态的光。在另一种情况中,颗粒56a的双折射可相对于双折射B层正交地设置,从而使得颗粒56a与A层中的连续相材料二者的折射率差值沿y轴出现最大值,而沿x轴出现最小值或为零。在这种情况中这些颗粒可大量散射被透射的通过态的偏振光,而对阻挡态的反射光的散射作用很小或无散射作用。
在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中,A层可为双折射的而颗粒56a可为各向同性的。
在为高通过偏振轴透射而设计的偏振片中,颗粒与基质聚合物间的折射率差值优选小于约0.1。可将容许或优选具有较低的通过偏振透射的偏振片设计成具有较大的折射率差值。颗粒与基质间沿阻挡偏振轴的折射率差值可小于沿透射偏振轴的折射率差值。这对减少由散射引起的吸收是有利的。或者,沿阻挡偏振轴的折射率差值可大于沿通过轴的折射率差值,以提高偏振片的偏振效率。可通过混合两种不混溶的聚合物而形成散射颗粒,或通过混合在熔化态下可混溶、但当被硬化或取向时会发生相分离的聚合物而形成散射颗粒。颗粒可为不连续相、连续相、也可与该颗粒嵌入其中的其它聚合物为共连续的。由光散射测定的有效颗粒大小在与膜取向方向平行或垂直的至少一个轴上应为约0.1微米至10微米。颗粒形状可为球形的、椭球形的、腓骨状的、不规则的或其组合。不对称颗粒还可具有较优的取向方向。散射成分可占至少一种聚合物层的约0.01重量%至约50重量%。在图2d中,可看到另一种厚膜多层反射偏振片60,其同样类似于偏振片30。偏振片60具有第一和第二主表面60a、60b以及由(例如)以交替AB方式布置的N个透光性厚层构成的中间层组,该中间层组以可任选的外层64a、64b(统称为64)作为边界。与偏振片50类似的是,偏振片60包括可使光散射的漫射机构。同样与偏振片50类似的是,该漫射机构包括与颗粒56a相似的颗粒66a。但在偏振片60中,漫射颗粒66a分布在至少一个外层中。同样根据颗粒66a是否为双折射的或其双折射程度、以及层64a、64b中的连续相材料是否为双折射的或其双折射程度,可对上面所述的组合进行选择,在这些组合中被反射的阻挡态偏振光主要被散射,或者被透射的通过态偏振光主要被散射,或者两种偏振态基本同等地被散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部分或所有颗粒56a或66a可被合适大小、形状及分布的空隙或气泡所代替。这种气泡可通过各种已知方法引入。在一种技术中,小的籽晶颗粒(seed particles)被分散在所关注的层中,然后将这些层取向以在籽晶颗粒所处位置形成空隙。
讨论
能否获得各种折射率间的所需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层反射片件的光学特性)会受到用于制备多层器件的工艺条件的影响。在可通过拉伸而被取向的有机聚合物的情况中,通常可通过将各聚合物共挤出以形成多层膜,并随后在选定温度下通过拉伸对薄膜进行取向,随后可任选地在选定温度下进行热定形而制备该器件。或者,挤出和取向步骤可同时进行。在偏振片的情况中,通常基本沿一个方向拉伸(单轴取向,约束性拉伸或非约束性拉伸)薄膜,而在反射镜的情况中,通常基本沿两个方向拉伸(双轴取向)薄膜。参见(例如)美国专利5,882,774(Jonza等)、美国专利6,827,886(Neavin等)以及美国专利6,949,212(Merrill等)。在任一情况中,拉伸均可在(例如)与长度取向仪及宽度取向仪(拉幅机)相结合的连续生产线上完成,或可使用间歇式单轴或双轴拉伸机以单独的逐片的方式进行。
在本文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中使用于专利文献′774(Jonza等)中所讨论的z轴折射率关系可能当然是有益的。这样可对组成层的折射率进行选择,通过令相邻层的折射率沿厚度方向基本匹配从而使所形成的界面上的布鲁斯特角(以该角度入射的p偏振光的反射率为零)很大或不存在。因此可制成这样一种多层反射镜和偏振片结构,这种多层反射镜和偏振片结构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可随入射光偏离法向的角度增大而缓慢降低、或与入射光偏离法向的角度无关、或随入射光偏离法向的角度增大而增加。因此,能获得在宽的带宽上具有高反射率(在反射镜的情况中,高反射率是对任何入射方向的s偏振光和p偏振光而言的,在偏振片的情况中,高反射率是对选定方向而言的)的多层膜。例如,相邻层沿厚度或z轴的折射率差值Δnz可为零或基本为零,或者相对于面内折射率差Δnx来说较小,如小于Δnx的0.5、0.25、0.1或0.05倍。此外,无论Δnz大或小,可以使Δnz相对于面内折射率差值Δnx具有相反的偏光性。
对于其中厚膜多层反射片为由聚合物层构成的取向膜堆或者包含由聚合物层构成的取向膜堆的实施方案而言,可选择预拉伸温度、拉伸温度、拉伸速率、拉伸比、热定形温度、热定形时间、热定形松弛以及横向拉伸松弛,以制成具有合适折射率关系的多层器件。这些变量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例如)若与相对较低的拉伸温度相结合则可使用相对较低的拉伸速度。如何选择这些变量的恰当组合以获得理想的多层器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在本公开的厚膜多层反射片的制造中将两个或多个膜片层压在一起可能是有利,比如其可提高反射率或可将两个偏振片形成一个反射片。在一些情况中,反射片中所使用的厚层的层数N及平均层厚以及层中材料的特性可使最终的反射片为坚硬或刚性的,从而令其难以仅用单独的拉伸操作就制成。这是因为前体或起始的多层产品(其在拉伸后即生产出最终的厚膜多层反射片)由于在拉伸中会变薄因而必须具有比最终反射片更厚的总厚度。在这种情况中,可能有利的是(例如)在连续的辊式工艺挤出单层或多层聚合物料片并进行拉伸,随后利用多辊连续地进行层压加工或采用多个单独的片以间歇方式进行层压加工。一些粘合手段,如位于料片或膜片间的粘合剂层或粘结层有助于层压加工。这样,便可利用常规的长度取向仪和/或拉幅机来制造单层或多层聚合物料片,然后将其结合到自身不能在这种装置上进行取向的物理厚度较厚的产品(如坚硬的板)上。
如上面所提到的,多层构造的单轴取向可以约束性或非约束性的方式进行。对于物理厚度较厚的膜而言,非约束性拉伸可能是有利的,这是因为此时前体或起始多层产品不需要如使用约束性拉伸时所需的那样厚。这是因为对于给定的拉伸比,沿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松弛可将所发生的变薄量降至最低。可使用如长度取向仪沿纵向拉伸多层结构,或使用拉幅机沿横向(宽度)方向拉伸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沿这两个正交方向的取向可同时进行、逐次进行或者既同时也逐次地进行。
图3示出了一种拉伸装置以及拉伸方法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将光学体的一个区域由初始形状124拉伸至最终的、完成形状126。可将该光学体通过任何所需方法供给拉伸装置,其中光学体可以是本文中所描述的厚膜、薄膜或混杂的多层反射片、或其前体(包括单层膜)中的任何一种。在示意性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完全非约束性的、基本非约束性的或近似于非约束性的单轴方式对光学体进行拉伸。一般而言,在区域130中将光学体140提供给一个或多个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被配置并布置为夹住光学体的相对边缘,并沿限定了预定路径的相对轨道164传送光学体。夹持部件(图中未示出)通常在光学体的边缘或边缘附近夹住光学体。被夹持部件夹住的那部分光学体在拉伸后通常不适于使用,因此,通常对夹持部件的位置进行选择,以在膜上提供足以进行拉伸的夹持作用,同时控制由该过程产生的废料量。可通过例如辊162来沿轨道引导诸如夹子等夹持部件,该辊转动沿轨道的链条,其中夹持部件连接到链条上。辊连接到驱动机构上,该机构用于在膜被传输通过拉伸装置时控制膜的速度和方向。辊也可用于转动和控制带式夹持部件的速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对光学体进行面内拉伸(即,边界轨线与轨道共平面),但也可使用非共平面拉伸轨线。理想的非约束性单轴取向或拉伸可通过将相对轨道164配置成一对为镜面对称的、共平面的抛物线轨线而达到,其中该抛物线轨线是从面内MD中心线向外发散的。
可任选的是,上述装置包括预处理区域132,该预处理区域通常被烘箱154或其它装置或结构包围,由此来加热光学体以备拉伸。预处理区域可包括预热区142、均热区144或同时包括两者。在主拉伸区域134中对光学体进行拉伸。通常,在主拉伸区域134中,对光学体进行加热,或将其保持在高于光学体中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环境中。在主拉伸区域134中,夹持部件沿着大致发散的轨道将光学体拉伸所需的量。可使用多种结构和材料来形成上述装置的主拉伸区域中和其它区域中的轨道。在主拉伸区域之外,轨道通常为基本线性的。相对的线性轨道可平行或者可以被设置为会聚的或发散的。在主拉伸区域中,轨道一般为发散的。在拉伸装置的所有区域中,可使用一系列可任选地连接在一起的直线段或曲线段形成轨道。作为选择,或在特殊区域或区域组中,轨道可形成为单一一个连续的结构。在至少一些实施方案中,主拉伸区域中的轨道与前面区域中的轨道相连,但可与其分离。如图所示,随后的后处理区域或移除区域中的轨道通常与主拉伸区域中的轨道分离。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对轨道段中的一个或多个(优选全部)的位置进行调整(可绕轴线枢转),以便可按需调整轨道的整体形状。也可在上述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使用连续轨道。通常去除光学体在整个主拉伸区域中由夹持部件夹持的部分。
为了在基本上整个拉伸过程中都能保持基本上单轴拉伸(如图所示),在横向拉伸结束时,优选在切口点158处将快速发散的边缘部分156从拉伸后的光学体148上切除。可在158处进行切割,并可丢弃毛边或不能用的部分156。可以连续地从连续夹持机构中释放膜边缘。然而,应优选地从不连续的夹持机构如拉幅夹中释放,以便同时释放处于任意给定夹子下的所有材料。不连续释放机构可引起更大的应力扰动,所述扰动可被上游拉伸料片感受到。为了有助于独立的取走装置的操作,可在该装置中使用连续的膜边缘分离机构,例如,从受热的拉伸后的膜的中心部分“热”切膜边缘。切口位置可位于足够靠近“夹持线”的位置,如取走系统的夹持部件最先有效接触到的独立取走点,以最小化或减少此点上游的压力扰动。如果在被取走系统夹持前切割膜,则会导致取走操作不稳定,例如,膜沿横向“快速回缩”。因此,在夹持线处或其下游切割膜。切割是一个断裂过程,因此通常会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微小但自然的变化。因此,在夹持线的稍微下游处进行切割可能是有利的,以防止在夹持线的上游发生切割时出现任何暂时的变化。如果从夹持线的基本下游的位置切割膜,则取走系统与边界轨线之间的膜将继续被沿着横向拉伸。由于光学膜仅有此部分在经受拉伸,因此会相对于边界轨线以增大的拉伸比拉伸,并进一步造成可传播至上游的应力扰动,例如,将不期望的纵向张力传播至上游。
切口优选为可移动的且可重新定位,以便其可随着取走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以适应可变的最后横向拉伸比或调整取走系统的位置。这类切口系统的优势在于只需移动取走切口点158(优选沿纵向移动)就可在维持拉伸分布的同时调节拉伸比。可使用多种切口技术,包括:加热刀片、热金属丝、激光、强红外线(IR)辐射的聚焦光束或受热空气的聚焦射流。
该装置可任选地包含后处理区域136。例如,可将光学体在区域148中定形(如热定形),并在区域150中淬火。可使用取走系统从主拉伸区域134中将光学体移走。在示意性实施方案中,该取走系统与轨道是独立的(即,与轨道分开或不直接与其相连),其中轨道将位于其上的膜传送通过主拉伸区域。取走系统可使用任何膜传送结构,如具有夹持部件(例如,成组相对的带子或拉幅夹)的轨道240、241。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使用轨道240、241来完成横向收缩控制,这两个轨道彼此成一定角度。例如,可将取走系统的轨道定位成沿着缓慢会聚的路径(形成不超过约5°的角度)穿过后处理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允许膜在冷却条件下横向收缩。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两个相对轨道可以通常不超过约3°的角度发散,尽管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使用更大的角度。这可用于增加主拉伸区域中的膜的纵向张力,以便例如降低特性不均匀性,如整个膜上折射率主轴的变化。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将膜传送通过主拉伸区域中的轨道164的时候,可使取走系统的中心线与该膜的中心线成一定夹角。成一定角度的取走系统、主拉伸区域或两者可用于提供这样一种膜,其中膜的主轴或特性轴(如折射率轴或撕裂轴)相对于膜成一定角度。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取走系统相对于主拉伸区域的角度可手动调节,或使用计算机控制的驱动器或其它控制机构进行机械调节,或使用手动调节和机械调节这两种方法。
该工艺还可包括位于区域138中的移除部分。可任选的是,可使用辊165使拉伸后的膜152向前移动,但如果需要则这一部件可省略。可进行再次切割160,并可抛弃无用部分161。离开取走系统的膜通常被卷在辊上,以待后用。或者,膜在被取走后就可直接成为最终制品。该装置和方法的进一步细节可在美国专利No.6,939,499(Merrill等)、6,916,440(Jackson等)、6,949,212(Merrill等)以及6,936,209(Jackson等)中找到。
通过所列出的上述设计考虑因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当在选定条件下进行加工以得到所需的层厚分布及折射率关系的时候,可使用多种材料来形成本公开的厚膜多层反射片。
对于包含共挤出聚合物的实施方案,可利用具有多个交错的侧槽管道或导管(分别为各自的狭缝口模供料)的进料管板将两股熔融聚合物流分成交替的AB模式。参见(例如)美国专利6,827,886(Neavin等)。如果需要,可将具有两个流道的梯度板(其中一个流道将第一聚合物供入一半导管中,另一流道将其它聚合物供入剩余的导管中)与进料管板相连。(例如)可通过分别对进料管板中的各导管进行配置(如,调节其直径、长度和/或局部温度)而获得所需的层厚分布(如随机化层分布)。通过这样的导管配置,可按照需要将较多量或较少量的特定聚合物供入任一特定导管(其对应于完成的多层反射片中的任何特定的层)中,从而使该层变得较厚或较薄。
可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得所需的折射率关系,其中包括在薄膜形成(例如,在有机聚合物的情况下)、挤出(例如,在液晶材料的情况下)或涂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进行拉伸。在一些情况中需要两种材料具有相似的流变特性(例如,熔融黏度)以使得它们能够被共挤出。恰当的材料组合可包括以结晶性材料或半结晶性材料、优选为聚合物作为第一透光性材料。而第二透光性材料可以是结晶性、半结晶性、或无定形的。第二材料的双折射性可以与第一材料的双折射性相反或相同。或者,第二材料可不具有双折射性。实际上在一些反射镜结构中,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两者都可不具有双折射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其中所用的第一材料为光学双折射的且所用的第二材料为光学各向同性的,则对层厚分布进行调节使得含有第一材料的层的物理厚度薄于含有第二材料的层可能是有利的。例如,第一材料层的平均厚度可小于第二材料层的平均厚度,或小于第二材料层的平均厚度的一半。这种结构可具有有利的抗翘曲特性,这是因为这种厚膜多层反射片总厚度的绝大部分是由各向同性材料构成的,而各向同性材料与双折射材料相比更容易具有各向同性的热膨胀性。
可通过多种方法来测试或评估诸如反射偏振膜或偏振板之类的光学体的翘曲或抗翘曲特性。一种简单的方法是仅将光学体投入预计的应用或置于预定装置中,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检测其外观。可调整温度、湿度和紫外线辐射照射及其他环境因素或使之循环以加速这一过程。
现在将要描述一种对预计用于常规膝上型电脑液晶显示器中的光学体的翘曲进行评估的示意性方法,描述该方法并无作限定之意。首先使用两片平的强力玻璃,并用异丙醇对其进行清洗。玻璃的合适尺寸可为(例如)9.5×12.5英寸(24.1×31.8cm)。然后将一片合适尺寸的光学体,如9×12英寸(22.9×30.5cm),沿其两条短边和一条长边粘附于其中一片玻璃上,从而使光学体的剩余一条长边未被固定。为了粘附光学体,首先将非重叠的Double Stick Tape胶带(得自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St.Paul市的3M公司)粘附于玻璃片上,使得胶带距玻璃的三个边缘均为约半英寸(1.3cm),从而形成一个“U”形,这个U形将被光学体的三条边完全覆盖。将光学体置于胶带上,使得光学体在整个胶带上是张紧的,且被具有一定厚度(约0.1mm)的胶带托于玻璃表面之上。如果光学体是挠性的,则用4.5磅(2kg)的辊依次沿各方向将光学体向下辊压到胶带上,避免施加额外力的力。
然后,将三个不重叠的并具有与胶带相同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垫片置于光学体上,并将其与胶带对齐。垫片可为(例如)0.1mm厚、半英寸(1.3cm)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条。这样,垫片和胶带被置于光学体的相反的两侧。接下来,将另一片玻璃置于垫片上面并将其与底部玻璃片对齐。这样便形成了玻璃-胶带-光学体-垫片-玻璃这种夹层结构,其中光学体的三条边被固定而其中心处则基本自由悬浮。将该结构用4个长尾夹夹在一起,其中长尾夹为通常用来将成叠的纸夹在一起的那种(Binder Clip,得自位于美国新泽西州Edison市的Officemate International公司)。这种夹子应具有合适的尺寸以将压力施加于胶带的中央(距玻璃边缘约0.75英寸或1.9cm处),并且在该结构的每条短边上各设置两个夹子,各夹子距光学体的底部和顶部约0.75英寸(1.9cm)。
然后可将所形成的结构置于合适的热冲击室中,如置于SV4-2-2-15型Environmental Test Chamber(得自位于美国密歇根州Grand Rapids市的Envirotronics公司)中,并令其经受温度循环(例如循环96次),其中每次循环由85摄氏度下一个小时以及随后的-35摄氏度下一个小时构成。同样的,最高和最低温度可根据预计的应用而定。然后可将此夹层结构从该室内取出,并检查光学体的起皱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光学体表面形成了许多深的皱纹,则该翘曲程度可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而如果没有形成或仅形成很少浅的皱纹,则可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这取决于具体的最终应用的要求。
对于偏振反射片而言,有利的是,在最后的偏振片中第一和第二透光性材料沿一个面内方向的折射率相差很大,而沿其面内正交方向的折射率差值则达到最小。如果在各向同性时第一聚合物具有大的折射率,且其为正双折射的(即,沿拉伸方向折射率增加),则通常这样选择第二聚合物,使其在加工后沿与拉伸方向正交的面内方向具有匹配的折射率,并且沿拉伸方向的折射率尽可能低。相反地,如果在各向同性时第一聚合物的折射率较小,且其为负双折射的,则通常这样选择第二聚合物,使其在加工后沿与拉伸方向正交的面内方向具有匹配的折射率,并且沿拉伸方向的折射率尽可能高。或者,可选择为正双折射的且在各向同性时具有中等或较低折射率的第一聚合物,或为负双折射的且在各向同性时具有中等或较高折射率的第一聚合物。在这些情况下,通常可这样选择第二聚合物,使其加工后的折射率与第一聚合物的折射率沿拉伸方向或沿与拉伸方向正交的平面方向匹配。此外,可这样选择第二聚合物,使得沿剩余的面内方向的折射率差值最大,不管这是否是通过沿该方向上的极低或极高的折射率而最佳实现的。
吸收是另一考虑因素。对于大部分应用而言,无论第一还是第二透光性材料在所讨论的反射片的感兴趣带宽内均没有任何吸收带是有利的。这样,该带宽内的所有入射光要么被反射要么被透射。不过,对于某些应用而言,第一和第二聚合物中的一者或两者全部或部分地吸收特定波长可能是有用的。
尽管可选择许多聚合物作为第一聚合物,但某些聚酯具有尤其大的双折射能力。在这些聚酯中,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可被选作本公开反射片的第一聚合物。其具有非常大的正应力光学系数、在拉伸后能有效地保持双折射性并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很小或没有吸收。并且其在各向同性状态下具有大的折射率。当偏振入射光的偏振平面平行于拉伸方向时,其对于波长为550nm的偏振入射光的折射率可由约1.64增加至高达约1.9。其双折射率可通过增大其分子取向程度而增加,而分子取向程度又可通过在其他拉伸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拉伸增至更大的拉伸比而增大。
其它半结晶性聚萘二甲酸酯也适合用作第一聚合物。聚2,6-萘二甲酸丁二酯(PBN)是一个例子。这些聚合物可以是均聚物或共聚物,条件是共聚单体的使用基本上不会削弱应力光学系数或拉伸后双折射率的保持。实际上,该限制设定了共聚单体含量的上限,其具体值随所选用的共聚单体的变化而改变。不过,对这些特性做一些折衷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共聚单体的引入可改善其它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改善的层间粘合力、更低的熔点(从而使得挤出温度更低)、与膜中其他聚合物具有更好的流变匹配性以及由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拉伸加工范围的有利改变。
用于PEN、PBN等中的合适的共聚单体可为二醇类或者二羧酸或二羧酸酯类。二羧酸类共聚单体包括(但不限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所有同分异构的萘二甲酸(2,6-,1,2-,1,3-,1,4-,1,5-,1,6-,1,7-,1,8-,2,3-,2,4-,2,5-,2,7-,2,8-萘二甲酸)、联苯甲酸(例如4,4’-联苯二甲酸及其异构体)、反式-4,4’-1,2-二苯乙烯二甲酸及其异构体、4,4’-二苯醚二甲酸及其异构体、二羧基4,4’-二苯砜及其异构体、二羧基4,4’-二苯甲酮及其异构体、卤代的芳香族二羧酸(例如2-氯对苯二甲酸和2,5-二氯对苯二甲酸)、其它取代的芳香族二羧酸(例如叔丁基间苯二甲酸和磺化间苯二甲酸钠)、环烷烃二甲酸(例如1,4-环己烷二甲酸及其异构体和2,6-十氢萘二甲酸及其异构体)、双环或多环的二羧酸(例如各种同分异构的降莰烷二甲酸和降冰片烯二甲酸、金刚烷二甲酸和双环辛烷二甲酸)、烷烃二甲酸(例如癸二酸、己二酸、草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壬二酸和十四烷双酸)、任何稠环芳香族烃(例如茚、蒽、菲、苯并萘、芴等)的同分异构的二羧酸。或者可使用这些单体的烷醇酯,如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合适的二醇共聚单体包括(但不限于)直链或支链的烷二醇或二元醇(例如乙二醇、丙二醇(例如1,3-丙二醇)、丁二醇(例如1,4-丁二醇)戊二醇(例如新戊二醇)、己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和更高级的二醇)、醚二醇(例如二甘醇、三甘醇和聚乙二醇)、链-酯二醇(chain-ester diol)  (如,丙酸3-羟基-2,2-二甲基丙基-3-羟基-2,2-二甲酯)、环烷烃二醇(例如1,4-环己烷二甲醇及其异构体和1,4-环己二醇及其异构体)、双环或多环的二醇(例如各种同分异构的三环癸烷二甲醇、降莰烷二甲醇、降冰片烯二甲醇和双环辛烷二甲醇)、芳香族二醇(例如1,4-苯二甲醇及其异构体、1,4-苯二酚及其异构体、双酚(例如双酚A)、2,2’-二羟基联苯及其异构体、4,4’-二羟甲基联苯及其异构体、以及1,3-双(2-羟基乙氧基)苯及其异构体)、以及这些二醇的低级烷基醚或二醚(例如二醇的双甲醚或双乙醚(dimethyl or diethyldiol))。
也可使用三官能或多官能的共聚单体,其可起到为聚酯分子赋予分支结构的作用。它们可为羧酸、酯、羟基化合物或醚类型的物质。其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偏苯三酸及其酯、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同样适用的共聚单体还有混合官能性的单体,包括羟基羧酸(如对羟基苯甲酸和6-羟基-2-萘甲酸以及它们的异构体)以及混合官能性的三官能或多官能共聚单体,如5-羟基间苯二酸等。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另一种呈现出显著的正应力光学系数、在其被拉伸后可有效保持双折射并在可见区域内吸收很少或无吸收的材料。因此,这种材料以及使用上面所列出的共聚单体的高PET含量的共聚物也可用作某些应用中的第一聚合物。
当选择聚萘二甲酸酯(如PEN或PBN)作为第一聚合物时,可采用数种方法来选择第二聚合物。多于某些应用而言一种方法是选择萘二甲酸共聚聚酯(coPEN),该萘二甲酸共聚聚酯被配制成使其在拉伸时所产生的双折射显著较小或不产生双折射。这可通过对共聚单体以及其在共聚物中的浓度加以选择,以消除或大大降低coPEN的可结晶性而达到。一种常用的配方使用约20摩尔%至约80摩尔%的萘二甲酸二甲酯和约20摩尔%至约80摩尔%的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间苯二甲酸二甲酯作为二羧酸或二羧酸酯组分,并使用乙二醇作为二元醇组分。当然可使用相应的二羧酸代替其酯。对配制coPEN第二聚合物时可使用的共聚单体的种类数并无限制。适用于coPEN第二聚合物的共聚单体包括但不限于上面所列出的合适的PEN共聚单体的所有共聚单体,包括酸、酯、羟基化合物、醚、三官能或多官能以及混合官能类的共聚单体。
玻璃化转变温度与PEN相容且折射率与PEN各向同性折射率相似的聚碳酸酯也可用作第二聚合物。可将聚酯、共聚聚酯、聚碳酸酯和共聚碳酸酯一起加入挤出机中并使之发生酯交换反应以生成新的合适的共聚型第二聚合物。
第二聚合物不必是共聚聚酯或共聚碳酸酯。可使用由诸如乙烯基萘、苯乙烯、乙烯、马来酐、丙烯酸酯、醋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制成的乙烯基聚合物和共聚物。除聚酯和聚碳酸酯外也可使用缩聚物。其例子包括:聚砜、聚酰胺、聚氨酯、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可使用萘基团和卤素(如氯、溴和碘)以将第二聚合物的折射率提高到所需程度。在需要降低折射率时丙烯酸酯基团和氟尤其有用。
从前面的讨论应理解:第二聚合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所讨论的多层光学膜的预计应用,还取决于所选择的第一聚合物以及拉伸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工条件。合适的第二聚合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及其异构体(如2,6-、1,4-、1,5-、2,7-和2,3-PEN),聚对苯二甲酸烷二醇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酯)、其它聚酯、聚碳酸酯、聚芳酯、聚酰胺(如尼龙6、尼龙11、尼龙1 2、尼龙4/6、尼龙6/6、尼龙6/9、尼龙6/10、尼龙6/12、和尼龙6/T)、聚酰亚胺(包括热塑性聚酰亚胺和聚丙烯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胺、聚醚酰亚胺、聚芳醚(如聚苯醚和环上取代的聚亚苯醚)、聚芳醚酮(如聚醚醚酮(“PEEK”))、脂族聚酮(如乙烯或丙烯与二氧化碳形成的共聚物以及乙烯和丙烯与二氧化碳形成的三元共聚物)、聚苯硫醚、聚砜(包括聚醚砜和聚芳砜)、无规聚苯乙烯、间同立构聚苯乙烯(“sPS”)及其衍生物(如间同立构聚α-甲基苯乙烯和间同立构的聚二氯苯乙烯)、这些聚苯乙烯的共混物(其相互之间或与其与其它聚合物(如聚苯亚醚)形成的共混物)、这些聚苯乙烯的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聚丙烯酸酯(如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和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丙酯和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纤维素衍生物(如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丙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聚亚烷基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异丁烯和聚(4-甲基)戊烯)、氟化聚合物和共聚物(如聚四氟乙烯、聚三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氟乙烯、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全氟烷氧基树脂、聚三氟氯乙烯、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氯化聚合物(如聚偏氯乙烯和聚氯乙烯)、聚丙烯腈、聚乙酸乙烯酯、聚醚(如聚甲醛和聚环氧乙烷)、离聚物树脂、弹性体(如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和氯丁橡胶)、硅氧烷树脂、环氧树脂和聚氨酯。
同样适用的还有共聚物,例如上述的PEN共聚物以及任何其它可由上面所列出的用于PEN的合适的聚酯共聚单体配制成的、不含萘基的共聚聚酯。在某些应用中,尤其当PET被用作第一聚合物时,基于PET和上面所列出(coPET)的共聚单体的共聚聚酯尤其适合。另外,第一聚合物或第二聚合物均可由两种或多种上述聚合物或共聚物的相混溶或不相混溶的共混物(例如sPS与无规聚苯乙烯的共混物,或者PEN与sPS的共混物)组成。所述coPEN和coPET可直接合成,或者可将其配制成粒料共混物,其中至少一种组分为基于萘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的聚合物,且其它组分为聚碳酸酯或其它聚酯,如PET、PEN、coPET或co-PEN。
对于某些应用而言用于第二聚合物的另一组材料是间同立构乙烯基芳族聚合物,如间同立构聚苯乙烯。适用于本发明的间同立构乙烯基芳族聚合物包括聚苯乙烯、聚烷基苯乙烯、聚芳基苯乙烯、聚卤代苯乙烯、聚烷氧基苯乙烯、聚苯甲酸乙烯基酯、聚乙烯基萘、聚乙烯基苯乙烯和聚苊,以及含有这些结构单元的氢化聚合物和混合物或共聚物。聚烷基苯乙烯的例子包括下列聚合物的异构体:聚甲基苯乙烯、聚乙基苯乙烯、聚丙基苯乙烯和聚丁基苯乙烯。聚芳基苯乙烯的例子包括聚苯基苯乙烯的异构体。聚卤代苯乙烯的例子包括下列聚合物的异构体:聚氯苯乙烯、聚溴苯乙烯和聚氟苯乙烯。聚烷氧基苯乙烯的例子包括下列聚合物的异构体:聚甲氧基苯乙烯和聚乙氧基苯乙烯。在这些例子中,特别优选的苯乙烯类聚合物有:聚苯乙烯、聚对甲基苯乙烯、聚间甲基苯乙烯、聚对叔丁基苯乙烯、聚对氯苯乙烯、聚间氯苯乙烯、聚对氟苯乙烯以及苯乙烯与对甲基苯乙烯的共聚物。
另外,可使用共聚单体制备间同立构乙烯基芳族共聚物。除了对间同立构乙烯基芳族聚合物进行限定而在上面列出的均聚物单体外,合适的共聚单体还包括烯烃单体(如乙烯、丙烯、丁烯、戊烯、己烯、辛烯或癸烯)、二烯单体(如丁二烯和异戊二烯)以及极性乙烯基单体(如环二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马来酐或丙烯腈)。
当采用主要为单轴拉伸的工艺制备偏振片时,用于光学层的合适的聚合物组合包括PEN/coPEN、PET/coPET、PEN/sPS、PET/sPS、PEN/EastarTM以及PET/EastarTM,其中,“coPEN”指基于萘二甲酸的共聚物或共混物(如上所述),且EastarTM为可购自Eastman Chemical公司的聚酯或共聚聚酯(认为其包含环己烷二甲醇单元以及对苯二甲酯单元)。在通过控制双轴拉伸加工的加工条件来制备偏振片时,用于各层的聚合物的合适组合包括PEN/coPEN、PEN/PET、PEN/PBT、PEN/PETG以及PEN/PETcoPBT,其中“PBT”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TG”指采用第二种二元醇(通常为环己烷二甲醇)的PET共聚物,且“PETcoPBT”指对苯二酸或其酯与乙二醇和1,4-丁二醇形成的混合物的共聚聚酯。
对于某些反射片而言,第一和第二透光性材料沿厚度或z方向的折射率匹配有时是优选的,因为其提供了相对于入射角的恒定反射率(即,不存在布鲁斯特角)。例如,在特定波长下,双轴取向PEN的面内折射率可为1.76,而膜的法向平面的折射率可降至1.49。当将PMMA用作第二聚合物时,在相同波长下其沿三个方向的折射率均可为1.495。另一个例子是PET/EcdelTM系统,其中PET的类似折射率可为1.66和1.51,而EcdelTM的各向同性折射率可为1.52。EcdelTM为可购自Eastman Chemical公司的热塑性聚酯或共聚聚酯(认为其包含环己烷二甲酸酯单元、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单元以及环己烷二甲醇单元)。相关特性为一种材料的法向面的折射率更接近另一种材料的面内折射率而非其自己的面内折射率。
在其它实施方案中,需要有意地令法向面的折射率失配。一些例子包括光学膜堆中含有两个或三个或多个聚合物层的那些,其中法向面的折射率有意失配与沿某一面内方向的折射率失配的符号相反。在一些情况中,需要使多层反射片由多于两种不同的聚合物或其它透光性材料构成。第三种或第三种之后的聚合物可被有效地用作多层膜堆中的位于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间的增黏层、作为膜堆中的附加组分用于光学目的、作为保护边界层、作为表层、作为功能涂层或者用于其它任何用途。因此,对第三种或第三种之后的聚合物(如果有的话)的组成没有限定。一些合适的多成分结构在美国专利6,207,260(Wheatley等)中有所描述。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本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用于表示特征尺寸、含量和物理性能的所有的数字都应理解为以词语“约”来修饰。因此,除非做出相反说明,否则在上述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所列出的数字参数都是近似值,其可以随着采用本发明教导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试图获得的理想性质的不同而加以改变。
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各种修改和变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均是显而易见的,并应该理解到本发明并不限于本文所列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本文所参考的所有美国专利、专利申请以及其他专利和非专利文献在不与以上公开内容相矛盾的程度内,以引用的方式被并入本文。

Claims (17)

1.一种多层反射偏振板,该多层反射偏振板适合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并且基本反射可见光谱范围内的至少第一偏振态的法向入射光,所述多层反射偏振板具有:
由透光性聚合物层构成的叠堆,所述叠堆包含交替的至少第一聚合物材料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和所述第二材料沿至少面内x轴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所述聚合物层的平均光学厚度为至少约(5/4)λ0,其中λ0为所关注的可见光波长,所述聚合物层对所述多层反射偏振板的折射率具有实质性的贡献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聚合物层叠堆是通过非约束性单轴拉伸工艺而被取向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振板,其还具有用于散射光的漫射机构,所述漫射机构被设置于至少一部分所述聚合物层之中或被设置于至少一部分所述聚合物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包括至少一个不光滑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的至少一个不光滑的表面被设置于相邻聚合物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界面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包括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聚合物层中的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对通过态偏振光的散射多于对阻挡态偏振光的散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对阻挡态偏振光的散射多于对通过态偏振光的散射。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面板;
用于照明所述液晶面板的一个或多个光源;以及
多层反射偏振板,该多层反射偏振板被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之间,且可基本反射可见光谱范围内的至少第一偏振态的法向入射光,所述多层反射偏振板含有由光学厚的透光性聚合物层构成的叠堆,其中所述透光性聚合物层对所述多层反射偏振板的折射率具有实质性的贡献作用,并且其包含交替的至少第一聚合物材料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和所述第二材料沿至少面内x轴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聚合物层的平均光学厚度为至少约(5/4)λ0,其中λ0是所关注的可见光波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聚合物层叠堆是通过非约束性单轴拉伸工艺而被取向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还包括用于散射光的漫射机构,所述漫射机构被设置于至少一部分所述聚合物层之中或被设置于至少一部分所述聚合物层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包括至少一个不光滑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偏振板,其中所述的至少一个不光滑的表面被设置于相邻聚合物层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界面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包括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聚合物层中的颗粒。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对通过态偏振光的散射多于对阻挡态偏振光的散射。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漫射机构对阻挡态偏振光的散射多于对通过态偏振光的散射。
CNA2006800181091A 2005-04-18 2006-04-12 用于显示器的多功能厚膜反射偏振片 Pending CN1011805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7296405P 2005-04-18 2005-04-18
US60/672,964 2005-04-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0566A true CN101180566A (zh) 2008-05-14

Family

ID=37115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181091A Pending CN101180566A (zh) 2005-04-18 2006-04-12 用于显示器的多功能厚膜反射偏振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35774B2 (zh)
JP (1) JP2008538422A (zh)
KR (1) KR20080010419A (zh)
CN (1) CN101180566A (zh)
TW (1) TW200639457A (zh)
WO (1) WO200611338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7392B (zh) * 2008-05-15 2012-11-14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具有更高亮度的光学层合膜
CN105700204A (zh) * 2014-11-28 2016-06-22 通用电气照明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光控装置和包含该光控装置的灯具
CN106094315A (zh) * 2015-04-30 2016-11-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显示装置
CN113906337A (zh) * 2019-03-28 2022-01-07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3440B2 (en) 2006-06-05 2009-09-01 Skc Haas Display Films Co., Ltd. Diffusely-reflecting polarizer having nearly isotropic continuous phase
US7952110B2 (en) 2006-06-12 2011-05-3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ED device with re-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nstruction and converging optical element
KR20090018631A (ko) * 2006-06-12 2009-02-20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재발광 반도체 구성 및 수렴 광학 요소를 갖는 led 소자
US7902542B2 (en) 2006-06-14 2011-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dapted LED device with re-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nstruction
EP2602647A1 (en) * 2008-03-31 2013-06-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ow layer count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optimized gain
US7787074B2 (en) * 2008-05-28 2010-08-31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11050226A1 (en) * 2009-10-24 2011-04-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mmersed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angular confinement in selected planes of incidence
KR101789840B1 (ko) * 2009-10-24 2017-10-25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감소된 색을 갖는 침적된 비대칭 반사체
WO2011050268A1 (en) * 2009-10-24 2011-04-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mmersed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high off-axis reflectivity
WO2012012450A1 (en) 2010-07-19 2012-01-26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scriminat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ased on angle of incidence
JP5782268B2 (ja) * 2011-02-18 2015-09-24 帝人株式会社 立体視眼鏡用反射偏光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偏光板および立体視眼鏡
CN202118598U (zh) * 2011-06-07 2012-01-18 东莞三星灯饰有限公司 不产生炫光的led灯组件
JP5782303B2 (ja) * 2011-06-17 2015-09-24 帝人株式会社 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JP5782302B2 (ja) * 2011-06-17 2015-09-24 帝人株式会社 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KR102046152B1 (ko) 2012-11-20 2019-11-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539717B2 (en) * 2012-12-20 2020-01-21 Samsung Sdi Co., Ltd. Polarizing plates and optical display apparatuses including the polarizing plates
JP6285637B2 (ja) * 2013-04-08 2018-02-28 帝人株式会社 反射偏光フィルム積層体、それ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部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KR101446624B1 (ko) * 2013-07-10 2014-10-06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섬유배향 복합재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섬유배향 복합재
KR102091692B1 (ko) 2013-07-30 2020-03-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15178982A2 (en) 2014-02-25 2015-11-26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roadband angular selectivity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EP3121627A4 (en) * 2014-03-19 2017-04-12 Teijin Limited Reflective polarizing film for liquid-crystal-display polarizer, liquid-crystal-display polarizer comprising same, liquid-crystal-display optical element,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KR20160017365A (ko) 2014-08-05 2016-02-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369639B1 (ko) * 2015-02-09 2022-03-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1728678B1 (ko) * 2015-05-18 2017-05-02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파티클이 구비된 반사편광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414591B1 (ko) * 2015-08-31 2022-06-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512202B1 (ko) 2017-10-17 2023-03-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308832B2 (ja) * 2017-12-13 2023-07-14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高透過率の光制御フィルム
KR20230059549A (ko) * 2021-10-26 2023-05-03 단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금속감을 가지는 생체모방형 고분자 다층 구조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5413A (en) 1981-03-02 1985-06-25 Polaroid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birefringent polymer
US5122905A (en) * 1989-06-20 1992-06-16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Relective polymeric body
US5486949A (en) 1989-06-20 1996-01-23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US5882774A (en) 1993-12-21 1999-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lm
IL122244A0 (en) 1995-06-26 1998-04-05 Minnesota Mining & Mfg Multilayer polymer film with additional coatings or layers
US5808798A (en) * 1996-03-27 1998-09-1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 Nonpolarizing beamsplitter
US6207260B1 (en) 1998-01-13 2001-03-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component optical body
US6531230B1 (en) 1998-01-13 2003-03-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 shifting film
US6808658B2 (en) 1998-01-13 2004-10-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texture multilayer optical films
JP3434701B2 (ja) * 1998-04-06 2003-08-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偏光分離シート、光学シート積層体、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WO2001022129A1 (en) * 1999-09-20 2001-03-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lms having at least one particle-containing layer
US6916440B2 (en) 2001-05-31 2005-07-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ransversely drawn films with substantially uniaxial character
US6936209B2 (en) 2002-11-27 2005-08-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cessing polymer films
US6949212B2 (en) 2002-11-27 2005-09-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tretching polymer film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7392B (zh) * 2008-05-15 2012-11-14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具有更高亮度的光学层合膜
CN105700204A (zh) * 2014-11-28 2016-06-22 通用电气照明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光控装置和包含该光控装置的灯具
CN106094315A (zh) * 2015-04-30 2016-11-0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显示装置
CN106094315B (zh) * 2015-04-30 2019-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显示装置
US10545365B2 (en) 2015-04-30 2020-01-28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US10663787B2 (en) 2015-04-30 2020-05-2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s
CN113906337A (zh) * 2019-03-28 2022-01-07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906337B (zh) * 2019-03-28 2023-08-15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538422A (ja) 2008-10-23
US20090128737A1 (en) 2009-05-21
WO2006113380A1 (en) 2006-10-26
TW200639457A (en) 2006-11-16
KR20080010419A (ko) 2008-01-30
US8035774B2 (en) 201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0566A (zh) 用于显示器的多功能厚膜反射偏振片
CN101193743A (zh) 包含层厚分布不均匀的光学厚层的多层反射片
JP6983014B2 (ja) 高い軸外反射率を有する浸漬した反射偏光子
CN1138993C (zh) 逆向反射的二向色反射器
KR101523784B1 (ko) 광학 물품 및 제조 방법
AU692715B2 (en) High efficiency optical devices
AU716525B2 (en) Backlight system with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reflector
KR20030029647A (ko) 광확산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면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030123150A1 (en) Microvoided light diffuser
US20030118807A1 (en) Stacked microvoided light diffuser
CN101189535B (zh) 具有可剥离型粗糙界面层的光学体
KR20090039718A (ko) 광학 필름 제조용 캘린더링 공정
KR101915110B1 (ko) 복합 반사편광 필름의 제조방법
JP6579821B2 (ja) 車両用の画像表示機能付きミラー
KR100800230B1 (ko) 편광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면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100007823A1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140156A (en) Diffusely-reflecting polarizer having substantially amorphous nano-composite major phase
JP201214139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940322B1 (ko) 일체형 광학필름
TWI510823B (zh) 多層反射式偏光板
JP2008241893A (ja) 反射型偏光板、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714388B1 (ko) 반사편광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9167113A (ja) 車両用の画像表示機能付きミラー
KR20160080662A (ko) 복합 반사편광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